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问题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建立了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医疗纠纷的有效解决和医患双方的权益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医疗纠纷民事责任法律性质认定、归则原则、担责方式、赔偿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分析

摘要: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于患者及家属与医院之间的纠纷,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对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介绍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旨在更好的解决医疗纠纷问题,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原则;机制

一、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

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医疗纠纷,妥善的处理医疗纠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疗纠纷发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工作:

(一)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原则

在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或医务工作者提出诉求时,就要及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防止问题扩大化。如果医疗纠纷处理的不及时就会出现小事变大,发生冲突导致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原则要求,处理医疗纠纷必须在医患矛盾激化之间进行。

(二)医疗纠纷处理的合法性原则

医院管理工作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诉求也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医院工作人员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开展工作,对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合法诉求予以解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患者及患者家属毫无法律依据,肆意破坏医院正常工作,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必要时通报警方。患者及患者家属向医院发出诉求时也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不可跳脱到法律之外解决问题,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威胁他人的生命安全。

(三)医疗纠纷处理的和谐性原则

医疗纠纷处理的和谐性原则要求医患双方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遵循法律法规,也要考虑情理,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谐的处理问题,和平的化解矛盾。目前,医疗纠纷中出现的“医闹”等行为都违背了和谐性原则,既给医院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医疗纠纷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二、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一)医疗纠纷的法律处理机制

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通过法律机制解决问题,在应用法律处理医疗纠纷时,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医院管理机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知识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机制。医院医务工作人员也要学习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掌握医患风险技能。另外,医院应该与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就能得到法律支持。最后,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对于严重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的“医闹”予以警告,通过公安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二)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

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是指调节人依据医疗纠纷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平的解决问题,促成双方和解。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类型十分多样,以下是对调节机制各种的类型的基本介绍:

1.医疗纠纷的司法调解。司法调解是由当地人民法院建立的调解制度,在当地人民法院管辖地区出现的医疗纠纷,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达成调解意愿后,就可以通過法院调解解决问题。在法院调解中,法院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自行协商的赔偿协议进行审查确认,在调解成功后出具民事调解书。赔偿协议与民事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患者及患者家属和医院双方有一方不按照协议履行职责,另一方可以凭赔偿协议或民事调解书到法院申请执行。

2.医疗纠纷的行政调解。行政调解主要有两种调解方式,其中一种是人民政府调解。政府部门设立司法助理员调解一般的民事纠纷,医院管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可以向当地政府求助。另外一种就是国家行政机关调解,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调解特定的民事纠纷,其中包括了医疗纠纷。医院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处理医疗纠纷时,患者及患者家属和医院双方都能够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我国第一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成于2006年,此后,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发展。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都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任命调解委员会根据医疗纠纷的实际情况受理立案,将医疗纠纷交由医学专家和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纠纷评估,人民调解员根据医患双方诉求及医疗事件的实际情况调解,最后解决医疗纠纷。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医患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的调解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了保证了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处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医疗纠纷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医院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影响。本文对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医疗纠纷的及时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以及和谐性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爱玲.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方法与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357+360.

[2]李欣.昆山某医院医疗投诉与医疗纠纷现状分析[D].苏州大学,2015.

[3]吴倩.某综合性医院农村居民住院患者医疗纠纷情况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

作者:颜晓艳

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问题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建立了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医疗纠纷的有效解决和医患双方的权益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医疗纠纷民事责任法律性质认定、归则原则、担责方式、赔偿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应当充分认识医疗纠纷法律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优化,推动医疗纠纷法治建设及法律适用,为更好的应对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医疗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医疗损害;法治建设

前言:我国在1987年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现了医疗纠纷的法治化处理。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患关系的改变,其中很多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已经难以适应,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疗损害诉讼率也不断提高。为此,需要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制建设加以完善,对医疗纠纷处理法律适用进行统一,为依法解决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医疗纠纷的基本概述

医疗纠纷指的是在医疗机构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发生的以医疗关系为基础的争议,主要包括由医疗事故或非医疗事故引发的纠纷。医患双方是纠纷的主体,其中医指的是医务人员和所在的医疗机构,患指的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及利害关系人。当前以医疗关系为基础的医疗纠纷当中,普遍具有医疗纠纷原因具有多元性、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医疗纠纷具有技术性及專业性、医疗纠纷属于民事法律责任范畴、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多方面等特点。

