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际工作中加强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方法,以期使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做到“账实、账账、账表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真實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基金安全平稳运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 篇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研究

摘 要:目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到来,如何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已成为关乎社会安定的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通过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概述介绍了当前社会主要运行的筹资模式以及选择筹资模式的影响因素;其次回顾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目前选择的筹资模式进行分析,随后,分析了一些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结合着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可实行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部分基金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引起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现在人均寿命的提高,我国已然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自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并前进着,在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养老保险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地加大的现状来看,其依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对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巨大冲击。对我们国家来说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保障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来得快势头猛以及养老保险需求迅速扩展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起步晚、管理不规范、资金缺口大并存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本文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可实行的措施。

一、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概述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问题。处理好养老保险工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一)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种类及特征

养老保险又被称为退休保险,是指根据国家立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退出工作岗位时或者因为年龄太大而丧失工作能力时享有他们退休养老的权利,并且能够依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及物质帮助来保障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基金是保证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它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范围内,由政府筹资或企业和个人向养老保险缴纳一定的费用形成的储备基金,用来支付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养老基金筹资模式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一定的收支平衡原则,确定一定的收费率,取得一定养老保险收入,用以满足养老保险事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都需要强而有力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而一旦失去了可靠地资金来源,那么养老保险也就只能成为空谈,所以养老保险的筹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可分为三种:

1. 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以现在工作的这一代人付工薪税等当期收入来支付同一个时期的己经退休了的老一代人的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其优点有收支关系明确、社会共济性强、不存在通货膨胀引起的基金贬值的风险等,但是现收现付制的正常运行对合理的人口结构和稳定的经济状况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过程中,现收现付制有着很大的弊端,其容易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利于基金的积累。

2. 完全基金制

完全基金制则是用预先积累的养老基金给付保险金。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实行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的转移支付,而前者的实质,是受益人在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完全基金制优点有: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时通过预先积累基金为劳动者提供可靠地退休金保障,有助于增加储蓄和资金积累,有助于增加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等。其缺点是:基金积累的周期长,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预期的收支平衡难以实现。

3. 部分基金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积累制又称混合制。部分基金制,是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两种模式相结合的一种中间模式,它将整个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现收现付,满足当前的支付需要;另一部分采取积累的方式作为储备投入资金市场实现投资增值以作为未来支出的需要。从理论上说,“部分积累制”很好的结合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的优点,既有现收现付制管理费较低和费率调整灵活并易于操作的特点,又有完全基金制增值的优点,可以积累一笔可观的养老保险基金,以应对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风险。

(二)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养老保险制度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之分。在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时,不仅要考虑筹资模式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以下的影响因素。

1.需要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例的多少往往是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规模的决定因素。在我国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之前,因为老年人所占比例并不高且人口少,社会养老保险所需要支出的费用规模不大,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适合。但自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以来,社会所需的养老保险的费用急剧增加,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时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的实行就变得十分困难了。国家应提前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影响,建立一定的储备资金可以来应付现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需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

在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制或者混合制转变发展时,必须要考虑新旧制度的衔接过渡转型问题。在现收现付制的情况下,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在新制度实行前已经工作了若干年但尚未退休的“中人”并没有形成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这些人将来的退休金构成了新旧制度转变过程中的“转制成本”。

3. 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稳发展的客观要求

筹资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这个地方的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这时因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收支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并受经济水平制约的。无论哪种筹资模式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积累,这也是很多的国家非常重视利用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

4. 需要兼顾筹资的需要与可能

一般来说,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的上限不能超过企业和个人劳动者的承受能力,下限要保证养老金的给付水平能达到特定的养老基金工资替代率。另外为了使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和制度的设计更加的精细严密,还要考虑到养老金支付需要和可能的其他的筹资渠道。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研究

(一)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

对于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发展历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即现收现付制阶段和部分积累制阶段。从20世纪50~90年代,我国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是现收现付模式,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但由于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旧体制“收不抵支,难以平衡”的问题日益显露。于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改革的原则,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文件进一步要求: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至此,“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被正式定型并在全国推向实践。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运行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模式进行了完善,从而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

(二)我国养老保险目前的社会背景

联合国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占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7%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了。由表2-2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人将从2010年的1.73亿增长到2030年的3.55亿和2050年的4.38亿,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从2010年的12.56%上升到2030年的23.28%和2050年的28.78%。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的养老保险也将面临着更巨大的挑战。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逐年扩大的资金缺口已使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现实选择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于199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统一管理、统一收缴、在所属地范围内统一进行调剂使用。它的原则是现收现付、略有结余。个人账户则是指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记于个人名下,以备将来养老之需。它的原则是预筹积累、收支相分离。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是一种部分基金筹集方式,这种结合的实质就是把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把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障结合起来,把保障生活和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二者的结合是互相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统账结合”的筹资模式是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一种很好的养老基金的筹资模式,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的长期沉淀,在实践这种转折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养老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过窄,参保率低

