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讨论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及机理的基础上,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1997~2005年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江苏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呈现动态发展和演变趋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服务业自我发展和强化的机制日益形成。最后,提出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和启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 篇1: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立足于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对广东省各部门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出相关指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均较为薄弱;但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

广东省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备、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服务业体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广东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为研究广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本文将尝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的制造业基础一直比较雄厚,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达2.14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而且近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向深化。全省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41.8:58.2转为2010年的39.9:60.1。201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4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33.6%,位居全国首位。

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伴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也应保持同步上升。近年来,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滑之后有所上升。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滞后于工业。在服务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在工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发展,但二者的关系极为紧密。2002年,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6.27%;而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49.16%。其中,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上升较快,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36%和12.06%。而推动技术创新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工业的持续发展是极不协调的。

总体上看,广东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还会扩大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广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另外,广东省部分制造业企业已开始顺应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将自己的服务业务外包,这些制造业企业将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业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越来越多的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推进。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及数据来源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用来分析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等。

(一)产业关联分析指标说明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依赖性越强。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2002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惯例,我国每逢以2、7结尾的年份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直辖市统计局会制定全国和各地区的详细投入产出表,以观察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采用广东省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原始数据的来源。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合并为以下部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分为: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其中又进一步交制造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第三产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分为:流通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六类。并计算出合并后的数据,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

三、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经济实证分析

为了反映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需要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一些投入产出技术系数。其中,最主要的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根据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大行业(即:农业、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可以得出: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较小,2002年为0.0581,2007年为0.0516,即广东省每生产一个制造业产品直接消耗约5%个生产性服务业产品,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30-40%。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广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很好的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能因为广东省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统计中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保持良好的增长,但其作为知识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的良胜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2年为0.1164,而2007年为0.1719,其经济意义为每一单位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需投入制造业产品2002年为11.64%个单位,而2007年为17.19%个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呈上趋势,虽然数据不大,但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这反映出广东省制造业作是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依赖虽然在不断增强,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不够紧密。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需求明显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

通过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2002年和2007年的细分行业(即:农业、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流通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从计算结果来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直接消耗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对该行业的直接消耗仍然最大,这说明目前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依赖仍然最大,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发展促进了这两类制造业的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对流通性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金融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相对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较高,这说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这三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更为紧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对这三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更大。金融服务业对三大类型的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且系数均较小,这说明,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将越来越小,制造业对金融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也将不断减弱。流通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减小,对其他两类制造业的系数增大,而且流通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系数最大,由2002年的0.1137增为2007年的0.1974,这说明流通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最大,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明显增大,而且这四类生产性服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直接消耗系数均比其他两类制造业的系数大。这说明这四类生产服务业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依赖最大,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四类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其次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且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能更好的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产出依赖性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这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征有关,大部分的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设备辅助,例如各种办公设备、通讯设施等,因此消耗较多制造业的最终产品。

(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从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得出的2002年和2007年的大行业完全消耗系数表可以看出,广东省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由2005年的0.2747下降到了2007年0.2805,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基本稳定。数值较小说明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消耗了生产性服务业产品较少,原因可能是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未能很好的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充分的为制造业做贡献。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由2002年的0.5206上升到了2007年的0.8554。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有直接需求的同时还有更多间接需求,原因可能是各种设备、通讯器材等引起的消耗。从这里也可更进一步的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完全消耗系数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这与由直接消耗系数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了广东省生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均不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不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不足,但对间接需求较多。

从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得出的2002年和2007年的细分行业完全消耗系数表可以得出,三大类制造业对流通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呈现一律下降的趋势,而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则均呈上升趋势;而且三大类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均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所有生产性服务行业中最高的。这与由三大类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说明了制造业对流通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而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依赖性则在不断增强,制造业与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从整体来看,制造业对商务贸易服务业的完全消耗虽然在下降,但是其消耗系数仍然为所有生产性服业中最高的。这说明,目前制造业对商务服务贸易业的直接和间接需求是最大的,对商务服务贸易业依赖性最强,二者的关系最为紧密;而制造业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依赖性不断增强则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来看,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均对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其次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说明,生产性服业对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依赖将越来越大,这两类制造业的发展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力将更为明显。

