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与企业生存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又面临难得的成长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成长就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SWOT模型分析了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实现“老字号”快速成长的“三元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市场营销与企业生存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市场营销与企业生存分析论文 篇1:

浅析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近况与对策

【摘要】 小型微型企业生存发展状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晴雨表”。本文通过阐述小型微型企业的性质与功能,根据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近况,着重分析了当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遭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境,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应对之策,以期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 小型微型企业 近况 分析 对策

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出口总值1499.4亿元,下降0.5%,为2009年12月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认为“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转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2011年11月以来,国务院已召开两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由此可见,研究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近况与对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型微型企业的性质与功能

《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据统计,小型微型企业目前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小型微型企业的标准如表1所示。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型微型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社会功能。它不仅解决了创业者的自身就业,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功能。经过市场经济洗礼,小型微型企业主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众多小型微型企业逐渐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经济贡献度越来越大。

二、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近况

2011年以前微型企业界定在小型企业之中,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中可探视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显示:以工业为例,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比2005年增长50.1%,年均增长8.5%,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不仅如此,“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400万个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据测算,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三、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之困分析

纵观经济形势,制约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的原因,除了固有的五个方面——基础薄弱、质量较低,市场准入障碍,税负偏重,融资困难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之外,自2010下半年以来,还突出表现在经营发展过程遭遇“内外夹击”困境。

1、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的“内忧”

(1)追求暴利。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一些小型微型企业面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各种机会诱惑,表现出了疯狂逐利“乱象”。

(2)接班不顺。一方面,在近几年全社会追求暴利的环境下,小型微型企业接班人既无心也无力经营好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在不正确的财富观支配下,一些小型微型企业主下一代只想变卖资产,获得现金或房产,依靠出租房产或放贷获得收益,变成食利阶层,更加恶化了小型微型企业生存环境。

(3)违法失信。由于外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小型微型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但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所导致的违法失信成本低下,又使得少数小型微型企业走上犯罪不归之路。目前,制造业领域的“假冒伪劣”和服务业领域的“坑蒙拐骗”已成为少数小型微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不二法门。

2、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的“外患”

(1)“双轨制”之困。2004民营资本外移高潮、2011新一轮移民高潮,可以说是政策体制“双轨制”的结果。2009年起,许多小型微型企业为了弥补流动资金不足,就已“剑走偏锋”,通过各种“影子银行”发放高利贷,解决一时急需周转资金不足问题,而银行长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趋紧,自然而且必然出现大量企业资金链短裂问题。

(2)成本攀升之困。第一,劳动力短缺。一方面,可用劳动力人口(15—64岁)尽管还呈增加趋势,但少儿(0—14岁)抚养比呈不断下降趋势,而老年(65岁以上)抚养比开始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劳动力密集企业将出现劳动力长期短缺局面;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尤其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泡沫化”,加上80后独生子女一代中只想占有财富坐享其成“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房二代”的大量出现和炫富表现,传统价值观缺失,已面临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严峻社会问题。第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全球视角看,2011年发达经济体对于流动性管理偏向谨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中的金融投机影响等诸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处于高位震荡态势;从国内视角看,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成为工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建材价格稳步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三,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中国经济腾飞,工业化加速,表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占有率扩大,世界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因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导致美元不断贬值情况,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中,很多是针对科技型或具有成长潜力的小型微型企业的,而这将是一大趋势。传统产业领域的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借助政府的转型升级资金扶助,自觉完成产业转型,才是这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明智抉择。

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

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瑞(Debarry)提出的企业共生理论认为,企业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而形成的共生体,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种改进既能带来企业效益的增加,又推动社会福利增长。

2、市场缝隙论

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学者认为,有三种因素导致了市场结构里存在大量的市场缝隙:一是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具有进入优势。二是现存的大企业将降低自身的纵向整合能力,这就为战略灵活性、适应性强的微小型企业占据大企业放弃的细分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三是高度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为创建微小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特色选择范围,微小型企业便不必面对面与大中型企业展开直接竞争,从而增加了存活率。因此,微型企业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行动快捷等特点,灵敏迅捷地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微型企业越来越多。