按照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基本养老保险要求将各类劳动者都纳入其中。然而在我国,真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对象仍然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企业职工。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全国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就集中力量开始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但距离实现对各种经济形式及其职工的覆盖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及乡镇企业都未纳入覆盖范围。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总参保人数达到3.9亿,但是其中农村参保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他们大多数依然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来维系老年的生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解决当前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境况。

(二)我国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缴费率偏高

根据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第三条规定:企业缴费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缴费率一般不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部分),超过20%的需经过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己经超过了20%,不少地方已近30%。从国际上来看,企业缴费社会养老保险金水平一般在10%左右。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企业缴费率是国际水平的2倍,甚至有的企业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3倍。这么高的企业缴费率势必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的发展,使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难以及时足额缴纳,导致了养老保险金征缴困难,使“统账结合”模式不能顺利进行。

(三)养老保险金收缴率逐年降低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金收缴率存在日益下降的问题。1994年为90.5%;1996年为87%; 1998年全年为89%; 2000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也只有90%。另据有关资料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有30%的工资未计入在应缴的基数内。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逐年降低,直接导致了许多省级的地区养老金收不抵支。2000年11月,欠费1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15个,欠费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2008年全国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高达386亿元,欠缴千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30家,其中欠费最多的高达3.5亿元。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规范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颁布了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文件,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方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等等,但是我国缺乏一部全国全面性的养老保险法。所以目前我国仍旧主要利用这些临时性的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改革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正由于这些有关养老保险的法律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养老基金挪用和占用的情况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经常擅自动用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各种与养老无关的方面上,例如:一些地方的官员将养老保险金视作本地的救急资金,把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投资基本建设和公用事业,甚至还拿去兴建办公楼和住宅、炒房地产和股票等。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实行“统账结合”的筹资模式,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基金账户中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收支并不做区分,使养老金待遇扩张失控,导致基金寅吃卯粮,出现基金的透支,最终结果是部分的个人账户甚至出现完全“空账运行”的问题。

四、完善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筹资模式的对策分析

我国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和改进,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我国仍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宽投资渠道

养老保险覆盖面越大,交费企业和职工越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就越多,越能够分散风险。我们应该做到: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征缴率,过高的征缴率使有些企业对养老保险望而却步,而且过高的征缴率并不是解决养老保险“个人空账”问题的唯一的办法。降低养老保险的征缴率,会使一些企业加入到缴纳养老保险的行列中来,从而使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养老保险。加大宣传力度,一些应该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由于过分看重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全体员工的长远利益,对这些企业主不仅要用健全完善的法律进行强制,还要进行宣传告诉他们使员工享受养老保险也是一种正激励,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享受的,农村中的劳动者也不应当例外。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劳动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使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享受到养老保险,才是真正贯彻了养老保险的公平原则。

(二)妥善弥补隐性债务

所谓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一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与个体的受益人没有一一对应的明确数额记载,但是必须按照承诺,在未来兑现的支付金额。在从现有的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问题。如果养老金的隐性债务不能慢慢消除,反而积聚增长,就会对财政形成拖累,甚至会在一定条件下引爆支付危机,影响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养老金调整的规范化、降低替代率、完善资本市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等方式缩减隐性债务规模。

(三)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并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

我国应该在适当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缩小男女退休年龄之间的差据。我国在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上与很多发达国家不同,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是男女同龄退休。按照我们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从事有害工种的退休年龄男的满55周岁,女的满45周岁。我国的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为5—15年是相对比较大的,也是世界上男女退休年龄差距最大的国家。退休年龄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缩减养老金的开支 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收入。因此其起到的作用对减轻养老保险的压力也是双倍的。根据预测推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减少支出160亿元,增加收益40亿元并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

(四)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健全监督制度

健全社会监督是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监督方面应该形成全面监督,多层次,多渠道共同监督的立体化结构。在纵向上,要不断深化社会层次监督体系,下级一定对上级负责,上级也要对下级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基金收支营运及管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严加监管;在横向上,要尽快建立同级监管体系间的地域监管,即在各省市之间形成网络立体联系,形成网络监管体系。若发现问题,任何组织都可以直接向中央政府监管中心反馈。只有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每个国家在基本国情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管理方面等都不甚相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养老保险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筹资模式。由于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冲击,我国在养老保险上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进,筹资模式也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了现在的部分基金制。但是,在筹资模式进行转折的过程中,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在采用了部分基金制后养老保险的运行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部分基金制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发展国情的较现实的选择。

