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

2022-05-01

摘要:当前,网络舆论的强势地位正在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包括:形成网络议题;形成舆论场;形成意见轴心;形成立体传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1: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网络监督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微博、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公共空间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舆论监督也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反应迅速、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舆论监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以及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方便人们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力,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地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对其施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何为网络舆论监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出的定义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也有学者将网络舆论监督定义为:“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综合多个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了解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通过多种网络形式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监督、检查、评定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是现阶段人民行使自己民主监督权利的便捷通道和有效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1.广泛性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2.便捷性

在互联网时代,时空和地域的差别被极大地缩小,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发表在公众面前。人们在自己家中,通过网络就能迅速了解到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看点,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网络舆论监督使得一些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事件得到及时关注和有效解决。

3.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通常是单向的,人们只有被动的接受。而网络赋予了媒体新的生命,网络在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源的同时,也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在网络平台中,人们是平等的,针对某一事件,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采取措施,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自由的交流,展开讨论。只要你可以上网,就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

网络天然具有自由,开放的功能。借助网络的技术和平台,网络舆论监督使网民的监督权利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网络中,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领域的社会事件进行关注、研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可谓是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都会给你一个机会和平台。在国内知名网站以及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和激烈地讨论,并且对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5.匿名性

网络具有虚拟的隐秘性,可以掩盖网民的真实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等。在网络中,网民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可以抛弃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到舆论监督之中,才会在网络上发出伸张正义的各种声音。近几年大量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也都是从网民选择匿名在网络上曝光开始的。网络的匿名性为监督者行使监督权利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者的权益,降低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三、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直抒己见,相互交流。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信息失真问题

在传统舆论监督媒介中,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舆论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发布的信息很难保证真实、准确。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做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从而致使各种失真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2.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情绪化严重

在网民的讨论中,尽管很多网民都可以理性的分析、判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经常出现一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当有人与自己意见或者大家意见不同时就出言相讥,甚至辱骂、进行人身攻击等。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特别是当事件涉及到官员或富商时,很多人往往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理性地思考,而是根据自己情绪化的反应,做出带有情绪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又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使监督信息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

3.网络舆论监督存在越位和侵权问题

近年来,舆论监督在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案件在刚一曝光或者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积极地介入,大多数是呼吁司法机关对犯罪者予以严惩。此时,愤慨的情绪淹没了理智的思考,道德的判断逾越了法律的审判,公众希望司法机关尽快的对事件进行处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同时,不恰当的监督方式还会对当事人形成伤害,造成侵权行为。

4.“网络水军”引发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关注,使得一部分商家和个人意识到利用网络可以达到炒作和谋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一些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水军”应运而生。随着网络公关公司的增多、行业竞争的加大,网络水军的负作用凸现出来。他们只问利益不问道德,时常出现恶意炒作信息攻击竞争对手、制作热点话题吸引网民注意、制造虚假信息左右舆论误导民意等现象。这些问题有的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产品销量,破坏了诚信经营消费的环境;有的误导了网民,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5.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在我国,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的监督形式出现较晚,加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针对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因而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有发生,同时,“无相关法律的认可、无相关部门的授权、无组织团体的支持,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也好,还是网络舆论监督从虚拟走向现实也罢,都不能改变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尴尬地位,因此在监督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即使是网上闹得拂拂扬扬的“躲猫猫”事件,网民调查团虽然亲赴现场,但却也是有心无力,最终未能取得什么突破性调查结果。

四、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作用,应针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与之相应的对策,使得这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不断得以完善。

1.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

在网络传播中,为保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监督风气,政府部门应当从源头上把握网络信息发布,大力加强官方权威网络媒体建设,着力打造有威信、有实力的门户网站,利用权威信息发布,从思想上引导网民,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作为主流媒体的重点网站,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作为政府来说,应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及时向民众通报,同时,还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尽可能给予这些网站更多的支持,壮大重点网站的规模,提升重点网站的社会知名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引导舆论的目的。

2.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媒介素养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因此,必须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培养广大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理性发言、慎重发言。其次,广大网民在积极参与网络监督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第三,要增强网民自身综合素质,从容应对网络事件,防止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同时网民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对他人肆意进行攻击和诽谤,尊重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3.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群体的互动交流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尤为重要。通常,当网络上出现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和一些有失偏颇的极端言论时,普通网民就会失去判断力,显得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就会依赖权威人士或意见领袖来为自己指点迷津。目前我国很多论坛中都有一些话语领导者,他们见解独特、分析问题深刻,往往能影响或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因此,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意见领袖,将他们有见解、建设性的发言通过强调字号和色彩等方式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引起网民更广泛的关注,从而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

