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司法政务发展法律论文

2022-04-29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较广的新理念新举措,这为我州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勾画了更加清晰的法治路线图,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海西提供了坚实法治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化司法政务发展法律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网络化司法政务发展法律论文 篇1: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的协同机制

[摘 要]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内容,通过打造全面性、便利性、体系性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到科学高效、便利多元的法律服务,基本内容包括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信息公开等,各国在实践中的立法情况及服务模式有所不同,个别国家出台《法律服务法》并设立特色法律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的公共法律服务正在不断完善、拓展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法律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具体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以及线上线下平台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每个部分都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及服务人员,从而推动我国公共法律服务走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为法治建设提供活力。

[关键词]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合作

一、 公共法律服务各国实践

目前,制定出《法律服务法》的国家只有英国和新西兰,二者因其国情、政策以及具体部门法规等方面的不同,对《法律服务法》中的制度构建及实践操作有所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国民在有需要时得到完善、专业、秩序良好的法律服务,保障国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此外,大多数国家虽然没有形成关于公共法律服务的成文法,但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机制,并在相关判例及社会法规中有所体现,比如美国在线法律服务提供,与传统法律服务形成互补,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和价值。

(一)英国《法律服务法》

英国于1990年出台《法院和法律服务法》,2007年通过《法律服务法》,新法在机构和制度上较以往有所创新,在律师、消费者群体中受到欢迎。法律中规定设立统一监管机构即法律服务委员会,用以监督律师协会及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在律师协会所做出的决策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法律服务委员会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从而缓和律师协会的高度自治性,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同时,设立法律申诉办公室,受理群众对于法律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投诉请求,并有权调查取证,从而做出合理的裁决。此外,《法律服务法》还创新性地提出允许设立非传统型律师事务所,并允许跨行业执业,规定非专业律师甚至兼职律师可以提供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广泛性。

《法律服务法》在英格蘭和威尔士实施,在公共法律服务的运行及监管方面更加具有协调性和科学化,一机构统领,多机构辅助的设置,有利于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并促进服务争议的解决,维护司法独立性,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同时,从业人员的范围拓展及非传统型律师事务所的设立进一步保障国民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法律服务,促进本国法律文化的渗透及公民法律素养的提高。

英国通过并实施《法律服务法》,并在实践操作中有所创新都依赖于其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法律发展进程及公民素养等因素,其关于法律服务的机构设计以及从业人员资格的认证或许并不适用于我国,但其反映出来的观察问题的创新视角值得我们借鉴。

(二)美国在线法律服务

美国于20世纪提出在线法律服务的概念,并在近年将线上法律服务投入运行,运营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远程操控,接收业务,代理案件,在不直接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诉讼与非诉讼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律文书写作服务、专利申请、公司注册、利用互联网与第三方律师远程交易、个性化法律业务提供服务等,以中小企业和家庭团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网络律师事务所。美国作为联邦国家,其法律及司法方面存在联邦与州两套并行不悖的制度和体系,法律规定繁多复杂,具有巨大的法律服务潜在市场,基于网络化法律服务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收费明确的优势,在线法律服务在运行后受到推广,并且业务范围正在逐渐拓展。

在线法律服务的操作十分简单,只需登录网站,选择所要咨询的法律问题或服务,进行自助式问答,将自己遇到的情况详细说明后提交,平台则会根据问答给出参考信息、处理方法及建议、 法律服务文书格式等,服务过程大概需要15分钟,简单快捷,适用于小型法律纠纷。据统计,通过在线法律服务进行公司注册、专利申请的服务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即使如此,在线法律服务也不会完全取代实体律师事务所,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性服务,以完善服务市场。

在线法律服务基于互联网的普及,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及服务优势,越来越多的律师加入到在线法律服务的行列当中,业务数量的增加使网络服务积累大量数据,有利于服务信息的统计以及服务形势的判断。同时,在线法律服务也面临非法执业的责难,但其至今得到良好运行并逐步推广,正说明了在线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强大生命力和运行活力。