作者简介:

胡博 ,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工作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职称:讲师。

作者:胡博

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 篇2:

关于加强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思考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际工作中加强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方法,以期使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做到“账实、账账、账表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真實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劳动者因年老、患病、生育、失业、伤残、死亡等原因而中断劳动,或部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建立的专项基金。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业务拓展及累计结余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作为以社保专项基金为核算主体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保基金发展的需要, 显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刻不容缓。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营利性专项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为全面核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专项基金。

(一)核算主体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

企业和行政事单位会计核算主体为会计核算主体,具有经济主体和业务的统一性。而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主体为基金本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核算单位经费和各项社保基金。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政府财政资金核算方法一致,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核算当期基金的收支余情况,防止基金虚收虚支空账现象。

(三)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收支核算和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

1. 社会保险收支涉及财政、税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税务机关征缴收入从国库收入户划入财政专户,待遇支付时由社保经办机构列用款计划从财政专户拨款至支出户,再由支出户支付到具体享受待遇的人员,会计核算体现了对社保基金核算的特殊性。

2. 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收入户、财政专户和支出户需分开设置。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之间的关系为,收入户归集当月基金征缴的在途资金,次月由财政管理基金部门将收入户资金划入财政专户,只收不支,支出为社保经办机构按用款计划由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只支不收。

二、现行社保基金收支运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式单一,“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

实际工作中部分参保单位存在补缴和预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医疗保险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的现象。

1. 在现有会计核算制度下往往将补缴和预缴的社会保险费确认为当期收入,造成当期入账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虚高。

2. 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根据我县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政策,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超定额部分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费用支付时间为下年度,因此不能准确的核算当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造成当期实际支付费用少次年费用虚高。

(二) 基金债权债务无法准确核算,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 根据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延期缴费业务只有在实际缴费发生时确认收入,不能在会计报表上确认债权,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也不能分摊确认。

2. 对长期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能在基金收支报表中得到真实反映。相关业务数据和信息只能在社保业务系统中查询,财务系统没有任何信息,造成基金欠缴保险具体信息查询和核对困难,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和真实性,不利于基金管理。

(三) 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存在财政专户资金和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基金账账不符现象

1. 实际工作中,当月缴纳的社保基金收入当月入账,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国库收入户对账单金额确认收入,作财政专户存款增加。财政专户资金收入根据收入户次月归集财至财政专户,有时也因为经办人员操作原因不能及时归集费用导致财政专户存款余额账账不符。

2. 根据基金会计核算要求,养老、医疗等险种的基金转移收入从异地转入财政专户,社保经办机构核算异地转移收入需和财政对接方能入账,存在会计核算期间不一致现象,最终导致账账不符。

3. 经办机构设置收支分离,部门对接不畅导致账账不符。我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基金征缴和支付设置,分别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和待遇支付中心,征缴中心经办基金缴纳和转移收入,支付中心经办基金待遇支付。月季未由支付中心根据征缴中心提供的基金收入汇总编制基金报表。由于征缴中心不编制基金会计报表,只编制基金科目余额表,同时对上级单位不要求上报报表,没有严格的报表上报时间和准确性要求,经常出现经办机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沟通、传递不及时,造成账账不符。

(四)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重编制轻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作为财政资金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但实际操作中各项基金的预算重编制轻执行,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没有考核监督机制。

(五) 基金监管手段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级社保基金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均对业务操作层面进行控制,对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只是要求按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考核量化指标。

(六) 加强基金财务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当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主要为财政专户存款,保值增值只能来源于定期存款,支出户存款保值增值来源于银行活期存款优惠利息收入。大量基金存量资金存在贬值的风险。

(七)基层财务专业化人才匮乏,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时有发生

受基金内控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业务经办较为重视,普遍认为基金财务管理只是收付账款基础性工作,导致社保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基层社保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少业务钻研精神,工作中不能把各项基金业务政策和基金财务有机结合,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基金预决算统归政府会计体系

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看出,当前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但是每年编制预决算报表时由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负责编制财政、社保两套报表,不仅加大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了由于编报口径不一致来回重复调整数据的现象,建议由政府牵头,财政、社保统一报表编制方法、口径,整合成一套报表,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决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基础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整合

