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是什么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技术手段是什么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好写作训练课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重点。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线的语文老师花了许多心血。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每到写作课,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疼,产生畏惧抵触的心理。典型的写作课经常是这样的:两节语文连堂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然后当堂完成作文,在下课后上交作业;或是老师当天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第二天上交作文。这样的写作教学形式,已经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了。为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介,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上好写作课,就显得很重要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好写作训练课,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精心挑选适当的写作训练内容。

写作训练内容繁杂,并不是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训练目的明确、篇幅短小的训练内容,特别是方便学生利用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电子作业的训练内容,有助于上好写作训练课。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心挑选写作训练内容。

(1)片段作文。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写好片段作文,是写好大作文的前提基础。片断作文的训练内容,可以选取刻画人物形象,以掌握肖像描写的技巧。例如,刻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肖像,可以描绘一下自己的班主任长得是个什么模样,也可以描摹一下自己的同桌形象如何。训练环境描写以掌握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可以选取描写一个具体的场景。例如,可以描绘节日街头热闹的境况。可以再现山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2)实用类文体。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训练也很重要。实用类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较强的实用类文体写作能力,也是整体写作能力较强的表现之一。可以选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较高的实用类文体作为写作训练的内容。日常事务类中的条据、启事等,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 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 (2) 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 (3) 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 (4) 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 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三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目标中加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并要求各学科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革新原有过时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第三篇: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辅助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让知识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从而能帮助小学生解决真正的疑难问题,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是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那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比到底有何优势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平时的教学经验,及课堂的教学运用,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下面我来做个几点简单的分析。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有所欠缺。

第三,传统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最后,教学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研究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想方设法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由于受资源、媒体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如板书、演示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操作时间都可以省略,从而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在我日常的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努力构建一种高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第一。正如英语中说的: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1所涵盖的动物单词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设计听动物叫声猜动物,或者看动物的尾巴猜动物的活动。学生们依据不同的动物叫声判断是哪一种动物,然后进行该单词的学习。还通过观察在大屏幕中出现的若干个不同动物的尾巴,来猜出不同的动物,从而完成动物单词的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的听觉、视觉、思维等能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在这些动物单词上,所以新单词的掌握率很高。而且这样的活动还为学生们丰富了相关的动物知识,使学生感觉在英语课上还能学到自然课的内容,从而他们会更加喜欢英语课。

二、“有情有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等特点,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激发情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并使其记忆长久。而且当前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是缺乏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仅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文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无法开口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这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

如:我经常用电脑制作出一些FLASH的动画,这些动画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如:热闹的操场、上学路上、美丽的公园等内容。课上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要求他们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形式,学生们积极、认真地进行准备,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整理加工运用到小品或对话中去。有的同学还加入了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作品。在汇报时我发现有的学生选择了独自的叙述。如:以“美丽的公园”为题进行口头作文。有的是两人或几个人一组进行对话。如:几个学生以“上学路上”为题编排了一个热心帮助他人的情景对话。还有的同学甚至排成了小品,真实地展现了下课后操场上热闹的场面。从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中,我深刻地感觉到学生们喜欢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具,以往的单一的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只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情景,学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自然也就无法编出对话和小品来。正是教师运用了这些手段,才可以吸引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全心地投入、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用英语表达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使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如,在讲授完一篇对话之后,如果以单纯的读、背对话的形式进行复习学生不喜欢,更不能达到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所以我试着在讲完一篇对话之后,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此对话内容的录像片或是FLASH动画片,利用片中的声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对话的含义,使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语言知识。看过之后,我让学生为片中的角色配音,从而练习对话,这个活动可分几步来做:第一步让学生担当片中某一角色,将片中这一角色的声音取消与片中的其他角色对话;第二步还可以将片中的声音全部消掉,由几个学生充当片中角色进行配音练习。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以评选最佳配音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第三步,要求学生抛开对话的原文,看着录像片编一段新对话,学生们这时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的练习中得到了发展,虽然是一段短短的录像,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途径,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得到锻炼。这种新颖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个练习感兴趣,从而上升到对这门课感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突出了英语教学的“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练”的特点。从巩固复习这一环节来看,更能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有滋有味”,尝试运用网络技术辅助英语学习活动。

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尝试中,我一方面利用它来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 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运用网络课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将“小太阳起步学英语”网络课件安装在服务器上,我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通过访问校园网站,可共享该课件资源。该课件提供了多个学习生活场景,如:In the park, On a farm, My home, In the zoo等。比如:学生如果点击"In the zoo"按钮,就进入“动物园”的场景,各类动物呈现在眼前。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散步,有的在洗澡,有的在用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只要学生用鼠标随意点击动物,相应的单词和音标就会出现在动物身旁的“气泡”中,读音会通过耳机传出。学生可以看着单词和音标,听着标准读音来自学单词。如果学生选择了对话按钮,再选中某种动物,如Monkey,耳机里就会传出Monkey和Elephant的对话:

M: Good morning, Mr Elephant. What are you doing?