二、 我国公共法律服务

我国的公共法律服务思想自清末由西方引进,一些法学家及有识之士在著作学说中有所体现,但因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内忧外患的处境,关于法律服务的内容只是略微涉及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法律并不完备并且制定法已不适宜当时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对法律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能得到满足。政府、专业机构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理念和思想是在中华人民共和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得到支持和发展,在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政府及专门机构、社会团体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立公众权益维护机制。

2017年9月,司法部发布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指出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做出指导。《意见》中指出,公共法律服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立热线平台、网站平台及实体平台。“12348”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具有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投诉等功能,各省统一规划,建立一体化呼叫系统。网站平台主要有服务和监管功能,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教育、案例查询、信息公开等服务,同时,其所掌握和收集的数据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决策依据,并根据信息判断服务形势及进一步发展动态。实体平台建设以基层为重点,建设在交通要道处,方便居民获取信息,进行咨询,并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为居民提供科学准确的法律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型窗口,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同时,《意见》为推进平台规范化运行及加强平台的组织领导提出要求。《意见》的出台,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标准,有利于提升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及规范化。

目前,各地纷纷建成法律服务网站平台,并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实体性平台也在逐步落成。网站平台内容有所不同,大致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公法资讯、法务地图、查找律师、司法考试、法治公益活动等内容,覆盖面较广,网站页面清晰明了,便于查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在多地落成,有的是单独建立,有的则设在当地司法局内部,通过广泛宣传让群众知晓,名称统一,标志明显,人员齐备,有效实现便民利民。

看到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完善进步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均,城市因其交通的便捷、互联网的普及具有天然优势,获取信息十分便利,进行法律咨询的途径广泛,而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偏远落后,与互联网接触较少,网站平台的建设无法深入触及农村地区,实体性门户建设缓慢,与农村地区距离较远。其次,公共法律服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责任不明确,尚未设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方案,不利于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直接影响法律服务质量及效率。最后,层级间与部门间法律服务资源整合较为松散,层次不明确,易造成法律只有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三、 协同机制构建

(一)协同学

协同学是指协同作用的科学,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科学,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系统。协同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理论的提出源自对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类比分析,对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内部子系统相互配合,互相合作产生一种协同性机理,达到内部组织状态最优化,外观则表现为一种功能,即效率的提升,即使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不同,但在协同性的整体框架下,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度为系统整体的运行提供量变。

对于协同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但是其理论成果同样适用于系统内部的社会学。《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成全国统一、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电话热线和网络平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涉及省、市、县、乡多个层级,同一层级中的多个部门,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服务内容的规范化和多元化等多种要素。因此,要在保持子系统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构建协同性系统服务,避免系统间的孤立性和片面性,以达到系统最优化。

《意见》为协同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如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政府公共服务等政务热线、窗口服务之间的协作、客户端与公众号的联动等,但未从整体对协同机制进行构建,具体制度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二)公共法律服务协同机制

1. 纵向层级之间。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行政层级,实体平台建设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在地(市)一级,因其法律知识获取途径多元,有其他替代性法律服务平台,对实体平台的建设不作统一要求。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以省(区、市)为单位,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接听座席,保证市县一级的部门参与其中。网络服务平台纵向由部、省两级组成,平台之间通过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实现联通。

由此可见,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在省、市、县、乡多个行政层级都有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并且根据实体平台、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的不同特征和对科学技术、资金支持、维护条件的不同要求,分属于不同层级负责。实体平台建设在县和乡镇,提升法律服务覆盖面与当地服务水平,便于当地居民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享受法律服务,避免发生因法律知识的匮乏、咨询途径的欠缺而求助无门的现象。服务热线由省级单位统一规划,需要设立一体化的呼叫中心系统,统一接受来自外界的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服务投诉等内容,在市、县两级设立接听座席,不仅能够减少省级部门工作压力,进行工作分流,还能将热线触角深入市县内部,让其参与其中,提升法律服务的覆盖度及基层人员的法律素养。网络服务平台只有部、省两级,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的普及,对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人员配备、维护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网络平台具有普遍覆盖性,群众查阅信息资料十分便利,较高级别的网站建设能够提高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只在部、省级建立。