应建立大部制机构,规范基金财务经办流程,提高会计信息流转速度。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特点科学合理设置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财务经办流程,使业务和财务数据高度统一,数据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基金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和账实相符。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采用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

单独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做到基金收支核算准确,资金管理上也很难做到相互牵制,同时为使基金统计和会计报表数据相一致,建议采用两种核算方式相结合。

(四)部分险种核算改单一会计主体为双会计主体的核算模式

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由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构成,可以分别设置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管理,在财务系统内一个险种列两套账。

统筹基金设置征缴收入一级科目,将每季收到的银行利息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利息收入,设置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基金结余核算统筹基金收入扣除支出的滚存结余。

个人账户基金宜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方式,真实反映基金收支情況,具体核算方法为,征缴收入设置为一级科目,收到的利息收入按基金征缴比例划分计入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部分,作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核算个人账户支出和转移支出。基金结余核算个人账户收入扣除个人账户支出的滚存结余。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核算,使个人账户的收支费用能通过基金收支表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及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情况。同时统筹基金收支余核算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基金结余和支撑能力。

(五)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应重视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扭转社保经办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为基金管理中的核心管理,领导需着重加强基金岗位专业人员知识培训,鼓励参加职称考试提升基金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六)充分利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基金财务收支监督,增强基金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积极开展基金财务安全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点、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进一步加强基金财务收支、信息系统控制、审核审批、费用待遇结算、稽核征缴检查重点环节的控制。健全完善内审机制,加强数据分析,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素英.我国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2]谢晨.关于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一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

[3]黄宪峰.浅析收付实现制下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

(作者单位:芜湖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作者:潘斌

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 篇3: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机制、投资运营机制、支付机制和监管机制等环节,各个环节功能的正常发挥才能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社会保险金正常支付的需要。

关键词: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完善对策

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伴随着社会保险缴费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改为目前的部分基金积累制,使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大。今后如何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实现社会政策目标、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及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就是社保基金正常稳定高效运转的实现机制,是指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内部社保基金的筹集、基金的投资运营、基金的支付及监管等环节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社保基金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由基金的筹资管理机制、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支付机制和监管机制等要素构成。

筹资管理机制是指将通过不同渠道(主要有四种资金来源:用人单位缴费、职工个人缴费、政府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筹集来的资金加以管理的一种机制。另外,还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和发行债券来扩大社保资金的来源。投资运营机制是指将筹集的社保基金投入到资本市场,运用金融投资工具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扩大社保基金的规模以应付未来支付问题的机制。支付机制是指按期足额及时地将社会保险金发放到投保人手中,不影响投保人生产生活的一种机制。监管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社保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支付等各环节加以监管,确保社保基金正常稳定高效运行的机制。通过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手段,来保证社保基金从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资运营到资金的支付等各环节都有法可依,杜绝社保基金的挪用和侵占问题,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见图1),来满足社会保险金正常支付的需要,以防止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带来的支付危机的发生,维护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主要覆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采用现收现付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由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形成,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金全部由当期财政支出,没有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不提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金支出由企业实报实销,社会保险统筹调剂和基金积累停止,社会保险演变为单位保险。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险五大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基金管理先后改革,建立起新的管理制度。历经发展、停顿及1978年后的改革,就目前的社会保险体系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自1991年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模式;而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采取现收现付、略有结余的模式。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则是2000年8月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的,它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的实行,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的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同时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年收支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38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2996亿元,增长27.7%,支出9200多亿,结余资金总额达1.52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保基金规模,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以及社保基金管理机制的完善,保证社保基金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筹资管理机制

我国传统社会保险制度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而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部分积累制(即部分基金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旧制度)向部分基金制(新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则会存在一定的转制成本。这一转制成本,也可以认为是政府对于“老人”(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和“中人”(新制度实施前已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的历史债务。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在社保项目上的隐性负债约为5万亿元,占我国每年GDP的50%-60%。实践中,政策执行者默许了现收现付制统筹账户基金应担负的“转制成本”对个人账户的透支,实行“统账结合,混账管理,空账运行”的方式。如果“空账”程度太大,个人账户实际积累不足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冲击,必然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向基金制的转变速度,不利于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时现收现付制带来的一系列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主要有四条:用人单位缴费、职工个人缴费、政府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主要依靠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在实际运作中,四种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措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企业是社会保险缴费的最主要方面,但目前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的负担非常重,如此沉重的负担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加之社会保险基金没有实行商业化经营,管理不善,利率多次下调,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很大。

2、投资运营机制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除预留一定的支付费用外,应当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严格禁止进行其他投资行为。该项规定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用效果不理想,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

