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

2022-04-19

[摘要]中学生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中学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树立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然而现阶段,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中学在实施舞蹈专业学生教育时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 篇1:

浅谈民间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特征及教学

[摘    要]民间舞蹈是中国戏曲发展形成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民族舞蹈催生了戏曲的发展,戏曲通过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漫长的民间舞蹈和戏曲发展历程中,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对民间舞蹈与戏曲表演的关系、民间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阐述,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而且能使学生得到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中国的舞蹈艺术更具有民族特色与审美价值,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基本功教学。

[关键词]舞蹈戏曲;基本特征;教学训练

戏剧是综合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于一体的舞台艺术,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唱、念、做、打等完整的藝术表现形式。其中,民间舞蹈在戏曲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戏剧艺术动态美的根本依据,展示了戏中角色的喜怒哀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众的审美心理以及欣赏层次也不断提高,在戏曲舞台上,人们不再满足戏曲表演中的大段唱词与念白,而希望看到舞蹈艺术的虚拟性与象征性的表现形式,为戏曲舞台增辉添彩。如何使民间舞蹈在戏曲表演中发挥作用,抓住观众的眼球,为戏剧表演注入活力,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戏曲史,讲清舞蹈与戏曲之间的关系、主要特征,并指导学生打牢基本功。

一、民间舞蹈与戏曲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给人类社会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洪春华在《戏曲舞蹈发展》一文中写道:“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舞蹈艺术为戏曲的振兴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其表明戏曲的孕育、发展、形成是在古老的舞蹈艺术基础上延续而来的。民间舞蹈是把戏曲表演推向高潮的动力。远在上古氏族聚居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再现人们生产劳动的歌舞。古代人们用舞蹈来表现劳动、狩猎、战争场景,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劳动的欢乐。同时,为了庆祝丰收以及重大节日,人们也会拿着道具,载歌载舞,狂欢数日。这些事例,虽然仅仅是原始社会人民活动和庆祝丰收的仪式,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些表演形式,就是中国民间歌舞和民间表演艺术的雏形,但离戏曲的真正成型还有较长一段时间。从舞蹈构成来看,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萌芽了。直到唐代“参军戏”的出现,才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特别是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参军戏发展到由多人参加演出,情节也渐趋复杂,有歌有舞。当时,参军戏不仅在宫廷很受欢迎,而且在城市和广大山乡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对今后戏剧发展、形成、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和元代时期,戏曲开始脱颖而出,具有自己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自此民间舞蹈的独立表演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并产生了新的舞蹈表演形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戏曲舞蹈,这一舞蹈表演形式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规格。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使民间舞蹈艺术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阶段,不仅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增添了叙事的艺术形式。在舞蹈授课中,老师既要给学生分析中国戏曲的产生以及发展历程,也要讲清民间舞蹈与戏曲艺术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关系。特别是在讲到《霓裳羽衣舞》《兰陵王》等经典剧目时,要让民间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古典美感征服学生,培育学生学习中国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舞蹈在戏曲表演中所起的点睛之笔作用。同时,要广泛开展中国民间舞蹈与戏曲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课题研究,对民间舞蹈以及戏曲艺术的共性进行发掘整理,从而将民间舞蹈与戏曲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民间舞蹈在戏曲艺术表演中的特征

舞蹈在戏曲表演中之所以魅力无穷,重要的原因在于这种艺术形式对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作了成功的吸收应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戏曲相伴而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一)民间舞蹈在戏曲中再现了生活之美

“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目的在于以较高水平来表达人的内在情绪的意象和譬喻。”这是德国著名舞蹈教育家魏格曼对舞蹈艺术的一个概括。所以说,舞蹈在戏曲艺术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讲究戏曲情节的行云流水不断变化之美,舞蹈演员逼真地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体现流畅、生动、活泼的虚拟化美感,给人以曼妙丰富的自然美的体验。

1. 珠圆玉润美的特征

“云手”,是舞蹈在戏曲表演中一个最基本动作,从其运动状态来看,就是舞台上四面八方的珠圆玉润美的动态表现。这种动态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诗意美。此外,如八步式、七星步、跑圆台等动作,这些都是形体的圆形运动。舞台上扮演小生的演员所迈的丁字步,主要表现的是精神抖擞、八面威风、气宇不凡的特征。戏曲中花旦的步伐要做到两脚脚跟靠拢,眼平视,提神亮相,表现轻盈的状态。为了表现心神不宁、徘徊不定等心情,舞台上的演员常常会运用“回”的程序来抒发情感。所谓“回”,还指圆润丰满。比如,在现代壮剧《劝学》中,校长黄大江一上场时,就采用圆圈、弧线等身段;韦老旺在黄大江的启发下,终于答应了桂花继续去上学,演员回旋地圆场、欢笑等。正是由于戏曲舞蹈表演采用戏曲花旦常用的“圆”的动作规律,并运用身体多个部位弯曲或旋转或延伸,形成洒脱、超脱、飘逸的表演,使观众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受到思想上的陶冶。

