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由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致使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设置的意义。本文通过提出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概念,探析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在法律监督方式和内容方面的构建及完善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方向,以期得到解决取保候审适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可行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实务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从司法实际情况来看,适用率非常低,其中有些规定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在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取保候审制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的归纳,反思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向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权。

关键词:刑事诉讼;取保候审;保释;制度完善

取保候审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1]

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立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观念存在偏差,有罪推定的观念仍根深蒂固

尽管伴随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无罪推定的法理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判决被告人有罪之前应继续保持其自由状态的法理却不被人重视。[2]我国的刑事诉讼体制是职权主义模式,从我国各个地区发生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期存留的有罪推定的思维。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弹性过大,不仅不易操作而且为腐败提供了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博登海默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把愈来愈多、模糊的、极为弹性的、过于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规定引入法律制度之中,又无异于对法律的否弃和对某种形式的专制统治的肯定。这种状况必定会增加人们的危险感和不安全感。[3]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作出判断又比较困难的,司法实践中采取取保候审往往为个别办案人办人情案、关系案提供了机会,因而导致诉讼延误的现象屡有发生。二是对严重疾病的界定问题没有严格规定鉴定的方法和部门。办案过程中习惯性地依据是医院证明,而需要什么级别的医院也没有明确限制,这就给执法者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的余地,为随意扩大取保候审范围提供了条件。[4]

(三)取保候审决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

目前,取保候审在适用上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第一,刑诉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这虽有利于贯彻决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原则,但检察机关对于直接受理侦查案件适用取保候审,却要交公安机关执行,容易造成工作中的脱节,既加大公安机关的工作量,又不利于检察机关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督。另外,在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取保候审时,就会出现决定权与执行权不分的情况。

(四)取保候审的期限模糊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期限作了规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但由于三机关都可适用该措施,导致实践中,三机关往往把该期限视为各自适用时的期限,而不是总期限,结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长可被取保候审达三十六个月。[5]

(五)保证形式单一

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人保和财产保两种取保候审形式,立法没有规定其他保证方式。财产保仅限于人民币,这就使得拥有足额的财产,但缺乏足额的货币的人难以获得取保候审,且保证金只有下限的规定而没有上限的规定。使得实践中保证金的收取数额的随意性太大。

(六)取保候审程序上的行政化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但审判前阶

段的取保候审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负责办案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手中。而这两机关对取保候审的审查也是由负责人决定,完全是一种行政方式确定。法院所做的审查在程序上也是采取的典型的行政方式,而不是司法方式。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是一个封闭的权力圈,其间缺乏当事人的参与,缺乏中立的裁量,缺乏有效的救济,是一个纯粹行政化的强力程序”。[6]

(七)取保候审后的监督机制及救济不完善

我国刑诉法未规定取保后的监督措施,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统一为公安机关,试图解决由决定者执行的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的弊端,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常是收取保证金之后再无监管,只要被取保人达到及时到庭、不违法犯纪即可,而不论取保其间是否应该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导致被取保人逃跑情况也比较多,这也是取保候审在实践中采用较少的重要原因。“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7]对权利的侵犯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责任,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

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取保候审制度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观念转变应当属于取保候审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8]因此要进行改革必须在思想观念上首先转变。因为“放过一个有罪的人总好过惩罚一个无罪的人”。[9]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人员要转变执法理念,增强保障人权的意识。因此,取保候审制度应建立在自由理念、无罪推定、权利保障的基础之上。

(二)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适当扩大适用范围

如果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那就应当将其原则性地适用于一般刑事案件。因此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侦察、检查和审判机关在没有取得合法逮捕和羁押的许可前,或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下,对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应当准予取保候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取保候审制度保障人权的作用。而对于不得取保的情形,刑事诉讼法应当采取列举的方式,如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型的严重犯罪等,是否累犯或是否有过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记录;是否属于有组织犯罪的首犯或主要成员;是否流窜犯罪过多次多地犯罪等。这些要素都可能导致被取保者弃保或继续犯罪、毁灭证据、报复甚至杀害证人,因此属于不可取保的情形之列。

