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2024-04-29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精选6篇)

篇1: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院系:

学号:

姓名:

本文从“囚徒困境模型”和“智猪博弈模型”两个方面来阐述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审讯。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1 年;如果一人招供而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0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5 年。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对他们整体而言是最好的结果———都只判1年。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会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对方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对方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0年。招了只要坐牢5 年,显然还是招更好些。可见,对方无论招或者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

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布每一个棋子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策略选择,从而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这也就是博弈的核心问题: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人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的是个人理性。所谓“个人理性”是反映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的个体或社会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非合作博弈要求各参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各个参与人不能公开“串通”或“共谋”。数学家纳什提出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纳什均衡理论地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所说的博弈论基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这是因为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普遍,不合作是基本的,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事实上在我们证明非合作博弈的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同时,就自然说明了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囚徒困境模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大战,家用电器大战、服装大战、机票打折大战⋯⋯。

按照囚徒困境模型,各个厂家都将选择降价作为自己的优势策略。因为别的厂家如果不降价,我选择降价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别的厂家如果降价,我只有跟着降价才能维持本来的市场份额。最后,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厂家谁都没有多少钱赚。再如,在遗失钱物时,遗失人和拾得人的心态其实也就像这两个囚徒,前者希望不给任何报酬能失而复得,后者怕得不到报答干脆占为己有,博弈的结果通常是遗失物被拾得人侵占。“囚徒困境博弈”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真实一面———相互防范背叛与彼此的不信任,以及这种心理对合作的破坏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巴不得囚徒之间以及各个厂家之间不能合作。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危险的罪犯通过合作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对行业的垄断,导致我们不能享受合理的价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期待遗失人和拾得人能更多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当我们试图阻挠或者促进“囚徒”之间的合谋,希望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样的途径可以破解“囚徒困境”,并且正视人们正当的逐利心态在博弈过程中的影响。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法律的形式对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反垄断法的实施阻挠了企业之间的价格合谋,并且激励企业改善管理,开发技术,努力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质量较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如果我们期待拾金不昧的博弈结果,那么就要鼓励归还失物这一善行。怎么鼓励呢?中国人的道德宗师孔子两千年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的弟子有一次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酬谢这位弟子一头牛,他收下了。孔子对这个弟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这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今后也会有更多溺水的人得到营救。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要惟利是图,但是从不反对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正当行为获取收益。如果德行善举得不到报答和补偿,那么它就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专利”而不会成为社会公德。“智猪博弈模型”是博弈论中另一个经典的模型。它说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投食口之前刚好吃完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投食口,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口旁;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投食口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会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经明知小猪是不会踩动踏板的,自己踩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这个经典模型揭示了市场竞争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为新产品做广告,对大企业是值得的,对小企业则得不偿失。小企业应把精力花在模仿上,或等待大企业用广告打开市场后出售廉价产品,而大企业应当以主动的态度来开拓市场。一个理性的企业,就应该象“智猪”一样,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在欧佩克中,各个成员的生产能力各不相同。同属一个同盟的大成员和小成员,他们应该选择遵守协议还是选择作弊多生产石油呢?假设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为例。假定在合作的情况下,科威特每天应当生产5万桶石油,沙特阿拉伯则生产4万桶。对于他们两家而言,作弊意味着每天多生产1万桶。科威特有一个优势策略:作弊每天生产6万桶。沙特阿拉伯的优势策略则是遵守协议,每天仍然生产4 万桶。为什么会这样呢?沙特阿拉伯选择遵守协议也是出于纯粹的自利心理。假如它有一个较低的生产数量,则市场价格攀升,欧佩克全体成员的边际利润上扬。如果它的产量只占欧佩克总产量一个很小的份额,它自然很难发现价格上扬对自己的好处。如果它占的份额很大,他将占有上扬的边际利润的大部分好处,因此牺牲一些产量也是值得的。智猪博弈模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由于小猪未能参加竞争,小猪搭便车式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有效配置,避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游戏规则的设计就非常关键了。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核心指标,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是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大猪和小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因为无论谁去踩,对方都会把食物吃完,所以谁都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抑制了竞争,显然是失败的。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性把食物吃完。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食物),而且竞争也不强烈,效果也不好。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大猪和小猪都拼命抢着踩踏板,多劳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最好的,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就必须充分利用智猪博弈的策略。如果公司的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各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这样既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够实现有效的激励。

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增强,随着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及效率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指导我们的行动,能让我们在既定规则下选择更为适宜的策略,或是在制度设计、规则优化方面思路更开阔,考虑更全面,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

篇2: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从近8年来现代零售商(卖场、超市、连锁店)与其供应商(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的博弈现状看,供应商不懂现代零售商终端特性,现代零售商终端不理解供应商的意图与建议,往往使合作双方都失去了很多“让顾客掏钱购买”的机会。