(三)影响力系数分析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说明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能力较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资本和知识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明显。除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其中流通性服务业、商务服务贸易业及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呈下降均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大部分产业在不断进步,但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总体上,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拉动能力不足。

(四)感应力系数分析

如表3和表4所示,2002~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且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呈上升趋。这说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总体感应能力居于平均水平之上,面临经济发展带来的较大需求压力,其对其他行业的支撑能力的很强。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感应力系数明显偏低,且只有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呈上升趋势,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远低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其中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正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调整,仍然存在大量的以投入工业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行业,从而使得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多数行业企业购买服务的意识不强,加上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高质量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由此导致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少,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各行业的感应力系数偏低。随着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生如和企业购买服务意识的增强,第二产业的感应力系数将逐渐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系数将进一步上升。

四、现状及实证分析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和间接消耗系数均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不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但完全消耗系数较大,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不足,但对间接需求较多。总体上二者的产业关联性不紧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且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均较为薄弱。广东省生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逐渐增强,但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拉动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感应力系数明显偏低,除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很弱且支撑作用也在不断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渗透不够,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同时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效果显著。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和支撑能力都很强,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35~36.

[2]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问题,2010,(11):1859~1864.

[3]张长生,杨振华.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Vol. 41(3):71~74.

[4]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Vol. 23(8):11~15.

[5]钱书法,贺建,程海狮.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新探—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69~74.

[6]唐强荣,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9,Vol.21(9):72~76.

作者:谢媛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 篇2:

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启示

[摘要]在讨论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及机理的基础上,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1997~2005年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江苏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呈现动态发展和演变趋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服务业自我发展和强化的机制日益形成。最后,提出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和启示。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关联度;投入产出表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戒骄,2002;陈宪、黄建锋,2004;顾乃华等,2006;刘志彪,2006;高传胜,2006;江静等,2007;等等),并已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唇齿相依的互动发展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前后向关联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投入,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重要的需求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更是离不开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关键。许多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性服务活动有关。如图1所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路径及机理包括:

1 能够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生产性服务活动由制造业企业“内在化”向“外在化”的不断演进,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这一演进趋势得以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制造业公司出于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只能把许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活动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我们知道,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交易部门的膨胀和交易费用的增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使得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提供服务的成本和价格相对制造业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要便宜得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越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2 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许多部门,如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服务,以及其他技术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和解决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够改善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3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进入门槛,促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从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可以使中小制造业企业减少和节约关于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降低企业的创设门槛,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灵活生产的比较优势,同时形成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借以与规模、实力雄厚的同行业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而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实际经济表明,没有生产性服务的充分有效供给,就没有大量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更谈不上产业集聚的大发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整体和许多具体服务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李冠林,2002)171,目前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近70%投入到服务业部门自身(程大中,2008)。这些经验事实似乎表明: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关联将发生重要的变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在下降,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和强化机制,服务业受消费需求拉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徐琳,2008)。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和不断演化的。

二、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经验分析

以下将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1997~2005)的数据,主要采用服务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等指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经验研究。

(一)基于服务投入率的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中,中间投入是指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包括物质投入和服务投入。这里的服务投入数量即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服务投入率则是指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程度。服务投入率越大,表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大。

根据计算(见表1),1997~2005年,制造业整体的服务投入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2.84%下降到2005年的6.61%,服务投入率几乎缩减了一半。根据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构成,合计占制造业增加值61.92%的前五大支柱产业(包括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期间服务投入率同样迅速回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期间纺织业的服务投入率明显低于制造业整体服务投入率平均水平,且指标下降速度更快,从1997年的9.86%依次回落到4.73%(2002年)和2.67%(2005年)。这种情况表明,期间江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度在下降。

这与通常学界认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将日益紧密的观点相左。因为,根据已有的研究,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将日益提高,也就是说,作为产品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的投入会不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制造业生产中的服务投入率不断上升。然而,事实相反。如何解释这一经验事实与理论的背离呢?本文认为,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生产中的服务活动投入确实在增加,但这种服务是制造业企业内部提供的,而非市场化的服务活动,只有市场化的服务活动投入才被统计到投入产出表的服务业产出中。那么,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活动并没有发生“内在化”向“外部化”的演进呢?这主要是由于诚信体系、市场制度如知识产