平台建设虽然分布在不同层级,但层级之间并不是孤立分离的,上级对下级不但具有指导、统筹的作用,同时也要及时听取下级的信息汇报,掌握法律服务动态,科学制定规则,形成层级之间的协同性机制。具体来说,无论实体平台、服务热线还是网络平台,基层在法律服务过程中遇到专业问题应及时求助上级平台,并在固定时间段内将法律服务成果及不足反馈上级,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提出服务新思路,报上级审核,上级平台在收集匯总反馈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并根据现实服务情况对法律服务的改善做出指示,从而推动服务的发展进步。层级之间因其固有的级别序列,在协同性机制的构建中,应遵循层级间的指导关系并达成协作,区分层次的基础上构建体系性服务机制。

2.横向部门之间。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作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信息公开、法治宣传的机制,在横向与许多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以及职能互补,只有加强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工作衔接和交流,才能以最高的效率科学地解决纠纷和法律诉求,进一步实现协同机制构建。此类职能机构包括法院、仲裁委员会、法律援助机构、信访办公室、共青团、工会、妇联及其他联合会等,这些部门内部都设有纠纷解决部门或者本身就是裁决机构,是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最大来源地和纠纷潜在地,公共法律服务部门与其直接建立联络,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是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对接的必然要求,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群众获得公共法律服务的便利性,促进平台高效运转。

具体对接措施包括,各部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区分出本部门具有法律服务职能的板块,明确其中的人员和设施,在专门法律服务平台与其联络时有专门对接人员;各职能部门建立基本台账及信息报送制度,便于部门间信息互通有无,遇到疑难问题可及时沟通,并在报送信息的内容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进一步提升本部门的服务能力,使法律建议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应急处置预案制度,在非裁决机构的其他部门中,如工会、妇联等,在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应先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程序,争取时间将重大事件诉诸司法或者在不诉诸司法的情况下,与其他法律服务部门协商解决办法,省、市级法律专家库为重大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信息全面、人员专业、覆盖度高的优势,做出科学决议,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横向部门之间职能具有相似性,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信息公开等职能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部门中,即使具体开展形式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具有相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协商互助,能够大范围的锁定服务内容,更新服务信息,提高服务本领。在協同性机制的构建中,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占据重要地位,横向的连接直接作用于纵向的层级沟通,形成网状式协同机制。

3.线上线下平台之间。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平台包括部省级网站平台和服务热线,线下平台则是指在基层设立的实体性法律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平台协同性机制构建,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支持。在人员配备方面,网站服务人员、热线接通人员以及实体平台服务人员应进行统一严格的培训,纠正法律认知偏差,对有争议的条款达成共识,以便在法律服务中统一口径,不因自身认知缺陷对法律服务造成损害,同时,可建立平台轮岗制度,线上线下平台中的服务人员在不同平台工作,感受不同平台的差异和氛围,不断提升自身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平台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但轮岗制度的践行应注意成本和资源的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信息联通方面,服务热线与实体平台中遇到的纠纷以及解决争议的建议、法治宣传的内容和效果、热度较高的法律咨询等内容应如实做好记录,并传送至网站平台,网站平台选择重要信息汇总整理,得出数据并进行公示,同时根据信息数据掌握最新民众关注要点及纠纷重点,在网站设置相应板块进行着重强调,此外,网站宣传的重要内容也应当应用到实体平台及热线的宣传当中,使线上线下平台步调一致。