现代零售商把供应商当作提款机,使供应商看到的是永不停息的苛捐杂税。供应商即使支付了大量的销售费用,但在终端的销售活动也常常不能有效地进行,销量和业绩不能提高,摩擦不断,同时也影响了现代终端的形象和整体利益的提升。

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大战中,供应商与零售商要想在激烈的短兵相接中胜出,就必须找到策略。而简单的办法就是零售商与供货商相互协作,共同提升销量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现代零售终端:供应商的调研平台

以往的制造商进行市场调研通常通过大量的询问法、实验法和问卷抽样等,费时费力,且周期较长,效率底。如今通过现代终端连锁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就显得全面丰富而高效。如在卖场中就某种产品特性、功能或其他指标的优劣做现场问答,就显得更加直观、生动和高效。或通过连锁超市以海报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就可能使消费者在观察货架上商品的同时完成调研项目,尤其针对某种产品的特性与功能与其他品牌同类产品的比较调研,就更加生动、具体而准确。

通过连锁终端做市场调研的另一大优势是可同时在几

十、几百家乃至几千家的不同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它的样本数量和信息覆盖量相对来说比传统的市场调研方式更加准确全面。

为零售商提供差异化产品

针对不同类型的零售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以适应不同的零售商的需要。不同的零售商要求供应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但一般而言现代零售商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大致分为三类:高毛利的产品、高销量的产品和赚取费用的产品。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产品而言,应该考虑怎样的策略与终端商进行有效的协作才能提高销量呢?

下面就一个非常不知名的食品企业在进入终端过程中与零售商协作为例,简要说明供应商与零售商通过协作来取得多赢的方法。

我们找到了对不同的零售终端(卖场、超市、便利店)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投放策略。产品在不同的零售终端的布局不仅影响了销量,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要根据不同终端的消费特点来投放具有适应性的产品组合。

卖场:客流量最大,容易聚集人气,具有制造终端热买的有利条件,同时卖场又是各种费用项目最多的终端,所以,在这一零售终端中,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投入高档产品系列组合,使之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完善的产品体系可以提高销售业绩,通过业绩的提升降低或者摊薄产品在卖场中的各项费用。

超市:超市由于很多是连锁结构,它的适应人群应该是中低消费者,这时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完成有利于中档/大众消费者所选取的产品组合。由于这种超市的各种费用都比较高,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协作商讨将既能形成在零售商各门点形成巨大销量的,又能给供应商和零售商带来整体利润的产品投放。

便利店:便利店是零售终端中单店规模较小、人气最小,而且单次购买量较小、购买频率较高的零售商。由于各种费用较小、消费者购买便利等因素,这时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投放一些物美价廉、适合随机消费或家庭使用方便的产品组合。下面我们看一个食品产品在不同的零售终端中的产品组合。

产品价格形象需要共同维护

曾几何时,“天天低价”这句沃尔玛的口号已纷纷贯彻到各大零售商的营销手段上,并发扬光大,于是便产生了一分钱的酱油、一块钱的手表和十块钱的手机,所谓的惊爆价此起彼伏。这些超低价运作无异于自杀行为,这时的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优良的价格体系和实施策略,以提升产品销量。因为决定产品价格形象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产品的绝对价格,而是由性价比、知名度、游戏规则和价格策略共同决定的一个综合性的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

供应商与零售商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例如:食用油、盐、大米、酱油和醋等产品的购买者可能80%都是老大妈,她们喜欢价格低廉,经常使用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如果对这些产品进行促销,销量可能提高很快。在这些普通常规消费品上的降价可能会给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带来该种产品的利润损失,但可能带来的是生猛海鲜等副食品或番茄酱、沙司、鸡精等调味品销量的大幅度上升,甚至会带来儿童玩具的销量增长。这样对于零售商来讲整体利润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会上升,所以对于常规消费品食用油、盐、大米、酱油和醋等,他们对于产品的促销或惊爆价格就不应该完全转嫁到供应商的头上,而应该共同协作来分担合理的费用。

又如考虑到零售商高额的运营费用,零售商应与供应商协作对一些高端产品、冷销产品或新产品采取“高价位、高促销”等价格策略,实现价格与利润同步增长的策略,满足消费者不买低价值产品、愿意占便宜的心理。

我们在家乐福卖场中做过的一个案例,抽象后的图示为了避免零售终端的这种价格策略与传统渠道之间的价格冲突,零售商应与供应商共同研究制定在保持包装风格(视觉识别系统)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产品的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上要有明显的区隔。

用商超协作替代批发市场

中国的现代零售商市场异军突起,已经改变了整个流通市场结构,它的蓬勃发展之势,带动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所的变迁,使传统的批发市场尽一步萎缩,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商超协作部门,专门与零售商协作研究、实施在商超里的各种销售活动,来提高产品在商超里的销售。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协作,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销量的提升以及管理都大有益处。

