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

2022-04-20

摘要: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正在迈向现代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廊坊具有国际化中药人才培养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本文扎根于廊坊中医药高校一线外语教学的现实土壤,发现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运用,交流协作环节的增设,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智慧”师资的构建将助力于中医药人才输出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步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 篇1:

医药院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选修课体系研究

摘要:分析了医药院校选修课制存在的课源不足、质量不高、学生选课盲目等问题,在选修课体系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激励教师开课、引入网络课程教学、适度质量监控,以及建立导师制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选修课体系。

关键词:医药院校;创新人才;选修课;体系

作者简介:陈瑶(1979-),女,广东潮州人,广东药学院教务处教务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王益玲(1964-),女,广东揭阳人,广东药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药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院校构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E04)的研究成果。

选修课制允许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在一定的课程模块中自愿选择课程修读,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志向抱负的学生灵活选择课程、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了可能,改变了“千人一面”、同步、同规格、流水线式批量生产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造就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随着高等医药教育的发展,医药院校如何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选修课的优越性日益明显,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成为医药院校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药院校实行选修课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高等医药院校自身的特殊性,选修课教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规范管理选修课,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修课体系,是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药院校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数量未能满足需要

选修课制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修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持续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都给选修课教学给来很大的冲击。一方面,虽然学校不断加强师资建设,但扩招后教师承担必修课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无更多的精力开设选修课,造成选修课的增长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师资力量有限且校区分散,引致各校区间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均衡,尤其新校区的选修课通常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选课难,选自己喜欢的课更难”的问题在医药院校仍较为突出。

2.课程类型存在结构性不足

选修课是专业知识体系外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对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医药院校学科比较单一,人文、公共艺术等门类的师资较为薄弱,要开设足够的人文、公共艺术等门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较为困难,尤其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限定性选修课范畴,全国普通高等学生必须修读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选修课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而开课量的不足既限制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又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严重影响了选修课质量的提高。[1]

3.学生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

选修课制与生俱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主要由几个原因形成,首先是学生未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划以及学生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在选修课程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是部分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并没有对课程进行充分的了解;第三是学生的选课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存在功利性因素,哪些课程比较容易学、学分比较容易拿就选这些课程,或者是出于从众心理,其他同学选什么课程就跟着选,并未从自己的兴趣或课程的实用性考虑。由于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作的选择,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造成的后果就是不认真上课、缺勤等。

4.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选修课主要面向全校各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即使有些课程是与教师本专业教学内容有关系的,但为了适合学生选修,也要进行一些调整;教师的必修课教学任务仍然比较重,影响了教师在选修课上的精力投入;另外,学校对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及激励措施仍达不到必修课的水平,导致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是造成选修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不高的原因。

5.质量监控力度须进一步加强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重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限选课的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忽视对选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尤其忽视对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因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尤为迫切。[2]另外,由于选修课班级为临时教学班级,没有学生干部组织,且选修课班级人数较多,这些都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选修课出勤率较低,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医药人才培养的选修课建设和管理体系

要解决医药院校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选修课建设和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创新型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选修课教学管理

学校应加强选修课的设计规划,注重学科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建立完善选修课的管理制度,做好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根据科学规范的体系设置,严格依照选修课开课审核制度,组织主讲教师试讲,专家评价与学生代表评价结合,评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课意义,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进行考察、核实、把关,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3]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设及加强选修课建设

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开课和加强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可采用立项的方式,对新开设的选修课给予一定建设经费;开展优秀选修课评选、优秀选修课教师评选等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等,以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选修课的教学及建设,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探索教学方法,从而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选修课的总体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提升选修课水平。

3.引入网络课程,拓展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

把选修课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田,引入名校名师的网络课程,积极探索全新的“网络+面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切实解决多校区办学以及医药院校课程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并结合校内辅助教师课堂面授、分组教学讨论、组织考核等教学活动,保证了学习质量;同时,辅助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断从大师大家的教学中吸收、沉淀与积累,这也将进一步促进医药院校师资水平的提高。

4.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按照学校有关课程修读的规定执行,严格考勤制度,采取措施阻止学生逃课,由于选修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对一一点名是不可行的,但可实行课堂随机点名,或进行课堂小测验、作业抽查等等,对随机抽查到缺课或缺作业的学生应该严格处理,以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等。[4]

5.适度质量监控,切实保障选修课教学质量

选修课的质量监控管理过于宽松,将不利于选修课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但过度的质量监控会影响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及选修课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同样不利于选修课的发展。因此,探索宽严适度,既能保证选修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不会阻碍选修课发展的质量监控方式极为重要。加强选修课的课堂质量监控,通过实施专家随机听课,考察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督促教师不断改进选修课教学。

6.推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学习基础、生活作息等一系列因素,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分析有机结合,使得学生选择真正喜欢并符合其知识能力发展需求的课程,从而杜绝避难趋易、盲目随从等不正常现象,[5]因此,导师制是选课制和学分制健康发展的保证,由导师对不同性格、兴趣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6]学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注重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使导师能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为学生选课提供正确指导,以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京珍,栾志学,张晶.医学院校人文选修课设置与规范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84-85.