2. 静态之美的特征

舞蹈的静态之美在于它的恬静,美在心中,静出美丽。舞蹈在戏曲中身段亮相的造型,就是一种静止的舞蹈。“亮相”是表现戏曲舞蹈动静结合的特征。例如,演员在一大段读白唱段,并在一个个动作中,加上一个个洒脱亮相,得以停顿,这个不仅是演员表演的间歇,也是对一段表演的休整,起到一个点石成金、破壁飞去的效果。一个亮相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磅礴气势,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舞蹈在戏曲表演中,尤其注重演员和观众的头次见面,一个好的出场亮相外加独特的舞蹈表演,能够马上抓住观众,使演员的身份、性格、情绪一目了然。经过艺术家的长期钻研,整理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套路与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表演程式,这些表演程式已经深嵌在舞蹈表演之中。而舞台上演员的集体亮相,尤其是打斗、行路、劳作等突然亮相,这样便做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会使观众了解舞台上人物在不同的情绪下的精神面貌,这是舞姿塑型美的最佳表现时机,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3. 节奏感美的特征

舞蹈在戏曲中能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舞出美感来,节奏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必须有相应的音乐高低来配合。舞蹈配合节奏的主要有锣鼓伴奏、音乐伴奏,以及两者相混合伴奏几种,舞蹈需要有明显的节奏,一个重要标志是以音乐和锣鼓表现这种节奏。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就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舞蹈的节奏感,舞蹈是在器乐的配合下进行的。我们所讲的舞蹈节奏,其实就是舞蹈动作在力度上的变化。节奏感在舞蹈中,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相互作用的关系。训练时要掌握这几点。一是对舞蹈音乐节拍要清楚。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音乐,就有什么样的舞蹈。在编排节目时,往往都是先从了解音乐,体会音乐开始,然后,才逐步掌握舞蹈的节奏感,把握动作的韵律和韵味。二是对各种招式及均衡要清楚。舞蹈快慢變化要清晰,舞蹈肌肉要松弛有度,衔接要严谨,不能拖泥带水。三是快、缓启动时稳定平衡要清楚。起舞时不要慌,避免动作发贼、发硬,确保节奏舒展。特别要注意步伐上要掌握好尺度,力求全身统一协调。讲课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民间舞蹈在戏曲中的展现,其实是一种戏剧化了的舞蹈艺术,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它的节奏感既强烈又分明,一招一式中都尽显干净利落,节奏分明,贯穿舞台上的全部动作。舞蹈在戏曲表演中,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进行伴奏,它要求招式分明,刚毅果决,斩钉截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举手投足,进门关门,骑马举刀等,按一定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就会很自然地带出美感。

(二)民间舞蹈在戏曲中再现了抒情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具有非常强的抒情性,抒情是戏曲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古人用“手之舞之,足之舞之”来述说他们朴实无华的思想情感。王国维曾以“以歌舞演故事”来定义戏曲,在大量念白中,揉进舞蹈凸显内容、刻画人物,增强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有不少学生认为,古代的戏曲中舞蹈简单,很少有抒情,其实,中国古代,最早的舞蹈就十分注重抒情,始见于文字的如《葛天氏之民》以至到后来的《傩舞》《代面》《兰陵王》无不给早期的戏曲形成影响,所以说,舞蹈具有十分重要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在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展现了寂静的美,柔情的美,舞蹈演员通过形体动作,抒发了激动心魄的心情,表现了真实的内心感受。由于戏曲中的舞蹈能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里抒情,因而自宋元肇始,几乎占据了戏曲舞台上的半壁江山。一是舞蹈为戏曲表演增添了激烈的表现形式。舞蹈在戏曲艺术中主要是通过人的形体、动作、在运动的过程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抒情的同时大量地运用了表意的舞蹈动作,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感情,使许多戏都在内心冲突最激烈的场合、情感抒发最浓烈的地方形成高潮。二是舞蹈为戏曲表演模拟了客观生活。舞蹈在戏曲表演中以其虚拟的表现手法,凝练成诗一般的语言,深刻而又简洁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内心活动,充分体现出舞蹈的强烈抒情性。三是舞蹈为戏曲表演增添了美感。京剧《卖水》中梅英模仿喜鹊展翅飞翔的形体,川剧《别洞观景》中演员模仿鱼儿玩水,比拟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态,这些都是美的呈现。壮剧《百鸟衣》的诗情画意,如同山涧溪流,如诗如梦,但又比诗更形象,比梦更真实,是通过虚拟的时间、空间,把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通过人体有型的动态,更加具体化了。

