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生存移动网络论文

2022-04-20

[摘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生存移动网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论文 篇1:

浅析公交移动电视的现状及策略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与交通日渐发达与成熟,使得大众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增加,生活范围得到大幅拓展,进而催生了一系列的户外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成为目前移动数字媒体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媒介,更有人将交通移动电视称之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电视、户外、网络之后的“第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变固定接收的方式为移动接收的方式,则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移动公交;新媒体;传播

一、时代特色催生公交移动电视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促进了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体的接触习惯,而媒体接触习惯的改变进而推动了注意力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为公交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公交线路的发达和旅途时间的增长,而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大多无事可做,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正好填补了这段因短暂停留而产生的零余时间,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得到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在收视时间上与传统媒体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分析表明,6︰00至9︰00与17︰00至18︰00这两个电视收视低谷的时间段,恰恰是公交移动电视的高峰时期,同时也错开了晚间电视节目的黄金收视档,这种收视时间的互补关系,也为公交移动电视带来了生存空间,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有43.5%的户外人群是在移动公交上收看电视节目的。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优劣分析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

1.覆盖面积广。公交车运行时间长,所载客流量庞大,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收视面积和群体。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的扩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公交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公交线路得到增加,城际间的公交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为公交移动电视提供了更大更广的覆盖面积,从而保证了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空间。

2.强制观看。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不仅身处在封闭环境里,同时也没有自主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只要处于公交车内,就不免受到移动电视节目的影响,即便是无法看到图像,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来自移动电节目的声音信息。这就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群体性收看同一节目的自觉性,也较容易对公交电视产生注意力和记忆力[1]。

3.全程伴随。当前,公交移动电视更多地将移动数字播放与接收的形式作为其传播方式,即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移动性强,覆盖面广,质量高,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清晰的声像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其继承了广播媒体移动接收的特点,摆脱固定接收的缺点。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摆脱了受众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电视节目的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伴随性传播与接收,受众一踏入公交车,就能接收来自移动电视的信息与资讯,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实现了边走边看,此外,实时接收的形式又为新闻的即时性提供了保障,保证了重大新闻与最新信息的及时传播。

4.内容短小精致。移动公交乘客具有群体庞大、分散广、流动强等特点,因此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移动公交电视受众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与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所不同的是,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多以短小精悍的版块形式出现。此外,由于乘客在公交车上停留时间有限且上下车时间不一,所以为避免打断电视节目内容的完整,节目播出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多以短小精悍为制作标准。同时,为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抓住乘客的注意力,节目主要以新闻资讯类和娱乐类节目为主,力求节目新颖精致。

5.播出及时快捷。公交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观看的局限性,扩大了传播范围,同时又继承了传统电视媒体即时传播的特点,突破传播范围之余又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充分发挥了其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能够让受众在乘车过程中随时随地看电视,更保障了乘客对于最新信息和重大新闻的需求,让受众即使在乘车中也不错过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精致优良的电视节目,不仅极大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接收的要求,更填补了乘客在无聊旅途中的空白。

(二)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播效果亟待提高。与其他媒体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有绝对的传播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劣势。例如并不以受众意志为转移的播放时间和内容,导致了传播的僵化和强制化,极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削弱了传播效果。此外,受众乘车时若长时间的抬头观看电视屏幕,非常产生疲劳、晕车等不适感[2]。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与较为稳定的家庭电视受众相比,公交移动电视乘客受众是开放的、流动的,但是却也大大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可估测性。因此,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短暂性与随机性的公交移动电视的信息传播,导致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稳定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加弱化了电视原有的传播效果。

2.节目内容重复与滞后现象严重。在这样一个高喊着“内容为王”的时代,虽然公交移动电视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特征,但是受内容提供上的制约,公交移动电视目前播放的节目带有很强的重复性和滞后性,一条甚至多条公交线路上的节目往往一周内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常常都是靠循环播放一些固定不变的节目来打发乘客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此外,相对于移动公交电视的节目总量来说,根据移动电视的播放特点所原创的或精心剪辑的特色节目比例较少,使得移动电视必看性大大减弱。

