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法律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疗纠纷法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医疗纠纷一方面涉及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医疗机构的重大利益,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对于稳定社会,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关键词:医疗纠纷;成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起诉到法院的医疗纠纷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第一篇:医疗纠纷法律论文

医疗纠纷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摘 要:医疗纠纷的解决与其他纠纷的解决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因医疗纠纷而产生的诉讼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这与其他诉讼不同的属性。要公正地解决医疗纠纷就必须对医疗纠纷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根据该类诉讼的特点,在法律适用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

1 我国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问题的现状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机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然而由于《条例》本身的不周延性,其未能涵盖医疗侵权的所有可能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医疗侵权纠纷”和“医疗事故纠纷”两种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的纠纷类型,在诉讼中当事人有的主张按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有的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还有的是受害人主张按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而医疗机构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在实践中给法院处理医疗纠纷诉讼带来诸多不便。

条例关于“不是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引起了关于医疗机构对其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致人损害是否应当赔偿以及适用什么法来赔偿的问题。在条例实施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出台之前,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6日发出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医疗纠纷人为地划分为“医疗事故引起”和“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两类,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条例》是对构成医疗事故如何处理所作的特别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因医疗事故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时,应当优先适用《条例》的规定,即参照《条例》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因医疗事故受到损害的患者,可能会以一般的医疗纠纷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疗机构提出不构成一般医疗纠纷的抗辩,并且经鉴定能够证明受害人的损害确实是医疗事故造成的,那么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确定赔偿的数额,而不能按照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出台又引起了条例和该解释在适用问题上的关系问题 ,围绕医疗侵权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议论更加复杂化了。

2 我国医疗纠纷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2.1 医疗纠纷及其相关概念

(1)医疗纠纷的含义。

对于医疗纠纷的概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大众话语认为医疗纠纷是患者方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认同或理解的不良后果或事件,与医疗方在事件原因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与纠葛;医疗行政部门对于医疗纠纷的理解,则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向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司法机关提请有关处理所引发的纠葛。从法律角度观察,医疗纠纷是指求医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因为服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合同终结后的权利义务发生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诉求的行为。

(2)医疗事故的概念。

由于医疗纠纷处理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实践中人们对医疗事故一词的误解与滥用,医疗事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2002年国务院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中第二条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并将医疗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包括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以及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四种情况。

2.2 现阶段法律适用双轨制下的突出问题

(1)法律适用不一,有损法律的尊严与统一。

尽管条例确实体现了国务院制定的对医疗事故处理及其损害赔偿的特殊政策,但是条例不应当被理解为是关于法院裁判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行政法规,而应当是关于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中的民事法规范只有在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该规范,并且授权决定中包含了授权国务院为法院审理特定民事案件制定该规范的明确意思表示,或者人大在有关法律中作出了适用行政法规的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民事裁判规范性。最高人民法院也无权通过司法解释赋予条例的赔偿规定以民事裁判规范性,使其产生拘束医疗事故民事裁判的法律效力,答记者问也混淆了条例与民法通则间上下位法的关系,造成了对医疗纠纷区分不同类型适用不同法律法规,造成了法律适用的不统一。

(2)涉案诉由复杂,加重办案难度。

医疗机构为了避免行政处罚,往往不愿意以医疗事故抗辩或者不愿意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不争议医疗事故或者医院方认可自己有过错,同意赔偿,不主张做医疗事故鉴定,则法院只能以医疗过错定责。条例对于赔偿项目的列举是完全列举,其中没有包含患者本人因事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即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同时在赔偿标准上,条例也远远低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所制定的标准,因此患者方在起诉时,往往避免以医疗事故纠纷作为其请求的理由而转而寻求医疗侵权损害赔偿,有时候甚至医方主张按医疗事故处理而患方主张按照一般的人身侵权赔偿处理,都是因为按照一般人身侵权纠纷处理与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对当事人的救济程度是不同的,前者往往要高于后者。性质相同甚至类似的纠纷却可能以不同的诉讼理由和依据产生不同的请求,这也给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 对我国医疗纠纷诉讼法律适用路径的选择与思考

