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医学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持续加大,医科院校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受到普遍重视和关注。作为培养医科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其就业质量正在成为检验医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风向标,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在招生环节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扎根基层 服务人民卫生事业

唯有溯本求源,经千锤百炼,才得累累硕果;

唯有激扬青春,经稼穑勤勤,才获春华秋实。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吕兆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唯一的市属医学高校,承担着为北京市各级医疗卫生组织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科学规划教学设计、狠抓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接触社会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医学生对未来工作对象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理解,加强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就业软实力的建设,同时根据医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卫生服务,是学校组织社会实践的重要出发点。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学校社会实践的历史及主题特征

首都医科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组织起始于1991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由当初的—个团队发展到现在校院两级团队项目化运作、参加者覆盖大部分在校生。作为医学院校,各专业如预防、临床医学、护理等将分别于大二、大三等年级下临床医院实习,这决定了参加社会实践的主体为基础阶段学生。另外,研究生院每年组织博士生、学生工作部组织骨干师生社会实践团赴边远地区送医送药、支援当地医疗卫生建设。学校社会实践的主题历来秉承团市委关于首都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本着服务本市、扎根基层的原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市级规划及动向,明确当代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2002年学校主题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十六大召开”;2003年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文明”;2004年为“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为“青春奉献奥运,共建和谐家园”;2006年为“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奥运”;2007年为“微笑北京,奥运先锋”;2008年、2009年为“使命·责任·奋进”。

社会实践运作方式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资助重点项目,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举措。从2002年开始,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项目化方式运作。各学院团委(团总支)依据社会实践的主题(可自拟分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写成社会实践标书,于指定日期统一交到团委。团委聘请学校各级领导专家组成项目招标评审委员会评出中标项目和入围项目。对于中标项目,团委将给予全额或大部分资金支持;对于入围项目,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在中标项目之外,鼓励学生暑期在不同领域进行社会实践,由各学院团委(团总支)负责组织,也可参与评奖。由评委会依据活动的组织情况、效果反馈、社会及经济效益,评选出相应年度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予以表彰。采用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方式通过项目招投标,有效地调动了各学院团委、团总支和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整合了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资源。

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医学生的课内社区医疗实践。从2001年开始,大二学生在课内奔赴宣武区、丰台区、东城区、崇文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的13家社区医院及其下属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为期一周的社区实践。

另外,学生党校、社科教研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普及班和提高班的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地,以参观学习为主要实践渠道。

社会实践成果展示

2003年,出于防范SARS的安全性考虑,学校各团委、团总支在组织活动时采取就近、便利、小型、分散的原则。同时根据当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文明”的活动主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绿色奥运”为契机,以SARS为切入点,进行了水质检测和医疗器械使用方面的调研;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学生用摄影镜头记录SARS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医药学院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对医院进行调研,总结出了中医中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综述;燕京医学院组建党员社会实践团和青年志愿者团赴农村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基础医学院对老年人的社会关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开展了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

2004年,结合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契机,学校确定了“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题,中医药学院和基础医学院联合开展了赴河北省涞源县“三下乡”实践服务,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丰富活动内容,实践成果显著;研究生思想工作部组建了赴河北省围场县社会实践博士服务团,社会反响强烈,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知识层次;燕京医学院团委组建了“搭起健康成长的通道”社会实践团,立意新颖,教育意义重大,紧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学校还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小平,您好”红色之旅——首都大学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主题实践四川广安分团活动,在医疗分队中负责问卷调查工作,获得了组织单位以及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及配套文件颁布后,结合中央、市委的精神,学校社会实践工作又迈上了—个新的台阶。2005年,学校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奥运会处于紧张筹备阶段的有利契机,结合当年“青春奉献奥运,共建和谐家园”的主题,博士生社会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区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提高了学校“三下乡”活动的科技含量,开创了支援西部建设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先河;中医药学院“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赴西柏坡社会实践,通过对抗战基地的走访和对中国民俗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燕京医学院赴马坡镇奥运场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了奥运,服务了奥运,为推进2008全民奥运筹备贡献了力量。