3.技术与硬件设备不成熟。公交移动电视自身的技术与硬件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移动电视公司与公交公司之间的合作缺乏和谐,显示屏音频音量太小甚至静音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就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再有就是画面的马赛克和停顿等技术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在具有高度干扰的摩天楼群中行驶的公交车,画面质量表现着实欠佳,无画面和无信号的现象时有出现。从目前来看公交电视的节目质量与节目精品化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4.盈利模式单一。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和黄金时段广告来说,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较为低廉的收费和广告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还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公交移动电视逐渐成为投资商和广告主的新宠。就整个公交移动电视行业而言,对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与巨大的广告投放量来讲,广告商的投放广告额还是相对较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盈利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单一模式。

三、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应对策略

(一)完善技术系统,保证节目播出质量

移动电视传输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证声像效果不受干扰,但是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很多问题尚待完善,对于目前国内运行的绝大多数公交移动电视所普通存在的因为高楼、立交桥等高层建筑的阻挡而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声像受到影响出现无信号、黑屏等问题,必须尽快找出解决办法。为保证公交移动电视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其传播优势,突破和改進技术瓶颈,升级现有的技术系统和设备,保证较高的好屏率,就成为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发展过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借鉴融合各形态媒介,开拓新创收渠道

在当前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继承,更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与突破,其发挥的是二次传播的作用。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新兴媒介,若想得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和学习传统媒介和其他新兴媒介的优势,更需与各种媒介形态融合,以期得到长足发展。公交移动电视借助互动性较强的新媒体,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弥补自身单向传播的缺陷与不足。[3]同时,公交移动电视必须跳出以广告创收为主要盈利渠道的单一模式,借鉴其他媒介的盈利模式,例如设置收费频道,收取使用费,或是与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合作,打造新型交流与互动平台,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职业素养,制作优质广告

对于广告投资商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是一个广告传播的绝对优势,但是绝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广告硬塞给受众,而如果播出广告太多,观众也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严重影响了广告的传播效果。此外我们知道,一支优秀且精致的广告不仅可以让受众感觉不到这是广告,反而会作为另外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最好不要从传统电视上直接嫁接广告,而要另辟奇径,发挥创作才能,寻找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这一媒介所独特的广告模式,追求广告制作的精良和优美。与此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上的广告类型应当有所限制,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破坏了整个公交电视的品牌形象。

(四)以“文化”为核心,营造特色媒介氛围

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一种新兴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媒介。因此,其不应该仅满足于填补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而更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的文化种人,更具社会责任意识,努力营造自身所特有的公交移动电视文化氛围,缔造更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公交移动电视与乘客之間的“深度心理沟通”。建立在“深度心理沟通”之上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公交移动电视特色文化的形成,还能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交移动电视虽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更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逐渐受到广告投资商的注意,但是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无论是来自其自身的技术缺陷还是外部的制度缺失,都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提出了挑战。我们希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完善、内容的成熟还有专属于公交移动电视所特有的商业营销模式的开拓,中国公交移动电视能够摆脱困境,杀出重围,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万喃喃.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2).

[2] 张骏德,李小翠.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记者,2005(8).

[3] 赖浩锋.数字移动电视:太阳刚刚升起[J].声屏世界,2004(10).

作者:解婷,田轲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论文 篇2:

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前瞻

[摘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关键词]媒介 形态 公交 移动 电视

一、媒介形态变化的理论阐释

媒介形态即媒介的生存状态、生存依据、媒介的传播方式方法以及由此展开的媒介功能与特征。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态变革: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数字媒介。随着媒介形态变革的深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继展开。

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多个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由于社会需要,新技术才会慢慢被接纳和采用,加上竞争和政治压力,才促使媒介形态发生慢慢的变化。因此,他总结出了考察传播媒介形态变化的六条主要原则:

——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走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它现存形式的发展。

——形态变化。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的出现,他们都是从已有媒体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

——增殖。新出现的传播媒体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

——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及媒体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他们仅有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

——机遇和需要。新媒体并不是仅仅因为技术上的有时而被广泛的采用的。开发新媒体技术总是需要有机会,还要有刺激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上的理由。

——延时采用。新媒体技术要想商业成功,总是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从概念的证明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类一代人(20~30年)的时间。