由于医疗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主体,也没有接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不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此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性,双方之间的争议都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及其家属这两个平等主体之间,因人身和财产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区分不同案件分别适用法律”否定了民法通则作为民事基本法的地位和相对于行政法规的优越性,破坏了民法制度的统一性,剥夺了大多数医疗侵权被害人依法获得实际赔偿或者完全赔偿的权利,违反了权利救济和权利平等的个人化的人权保障原则。如前所述,条例只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过程中应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医疗纠纷赔偿问题进行调解时所依据的法规范,并不具有民事裁判规范性。所以,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赔偿案件时,原本就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去区分所谓医疗事故引起的和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两类案件,而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侵权构成要件的原则规定对系争医疗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侵权赔偿责任的规定和最高法院关于侵权赔偿责任的司法解释,对特定案件的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的数额作出判决。即使在不存在有关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审理案件的法院也完全可以并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以自己的判断解决赔偿问题。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法院审理医疗侵权案件而言,最多只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敏,邓虹.医疗事故争议与法律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王才亮.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处理实务[M].法律出版社,2002.

[4]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5]古津贤.医疗事故法律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邓志愿 刘 昀

第二篇: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的思考

摘 要:医疗纠纷一方面涉及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医疗机构的重大利益,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对于稳定社会,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关键词:医疗纠纷;成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起诉到法院的医疗纠纷呈日益增多的趋势。纵观中国法律、法规,中国关于医疗赔偿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与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与适用不同,各地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出现千差万别的结果。

一、医疗纠纷的成因

医疗纠纷成因应当说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背景因素、医疗因素、患方因素。

1.背景因素。背景因素也可称社会环境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医疗纠纷不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说它对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着作用。首先,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医疗保障不复存在,新的医疗保障确实存在保障不够;二是受保障人群对新的医疗保障(包括商业保险)需要自己出钱构筑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这两个问题都会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基础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患”矛盾(基本医疗保险与参保职工的矛盾)转嫁成医患矛盾,或社会机制问题。其次,医疗机构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受到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断奶”,同时“被推向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救死扶伤”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源自商业经营中“顾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知所从,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服务活动中有所反映。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直接起因。第三,部分新闻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负责任的炒作、误导造成人们在此问题出现的认识误区也是医疗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医疗纠纷中患方将“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体给你们曝光”成为威胁医院的口头禅。第四,由于社会变革造成人们心理承受发生问题及部分人对社会不满,转而把医院及医务人员当做“出气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数。“要致富做手术,做了手术扯事故”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些病患明说:“你们那么大个医院,给一点算什么吗!”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国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2.医方因素。医务人员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较普遍的情绪,医生反对自己的子女学医做医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医疗纠纷中按患方不满医方因素可分为服务态度问题、价格问题和医疗效果及管理的问题几方面。细分下来有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拖拉、对就诊患者漫不经心、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某些问题指正其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够妥当、病情解释或交代不清、违反医疗常规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记错账、技术水平不高及缺乏经验等。医方因素归结到一条就是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常规。

3.患方因素。患方因素导致医疗纠纷的有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方对此没有相应认识、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认识误区对医院规章制度理解不准确、有个别医疗纠纷因患者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出特别要求引起的、家庭经济或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转移、患者及其家属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数在其他地方(包括非医疗服务行业)“闹事”尝到甜头的故意行为。

二、对医疗纠纷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一)医患法律关系分析

在法院受理的与医疗相关的民事案件中,绝大多数案件是患者或其近亲属以医疗机构侵权为由起诉,只有少部分案件是医院起诉患者要求交纳医疗费或腾退病房,这些案件均涉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问题。

1.患者的权利。关于患者的权利,宪法、民法及医疗卫生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均规定了患者的权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2)平等医疗保障权,中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3)自主权,即指具有行为能力并处于医疗关系中的患者,在寻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思考,就关于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所作出的合乎理性和价值观的决定,并根据决定采取负责的行动。(4)知情同意权,即指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可以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决定取舍。(5)人格权,《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6)隐私保护权。

2.患者的义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义务主要有:(1)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2)尊重医务人员人格和工作的义务;(3)合作医疗的义务;(4)接受医学检查的义务;(5)交纳治疗费用的义务。