(三)重新分配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和执行权,加强监督制约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10]应加强对取保候审决定程序的监督。“限制乃至杜绝刑事程序的字义,保护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权力是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11]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结合我国承认人民检察院的准司法性质,可以按照下列措施重新划分取保候审的决定权:第一,在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刑事案件中,检察院处于独立于公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的第三方的地位,对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进行审查判断,决定是否批准取保候审。第二,法院只是在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和审查起诉的过程中申请取保候审时,才介入审前程序,对检察院取保候审作出决定。第三,检察院和法院不得在没有他方申请的前提下,主动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即使在审判阶段,也必须是以公诉人或自诉人的申请为先行条件,法院才能决定取保候审。第四,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通例,取保候审由决定机关自行执行,这样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随传随到,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及时出庭受审。

(四)明确取保候审的期限

鉴于取保候审对人身自由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未决性,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期限,要既有利于侦查的进行,又要保护人权,应从总体上把握取保候审的12个月的期限,包括公安机关的侦查、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以及人民法院的审查期限总共不能超过12个月,以防止三机关在取保候审的期限问题上各自决定、独自适用,以致权力滥用和失控现象的发生。

(五)完善保证形式

第一,实行双保制。单纯的人保和财产保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足以起到保证的作用。而采用“双保"方式,则符合不同层次的需要。第二,增设保证人保证金制度。保证人在通过自己的信用为被追诉者作保证的同时,再拿出一笔保证金为自己履行保证义务作担保。在被追诉者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在诉讼活动终结后将保证金予以退还。这一制度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同被保证人的行为捆绑在了一起,保证人就会提高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同时,执法机关在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决定对其进行罚款处罚时,也可用保证金来抵扣罚金,便于执行。第三,增加财物保。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金钱担保,而未规定其他财产担保,从这客观上增加了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的难度。《美国l984年联邦保释改革法》第3142条第2、3款规定,被告人在获准保释时,需将保释金、财产或该财产的所有权凭证或由法官对该财产确定比例的金钱交付作抵押。我国不妨效仿此法,在财产保中增加有价证券或其他实物为担保物。

(六)完善对取保候审制度的救济机制

其一,增加规定取保候审的申请人对驳回申请的决定,对保证金的数额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复议。针对“申请取保候审”的问题,复议程序应当给予申请人增加一次申辩的机会,以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慎重对待取保候审的申请,而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12]其二,增加规定对于不予取保候审,没收保证金和撤消取保候审的决定,被取保候审人有权根据具体的决定机关分别向另一机关提出申诉。其三,增加规定保证人对罚款或没收保证金不服,也可以根据决定机关的不同分别向另一机关提出申诉。这是因为对保证人的处罚是一种严重影响保证人的信用和经济权利的制裁,应当有相对中立的机关的事后审查。

三、余论

鉴于上述原因,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是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境界。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价值目标,[13]使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更加地民主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1-233.

[2]邵尔希.扩大适用取保候审的潜在困难分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1).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99:103.

[4]孙连钟.刑事强制措施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01-103.

[5]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36-239.

[6]唐亮.中国审前羁押的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8-301.

[7]王占洲,林苇.当事人取保候审权利保护不足[J].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月报。2001,(4).

[8]李剑明.取保候审法律性质的错位——兼论保释制度代替取保候审必要性[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9]P.J.Schwkkard,PresumptionofInnocence,Juta&CoLtd.,l999:1.

[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l963:312.

[11]姚莉,詹建红.刑事程序选择权论要[J].法学家.2007,(1).

[1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建议[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76.

[13]周伟.保障人权: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哲版),2004,(2).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崔崇良 张大鹏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2:

浅谈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度之构建

[摘要]由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致使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设置的意义。本文通过提出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概念,探析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在法律监督方式和内容方面的构建及完善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方向,以期得到解决取保候审适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法律监督

司法实践表明,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取保候审的适用具有重大意义,这主要反映在取保候审的两大预期功能上,即自由保障功能和侦查保障功能。所谓自由保障,即在确保犯罪嫌疑人不逃避追诉的同时,允许其享有较大程度的自由,从而避免了羁押;所谓侦查保障,是指通过一定期限内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施加控制,保证其随时接受讯问和调查,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条件[1]。因而在刑事案件诉讼中,取保候审的适用数量将逐渐增多。