(三)民间舞蹈在戏曲中再现了服饰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的服饰是指演出时的服装和配饰,也叫“行头”。舞蹈在戏曲中服饰的艺术化,为戏曲中人物塑造、剧情的发展、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服饰结合演员人体的动作形态,来渲染戏曲氛围、反映戏曲主题、塑造人物形象,集中体现造型美和情态美。二是戏曲艺术中舞蹈服饰包括质料的选择、款式的设计、彩色的组合、图案的点缀等元素,都体现了主创人员为了戏曲主题而精心设计,使舞台上的舞蹈演员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能通过饰物勾勒出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三是戏曲服饰除了讲究雍容华贵外,还注重戏曲服饰的细节,冠饰、佩物都有其等级之分。如,所谓的“翎子”,主要指古时候猎人狩猎时,头顶上插的羽毛,在以后的演变中,逐步成为戏剧表演服饰中的一个重要头饰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舞蹈在戏曲中表演的服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舞台上主要根据戏曲中人物的剧情需要、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考量。通过舞蹈在戏曲艺术中的款式、纹饰、色调,更加加强人们对戏曲人物的判定,加深对戏曲人物的了解。

三、根据舞蹈戏曲艺术中的特征,抓好身段训练极为关键

广西艺术学校在《戏曲表演专业课程实施方案》中,对舞蹈体形任务要求是:通过戏曲舞台上的各种舞蹈化形体动作训练,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戏曲的各种程式动作,能运用舞蹈化动作和静止(亮相)的身段组合(程式动作),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按照这一要求,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戏曲身段的动作原理、虚拟特性及程式与生活的关系。在身段教学中,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抓好三个基本功训练很关键。

(一)做好脚姿练习

脚姿主要指,舞蹈在戏曲艺术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它的练习要求是:站立挺拔,双肩勿耸。收腹立腰,运气丹田。要把脚姿和脚位这个基本功练好,教育学生首先要从站相开始。不练好脚姿和脚位,就打不好基本功,所站立的姿势也是花架子。在教学中,特别要向学生讲解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要求学生记牢舞台上基本脚姿和脚位、角度动作的高矮的技能。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增强学生在站式中腿部的自控能力。我们常见的脚姿主要有勾脚、绷脚等。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脚位的训练,脚位一般有八步式、八字式、丁字式等。如八步式训练,主要讲清基本要领,要求学生做到两腿并齐,双手叉腰,脚尖正对前方,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在训练时既要注意能力的训练,又要注意姿势、美感、步伐的统一协调,编排出具有一定特点的组合。在编排八字式训练的基本要领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编排一些手脚相结合的舞姿等。

(二)手姿与手位训练

目前,戏曲舞台上的舞蹈,几十年来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的只是几个动作的前后变化和音乐处理上的变化,而著名的戏曲演员能够运用简单的基本步,通过运用手膀肌肉的拉伸,身段的变化,随着现场音乐的起落,不断地调整身段起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这与他们平时扎实的身段训练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手膀的训练极其重要。

手姿和手位的训练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是一个成功的舞蹈演员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训练和练习时,既要求学生保持身段美,臀部不凸,腹部不腆,同时,又要求学生腰要立直不下塌。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舞台上常用的基本造型和身段造型,切实掌握身段动作手、眼、身、步相结合,不断提高肩、肘、腕、手各部位的灵活性和控制的能力。手膀训练主要掌握手姿与手位,包括掌、拳、指三部分。掌,有瓦楞掌、虎爪掌、摊掌等;拳,有方拳、握拳等;指,有兰花指、单指等。老师在训练时,特别要向学生灌输戏曲的专业术语,切实引导学生练习手姿和手位一定要注意美感,学生一旦有了想象和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舞蹈艺术,也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