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监督过程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网络舆论监督同其他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形成具有权威性、组织性、规模性的舆论监督合力,构建全社会的强有力的良好监督氛围,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转,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法律体系的保护。因此,首先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网络立法的可行性,要对具体行为的违规情况进行界定,针对各种新问题制定相关的规定,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依。第三是加强国际间的立法交流。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经验,借鉴国际网络法律准则。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立法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网络法律准则,推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法律衔接,缓解在国际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各国以地域性为根基的法律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谭向祖.浅谈网络舆论监督[J].社会纵横,2009(8):109.

[2]陶宇洋.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世纪桥,2011(19).

[3]杨婷.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8).

作者简介:黄新建(1977—),男,讲师,现供职于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作者:黄新建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2: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

摘 要:当前,网络舆论的强势地位正在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包括:形成网络议题;形成舆论场;形成意见轴心;形成立体传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网络把关力度,从源头上解决网络信息的健康问题;建立网络舆论应对机制,快速稳妥地处置已经形成热点的网络舆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关 键 词: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影响

收稿日期:2012-04-13

作者简介:徐建华(1964—),女,山东栖霞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JGZ50。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网络舆论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为此,研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分析

(一)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⒈网络舆论能迅速广泛地汇聚民意,对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有利。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一样,包含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个部分。网络民意,指的就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性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信息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更广,流动量更大,反馈更及时。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互动性、自由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民愿意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最真实的言论。网络民意客观、公正、理性的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德国思想家尤金·哈马贝斯认为,现代民主政治需要建立一个由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公共领域,一个公众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场所,“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1]传统媒体一直是这种国家和社会相互对话的主要渠道,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言论空间。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中国网民群体还不够成熟和理性,但是他们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已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

⒉网络舆论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利于政府决策效率的提高。过去,党和政府知晓民情主要是通过信访机构、新闻媒体或者到各地去调研,所获得民情的手段是间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政府可以就某一事件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其真实的社情民意,对民众需求和社会形势做出整体判断,快速准确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反应,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迅速反馈到政府机关,使其尽快了解决策效果,对不合理的决策尽快调整,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也使政府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研究表明,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2010年尤为明显,这充分表明尽管中国网络舆论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正面的作用也需客观看待,因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积极的“主流”力量。

⒊网络舆论监督功能强大,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及时、力量大、成本低的特点。网络舆论监督把监督权交给人民,人民在监督权得到保障的同时,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了由下而上,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参与国家管理、参与改革与发展的宏愿,实现了媒体、民众与政府真正的平等对话。政府通过收集网络舆论中的意见和情绪,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就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到公众对某一政策行为的反应,掌握公共决策的社会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党和政府的行为就会更加符合民意,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⒈网络舆论若引导不当,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网络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的冲击使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极大影响。政府如果仍旧采用封闭或者有选择的信息发布方式,当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得知事件真相之后就会极大地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加之网民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如果政府在某些方面不能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则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削弱政府的凝聚力。

⒉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蔓延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匿名性,致使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网络的便利,有意散布假消息或谣言,以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然而,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给政府权威、从而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

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有多个节点: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网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并不是一个节点,而是由门户网站、媒体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博客、微博、SNS等多种应用形态构成的日渐成熟的互联网系统。信息在更加复杂的系统中流动,多个节点频繁互动,生成意见流,信息流与意见流汇聚,在各节点之间循环传播。网络加速了信息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任何一点小小的信息浪花都有可能借助媒体演变成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热点,构成循环式生成路径。[2]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要经历网络议题—舆论场—意见轴心—立体传播的路线。

(一)形成网络议题

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共同话题出现在媒介上,就形成了公众舆论的议题。一般来说, 舆论议题的来源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机构的报道和关注。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舆论议题的来源有时也可能是传统媒体的沉默而导致个人在微博、SNS、BBS 等新媒介场所发布的相关信息,以及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操纵设置的议题。[3]

