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电子政务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电子必务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传统思维桎梏、数字鸿沟阻隔、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制度不全等因素,指出了今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直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电子政务发展论文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04年6月底,各级政府申请的互联网中文域名 (gov.cn)达13963个。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发展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施一些最基本的政务活动,即“办公自动化”,这是电子政务的雏形。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启动了“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政府单方面行为上,没有形成各种业务流程与公众的互动,而且同银行、电信、海关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政府部门相比,多数的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 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9年,由原国家经贸委等数十家政府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中,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5月底,北京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服务包括补办居民身份证、企业在线王商注册等57项业务。北京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的开通,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标志,它实现了政府与企业、民众的双向互动。在此阶段电子政务所需的很多基础性平台工作,如电子政务系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等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三阶段是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经过了前期的建设,最近一两年,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驶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电子政务建设已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建立一个“管理服务型政府”(既要把监管做好,同时要服务公众)成为近期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焦点或特征。以电子政务为先导,实现政府再造,树立“廉洁高效、开放创新、公开公正”的学习型、服务型政府新形象,以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完成,2004年全国257个地市级城市中已经有90%的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发达地区政务上网做到区和乡镇一级。电子政务市场日益扩大, 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的增长率达到18.8%,全年IT投资总额达332.1亿元。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其中用于软件及信息服务的投资将超过 140亿元。但是电子政务发展中诸如重复建设严重、地区差异过大、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等共性问题依然突出。

1.缺乏规范化  目前,我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尺度来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实施和监督。表现在:

(1)缺乏统一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的建设各自为政,缺少宏观上的调控,“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特性产生冲突,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各地发展不均衡,“形象工程”、攀比现象严重,违背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初衷。如何在统一的规划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所在。

(2)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没有形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目前,国内各级政府的信息化系统普遍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各地、各部门重复建设,网络技术标准、信息代码、数据库不统一,致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浪费严重。

(3)缺乏监督体系。主要表现为电子政务立法滞后,其顺利实施缺乏法律保障。在电子政务模式下,传统的红头文件、大红印章已经被电子文本、数字签名所代替,强调无纸化办公,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虽然《电子签名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但到正式生效还有一段时间。从这个角度讲,电子政务立法要走的路还很长。

2.存在诸多矛盾  (1)电子政务与原有行政体制的矛盾。电子政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场革命。在计划经济下确立起来的政府运作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原有的体制下,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此外,电子政务讲求政务公开,过去的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违规行为将受到制约,这势必会受到个别部门或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2)东西部地区的矛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极不平衡,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国内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到2004年 6月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4个地区的域名数量已占全国域名总量的半壁江山,而青海和西藏只占 0.1%和0.2%。中国信息资源大量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信息化,如果不能做到民众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务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了方便和服务。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如社会救济)的人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

(3)电子政务发展与基础信息建设落后、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设施及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电子政府建设是一项高科技工程,无论是最初的决策还是日常管理,都需要充分尊重和依靠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不过100多万人,还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4)信息开放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关系到国家或有关政府部门的利益,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安全第一”一直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但同时,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加快信息的流通,提升政府办事的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政府服务。由此,安全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最难以把握的一对矛盾。

三、前景及对策

现在国家部委已经在全国建立的广域网络和信息系统有80多个,开展电子政务已经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为克服电子政务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认清形势,少走弯路,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建设好,近期内应该做好下列工作:

1.正确认识“电子”与“政务”的关系。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在电子政务中,“政务”是主体、是内容、是灵魂,而“电子”是手段,是为创新政务服务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的处理与人们的想象有很大差距。为此应该对一些政府机构、公共部门的公务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要以电子政务程序式的高效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就必须对现行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行政流程进行调整。彻底改变目前仅仅对现有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业务流程实行“信息化复制”的现状。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政务”由口头变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化政府的特质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服务。电子政务一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地为大众提供服务,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加在一起便形成了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电子政务最重要的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和人民的联系,极大地加快政府对人民意愿的反应,改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动,同时也使得所有的人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民主程序。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与人民更好地沟通,方便人民群众的各种事务,切实成为人民的政府。