(三)搞好膀腰训练

舞蹈膀腰动作是配合节奏与韵律展现出来的,也离不开节奏与韵律,而且讲求的是动静结合。舞蹈膀腰训练有着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时必须是连贯、舒畅、柔美和完善的。老师训练中,要严格地让学生练习每一个膀腰的位置。舞蹈在戏曲艺术中腰部训练,主要是训练手臂的支撑力量,以及柔软度和控制力,腰功的类型主要有膀腰、前腰、波浪腰、后腰、跪下腰等,训练的步骤主要是正面对把杆距离,大八部站好,两臂上举伸直,两臂向前伸出等。舞蹈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膀腰训练的基本技能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感情的表达能力,以提高对舞蹈美感的表达。

民间舞蹈在戏曲表演的广泛应用,助推戏曲表演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舞台艺术的两道靓丽的风景。繁荣发展戏曲艺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目前,古老的戏曲艺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使戏曲艺术走出困境,如何让舞蹈艺术在戏曲表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培养造就新生艺术人才,这将是摆在舞蹈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

作者简介:许蓉蓉,女,广西艺术学校教师。

作者:许蓉蓉

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 篇2:

论中学舞蹈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中学生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中学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树立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然而现阶段,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中学在实施舞蹈专业学生教育时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为了全面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本文通过分析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结合当前中学舞蹈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及想法,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中学舞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素质培养;舞蹈教育;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作为教学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素质教育扩展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很多中学只重视学生的基础课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作为舞蹈专业的中学生,学校为了迎合市场和取悦于家长,过分强调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只把专业成绩当作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由此往往造成不少中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优秀,而在思想品德或综合能力上却落后于同龄阶段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水平。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更严重的会使学生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因此,对于中学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利用好舞蹈教学所具备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中学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全新目标与要求,其本质内容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学生所服务。而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舞蹈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爱好,更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与协调性,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在丰富知识文化框架的同时,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为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良好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中学舞蹈专业学生的教育来说,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在中学舞蹈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也为今后中学舞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在全面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舞蹈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在很多地区的中学里已经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课及招收舞蹈专业学生,这为舞蹈艺术在中学生中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理念的制约及客观环境对舞蹈教学的要求,目前的中学舞蹈教育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在现代的中学舞蹈教学理念中,虽然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改进,应当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同日常的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但毕竟多年遗留下来的教育观念仍然驱使中学的舞蹈专业教学更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专业动作的学习与矫正上,迫使这些学生被动地丧失了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的机会,并且长期枯燥乏味的专业学习也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易怒、抑郁或者烦躁等不良情绪,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舞蹈学习,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

(2)受社会客观环境影响

当前社会由于价值取向发生改变,结果至上的思想使人们忽略了对过程的关心,特别是在中学舞蹈专业教育中,各类舞蹈比赛的成绩决定着一个学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关系到一个学校开设舞蹈专业的必要性。因此,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唯金牌论”让各个中学的舞蹈专业教育不得不背上沉重的成绩包袱,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刻,只能选择牺牲学生全面发展的权益,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并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学生和家长已经达成一项共识,即把获得舞蹈成绩看成是未来出人头地的追求,这种错误的观念也造成他们甘愿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到日常专业学习中,主观上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3)受专业化、精英化教育策略影响

很多开设舞蹈专业的中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更多地是参考专业性院校的教学内容,这种“模仿式”的教学策略使中学舞蹈教育的初衷偏离了方向,使原本教育重心应该放在素质培养层面变成了向专业化看齐、向精英化迈进的局面,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状况严重地违反了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精神。并且从国外先进的舞蹈教学经验来看,舞蹈教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舞蹈艺术教育能够改变机械化学习对人们思维上的桎梏,能够促进智力的开发、提高身体各项生理指标能力、塑造优美形体、树立健康人格。如果中学的舞蹈教育丢掉了这些作用,仅仅成为获取某种名声或利益的手段,那么舞蹈教育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和应有的价值。

三、中学舞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舞蹈教育,现代的中学舞蹈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的创造力与良好的品格,而不是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挖掘,既要发挥出舞蹈教学所独有的育人功能,又要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整体效应。为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在紧随时代步伐的同时,将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地统一结合起来。

(1)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中学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对其今后的艺术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处于学习黄金年龄段的中学生如果浪费掉宝贵的学习机会,文化上的空白只能使其作为一个毫无任何内涵的舞者,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也会受到制约。因此,重视对中学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让文化课不再成为艺术专业的“副科”,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丰富知识结构、开阔眼界、提高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在常规基础文化课之外还可以根据情况开设一些文学赏析等选修课,通过对其他多门类艺术的欣赏,帮助舞蹈专业的中学生获取专业上的灵感与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舞蹈艺术。