解决利益分歧

不同性质的供应商的分歧阻碍销量提升

在现实的合作中,由于许多零售商只考虑自己各项费用,摆出一副终端为王的架势,于是,许多的产品制造商将所有的终端交给代理商去做,自己再也不去介入。这样,制造商加强了与原来代理商的关系,并结成了战略联盟,如格力空调与经销商共建区域销售公司,某啤酒集团率先在行业中与各地核心经销商建立了更加密切的战略联盟,并以此为核心组建了更加广泛的战略联盟二批商体系,使经销商成为了厂方在各区域市场上的全权代表,制造商专业产品制造,市场运作交给战略联盟伙伴(代理商)更专业的运作。

所以与零售商合作的供应商就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制造商作为供应商,第二类是经销商作为供应商,于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运作平台。

零售商要充分认清与你合作的供应商是产品制造商还是经销商,甚至是二批商。如果零售商没认清供应商的性质、特点、权限和责任,就很容易引起矛盾和摩擦。零售商要充分了解供应商的性质和特点,联手做好产品销量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将供应商当作提款机器,按照一成不变的合同版本和条款要求强加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的身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费用项目额度分配阻碍销量提升

零售商注重各项费用的提取,供应商注重减少费用。如果不能很好地达成共识,均会影响销量。在费用项目上供应商与零售商应达到沟通、协调、相互妥协,最终形成降低一次性固定费用,转而扩大与销量有关的各项费用。

比如,减少以下各项费用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节庆费等。同时,为了增加销量,零售商与供应商应协商扩大以下费用:陈列费、促销费、广告费、dm费等。供应商与零售商只有通过协作扩大变动费用,减少固定费用,才能提高销量,使产品在零售终端进入良性循环。

采购协议产生的矛盾而影响销量提升

现代零售商均按着原来的条款要求统一管理,于是要求供应商(制造商)与之签订全国性的联采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产品的型号、价格、配送以及不同地区的供应商(经销商)的确定。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幅员辽阔,地域消费的差异较大,很难用统一的联采协议中确定的产品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联采协议中签订的是等离子超薄彩电,而在西北地区需要的恐怕是停留在25英寸彩电的基础上,由于联采协议中所指定的配送商可能不经营联采协议中所指定的产品品种,但是为了满足合同条款,就必须为运送该单一品种而进行特殊进货和配送,加大了配送商的物流成本,于是降低了配送商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时常断货现象,影响了销量提升。其他的诸如联采协议中的统一报价等问题,在中国现实生活中也是不现实的,南北差异较大,各种配送成本很难统一,比如说在西北地区从出厂价到给零售商的供货价相差10个点,供货商就可以正常供应。

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华南地区,例如广东省由于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偏高,即使加到30个点供应商也无利可图,所以,按着零售商实现拟好的合同条款来要求供应商履约,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零售商要兼顾中国的国情,采取灵活的措施与不同的供应商因地制宜地达成协作共识来提升产品销量。

篇3: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一、卓越与公平:博弈中的矛盾性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大学已经成为跨国的官僚联合体, 正在全球的范围内寻求着统一的模式。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以及近期欧盟对于欧洲各成员国在高等教育范围内所量身定制的统一的学习资历架构[2], 都似乎说明了大学正在走向转型之路和卓越之路。追求质量使得大学将卓越确立为中心理念, 然而, 追求卓越 (excellence) 不能成为“标准”, 因为卓越不是一个确定的判断标准, 而是一个尺度, 它的意义依附于其他事物。用一流飞机的标准评价一只一流的小船, 这小船就称不上卓越[3]。于是, 卓越被赋予了“美好”的意义, 人们不用理解卓越真正意味什么, 因为内涵的空洞可以代表最大限度的信息输入, 抽象模糊了具体, 它在自我封闭的范围内汇集了大学里所有能者的智慧, 进而又变成全球化进程中统一性的导向。

从根本上而言,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资源, 大学内外所有与资源密切相关的卓越取向往往具有即时博弈的特征。在任何时期, 政府和社会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 大学追求卓越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博弈也就体现在对有限资源的获取上。为了实现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向着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国家实施了“985工程”专项投资战略, 这实际上就是国家在发展大学策略上追求卓越的表现, 并且激发了大学通过争取卓越获得资源的利益诉求。在中央专项投入的一期建设中, 已经投入资金140亿元, 与临近国家地区对高等教育专项投入的比较也是可观的数字。应该说资金的投入为部分大学注入了活力, 提高了学科、师资等方面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样的卓越计划依然带来一些公平上的问题。比如现在常常看到的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资源倾斜所带来的一些“后遗症”。“资源配置的等级化, 让好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资源, ……在学生的毕业就业中, 也有对应这一办学层次的打分体系, 一些地方引进人才时就明确规定只考虑985高校的毕业生。”[4]在资源的导向下, 追求卓越往往让我们感受到公平的缺失。