3.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要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推行力度,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体现了电子政务动态的发展过程,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这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已经得到了不断的验证。

4.创造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首先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定位政府的角色,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其次按照发展电子政务的要求,整合行政组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再就是对现有的行政流程进行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简便、透明和高效”。

5.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电子政务软件平台的开发研究,对电子政务的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环节,要坚持自主开发;确保技术自主性。

6.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可以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保证电子政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行政学院等.电子政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赵延超,张浩.电子政务干部培训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 李尹石,吴哲浩.通过信息化的政府竞争力提高研究.面向未来电子政府的国际研讨会,1998

5 石曙光.东北亚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黑龙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1

6 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7 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电子政务工程2002-2005年总体规划纲要.青岛政务网,2002,3

8 吴敬琏.警惕电子政务沦为信息孤岛.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002,9

9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问题及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2002,9

作者:苗光彬 时启亮

第二篇: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电子必务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传统思维桎梏、数字鸿沟阻隔、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制度不全等因素,指出了今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直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制约因素;回顾;展望

电子政务(E-govemment),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电子政务按照“机关内部办公网络自动化-管理服务电子化-政府全面上网”的主线展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电子政务已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建设的重要支柱。

1 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准备、探索试点、全面铺开和规范发展4个阶段。

1.1 基础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相继开展了以文字处理和简单程序管理为主要对象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设,并初步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办公网络,出现了一些相对“可视”的、基于网络的(办公自动化)雏形,一些基本的公文流转程序也开始出现。这标志着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已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2 探索试点阶段: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为顺应当时世界高技术发展的潮流,同年年底,由我国中央政府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三金”工程,即: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讯网,实现政府之间相互连接的金桥工程;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构建的金关工程;为推动银行卡跨行业务联营工作而实行的金卡工程。“三金”工程主要着眼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处理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这标志着国内电子政务已正式登场亮相,开始了探索试点的发展进程。

1.3 全面铺开阶段:20世纪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发展不断加快,逐步突破了部门和地域界线,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9年1月22日,由党中央、国务院下属的40多个部、委、办、局(部门或单位)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拉开了“政府上网”行动的序幕。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此,电子政务发展建设已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序列。截止到2002年6月底,以gov.cn注册的政府域名总数达到6686个,占.cn下注册域名数的5.3%;以gov.cn结尾的网站达到4929个,占我国网站总数的1.7%。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2年7月,按照“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第17号文件),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人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取得重要进展”的指导目标。2004年,我国政府电子政务投资额为412亿元,占全国所有行业IT投资的10%左右。2005年,赛迪咨询透露,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达到478.6亿元,比2004年增长16.3%。至此,国内电子政务走上了一条由政府统一规划、行业制定标准、资源信息共享、保障措施得力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2 制约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虽然国内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思维桎梏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政府既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就是改善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与国外政府机构职能相比,我国政府的职能以前更侧重于行政管理。由于缺少人本化思维和服务性理念,导致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上,存在着“以我为主”、“自我服务”的做法,一些部门和单位将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官样文章”对待。一些部门和单位把电子政务等同于利用计算机提高办事效率的“电子办公”,不注重软件系统开发和业务流程整合,降低了电子政务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视电子政务为政府“公告栏”,仅仅在网上公布部分政策、法规、条例等。甚至一些部门和单位只将电子政务作为新闻窗口,发布与领导有关的新闻信息。