五、发展小型微型企业的应对之策

第一,完善政策体系。系统梳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归类,形成有机的政策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第二,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在经委系统中增设小型微型企业管理职能和专职人员,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管理与政策指导;二是在街道和镇一级建立“商会”组织,培育其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功能。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确立企业核心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小型微型企业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计划、上市与公众化等重要举措,彻底消除“内忧”。同时,也要注重建立以价值为导向、以竞争为主体的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机制。第四,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同时,针对目前许多企业工艺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的状况,采取措施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努力践行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坚决做到“合法经营、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第五,推进交流合作。创办小型微型企业国际交流平台,协助小型微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和促进与国外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方式,推进小型微型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形成“众星拱月”式创业集群;强化小微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强强联合,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共同发展。第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信评估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在管理咨询、法律咨询、人才培养、信息采集和交流、技术开发、融通资金、市场开拓等方面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商会牵头,建立各种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小型微型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六、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给当今的小型微型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提出了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只有“跳出小型微型企业看小型微型企业”,找准方向,对症下药,才能“表本兼治”。同时,小型微型企业本身也要反省自己,调整思路,放正心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真正把自己做大做强。

(注:基金项目:2012年常州市自然科学软课题(特约课题)常州县域经济提升与发展的研究与对策,主持人:刘奇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名称:常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案例研究;编号:201110294045)(教高司函[2012]144)。)

【参考文献】

[1] 龚树强: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D].山东大学,2011.

[2] 李树强等: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

[3] 吕伟坚:微型外贸企业经营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

[4] 蔡翔、宋瑞敏、蒋志兵:微型企业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2005(12).

[5] 蔡道成:中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9中国(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C].2009.

[6] 蔡道成、张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作者:张天意 刘奇洪

市场营销与企业生存分析论文 篇2: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生存现状分析与成长机制研究

[摘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又面临难得的成长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成长就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SWOT模型分析了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实现“老字号”快速成长的“三元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促进“老字号”餐饮企业生存和成长,并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之一,有着悠久发达的餐饮文化与餐饮企业发展史。在北京餐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众多知名的餐饮企业,其中有一些知名的餐饮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成为“老字号”。在这些“老字号”中,有一些还能够被现在人们所熟知,如创业于清同治三年(1848年)的全聚德、开业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的鸿宾楼以及仿膳、丰泽园、老正兴和同春园等。

北京巨大的餐饮市场养育了众多的“老字号”餐饮企业,但是如今竞争呈现全球化趋势的北京餐饮市场同样为这些“老字号”的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首先,在北京餐饮市场利润丰厚而且巨大潜力的吸引下,许多新兴的地方餐饮企业已经涌入北京餐饮市场,并且有些已经站稳市场。在北京大街上不时可以发现许多以经营川菜、鲁菜、粤菜等地方风味为特色的新兴餐饮企业。其次,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业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开拓与培养,已经形成规模,开始大规模抢占市场。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过解放后公私合营洗礼、“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竞争,许多“老字号”餐饮企业要么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要么仍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仅以北京宣武区为例,原有“老字号”餐饮企业45家,到目前为止,仅有4家仍然在宣武区,3家已经外迁,38家已经消失。

当然,也有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及时抓住宝贵的成长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以全聚德为例,在刚刚召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在“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宣传口号的吸引下,在全聚德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聚德烤鸭成为奥运菜品之一,受到世界各国运动员和游客的热烈欢迎,全聚德的烤鸭供不应求,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和巨大的品牌资源。

由此可见,如今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客观地、系统地认清“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而为“老字号”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机制,使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成长,就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基于SWOT模型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分析

SWOT模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eh)提出,并由麦肯锡(McKJnsey)咨询公司丰富完善起来的一个经典的企业诊断与战略分析工具。

在SWOT模型中,s代表所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es),W代表所分析企业的劣势(weaknesses),O代表所分析企业的机会(opporturrifies),T代表所分析企业的威胁(threats)。采用SWOT模型可以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有助于“老字号”餐饮企业认清时势,并为其成长机制的设计奠定基础。

