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准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6

摘要中国目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研究生数量激增,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样化以及研究生自身思想变化的实际条件下,我国目前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准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准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 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特别是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及职业培训探索,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职业培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在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曾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差异趋于缩小。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法、素质要求上逐渐形成了共识。国外著名大学已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如MIT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战略思想,更大程度上强调了工程实践教育,并将创新精神融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我们感到,这也应该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1-3]。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1 改革的举措

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挖掘各种资源,一方面对传统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革,另一方面坚持教育革新,进行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及职业培训探索,逐渐构建成较为完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1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构筑新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按二级学科实施教育,同时将专业基础拓宽至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化纤工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很大,而我校化纤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我们正确处理拓宽专业与保持办学特色的关系,以避免千校一面。制定了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基础知识,又通晓高分子材料(二级学科)专业知识并具有化学纤维(三级学科)特长(即具有“一二三”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全方位地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①按一级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②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主干课;③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课。

理论教学体系课程更新后,对专业实验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拓宽和整合,构筑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专业实验体系:①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对应于一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对应于二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③化学纤维综合实验,对应于三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并且将专业实验改革列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使28个必修实验和16个选修实验全部开出。同时利用科研设备增加了“熔纺”、“湿纺”等大型实验。从2001年起,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等14个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大型实验。

1.2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构筑新的实习教学体系。我们构筑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实习体系:(1)认识实习:对应于一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一年级结合“材料导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材料生产企业。(2)生产实习:对应于二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三年级进行。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3)毕业实习:对应于三级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在四年级进行。组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一些化纤厂深入实习。同时,将课程设计和和毕业论文中的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任务在毕业实习前交给学生,使他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工厂。

1.3 整合教学环节,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自从大学不包形式的毕业分配以来,学生在找工作方面将花不少时间,因此对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的冲击很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没有因此削弱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而是大胆进行改革,将一些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将原来分散进行的专业外语、文献检索、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四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将大三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全部分到导师的课题组,结合科研项目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同时将部分专业外语由课堂教学改为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外文资料,并翻译部分文献;这一过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撰写一篇综述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最后集中15周左右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这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实践的时间达1.5年,从时间和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而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这种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对本科生的“准研究生”式培养。

1.4 将本科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进行对在校本科生职业培训的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这造成大学生毕业证书的区分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导致很多制造业用人单位对他们不太感兴趣。这样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生存竞争激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学生的全面成才为出发点,进行了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强化实践教育、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试验。目前已经制定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试点工作,初步形成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职业资格培训所需的完整的硬件和软件。20个学生已经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在就业中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2 改革的效果

几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日臻合理和完善,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形成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确立了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相结合同时保持化纤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改善了识结构,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设计性、综合性大型实验,是生化学纤维产的模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较系统的工程技术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从时间和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而充分发展了创新能力。我院学生获得2002年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二等奖。2.2 创建了本科生“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我们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将本科生在第六学期全部分到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的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系统完成了查资料、开题、实验和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因此受到了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学到了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帮助下,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迅速进步。通过调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明显增强。近4年,有42篇学生的译文公开发表。近3年有60多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公开发表。

2.3 增强了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近几届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工作适应性明显增强,毕业分配渠道增多。2003-2006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98.3%、97.9%和97.9 %,在上海市材料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的分配中去向渠道增多,在社会竞争中得到外资公司和国内。同时继续向日本东丽公司、美国杜邦、联吉合纤等著名化纤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此外,10名学生以本科生资格获得欧美大学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

3 结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学习这一重要文件,结合我们学院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我们感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人才性人才进一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沈新元,梁伯润,陈稀.结合科研进行教育,提高专业人才素质.纺织教育[J],1995,(2):27-29

[2] 沈新元,梁伯润,王燕萍.设有纺织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识与实践[J].纺 织教育,1999,(4):25-27

[3] 吴文华,杨庆,沈青,沈新元,陈大俊,朱美芳.“立体交叉”准研究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84

收稿日期:2008-5-19

作者:沈新元 朱美芳 杨 庆 吴文华

大学准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探析

摘 要 中国目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研究生数量激增,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样化以及研究生自身思想变化的实际条件下,我国目前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在原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分设与整合,在此基础是上不断完善各个教育主体的职能,以此来更好地作用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体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是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关于组织机构设置,相互隶属关系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一、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评价

高校现在年年扩招,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越来越多,纵观这些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层教育单位(院系)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负责全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监督、检查、管理和评估工作 。

2、学校集中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是指由一个专门机构或部门(即研究生院、部、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统一管理在校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

3、分级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以分级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为主。这是近十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及院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各个高校所做出的尝试,它主要实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与各个学院系分担管理的管理结构。但这种管理模式目前还不是十分完善。虽然各高校成立了研究生的管理部门如研究生学院,但因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专业为区分下放在各学院进行。目前的研究生院有实名而没有履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责,更多的是从事一种日常行政性的工作,很少涉及研究生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不专甚至有些刚成立的研究生学院在有上千人的研究生中只有一个辅导员,显然这样的机构是无法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研究生学院如何与各个学院搞好职责分配,协调配合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环节目前还很值得探讨。研究生学院与各个学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基本上是两张皮,没有形成连动机制,致使做起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来毫无头绪。尤其是在近年来各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理念的指导下,如何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上保证这项工作的实效是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