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纪念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2008奥运,我们确立了“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奥运”的主题。“青春引领奥运、爱心维护健康”首都医科大学红十字奥运志愿服务团,把志愿服务、奥运教育送进了社区、开进了农村,活动覆盖北京农村以及30多个社区,时间延续到2005年下半年,参加人员达500人,是学校迄今为止为期最长、规模最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燕京医学院“献身医学、服务基层”赴白各庄村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变化,加深了对新农村战略的理解,突出了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紧扣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的主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关注农村发展,践行荣辱观念”赴房山区韩村河

镇开展社会实践,通过了解韩村河镇的发展历史,感受党的政策带给广大农民的好处,鼓励学生以群众为榜样,学习村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

2007年是奥运大战打响的前夕,学校在全力投入“好运北京”测试赛的同时,几乎所有学院均围绕奥运进行了社会实践。如基础医学院团委的“青春携手奥运,志愿和谐社会”志愿者服务团赴北京急救中心社会实践、“密云京溪奥运送医”社会实践、“模拟奥运会”社会实践;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团总支的“科技奥运,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总支的“展医学风采、迎北京奥运:促城市建设”——社区健康知识宣传与奥运健身器材调研社会实践;中医药学院团委的“微笑北京,和谐先锋”社会实践;护理学院团总支的“引领奥运,健康同行”志愿服务团赴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暑期社会实践、“挥洒青春,宣传奥运,献身医学,服务农村”奥运交流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迎奥运展农村新貌,忆非典感护理精神”志愿服务赴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肖村社会实践、“青春携手迎奥运,天使志愿聚北京”奥运交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燕京医学院团委的“人文奥运宣讲”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学生为全民奥运助了一臂之力。

在每年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医学相关重点项目的持续性开展,如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已经连续三年进行北京城市水系资源的调查,分赴达官厅水库、白河堡水库、斋堂水库及天宁寺、右安门、左安门、广渠门等护城河取样分析,检测北京市水质的变化。学校红十字会自1997年开始已经连续14年组织大型年度活动,已连续13年获得北京市“十佳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学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北京高校。学校红十字会每年举办的活动各俱特色,如2004年开展的“需要爱,给予爱”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血样活动,2005年开展的“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关爱艾滋病患者系列活动,2006年开展的“青春引领奥运,爱心维护健康”红十字奥运志愿服务团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2007年开展的“让血液播撒希望,用行动传递爱心”无偿献血高校行活动,2008年开展的“传梦想之焰火,助生命之完美”关注残奥会、关爱残疾人系列活动,2009年的“融化心中的白雪,点亮生命的希望”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活动,2010年的“分秒必争第一线,护航生命我同行”急救知识宣传活动。年度大型主题活动这种方式在几年的实践中已经逐步显现并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广泛的生存空间以及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现已成为学校红十字会的特色工作模式。

同时,在进行构思、准备到参与、总结社会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很多社会实践项目以调研为基础,得到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形成了一些成果。如中医药学院通过查阅大量SARS相关资料和对医院进行调研,总结出了中医中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综述;中医药学院赴河北省涞源县社会实践队调研了当地中药材资源的分布及保有量,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研究报告,给出了资源利用的建议。

社会实践成效显著

每年社会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都提倡学生每天写实践日记,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校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把近几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新解系列,其中社会实践工作以五行中的“土”为名,汇集成《社会实践篇》,里面汇集了每年的市发、校发文件,中标方案、社会实践总结及实践感悟,现已汇至第三部。

学生在实践感言中写道:“在这里我们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点以及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这种体会在一生中可能仅此一次。”“我第一次如此急切地希望能尽快成为一名医生,我也第一次如此痛恨自己的无能,我妄想与冥王进行一次谈判,请延长他的生命,请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把他救回来。可是现在,我只能看着他,却束手无策。”“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些巨人,他们以巨大的爱和细小的事,让心灵获得慰藉,让创伤得到安抚,让人们得到关爱,以医疗卫生和个人护理的经验和智慧,用爱推动人与人的关爱。”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太多的切身体会和心灵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是课堂上言传身教所无法达到的。