2.1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优势

在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国内外其他餐饮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深厚的本地品牌优势

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引用了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品牌是能够使顾客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竞争对手中区别出来,并选择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性标志,它可以外化为企业或产品的商标、名字或符号等。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大都在北京市场上生存与发展了上百年,深受北京本地顾客的喜爱,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白魁老号的烤羊肉,沙锅居的涮肉,东来顺的涮肉,鸿宾楼的清真风味菜以及东兴楼的山东风味菜等。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积淀了深厚的品牌优势,是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国内外餐饮企业竞争的重要优势。

(2)独特的非专利技术优势

非专利技术亦称专有技术,是指发明者实际应用的、未公开、未申请过专利权的专门技术资料、经验、技术知识和诀窍等。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通常具有独特的烹饪技术资源和技术力量,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烹饪技术和经验的名师主灶。而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大都掌握一些关键性的、不被外界甚至不被企业经营管理者所熟知的烹饪配方、烹饪技术或烹饪设备。这些独特的非专利技术成为了这些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垄断性的资源,是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重要保证。

(3)坚实的本地市场认可优势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还留存了大量的饮食掌故和名人趣事,吸引着许多代顾客和研究者的兴趣。同时,对北京本地顾客来说,往往几代人的日常生活都同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在众多北京本地顾客中,大量老顾客往往把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同自身年幼时某些难忘的生活经历、先辈们的某些历史遗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和难以转移的、坚实的市场认同感。于是,在北京本地市场,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其他餐饮企业相比,通常拥有超越品牌、技术或者形象等物质层面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某种基于情感或精神层面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使“老字号”餐饮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被其他企业所取代。

2.2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劣势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同国内外其他餐饮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劣势:

(1)品牌扩张性不足

尽管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这一本地市场拥有深厚的品牌优势,但是一旦超越北京市场或者国内市场,这时大多数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与国际知名的大型餐饮企业相比,就不再具有品牌优势。其中原因在于如今大多数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主要是在北京本地成长起来的地方性品牌,并没有超越地域限制,没有成长为民族品牌或者国际性的大品牌。

因此,与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相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品牌扩张性严重不足,很难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同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展开竞争。相反,随着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在北京市场中的中青年市场,甚至青少年市场中,已经超越“老字号”餐饮企业,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可见,“老字号”餐饮企业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快速地成长起来,增强品牌的扩张性,反而有可能连本地市场也丢失掉。

(2)制度竞争力不足

当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时,企业制度就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这里所指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所有可能影响企业行为的规则或者规范。西方知名餐饮企业大都是通过长期优胜汰劣的全球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世界级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经过数十年全球市场竞争的洗理,已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反,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我国大多数民族企业一样,在企业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制度竞争力不足在产权制度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在其《2006老字号发展报告》中曾指出,许多“老字号”企业,尤其是条件较好的“老字号”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清晰,特别是国有色彩较浓重的问题。

比如北京的许多“老字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尽管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是国有股比例仍然较大,仍占了15%到50%以上不等。同时,由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够完善,企业仍然受到很多行政干预,如国家的财税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是国有资产的领导者,有权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造成企业产权模糊,弱化了企业的主体特征,使企业无所适从,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另外,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制度不足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很明显。例如许多“老字号”餐饮企业由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往往存在职责不清,利益不明,依然存在着“大锅饭”的分配思想,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新形势。

(3)规模竞争力不足

现代餐饮业是一个规模效应非常显著的产业。餐饮企业只有具有足够大市场规模和资产规模,才有能力从事大规模采购、标准化生产和系统化运作的现代化生产,才有能力建立起复杂、高效的信息网络,才可能摊薄企业经营成本,在成本和盈利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世界知名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都是以亿美元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其中,麦当劳早在2005年营业收入就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04.6亿美元。相反,以2007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单中的数据为准,当时中国本土最大的餐饮企业为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它的营业收入规模仅有43.3亿元人民币,而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也只有9.9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规模方面与知名国际餐饮企业相比存在相当大的竞争劣势。