二、医疗纠纷的法制概况

医疗活动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防治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不过,由于患者体质存在个体差异,疾病性质具有特异性,同时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医学科学发展局限、医疗行为专业性强等原因,医疗行为难免具有一定的风险,疗效也可能难以确定。另外很多患者对于医疗效果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因而医疗纠纷也随之产生。为此,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制度建设,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医疗纠纷的法制处理,主要经历了法院判决阶段、卫生行政部门处理阶段、行政与司法相结合处理阶段。

三、医疗纠纷法律问题分析

(一)立法问题

在医疗纠纷相关立法问题方面,现行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条例通则等,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问题。例如,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在医疗事故处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规定和当前法律规定不符或存在冲突,针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等级的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缺乏相关规定内容。

(二)医疗损害鉴定问题

当前医疗损害鉴定方面,存在多轨制或多头鉴定的情况,医疗纠纷处理中,通常采取二种不同的途径,但除了鉴定方式自身问题之外,在鉴定管理方面,也会体现出一定的法律制度缺陷。例如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上,虽然有明确的鉴定制度规定,但仍有行业庇护嫌疑。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上,具有证据要素缺陷。司法鉴定程序、标准、证据等,存在效力不明的情况,如司法鉴定程序不明,存在重复鉴定或多头鉴定问题。重新鉴定此时没有限制,案件处理效率低。    四、医疗纠纷法制建设及法律适用的对策

(一)医疗纠纷法制建设

在医疗纠纷法制建设方面,2018年10月1日又施行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

条例》,同时对医疗纠纷的概念、类型加以明确。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未废止,二者之者在事故分级上范围、标准不一致,应将医疗事故分级修改为医疗损害程度分级,将范围拓宽,对所有医疗损害情形纳入其中。相关条目上进一步完善,消除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冲突。对医疗事故赔偿项目、计算标准加以明确,添加残疾和死亡赔偿金。

(二)医疗纠纷法律适用原则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在医疗纠纷方面,相关立法也取得了加到的成效。而在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和法学领域中,对于现有法律法规如何统一适用,是一个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适用,需要遵循法律效力原则和案由选择原则。具体来说,对于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如果遇到法律法规存在不一致规定,应优先适用效力较高的法律。如果法律和条例没有冲突,或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可以继续适用条例。一般情况下,对于医疗事故纠纷,可适用条例,对于非医疗事故纠纷,可使用侵权责任法及民法总则。医疗产品纠纷案件,适用侵权责任法。医疗服务合同纠纷,适用合同法。

结论:近年来,随着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对于医疗纠纷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不过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对此,应当加强医疗纠纷法制建设,明确法律适用的具体原则,同时强化医疗损害鉴定法制建设,准确界定民事责任性质,为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裘睿超,郑圣威.医疗纠纷中的司法鉴定问题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8,27(16):52-52.

[2]王囤保,李铁军,齐进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在构建法治化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中的意义及问题探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9,27(2):105-107.

[3]司红波.高校医疗工作引发医疗纠纷潜在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37(26):74-75.

作者简介:

王芳(1971.2-),汉族,河南郑州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医疗损害责任。

作者:王芳

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医疗纠纷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摘 要:医疗纠纷的解决与其他纠纷的解决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因医疗纠纷而产生的诉讼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这与其他诉讼不同的属性。要公正地解决医疗纠纷就必须对医疗纠纷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根据该类诉讼的特点,在法律适用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

1 我国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问题的现状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机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然而由于《条例》本身的不周延性,其未能涵盖医疗侵权的所有可能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医疗侵权纠纷”和“医疗事故纠纷”两种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的纠纷类型,在诉讼中当事人有的主张按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有的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还有的是受害人主张按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而医疗机构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在实践中给法院处理医疗纠纷诉讼带来诸多不便。

