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下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2

信息技术手段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听障学生学习写作文

摘 要:作文教学对于健听生来说都很难,对于听障生来说就是难上加难了。就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听障生语言水平、写作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听障生;写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门学科。作文教学对于健听生来说都很难,对于听障生来说就是难上加难了。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语言水平、写作能力是每一个特教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听障生学习途径分析

听障生是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减退,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听力障碍、聋、重听、听力损失。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时,以直观教学为主,以体验教学、做中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文,通过体验式教学感受事情的发生、发展,来给作文一个支架。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写作文的好处分析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育教学产生新的生命,展示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听障学生通过视频信息可以直观地获取信息,有利于他们理解。

教师可以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文章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是无法引起听障生的注意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播放“春天”的景物,引导学生去观看。观看完以后再让学生以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等方式加深对“春天”的印象。老师还可以给出半结构式的框架,让学生进行填空式作文。如:周末,我和______一起到______ 去看______,我们看到______在干______,他们______。这样的做法,对于三年级的听障生和四年级的听障生来说很有帮助,降低了他们写作文的坡度,他们很容易完成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听障生写作的难度

对三年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我们可以利用媒体播放听障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比如“穿衣服”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穿衣服的活动,引发他们的共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活动简单化、直观化。给学生以说的机会,可帮助听障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获得感知,进而正确理解视频意思。

如可以让学生看完“穿衣服”视频后,讲一讲视频里的穿衣服是怎样完成的,让每一个学生描述,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穿衣服的过程。这时布置作文“我学会了穿衣服”,学生就有了“视觉经验”和穿衣服的实践体验,他们就能写出好的作文了。

四、教师录制视频,为学生打通思路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需要在教学上做好示范工作,并在写作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示范和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写以“路”为题的作文时,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总是用语言来讲“路”,用粉筆在黑板上画“路”,很难引起听障生的共鸣和理解,那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摄像机,拍摄生活中的“路”,从上学的路,到汽车行驶的路,到田间小路,到泥泞的路,展示各种各样的路。这时老师可以先让他们观看“路”,看完后,可以分组讨论,说一说对不同路的看法,或者喜欢什么路,为什么?启发听障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发表对某些“路”的看法。

当学生发表自己对“路”的看法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听障学生播放一些和“路”有关的影视片段和故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有“母亲”常年奔跑的路,这时老师配合手语,配合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母亲”走的有形的“路”,想到人生、事业、情感等无形的“路”:在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进行诉说,进行讲解。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写作思路被打开,文章就有效地构思出来了。如人们走在生活中的“路”生,他们想到了______,看到了______,思考到了______,现在我们正在人生   ,我们的人生路该怎么走,我今后要______,做______,才能______。这样有趣的教学,一定让他们流连忘返,产生眷恋,写作慢慢地就出现了。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

众所周知,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阅读教学。因而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适当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对于听障生来说,阅读量怎么增加,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间的时候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播放适合他们的小故事视频。利用下午上课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还可以借助教材,展示多种增加阅读量的方法,给学生以启示。如在教学三年级人教版中《爬天都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展示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视频,然后在观看视频后,结合课文理解文本。在该文章的开头就提到,暑假作者的爸爸带其去爬天都峰。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告诉其文章的写作形式主要就是开头点题。引导学生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开门见山,教师及时归纳,教学生以写作方法。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听障生直观的感受信息、感受知识,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写作的坡度。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教育信息这一学习环境,更为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加入了新的方式和活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奕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职听障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创新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2):182-183.

[2]孙丽梅.信息技术融入听障生语文探究式教学探讨[J].科技风,2019(35):62.

编辑 段丽君

作者:代春蕾

信息技术手段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2:

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概念的内涵,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河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最后从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加强和引导民间教育投资、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提出河南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以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优化配置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发展对人口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同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同时也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基于以上“纲要”和“规划”,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概念的内涵,研究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分析了造成河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河南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资源及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一词在国内是由韩宗礼(1982)首次使用的,他在《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一文中提出教育资源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为进行各种教育所提供的财力、人力、物力条件”。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常见。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研究在该领域是一片空白,事实上,很多研究“教育资源”的问题都使用了“教育投资”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应用。

百度百科将定义描述为:“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包含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等,是一种高度稀缺的公共资源,其配置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这一概念,范先佐(1997)将教育资源配置看作是“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以求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供分配的教育资源数量既定;二是教育资源只在教育系统内部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按照一定的运作规则,将教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等权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教育主体——学校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

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合理,国际上一般公认的原则是:

1 资源分配均等的原则,主要保证同一学区、税区内所有学校和学生实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

2 财政中立原则,即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

3 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即对弱势群体(比如偏远地区的学生,贫困学生,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财政拨款;

4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原则,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教育费用,并对部分学生采取“推迟付费”的办法;

5 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这是现阶段各国学者判断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

四、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河南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育投入城乡差距明显、“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重点学校制度、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等原因。这样,就造成目前河南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教育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和农村的孩子在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上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尽快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是目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出河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均衡河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使河南教育得到进一步地科学协调发展。

1 增加政府教育投资

一般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途径或手段只有两种:市场和计划(政府)。在现实的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调节与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增强财政性教育支出刚性,同时增强政府教育支出的预算约束,提高支出效率,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意义重大。另外,政府还应拓宽收入渠道,确保财政性教育资金来源,确保政府教育支出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加强和引导民间教育投资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这是市场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排斥市场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的计划也可以安排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这是计划型资源配置方式。在现实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多是混合型的。

