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其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规律和课程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教学模式

一、 引言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当前的时代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而小学语文为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提供了可行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语文学科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自身的能力,展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二、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带领学生认识生字词,逐句分析文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高。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下,难以培养主动的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导致语文教学难以展现深层次的育人价值。新课程的改革倡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作为一门实用的语言工具,学生只有掌握语文才能更好地从其他科目获取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實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做好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也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兴趣所在,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此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向提升。同样,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拥有较强的人文性,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使语文教学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语文课程的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使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顺应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形势使现代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三、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不断转变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新课程的理念深入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由于师资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

(二)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拓展

成功的语文课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拓展,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多数教师对于课后拓展理解为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书面的作业掌握语文知识。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的这种课后活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管理者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并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但在实际的语文评价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视了其对学生产生的重要意义,难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拓宽自身的眼界,并且从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情感发展。在围绕学生展开正式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使自身设定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理念提出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的过程中继续灵活运用,学生只有大量地积累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以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并且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活动也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意识引导,就是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三)重视教学活动的拓展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的培养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广大的社会进行深入实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灵活運用,并且得到情感上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获得语文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双方面的促进共同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基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使教育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对于语文学科中的抽象情感难以理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将语文学科中的抽象知识点进行具体地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同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托互联网教师能够和学生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更愿意学习,从而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也是其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五、 结语

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工具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过硬的语文水平,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同样,语文学科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体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并且教师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更加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霜.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探究[J].东西南北,2019(1):277.

[2]张文意.基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J].新课程,2019(10):223.

[3]马彩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9(1):162.

[4]肖井珍.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速读,2019(2):59.

作者简介:

曾锁平,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梅川学区。

作者:曾锁平

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围绕新课标要求,并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努力挖掘教材内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语文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记忆深刻,学会思考,获得丰富的体验。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会阅读的学生,他不会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而是广泛涉猎。学生接触的不应只有教材,还要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语言资源。有效的阅读需要边读边思考,不能漫无目的地去读,要既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又能大胆质疑,对书中的观念主动思考、探究,以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的情况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依靠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灵活多变,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的主宰者,而转变为学生的辅助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针对阅读指导课、作文课等来说,要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要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借助课件丰富的图片或者视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灵活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首先是教学字词,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逐段讲解。教师按照课前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来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发展,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想方设法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情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以及多层次的问题启发、小组合作讨论、课本剧表演等,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打造成功课堂,教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方面,还得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节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进行改革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教育的发展演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对教书育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另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者,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要非常重视。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着自己的未来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产生的种种问题,用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纠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习惯。学生只有维持积极的情感,才能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接受的就比较快,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真实实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三、改革后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更感兴趣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更新,在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成绩自然能提高,并且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轻松的,厌学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堂课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 、关于改革的思考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立足之地。教学模式的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改革中要参照传统教育,取其精华,不断地实践和创新,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注重其学习能力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良月,王进高.关注个性走进生活注重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型[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 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0).

[责任编辑 吴海婷]

作者:刘敬霞

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从如何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如何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与培养等三方面,阐述数学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创新 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说过。而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正是新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式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想象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儿营造良好的环境。新课改中说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是当前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 正确认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课前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能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固有的观念,建立真正的的创新教育理念。在制定教學目标时,一定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踏踏实实的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程度要求。另一面就是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突破自我的能力。

三、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钱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波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新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新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四、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数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来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激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趣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的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容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实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入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中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作者:杨月友

上一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合同法代位权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