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能否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视角,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5届和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兴趣、认知、掌握程度及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期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2005年秋季,笔者所在的淮安市各中学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地理学科全市统一使用新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自新课程实施至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专题内容在各个学校实际操作中的状况究竟如何?为此,笔者对淮安市几所中学的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分析归纳后发现当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真正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进程。

一、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

1.教学中学生方面调查

调查问卷中有关学生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4个选择题目,其中第1题是调查学生起初对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结果显示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7.8%;兴趣一般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5.9%;没有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6.3%。

问卷的第2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的必要性,即学习态度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占16.8﹪的学生认为高中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问卷的第3题中调查学生学完这一部分知识后的掌握程度,也只有13.4﹪的学生认为理解透彻,竟有28.6﹪的学生没有什么印象。

问卷的第4题是对学生心目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态的调查,竟然有54.4﹪的学生认为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态就是应该专门针对高考的教学,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课堂生动有趣,师生能互动”、“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的状态,学习动机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

2.教学中教师方面调查

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调查结果中显示竟有53.2%的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分内容,一提而过,还有30.1%的教师专门针对考试教学,只有16.7%的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见他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3.教材方面调查

笔者对我市现行“鲁教版”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总体上还是满意的,有62%的学生认为难易度适中,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二、当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本身的认识问题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融合,但大多数地理教育工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跟的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刻。再加上地理信息技术确实是一门综合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非常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信息技术有望而生畏的思想。

2.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问题

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只了解一点或基本不了解,他们所谓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也只局限于课本的介绍,甚至部分教师从来都没有见过一些3S的仪器和设备,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考试与分数仍然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然严重影响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不能真正落实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从而制约着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进程。

3.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动机

对淮安市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8.8﹪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非常有必要,这样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在空闲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又加之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高考中不作要求的选修模块的教材各个学校都不发给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本选修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信息、价值,学生无从知晓。因而学校忽视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即使对地理信息技术很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放弃。

三、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广大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再是过去的一切为了高考,真正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中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2.加快建设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教师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系统学习,因而要加强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培训,尽快使现有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等方式,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教学的可靠力量。

3.积极组织编写出版优秀读物

出版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国内在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专家,针对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编写、出版一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优秀科普读物,为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和课外读物,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课程标准内容和所提出的活动建议中,明确提出完成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是建设一个拥有互联网络环境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中学已经建立了微机教室、网络教室,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资源,配备相应的GIS软件和数据,就能够满足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教学需要,还有一些条件滞后的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增配教学软硬件,改善办学环境,抓紧建设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实验室。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作者:王婧

地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 要]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能否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视角,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5届和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兴趣、认知、掌握程度及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期望。

[关 键 词] “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高师院校;地理科学

一、引言

2015年3月,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新时代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网络化和互联网平台建设。近年来,“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已成为各高校课程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焦点[1]。对互联网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许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无论在专业方向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均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互联网+教育”的教学需求[2]。据此,本文以珠三角某高师院校2015届和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到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兴趣、认知、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技术教改方案,并以地理信息技术的一个具体教学实例加以说明。本研究期待能为“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论培养和实践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调查研究,本文选取广东省珠三角某高师院校讲授《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两位专任教师、76名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和77名2015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调研目标进行问卷设计,对76名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和77名该高师院校毕业的2015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两届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基本情况,并在两位地理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配合和帮助下,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访谈,记录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二)调查过程

1.师生訪谈。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两次正式的访谈,第一次访谈的目的是明确影响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因素以确认问卷内容;第二次访谈基于第一次访谈和调查问卷结果,讨论“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改的具体方向。

2.问卷调查。根据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课标和教学要求,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探究珠三角某高校地理科学专业2015届、2016届学生接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综合认知。针对学生的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属性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本科生对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兴趣、认知、掌握程度等内容;第三部分收集本科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期望。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1%,其中,男生比例为38.56%,女生比例为61.44%;文科生比例为54.90%,理科生比例为45.10%。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珠三角某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仍偏重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对涉及的实验课程在机房进行小班授课。学生在正式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之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但41.86%的学生表示对地理信息技术较为感兴趣,而对地理信息技术毫无兴趣的学生比例仅为20.93%。调查中95.35%的学生表示课前缺乏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学法上的具体指导,希望课堂外能得到教师更多的网络答疑和在线帮助。在大三整个学年集中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48.84%的学生表示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难度较大,仅32.56%的学生表示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而18.6%的学生表示难以听懂相关的知识内容;从学生对地理信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来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好的学生仅占2.33%,46.51%的学生对地理信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了解,34.88%的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和了解。