从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技术革命带来媒介形态变化,是从一种旧的媒介形态逐渐积累、转化,进而产生一种比较新的媒介。在这种变化当中,旧的媒介不会消亡,而是继续“演进和适应”,是某种媒介较早形式的延伸,并逐渐演变到自身独特的存在形态当中。这种变革和适应的连续性,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堪与物种演变相媲美的复杂过程。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共同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现实”。

二、公交移动电视对媒介形态的推进

移动电视的出现,既是电视媒介在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更是媒介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旧媒介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焕发生机的结果。作为一种媒介新形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融合了传统电视媒体和户外媒体的特征,具有时空移动性的优势和独特的受众价值。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上的变革,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一)传播方式的改进

公交移动电视采用的是以数字方式发送、传输和接收图像信息。其传播终端是移动的,可以一改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的传统接收形式,使受众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接收成为可能,弥补了传统电视的缺陷。

(二)传播内容的改变

公交移动电视为了适应受众的分散性及短暂接受的特征,其节目根据自己的特定要求从各种渠道集纳节目资源,慢慢使得公交移动电视向内容集纳者转变。他们采取滚动播出的形式,满足不同的人群在不同场合的需求。节目以短小精悍、及时实用为特征。采取“化零为整”的传播形态,使得信息更易为受众接受。

(三)传播功能的扩展

公交移动电视除了能让受众获取及时新鲜的资讯,得到轻松愉快的休闲和享受以外,还具备“疏导人群,指导避险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公交移动电视每个时段都有较大规模及范围的流动人群在收视,播放的及时性新闻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

(四)新媒介文化的产生

移动电视消减了传统电视的客厅休闲性,其移动观赏心态,所带来的短、频、快文化消费方式,不是休闲享受,而是为了打发暂时的无聊时间以获得短暂的信息满足。而公交移动电视利用人群被动空间集结和公交车的封闭性“罐头”文化传播的特点,使得影院的强迫观赏得以回归。此外,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以公交车厢为移动载体的电视传媒,在其传播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移动的公交文化,反映受众对公交文明的诉求。

三、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前瞻

“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媒介,公交移动电视不可避免地处在与传统媒体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中。面对不断改变的复杂的媒介环境,它需要与传统媒体在不断竞争与合作中自适生存和进化。在媒介文化的塑造中,将显示出重构、整合的趋势。而这些也将是公交移动电视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其目前的情况而言,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一)改进现有的技术系统,求得生存

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及媒体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媒介形态变化的生存原则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移动电视的技术优勢。去适应和进化不断变化的媒介市场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否则仅有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因此,作为以移动为优势出现的公交移动电视,需要从技术本身寻求突破,求得生存。

技术瓶颈的突破。移动电视在传输技术上有插卡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插卡传输,在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等独特优势,画面清晰、接受稳定,但这种技术无法做到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一旦有突发或紧急的信息需要发布,无法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反应。无线传输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其本身还不够成熟。遇到楼群、高架桥等建筑物阻挡,移动电视在公交车行驶中会出现黑屏和信号中断的现象。所以技术瓶颈的突破和改进,保证较高的好屏率,是目前移动电视发展的当务之急。

加强辅助技术系统的开发。移动电视除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瓶颈的制约,还要加强辅助技术系统的开发。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发的“延时技术”,就是过渡时期很好的办法。该技术是改电视直播为分段直播。把精华节目进行融合。虽然在时效性比传统电视直播稍逊一筹,但是基于受众

流动性的特点,很多人不可能看满30分钟的直播,相反牺牲一两分钟的时效性,却换来了资讯的最新整合,满足了广告插播的要求,也使得移动电视更有效地利用了电视直播。

(二)融合可资借鉴的媒介形态,求得增殖

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长年累月地和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它现存形式的发展,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作为新媒体的公交移动电视更是如此,它与现有的传统电视不能彼此独立的存在,而只能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在复杂系统中自适生存。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传统电视的延伸和补充,起到的是电视媒介“二次传播”的作用。因此,它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媒介形态,借鉴其他媒介的优势,来求得自身的增值。

1 明确渠道商的定位,与传统媒体变竞争为互补

面临自身有限节目制作条件和经验,传统内容商不可比拟的内容制作优势,公交移动电视更应该做内容的渠道商,而不是内容提供商。因此,采取与传统内容商连横的方式,来变竞争为互补,对公交移动电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所以,明确了渠道商的定位后,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实现与传统媒体互补:

帮受众向内容商“定制”节目。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制定出自己的节目标准。然后向传统内容商定制“符合标准”的节目。在这中间,运营商在内容选择、节目形态选择、播出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收视环境和收视心理,和自身以移动为载体的特点,围绕该定位进行传播。

打造传统电视的“搜索频道”。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受众市场优势,和自身以移动为载体的特点,对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融合,对电视台的节目精加工。可以通过把电视台的节目进行预告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传统媒体的“搜索频道”,实现与电视台的互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带动自己的品牌建设,改变在受众心中仅是“广告播出器”的印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

利用“时间差”捕获受众的“近因效应”。由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时间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互补性,所以可以引进电视台黄金时间以后的节目,进行整合加工,放到第二天自己的黄金时段播出。这种“打时间差”的办法,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节目内容,并且可以捕获受众的“近因效应”,在“第一时间”与受众进行接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美誉度。

2 借助网络、手机等互动平台,加强受众互动

移动电视可以联合网络和手机等互动性较强的媒体,实现互动,来弥补自己单向传播的缺陷,这里不仅包括受众的反馈信息,还包括设置更多的互动节目。这样可以提高受众的卷入度,也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比如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和手机结合,提前公布哪几路车上会有什么信息,抽奖,提前让受众在乘车的时候去关注。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形成情感上的交流,进而为媒体形成品牌形象,促进信息传播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

3 借鉴其他媒介优势,跳出盈利模式单一化的局限

公交移动电视的商业发展模式相对简单,主要是依靠广告投放。但是公交汽车嘈杂、拥挤、颠簸、人员构成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得其广告效果无法获得监控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广告商投放的积极性。所以公交移动电视应当跳出广告创收单一的模式,从产业的角度考虑移动电视可能具有的潜力,可将频道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来开发,收取频道的租用费或使用费;也可与传统媒体或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体合作,打造广告媒体共同体,实现广告传播的最佳效果。

(三)塑造移动电视媒介文化,求得创新

罗杰·菲德勒站在媒介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审视媒介形态变化,承认技术革新与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由技术变革产生的新媒介,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新技术带来的信息革命,引发的是电视传媒领域中关于人们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生活交流方式等方面全新的社会文化革命。面对这样的社会宏观环境,作为新文化媒介的移动电视,不仅要使得其媒介文化与传统媒介文化在自适中融合演进,更需要塑造自身独特的媒介文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 注重打造高品位的节目内容,提高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文化内涵

根据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资讯和娱乐类的节目应加大信息量,新闻节目播放应该更加及时,广告比例要适当,制作上追求精良和优美,依据移动的特性特别制作。在制作上应尽量安排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并且可尝试方言节目,突出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节目不仅使观众产生对品牌的亲切感,而且提升了公交移动电视的文化内涵。

2 加强信息服务,做好公益宣传,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

树立“绿色传播”理念,做好公益宣传,发挥城市应急服务功能。随着移动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独特功能。這些对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提升其电视文化内涵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营造温馨的公交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流动媒介文化景观

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媒介,不应该仅满足于用所谓“快餐文化”和游戏娱乐去充斥观众的休闲时间,更应当承担一种文化使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应该结合传播环境的特点,营造欢愉的受传气氛,形成一种用心关爱,以人为本的公交文化为特点的流动媒介文化景观。在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上,要注重情感的营造。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感知,使乘客建立比较清晰的“角色认同”与“自我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电视与乘客之间的“深度心理沟通”。

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虽然有它的一些缺点,但它实现了人们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的愿望,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相信只要能够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在与其他媒介的竟合中求得生存、增值和创新,公交移动电视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黄 鹤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论文 篇3:

台网融合背景下移动社交电视的现状与问题

摘 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电视业台网融合的现状,受众收视的移动社交化特点,进而探索城市台的差异化生存策略。本文采取了期刊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城市台排名较前的苏州广电、无锡广电和南京广电。期刊内容分析部分的资料来自五本传媒类核心期刊(CSSCI)自2012至2014年发表的文章。研究发现,台网融合成为国内外电视业发展的共识,社交移动电视的微传播是遵从受众喜好的历史选择。移动社交电视在国内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有四种模式:基于移动终端的APP应用模式、电视机构开发的社交互动模式、基于电视终端的“一屏两用”模式,以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频客户端模式。而囿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发展瓶颈,城市台立足本土的社交移动微服务,有利于实现其差异化生存。