条例关于“不是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引起了关于医疗机构对其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致人损害是否应当赔偿以及适用什么法来赔偿的问题。在条例实施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出台之前,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6日发出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医疗纠纷人为地划分为“医疗事故引起”和“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两类,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条例》是对构成医疗事故如何处理所作的特别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因医疗事故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时,应当优先适用《条例》的规定,即参照《条例》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因医疗事故受到损害的患者,可能会以一般的医疗纠纷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疗机构提出不构成一般医疗纠纷的抗辩,并且经鉴定能够证明受害人的损害确实是医疗事故造成的,那么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确定赔偿的数额,而不能按照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出台又引起了条例和该解释在适用问题上的关系问题 ,围绕医疗侵权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议论更加复杂化了。

2 我国医疗纠纷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2.1 医疗纠纷及其相关概念

(1)医疗纠纷的含义。

对于医疗纠纷的概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大众话语认为医疗纠纷是患者方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认同或理解的不良后果或事件,与医疗方在事件原因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与纠葛;医疗行政部门对于医疗纠纷的理解,则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向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司法机关提请有关处理所引发的纠葛。从法律角度观察,医疗纠纷是指求医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因为服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合同终结后的权利义务发生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诉求的行为。

(2)医疗事故的概念。

由于医疗纠纷处理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实践中人们对医疗事故一词的误解与滥用,医疗事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2002年国务院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中第二条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并将医疗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包括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以及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四种情况。

2.2 现阶段法律适用双轨制下的突出问题

(1)法律适用不一,有损法律的尊严与统一。

尽管条例确实体现了国务院制定的对医疗事故处理及其损害赔偿的特殊政策,但是条例不应当被理解为是关于法院裁判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行政法规,而应当是关于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中的民事法规范只有在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该规范,并且授权决定中包含了授权国务院为法院审理特定民事案件制定该规范的明确意思表示,或者人大在有关法律中作出了适用行政法规的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民事裁判规范性。最高人民法院也无权通过司法解释赋予条例的赔偿规定以民事裁判规范性,使其产生拘束医疗事故民事裁判的法律效力,答记者问也混淆了条例与民法通则间上下位法的关系,造成了对医疗纠纷区分不同类型适用不同法律法规,造成了法律适用的不统一。

(2)涉案诉由复杂,加重办案难度。

医疗机构为了避免行政处罚,往往不愿意以医疗事故抗辩或者不愿意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不争议医疗事故或者医院方认可自己有过错,同意赔偿,不主张做医疗事故鉴定,则法院只能以医疗过错定责。条例对于赔偿项目的列举是完全列举,其中没有包含患者本人因事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即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同时在赔偿标准上,条例也远远低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所制定的标准,因此患者方在起诉时,往往避免以医疗事故纠纷作为其请求的理由而转而寻求医疗侵权损害赔偿,有时候甚至医方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而患方主张按照一般的人身侵权赔偿处理,都是因为按照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与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对当事人的救济程度是不同的,前者往往要高于后者。性质相同甚至类似的纠纷却可能以不同的诉讼理由和依据产生不同的请求,这也给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 对我国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路径的选择与思考

由于医疗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主体,也没有接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不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此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性,双方之间的争议都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及其家属这两个平等主体之间,因人身和财产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区分不同案件分别适用法律”否定了民法通则作为民事基本法的地位和相对于行政法规的优越性,破坏了民法制度的统一性,剥夺了大多数医疗侵权被害人依法获得实际赔偿或者完全赔偿的权利,违反了权利救济和权利平等的个人化的人权保障原则。如前所述,条例只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过程中应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医疗纠纷赔偿问题进行调解时所依据的法规范,并不具有民事裁判规范性。所以,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赔偿案件时,原本就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去区分所谓医疗事故引起的和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两类案件,而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侵权构成要件的原则规定对系争医疗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侵权赔偿责任的规定和最高法院关于侵权赔偿责任的司法解释,对特定案件的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的数额作出判决。即使在不存在有关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审理案件的法院也完全可以并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以自己的判断解决赔偿问题。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法院审理医疗侵权案件而言,最多只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敏,邓虹.医疗事故争议与法律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王才亮.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处理实务[M].法律出版社,2002.

[4]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5]古津贤.医疗事故法律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邓志愿 刘 昀

上一篇: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