但是,由于当前立法的缺失和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在具体适用取保候审的过程中,仍然显现出种种问题。笔者拟从现有法律和制度出发,以检察机关的职能范围为视角,探析构建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一、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提出

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是指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对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决定和执行进行法律监督的一种制度,是检察机关行使监督职能的体现。

(一)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有立法上看,当前我国法律制度对取保候审的适用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取保候审的适用,应由哪个机关进行监督,如何实行监督,违法取保候审如何纠正等问题,刑事诉讼法都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从法学理论上看,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依照我国法律,公检法三机关都持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公安机关同时还持有取保候审的执行权。当决定权和执行权都失去第三方的监督,那么权力就容易被滥用。

从司法实践上看,取保候审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随意放宽取保候审使用条件,取保候审超过法定期限,人保、财保并用,以保代侦、以保代捕、以保代审、以保代结等现象大量存在,严重背离了建立取保候审制度的应有之义,侵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民的权利。

因此,对现行取保候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监督机关,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现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二)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对取保候审适用进行监督的机关如何确定,在学术界出现过不同的声音:有些学者提出要为取保候审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也有些学者认为应借鉴英、美、日等国保释制度的做法,将取保候审决定权交给审判机关;而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应从我国现有的制度出发,进一步确立检察机关为取保候审的监督机关。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第八条也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是对公民人身、政治权利具有一定限制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具体而言,从我国侦查司法实践看,可将取保候审分为直接决定适用取保候审和由羁押变更为取保候审两种情况。因此,落实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主要由检察机关的两大职能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及公诉部门负责,这两个部门具有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等职能,可以全面地监督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作出的取保候审决定,及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执行情况。

二、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构建

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构建,应着力从纵向、横向综合地进行设计,纵向即是指对取保候审进行监督应采取的监督方式,横向是指对取保候审进行监督所涉及的内容。

(一)纵向构建: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法律监督方式

检察机关对司法机关决定取保候审采取的监督,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即审批形式和备案形式。所谓审批形式,即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作出的取保候审决定具有审批权,侦查机关拟作出取保候审决定时,必须提请检察院批准,其程序如同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做法一样[2]。所谓备案形式,是指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将相关诉讼材料报检察机关进行备案,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送相关执行材料备案,由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及强制措施的执行进行法律监督。审批形式实际上是削弱了侦查机关的取保候审决定权,从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看,备案形式更加符合我国司法机关的权力分配。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执行取保候审采取的监督,具体的形式为:当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将纠正情况报送检察机关;当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或需改进的地方时,应向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公安机关应将建议落实情况,回复检察机关。

在具体的分工中,侦查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立案监督、侦查监督职能,适时介入侦查部门,充分全面把握取保候审案件的动态和处理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公诉部门在审查案件过程中,通过阅卷,审查对象,对于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出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方式进行监督;法院决定适用取保候审后,应报公诉部门备案审查;同时,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之间应加强联系沟通,防止以保代结现象发生[3]。

(二)横向构建: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法律监督内容

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监督的横向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取保候审适用对象的监督

对取保候审适用对象的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取保候审监督工作中,应当根据具体案件,认真审查被取保候审的对象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而采取取保候审的,应追查原因,如果查出司法机关存在违法情况,应作为职务犯罪的线索。

2.对取保候审形式的监督,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对以保证人方式取保候审进行监督时,应着重审查保证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保证人是否认真履行保证义务。对于保证人不符合法定条件,而被取保候审人又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应建议执行机关变更取保候审方式。如果被保证人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将对保证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根据案件的事实,确已构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的,如果保证人与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通,协助他逃匿以及明知他的藏匿地点而拒不将他找回的,或者拒绝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藏匿地点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62条的规定,以窝藏罪追究保证人的刑事责任。如果符合上述情况,并且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时也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保证人还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应追究保证人的责任而未予追究的,在查明原因后,依法建议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2)对以保证金形式担保的取保候审的监督,重点应放在保证金的数额是否能够保证被取保候审人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是否能保证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被取保候审交纳的保证金是否由公安机关收取;公安机关收取的保证金是否入账,以及被取保候审人在遵守法律规定、案件诉讼终结后,其保证金是否全部退还等方面。