关键词:移动社交电视;台网融合;城市台

《Nature》早在2008年推出了大数据专刊;2012年1月份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大数据作为主题之一,发布了《大数据 大影响》的报告(Big data, big impact: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大数据与云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加速了碎片化信息的生产效率与传播范围,以移动、分享与个性化的信息流建构了新时代的传媒生态。2013年成为社交媒体崛起和传统媒体转型相遇的一年(《新媒体前沿2013》)。今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讲话,表明了政府推动新旧媒体融合的动向,甚至业界提出2014年为传媒融合年。在大数据和大融合推动台网融合已成潮流的背景下,移动社交电视的现状与问题进入业界和学界的关注视野。

国内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日渐活跃。以黄升民为代表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主要从媒介产业和电视动态实务的角度切入,从数字电视、电视网、移动电视等方面对电视台运营进行了多种角度的思考;以梁刚建为代表的原国家广电总局的广电专家、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政府派研究者主要从国家战略、行业现状、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提纲挈领式总结;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基于新媒体终端的调查数据,通过定期发布报告(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发布“广电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从新媒体视角审视并追踪电视产业的新动态。

除了学界对这个话题的持续关注外,来自电视行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及记者、编辑等新闻一线人员结合工作经历提出了现实问题与对策设计,如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湖南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无锡广电集团董事长严克勤等。他们基于所在电视台进行个案研究,提供了更为鲜活的业界一线的探索经验,但是与该课题相关的系统研究仍然处在缺失之中。

本文采取了期刊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设定篇名或者关键词或者摘要包含“台网融合”或“移动社交”,期刊选择核心期刊或CSSCI,共搜索到的70篇文章,排除计算机技术类的期刊文章,得到19篇文章。为了防止因关键词盲点而遗漏一些重要的文章,特别考虑到课题与新技术的倚重,文章更有可能出现在实务探讨较多的传媒类期刊上,对CSSCI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现代传播》近三年的文章进行全样本查找,避免疏漏。通过文本阅读,最终确定11篇文献,分别来自《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记者》《青年记者》和《传媒》。个案分析部分主要从地方广电APP和移动社交的交叉点,选择了城市台综合实力排名前十的苏州广电和无锡广电,探讨了电视台App的本土化与移动便捷性的特点,呼应了有温度的差异化战略。南京广电在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探索上也异军突起,小微青奥在今年引发较大的关注,对于探索内容与定位的时效性提供了佐证。

一、台网融合——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

国外台网融合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Hulu视频网站。该网站由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 和新闻集团(News Co, Lmd.) 于2007年共同注册成立,网站提供正版的视频节目,对抗YouTube模式。该网站为福克斯公司(FOX)、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索尼电视公司(Sony Pictures Television)、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等数十家媒体集团提供内容合作。2013年该网站营收达到了10亿美元。Hulu打破了“一台一网”的传统范式,形成了“一网多台”的新模式。

而国内台网融合的探索是伴随 “三网融合”国家战略的推进而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客观加快了国内台网融合的发展节奏。2001年3月15日我国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之后开启了三网融合的探索,但行业利益分配悬而未决,导致进行不畅。2010年1月13日原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随后分批启动了试点城市的探索,三网融合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播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依托中央电视台,以视听互动为核心,逐渐发展为多语种、多终端的播出平台。在2012年央视率先提出了“台网融合一体化运作”的发展战略,并在其后的2013年围绕内容资源与人员队伍的整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2012年11月1日注册了“央视新闻”的微博,2013年4月1日开通“央视新闻”的微信业务,同年5月1日开通“央视新闻”手机移动客户端。目前央视的节目已经实现了在电脑、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移动平板电脑、公交车载、户外大屏的多终端多屏播出,逐渐打造“一云多屏、全球传播”的架构体系。