学校社会实践的工作体会

社会实践要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突出教育主题,在项目的设计上与时俱进、凸显特色。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势,学校将继续探索和北京市各区县卫生局之间及下辖社区医院问的合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工作铺建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也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是后勤部长,给学生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这个大学校,从项目组织策划到具体实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设计且细致周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或提供咨询服务,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开展对一些社会现状的调研培养了学生科研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通过收获的社会效益,让学生看到了祖国发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把握了自己成才的方向。

建立实践基地,使教育活动有延续性。多年来,学校创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红色老区、希望工程发源地、社区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爱心家园等,基地的建设使社会实践具有延续性,教育效果也显著增加。

作者:共青团首都医科大学委员会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医科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医学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持续加大,医科院校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受到普遍重视和关注。作为培养医科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其就业质量正在成为检验医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风向标,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在招生环节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文就上海某高校医学院基础科研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15—2016年毕业的研究生群体进行了就业数据分析和调查问卷,旨在分析近年来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来探讨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提出包括专业能力培养和科研诚信教育,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和职能师资的配备,以及着眼于全局战略高度的就业引导等多项策略,以期指导基础科研型研究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医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基础科研型;研究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持续加大,医科院校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受到普遍重视和关注。不单单从医学的研究发展角度,更多地是从社会责任和个人福祉角度,医科研究生作为独立个体从进校之初就承载着寒窗三五载的个人目标和职业理想。作为培养医学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医科院校,其就业质量正在成为检验医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风向标,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在招生环节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文就上海某高校医学院基础科研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15—2016年毕业的研究生群体进行了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来探讨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以期指导其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与国家医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第一部分:近年来上海某高校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析(2015—2016年)。

根据该校权威就业数据分析可知,上海某高校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在2015年的毕业人数为297人(其中博士134人,硕士163人),总体就业率为97.64%(其中博士就业率为98.51%,硕士就业率为96.93%);在2016年的毕业人数为333人(其中博士154人,硕士179人),总体就业率为95.50%(其中博士就业率为93.51%,硕士97.21%),基础科研型硕博研究生总体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平均为96.51%,显示了医科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旺盛需求,以及样本高校人才输送的整体形势良好(表1)。

通过上述三个表格的统计数据发现该校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在硕士和博士毕业人数上差距甚小(表1),显示了在人才培养上对高学历、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大且有稳步增长趋势。因此,提升就业能力是否可以在本硕博连读、直博生下功夫,争取让更多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人才有机会继续深造,打通品学兼优基础类医学生的博士升学通道,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2)根据表2就业人数的性别分布描述,这两届毕业生中女硕士和女博士的人数均高于男性,特别是选择读完硕士阶段,即就業的女生人数(222人)几乎是男生人数(75人)的3倍。可以说在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中,大比例需要重视和考虑的是基础科研型女硕士生的特点和需求。(3)男、女生在总体就业率上相差不大,显示了基础科研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因性别所产生的差距并不明显,换言之女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与男生相比并不弱,就业困难程度偏低。(4)表3显示在选择就业的400人当中,其去向为医科相关行业和机构的人数为354人,所占比例为88.5%。其中,选择最多的是医疗事业单位,人数为178人,所占比例为44.5%;其次为医药类公司,人数是127人,所占比例为31.75%,排队第三位的为高校科研机构,人数49人,所占比例为12.25%。综上数据可见基础科研型硕博士的就业与学科背景高度相关。也就是说在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其医科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与岗位的契合度是我们策略研究的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针对这一人群进行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期待的问卷调研结果概述。

本次问卷调研的样本为该校2015届和2016届毕业的基础科研型硕博士研究生,主要涉及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脑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护理学院等多个院系所。累计发放问卷31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298份(包括2015届毕业生153份,2016届毕业生145份)。

根据有效回收的问卷分析显示,参与问卷的毕业生以女生居多(74.16%);研究生所在专业多为当初报考专业(64.09%),本科高校多为外地高校(76.51%),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方面大多来自城镇(73.49%),家庭经济处于较富裕或中等水平(81.88%),父母学历高低不一,父亲的学历多为初高中学历及以上(92.54%),母亲的学历也多为初高中及以上(74.83%),父母多为农业劳动者(30.9%/33.6%)。