实际上, 公平是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价值保证。作为一种价值, 公平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利益的向往。就像经济学中常常使用“效用”一样, 为了弥补纯经济效用给人带来的分析问题的片面化, 也经常将“公平”的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而且在实践的探索中, 人们基于公平而舍弃经济利益的情形绝非鲜见。然而, 这样的公平价值观也只是在相对的层次上, 如果政府在朝向地方性大学进行补贴时, 亦会让人感到卓越精神的不足。正如近年来许多言论针对澳大利亚偏远地区大学提出的质疑, 不乏对各个地方大学学术成果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看法等, 尤为指出的一点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地方大学的特定补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果这些经费不用作对地区良莠不齐的大学的资助, 而用在一些学术研究为主、位于经济发达城市的精英大学上面, 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5]。发生在我国的价值观念在澳大利亚有了“公平优先”的反证。如果仅仅对于低层次的公平给以关注, 而忽视了通过卓越创造更多的资源, 缺少更高层次的公平, 那么同样可能出现卓越和公平的矛盾。换一个角度, 则表现为“个体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6]的观点。例如, 地方性大学在困难的办学条件下仍然展示出良好的学术面貌以及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却反而可以质询现有的使地方性大学陷入困境的学术评价体系, 这种体系满足的是都市精英大学的利益;同时人们对于地区大学普遍抱有的偏见是使得其社会资源受损的原因。因此, 地区大学也可以追问到底它们的存在有没有价值, 能够满足谁的利益, 对于卓越的缺乏有无道理?类似于这样追求卓越和公平之间也是存在着可供选择的方式, 这些方式同时决定了卓越和公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性。

二、博弈聚点[7]:价值选择中的文化意蕴

对于大学的关注, 人们更多地偏好于文化, 而大学发展中的价值博弈往往可以在文化的进程中获取答案。“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者内隐的行为模式, 借助于一些符号的使用得以学习或传授, 并且成为构成人类群体的非凡成就。”[8]形成了的文化在人的信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往往左右着人的思维。在不可视的范畴内存在共享的假设, 即无意识下的感知和信仰、理想的心智模式等[9]。所以文化是一种“默认”信念, 尤其是共享的假设, 将深植在大学发展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样的假设在实际行动中反过来将制约到新的或旧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从而也有效阐释了康德有关文化实质的论断:“在一个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抉择目的的能力, 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行使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就是文化”[10]。

艾伦·布卢姆曾经认为, 大学是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 感觉或者价值承赋并不能给一个人自由, 给人以自由的是思想、理性的思想[11]。布卢姆在文中的怀旧心态足以激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那时, 传统的学术人员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自主性的大学环境里开展教育、科研, 当时, 理性的沉思没有受到令人烦恼的社会冲突的侵扰, 至少没有现在冲击得如此全面而有力。这种看法就其从未扎根于影响学术发展的现代性的语境之中而言, 是乌托邦式的, 毫无希望可言。而在大学的行动指向上, 显然周遭理论和环境包围的现实语境构成了大学的文化。“以完全不带偏见的态度研究人性和人类经验后所构想的完美”[12]永远值得我们向往,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逼近现实。

高等教育现在已经步入了膨胀的时代, 大众化的到来使得大学的学术生活、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目前科研导向、质量标准和特色要求成为大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了冲击“一流”、“高水平”的目标, 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为自己定下科研的绩效指标, 并且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制度形式体现在每一个学科组织当中, 由此而产生的就是学术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对于检索期刊、核心期刊、论著以及各级各类课题的高度重视。大学对外则在排行榜的压力下, 费尽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可以想见, 大学内外都在疲于应付简单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各类“统计”报表。其次, 当大学愈来愈感觉到资源紧缺的时候, 所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获取资助, 另一方面则透过多招收学生获得经费的来源。所以, 对于大学教学质量的绩效评估成为大学首当其冲的责任。此外, 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使大学教育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 问责质量成为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足的首选。最后, 如果说重视质量是维护好对于生源的吸引, 那么强调特色则把重点定位在对于市场的分析。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着市场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 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学, 这些学校明显在同一类型学科的发展上与研究型大学存有差距。于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就成了当之无愧的定位目标, 也为进一步争取到市场找出优势。在这里我们并不假想还存在口号式的不真实, 而当每一所大学现实中真正地去体验这些特征之时, 就已经在悄悄地形塑了大学组织的文化。可想而知, 这些文化才是真实的, 才是真正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指针。也许将这些事实告知大学中的每一个人, 他或她并不承认这些在思维信念中起到主旨作用的潜意识形态, 然而每一个生存在大学之中的学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实实在在地沐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 而且管理、学术上的所有行动指向都无意识地附带了这样的文化结果, 说它是一种“共享”的文化确不为过。