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尽管所得利息收入稳定,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是一种合理的低风险投资方式,但是其投资回报率是非常低的,一般在2%-3%左右。据国家审计署称,目前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不到2%,安全和贬值风险加大。随着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的加大,统筹基金结余和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基金结余都会越来越多,仅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将会造成巨大的基金贬值。

此外,即使只是投资于银行储蓄和国债的保值增值也未能完全落到实处。按照现行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应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及时将基金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而在实际操作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容易推诿扯皮,资金留置,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对用于投资的基金利息分配缺乏科学的分配模式,往往只是根据各险种基金存款进行粗略估算分配,有些地区时常会出现违规使用社会保险基金及利息,长期占用社会保险基金等现象。

另外关于养老保险个人投资账户问题也亟待解决。2005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发布的《关于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由省级统一管理,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可由省级政府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并承诺一定的收益率,中央财政补助之外的个人账户基金由地方管理。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现收益率5.25%,其成立8年来平均年收益率8.98%,投资运营效果良好。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用于解决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然而目前对其支出的时间、方式和范围都没有具体规定。省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没有经过合理的定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措施。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各省级以下单位结余的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大,面临贬值所造成的基金流失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个人账户基金逐步做实之后的保值增值问题。数额如此巨大的基金,如果进行恰当的投资将会带来巨大收益。政策的束缚,压抑其正常投资,带来了基金安全的隐患。因此,包括中央补助和地方管理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的投资问题都亟待解决。

3、支付机制

1998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社会保险基金是年年结余,并且结余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08年底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全年总收入达到1.37万亿元,支出9200多亿,结余资金总额达1.52万亿元。社保基金结余增多最根本原因是由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带来的。近几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速度一直在7%左右,基金收入则始终保持在20%上下,后者明显快于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缴费人数增长速度高于退休人数,因此结余并非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充足,无支付风险。

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办单位虚列支出、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转移基金等行为,参保人员违规操作或骗保行为。2006年上海社保案后,全国大力稽查和整治社会保险基金挪用、侵占问题,从严监管,绝大部分省份挪用基金的现象已经很少。目前,社会保险金在支付环节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加重了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失业保险中,有隐性就业问题,一些人在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同时又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造成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则有较为严重的虚报、冒领情况,如死亡不报告、死人般退休、更改死亡时间、多处同时领取养老金等。更值得重视的是提前退休问题。有的地方违反政策规定,在富余职工安置过程中抛包袱,强迫职工提前退休,一度造成提前退休成风。大量职工“未老先退”,导致退休队伍年轻化。提前退休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挤占就业岗位(退出国有企业而未退出劳动力市场)并存,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流失。在医疗保险领域,骗保花样百出,改病例,换药名,假单据等。支付使用环节涉及的对象十分宽泛,不仅包括参保人、受益人,还包括各类社会保险服务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日常具体业务关系密切,但是相关部门从未向社会公开基金的收缴、赔付、节余等情况,公众无从了解资金确切的使用状况,由于法律和监管的缺失,支付环节问题倍加严重。

4、监管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基金监督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监督系统难以形成合力、预算监督乏力、效益监督不足以及监督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挤占挪用问题时有发生,不能有效保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现行的监管体制中,政府部门权力过大,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体系导致了权力制衡的失效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根据现行制度,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二是各地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三是行政监督,即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征收监督以及劳动保障部门执法监督;四是经办机构的内部监督;五是社会监督。目前这些环节的监督都尚未到位。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的对策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其行为必须是规范的。现在我国已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这是专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而进行的单项行政立法。但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其他环节,立法还不够。因此,需要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研究,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投资的立法,应适时出台。

在基金筹资环节,一是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做实缴费基数,规范缴费行为;二是落实财政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机制,解决历史债务的问题。

在基金运营环节,一是需要拓展投资渠道;二是需要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应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在基金支付环节,一是规范退休行为,杜绝提前退休;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改进医疗保险给付方式,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上涨;三是加强基础信息管理,改进调查核定工作,杜绝虚报、冒领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等行为。

最后,在基金管理的监督环节上,应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见图2)。

除此之外,基金管理部门还要加强自律,同时接受外部监督。基金管理部门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包括新闻媒介)参与监督,发动工会组织、企业经营者、职工代表、退休人员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与监督。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二版),2007.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EB/OL].http://www.ssf.gov.cn/web/index.asp.

3、梁春贤,刘银凤.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模式[J].经济问题,2007(5).

4、刘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D].集美大学,2009.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方争勇 王爱卿

上一篇: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下一篇:网络传播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