[2]郭网红.高校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6):84-86.

[3]王天龙.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115-117.

[4]葛平.高校学生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

(6):200-202.

[5]陈文贵,刚永.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理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7):138-140

[6]余燕秋,朱艳华,晏海莉,等.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华章,2011,(4):129-130.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陈瑶 王益玲

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 篇2:

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研究

摘要: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正在迈向现代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廊坊具有国际化中药人才培养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本文扎根于廊坊中医药高校一线外语教学的现实土壤,发现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运用,交流协作环节的增设,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智慧”师资的构建将助力于中医药人才输出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关键词:外语教学 中医药 国际化 人才培养

中医药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习总书记强调,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意味着中医药人才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与升级中医药产业经济结构进入世界市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除西方误解推动中医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行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艰巨挑战。因此,提高国家高校中医药教育水平,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而做出的培养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一、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了中医药的开放发展的方向:鼓励和支持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具备前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术科研能力等成为了中医药人才素质的必要需求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倘若把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外语教学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改革的试点,探索出服务于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人才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外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其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科技创新的触角;进而,外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有助于人才吸纳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精髓的中西文化;再次,外语的教学理念的交际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协作能力;最后,外语专业教学的学术性有助于提高人才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构架国际化学术科研。本研究正是在响应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上,扎根于廊坊当地中医药高校的现实土壤,从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建立专业技能层面和国际交流层面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为促进廊坊城市国际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输送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意义。

二、廊坊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协同作用具有典型性

廊坊正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地处京畿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京津的助力与雄安的借势,带动着廊方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提高城市国际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为廊坊协同京津构建世界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以及廊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特质也进一步加快了廊坊迈入现代国际都市行列的步伐。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的签署使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精准协同廊坊中医药事业与北京均等化发展,意味着廊坊中医药发展将跟上国家的领先水平。而在“大健康”的理念下,中医药产业又成为了廊坊市建设“健康廊坊、健康家庭”的重要一环。以上都为提升廊坊中医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提供着有利环境与人才储备,也进一步说明,廊坊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

其中,本研究基于廊坊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外语教学一线,根据廊坊中医药独立院校学生外语学习中所呈现的特点,形成外语教学如何助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若干策略,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效能,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案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依据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成绩的统计和试卷作答分析,发现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相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口语与写作的输出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和学习纪律较为良好,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意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态度,使得外语教学协同整体人才培养的改革调整效能十分凸显。

三、 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改革的若干策略

1. 灵活运用教学理论,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服务于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外语教学离不开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指导。外语教师需要对中西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脉络有着深厚的了解,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能够大胆尝试,灵活变通,科学地进行课程管理,以弥补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将西方目前流行的CLIL教学理念与国内反响热烈的“产出导向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前者即“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旨在语言与学科共同发挥作用。后者则通过若干个“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使知识得以快速应用与巩固。两者的结合抛弃了分离式的纯语言技能教学,都强调在有意义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性,使学生建立了外语学习为为现实生活交际服务的意识。而当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通过产出导向法中設置子任务层层递进完成总任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结合尤为适合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语课堂,真实的情景消除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任务难度的层层递进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动力。

2. 增设交流协作环节,提升交际能力

中医药人才具备跨文化对外交流能力是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体系、经济全球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然而,中医药学科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的特点,尤其在认知方式上讲究自身的“体悟”因此中医药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倾向于谦逊、中庸的表现,倘若教师没有进行良好引导,培养对象就会产生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感,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外语教师应该促进中医药 “内向型”文化优势与学生“外向型”交际能力协同发展,不仅通过启发式教学达成师生互动,还要多采用任务协作和意义交流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课中的师生交流,还要从把课前与课后纳入考量,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从任务设置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联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从教学平台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例如钉钉的直播连麦功能、雨课堂的弹幕功能,kahoot或quizlet软件测验测试功能增加互动与分享。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组间互评。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交际协作,使交流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常态。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合思政教育

