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9

一、数字化学校的概念和含义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上获得了巨大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即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张泽洪(1977-),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JF011022)、四川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P09263)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各高校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875门。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中,教学和科研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网络和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

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

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华秦教育软件等)共同建设,其他高校共享使用。[1]不同的高校使用的课程建设平台不同,部分高校没有使用建设平台,而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制作网页。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2.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不同导致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我国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性决定了高校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即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这导致课程资源获取性存在地区差异,影响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发布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从2003年到2010年所有国家级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2]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共建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通过高校、教师、学生和开发平台建设公司来共同完成,而最终课程使用者实际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师生双方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发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和平台建设方共同来解决问题。因此精品课程优质资源要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在校际间、校企间、师生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构建探索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构建完成后,精品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当然要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并使之示范效应得到发挥还必须在建设者、使用者乃至参与者构建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新模式。

1.建立基于课程建设者之间的共建模式

课程建设平台公司和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公司应该根据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平台,在技术上与数字化校园环境接轨,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和应用性。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基于课程建设多方的共建机制。

2.建立基于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各个高校之间课程有交叉,同一门课程在全国多所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查询中发现,教育学类课程就多达47所高校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同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建设平台、课程资源类型、网站格式,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共平台整合这些资源,让学习者能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最优质资源。同时,所有这些高校都应该共同参与这门课程建设,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上网,让所有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最大效果,达到学习目标。建立这种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3.建立基于师生之间的共建教学模式

学生是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习者来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让师生共建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能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1]解决课程建设平台与数字化校园环境融合的技术问题,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水平。

2.提高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水平的能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件、题库等都比较到位,但很少从课程内容性质考虑其网络表现形式,教学资源及其呈现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都放在网上,而应该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整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探索特色应用方式,实现在精品课程基础上的数字化学习

历年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均把“网络教学环境”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考核,评审专家也主要依据学校提供的网页和材料进行评价。要真正建立一个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比如直接实现在网上学习、教师数字化备课、作为学习过程的某一过程或某些活动(混合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等方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4]

五、小结

通过强化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探索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如何有效协同精品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参与课程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是精品课程今后内涵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2]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http://www.jpkcnet.com/new/.

[3]孙慧.网络学习资源师生共建模式的实践——以上海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4):50-53.

[4]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

2010,(3):60-63.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张泽洪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2:

构建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一、数字化学校的概念和含义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凭借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其他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

数字化学校应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环境与过程,以及校园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见图1。

二、数字化学校的实践

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教育的现代化只能是无本之木。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几年来,上海中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建设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构建与完善:实现数字技术硬环境的突破。

1 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

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它应当包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网络信息平台、数字化的教学设施、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系统、数字化的学校管理和评价系统和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见图2。

1)网络信息平台。数字化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联接才能得以实现。2001年10月,我校率先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全校8栋大楼全部实现无线网覆盖;2007年7月,完成了国内首家MP多功能视频校园网络的构建,可实现任意二空间或多空间的高质量实时视音频交流。

2)数字化教学环境。拥有奔III以上电脑700余台(含手提电脑180余台),平均3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为88间教室配置了与电脑连接的投影机和大屏幕,有37间教室、6间会议室装备了MP网终端设备;校园网每天24小时免费开放,700台以上电脑可同时连通国际互联网连通,日均流量达40 GB,国际出口流量达4 GB,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至此,我校已经构建起“有线网、无线网和MP网”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结构,形成并完善了数字化学校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够适应并保障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系统,硬环境的大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学校的平均水平。

3)技术支撑系统。大容量的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网络的稳定、高速和安全。为此,我校于2003年2月设立了“网络中心”,把网络管理从计算机教研组当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全校的网络建设和管理,以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

2 校园数字化硬环境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3个问题。首先,是硬件更新快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按需配置、滚动更新”的策略,以适用为前提,不搞一步到位,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其次,是校园数字化硬环境建设中的优化与效益的矛盾。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策略。以前瞻性的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使我校始终保持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位置。

再者,是数字化整体环境的落后与局部优化的问题。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数字化大环境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学校的小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期实现数字化环境的优化。

在优化数字化校园的每一段进程中,如何选用合适的技术,是优化学校数字化环境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改革和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中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已经从一开始的“学校教育改革跟随技术而发展”,进入到了“学校教育向技术发展提出要求”的层次。我校MP网的建成就是很好的范例,它不仅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层面,也标志着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引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学习:实现数字技术应用软环境的突破。

有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硬环境,还要注重学校的软环境建设。没有软件与资源的支撑,再好的技术设备也只是摆设,数字化校园也就成了“空架子”。我们在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1 数字化学校管理。

1)构建与学校“五流”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数字化环境下,信息流是学校运行中的“五流”(教师流、学生流、物流、财流与信息流)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校专门设置了信息办公室,成立了校网络中心,并将原属其他部门的图书信息中心、媒体中心和网络中心一起划归信息办管辖,全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管理。

2)开发各类管理软件。几年来,学校开发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软件,建立了以网络为依托的学校教学和管理系统,使运转更加顺畅。目前使用的有综合分层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网新闻通知系统、学生满意率反馈系统、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教师教案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大型数据库,累计容量达50 GB。联网集中处理形成优势,行政办公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许可的权限下,在校园内的任一地点进行联网工作。