3.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者的义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的,患者的权利,往往是医务人员的义务。概括地说,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者的义务主要有:(1)执业医疗的义务;(2)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的义务;(3)提供医疗服务的告知义务;(4)紧急治疗的义务;(5)医疗危险注意义务;(6)医疗转诊的义务;(7)医师的报告义务。

4.医疗服务者的权利。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与就诊患者相关的权利主要有:(1)治疗权;(2)特殊干涉权;(3)医学研究权;(4)人格尊严权。以上分析了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需要指出的是,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对医患双方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虽然患者在医学知识以及举证能力方面处于弱者的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有许多纠纷属于患者或其近亲属的认识或专业知识存在局限而引发的,有的更是属于患者无理缠讼所致,对此法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5.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要正确确定医疗纠纷的诉讼主体,首先需要明确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请求权主体为患者及其近亲属。即当医疗损害导致患者伤残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是患者本人;当医疗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时,损害赔偿请求权就归属于其近亲属。但是,在患者的身体遭受严重损害时,其近亲属也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赔偿义务主体,则有所不同。国家医疗机构和私立医院所致的医疗损害,赔偿义务主体是医疗机构即医院,而非具体的经治医生,受害人不能以医院的经治医生为被告起诉,而应以医院为被告。

(二)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

目前,处理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主要有:(1)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等;(2)宪法;(3)《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4)药品管理法;(5)医疗法律,主要有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6)医疗行政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7)其他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等。当前,医疗纠纷法律适用的关键问题是要明确医疗事故的性质及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并由此准确界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民法通则》及民法理论的关系。

一方面,医疗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医疗事故的基本性质是侵权损害,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应当受到民法及其理论的约束,同时也要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但是,根据中国《立法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是对民法通则中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定,在特殊领域(医疗行为)适用的具体规定,不能构成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在下位法与上位法抵触时,应当适用上位法。另一方面,与一般的民事侵权主要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不同,医疗事故所处的医疗卫生领域和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中,在平衡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利益时,需夹入对医学发展这一社会利益的考虑。当然,这种利益的考虑要适当,否则不但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责任,在实际上放纵了医疗机构,甚至成为医疗机构不尽其职责的庇护伞,最终反而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医疗侵权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问题

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对诉讼中提出的事实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在不能证明时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一般认为,举证责任有两层含义,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简言之,即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就特定事实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就特定事实主张如不能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则要承担的不利后果,这个不利后果就是败诉。举证责任的分配即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它对当事人的权益有重大影响,是举证责任的根本问题。应当看到,举证责任的分配是确定的,不存在着诉讼中发生转移即由一方转至另一方的问题。举证责任分配有两种方式,即“谁主张、谁举证”和“举证责任倒置”。

综上,人民法院在确定医疗纠纷案件的赔偿范围及赔偿数额时,主要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并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合理规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从而既要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要防止因赔偿数额过分加重医疗单位的负担。

作者:王海均

第三篇:医疗机构医疗过失法律认定

摘 要: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是就这几年来的就医情况来看,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医疗过失的认定标准一直颇受争议。本文就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医疗过失认定标准、施行现阶段的认定标准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现阶段认定标准的改进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医疗过失;法律认定;医疗注意事项

虽然当前我国医疗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医疗过失纠纷的相关案件仍然有增多的趋势,这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进一步上升是极为不利的,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但是由于实施过程还存在问题,导致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完善医疗制度。关于医疗过失、医患关系,国内外学者专家和相关司法工作人员都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完善医疗制度主要工作就是对医疗过失的判定。本文将对此作如下分析:

1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医疗过失认定标准

从我国近年来医疗的发展来看,2010颁布的《侵权责任法》是我国针对医疗过失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在《侵权责任法》中第七章着重规定了我国医疗过失认定的具体标准。其中,更是明确了医方侵权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诊断过程中应该尽到的义务,并判断违反的应尽义务包括紧急救治义务、使用医用药品等业务就判定为医方过失。