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还要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在具备国际话语交流的语音应用能力上,还能进一步彰显中国话语的力量与国家软实力。针对外语课堂,由于外语教学内容多从国外文献引进,不可避免地便会承载一些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察觉背后的价值观,加強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性思维,以防范思想媚外附庸的潜在危险。外语课堂在对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思政内容与外语学习融合起来。例如,外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做中西文化差异的展示,发现其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视角,感受的文化的多元性,传授文化尊重的理念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统筹外语课程,构建“智慧”师资

中医药专业的外语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基础外语(EGP)和中医药专业外语(ESP)双模块构成,但往往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外语”与“专业”的衔接则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教授通识课程大学外语的教师的专业多为语言类,虽然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却缺乏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为专业英语做好铺垫。专业外语的教师,掌握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却又缺乏国际中医药市场的前瞻性。中医药院校应对课程做好统筹安排,使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中医药专门用途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中医药学术外语能够顺利地进行梯度升级。同时,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及“智慧”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加深,未来中医药产业将进入更加繁荣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也会继续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育从业者提出更为艰巨的挑战。展望未来,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实证操作,行动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为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202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题目:“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研究——以廊坊为例”;课题类型:指导性课题;课题编号:2021085;课题组成员:靳乾, 赵玉兰,蔡艳开,杨永凤。

参考文献:

[1]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6-10.6

[2]文秋芳,2015,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547

[3].李崇超,王旭东..从内向型文化的特点看中医学的价值[J]..医学与哲学(A),.2016,.37(1):.91-93,.97.

[4]卢喆,张文奕.高等中医药院校ESP课程的定位及发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9):53-54.53

作者:靳乾

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 篇3:

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问题与改善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中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中医学人才的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系统研究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就现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总是体现着某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主流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

包括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规定。

(一)存在问题:目前高等中医药培养目标存在两大误区[1]:

1.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虽然同是在中医药学的领域里。但医疗、科研和教学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三者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有着各自的体系。这种目标指引下形成了医学系毕业大学生既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又缺乏教育学理论、不能按照教育规律教学。同时又不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在中医药科研中有突破性发展的局面。

2.二是求备。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适应“中院西医化”的现状,似乎无可厚非,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二)改善措施。

根据新时期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原有培养目标的基础制定新的培养目标[2]:①临床型.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中医临床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西医学知识,能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②教学科研型: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能在中医科研、教学等机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中医学高级专门人才。③中西医结合型.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能力。以适应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是培养过程

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及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一)专业课程设置。

1.存在问题:我国中医药教育未注重自身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简单地按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进行划分,模仿西医学习模式。在3~5年的学习中,社科基础课程占1/3,西医课程占1/3,而中医药主干课程不到1/3,且理论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实践课严重不足。这种课程设置忽略了中医药教育的特性,导致中医药人才素质下滑。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就是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有人因此忧心现代中医学将会出现“后继乏人、后继乏术”[3]。而中医药院校在基础课程安排中将中医药学课程与西医药学课程时开设,在中医药学基本思维方法尚未建立之际,开设以分析还原思维为主的众多的西医药课程,严重干扰了中医药学独特 思维方法的培养与巩固。而在随后中医药临床课程的开设中,往往只一味注重临床知识与诊治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强化。

2.改善措施。中西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截然不同,中医理论比较抽象,西医理论比较具体,两者诸多名词术语字面相同但内涵相去甚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若以学生进大学前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同时学习中西两种医学,显然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理论,有的甚至会质疑中医理论,自然也就会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了。调整中西医课程教学的顺序[4],分阶段开设中医课程。第一阶段全部安排中医课程,从基础到临床,让学生先人为主,不受干扰地学习中医理论,并结合跟师临床,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建立稳定的中医思维;第二阶段再学习西医课程,同时以跟师方式继续强化中医临床实践学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在不改变现有课程设置的条件下,突出中医教学,帮助学生尽早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医的感情,从而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心。

(二)课程体系。

1.存在问题:课程体系过于庞杂,现代科学知识相关课置过多,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人文素养的。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方面自主权的加大,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经典课课时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著作课时由百余学时,压缩至几十个学时,有的专业被改为选修课,或被人为合并,甚至取消。有人甚至称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为“古昧十足,距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几本旧书”,[5]易在学生中培养“保守封闭、固步自封”的“不良思维方式”。由于中医从其诞生就“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只有把中医学放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学习和研究,才能深刻体会和掌握中医学的精髓,由于缺乏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学生很难领悟和把握阴阳理论、元气、五行相克等中医药经典理论,理解浅了,精华丢了;辨证论治能力差,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诊疗,整体观缺乏,味道变了;临床实践能力差,没有感悟能力,缺乏底蕴,没有厚度。