2.2 “数字鸿沟”隔断

当前,国内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信息高速公路还没有全面建成,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别。其突出表现:一是观念差别。沿海、沿边开放及重点建设地区的政府对电子政务认识较深刻,重视程度较高,而落后和不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差。二是地区差别。东部和沿海地区较发达,中西部一些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据“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东部沿海13个省市(含海外)占CN域名的83.6%,而中西部地区只占16.4%。三是城乡差别。大中城市电子政务建设较好,小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电子政务发展还比较滞后。四是技术差别。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和信息优势相对集中,而落后地区和小城镇相对处于劣势;高新技术企业中信息技术类人才相对集中,而国家各级行政部门信息类人才较少。五是行业差别。金融、海关、工商等与信息产业有关的行业发展较快,而传统行业发展较慢。六是基础设施差别。边远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障碍。

2.3 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国家只有信息化领导小组这个非常设机构和信息产业部对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进行指导,与各地方政府之间没有直接领导关系,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因素和管理考评体制。由于建设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信息化政府是一个新生事物,基层机构缺乏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深刻理解,缺乏统一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评估标准和目标项目没有进行规范,加之电子政务发展建设与各地方政府政绩考评没有直接挂钩,因此,各地对电子政务重视和管理程度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政府部门网页新闻还是数月之前的现象。同时,由于电子政务发

展初期盲目建设等原因,导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建设的系统、使用的软件不能相互兼容和直接交互,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既造成了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系统整合和使用管理的难度。另外,由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安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致使网络系统维护和人员使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

2.4 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级行政机关虽然在互联网管理、政府部门计算机采购使用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但在电子政务中还缺乏一系列完整的相关法律,致使一些部门或单位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不得不自行制订一些临时性的规定。

3 今后任务

3.1 紧密结合国情。确立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在2005年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批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会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充分认清发展电子政务的重大战略意义,理清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思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紧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分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3.2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电子政务发展平台

近年来,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地区、行业等差距,各地电子政务建设还很不均衡,与实现建设“覆盖全国的电子政务网络”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尽快缩短这个差距,必须加大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谋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另外,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也应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成为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领头羊”和“探路者”。据悉,按照《深圳市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纲要》,深圳市投入大量资金,统一建设基于PKI、PMI的电子政务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政务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建设为机关单位的电子政务提供各种通用服务的相关应用平台,包括信息交换、集成化软件开发基础、网站生成及管理三大应用平台。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也应注意统一规划,合理实施,防止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3.3 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效益

电子政务不仅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手段,更是提高政府对公众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发扬“电子民主”,繁荣公共服务。在电子政务建设上,既要考虑熟悉了解信息技术的群体,也要照顾缺乏此项能力的群体。如,德国电子政务中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管理事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事实上,通过广泛开展电子政务的在线网上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深层次上拓展。要通过分级负责的信息发布和监督考评机制,促进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新疆哈密地区将“哈密政府网”相关栏目的更新与维护工作交由有关部门负责,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地区机关作风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和完成。发展电子政务,还要坚持立法先行,保障网络安全。通过不断新建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对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和网络运行安全。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注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系统应用的水平,增强其在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徐荣花 陈海东

第三篇:浅析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摘要:在我国信息高速发展的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位列前茅,可见其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主体,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而电子商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为宗旨。虽然两者在其内容、性质与目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是它们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协同前进的。

关键词: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协同发展 建设 管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面临的最新以及最重要的课题就是通过理解电子政务的经济内涵以推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实现有机接轨,最终实现电子政务的经济延伸职能。

要把电子商务推进到更高的水平,不仅依赖于市场,而且依靠政府的促进,而促进的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1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以为公众服务为核心,改革政府的结构和运行,加强政府与外界的联系,通过给公众提供更方便的信息来源渠道来增加和维护其权利,并实现更有效的政府管理的过程。电子政务就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以电子的方式处理政府事务和进行公共管理。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于企业的电子政务以及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三大部门。

企业在进行商务活动时采用电子方式或以电子手段进行经济的活动就是电子商务。它是企业用于交易的一种新颖的方式。企业利用这种电子方式可以提高流通效率,加强自身与消费者、供应商、合作企业以及政府的联系和交流,更方便快捷地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2 我国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