权保护力度不够、交易成本太高、市场化的服务活动质次价高等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

其二,1997~2005年期间,如果生产者服务价格指数相对制造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不断下降,那么,其他条件(如生产技术)不变的话,同样的物质产出其服务投入率必然下降。然而,由于我国现有统计体系不提供生产者服务价格指数,因此无法比较。

其三,一段时期以来,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迅速变化,从产品价值创造的链条看,制造业企业的制造和加工环节与产前、产后的诸多生产性服务活动环节逐渐分离,许多原先内在化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市场化的服务活动。例如,制造业企业(集团)成立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原先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独立出去成为专门的销售公司,研发部门发展成为独立核算的科技研发类公司,运输服务部门独立成为市场化的物流企业,等等。从上海光明集团、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典型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即可见一斑,这些独立出来的提供服务活动的部门统计口径归属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制造业划归为服务业口径统计,同时,这些服务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如销售公司和物流公司的经济联系、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其他服务类公司的经济联系等),而这些反映在投人产出表中,则属于服务业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生产的服务投入率不断下降则应在情理之中。

为了进一步分析江苏制造业与具体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关联度。以2005年江苏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构成为例(具体见表2),制造业部门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较大,分别为49%、16.66%、13.63%,约占全部制造业服务投入的80%,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上述服务部门的强有力支撑,彼此联系十分紧密。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各行业对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例如,2005年6大制造业部门中,纺织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服务的投人占其全部服务投入的比重高达67.03%,远大于49%的平均水平,而通用与专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对批发和零售服务的投入比重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29.98%、20.08%和17.88%;再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服务的投入比(29.3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金融保险服务的投入比(27.16%)都分别高于其他制造业部门对同类服务的平均投入比重(分别是16.66%、13.63%);另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租赁商务服务的中间投入分别是8.24%和8.65%,而全部制造业对该类服务的平均投入仅占4.7%。

(二)基于中间需求率的分析

中间需求是指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中间需求率则是指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出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如原材料、燃料等)为其他产业所需求。中间需求率的值通常在0~1之间,其值越大,则表明该产业的生产性特征越明显,反之表明具有较强的消费性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开放经济中,有时会出现大于1的情形,表明本国(或地区)的该产业产出不足以满足中间投入的需要。需要从国外(或地区以外)进口。

根据计算,江苏服务业在1997、2002和2005年3个年度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70.64%、57.97%、42.79%,显示服务业整体的中间需求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中间需求的结构看,尽管期间用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较为稳定,变化不大,但若以服务业总产出中用于制造业的比重看,则该指标必然呈下降态势;服务业中间需求中用于服务业自身的比重从1997年到2002年几乎没有变化(39%左右),而到2005年,这一比重迅速下降到29.32%。这些情况表明,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在不断上升,服务业的自我强化机制正在逐渐形成。分部门看,2005年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包括邮政业(96.99%)、批发与零售贸易业(65.66%)、金融保险业(92.27%)、租赁与商务服务业(83.56%)和旅游业(86,84%),表明这些行业的生产性特征较为突出,主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资本投入品为主。在中间需求总量中,2005年用于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比重超过50%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60.97%)、批发与零售贸易业(占63.95%),以及金融保险业(占56.90%),说明这些行业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制造业部门是其中间需求的重要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房地产业,其中间需求率远低于服务业的整体水平,3个时点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28.7%、10.37%、9.79%,且下降速度较快,其用于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远远超过制造业部门,表明房地产业具有最终需求型特征,并非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程度较低;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虽然中间需求率高达80%以上(2002和2005年),然而用于制造业的比重只占20%左右,这也与通常认为的租赁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相背离。

三、结论及启示

以上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发现:1997~2005年,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呈下降态势,这不仅反映在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在不断下降,还表现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在下降,服务业中间需求率的下降趋势说明了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在不断上升,服务业的自我强化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从服务业具体部门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占制造业服务投入的绝对比重。