E: Oh! May I having a bath. My nose and feet are Very dirty.

M: Ok! May I have a bath with you?

E: Certainly.

M: Oh, I have some bananas. Would you like one?

E: OK!I like bananas a lot.

M: Here you are. Catch!

E: Thank you very much.

(二)、提供网址,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和听说能力

引导学生登陆和等英语网站,自主选择网络中的小阅读和小故事,拓展课外单词量,丰富课外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网站中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学,如:小歌谣、英文小笑话等。定期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汇报自己在网络中学到的英语学习的小知识和小窍门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构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为师生构筑了校外的英语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交流,也有多种方式,这种交流可以为学生提高更加丰富的使用英语机会。教师可以在网上利用QQ、MSN、电子邮箱、个人博客和英语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最好用英语表达,以巩固和拓宽英语知识。通过这些方式,搭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只有喜欢我,认可我,才会更加努力学好我所教的英语。在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1. 使用E-mail,加强交流,提高写作能力。

每周让学生们写一篇英文周记,用E-mail的方式传送给我,我阅读和修 改后再回复给学生。每周都有这样的练笔方式,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 利用QQ的方式建立班级交流群。

现在的小学生也是人人都有QQ号,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QQ,我创建了班级群,将班里有QQ的学生都吸纳为好友。告诉学生们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在QQ中给我留言,我会及时回复。定期我和学生们还进行英语语音对话,也鼓励学生们有时间在网上进行英语会话,可以说QQ成为了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的另一个交流空间。

3.用好校讯通,师生、师长之间全沟通。

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开通了校讯通的方式,它已经成为家校联系、沟通的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我在日常会把当日的作业发到校讯通上,以便家长知晓,更好地监督学生完成。同时如果学生有遗漏作业的情况也可以用校讯通进行查询。我还会用校讯通的方式提示学生当日的复习重点,进行当日作业的疑难点拨等。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

第五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一、引入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引入阶段是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的情形和思维活跃程度,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应用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思考的作用。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孩子兴趣

对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情形容易拨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学的来劲,所有信息技术要发挥它的功能,促使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成为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一年级的长度比较,创设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这对刚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童话世界充满了好奇,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个实践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电脑这个课件的呈现能够与传统的课堂中的手法相比较表述更简洁,效果更形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进入状态,关注要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孩子思考

引入阶段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悬念,这样能够引发孩子好奇的心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悬念设置把握的度非常重要,不悬学生一眼望穿、食之无味、无念可想,太悬了孩子们无从下手、望而生畏,同样也是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遇实,使学生运用门路,才可以使孩子们学的兴味盎然。信息技术在引入教学阶段,教师切记过度应用信息技术,如冗长的童话故事或复杂的动画画面,这些虽然能够印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容易孩子们的兴趣偏离,思维游离本课学习的主题。

二、在探索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在探究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是摆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应该是传统的手段方法无法媲美的独特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诠释分解难点,虚拟现实情景,模拟数学实验,使孩子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关键,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1、通过逐步演示诠释分解难点

用课件演示过程,例如除法的竖式计算:35除以2,把35平均分成2份,现分整十的,每份得到1个十,分掉2个十还剩一个十,这一个十和剩下的5个一合起来形成15个一,把15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7,分掉了14个一还剩下1个一,通过竖形结合,操作与书写一一对应,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再次清楚理解了算式中每个数字的由来与正确的位置,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对不同与加、减、乘竖式不一样的除法竖式的难度,利于孩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而且这个信息技术可以无数次不懈怠的重复,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学会、学好除法竖式计算。

例如:长度的比较:出示红黄蓝三支笔,用叶子遮住下半部分,让孩子们猜哪支笔最长,当孩子们猜红笔最长时,结果是绿笔最长,当孩子们猜绿笔最长的时候,结果是蓝笔最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操作信息技术,让学生们边看边猜边活动,孩子们兴致当然很高,结果都是猜错,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感觉了看事物的一端进行猜测是不靠谱的办法,于是就想到必须看事物的全面,如果两个物体三个物体在长度上比较接近,用眼睛看不出长短的话,就必须看事物全面,让它们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但是很多时候物体并不能移动,那又该怎么办呢?就这样教师通过课件逐步演示,让孩子们在边看边想边说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逐步感受到比较长度的方法。这样,教师借助课件的逐步呈现,使得学生学习不仅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难以理解的逻辑关系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通过问题的解决,难点分散,学生们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了,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2、通过虚拟情境再现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完全就搬到我们课堂上来,但这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使得学生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有可以排除现实生活实际中对学习产生的干扰因素,使学生学的有趣、专注、有效。

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信息,使学习者沉浸其中,使学习生活具有实践特征,成为一种虚拟实践,成为建构动态统计意义的感性经验基础。

上一篇:学校活动部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工作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