2.改善措施:加强人文教育,认真学习中医经典著。中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理解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的精髓,是领悟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有人曾经对中医学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花、叶与果实[6]。中医经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前瞻性不朽性,表现为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床所具有的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维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通过中医药学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在古朴深奥的文字中了解经典的学术思想、理论渊源及其对临床和科研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过学习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辨证用方的思维法,以培养学生类比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药学独具特色思维方式和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作为提高临床医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古籍,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在教学模式。

1.存在问题:现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多采取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较少,接触临床机会不多,教学以统编教材、教学大纲为中心,造生缺乏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采取规模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和书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人才的个性培养。

2.改善措施:“二长一短”学期和五年“八课堂五实践”的“导师制”培养模式[7]。“二长一短”学期。即在每学年除正常的春、秋季2个学期外。前3年利用暑期的1个月作为“短”学期让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边做边学,为此,中医学专业的第一学年就要开设中医学和西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为第一个暑期进入医院实习做好准备。“八课堂五实践”的教学是指前4年每年有2个正常的学期,共有8个正常的学期在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每年暑期有1个月的“短”学期进入临床实践。共有4个“短”学期,再加上第五学年的毕业实习一共有5个实践教学的环节.在这5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期间。还要采取“导师制”培养。给每位学生确定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学校通过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同时中医高等教育要肩负起兴和发展中医事业的重担,就必须把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要在强化继承、强化基础教育的前提从重视知识灌输、知识的传递转向重视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

三、是教学制度

即为确保教育系统按预设的程序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教学制度和机制,如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

(一)教学管理制度。

1.存在问题: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如调入新教师大多是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未经过师范教育的培训,教学也主要是模拟自己大学时期教师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学作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教师大多是各有关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本专业知识外,横向学科知识大都不够充实。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及知识的更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必要的条件。因此,不少教师尽管是本专业的专家,但并不十分熟悉教育科学,不能切实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这对于中医药教育事业来说不能不是一个缺憾;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模式出现各院校师资干部“近亲”繁殖,出现家族化现象,受授业老师知识结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不足,创造能力较弱;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师不从事临床实或无条件临床,理论脱离实践,影响教学效果;许多临床老师在治疗疾病时多采用西医西药,导致学生临床时不能很好的掌握辩证论治,在此基础上,也就不可能开出对症的汤药。

2.改善措施:[8]首先,应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其次,必须改变医教分离的格局,实现学校与附属医院人事管理一体化,教师即是医生,医生也是教师。第三,鼓励选派中青年教师和学科骨干,到高水平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第四,国家应组织中医药学专家编写适用于中医药学教师培训的、有中医特色的《中医药学教育心理学》和《中医药学教育艺术学》等专著,丰富教师教学艺术,使中医药学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一方面要遴选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教师担任导师;另~方面,必须要求导师在临床带教中坚持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力求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如果导师临床时不开方,或经常开西药与中成药,则有可能将学生前期培养的成果付诸东流。

(二)效果评价体系。

1.存在问题: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是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评价学生好坏常以分数为依据,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唯一标准答案;各专业教师只关注学生本专业知识技能,忽视对学生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考核评估;重视认知测试,忽视情感、思维、能力评价;测试范围以课堂讲授过的知识为主,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10]。

2.改善措施:考核体系必须分别针对学生和导师制定,要切实做到以考求质以考保质。在基础课考试中,可采取多站考核的形式,即笔试、小论文、作业等相结合的方式。临床课的考核可在笔试的基础上采取床边病例考核和讨论课的方式。根据中医药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并对以上所有环节严格进行质量管理。开展院系(部)两级,以院系(部)为主的实践教学督导评估,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评估采取专家评估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出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意见,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总之,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裘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2005)03—05 29—02

[2]陈煜,简云江.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64-66

[3]王新奎.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培养 2008,19,11。

[4]王彦春,章程鹏,黄必胜.积极构建适应中医药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6(3),72

[5]林彬.中医药人才素质的研究田.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5):96 .

[6]黎志钟.日本汉方医学衰落的轨迹.中国医药学报,1995,10(5):56 .

[7]章新友.对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中医教育,2009,13(4):33

[8]刘晓兰.关于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亚太传统医药 2007;8(3) :81-83.

[9]沈宁.面向2l世纪探索培养高等护理人才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1998,(4):10-12 .

[10]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分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4.

作者:沈芳华

上一篇: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神经网络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