现实语境所形塑的文化带来的就是追求卓越的取向。当我们看着这一取向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之时, 怎么也想象不出大学还能等待什么;如果能在地方社区范围内发挥作用并获取大量的资源时, 大学又怎么能犹豫。所以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博弈都会存在着一个神奇聚点的参照系———文化的形成与安排。虽然我们可以郑重地宣告, 卓越价值理想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追求卓越过程中带来的数字化的“通分”方式、缺乏内涵的“一体化”行为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三、走向公平:期望均衡下的策略选择

从博弈论的视野来看, 价值选择的博弈不仅属于抽象的范畴, 而且属于一种几率博弈。这样的博弈形式指的是一个局中人与自然的博弈, 但却是一种该局中人在并非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博弈。换而言之, 自然用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影响着局中人的博弈结果[13]。实际上, 价值选择的博弈均衡往往依靠聚点式的判断———从文化中汲取的惯性。可是均衡的发生并不都是我们所期望的, 尤其是大学组织价值层面的均衡还存在着很深的内在学术逻辑。所以, 构建一种期望均衡策略也就成其为相应的价值取向。

1. 公平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在笔者曾经访谈的二十余所内地、港、澳、台大学里, 类似“顶尖”、“卓越”、“一流”的词汇经常出现在学校的使命、愿景, 或者教学卓越计划、科研卓越计划、服务卓越等方面的介绍之中。这样的词汇确实如雷丁斯所说没有什么准确的含义, 只能代表一种全球化、统一性的导向。可是, 并非所有居于卓越文化之中的大学都是为了世界大学排行榜去争得不亦乐乎, 于是卓越一词就变成了简单的“美好”、“优秀”的意思, 进而转变为对于诸如质量、绩效等方面的文化特征。纵观行为主体在卓越导向下所采取的种种策略, 大体上都和声望、资源、权力等相关, 利益主体一旦将这种即时的利益诉求调动起来, 相互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是强弱的分层。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体系, 而公平正义是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范畴。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说,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 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 只要它不真实, 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 某些法律和制度, 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 只要它们不正义, 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14]在大学的发展中, 追求卓越应当成为动力价值机制, 而公平才是终极价值取向。

2. 卓越与公平在长远博弈中的统一

从长远的博弈中看, 不断追求卓越可以促进公平的实现。首先, 不公平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源的有限性, 而不断地追求卓越, 提高行为主体的发展动力, 才能产出更多的资源, 从而根本上保证公平的实现。就如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学科仅仅停留在“被照顾”的范围, 而没有竞争机制和奖赏计划对之加以促进, 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饱暖而不思进取”, 在信誉和资源上都无法得到提升, 这样所导致的是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只有“做大蛋糕”,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其次, 大学发展所追求的卓越目标总是以质量为核心, 现在许多类似于考核的指标之所以强调分类分级, 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质量。如在科研考核中所强调的引文索引期刊, 在索引中还要分出级别, 这样终归是为了保证优质的科研质量。而真正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卓越的举措要符合特定的规范和标准, 这恰恰正是公平的基本内涵之一;另一方面是指要为不同能力的人或者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所以在质量的联结点上, 我们对卓越矢志不移地追求正是为了实现更高的公平。

再次, 对于公平的长远利益诉求是为了营造一种公正和合作的价值环境, 而这也正是卓越理想实现的关键所在。一个缺乏和谐精神基础的环境, 只会使得竞争变得盲目和短视[15], 从而导致长远利益的缺失。如果将公平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 那么追求卓越在长远的利益诉求中也体现了与公平统一的一面。

3. 期望均衡下的策略选择

从博弈论视角出发, 营造公平价值的行为过程中同时可能产生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结果, 通过行为策略的调整以达到期望的均衡正是消除这种非理性的途径。

(1) 通过制度调节实现卓越结果对公平的补偿。卓越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 如果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效率性的措施使得一些大学的发展速度加快, 但同时忽视了博弈中产生的不平等现象, 就更容易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所以可以使大学内外享受到优质资源的机构或者个人采取各种形式参与对弱势机构和个人的扶持,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当然由于资源的稀缺, 现实环境中的博弈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追求卓越和公平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在资源的初次分配中产生的, 具有即时性的特征。如果无视即时博弈中产生的矛盾和低效率, 也将无法达成长远博弈的公平结果。正如有人所言, 如果初次分配不强调公平, 一味强调效率, 或者过多强调效率, 巨大的初次分配收入差距, 靠再分配的力量是很难缩小和矫正的[16]。更何况无论是信息成本还是实施成本, 再次分配都将高于初次分配[17]。所以, 应在考虑以卓越促进公平的同时, 兼顾即时公平问题的价值选择, 这也正是价值博弈中的期望均衡点。