被电视行业誉为湘军的湖南电视台,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电视行业改革的浪尖,缔造了很多电视品牌的神话,如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在台网互动、增值拓展、多屏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是快人一步,2004年创办金鹰网,开拓网络平台;2006年成立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发展网络电视业务,运营互联网电视、芒果TV手机电视、湖南IPTV、芒果TV视频网站在内的多终端视频业务。2013年元旦发布了电视社交互动手机应用——呼拉,加大手机。新任台长吕焕斌提出湖南台打造全媒体集团的战略,形成“一云多屏、多屏开花”的新传播生态,拓展产业链,推出芒果传媒,改革举措直指台网融合的新探索。正如吕斌焕的观点,观众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就延伸到哪里。电视产业的变革说到底还是围绕受众的变化而相时而动。

二、移动社交电视——受众未来收视的取向

国内外电视开机率持续下降,而同期移动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却在快速增长。移动社交终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的重要伴随媒体,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更习惯于通过移动终端收看电视节目。根据CSM调查,2013年中国电视市场人均收视时长165分钟,比2010年少了6分钟。根据eMarket调查,2014年美国成人通过数字终端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长从2010年6分钟,飙升到2014年55分钟(郑维东,2014年6月)。爱立信对欧美亚及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调查表明,过去一周(2012年8月)看电视的同时浏览社交媒体的占62%,另外有25%受众在社交媒体上谈论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复旦大学的周葆华教授对上海市民收视伴随行为的调查表明, 50.6%的观众使用手机,36.8%使用电脑,34.6%用Pad伴随电视节目的收看行为。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佐证了电视受众的移动社交化的收视喜好。

针对受众的新收视特点,学界对此给予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围绕“移动化、社交化和智能化”的主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众多国内外全球传媒的学者和专家重新审视三网融合下信息领域的发展(2013年度《全球传媒发展报告》)。尽管观点角度不同,深浅不一,但是对台网融合与受众收视结合的大方向不存在异议。国外Netflix公司基于受众收视喜好的大数据分析,通过选用观众最追捧的男女主人公和导演来确保收视效果,结果其制作的《纸牌屋》收视长虹。尊重并紧扣受众收看视频内容的特点,从移动社交的形式上去大胆突破,给未来电视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思路。

然而当前国内移动社交电视的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社交电视主要有四种模式:基于移动终端的APP应用模式(如湖南卫视的呼拉)、电视机构开发的社交互动模式(如湖南卫视旗下快乐阳光推出“Tazai-电视互动”、中央台的爱西柚)、基于电视终端的“一屏两用”模式(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新浪公司推出社交电视产品“百视通看点”),以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频客户端模式(如PPTV)。华中科技大学郭小平副教授认为“社交化”将成为下一代电视的一个显著特征,真正的社交电视不只是简单地将社交网站的社区移植到电视屏幕上,而是需要构建一个虚拟的电视社区,构成一个真正的“TV SNS”,同时包含私有的电视内容收藏夹、好友列表、电视微博、嵌入式增值业务等服务。

未来移动社交电视的发展,应该是三屏灵活切换。电脑的内容可以传送到电视大屏终端,方便家人共同观看,陪伴家人聊天或者与节目圈的朋友讨论剧情;出门可以把电视内容推送到手机,路上继续欣赏。回到家或者办公室,手机内容推送到电脑,进行大数据储存或者办公联网。诚如世界传播史的演进,伴随每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将带来传播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变化,甚至影响世界传播格局的新走势。

三、本土化有温度的移动社交城市台——差异化生存的选择

绝大多数的城市台一直处在行业发展的边缘,尽管担负着本土政治喉舌和经济民生的双重角色,但是收视市场一直面临被挤压的艰难局面。囿于地域经济实力和南北文化差异,城市台在开拓国内市场上面有天生的弊端。即便是本土年轻电视受众也处在不断流失的情况,正如有些地方台台长所指出的,仅仅地域性和贴近性是不够的,如何另辟蹊径,打开城市台传播的新局面。笔者作为2011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城市电视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对一些城市台进行了田野调查,并撰写结项报告。作为结项的延伸思考下一步就是探讨城市台在三网融合、移动社交媒体崛起的背景下,进行新媒体传播的问题。