问卷的研究生阶段生活状态描述显示:这一群体的研究生生活相对单一,其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和实验室度过,接触的人群群体主要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实验带教教师、辅导员、同学和室友,与社会的联系和进入社会实习实践的经验相对较少。这一群体的医学学科专业性强,因为医学学科专业细致的分科导致就业方向相对单一。研究生毕业时年龄普遍为25岁左右,面临较大的社会、婚恋和家庭压力。他们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客观的了解,多沉浸于自己的学术科研领域,就业理想有脱离社会需要和现状的可能,显示其缺乏系统完善的职业指导和培训等特点。

表5通过具体数据显示出:(1)目前医科类研究生大多数(61.5%)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的生涯规划指导,而大多数人认为对未来发展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必要(31.9%)或很有必要(60.05%),大多数研究生(71.8%)认为应在入学时就开始生涯辅导。(2)而目前的现状是在学院和学校层面,虽然都针对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生多在毕业学年真正面临就业问题时才会想起寻求帮助。

(3)研究生对自己就业的优势劣势认识不足,对自身性格特点、兴趣专长等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我们的调研发现,仅有少部分研究生(21.5%)在问卷中表示对自己就业的优劣势非常清楚,大部分研究生都表示认识不足,且对有效的规划指导和自我认知指导需求迫切。可以说,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容易让毕业生做出不适合自己的短视的就业选择,直接导致医学人才资源的浪费。

表6则显示了研究生对有效的规划指导和自我认知指导的迫切需求,他们主要选择的途径有讲座、专业机构指导、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等;在内容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再次体现,成功前辈的指导和座谈(41.6%),以及本专业的发展进展(31.5%)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其次则是求职技能、心理准备、个人认知和发展等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研究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就业求职时可能存在的技能准备不足、缺乏面试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以及沟通技巧缺乏等具体操作问题。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可以说根本不缺招聘信息,但对于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以及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思考不多,导致就业时跟风现象较为严重,都往热门行业挤,不仅加剧了行业竞争,同时并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

第三部分:针对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能力”的最新释义,是指“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本文在对某高校医学院2015届和2016届基础科研型研究生进行较为充分的问卷调研和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三项可操作性策略。

1.专业能力是基础科研型医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从招生方面可以在本硕博连读、直博生下功夫,争取留住更多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人才给他们创造机会继续深造,打通品学兼优基础类医学生的博士升学通道。学校、院系和导师都应加倍重视提升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的训练,因其就业与专业水准高度关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正在加强科研诚信的教育和监督,一方面是校院系所层面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深入每位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开始推进覆盖全体研究生的“论文相似度检测”工作,对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警示作用。

2.应从学校层面重视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职场认知的培养模块,具体体现在相关必修课程的设置,以及职业生涯辅导职能教师的配备和培养上。研究生阶段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道德标准、准确的自认识与定位、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如何对接与适应,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驾驭自我心理和生理的调节能力,这些都是医科研究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方法论。这些相关的课程更需要学校层面的推进,在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列入必修课程,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对如何规划研究生生涯、寻找职业兴趣、训练求职礼仪等有基础性系统性地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可通过课题组和朋辈教育展开,比如说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自身应具备哪些能力;有些内容需要辅导员和职业指导中心来推进,例如毕业学年的要求和任务,毕业流程和准备工作如何展开,求职简历的个性化辅导等。在个性化指导和推进层面,导师和辅导员是关键,确认学生的状态和主动性,提炼学生的优缺点,对其进行恰当的就业推荐。各阶段和校院系所各个层面的资源形成合力,推演情况如下表所示。

3.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应着眼于全局和战略性高度,着力于医学人才的长远发展和建功立业的需要,从学校层面强调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服务国家的战略意识。在课程设置和求职引导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加大对医科基础科研型研究生在选调生和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把就业看作是高校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逐步建立完整的成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此类课程纳入研究生的通识课程(必修课或选修课),避免学生直到毕业学年才开始关注相关课程和讲座的突击情况。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将社会实践能力视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鼓励以院系、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提前到用人单位实习考察等方式提升就业竞争力,由学校和院系所提供各类支持;在实际操作层面,由医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身边出类拔萃的师兄师姐来组织科研诚信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座谈,通过聘请专业的礼仪课老师来教授学生职业礼仪素养,通过各类心理学知识和人格工具使学生满足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追求个性等内在需求,进而挖掘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潜力。