(2) 避免追求卓越的盲目性。在访谈的大学中, 虽然多数院校都知道使用卓越的话语, 并且还使用得相当频繁, 但是真正能够很好解读卓越含义的却很少。如果仅仅将卓越当作“美好”或者某个新鲜的事物, 所产生的策略必然是趋之若鹜, 完全不用理会卓越到底是什么。大学组织也是如此, 一旦卓越成为潜意识中追求的信念, 那么全球性的大学相互借鉴就会产生趋同的模式, 这样的趋同转而演化成为各式各样的指标体系, 完全不去理会这样的博弈取向所引发的附带现象。比如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总是好的, 可以集中精力重点突破, 在一定的均衡视野下, 所带来的也未必是坏事情。但博弈总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所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 尤其在对即时利益的考究上, 所设定的目标往往受到即时利益的牵引, 而不是追随长远利益的诉求。这样就难免出现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以数量代替质量的做法, 甚至是一切都为了导向而设定。比如上面谈到聚点中的质量文化、绩效文化都反映出追求卓越的潜在均衡。

行为习惯是比较容易改变的, 思维的习惯是比较不容易改变的。受思维习惯影响更深的行为习惯也是比较不容易改变的。思维的习惯和习惯性思维一起显得特别有力量, 外力往往不容易起什么作用[18]。关于卓越的趋势正在走向一种习惯性的思维, 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要尽心尽力地去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也许行为习惯受到思维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但只要我们对于博弈的力量给以充分的认识, 对长远的利益给以充分的关注, 就可以慢慢地去改变。在我们的认识中, 卓越的真实内涵应该是建立在对长远公平基础之上的卓越, 有了这样的目标, 就可以将博弈的视野放得更宽、更广, 才不会出现雷丁斯笔下那种草率的空洞。

摘要:大学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成为跨国的官僚联合体, 正在世界范围内寻求统一的模式。卓越与公平作为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即时博弈中存在矛盾的一面。而由现实语境构成的大学“共享”文化成为两种价值博弈聚点的参照系, 所以在抽象的博弈范畴内, 追求公平的终极价值取向, 必须通过制度的调节实现卓越结果对公平的补偿, 兼顾即时的公平问题, 将卓越的真实内涵建立在长远公平的基础上。

篇4: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从近8年来现代零售商(卖场、超市、连锁店)与其供应商(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的博弈现状看,供应商不懂现代零售商终端特性,现代零售商终端不理解供应商的意图与建议,往往使合作双方都失去了很多“让顾客掏钱购买”的机会。

现代零售商把供应商当作提款机,使供应商看到的是永不停息的苛捐杂税。供应商即使支付了大量的销售费用,但在终端的销售活动也常常不能有效地进行,销量和业绩不能提高,摩擦不断,同时也影响了现代终端的形象和整体利益的提升。

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大战中,供应商与零售商要想在激烈的短兵相接中胜出,就必须找到策略。而简单的办法就是零售商与供货商相互协作,共同提升销量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现代零售终端:供应商的调研平台

以往的制造商进行市场调研通常通过大量的询问法、实验法和问卷抽样等,费时费力,且周期较长,效率底。如今通过现代终端连锁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就显得全面丰富而高效。如在卖场中就某种产品特性、功能或其他指标的优劣做现场问答,就显得更加直观、生动和高效。或通过连锁超市以海报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就可能使消费者在观察货架上商品的同时完成调研项目,尤其针对某种产品的特性与功能与其他品牌同类产品的比较调研,就更加生动、具体而准确。

通过连锁终端做市场调研的另一大优势是可同时在几十、几百家乃至几千家的不同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它的样本数量和信息覆盖量相对来说比传统的市场调研方式更加准确全面。

为零售商提供差异化产品

针对不同类型的零售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以适应不同的零售商的需要。不同的零售商要求供应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但一般而言现代零售商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大致分为三类:高毛利的产品、高销量的产品和赚取费用的产品。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产品而言,应该考虑怎样的策略与终端商进行有效的协作才能提高销量呢?