(2)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很多中学舞蹈专业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与舞台表演的设定去“机械”地完成一套动作,对于动作或作品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动作或表演失去了灵魂。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灌输式教育带来的后果,抹杀掉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不足。因此,在中学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适当地加入舞蹈编创常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开启身体的表现功能,逐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通过自身对动作的诠释,让动作的演示不再属于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情感,彰显出自己的动作韵味。并且,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舞蹈、音乐的理解,也可以借鉴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视听练习,让学生吸取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而促进对舞蹈音乐的感知能力;

(3)增强和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与交流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比如舞者在舞台上的神韵以及动作处理方式就和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与其他多门类艺术的融会贯通,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兼容并包中完成自身艺术上的升华。为此,在开展舞蹈教学时可加入一些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手段,例如在讲解舞台站位、走位时可建议学生多学习一些戏剧中的基本知识,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神态、手部及脚部动作等,这样会使学生既增加了舞台表演经验,又丰富了文化知识;再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学习人体绘画,尤其是人物速写,让学生领悟人体线条上的美,增加对动作美感的把握,自我纠正错误的、缺乏美感的动作造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舞台灯光布局、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会对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中学舞蹈教育的目的与出发点是为了塑造优秀的专业人才,结合常规的舞蹈教学,加强对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对中学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努力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薛鳗谈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郭俊英浅谈艺术中专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问题[J]学周刊,2011(06)

[3]马嘉对“三位一体”舞蹈教与学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

[4]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5]赵楠论舞蹈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音乐天地,2009(01)

[6]朱培科论舞蹈专业的现状与育才之道[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7]杨冠楠转变舞蹈教育理念,普及舞蹈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陈慧

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 篇3:

浅谈中国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

摘要:同为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加盟了舞蹈,舞蹈拓展了戏曲。舞蹈保留和发展了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通过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丰富了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对铸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舞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浅论在我国的舞蹈表演中,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综合借鉴与吸收,论述了舞蹈与戏曲的相互作用;表明舞蹈表演体系来源于戏曲;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来源于戏曲;舞蹈丰富的表现手段也同样来源于戏曲,体现了戏曲艺术在舞蹈表演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通过舞蹈表演的借鉴与吸收,使中国的舞蹈艺术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从而促进舞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舞蹈表演 戏曲艺术 借鉴与吸收

21世纪我国的舞蹈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振兴中国舞蹈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舞蹈美学、艺术观念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借鉴和创造。通过研究中国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将使我国舞蹈事业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舞蹈和戏曲是分不开的,戏曲元素充分融入在中国舞蹈表演艺术中。戏曲加盟了舞蹈,舞蹈拓展了戏曲。中国戏曲的转化与吸收直接影响了中国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中国戏曲的精华无不在其中渗透至深。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中国戏曲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许多精髓,使大量的表演技巧和手段流传至今。

一、舞蹈表演借鉴吸收了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通过读《梅兰芳文集》中的《运用传统技巧刻划现代人物》与《中国戏曲通史》,可以深刻认识到:我国众多的艺术表演剧种中,舞蹈表演是最早借鉴与吸收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

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艺术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用美的舞蹈来诠释戏剧逻辑和舞台上的行动,以及着重用舞蹈美回味人生、再现生活是传统戏曲的突出特点。一般我们都知道戏曲的表演体系是“唱、念、做、打”,戏曲的舞蹈美主要贯穿在“做”、“打”这两种功法之中。在戏曲舞蹈上出现的人物都是以舞蹈化的形式出现的,也可以称作舞蹈艺术形象。

史书《汉书成帝纪》中,记载一个身材窈窕,体态轻盈,会控制呼吸,故而能在宫人所托盘上翩翩起舞的赵飞燕,被后人称为“盘上”、“掌上”之舞。到了唐代,杨玉环跳的《霓裳羽衣舞》,大诗人白居易这样描写到:“飘然旋转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其舞姿轻盈典雅、飘飘欲仙。这些都对传统古典舞的步态形象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资料。如:近年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跨界的大导演张艺谋用一种新的视角创新的挖掘了舞剧艺术的新领域。该剧用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按照舞剧自有的形式和脉络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原著中的矛盾焦点,并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同时视觉冲击感更加强烈,在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