从央视到省台近年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移动社交电视方面的探索给城市台提供了一些借鉴。在2012年央视率先提出了“台网融合一体化运作”的发展战略,并在同年11月1日注册了“央视新闻”的微博,2013年4月1日开通“央视新闻”的微信业务,同年5月1日开通“央视新闻”手机移动客户端。央视的节目已经实现了在电脑、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移动平板电脑、公交车载、户外大屏的多终端多屏播出,打造“一云多屏、全球传播”的架构体系。誉为电视湘军的湖南电视台,在台网互动、增值拓展、多屏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是快人一步。2006年成立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发展网络电视业务,运营互联网电视、芒果TV手机电视、湖南IPTV、芒果TV视频网站在内的多终端视频业务。2013年元旦发布了电视社交互动手机应用——呼拉,加大手机。新任台长吕焕斌提出湖南台打造全媒体集团的战略,形成“一云多屏、多屏开花”的新传播生态。

鉴于城市台在内容深度、收视范围、节目品牌、传播技术、运营资金等方面存在短板,在移动社交电视的探索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一些城市台已经开启了移动社交电视的探索。“无线苏州”是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城市公共生活服务类3G手机客户端。目前有150万苏州本地用户,占据总用户的87.2%,月总点击次数6.6亿。“无线苏州”包括了电视直播、打的、违章查询、路况等20个便民模块,而“爆料社区”则相当于微博话题互动,爆料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让每个人都成为“全媒体”的参与者。娱乐方面的电影版块可以通过定位功能,查看离你最近电影院的公映信息以及相关价格,之后还能在线选座购票,非常迎合手指族。“智慧无锡”是无锡广播电视台打造的以新闻资讯、社交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无线应用客户端。它共有调查、互助、天气、影院、商超、身边等25个版块,其中,“新闻”可直接分享至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电影”不仅有电影信息,还提供了演出(话剧、音乐剧、舞剧)信息,并可电话订票。对于绿色出行,智慧无锡可帮用户查询周边哪些地方是可以停车和借车的,并提供自行车办卡和使用指南。城市台广电版APP在贴近民生服务本土的方面有天然优势,可以提供有温度的互动服务。当然,目前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屏幕闪退以及视频播放不流畅等技术问题。南京广电集团2012年6月18日推出全国首家短视频社交门户网站——小微视频网(www.xwei.tv),打造针对学生群体的视频社交平台。其手机应用 “小微视频”在2013年1月29日推出,强调“海量视频分享”,提供随时随地拍摄、上传的功能。近两年连续成功举办共三季“校园好声音”的选秀项目,今年夏天适时推出了有关“难忘青奥”(网站平台)、“青奥直播”(手机应用平台)的板块。通过小微视频的点击率以及参与留言的统计,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官方宣传力度不够,在线用户特别是活跃用户比较少。

纵观中国城市台的发展,贴近民生的节目曾经让城市台进入快速发展的蜜月期。在今天本土观众被移动社交媒体大量分流的局面下,以民生的内容,移动社交的形式来重叙历史的辉煌。诚如世界传播史的演进,伴随每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传播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旧媒体成为新媒体内容或者形式的一个变体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 高山冰.台网融合模式比较及路径分析[J].传媒,2014 (4).

[2] 胡占凡.“台网融合一体化运行”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3(8).

[3] 郭小平.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J].现代传播,2013(3).

[4] 贺丽青,孙健,路宝君.城市台本土化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视听界,2012(6).

[5] 黄升民,刘珊.关于中国媒介产业转型的五个论点[J].现代传播,2014(6).

[6] 黄升民,周艳,龙思薇.八问OTT——OTT TV对电视产业的影响和对策解析[J].现代传播,2014(10).

[7] 梁刚建.广电行业五大年度特征[J].传媒,2013(9).

[8] 吕萌,伍安龙.美国电视媒体台网融合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3(2).

[9]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

[10] 王浩程,张守信,盖鹏.中国社交电视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记者,2013(2).

[11] 王天立,张旋.从台网融合到城市电视台的网络化生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4).

[12] 祝魏玮.社交电视特性及在我国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2(8).

[13]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广电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EB/OL].中国广播电视年鉴http://nmi.cuc.edu.cn/index.php/news/post/101.

作者:贺丽青?

上一篇:网络营销战略分析论文下一篇:艺术梦想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