(二)结果分析

由于地理信息技术包含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涉及空间测量、空间参考、空间定位、拓扑关系、叠加运算、影像解译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初学起来会明显感觉到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点较多且难以有效构成知识体系。由于学生初学地理信息技术时就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对地理信息实践操作中的原理部分又多限于一知半解,故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和原理,致使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实践能力较弱。由于课前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网络化教学资源与自学指导,加之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难以深入理解和接受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又缺乏网络化配套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使学生难以对已学习的地理信息实践操作进行较好的巩固。

四、“互联网+”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的教改方案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自己筛选的有用信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和网络云盘实现共享和交流,这显然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外基于“互联网+”的小组式互动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编辑教学素材,并发布到QQ群、微信群或网盘,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前就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QQ群、微信群、网盘等交流渠道,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教师的悉心辅导,还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和课后作业,方便教师及时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评价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赞”的方式给予肯定;对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握手”的方式给予鼓励,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不明之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使师生互动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五、“互联网+”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的教改实例

本文以基于地理信息空间叠加分析的“一带一路”路径方案探索为例,说明“互联网+”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教改的具体内容:教师在课堂授课前,先在互联网平台上以某个既定的研究区域为例,让学生运用其熟悉的百度地图、搜狗地图或高德地图等手机导航软件,对“一带一路”沿线中涉及的起点、各个节点和终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设施有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进行“最佳路径”的选择,并要求学生给出选择理由、完成小组交流,让学生对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叠加分析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前期准备和知识铺垫阶段,对涉及区域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水文图、气象图、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图件,教师可提前在QQ群或网盘上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平台搜索和下载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水文图等地理图件,教师随后在互联网上展示矢量化处理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对涉及等高线的地形图,教师可提前将教学视频发至QQ群或网盘,引导学生运用ArcGIS软件的“3D”分析模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下载谷地地图软件(GoodyGIS)用以直接获取DEM;对气象图中涉及各监测站点的实测资料,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学基于空间坐标和空间属性的缓冲区分析;对遥感影像的获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平台下载带时间轴的谷歌地球软件(GoogleEarth)或查询带时间标识的地理空间数据云链接,以便获取该区域不同时间背景下的遥感影像,用于基于光谱和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基于决策树分类的多目标地物提取、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获取、基于波段运算模块的公式化参数处理等,让学生将自己的上机实操结果与先前运用手机地图导航软件分析得到的“一带一路”路径方案作比较,并引導学生将探索到的各个结论进行归纳和记录,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六、结语

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需要和创新时代的新常态需求。随着4G网络和校园WIFI的普及,当代学生对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拥有率越来越高,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后,能有意识地查询互联网上的有用信息:无论在自习室,还是在寝室均表现出明显热衷于“漫游”网络视频、学习论坛、互动平台等学习状态。显然,在线学习方式已成为当代学生日常学习的“新常态”,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也愈加意识到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新时代背景下自身的学习能力,远比简单地授业解惑更为重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远比传统的知识灌输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显亮.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物流经济地理教学一体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4-96.