(二)形成舆论场

当网络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人们就会通过微博、博客等传播途径,以发布消息、更改状态、发表日志、发帖跟帖等形式在各种媒介上发表个人意见,并参与到群组讨论当中。当参与讨论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讨论范围不断拓宽时,众多的个人意见和更新信息经过复杂的交流、协调、取舍和整合,最终震荡性地发散开来,便会形成“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舆论形成的速度比在一般环境下要快很多,并且呈加速蔓延的趋势。

(三)形成意见轴心

在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中,往往是强势的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议程设置等手段,引导普遍受众的舆论方向和内容。而在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中,“意见领袖”则主要由资深网友、专家权威、网络评论员、论坛版主、公共知识分子等具体的人构成。在网络传播中,由于舆论初始阶段意见呈散点分布,“意见领袖”的专业判断直接影响舆论的走向,其作用比传统媒体环境下更加重要。当事件发生形成议题后,网上会出现杂乱、分散的众多个人意见,在交流融会中,“意见领袖”的观点逐渐成为意见“轴心”,使得其他网民依照这一“轴心”形成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使二者保持一致。因而,众多的个人意见最终将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的意见。

(四)形成立体传播

网络舆论要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必须经由传统媒体的报道。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后,强大的声势往往会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介入,而传统媒体对网络上相对离散的讨论进行集中、深入的报道,会对网络舆论起到放大和再传播的作用,从而形成对话题事件的立体传播。由于传统媒体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度,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在网友的持续关注与评论中,一种被提升观点化的民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舆论也就随之而形成了。[4]例如,在逯军“替谁说话”事件引爆网络舆论后,《成都商报》随即发表新闻报道,一经刊登就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先后被102 家网站转载, 并再度引起媒体和网友们的口诛笔伐。随后,《北京青年报》、新华社、《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传统媒体也都纷纷对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和深度分析,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从而使该事件的社会舆论经过不断震荡上升,最后达到高潮,由此完成了关于一个社会事件的典型舆论形成过程。

三、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八点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必须面临的挑战。

(一)加大网络把关力度

⒈强化政府对网络的把关。政府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把关人,是在宏观层面上对网络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为互联网络的运行和发展制定了法规,开辟了空间;另一方面,政府针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也做出了限制,并且通过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或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说,政府对于网络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为了减少并杜绝网上犯罪,政府的相关网络监管部门针对公共场所的电脑网络进行了统一管理。不仅在技术上实行了时时备案的管理和监控,在具体实践中还实施了实名上网制。此举目前虽有争议,但不能否认其对核查、控制网上聊天内容,防止少数网民离奇古怪的恶作剧以及侦破和打击黑客网上犯罪活动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其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吧的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当前,政府应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往往是网络舆论聚焦的中心。因此,要围绕中心抓大局,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

⒉强化网站对舆论的把关。网站是网络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从职业的角度对网络各个方面的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把关作用。从信息传播角度上看,国内的网站分为专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专业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都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它们是网络舆论中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可称为职业把关人。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由于它们自身不具备新闻采访权,因此它们发布的新闻几乎大多来自传统媒体及其相关网站,对于政治时事等硬性新闻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网站在新闻“把关”方面既要满足网民获得信息的需要,又不能违背相关政策法规,个中尺度把握虽然艰难,但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各网站还是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商业网站在信息“把关”方面要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指导,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满足网民的信息需要,但一定要掌握好度,毕竟庸俗化不应是网站追求的目标。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形象面前,我国的商业网站应该有所取舍。因此,网站要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要设置好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的提供,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并培养受众对网站的忠诚度和好感。

⒊强化网民对网络的把关。网络受众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把关,是传播载体私人化和传播对象自由化的结果。目前网民把关的声音还比较弱小,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视,在未来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它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超出政府和网站的把关作用。