2.3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机遇

尽管与国际知名大型餐饮企业相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品牌扩张性、制度和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劣势,但是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之下,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些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整体餐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所带来的溢出效应。综合来说,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以及北京餐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全国旅游人次和外出就餐饮人次快速上升,由此造成全国以及北京餐饮市场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是1978年的2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餐饮业也是北京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北京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平均递增20.1%,比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递增15.7%高出5个百分点。

并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北京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于北京以及全国的旅游市场和餐饮市场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听京剧,吃烤鸭”已经成为如今许多国内外旅客到北京旅游的口头禅。根据这些良好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若干年时间内,全国以及北京市餐饮业还将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只有“大市场”,才能孕育出“大企业”,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抓住餐饮市场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它们之中很有可能率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餐饮企业。

(2)国际知名餐饮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开放改革以来,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开始通过跨国经营方式进入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在给中国民族餐饮企业造成竞争威胁的同时,也生产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国际餐饮企业跨国经营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为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竞争机遇

在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没有进入之前,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离,成长在一个封闭性的市场环境中。在这种封闭性的市场中,“老字号”餐饮企业与其他民族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强,因而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往往具有一种“夜郎自大”之感,从而变得不思进取、效率低下,缺乏竞争的压力和成长的动力。相反,在市场改革开放后,知名跨国餐饮企业开始进入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改变了当地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使得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在与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竞争之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为了生存,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也不得不通过学习与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对市场起到激活作用,逼迫民族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且,随着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本地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老字号”餐饮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对民族企业形成持续性的竞争压力,促使那些有志于成长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必须努力在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

②学习机遇

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会给“老字号”餐饮企业造成竞争压力,而且能够成为民族企业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促使“老字号”通过模仿性学习与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可以给“老字号”餐饮企业带来技术上的学习效应,而且国际知

名餐饮企业科学而严密的经营管理方式、先进的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方式,同样会对民族企业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本地市场就可以接触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学习与模仿快速提供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快速成长。

2.4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威胁

在当今竞争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老字号”面临的主要威胁有:

(1)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淘汰的威胁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解放后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的冲击与考验。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餐饮企业的目光。近些年许多经营粤菜、川菜风味的地方餐饮企业纷纷进入北京市场,同时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也加紧对北京市场的渗透与扩张。在国内外餐饮企业的双向挤压下,许多以京菜、鲁菜为风味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已经被淘汰,或者生存日益艰难,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例如,过去生意兴隆的“八大堂”(福寿堂、聚宝堂、庆和堂、天寿堂、庆寿堂、隆福堂、衍庆堂、燕喜堂)已销声匿迹,“八大楼”(东兴楼、安福楼、泰丰楼、致美楼、正阳楼、新丰楼、鸿兴楼、同春楼)仅剩下东兴楼和20世纪80年代恢复的泰丰楼。

(2)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边缘化的威胁

许多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即使没有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所淘汰,但是其品牌效应、市场认同度和市场规模都很难与以前相比,早已或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野视,被边缘化到非常狭小的市场区域,求得暂时的生存。

例如,在近些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以及近年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被拆迁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失去了原来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品牌价值在闲置中被削弱,造成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已无立足之地或者被迫异地重建,失去了原有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品牌“贬值”,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或其他外界力量帮助,基本已经失去了回迁的希望,只有在边缘市场中求得生存。

通过以上采用sw0T模型对北京“老字号”餐饮生存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生存严峻的威胁,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不能够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边缘化。而“老字号”餐饮的成长需要适宜的成长机制,只有具备良好的成长机制,“老字号”餐饮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快速成长。

3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设计

如果从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与长远利益考虑,民族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民族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而且,事实证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具体到餐饮市场,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也是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民族餐饮企业的成长状况与竞争力强弱同样是支持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与我国要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在餐饮市场中,我国也要在竞争中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民族餐饮企业。“老字号”餐饮企业作为民族餐饮企业的重要成员,与其他民族餐饮企业相比,在品牌、技术和市场认同度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又是民族餐饮文化的主要代表,最有可能率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因此,有必要探讨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适宜“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的良性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作为民族餐饮企业的重要成员,“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成长事关企业、政府(国家的代表)和消费者(即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同样“老字号”成长机制也需要相关各方以恰当的方式积极参与进来。“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成长机制可以用下图进行表示:

对于图1所示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可以将其概括为“三元互动”的成长机制。这个“三元互动”成长机制由“一个目标”和“三个互动”单元构成。具体来说,这个“三元互动”的成长机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一个目标”: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想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并且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关键是“老字号”餐饮企业自身要有成长的信心、魄力和勇气。而“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证明自身具有成长的信心、魄力和勇气的首要因素是为自身确定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并且把这个奋斗目标作为支撑自身成长的核心动力。同时,“老字号”餐饮企业还要把这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传达给政府和市场,赢得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同,以争取到对实现企业成长更为有利的条件和资源。

事实上,今天许多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初还是小企业的时候,都曾拥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可以称为“胆大包天的目标”,并且这个“胆大包天的目标”作为激发自身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以“胆大包天目标”为成长驱动力特别适合于具有创业家精神的企业和小公司。当今的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沃尔马就是以持续的“胆大包天的目标”作为成长驱动力的范例。1945年,当萨姆·沃尔顿创立了第一家廉价商店时,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5年内成为阿肯色州最好、获利能力最高的杂货店”。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萨姆·沃尔顿很快就实现了这个目标。1990年,他又提出了在2000年前使公司的数目倍增,并且使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增加60%,年销售额达到1250亿美元,而当时全世界唯一达到年销售达到1250亿美元的公司是通用汽车,相反沃尔马当时的销售额仅为320亿美元。最终,沃尔马经过努力实现了奋斗目标,成为世界级的零售巨头。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大都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小企业,其中大多数“老字号”的创业激情已经消逝殆尽,变成了如今缺乏成长激情的“守业有余,而创业不足”的保守型企业。在这种局面之下,能够使“老字号”企业实现生存与快速成长的关键是“老字号”餐饮企业要重新唤醒当初的创业激情和成长动力,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以全球化市场的视野,树立起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的远大目标,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当然,树立目标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目标转变为实现,还需要北京“老字号”餐饮具有自强的精神与创新的行动。

(2)“第一互动单元”:“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自强与创新

在前面北京老号字餐饮企业的生存分析中可以看出,如今“老字号”餐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扩张力不足以及制度竞争力欠缺等问题。但是,这并不表明

“老字号”餐饮企业没有成长的机会。其实,“老字号”要实现成长,除了要充分利用前面所说的本地品牌优势、无形资产优势和本地市场认可优势外,更需要做的是具有自强的精神与创新的行动。

“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自强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面临国际知名跨国餐饮企业的竞争,“老字号”餐饮企业不应妄自菲薄,要相信自身能够在竞争中实现生存与成长。事实上,绝大多数“老字号”都有着上百年的生存与发展史,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生存竞争与风险考验,能够生存到现在本身就是“老字号”自强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老字号”要相信和珍视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往往是“老字号”在竞争中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快速成长最宝贵的资源。例如,“老字号”餐饮企业全聚德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坚守着“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企业理念,保持着“百年的炉火,锤炼出不灭”的奋斗精神,实践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快速应变,雷厉风行”的企业作风,通过对这些优秀企业文化的坚守与继承,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在坚守和继承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针对新的竞争实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通过体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实现自身的远大奋斗目标。以“老字号”改革与创新相对较完善的全聚德为例,为了改变旧有的、缺乏竞争力的产权体制和管理体制,全聚德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建立公司、集团重组和股改上市等一系列体制创新,既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集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资源,在短期内实现了企业规模和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想实现快速成长,除了需要自身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具有自强精神和创新行动外,还要借助于电视、杂志和网络等营销手段与媒介,把与这些目标、精神与行动有关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市场和政府。这样,才能加深市场和政府对“老字号”的认识,才有可能争取到市场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