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仍显滞后;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虚拟市场监管不力;电子商务税收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物流配套体系仍需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存在体制性障碍。很多电子政务方面的体制不够完善,如建设、管理、预算以及运行等体制,由于不能够有效的落实组织机构,造成了职能配置以及运行方式不明确。

第二,没有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整个系统的垂直性连接较好,但是横线性的联系相对较差,出现了纵强横弱的特点,甚至很多有信息资源的部门不愿意跟其他部门分享信息,在这种体制下,就造成了各自为政的现象,背离了协同要求的系统性以及开放性。

第三,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目标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了政府网站设置不规范,域名的关联度低,互联性差,内容上单调重复,给公众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第四,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将认证认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结合起来,实现机构的电子作业,我们在未来会遇到以下几方面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已经形成的用户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由传统的机构认证认可业务转向网上作业,申请人一开始会排斥后者,还是习惯性地通过咨询机构联系相关认证机构,向有关机构递交申请、材料等等。网上作业的实现需要时间和技术的双向支持。

其次,网上业务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保密性。互联网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我们的很多信息随时都可能被黑客盗取。针对这一点,认证机构需要投入开发相关的安全防护程序。并且,机构必须保证网上完成的认证的法律效力。这就对资料审查以及产品审核这一点做出了极高的要求,机构必须为其发放的认证资格负责。以上这几点,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直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當然,在认证认可电子政务开展的同时,使得认证机构信息变得更为公开、透明,认证结果也可以实现查询。

3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3.1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不同、目的不同、核心不同和表现不同。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电子商务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电子的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效率以及社会效益是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而通过电子方式提高交易实务的效率以及交易主体的经济效益是电子商务的根本目的;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服务,而电子商务的核心是贸易;电子政务表现为统一性,电子商务表现为多样性。

3.2 政府电子政务的示范作用,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较容易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中的重中之重,应优先发展,其中还有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大宗的,通过引入电子商务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B2B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虽然企业网上采购有很多优势,比如: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采购主动权、提高采购效率、优化存货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但是这种需求虽然大,却因为网上的商业信誉问题,不能快速发展起来。政府网上采购可为企业网上采购作出榜样,带动企业网上采购。政府的信誉度高,对买卖双方不存在不讲信誉的问题,加之政府采购多为财政性资金,资金上有保障,政府网上采购能为解决网络交易信誉问题带一个好头,以此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3.3 政府关系管理(GRM)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为了在市场销售中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不断升级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与企业的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护、管理和更新,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虽然政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也要采用信息技术提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就是政府关系管理。

3.4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在技术和建构设计流程上,可以互相促进借鉴。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很多技术资源都是相通的,可以共用的。比如:CA认证应用技术、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协同工作技术、传统OA与网上办公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了有利于其快速发展,在构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对方资源以及相互借鉴来实现。

3.5 政府建立网上专业交易市场,可带动电子商务为经济建设和市场建设服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政府建立网上专业市场不仅具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双重性质,而且能为指导和管理电子商务积累经验。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的资金与信息技术有限,需要政府为其建立起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于繁荣市场,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重要。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的网上专业交易市场,既具有权威性,又可避免重复建设,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前来参与,迅速形成规模和气候,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都在互联网环境下快速成长,也逐渐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市场成熟,电子商务市场的成熟也使电子政务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子商务没有电子政务的监管辅佐,就失去了它该有的安全可靠性;电子政务没有电子商务的促进,它也更难让社会大部分人群接受并推广使用。所以说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相互离不开。

参考文献:

[1]杨路明等著.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李琪主编,彭丽芳,魏修建副主编.电子商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李义著.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

[4]郝卫东著.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

[5]张海潘.软件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明日科技.ASP开发经验技巧宝典.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韩国锋.ASP第一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陈克力.SQL Server2000编程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钟田田.中国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作者:贲莉芳

上一篇:关于家庭暴力的论文下一篇:诉讼费用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