中国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舞蹈这一载体,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出现在人们面前。古有《霓裳羽衣舞》,现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等许多优秀作品,正是由于我国的舞蹈表演借鉴与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中身段“圆、曲、拧、倾”及动律;运用身体多个部位,例如手臂、腿、头、胸、腰、胯等弯曲或旋转或延伸,形成既潇洒飘逸又外松内韧的形态。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磅礴气势,才逐渐形成借鉴与吸收了戏曲舞台艺术表演的剧种之一。

当今舞蹈艺术的发展,时刻都离不开吸取戏曲中的综合表演艺术。舞蹈与戏曲有着互相影响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舞蹈是蕴含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舞蹈通过从戏曲中提取吸收营养,大大充实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表演空间,增强了可视性、丰富了内涵,而且在不断发展中还保留了古老传统中的经典表现手段和技术技巧。

二、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来源于戏曲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舞蹈艺术厚积薄发,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已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趋成熟的表演方式方法,并且在如何训练以及如何传承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舞蹈理论上的研究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个时期的中国舞蹈,成为古代舞蹈过渡到近现代舞蹈的连接的桥梁。在我国舞蹈历史上书具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与借鉴吸收了戏曲舞蹈中的一部分保留着传统古典舞的文化风貌分不开的;从而也得出了,当今中国舞蹈艺术里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今戏曲艺术的营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许多传统的优秀舞蹈艺术遗产,没有能以它原有的面貌直接传续下来的。但却传续了各历史时代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保存了许多古代戏曲舞蹈的精华。

许多以戏曲舞蹈为选材的舞剧或舞蹈片段中,舞蹈的风格表现就特别突出。50年代参与创作中国舞剧《鱼美人》的房进激和黄少淑夫妇,在舞蹈创作中大胆构思,极富想象力的在舞蹈中结合自然界美景,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表现,在《小溪、江河、大海》这个舞蹈中,紧密结合动人心弦的旋律,以人与水相生相伴的形象里,为我们呈现出了美好的意境。中央民院的马跃教授创编的大型民族舞蹈《奔腾》,运用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中的 “唱、念、做、打”四大艺术手段中的“做、打”艺术表现手段,结合源于自然生活中的摔跤、骑马、角力等原生态的形式模仿,使蒙族舞蹈更加贴近生活,引人共鸣。

戏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表现力,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写意艺术,具有一整套程式化的音乐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戏曲中的舞蹈结合剧情的需要,来源于生活又加以美化的创造了各种表现生活的表演技巧。因此,戏曲中的不少绝活在舞蹈中得以引用继承发展。在世界舞蹈形式多样的今天,中国的舞蹈中的特技和拿手绝活也是独具特色,惊艳亮相。这些带给人们的独特和震撼无不是得益于中国戏曲的滋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第一批舞蹈专业人士就立志扎根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寻觅思辨,找到适合中国又独具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以至于在后来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终于创造了我们自己民族的独特舞种——中国古典舞。借鉴和吸收了戏曲舞蹈的表演方式和动作元素,并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提炼,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我们早期所学习的古典舞几乎都从是戏曲舞蹈中派生出来的。戏曲舞蹈中的许多元素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宝库。像前些年广为人知并喜闻乐见的舞蹈《皮影戏》、民间的行进舞、广场舞等。戏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舞蹈语汇,平时看到的戏曲演员表演时使用的小道具或是身上的装饰物等等都可以发展成为舞蹈中的元素及身韵组合。这些表演艺术都被舞蹈借鉴与吸收,如: 折扇舞、手绢舞、筷子舞、团扇舞、羽扇舞、顶碗舞等等。这其中的任一生活用具被采纳为舞台道具时,就能够成为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段。

舞蹈艺术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结合的过程中,舞蹈的语言风格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建国初期,我国的舞蹈编导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舞蹈创编者们就大胆构思,从舞蹈的动作风气、语汇、动机、形态中融合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元素。也正是因为我国舞蹈工作者不断进取、业精于勤,不断创新,才使我国舞蹈艺术飞速发展。

所以说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来自于戏曲,戏曲舞蹈是中国舞蹈的母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振兴、繁荣和发展中国的舞蹈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当代的舞蹈事业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振兴我国的舞蹈事业,使这支古老的舞蹈艺术之花走向全世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这是当前我国舞蹈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让我们以百倍辛勤的劳动和崭新的创造,使我国舞蹈艺术在中国新文化格局中,更加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3.

[3]明文军.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张延凤

上一篇: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下一篇:乡村建设土地流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