线上线下平台间的协同机制在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原因在于其平台种类较多,涉及地域范围广泛,领导级别跨度较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制度在实践中具有难度,需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察,在网站平台、服务热线和实体性平台间建立互通机制,做到法律信息的及时沟通、整合和公示,还需要相应评估考核制度的支撑,对业务开展、活动数量、信息传送反馈情况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能激励服务人员提升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平台建设质量。

四、 结语

公共法律服务的协同性机制的构建关键在于级别、部门以及平台间的协同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多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多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能一挥而就。如今这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平台的相继设立完善正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朝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前进。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相应配套制度会不断落成,多形式宣传,科学性服务,规范化运行,让公共法律服务在革新中不断前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在此过程中,服务机制建立的同时,也应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自身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增强实施可行性和有效性,让服务机制真正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贵友.从混沌到有序——协同学简介[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3-4.

[2] 王进喜,梁良. 英国《法律服务法》述要[J]. 中国司法,2009.

[3] 邓雅天. 英国《2007法律服务法》内容简介[J]. 商业文化,2011.

[4] 李洪雷. 迈向合作规制:英国法律服务法规制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2).

[5] 张铠麟,等. 构建协同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研究[J]. 管理世界,2013,(8).

[6] 赵滢. 美国在线法律服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作者:田淑云

网络化司法政务发展法律论文 篇2:

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较广的新理念新举措,这为我州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勾画了更加清晰的法治路线图,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海西提供了坚实法治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此,本文通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重要性的阐述,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为今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全面;推进;法治;困难挑战;路径选择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既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推进“三区”建设、实现“两新”目标以及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是海西实现好、维护好宪法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为规范。要使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维护宪法法律的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如果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处理各项事务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公民的行为就失去统一的规范,人心就不可能安定。为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就是要体现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让所有的守法者获得制度的红利,让任何以身试法者受到严厉惩处,在全州范围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州各族人民都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让法治精神在海西3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弘扬,让法治文化在50多万海西人民的血液里流淌。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是海西实现严格执法、保证司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一些激烈化、暴力化、日趋网络化的新矛盾,这些新矛盾的积累大多数与公权力行使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者不履职、履行职责不到位,或者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以及政策不公、不当和执法司法不公不无关联。为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就是要把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执法者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司法者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守住法律的最后防线,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海西与法治海西相伴而行。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是海西各族人民愿望所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授予公权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公权力的有效合理运行为全州各族人民和海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法治氛围,也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就是要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为全海西奉行的基本准则,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公平正义,使每一个人都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尽管我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通过近30年的普法教育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法治观念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人民群众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利(利益)缺乏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一味信关系、信权力、信上访、信闹事、信金钱,为公权力的滥用留有寻租的空间。同时,拥有公权力的部分公务人员总习惯性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甚至部分人员以工作任务重为由,存在“学得越多,懂得越多,做事越多,犯错越多”的错误思想,干脆就少学或不学,导致知法犯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特权腐败、以言代法现象依然存在。

(二)立法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当前,现存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导致法律的内在说服力不充分,并且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过于原则化,使执法者难以适从;一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自由裁量权,规定的幅度往往过大,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容易造成少数执法者毫无顾忌地滥用公权力;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立法将原本不属于本部门的职权划归为本部门,或将本属于几个行政部门共有的职权化为专有,将不属于行政机关管理范围的工作纳入行政管理范围,导致把立法当作扩张本部门权利、谋取利益的手段;有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成了一种利益的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不大管用。

(三)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海西各级政府针对法治人才队伍匮乏问题,加大招考力度,使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法治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需要,如有的立法人员把握州情不准、了解民意不深、大局观念不强,立的法不能真正体现人民意愿,甚至在立法立规中掺杂一己利益;有的执法人员缺乏资格的认证和有效的监管,对本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管理知识掌握的不够深、不够细,导致执法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以至于随意执法、罚随口出,极易激化矛盾,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引发许多新矛盾;有的司法人员违背职业操守,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吃拿卡要、寻租牟利、贪赃枉法,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大大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