2 数字化教学过程与环境。

1)引入基于数字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数字化学校应当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引进人类科技的新兴研究成果,以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于是,工程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技术类共12个数字化现代实验课程在我校应运而生,并自主编写了12本相关的校本教材。在纳米技术、自动化控制、现代生物学等实验室里,数字技术手段和前沿科技知识的结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了突破,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结合点,整合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外延得到了拓展。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突破陈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空间。

2)加快多层面的教育软件开发。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建过程中,软件的开发是关键。我们认为:适合你所教学生的软件才是最好的。以学校为主开发的各类教学软件运用于日常教育,建立大量的个人教学资料库,促进资源共享,是我校在数字技术运用于教学软环境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到目前,我校有:学科专用平台3个,《网上英语学堂》(全国一等奖)等;教学网站23个,况亦军《数海拾贝——数学工作室》、叶栋《上海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贾建辉《上海中学体育教学课件网站》等;个人教学资料库46个,薛建平《中国古代文化课系列教案资料》等。

3)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学校创设的数字化环境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养成。我校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设的各种平台有10余个,以《研究性学习平台》为例,学生的大作业、小论文和各类课题研究全部在网上进行,学生在网上寻找辅导教师,递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最后论文;教师在网上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价。所有资料及统计数据都能即时提供。截止到2004年6月22日,在平台上累计有学科大作业3 665个,指导性课题1 382个,自选性课题1 556个,学科小论文814篇。

4)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为使师生更充分地享受信息资源,我们将原来的图书馆扩展为图书信息中心,建立了图书信息中心网站,实现了文献检索、资料服务、信息咨询和发布的网络化。图书信息中心拥有中文图书12万余册,外文图书2万余册,电子读物2千余盘。在全校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馆藏文献的联网检索。学校图书馆与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图书馆连接,共享因特网上的海量资源,可直接全文阅读的电子图书达32万册,中英文期刊1 300余种,并可登陆世界各国著名图书馆网站。图书信息中心已具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3 技术支撑系统:适应数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数字化学校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策略。老师们通过制作一个又一个课件,掌握了操作技能。目前,9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电脑、网络的基本操作;7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制课件;10%的教师可以自己编程;7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课时使用率达到41%;1999年至今,教师获全国/全市一等奖8项。

三、面临的问题

在建设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以往的学习环境和模式相比,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更多的需要学生凭借较高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工具来实现。如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得到更全面、深入地培养,还需要我们去思考。

(2)数字化环境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比如:学生在数字化音乐实验室里,可以用电脑谱写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这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去实践。

(3)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改进。数字化学校环境,对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在“研究性学习”进程中,数字技术已经给我们的校园和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如何找到更多更适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学和学习的模式,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上海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3期第4版)

作者:上海市上海中学

数字校园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3: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摘 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出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些设备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从信息素养对初中物理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现状,提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

關键词:数字化校园;初中物理;信息素养

伴随我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校园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产物,在各地各层次学校中陆续得到普及。但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数字化、信息化的物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物理原理,同时对于教师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则是一项新的挑战,只有教师具备充足的信息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化教育设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初中阶段的物理侧重于对学生的物理启蒙上,相比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1]。而数字化校园依赖于自身对物理原理的具象化功能,恰恰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物理思维的依托,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从下面三点出发:首先,文化素养作为知识层面的素质,是初中物理教师的必备素质,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充足的物理学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综合之下,才能够完成对相关教学资源的网络检索和资源共享。其次,技能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流畅地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完成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能够使用计算机设备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选取、编辑和重组,并且在课堂教学上能够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另外,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极为繁杂,而且不一定适合初中物理阶段的学生认知,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着对信息资源提取的素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高效、精准地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选取,从而保障教学需求。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对初中物理教师的信息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初中物理教师在个人信息素养上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多数物理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只能够满足较为初级的现代化教育,对于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做到下载使用,无法结合学生实际去芜存菁;其次,部分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大,不能够充分地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现状都影响着数字化校园的最大化利用,不利于现代化教育的推广落地。

三、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

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较为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原理的形成与发展,将抽象化的物理原理形成具象化的三维动画展示,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思维[2]。以《长度的测量》课程为例,教师通过现代化教育设备在备课阶段以学生周边事物为案例,设计带有动画效果的我的手和爸爸的手同时测量钢笔长度的案例,将错误测量方法和正确测量方法在同页面进行对比,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致,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础知识。

(二)增强信息技术意识,强调自我学习

从初中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教师存在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仅限于较为初级的操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尤其要重视对教师自身的技术意识培养[3]。通过对近些年教改政策走向的观察,广大教师群体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同教育事业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更是信息时代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走向,所以广大教师应该给予自身一定的焦虑感,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确保自身专业能力与时代发展所匹配。具备有信息技术的意识后,还需强调教师的自我学习,作为弥补自身信息素养不足的重要途径。自我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依托于教师的兴趣点,快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加强内部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校园除了对实际教学的帮助,还能够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开化、精品化和云端化,帮助学校积累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字化教学竞赛,设置精神类或物质类奖励,提升教师参与度,通过各类精品课程的竞赛,既可以完成教学经验的交流,还能够将优胜课程作为教学样板进行全校推广,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应该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做出改变,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作出出彩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迪,龚若雪.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中小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2):90-92.

[2]刘社民.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8):11-12.

[3]武亚丽.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罗昌华

上一篇:中职因材施教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