[2]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作者:尹辉 戴学军

地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3:

西部贫困山区市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全面提高西部教育质量,对于平衡区域发展,助力脱贫具有重要意义。以汉中市为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研究了西部贫困山区市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得出:汉中市地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偏低;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不够了解,缺乏学习地理的热情;中学对地理教育教学不够重视,地理教师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少等。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学地理;师资力量;贫困山区;汉中市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基于区域需求的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布局优化策略研究”(SGH18H155)

[作者简介]张 静(1981—),女,陕西汉中人,博士,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推行,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地理教育改革,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结构难以保证新课改的实施,二是有限的地理教学资源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三是落后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课改要求[1]。但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2],这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西部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西部农村地区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态度、认可度和主动性等主观意识方面,还与各校地理课程的师资配备、地理教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密切关联[3]。本文选取陕西省汉中市作为一个个案调查,通过对汉中市的调查便于我们了解西部地区地理教师的现状,了解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同时在新课改以及国家教育精准扶贫下,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西部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带来曙光。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汉中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因此,选择汉中进行个案研究、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和山区树立典例,推动西南和西北贫困地区的地理教育改革。调查的全部对象为汉中,向汉中市下辖县区中的32所初高中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115份问卷,回收112份,回收率为97.39%,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98.21%,有效度符合调查研究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随机抽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结构来了解汉中地理教育现状。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地理教师占总数53.64%,高中地理教师占总数46.36%,比例相差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汉中市地理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汉中市地理教师教龄偏大,以中年为主,学历多本科,研究生学历较少,个别教师学历偏低,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專业知识越来越需要提升,主要对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了解。

1.学历程度。汉中市地理教师中有76.36%的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生,占主要比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91%,这其中有不足3%的地理教师在初中任教,其余在高中任教。但是仍有12.73%的教师学历在本科学历以下。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对于现今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接受程度较低,地理教学略感吃力。而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的地理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中多有创新,但对课本尚不够熟悉,缺乏经验,对课本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得当。

2.专业发展的愿望与期待。受高考学科地位的影响,汉中市各学校提供给地理教师的专业学习机会较少。其中,60.91%的学校提供给地理教师的专业学习机会较少,有17.27%的学校没有提供给地理教师专业学习的机会,仅有21.82%的教师认为提供给较为合适的专业学习机会。随着中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地理专业教师也希望得到较多的学习机会和提升地理教学的学科地位。

(二)汉中市地理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的认知与行为。从授课方式来看,汉中市地理教师授课方式以传统教学为主。板书教学比例高达55.45%,板书与教具结合的授课方式占14.55%,多媒体教学占比30%。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大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虽十分完备,但缺乏多媒体操作使用的专业人员,中年以上教师基本停留在简单操作阶段,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多媒体的使用;二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注意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三是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更多的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从授课班级来看,汉中市地理教师教学负担重。50%的教师会同时教授3~4个班级,甚至有8.19%的教师会同时教授7个及其以上班级,25.45%的教师会同时教授5~6个班级,仅有16.36%的教师同时教授1~2个班。其中,授课班级少的地理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县级以下初级中学,要么学生少,要么本身班级少;二是仅占4%的高中学校地理教师授课班级为1~2个班,以提高教学质量。可能在于初中地理不参与中考,学科地位明显下滑。

2.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从学生的重视程度来看,少部分学生认为地理课程很重要,大部分认为不重要。仅有0.91%的学生很重视地理教育,11.82%的学生较为重视,46.36%的学生一般重视,40.91%的学生不是很重视。可能在于汉中市初中地理教师欠缺,长期存在非地理专业教师讲授地理课程,初中地理教育质量难保证,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程度低,考试成绩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中地理教育。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掌握较为浅显。70%的中学生仅限于对地理教材中知识的了解,仅有9.09%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课外知识拓展。地理课堂上,61.82%的学生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应试,仅有0.91%的学生很积极、认真。主要在于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地位较低,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通过前文研究不难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反映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只有地理学科地位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才能有很大改观。

3.教学条件与过程。从地理教学设备来看,汉中市大多数学校具备基本地理教学的设备要求。9.09%的学校拥有较为完备的地理教学设备,集中分布在市辖区和县级初高中。52.72%的学校地理教学设备仅拥有各式地理教学挂图、温度计、指南针、地球仪等最基础设备。此外,汉中市较为完备的地理教学设备中缺少地理野外实习用具,如雨量器等、数字式天文望远镜等。由于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和课时不足影响,现有地理教具使用较少,多数地理教师仅停留在对教学挂图的使用。同时,2017年新课程改革之前,各中学开设地理实践课较少,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多是水平测试。