(四)监督体制得不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公权力的天然属性告诉我们,无论是执政党的执政权,还是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导致腐败。当前,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和制度建设,我州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相关制度不完备、监督针对性不强、监督力量衔接不够、监督流于形式等缺陷,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状态,尤其是各部门(单位)设立的监督平台,如投诉电话或网上投诉电话中心等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市民知晓度不高,有些部门(单位)就是接到投诉电话,也相互推诿、扯皮,使投诉得不到认真受理。二是舆论监督尚无明确的体制保障和制度规定,一方面存在舆论不良现象,干扰公权力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公权力的运行不透明,无从监督。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组织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关键,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领导使全州各项工作趋向于法治化呢?一要通过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使拥有公权力的公务人员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在行使公权力时要有合法意识、合理意识、公开意识和程序意识,通过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摆正自己的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通过组织领导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大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力度,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三要在全海西范围内加大力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制度。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从内心上把法律当作自己的真诚信仰,使每一个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处,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立法工作,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建章立制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此,在立法过程中,一要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为核心,恪守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宪法法律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贯穿于每一部规范性文件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使立法真正反映人民意愿。二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海西改革发展稳定最突出的矛盾和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研究决定该立哪些法、怎么立,该制定哪些制度,怎样制定作为立法的重点,同时,对立的法要进行严格的备案审查,增强立法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海西当前的中心工作,要尽快完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立法、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相关立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和反腐败方面的立法。三要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把公众参与、风险评估、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合法性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认真倾听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众的呼声,广泛集中民智、汇集民意。四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制度,在重大改革面前做到立法先行,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海西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中条件还不成熟,但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

(三)建立健全公正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各项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提高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并加以有效地贯彻执行。一要强化源头治理。通过公正立法立规,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二要完善执法司法程序。要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的要求,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司法环节入手,通过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优化司法配置,健全司法分工,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度,让公正文明执法和规范公正司法成为人们信赖的法宝。三要认真贯彻落实权力清单制度。通过公布权力清单,使人民群众对某个部门、某个岗位的权力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该部门该岗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晓权力的“家底”,一旦有人越界,便可依法问责。

(四)大力建设高素质的法治队伍。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总体思路,建设一支忠于海西人民、忠于法治海西事业的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一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教育引导法治队伍工作者时常补足精神上的“钙”,始终牢固树立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的理念。二要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干部和跨部门交流。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使那些政治上强、领导经验丰富、经历多岗位锻炼、善于抓领导带班子的人选拔到政法部门主要领导岗位上。同时,在相同条件下,优先重用提拔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干部。三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法治工作队伍不仅精通法律,而且熟悉州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四要积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法治队伍建设。同时畅通法律职业人员之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实行政策倾向,保障法治工作队伍的各项权益,使他们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扰依法公正公平的履行法律授予的各项权力和职责。五要加快发展公证员、人民调解员队伍和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以及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保证人民群众用法时提供优质的法治服务和获得及时有效地帮助。

(五)强化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针对当前对于法律实施效果不良的现状。一要切实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即“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二要加大各监督机关的监督力度,各监督机关通过工作创新,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形成监督合力,使它们的监督共同服务于人大监督这个中心,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三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通过制定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任职回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到财务和其他财产性利益,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四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各项制度措施,规范舆论监督的行为,使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恰恰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价值归宿。为此,加快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度。一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和涉及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都应向社会予以公布或公开,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办事的效率和效果怎么样。二要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开展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工作。三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以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档案机构为依托,确定信息和提供社会查阅的政府“信息员”,并且明确免费提供非商业目的的查阅公共服务。通过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更加规范有序的运行。

作者:朱岩福

网络化司法政务发展法律论文 篇3:

司法大数据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摘要】司法大数据为人民法院、人民群众、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司法贴近人民,便于正义的实现。当然,司法大数据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立历史潮头,发时代先声。我们要善于运用司法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增强中国的法治实力,造福人民。