(3)“第二个互动单元”:市场的认同

在充分竞争的餐饮市场中,市场认同是餐饮企业实现生存与成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包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内的所有餐饮企业只有获得了市场的认同,顾客才会购买和消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盈利,并且以足够的盈利来支撑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市场认同方面,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既存在优势,同样存在巨大的努力空间。在前面的生存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本地市场,特别是本地中老年顾客市场中拥有深厚的市场认同优势,这是众多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同时可以发现,由于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快速进入和强势品牌的迅速扩张,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本地青少年市场中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就对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未来生存与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北京“老字号”企业餐饮企业要想保持并提高市场认同度,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营销方式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来实现。其中,“老字号”餐饮企业全聚德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过去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顾客吃鸭子主要为解馋,喜欢吃肥鸭子。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吃鸭子除了为享受美味外,更注重健康与环保。针对这种市场变化,全聚德通过开发技术、鸭坯晾晒和烤制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满足了顾客新的需求,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认同。同时,全聚德还投资拍摄了32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掀起了一股品全聚德京味食文化的高潮,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如前所述,在刚刚过去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全聚德通过系统的营销方式创新,全聚德烤鸭受到各国运动员和游客的欢迎,快速提高了全聚德在国际市场的认同度,为企业日后进军国际市场,成长为国际性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可以发现,如果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胸怀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自强精神,适时地进行创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认同度和政府的支持。反过来,高度的市场认同度可以不断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赢得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量,形成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为“老字号”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第三个互动单元”:政府的支持

如前所述,民族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民族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大问题。而“老字号”餐饮企业承载悠久的民族餐饮文化,拥有高度的本地品牌竞争优势和深厚的市场认可度,很有可能率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增强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政府有必要对那些有成长机会的“老字号”餐饮企业进行必要的支持,促进老字企业餐饮企业的快速成长。

政府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支持,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体制创新、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发展基金或研发项目等多种制度安排来实现。事实上,在成长方面取得良好业绩的“老字号”餐饮企业中,往往会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例如全德聚在近些年的股份制改造和快速成长,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实现的。1993年5月,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德聚公司改组为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1994年6月,由全聚德集团等6家企业发起设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都旅游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集团实施战略重组。2007年4月,北京著名“老字号”餐饮企业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店、四川饭店也进入全聚德股份公司,至此全聚德发展成为汇聚北京多个餐饮“老字号”品牌的餐饮联合舰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老字号”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政府应发挥保护与支持作用(黄炜炜,2007;单霁翔,2006),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对于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失去市场基础,没有足够顾客需求支撑的传统工艺政府应当发挥保护与支持作用。但是,餐饮市场是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市场,只要“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营得当,应该不存在很大的生存问题,面临的只是如何实现快速成长的问题。因此,对于“老字号”餐饮企业,政府只宜发挥支持作用,而不宜发挥保护作用。如果政府不恰当的发挥保护作用,很可能会使“老字号”完全躺在政府保护的温床之上,失去自我成长的压力与动力。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宝贵的政府资源,达不到保护的效果,反而会使“老字号”餐饮企业难以实现成长。

因此,政府只宜对那些胸怀远大奋斗目标,拥有强烈自强精神和创新动力,具备必要市场认同度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提供恰当的支持,促进其在竞争中快速成长。同时,“老字号”餐饮企业也不应把成长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要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认同度和竞争力,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形成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建立有利于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的“三元互动”机制。

4 研究结论

从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民族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对于整个国家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餐饮市场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消费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承载着悠久的民族餐饮文化,拥有高度的本地品牌优势和深厚的市场认可度,很有可能率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

但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淘汰或边缘化的风险,又面临难得的成长机遇。如果能够在“老字号”餐饮企业、市场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三元互动”的良性成长机制,就可以促进其生存和成长,同时提升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张宪玉;责任校对:王玉洁]

作者:张玉凤

市场营销与企业生存分析论文 篇3:

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供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提高经济效益是目前很多供水企业的迫切任务。论文分析了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提出了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旨在为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供水企业承担着城市供水的重任,要对企业的生产负责,对人民的生存负责,一旦城市供水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城市系统的瘫痪。可见,供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事关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供水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其供水行为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因而在我国采取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政企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水企业不断进行改制改革,尽管形式上看是企业性质,但其承担了相当的政府职能,其产品价格由政府严格控制,经营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加之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有些供水企业还承担了水源开发建设等,项目成本高且回收期长,所以许多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探讨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思路与对策,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企业经济效益,即企业的生产总值和成本支出的比例。从相对数的角度看,企业的成本支出减小,而生产总值增加,说明经济效益提高了;从绝对数的角度看,企业的利润增长了,且其增长幅度大于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综合来看,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包括水价形成机制、供水成本、产销差的存在、产品市场营销以及政策支持等。

(一)水价形成机制

供水企业的收入主要就依靠水费收入,因此水价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组成要素,水价形成机制就是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在我国,供水企业的水价调节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企业无法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调节水价,自来水价格调整机制不灵敏。由此,导致自来水价格和生产成本难匹配,自来企业的水费收入非常有限,难以支撑其正常运营。可见,水价形成机制是否合理,水价调节是否结合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影响着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影响着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二)供水成本

供水企业为了更好地承担供水职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多元化需要,需要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更新和改造、维护以及水质达标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而这些投资就是供水企业的主要供水成本,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非常大。在城市新规划区域,需要新建供水基础设施,在新开发小区需要铺设新的供水管网,新建供水管道等,均需要供水企业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资金。对于老城区的供水系统及管网设施,为确保安全、正常供水,达到一定年限后需要进行更新、改造和维护,以降低管网漏损率等同样需要供水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的饮水工程,涉及新建水厂等工程,供水企业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此外,水源水质标准不断提高,要求供水企业改造水厂生产流程及技术工艺,新建高标准中心化验室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供水企业的供水成本,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产销差的存在

供水企业的产销差,参考国际水协的定义,产销差率是指供水企业提供给城市输水配水系统的自来水总量和所有用户的用水量总量中收费部分的差值与供水总量的比值,即:产销差率=[(系统供水总量–售水量)/系统供水总量]×100%。产销差是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导致产销差的因素包括:一是计量误差。水表在计量水流量时,难免存在误差,尤其是当水表增多的情况下,总的计量误差可能就越大,供水企业所承担的产销差也就越多。二是管网漏损。我国许多供水企业的管网漏水率都在20%左右,有的供水设施点多、管网老化的城市甚至更高。可见,因管网漏损的水量损失不可忽视。三是水费拖欠。一些个人和用水单位恶意拖欠水费,会导致呆账,给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四是自来水的偷盗问题。一些自来水用户利用机械式水表始动流量值偏大的缺陷,通过小流量滴用水来达到少缴税费的目的;一些用户私拉乱接,表外盗用自来水,给供水企业带来了较大损失。五是未计量用水。针对城市特困户、低保户、残障孤寡等弱势群体和光荣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供水企业往往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其进行免费供水或优惠减免用水,这些未计量用水对供水企业而言,也是一笔较大的成本支出。

(四)产品市场营销

供水企业的售水量以及所提供的管道安装服务,是其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一些化工、印染、造纸等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数量,对供水企业的售水量影响较大,一旦这些企业被关停较多,那么售水量自然下降,企业的单位供水成本就会增长。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情况下,给排水管道安装业务并非只由供水企业负责,特别是目前政府“放管服”背景下,竞争愈发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供水企业的安装业务收入。

(五)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对于供水企业的經济效益也有一定影响,当国家对供水行业的扶持性政策增多时,那么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有所提升,例如国家鼓励推进水量累进式价格体系,加强城市供水法制建设,为供水企业减税免税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供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当国家对供水行业的扶持性政策减少时,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所有减少,例如城市供水增容费、建水基金、底度水费等的取消,无疑增加了供水企业的成本。

二、提升供水企业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针对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及供水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一些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一)有效控制供水成本

供水企业要想方设法降低供水成本,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更新和改造、维护以及水质达标等方面较高的成本支出,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有效控制供水成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加强内部管理,以管理求效益。供水企业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目标责任制。在分解企业成本目标的基础上,层层落实,实现各部门、各员工成本目标的细化,依据成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增强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其次,提升水费收缴效率。针对水费收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供水企业要改进收缴工作,除了组建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收缴外,还要优化收缴流程与方法,通过法制宣传、跟踪管理、温馨提示等方式,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加强水费收缴强度,切实提升费收缴效率。