通过对江苏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初步结论:尽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发展关系,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及其需求基础,同时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更离不开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两者关系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对制造业的依赖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服务业自我发展和强化机制将日益形成。

这一结论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新一轮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苏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一方面,我们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服务业供给,实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不断提高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纠正“服务业似乎只有依赖制造业才能得以发展”的传统认识偏差,已有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服务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变趋势将朝着更有利于服务业的方向发展,服务业越来越趋向于占据主导地位,其自我依赖、自我发展和强化的效果将更为突出。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黄建锋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 篇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本文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能够带来规模效益,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在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专业和外包市场,打造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加快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互动,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产业转型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2.003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Producer services; Interactive mechanism;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一、引言

制造業不仅为经济系统的各部门提供物资基础,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享誉全球,但制造业的产业链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工业品附加值较低。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把建设“制造强国”的转型,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提到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与服务,制造业的发展如果缺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服务业发展缓慢的欠发达地区,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同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制造业就会缺乏动力,导致服务业的“泡沫化”。因此探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成熟,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成为国外研究的重点,总结起来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头,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1-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的需求,制造业的需求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Gohen and Zysman(1987) 和Geo( 1990)等都持有这种观点。然而Eswaran and Kotwal(2002)等则认为服务业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没有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就不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3]。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促使制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伴随着经济服务化程度的加深,Shugan( 1994) 、Park and Chan( 1998) 、Bathla( 2003)等提出了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融合发展的关系。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扩大,对中间服务即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能够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高制造部门的生产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两者呈现出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4-5]。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制造部门分离出来的产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动发展的关系,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势。因此,国内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的探讨。陈建军、陈菁菁(201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又受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6]。一方面,从制造成本的角度,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部门提供物流、保险、信息等专业服务能够降低制造业的贸易成本[7](赵伟、郑雯雯,2011),因此发展服务外包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制造部门专心于其核心业务,实现制造业从低级向高级转型[8](姜凌、卢建平,2011)。同样生产性服务业构成制造业附加值的源泉,对工业获利具有正的外部性。对此,顾乃华(2010)利用随机前沿函数(SFA)模型,证实了两者互动的外溢效应渠道[9]。另一方面,从价值链和产业集聚的角度,杨仁发、刘纯彬(2012)认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是与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相互融合、渗透和重组的过程[10],这个过程牵涉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其中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外溢,促进制造业由粗放型发展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集聚发展[11](邱灵、方创琳2013)。同时制造业在行业和地区层面的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12](盛龙、陆根尧,2013),因此,加强两者的互动能够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同时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在现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中,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支持了两者互动能够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反过来制造业通过对中间服务的需求来促进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的集聚。在对两者互动机理的探讨上都借助影子变量,如集聚度。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影响到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越高就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影响制造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集聚度与制造业的发展呈倒U型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同时在探究两者互动发展的机理上,缺乏系统性的描述。因此,本文将对两者之间互动的机理进行系统性梳理,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看成一个整体, 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直接对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机理进行探讨,并结合相关结论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两者在产业内部相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根据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制造业产业链“6+1”模式,上游产业链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采购和订单的处理,产品制造和仓储属于中游产业链,批发和零售位于產业链的下游,产品的制造环节只占产品创造价值的10%,而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都处于“微笑曲线”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为实现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要充分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商务服务、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等支持制造业的发展,降低制造业的成本同时增加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制造业部门的壮大,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大,为更好地为制造业部门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从原有的制造部门剥离出来,形成专业化的服务部门,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两部门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具体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和物流支持,融合到制造业的价值链中,制造业产业剥离与转型升级,两个部门构成一个产业,相互作用融合发展。

为探讨两者互动发展的机制,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进行研究。假设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产业中的两个部门,其总产量函数可以表示为:

通过(6)式我们看出两部门组成的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规模决定了其产出规模,并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比例 。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价值附属于制造业部门,即生产性服务的价值以制造业创造的价值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取决于制造业部门的产量。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在制造业上,共同创造价值。