【关键词】司法大数据 智慧法院 司法服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却自有其韵律。”在大数据时代,这一断言更是得到了验证。在司法领域,海量的司法数据为我们所带来的不只是对规律的重新认识,更有便利的司法服务、智能的司法活动、科学的司法管理、开放的司法民主等。

司法大数据与智慧法院战略

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已经成为当今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石油”。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具有3V的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另外,IBM公司的专家又增加了两个“V”,即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价值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对于司法大数据来说,这些属性是完全相同的。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已经产生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促进作用。为此,我国实施了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并将建设“智慧法院”列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人民法院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司法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引发了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刻变革。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组织、建设和运行形态。加快建设“智慧法院”过程中,人民法院以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指引,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对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的重要保障作用,构建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人民法院信息化体系,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依法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使信息化切实服务审判执行,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使科学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司法大数据的范围与载体

在司法工作中所形成的那些对于公众、当事人、法院具有实质意义的海量数据,人民法院将以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存储、公开、处理之后,形成服务于司法、当事人、公众的成果,便是司法大数据研究的全部意义所在。目前,作为司法大数据的信息有多种分类,并分别以不同载体展现出来。

一是司法基本数据。目前,我国各地法院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全社会公布法院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工作动态、案件统计、规则制定、公共关系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基本信息既是可以用来进行处理、分析的大数据,更是公众和当事人有权知悉的公共信息,是司法透明的基本内容。

二是审判流程数据。法院的基本任务是审判案件,而审判案件流程的每一个节点都留下大量的动态信息。例如,某个案件是在法院接收诉状后几天受理的,受理之后何时送达起诉状副本,何时提交证据,每一个案件的证人出庭情况如何,何种情况进行了休庭等。审判流程公开包括向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公开和向社会公众公开两个部分。向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公开的信息包括立案信息、承办法官、审限变更情况等。对于社会公众,则通过网站公开法院地址、开庭公告、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等法院公共信息。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目前,全国各个省区市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并在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建立链接。

三是裁判文书数据。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在互联网设立了中國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2016年,修改后的司法解释更加扩大了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范围。根据该规定,各类判决书、裁定书、支付令、驳回申诉通知书、国家赔偿决定书、强制医疗决定书、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拘留罚款决定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行政调解书等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原则上均上网公开。

四是庭审活动数据。开庭审理案件是人民法院日常工作常态。开庭审理案件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成为司法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开开庭审理是法庭现场进行,一般只有到场旁听的人员才能了解、应用这些数据,范围非常有限。因此,201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开庭审理活动。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在该网站上直播的案件已经达到20多万件,全国各网站案件直播的累计访问量达20亿人次。①

五是执行案件数据。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执行信息公开平台,规范执行信息的收集、交换和使用行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上下级法院之间、异地法院之间、同一法院的立案、审判与执行部门之间的执行信息共享。同时,人民法院整合各类执行信息,方便当事人凭密码从执行信息公开平台获取,如执行立案信息、执行人员信息、执行程序变更信息、执行措施信息、执行财产处置信息等。特别是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加以公开,发挥了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功能,也为各类征信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实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各类征信平台的有效对接。

六是诉讼服务信息。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诉讼服务网,各地法院也分别依托各自的官网建立相应的诉讼服务网站,并完善法院公开信息、案件流程信息、诉讼电子档案等数据库,将其作为诉讼服务网的支撑。诉讼服务网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查询、诉讼指引、预约立案、网上立案、受理申请、材料接收、联系法官、网上阅卷、网上信访、预约接访等。同时,法院实现了诉讼服务网与审判流程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庭审公开网(司法公开四大平台)的相互链接、资源共享,并建立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实现了与诉讼服务网、通讯服务系统数据的及时交换。