以上三种管理体制缺乏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显的政出多头,管理不畅,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表面上谁都在管,但真正的作用却难以充分发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亟待完善,其功能的发挥亟待加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分设与整合

(一) 必须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国家重大事物中负有领导职责。高校党委必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承担起领导责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由党委和行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委员会。由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可以看出实际上我国提倡的是建立相应隶属于党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党政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应有必要的协调和沟通机制。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整个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他联系的是研究生党委或研究生工作部。而研究生的科研和工作学习又由基层培养的领导管理。这种领导分工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责权不清管理成本高昂的缺点。因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状况有时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这都严重制约了党委领导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笔者建议做出以下创新:

1、高校应从在校研究生实际规模出发,合理建立起教育人员与研究生学生人数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之类的机构。这一机构建立后应隶属于党委。要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一机构的人员素质应得到保证。这些人员应受到过研究生学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训练。人员的年龄结构应合理搭配,人员的构成应多元化即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参加,整个队伍应显示出精干化,专业化。

2、各个院系要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这一层面的人员要切实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落实的问题。配置的人员不应过多。在院系这一层教育管理中笔者建议分出少量人员担任联络职责。这个职位的职责主要是协调整个学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与本院系的培养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起一个基层问题上传,上层问题下达的作用。以避免两级管理下的信息不畅,以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是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

(二) 导师应该将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研究生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始终起着引路与监督作用。研究生的一切科研与学习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参与。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人也是对其影响最大最积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成熟与学业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导师不光要在科研上给予指导,更应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点拨教育与帮助。导师要教育和引导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人格的培养与思想品格的修养。导师在研究生思想端正方面、个人修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导师都应起到指导作用。导师应经常与研究生交流,增进感情,加强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与亲近。科研上要求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并具有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生活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上给研究生做出正确的指导与选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广大导师要养成用网络与研究生交流的习惯。导师应将自己的电邮地址等网上个人交流工具告知研究生,对研究生自己建立的博客要经常关注,善于从细微方面发现研究生思想动向的脉搏从而可以找准方向对症下药。

1、要注重对导师双重教育身份的肯定。研究生导师具有双重的教育身份即他们既是研究生学术的引路人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人。研究生数量的扩大导致导师数量也迅速增加。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有些导师往往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指导忽视思想品德的指导。这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导师育人工作的考核力度。对那些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要给予奖励。在导师中要树立起榜样,对有突出贡献的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2、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一项制度。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绝对不是有兴趣就干无兴趣就放的事。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制度来保证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进行。如每周解决多少问题,每学期完成什么样的考核指标。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要有章可循,这样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效果,导师教育的结果的评价才能做到有据可查。在制度上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至于落空。

(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完善研究生会的作用。

研究生绝大多数已经是团员,并且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团员,党员都是政治上的积极分子,对党和团组织有着较高的忠诚度,有较高的马列主义信仰。这部分人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研究生党团员有自己的组织。如研究生党支部,党小组,研究生团委,此外广大研究生还有研究生会这一自治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和领导者基本都是研究生自己。他们可以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情况摸的准,研究生思想状态了解透彻的优点为广大研究生服好务做好自治管理工作。笔者建议研究生会和研究团党组织可以针对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工作:

1、研究生会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并坚持开展适合研究生特点的一些活动。要充分利用研究生会是广大研究生自治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让广大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应以举办学术交流讨论活动为主。研究生由于个体意识强,在校期间基本以学习为主,学术是研究生的生命线。因此,举办学术活动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强化与提升,也可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在交际中逐渐化解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可以形成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机制,尽量不断地把本专业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在研究生中传播。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研究生要更多的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社会实践项目来引导和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体育可以化解很多单纯教育无法传达的内在的东西。有利于研究生塑造坚毅的品格。养成积极乐观的豁达心态。社会实践能以丰富的典型事件来影响改观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研究生心中的内化。

2、研究生会要注意高品位高质量地开展工作,工作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研究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术是研究生的生命线,而创新又是学术的生命线。研究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地知识的习得,而是在知识的习得的基础上有更多自己的创新。所以研究生会要在开展的活动上注意在深度上挖掘,将工作做精,做到位。针对研究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的特点,在开展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有全局观念,有创新精神,不断地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思维去开拓工作。使研究生会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应尽力避免活动仅仅只限于形式,那样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达不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分设是为了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个部门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更加清晰的了解各责任人和单位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但这并不代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条块分割,老死不相往来。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及其各责任人应该相互沟通,共同发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各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应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有效的运行体制,才能获得系统利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大化。高校党委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是领导角色,其他部门和人员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最基本的角色,只有在明确三者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把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因外因等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才能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广大研究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长江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友莲.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探.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林祖梅.张东敏.研究生德育过渡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作者:谭泽春

大学准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研究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生群体是宣传科学、法治、和谐的重要群体,高级知识分子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群体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研究生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者,研究生党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发挥自身在党建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研究生党员要起到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是党组织的工作,也是个人党员应践行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是研究生党员树立正确认知的基本原则。因此,本文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研究培育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分析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不足,探索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工类研究生