在现实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投入Ksββ2可以归为可变资本的投入,联系制造部门的资本Kmββ1投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的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另一部分是可变资本的投入,如原材料等。在国家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生产性服务业资本投入的统计,因此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替代。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单独产生价值,其价值附加在制造业产品上,它与制造业产出Qm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用Qm代替Ksββ2,其弹性系数仍服从于服务业,并以Qmββ2代替,与生产性服务资本投入存在一个系数用φ表示,结合(6)式可推到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一个部门中,两者的互动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这也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动力。根据联立方程(8)的第一个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组成的产业中,产业的规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0.55个百分点是由生产性服务业贡献。根据第二个方程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具有正效应。结合C-D函数中随机误差项 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所处的环境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因此该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从中可以得出:一种产品如果只有制造业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参与生产,即在两部门组成的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依附在制造业部门,是制造业部门产品附加值的来源。制造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工的不断细化,会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两者的互动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工业发展4.0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道路,不是简简单单的发展制造业,而是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两者的互动能够更好的配置资源,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根据两者互动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够充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远远小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13],正如图1所描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不够充分的原因如下:首先,制造业内部仍存在大量自给自足的服务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仍未从传统的制造部门剥离出来,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缺乏比较大的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无法为制造业提高优质、高效和专业的服务。其次,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不能及时转化为经济成果,企业往往缺乏发展的积极性,一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都由国有部门垄断,存在进入门槛比较高,发展缓慢的特点。最后,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就是与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进行融合和重组的过程。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互动。

1. 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或外包市场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其自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在短期内很难迅速的转化为经济成果,造成一直以来对生产性服务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反过来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制造部门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加强与跨国服务业的合作与联系,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接全球服务业价值链,培育跨国服务公司,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金融支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壮大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充分互动,更好的协调配置资源。

2. 运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重组制造业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信息化水平高、附加值大和消耗资源少的特点,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掌控者和设计者。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的服务,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集聚。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异质性特征,各行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如生产性服务中商务服务、信息软件业和邮政业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咨询、软件开发、信息传递方面的服务;金融业主要提供融资渠道,支持制造业的发展;科学研究与制造业融合带来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积累;交通运输业中的现代物流业则可以降低制造业的运输和流通成本。因此运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对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重组制造业价值链,能够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互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 加强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聚

制造业沿“微笑曲线”价值链的集聚,加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制造业大都集中在产品制造环节,对于制造业的产业链的关注不足,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支撑点。培育以制造业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加强不同地区产业之间的融合,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并购和重组,促进相关企业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使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和专业化。我国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普遍要好于其他地区,制造产业链也比较完整,加强资本、知识的投入能够带来制造业附加值的增加。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布比较松散,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加强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聚,逐步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为两者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推进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

根据科斯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降低市场中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交易成本,可以有效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基础是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实证中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所处的环境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壮大,两者的发展都存在瓶颈和约束。因此,亟待破除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市场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重点和优先发展一些急需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如:现代物流业、信息软件业和商务服务组织建设等。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加大资本投入,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为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中,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主要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来推进各要素在市场中的流动。

参考文献

Cohen, S, Zysman, J. Manufacturing Matters : The Myth of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M]. New York : Basic Books,1987.

Geo. W. J. Producer Services, Tra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J] Regional Studies, 1990, 24( 4).

Eswarn ,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

Shugan , S. M. 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 In: Rust RT Oliver RL. Editors. Se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1994.

Se-Hark Park,Kenneth S. Chan. 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1989,17( 2) : 199 -212.

陈建军,陈菁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6:141-150.

趙伟,郑雯雯. 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 经济学家,2011,02: 67-75.

姜凌,卢建平.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作用机理[J]. 经济学家,2011,12:94-100.

顾乃华. 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0,05:48-58.

杨仁发,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 改革,2012,01:40-46.

邱灵,方创琳.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 地理研究,2013,01:99-110.

盛龙,陆根尧.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13,05:115-129.

高觉民,李晓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6:151-160.

楚明钦,刘志彪. 装备制造业规模、交易成本与生产性服务外化[J]. 财经研究2014,07:108-118.

樊文静.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D].浙江大学,2013.

崔纯.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

作者:李猛

上一篇:内蒙古农业保险论文下一篇:基金制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