从地理课外实践来看,目前汉中市地理野外實践课程开设明显不足。仅有3.64%的学校开设有较多的地理野外实践。20.91%的学校开设较少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75.45%的学校没有开设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原因在于:一是出于学生安全考虑,野外实践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初高中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二是课业时间安排有限,初中地理教学的课时一般一周安排2~3课时。高中地理教学的课时一般一周安排5~7个课时,课堂教学课时明显不足,附加野外实践,不但增加教师负担,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来看,中学地理教师希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62.73%的地理教师期望提高使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能力。44.55%的地理教师期望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30%的地理教师期望提高板书板画的能力,还有15.45%的地理教师期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能在于教师队伍以中年为主,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三、汉中市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地位低,地理教师获得的自身发展机会少

由于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地位低,学校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不能提供给地理教师的均等学习机会,因此,地理教师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改以及国家教育精准扶贫情况下,地理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应对改革带来的地理教学问题,也没办法抓住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缺乏地理教学设备,缺少地理野外实践教学,难以将地理学习和生活生产结合起来,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理学习多是应试教学,极大地阻碍了地理教师的发展。

(二)地理教师以中年为主,高学历年轻型地理教师少,缺乏教育教学创新

汉中市中学地理教师中,中老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明显不足。乡镇级学校的地理老教师,未能认识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使用新兴教学设备;对大数据时代下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难以把握新教材,而学历较高的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地理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但发展机会少,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缺乏创新动力,地理教育教学创新明显不足。

(三)学生对地理学科认识不到位,缺乏地理学习热情

新课改之前地理学科不参加中考,学生对地理学习很是忽视,加之初中最早接触的地理知识是地球与地图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同时,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极大地影响着地理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厌烦感,大大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此外,由于地理学科的学科特性,地球与地图等自然地理知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最基础且最重要,前面基础没打好,学生后面学习地理知识会越来越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师队伍与地理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由于城乡差异,县区设备良好但是师资有限,乡镇师资充足但是设备欠缺。汉中市城乡区域间的地理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有较大差距。区、县的地理教学设施良好,但是师资力量配备有限,较多的存在一个地理教师同时授课3~4个班的情况。乡镇的师资力量配备充足,但是教学设施缺乏,不能很好地进行地理教学教育活动。

四、建议

(一)响应新高考改革,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重视地理国情教育

2017年地理新课程标准公布,2020年以后,全国各地都实行新的高考制度,采取“3+X”模式,地理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高考制度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人文素养和国情教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要重视地理教育,地理学科地位明显上升。但受传统“主课与副课”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理学科地位难以改善,借助新高考改革,要极大地推动中学地理国情教育。

(二)鼓励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再深造,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地理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理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地理教师拥有很强的教师综合素质,在职地理教师的深造是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有效途径,例如为教师争取参与地理培训,研究学习的机会,对于在职教师进行电子产品使用培训等。另外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4],地理校本研究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更加适应学校的学生,让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

(三)理顺机制,平衡城乡师资及教学设施,加强校际合作

教育经费投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切断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链,还能减缓当地的贫困形势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6],建立校际地理教学协作机制,打破校际师资限制的壁垒,应当争取实现校际优势资源共享,便于短时间解决汉中市城乡师资和校际师资分配不均衡的局面,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和校际教育差异。

(四)加强课内外课程资源开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设计学习内容,选取教学资料,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在地理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7]。在一些地理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应当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不仅弥补了地理课程的不足,又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开发区域乡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乡土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谭青山,刘兰芳.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5):53-54.

[2]翟振远.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3-4.

[3]甘卓亭,雷冠男.西部农村地区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管理,2017:32-35.

[4]范佳午,杨明全.校本教研:校本課程开发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5(7):75-77.

[5]张彩云,傅王倩.发达国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政策及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6):77-83.

[6]赵红霞,谢红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84-88.

[7]徐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6- 37.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in Western Impoverished  Mountain Areas: Taking Hanzhong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 WU Jie, BI Ke-qiang, PU Wei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faculty;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Hanzhong city

作者:张静 吴洁 毕科强 蒲苇

上一篇: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税收管辖权可行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