另外,除了《侵权责任法》对于医疗机构和义务人员的义务,其它相关法律也有这方面的规定。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都具体规定了某方面的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义务。本文认为,《侵权责任法》是规定了医疗损害的责任标准,那么这些“其它的”法律更具体地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具体行为准则。

2现阶段医疗过失认定标准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律规范过于抽象,具体规定标准分散,导致标准适用困难

我国现下所用法律规定的医疗过失认定标准主要是以具体标准为主,但是也预留了一部分抽象标准,由法官掌度,这就大大提高了法律运用的灵活度,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决,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疗人员在遵循具体标准的情况下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过失的可能性。因此,标准的抽样性导致了标准适用的困难。除此之外,医疗活动中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是医疗过失判定的一大难题,医疗活动种类繁多,能引起医疗过失的可能性也很多,因此,具体标准无法达到每项具细也造成了具体标准的实施困难。

2.2法官判定有局限性—专业性

医疗损害责任的鉴定当属法官,但是由于医疗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在审判实践中,法官不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来判断医疗事故,因此,法官必须在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的建议下进行判别,但是,根据司法鉴定科的意见,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又损法律的公允性的,患者也会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样是不利于患者的权利维护和医疗工作人员的义务鉴定的,不利于医患双方达成统一意见,以及医患关系的改善。

2.3医疗过错的鉴定规则不统一

医疗过失的鉴定是医疗案件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医疗案件中,医疗过失司法鉴定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最主要的参与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城市的医疗过失司法鉴定的标准都不统一。例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对于医疗过失的鑒定就不尽相同,北京市将医疗过失进行等级划分,以此来帮助法官判定医疗过失,而上海则是根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导致的原因大小来判定医疗过失的大小。这样一来,对于法律规定的医疗过失认定标准的具体表现就有所不同,而这是不利于医疗案件的和平解决的。

3完善现阶段我国司法过失认定标准

3.1建立统一医疗具体标准

为完善我国的医疗认定,本文认为应该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医疗具体标准和医疗活动规范,将抽象标准都转化为具体标准,既要明确要求医生应该做到的最低标准又不能在大方面拉低医疗水平的水准,这样有利于司法鉴定机构找到合适的鉴定结果,从而合理地判定医疗纠纷,在缓解医患关系的同时又不会阻碍医疗水平的發展。

3.2医疗活动中技术性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的认定

客观标准也是影响医疗过失认定的,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水平、医院级别、医师类别这三方面。司法鉴定机构应该综合这三方面来考虑,从而客观地评判医疗过失。医疗水平包含医务人员所掌握的技术、专业知识等。而医疗水平要不断进行学习更新,但是由于我国地域性限制,不能达到所有地方医疗水平的统一,所以在判定时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医疗过失。

3.3医疗风险和疾病的自然转归

疾病本身的治疗就具有风险,这也正好验证了医疗科学的不确定性。就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来说,我们仍然不能百分百确保患者的康复,医疗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部分疾病的发展不在医生的控制范围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患者将希望全部寄于医师身上,他们期待的结果与现实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因此,在判定这类医疗案件时,法官应根据该疾病的自然风险、医疗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考虑,而不是一味地将医疗风险和疾病的自然归于医师的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主要应该了解医生是否尽到该尽的义务,进而综合判断其医疗过失。这样才能不有失公允,有效处理医患关系和医疗事故。

4结论

综上所述,医疗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处理好医患关系迫在眉睫。但是综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大患者的利益等方面,既不能让医务人员承担过重的责任,又不能过于放纵义务人员承担过轻的责任。因此,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医疗水平、医师类别以及医疗风险等部分,客观地进行评判。另外应该进一步审查医疗过失纠纷案件的关键点,以保证医患双方对于法官裁判的认同,同时保证该结果是公平、公正、权威的,这样才有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尹梅.医疗过失认定标准之比较与借鉴[J].学术交流,2013,(7):57-60.

[2]王伟国,蒯应松.浅析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思路和原则问题[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28(z1):31-32.

[3]刘小红.建立合格医师“最低技能要求”的国家标准——医疗过失认定标准问题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3):77-83.

作者:王晓雪

上一篇:钢琴伴奏艺术论文下一篇:手机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