民间教育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民间教育投资,比如,鼓励私人成本更多地注入到教育领域,可以对民办学校实行大幅税收优惠和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另外,政府还应出台某些政策消除体制障碍,比如,保证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拥有相同的地位,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3 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无论是基础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还是在城乡之间的差距,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区域财政能力,从而影响教育财政支出。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借助政策制度扶持,均衡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地财政对教育支出不均衡的状况。

4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决定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教育资源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经验,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立一个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满足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使用。这样,辖区内不论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只要网络互通,就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成功后,各级学校可以不断扩充和丰富该资源库中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

借助于教育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高度共享,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

另外,还可以借鉴郑州一中的借助卫星通讯技术,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经验。抱着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共享的理念,三年前,郑州一中开始借助卫星传输技术,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具体做法是,在校本部将一个正常的教学班设置为主讲班,该主讲班在郑州一中的卫星直播教室中上课,完成高中年级全部的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卫星技术,把卫星直播教室的所有上课实况原汁原味地直播到设置在合作高中的卫星教学班。在卫星班学习的学生可以与郑州一中的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卫星同步教学最大的好处是不改变学校属地管理原则,学生在现有学校,就能享受和名校基本一样的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这一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王兰爽)

作者:杨佩聪

信息技术手段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与实施构想

为贯彻全国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的要求,教育部有关部门决定开发“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开发和运用,对于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640所,由于特殊需求儿童分类比较复杂,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亦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独立的聋校、盲校、培智学校,还有聋弱合校、盲聋合校、盲聋弱合校、脑瘫、多动、自闭、孤儿学校等多种办学类型。在校学生41.7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6.4万人,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生的两倍。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分布和教育教学情况上具有办学规模小、地域分散、学生分类复杂、课程设置多样等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不易监管。对于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和开办随班就读班级的学校,从办学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科研方面更加不易统计和管理。通过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对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学质量、学生人数、康复设备等的有效监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更好地服务特殊需求儿童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因此,“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很有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总体规划的标准,规范“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需求和实际能力,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务求实效。

2.应用主导,突出重点

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发展对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数据库系统、支撑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3.整合资源,服务社会

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使现有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在特殊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强化基础,保障安全

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平衡安全成本与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体系。

三、“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特点

1.准确做到数据信息准确、权威。本系统所有信息为国家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权威的信息。

2.快速做到沟通无时滞,信息的发布、查询和反馈,数据的传输等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

3.全时段通常是全天候作业,例如信息发布与查询。

4.高效能够及时进行业务作业,特别是通过系统平台,可以将原来的串联工作方式改成并联方式,极大提高信息呈现的效率。

5.低成本相对于传统统计方式,本系统减少了现场办公,缩短了工作流程,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减少纸张浪费。

6.创新提供服务创新的手段与平台。

四、建设目标

1.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

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校、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学生智力水平、残疾类型、康复手段、康复方法、辅助设备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一致,因而在进行信息资源录入、开发、建设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只有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信息统筹、各地区在进行信息交流、社会各界在共享数据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世界接轨,避免走弯路。因此,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是非常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2.开发统一的数据库和系统管理平台

该平台采用国家、省、市、学校四级逐级向下管理的模式,搭建分级的系统管理平台。及时将各省、市、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入库上报。国家级平台可以及时对各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为国家层次的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省级、市级平台可以分级及时对下属教育局、特教学校的各种信息统计汇总,例如学生学籍信息、教师人事信息、学生康复信息、学校康复设备信息等,教育行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可以清楚的查询和了解相关信息;学校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共享全国各地特教学校的信息,及时准确贯彻和执行国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任务。

在本项目建设结束后实现所有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全部录入到本系统中。所有开办随班就读的学校,关于随班就读学生和教育教学信息全部录入到本系统中。通过以上建设最终实现网络资源和特殊教育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全面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电子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公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

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1.建立各级组织机构

(1)领导组:负责本系统研发、培训、推广的协调组织工作。

(2)技术开发组:负责制定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以及对标准进行定期的更新升级;开发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和相关软件。

(3)培训组:负责对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具体使用本系统。

(4)咨询维护组:负责向各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日常数据信息填报工作。

2.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前期调研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开发项目,要综合政策法规、硬件配置、人力统筹等来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要处理本系统的各个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发展,信息数据才能高效利用,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因此,包括从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技术研发、高校学者等多角度的前期调研至为重要,只有详细、客观、准确地调研,才能设计出满足各方面需要的标准。

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是保证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组织包括教育行政领导、学者专家、特教学校领导、特教学校教师、统计部门、信息技术专家在内的专家评议组织,通过通讯、现场等形式,定期对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以便逐步建设逐步完善。

3.应用先进和可行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普及,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势在必行。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支持政府和学术团体高效率完成数据信息统计、分析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数据库管理具有传统统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特殊教育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也是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4.分批培训,逐级实施

采用“国家、省市、学校”三级分批培训、逐级实施的方法普及此套系统的使用。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开放本系统,使本系统信息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潘静波)

作者:初传学

上一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论文下一篇:股票交易印花税证券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