综上所述,医科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高校立德树人、全人培养、合力育人的关键一环,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就业的需要和具体技能的提升,更应着眼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道德、学术规范和专业素养,以及服务国家和社会、为人类福祉奉献终生的责任担当。

注释:

(1)来源于该校就业指导中心2015届和2016届医科基础科研型毕业生汇总数据。

(2)研究生阶段生活状态描述被设计为本次调查问卷的一部分,在本論文中以文字描述方式呈现。

(3)来源于百度百科“就业能力”词条,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力概念。

参考文献:

[1]王成林,马亮亮,等.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成熟度及管理策略研究[J].护理研究,2016,4(30):1353-1355.

[2]杨颖超,戴亿绵,等.论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就业力提升[J].西北医学教育,2016,2(24):109-111.

[3]王刚,刘媛,赵阳.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学园,2015,(7):49-50.

[4]鲍琳辉,张健,张文娟.医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2):144-146.

[5]陈锴.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7(12):683-686.

[6]张健,李一卿.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55-58.

[7]白鸽,蒋虹丽,黄葭燕.医科研究生专业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105-127.

作者:杨晓雯 于专宗 白鸽 罗赟星

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目的:研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管理者对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有更确切的了解,力求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1)从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收集教师资料,对所研究分析范围内的所有教师情况进行整理,统一格式,选定统一标准;(2)在微机上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等多种办公室软件进行各种统计运算和统计分析。结果: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取得了一些傲人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应当稳定,教师队伍的结构需要完善等。教师结构包括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仍有待改进,针对现有师资队伍的不足,竭力来扶持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止对某医科大学甚至对我国的卫生事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對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2003年至200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提出有效建设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由于本次研究是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代教老师,所以研究对象是包括基础医学院及某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师资队伍。

1.2 研究方法

分析资料从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几个方面入手,采用定量分析。使用EXCEL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此外,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并结合某医科大学的相关资料及自身情况,分析评价后完成课题。

1.2.1 资料可靠性

本次调查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各教研室均能积极配合提供所需资料,所以提供的指标计算准确,可靠,资料截止时间为2006年1月。

2 结果

2.1 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拥有6个学科,15个学科带头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专业教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32名。

(1)作为一个博士、硕士的高产学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授占师资总数10.7%,副教授占师资总数26.7%,讲师占师资总数30.5%,助教占师资总数8.4%。讲师以上职称占师资总数76.0%。其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左右。2003-2005学年中,高职教师授课时数(合计1421学时)占理论授课总学时数的67.1%,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均为本科生授课。

(2)在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方面,根据教师结构及研究方向特点,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目前专业2名教师是自治区级重点培养教师,16名校级培养教师。同时,还应加大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培训力度,近几年,我专业外语培训半年以上有12人,出国半年以上有12人。

(3)在科研水平上,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申报各项科研课题。2003-2006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获得区级以上自然科学课题15项,获得科研经费138.0万元。2003-2006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6项。2003-2006年发表论文161篇,人均约3. 6篇。

2.2 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不足

2.2.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需要加强

从整体上看,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履行职责,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不够强,比如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利用休息时间有偿补课等。

2.2.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需要稳定

一是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量上不足,由于卫生事业管理这门学科是新近才得以发展的新兴学科,在这一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3]。某医科大学本专业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带头人数量明显不足,常常出现一位教师带几门课程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不断流失对于高校而言,是近年来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人才流动,跟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关。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兴起较晚,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不足,部分教师是去是留一时难以定夺,处在徘徊之中。同时,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过低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4]。

2.2.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职称结构是反映教师总体学术水平和适应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与表1所示。结合图1可以看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各级职称比例基本呈“鹅蛋型”分布,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大致比为3:7:8:2,目前,根据资料统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最佳比例应为1:5:11:3[5]。

图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教师职称结构统计图

本专业为博士、硕士的高产专业,所以教授与副教授的比重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大,对于这点予以肯定。但是,如果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过大,便会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状况。希望高学历的人员在保证自己本专业科研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真正的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6]。

