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会的用人标准,构建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2022-09-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各类管理机构和企业不断地趋于成熟和完善, 其主要标志不仅体现在管理的现代化, 运行机制的国际化和市场化, 也包括了在用人标准上的变化, 由一度追求高学历向注重能力方面转化。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已经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自觉, 正是由于这种走向成熟的社会经济, 才为教育, 特别是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才有了蓬勃发展的源泉。

我校自建校以来,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认真地实施“订单”教育, 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校建成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基地, 使建校以来的九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从2002年开始就业对口率达到了96%。

1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

我校是一所综合类学校, 未有行业的优势。为了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 我们紧紧依靠市场, 抓住沿海城市经济特点和大连市日资企业众多的实际, 全力打造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品牌,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骨干专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首先来自于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意见。在一年一次的专家研讨会上, 来自各行业的企业家、各行业协会的领导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提出企业的用人标准, 并对学校现有专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其次, 是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作为学校市场调查的公关部门, 与400多个企业建立了广泛地联系, 每年在对企业的意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课程提出改革方案。为了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选拔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除了负责专业的教学任务外, 更主要的是负责本专业的市场调查和发展方向的研究, 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意见。除此之外, 还定期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听取毕业生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先选企业, 后办专业”这又是我校一项新的办学理念, 由专业带动企业, 企业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 企业的建立必须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

我校的商务外语专业是在1996年大连市政府提出要建立“北方香港”时, 进行论证设置的。当时,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提出:大连要成为东北的金融、贸易中心, 必然会出现许多高、中档的写字间, 设在这些写字间里的单位需要外语水平好, 又掌握一定的法律、财会和文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并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在综合这些建议基础上, 经市教育局批准, 我校设置了英语文秘与财会专业。经过4年的努力, 在2000年该专业被认定为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示范专业。2001年, 在全市专业调整时, 统一规范专业名称为“商务外语”专业。

我校计算机专业带头人利用两个月的时间, 跑遍了大连市的大、中型计算机企业, 并对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原有的日文信息处理方向中突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 以满足大量日资企业对图片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自编教材, 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 强化技能训练。

2 产教结合, 让企业参与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能够尽快的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毕业生, 我校十分注重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渗透企业管理、企业技能和企业文化。我们认为, 订单式教育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过程, 产教结合是这个过程的有利载体, 在产教结合过程中, 不仅学生要熟练掌握技能, 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 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也使企业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接受合格的毕业生上岗, 减轻企业负担。学校真正发挥了企业用人的蓄水池作用, 也就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同和支持。

我校的产教结合是真正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 渗透在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校办工厂的代名词。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

走出去, 就是根据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总体安排,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结合课程需要, 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把必要的理论教学带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学生的整个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共同完成。

请进来, 就是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车间, 实行预备员工制度, 确定预备员工的标准和培养条件, 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编写专业技能的教材, 企业所需的特定技术由企业派教师直接任课, 定期与企业开展教学研究, 对学生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请进来的产教结合模式, 做到了课堂就是车间, 车间也是课堂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技能, 较快适应从学生到职工的心理转换, 同时由于企业投资设备, 选派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任教, 设立奖学金和预备员工上岗补助费等, 不仅大大补充了学校的教育经费, 也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体现了学校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服务的作用。

3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为企业输送骨干力量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16-18岁的青年,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 他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 在人生第一次有选择的竞争中, 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而影响他们才智正常发挥的诸因素中, 非智力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在中专学习的三年当中, 仅仅教会他们一门技能, 不仅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而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他们掌握的技能也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 作为中职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培养他们的再学习能力和社会竞争意识。

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多方位的, 尤其是需要劳动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责任感的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们在学生一入校时就建立了个性发展档案, 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三年中要实现的目标。从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开始, 认清对社会、对企业和对父母的责任。同时, 尽早的让企业和学生见面, 请企业的老总到学校开说明会, 培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感情。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进行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探索, 在加大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在每个专业中都设置了具有技能特点的专业方向, 实施学分制, 鼓励学生多掌握技能。在就业推荐时, 除对文化课、外语、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有统一要求外, 按学生取得的学分确定名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更多具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还开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教学, 成立各种俱乐部, 每年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技能节,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技能培养的同时, 学校格外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迎接社会激烈的竞争。在实践中, 我们深深感到: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 要想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 要从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出发思考问题, 确定教育内容、方法。

摘要:本文就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关键词: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先选企业后办专业,产教结合,综合素质培养

上一篇:浅谈术前术后访视下一篇:探究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