研究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引领者和创新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群体,研究生党员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认同是由其党员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培育研究生党员的引领作用,使其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更为全面的优势,值得高校深思。

然而,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文科类研究生党员在发挥引领作用方面是相对成熟的,理科类研究生党员在价值认同方面虽然与文科类研究生党员相差不大,但引领作用的发挥仍然不够充分,这就需要高校站在工科类研究生党员的角度去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倡导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的道德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1]。

基于这一背景,各级党组织、党员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一切活动的根本理念,要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做到从言行举止到自我成长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此采取相应的举措,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添砖加瓦。

二、培育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为民族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意义,即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是我国人民价值追求的共同点。

因此在研究生党员培养过程中,高校要突出思想上的先进性,要培养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党员作为目标,只有担负起这一大任,党员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党员的任务,也是强化新党员素质的着眼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研究生党员的爱国热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引导民族复兴必须达成的任务,是研究生党员实践中的指南,养成法治精神的根本手段。

(二)开拓党员的自我发展路径

研究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但其是否能够正确地发挥作用,值得高校时刻关注。理工类学生在产品设计和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在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方面,依旧缺乏相应的才能,使其在党建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难以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研究生群体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生产关系、生产价值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和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使命,只有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研究生党员才能成为一名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优秀党员,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高级知识分子,才能积极贡献自己的价值。

(三)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研究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价值的实践水平,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要重点做好党员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提供保障。只有发挥出研究生党员的真才实干,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育有精神价值的优秀国民的重要方向,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创建科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离不开正确的共同价值观,精神的实质是鼓励人们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便是基于此的。

三、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生参与思想政治课方面存在不足

研究生在参与思想政治课方面存在不足,因而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仰,尚未培育出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时间较晚,其自身的价值观往往来源于书本和校园。

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潮近些年在中国的泛滥,重商主义和金钱唯上的价值体系已经从社会向校园传播,这种错误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很多党员不能够理性认识我国发展实情,明晰当前我国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从开放走向更加开放的根本保障,如果缺乏合理的认识,就会缺失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仰。

理工类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造成研究生党员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使得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不足。

(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思维较为落后

研究生教育中,只有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整体是向上的、积极的、正确的,才能将价值观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出价值观的作用,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集体和组织缺乏带头作用、引领作用。

研究生导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研究生导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提升理工类研究生党员思想高度的重点和方向,研究生导师应积极引导自己的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力量。

(三)理工类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是简单地将标语印刷在墙上,也不是在媒体面前喊喊口号。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在实践的方方面面来体现,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当前,部分研究生党员并没有将自己看作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是将党员二字视为谋取特殊权利的手段 [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最重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高校党支部内部组织形式混乱;其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冲击,部分党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从根本上造成了优秀党员的损失。

四、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水平

对于理工类研究生群体而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往往是来自思想政治课程,部分理工类研究生虽然能够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一定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24字,每个字所蕴含的精神文明内容却是十分庞大的 [2]。

理工类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往往是自然科学,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使用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去研究自然科学,也能在精神境界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显然,当前的理工类研究生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 [3]。

高校需要从历史观、国家观的角度让理工类研究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中,历史和国家往往是相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应积极引导研究生党员感知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始终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努力 [4]。

(二)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思维

理工类研究生群体是注重生产关系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认识一个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将生产关系作为衡量一个制度的標尺,因此,提升理工类研究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关键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5-6],这是研究生导师教育思维转变的关键。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研究生导师应从我国“十四五”规划中进行教育思路的研究,积极引导研究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明白公平、和谐、法治的社会主义中国是需要每个中国人都去用心建设的。

(三)加强理工类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

理工类研究生群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将党支部建设作为培育的关键,党支部要有基本的组织结构,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党支部建设应为理工类研究生设立实践目标;要求理工类研究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想信念之中;在自身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7]。

当前,我国理工类的很多专业都需要突破,这就需要更多的理工类高端人才参与到这些工程的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类研究生党员需要发挥带头作用,不仅要做科研的带头人,也要做党支部建设的带头人,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到行动传播到每一个参与项目的研究生的思想中,这是研究生党员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理工类研究生群体应真正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科学理念,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要始终坚持个人与党组织的齐头发展,坚持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表率。

参考文献:

[1] 常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大学为例[J]. 智库时代,2020 (14):132 -133.

[2] 谢依非,卢宝全,郭准华. 新时代首都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0 (04):107-108.

[3] 储志新,庄媛,郁涛. 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20(05):55-57.

[4] 胡文清,孟燕. 陕西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J]. 智库时代,2020(08):65-66.

[5] 王月英.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2):118-119.

[6] 郭立场. 榜样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0):64-67.

[7] 魏荣,戚玉兰. 基于过程教育哲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5):57-61.

(荐稿人: 张美华,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研究生党员教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GXDJ-QN041)。

作者简介:王福全(1984—),男,硕士,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党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王海虹(1980—),女,硕士,辽宁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增茜(1983—),女,硕士,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福全 王海虹 于增茜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论文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