下面就一个非常不知名的食品企业在进入终端过程中与零售商协作为例,简要说明供应商与零售商通过协作来取得多赢的方法。

我们找到了对不同的零售终端(卖场、超市、便利店)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投放策略。产品在不同的零售终端的布局不仅影响了销量,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要根据不同终端的消费特点来投放具有适应性的产品组合。

卖场:客流量最大,容易聚集人气,具有制造终端热买的有利条件,同时卖场又是各种费用项目最多的终端,所以,在这一零售终端中,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投入高档产品系列组合,使之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完善的产品体系可以提高销售业绩,通过业绩的提升降低或者摊薄产品在卖场中的各项费用。

超市:超市由于很多是连锁结构,它的适应人群应该是中低消费者,这时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完成有利于中档/大众消费者所选取的产品组合。由于这种超市的各种费用都比较高,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协作商讨将既能形成在零售商各门点形成巨大销量的,又能给供应商和零售商带来整体利润的产品投放。

便利店:便利店是零售终端中单店规模较小、人气最小,而且单次购买量较小、购买频率较高的零售商。由于各种费用较小、消费者购买便利等因素,这时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投放一些物美价廉、适合随机消费或家庭使用方便的产品组合。下面我们看一个食品产品在不同的零售终端中的产品组合。

产品价格形象需要共同维护

曾几何时,“天天低价”这句沃尔玛的口号已纷纷贯彻到各大零售商的营销手段上,并发扬光大,于是便产生了一分钱的酱油、一块钱的手表和十块钱的手机,所谓的惊爆价此起彼伏。这些超低价运作无异于自杀行为,这时的供应商应与零售商协作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优良的价格体系和实施策略,以提升产品销量。因为决定产品价格形象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产品的绝对价格,而是由性价比、知名度、游戏规则和价格策略共同决定的一个综合性的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

供应商与零售商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例如:食用油、盐、大米、酱油和醋等产品的购买者可能80%都是老大妈,她们喜欢价格低廉,经常使用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如果对这些产品进行促销,销量可能提高很快。在这些普通常规消费品上的降价可能会给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带来该种产品的利润损失,但可能带来的是生猛海鲜等副食品或番茄酱、沙司、鸡精等调味品销量的大幅度上升,甚至会带来儿童玩具的销量增长。这样对于零售商来讲整体利润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会上升,所以对于常规消费品食用油、盐、大米、酱油和醋等,他们对于产品的促销或惊爆价格就不应该完全转嫁到供应商的头上,而应该共同协作来分担合理的费用。

又如考虑到零售商高额的运营费用,零售商应与供应商协作对一些高端产品、冷销产品或新产品采取“高价位、高促销”等价格策略,实现价格与利润同步增长的策略,满足消费者不买低价值产品、愿意占便宜的心理。

我们在家乐福卖场中做过的一个案例,抽象后的图示为了避免零售终端的这种价格策略与传统渠道之间的价格冲突,零售商应与供应商共同研究制定在保持包装风格(视觉识别系统)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产品的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上要有明显的区隔。

用商超协作替代批发市场

中国的现代零售商市场异军突起,已经改变了整个流通市场结构,它的蓬勃发展之势,带动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所的变迁,使传统的批发市场尽一步萎缩,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商超协作部门,专门与零售商协作研究、实施在商超里的各种销售活动,来提高产品在商超里的销售。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协作,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销量的提升以及管理都大有益处。

解决利益分歧

不同性质的供应商的分歧阻碍销量提升

在现实的合作中,由于许多零售商只考虑自己各项费用,摆出一副终端为王的架势,于是,许多的产品制造商将所有的终端交给代理商去做,自己再也不去介入。这样,制造商加强了与原来代理商的关系,并结成了战略联盟,如格力空调与经销商共建区域销售公司,某啤酒集团率先在行业中与各地核心经销商建立了更加密切的战略联盟,并以此为核心组建了更加广泛的战略联盟二批商体系,使经销商成为了厂方在各区域市场上的全权代表,制造商专业产品制造,市场运作交给战略联盟伙伴(代理商)更专业的运作。

所以与零售商合作的供应商就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制造商作为供应商,第二类是经销商作为供应商,于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运作平台。

零售商要充分认清与你合作的供应商是产品制造商还是经销商,甚至是二批商。如果零售商没认清供应商的性质、特点、权限和责任,就很容易引起矛盾和摩擦。零售商要充分了解供应商的性质和特点,联手做好产品销量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将供应商当作提款机器,按照一成不变的合同版本和条款要求强加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的身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费用项目额度分配阻碍销量提升

零售商注重各项费用的提取,供应商注重减少费用。如果不能很好地达成共识,均会影响销量。在费用项目上供应商与零售商应达到沟通、协调、相互妥协,最终形成降低一次性固定费用,转而扩大与销量有关的各项费用。

比如,减少以下各项费用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节庆费等。同时,为了增加销量,零售商与供应商应协商扩大以下费用:陈列费、促销费、广告费、Dm费等。供应商与零售商只有通过协作扩大变动费用,减少固定费用,才能提高销量,使产品在零售终端进入良性循环。