为什么要搞司法大数据

加強司法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可以实现透明便民的公众服务、公正高效的审判执行、全面科学的司法管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公开透明的民主意义。司法公开要求将更多的信息让公众知晓。司法大数据的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一方向。司法活动形成的数据越来越多,公众感兴趣的司法数据也越来越多。尽管司法大数据中的绝大多数信息并非公众兴趣所在,但随着司法民主意识的提高,有一些原来并不是司法公开必要内容的数据,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对司法信任的要素(如法官个人资料、法院内部运行流程)。可以说,司法大数据为司法公开范围的扩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便民惠民的服务意义。当事人来法院打官司,不论输赢,都希望得到周到的服务、清晰的指导、文明的礼遇。那么,他们对司法机关的基本数据和其他司法大数据的了解,是增强其信任、提高诉讼能力、便利诉讼活动的重要前提。以诉讼档案电子化为例,法院将现有案卷信息数据转化为容易使用、便于分析的形式,当事人可以十分便捷地传输、使用、分析案件的这些数据。

再次,科学高效的管理意义。司法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精确、效率、服务、保障,而司法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对司法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司法活动的一般规律,发现一些应当改进的节点,找出应当填补的漏洞,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组织设置、人员配置、资源保障、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工作的效能。

最后,公平正义的法律意义。依法公正独立审判是司法工作最本质的要求,也是司法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终极目的。运用司法大数据,可以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可以比较不同地方的司法工作,有利于取长补短;可以把握裁判趋势,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可以分析纠纷发生的规律性,为社会治理提供分析和研判,服务发展大局;可以分析某类案件的一般特点,制定类案的审判策略,提高审判效果;可以了解失信被执行人的财产、行踪,制定有效的执行对策,实现债权人的利益;等等。应当说,司法大数据为公平正义的司法实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如何做好司法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

过去由于理念、技术方面的原因,很多数据没有得到存储、利用,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各界已然觉醒,大数据的研究运用成为最热门的领域。人民法院建立的司法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已经汇聚了全国法院1.08亿条案件信息,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②随着“法院云”大数据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司法大数据在诉讼服务、便民利民、司法管理、审判执行、司法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司法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树立“大数据理念”。要改变传统理念,树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司法“大数据理念”,把各种形式的信息都纳入大数据之中,把各项工作都加入大数据战略,并将司法大数据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于法院各项工作中。

第二,广泛收集司法数据。在“大数据理念”指引下,人民法院或者专门的司法大数据平台要广泛收集各类司法数据。在区分保密级别的情况下,分门别类,加以存储,并为后续的司法大数据处理、运用做好“资源”准备。

第三,深刻了解司法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希望有更加透明、公正的司法,当事人希望有更方便、更具有预测性的司法裁判,法官则希望有一个环境健康、辅助充分、智能支持的工作环境。司法大数据的研究开发应当以此为导向,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四,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建设“智慧法院”离不开对人工智能的开发,而司法大数据是开发司法人工智能的基础。要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发法官办案智能辅助、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系统等,成为法官的得力助手。

第五,全面开发服务产品。在大数据战略和“智慧法院”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下,人民法院应当依托技术力量加大司法大数据产品研发力度,借鉴各国经验,占领研发先机。以服务公众为目标,分析当事人最常选择的诉讼方式、活动领域、诉讼习惯,开发相应的产品,为每一类当事人提供事先、便捷的服务。

第六,长远规划加大投入。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物质和人力投入。国家应当加大预算,支持人民法院发展司法大数据事业。同时,要最大程度地运用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介入司法大数据的开发使用。同时,必须作长远发展规划,调动地方积极性,少走弯路。

总之,司法大数据对公正司法、司法公信来说是一场革命,是历史为我们提供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司法大数据为人民法院、人民群众、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司法贴近人民,便于正义的实现。当然,司法大数据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立历史潮头,发时代先声。我们要善于运用司法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增强中国的法治实力,造福人民。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

【注释】

①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来源于中国庭审公开网。

②《司法大数据,这样助力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7年6月7日。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杨玲玲

作者:蒋惠岭

上一篇:小学泥塑教学中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