(二)建立网络舆论应对机制

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结合专业队伍分析研判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发布权威信息,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热点舆论要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快速稳妥处置,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其成效。第三,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在发生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之后,由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网民进行实时、正面的沟通,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除大众的疑惑或恐慌,避免谣言的四处传播,影响社会稳定。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1994年开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网络舆论的法规,但与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相比,网络立法仍然非常滞后,为此,要在完善网络舆论法律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和完善立法,建构网络舆论保障的完整法律体系。我国在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以部门规章为主,法律效力较低,且不同规章之间还存在交叉和盲点,很多方面的规范也不明确甚至还有矛盾之处,尤其在网络舆论内容的认定方面,以及对违规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均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所以,应认真研究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新闻法》、《网络传媒管理法》等基本法律,修改和完善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的相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各地的监管条例和规章,并做好部门规章的清理工作,提高有关法规的层级,形成符合宪法原则、体系清晰、规范明确的网络法律体系,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二是建构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与事后审查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由宣传部门负责事前审批,新闻、文化部门负责事中监管,司法部门负责事后审查的立体监控模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目前要加强事中监控尤其是事后审查。三是建构主管机关和协管机关职责明确的监管体制。整合和完善网络执法机构,理清舆论宣传、信息技术、公安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此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网络舆论执法的强大合力。四是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追究责任,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在网络舆论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系统。五是要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范围,建立重大舆情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法律及政纪责任。

【参考文献】

[1](德)尤金·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2]师静,王秋菊.从“蝴蝶效应”谈网络舆论热点生成路径[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www.scio.gov.cn,2011-03-24.

[3]曾姝.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舆论形成机制研究[J].湘潮,2010,(08).

[4]饶瑶.“家乐福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J].商业环境,2008,(07).

(责任编辑:牟春野)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Mechanism

Xu JianHua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 strong position is shown,its influence is in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impact.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one is to form the network issues;two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field;three is formed on the axis;four is the form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Effectiv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easures:one is to increase the network check strength,from the source to sol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of health problems;two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ping mechanisms,fast and safe handling has become hotspo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ree is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make network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law.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format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 measure

作者:徐建华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 篇3:

浅析网络舆论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影响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激增,网络舆论逐渐被人们重视。网络舆论以自身所具的特点,影响着政府的舆论引导。本文从网络舆论的特征出发,浅析网络舆论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 政府舆论引导; 影响

网络舆论,是舆论的一种新兴方式。“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起初指轿夫的议论,后来引申为公众的意见或言论。从古至今,舆论的重要作用从未被人们忽略。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就把舆论赋予了与法律一样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渐渐凸显其巨大的影响力。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称,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则为4.64亿。众多的网民在网上评点时事,发表见解,交流观点,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论高潮。网络舆论正成为舆论的爆发中心。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以自身所具的特点,影响着政府舆论的引导。

一、对网络舆论的认识

网络舆论是新兴的舆论方式,有其独特的含义及特点。在网络条件下,它表现出与传统媒介条件下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及内容形式

舆论观念在中西方社会由来已久,概念相对明确,而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媒介条件下的舆论形态,出现较晚,至今未形成统一、明晰的观点,但关于网络舆论,至少应包含事件、公众、网络形态表达及意见强度这几个要素。因此,网络舆论可以说是公众(特指网民)通过网络平台,用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这种舆论往往感情色彩浓厚,倾向性强。

网络舆论作为公共舆论的一种,在互联网强势发展的今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被称为除广播、电视、报刊之外的第四种媒体,更被称作是“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①。从起初的博客、个人空间,到贴吧、BBS和各种论坛,到时下流行的微博、人人,处处充斥着网络舆论的身影,它们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利益诉求和权利维护的平台和渠道。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加上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使网络舆论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生活、时政等各个方面。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通常来说,网络舆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多样,在开放、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具备以下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速度快,影响力强。网络媒体方便快捷,只要具备上网条件,普通网民几乎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观点,上传文字、图片及视频,也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即时转载、评论他人观点。网络信息,只要复制、粘贴就可重新传播。便捷的手段使得网民关心的问题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并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这一特征会令政府舆论监管部门猝不及防。

2.网络舆论多元化,随意性明显。在多种网络平台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主体,并且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互动。在网络空间里,每个网民都能不受拘束地自由发表言论,和其他网民交流意见。这种互动为网民们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但同时也为政府的舆论引导埋下了隐患。

3.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网络本身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暴露地,如果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再加上网民情绪化的意见,便可能成为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使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呈爆炸般传播。此外,由于网络空间中缺乏法律道德的管束,极易在此时出现不负责言论,甚至出现反社会倾向以及偏激的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

4.网络舆论易被某些组织和集团操纵和利用。最近几年,网上一些被人为炒起来的舆论热点,很明显地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带着强烈的商业利益甚至政治意图。某些组织和集团为了得到某方面利益,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操纵和利用网络舆论,俗称“黑金舆论”。这些舆论控制着网站言论,破坏正常商业竞争,并严重影响政府的舆论导向。