采购协议产生的矛盾而影响销量提升

现代零售商均按着原来的条款要求统一管理,于是要求供应商(制造商)与之签订全国性的联采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产品的型号、价格、配送以及不同地区的供应商(经销商)的确定。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幅员辽阔,地域消费的差异较大,很难用统一的联采协议中确定的产品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联采协议中签订的是等离子超薄彩电,而在西北地区需要的恐怕是停留在25英寸彩电的基础上,由于联采协议中所指定的配送商可能不经营联采协议中所指定的产品品种,但是为了满足合同条款,就必须为运送该单一品种而进行特殊进货和配送,加大了配送商的物流成本,于是降低了配送商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时常断货现象,影响了销量提升。其他的诸如联采协议中的统一报价等问题,在中国现实生活中也是不现实的,南北差异较大,各种配送成本很难统一,比如说在西北地区从出厂价到给零售商的供货价相差10个点,供货商就可以正常供应。

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华南地区,例如广东省由于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偏高,即使加到30个点供应商也无利可图,所以,按着零售商实现拟好的合同条款来要求供应商履约,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零售商要兼顾中国的国情,采取灵活的措施与不同的供应商因地制宜地达成协作共识来提升产品销量。

综上所述,对于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分歧,如产品差异、价格差异、促销支持以及物流配送、存储、账期、发票等产生分歧,要通过很好的协作方式来解决,共同完成提升产品销量、分享市场利润、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而奋斗。

篇5: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周易》以太极为根,建立了以“天人合一”为灵魂的、以和谐均衡发展为根本原则的太极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既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形上反映,反过来又对中华民族生存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和牵引作用。20世纪的人类思维方式,给人类自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工业进步的.同时,给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也设下了屏障。以太极思维方式,剖析20世纪工业文化给人类造成的思维困惑,以及重建天人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预示以整体思维为本质的太极思维是21世纪人类的必然选择。

作 者:罗移山 LUO Yi-shan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传统文化研究所, 刊 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 分类号:B221.5 B804 关键词:太极   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   20世纪   21世纪   意义  

篇6:诗歌与生存议论文

你不在意名利,不追求荣耀,就只写给自己看,当做日记给自己看,不着重什么文学修养和品味,没那么多精神来写,平凡的人,也只能说淡淡的写。

每次你提笔,就写成白开水一样,记录很重要,把你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什么都憋在心里不好受,容易得病,反正也没什么人看,你也包装得结实,文字在堆高,没人过来问候一下,这样挺好的,没什么负担,更不用解释。

海子那么年轻就不想做人,是怕人的玷污,还是受不了尘世的思想?而今,你每天都去看海,也奢望能做海的孩子,相信海的博大胸怀能接纳你。很多人说诗歌已死,但是人还活着,活着就要做点什么?更有人说你别爱上什么文学,这意味着你苦逼的日子,将消尽你的时间和机会。

大家都看过《港囧》,徐风求学时才华横溢,出来就不再画画,而为生活忙碌着,干燥又无趣的活着,当见到他的初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梦,是那么飘渺,妻子记得他的当初,记得他的.挚爱。谈到这,你不得不说你的老同学,一个村的好友,那时,你还嘲笑他写什么诗歌,酸得让人受不了,记得,给他送完“情书”,我们几个哥们在长江边看满天的飞雪,就说你写的是什么诗歌?他就此景作了一首,大家仰慕他的才气,同样藐视他的行为,因为是兄弟,就只为兄弟好而已。渐渐地谈多了诗歌,你也喜欢上了,就这样二十多年,你还半死不死的写着文字,他一毕业就“脱离苦海”不再写诗歌,你能说什么呢?他已经买了房子,你没有。那时,他还爱弹吉他,其实你也挺羡慕的,只是你家没钱,你只能看着。

你受尽了冷嘲热讽,你经历了百般无奈,你沉闷在社会变迁,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生存,而今,老婆孩子都有了,更要想着带着他们一起生存,你死不了,要活着精彩。

你在记录着生活,更是希望不那么早忘记当初,也是为总结过去,虽说领悟迟了点,但还是有机会的。为了生存,做什么职业都行,让人讥讽也没什么,没脸皮了,不伤天害理,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丢人。

小时候,常去舅舅家,上二楼某个角落有很多书,你就常翻着看,却没想过舅舅读了不少书,他一毕业就老实巴交的做了农民,一个你父亲瞧不起的农民,舅舅挺可伶的,遇事老向父亲请教及处理,但是父亲还是期盼孩子不做农民,只可惜种种原因你跳不进龙门,只能和舅舅那样受尽了嘲讽。

可能是一直支离破碎的流离生活,你更要有支撑点来弥补自己的思想,写就写了,没什么好后悔的,他们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放弃也好,安心过自己的生活也好,胡思乱想总不好。话又说回来,你够坚强的了,还能坚持,虽这样的坚持,是那么隐藏和幽暗,你还存在着就好。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的新年讲话下一篇:水利工程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