2.2.4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不够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结构是衡量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标志之一。目前某医科大学本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如表2所示:

图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教师学历结构统计图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学历层次结构与所要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还不相适应。因此,从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应要求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学位,注意培养和引进博士毕业生[7]。

2.2.5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必须改进

近些年来,高校师资队伍“近亲繁殖”愈演愈烈,学缘结构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尤其是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近亲繁殖”必然导致“优势退化”。学术上的进步要取决于“杂交优势”。同时,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容易滋生“小团体”,影响学科发展[8]。

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本校毕业教师所占比例过大。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从多种渠引进教师力量,为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教学水平。

2.2.6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改善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反映了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的兴衰趋势。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131名教师年龄结构如表4所示。

图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教师年龄结构统计图

结合图3可以看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集中在40-45岁,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出现“同步老化”。而且,结合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来看,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年龄偏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缺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可以预计,十年以后,现在50岁以上的教师将全部退休,那时构成中年教师队伍的将是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届时由于他们教龄、阅历以及所受的锻炼不够成熟,到那时出现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的断层现象,势必要影响教师的梯队建设和教学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一些近年来在学术上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年轻人[9]。

3 讨论

造成上述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根据高等院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比照其他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3.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教师对职教事业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应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师德修养。如利用邀请名师讲学、学习有关理论著作、进行师德评比等多种教育形式,对教师进行党的路钱、方针、政策的教育,與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校添光彩,以“团结务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严谨求真,敬业争先”的教风来规范自己方方面面的工作[10]。

3.2 优化成才环境,培育两支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任务。但由于原有的师资状况及其他条件不尽一致,应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立足于校本培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全员培训计划。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我们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要求45周岁及以下学历未达标的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普通话培训等。

3.2.1 精心培植专业师资队伍

我们要拓宽师源渠道,壮大师资队伍,争取做到上“争”自“寻”内“培”外“聘” [12]。其次,可以每学期办专业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同时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以使他们通过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敬岗奉献意识。再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最后,实行政策倾斜,稳定师资队伍。对有技术有事业心有管理才能的专业教师我们予以提拔重用。与此同时,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借鉴日本职教的专业课教师比同等的其他教师工资高出百分之十的做法,结合本校实际,较大幅度地提高专业教师的考核奖[13]。

3.2.2 竭力扶植青年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从开始任教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这期间虽说个人的努力起决定性作用,但学校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培养:第一,压担子,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向成熟。青年教师朝气蓬勃,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会激起了他们旺盛的斗志和创新的意识。第二,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制定并实施培养计划:对所有新上岗的教师,学校帮助他们全面掌握教学大纲,安排他们参与学校讲义、习题、实施性大纲的编写,鼓励他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学校组织他们参加市教委举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普通话培训。第三,对教学工作突出又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14]。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学校可以选拔思想好、业务精、育人有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导师从掌握大纲、运用教材、编写授课计划及教案,到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核各个环节对青年教师精心指导,传授经验[15]。

参考文献:

[1] 姜新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4(22)

[2] 吴恒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7期

[3] 魏青芬,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井冈山医专学报 ,第九卷 第五期

[4] 姜新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4(24)

[5] 关杨,王桂艳,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学院学校,第20卷第3期

[6] 宋玉华,论新疆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沈阳大学学报 ,1994年第一期

[7] 王瑛,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与创新相关的问题分析,江苏大学学报 ,第24卷 第4期

[8] 付赛模,简论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云南高教研究 ,总第74期 2001 ,19 (3)

[9] 张天保,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代稿,2004(20)

[10] 黄永宁,袁晓峰,迎接21世纪的挑战——谈建设一支跨世纪的特区教师队伍,特区教育 2004(20)

[11] 罗林枝,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08.20; 21(8): 475-47

[12] 解北茂,提高教师素质改变队伍结构,管理艺术,2002 (24)

[13] 赵沛,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管理,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10.15; 16(5): 30-3

[14] 蔡文婷,努力建设和谐发展的城市医院,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5.08.15; 16(4): 27-28

[15] 戚兴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转变,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5.06.15; 16(3): 7-9

作者:谢其鑫 甄苗苗 刘洁 谢增如

上一篇:研究业银行理财业务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及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