二、政府舆论引导概述

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关系到社会思想的整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舆论引导工作历来是我国政府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方式主要有行政方式和官方媒体引导方式。

(一)舆论的行政引导

所谓行政引导,即政府通过行使行政权,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指令和规定,来调节和控制不良舆论。在这种方式中,政府先预设一个舆论目标,以官方视角指导民众如何看待问题,如何思考问题,怎样做正确,怎样做错误。

政府强制力的行政方式,能在短期内见效,方便了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但是这种方式比较滞后,是一种片面性的引导,同时也侵犯了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众质疑和不满,使政府公信力降低,造成诸多隐患。

(二)舆论的官方媒体引导

政府在舆论引导上拥有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同时也拥有网络优势。在社会和网络中出现热点事件时,政府会通过官方媒体及政府门户网站,向民众发布信息,力求争夺舆论制高点,引导公众的舆论导向。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依旧是舆论的主要传播者,掌握着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政府的舆论是主流媒体的一律舆论形态,使得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不够。

三、网络舆论对政府舆论引导的影响

政府的舆论引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舆论,而网络舆论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型舆论。在这种差异下,网络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影响着政府舆论引导。

(一)网络舆论对政府舆论引导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论的兴起将推动政府提高信息公开力度,使政府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网络舆论信息量大,言论自由且具有互动特性。当一个社会问题暴露后,广大网民就会通过网络舆论质询政府,面对群众的质询,政府势必提高其行政效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在当前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的时代,政府不可能做到完全封闭信息,只能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勇于直面群众,逐渐提高政府公信力。在不久前对某腐败官员的审判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国党和政府对这次审判的报道公开、务实,信息全面,透明度之高前所未有,不仅使之前网络上的一些谣言不攻自破,更大大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2.网络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舆论引导建设,促进政府舆论引导方式的升级改进。网络舆论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媒技术的革新,更意味着媒介主体与客体的变革。传统的舆论引导往往引导不及时、不到位,并且手段落后,容易使政府部门处于被动。过去的“堵”和防不仅容易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政府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加强舆论引导,扩大公众的知情权,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近年来,面对网络舆论的异军突起,政府部门除继续办好主流平面媒体外,在办好政府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注册官方微博及官方人人,利用网络新手段进行舆论引导,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网民对话,电子政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印证。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舆论引导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论会削弱政府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多样,且更新速度快,而政府的舆论引导相对迟缓。在网络空间里,各种不同的信息交错、结合,网民总会在不自觉中倾向于接受之前获得的信息,轻视后面更新的信息甚至认为更新的信息是非本质的,是诡辩的。网络舆论中不乏“舆论领袖”,他们是网民沟通中的“喇叭”,在网络传播中充当“情报员”和“评论员”的角色,因而他们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网民。在强势意见的影响下,网民们会失去理性思考,偏向于相信“舆论领袖”迅速及时的信息而无视政府的舆论引导。

2.网络舆论会使加大政府舆论引导的难度。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容易导致失控。拿人人网来说,如果一条信息的点击率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被某些具有影响力的主页置顶,那么这条信息的点击率将在短时间内呈平方增长,传播范围也会从人人网迅速扩大到微博、贴吧等别的网络传媒。一些涉及时政的网络舆论,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丑恶现象的舆论,一些网民往往不辨真假,层层放大,给政府的舆论引导带来很大麻烦。

3.网络舆论会加重政府舆论引导的成本。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急切想了解事件真相,但政府往往没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网民只能将目光转向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网络流言便蜂拥而起。等到事态扩大,政府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出面澄清、解释,消除不利影响。2010年2月21日,一条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瞬间传遍山西省,很多人纷纷离开家避难。经山西各地政府汇报后,山西省政府通过电视、广播及各类报刊,运用各方面力量进行辟谣,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消除这条网络谣言的影响,而民众的心理恐慌,则长时间得不到缓解。

注释

①常瑛《对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参考文献

[1]连玉明、武建忠《2011中国舆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3]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4]李昌祖《加强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探究》,《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10卷第4期。

[5]郝继明《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唯实·政治文明》2010年第10期。

[6]秦颖慧、秦潇《论政府舆论危机的生成与应对》,《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刘晶,河北石家庄,河北诺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师大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作者:刘晶

上一篇:奥运期间事件营销策略分析论文下一篇: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