最后,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供水企业应结合时代发展形势,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成本管控。通过与专业系统软件企业合作的方式,结合自身管理需求开发管理系统,如何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系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化培训与教育,提高系统维护水平和系统使用水平,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向智慧水务迈进。

(二)提高供水工艺水平

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工艺水平,是新时期供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首先,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供水管网。供水企业要科学计算新建或扩建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分析得出最优的管网技术口径、输送路径;对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和改造,强化对加压泵站和二级泵站的设计,防止泵站系统出现故障;科学管理各种供水设备及设施,节约施工成本。同时,供水企业还要重视对供水管道经济流速的测算和计算,帮助选择合适的管径以适应本地区的经济流速,从而降低企业的电费等运营费用。

其次,以测漏技术为重点工作。供水企业应高度重视对自来水管道的检查和维护,认真分析漏失率和为未收费率,以此确定控损指标,结合地区实际(例如人口密度、工业用水比例等)对漏水量进行控制。具体的测漏技术应用中,除了直接观察法之外,供水企业要综合应用音听检漏法、漏水声自动监测法、分区检漏法和相关检漏法,还可以采取DMA分区计量、管网分区计量、提高GIS系统准确率等措施,来降低产销差和漏损率,控制供水企业的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及水费机制

首先,改变自来水定价决策方式。政府在制定自来水价格时,一方面应认真考虑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采取在水价组价中适当考虑供水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推动供水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供水定价要基于市场环境的实际,全面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保人群、蓄水量和供水难度等情况,以此确定自来水价格,确保价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部分工业企业,要适当对自来水价格及其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定价的不公平现象。自来水价格机制的优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供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规范自来水价格调整流程。供水企业的水价调整,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一是供水企业内部要形成高度统一的意见,由企业的主要领导牵头负责调价工作。同时充分调研,分析企业现状、成本构成、与相关同类城市的对比等,全面论证自来水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后向政府提出调价申请。二是如果同意启动调价,则要配合价格部门做好成本价格监审工作,成本价格监审是整个价格构成的重要依据。三是成本监审完成后,根据要求要进行成本价格公开。在此期间企业要充分做好公开前的形象宣传、对用户可能会产生的疑问形成统一的答疑题库,做好正面引导,力争成本公开顺利完成。四是形成一个对企业相对合理但政府也能接受的调价方案。五是做好听证的准备,配合好价格部门顺利完成听证。六是政府常务会议做出最终决策。七是调价方案的实施。

(四)加强营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供水企业营销管理的目的,就是以优质的供水服务赢得用户、占领市场的基础上,节约更多的成本支出,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供水企业的营销管理,既包括市场业务拓展,也包括日常的用户新装、抄表、收费等服务,还包括咨询解答、公示公告、投诉处理等。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供水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有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占领市场、降低广告成本支出。供水企业可以围绕如下方面提高服务质量:优化24小时服务热线服务,一体化处理相关问题,例如直接负责相关问题的回答、内部对接、投诉承诺等,避免转接电话、转移问题等;设置多个营业场所,开通多种缴费方式(现场缴纳、银行卡代扣、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开通多种查询方式,通过多渠道及时发布欠费通知,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及时公示停水信息和水质情况,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供水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用水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供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推动供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对供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艺改进、供水管网改造等给予资金支持,适当减少企业的成本负担;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供水行业,解决供水单位筹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供水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确保供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严厉打击违法用水、违章用水、破坏供水设施等行为,维护供水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语

供水事业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配合,只有确保供水企业运转正常,经济效益稳定,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先锋.提升自来水公司经济效益的思路与措施[J].财经界,2015(18).

[2]邹洪生.提升自来水公司经济效益的思路与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

(作者单位: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王淼淼

上一篇:传染病突发管理护理医学论文下一篇:旅行社产品市场营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