(3)审查是否存在“人保”“财保”并用的情况,要特别注意对“人保”案件的监督。有时卷宗体现的是“人保”,实际是执行机关以“人保”形式掩盖其非法收取保证金的行为,为谋取部门利益,将保证金挪作他用,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要在认真查实后,以发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予以纠正,从而保障被取保候审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3.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56条明确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应履行的义务,被保证人若违反该规定,检察机关应建议公安机关变更强制措施,从而保障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4.对取保候审程序的监督

取保候审的申请、决定、执行均应遵守法定程序,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无论任何单位在任何环节未予遵守,均属违法,检察机关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5.对取保候审期限的监督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时,应注意审查取保候审期限是否存在超期问题;是否存在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或取保候审期限届满,而未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相关单位等问题;若发现违法现象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从而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不法侵害。

三、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完善

我国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问题进行了规定,引导了取保候审制度理论研究、配套法规解释及司法实践向前迈进。但是,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构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取保候审检察监督制的完善,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立法,明确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的监督权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监督。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对公安的拘留措施予以监督,既然取保候审同样是一种强制措施,那么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予以监督,纠正出现的违法行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刑事诉讼法应授予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的监督权,并明确对取保候审实行监督的内容,包括:有权向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要求将相关诉讼材料报检察机关进行备案;有权要求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送相关执行材料备案,由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执行进行法律监督;有权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而决定适用取保候审的提出纠正;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取保候审条件,而办案机关没有适用取保候审的,有权通知有关机关予以取保候审,等等。

(二)建立取保候审保证金的全程监督制度

以保证金形式担保的取保候审,往往存在保证金没收多、退还少的情况。有的办案机关不考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不问其是否违反义务性规定,而以传唤不到位或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等理由,任意下达没收保证金决定书,拒绝退还保证金。有的办案机关在取保候审到期后,既不申请解除,也不对保证金作出处理,成为变相没收。因此,检察机关应对保证金的收取、管理、没收、退还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督,适时到保证金代收的金融机构查询资金收缴和退还情况,向全社会设立申诉、举报电话,广辟监督渠道。

(三)对取保候审案件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和建档制度

检察机关应定期对取保候审案件进行跟踪考察、清理和审查,对于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等事项进行复审,杜绝滥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情况;对于取保候审期限将行届满的案件及时通知办案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避免因取保候审案件超期而产生的负面影响[4]。

[参考文献]

[1]左卫民.侦查中的取保候审:基于实证的功能分析.中外法学,2007,(3).

[2]梁文龙.取保候审问题研究.深圳市人民检察院阳光网.

[3]黄卫东.浅谈取保候审的适用与监督.黄石市人民检察院网.

[4]耿宙霞,陈继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法院网.

[作者简介]黄宇宇(1978—),女,浙江瑞安人,工作单位:温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刑事诉讼理论。

作者:黄宇宇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3: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摘 要:取保候审制度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刑事强制措施之一,施行这一制度可以节约国家大量的司法资源。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使用范围、适用主体、取保方式、取保期限、保证人的条件与义务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还面临许多噬待解决的问题,暴露出了许多不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刑事诉讼;取保候审;保证金;保证人;完善

作者简介:汪乾友(1968-),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四川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一、当前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一)实施取保候审的要求需明确

取保候审从规定的内容上看,刑诉法关于是否适用取保候审主要根据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和涉嫌犯罪的轻重来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其分寸,只能根据经验决定,这样就带有个人主观意识,不同的执法人员就可能对同一案件形成不同的意见。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掌握着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它们既是追诉犯罪的主体,又是取保候审的决定者,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适用取保候审措施难

1.对取保候审权利的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都忽略了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项权利。对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审权利的保护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取保候审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作为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功能。

2.没有相应的法律救济程序。

从我国目前的取保候审制度来看,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救济程序,从而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权利得不到必要的程序保障。

(四)对被取保候审人潜逃后的处罚力度较轻

依据刑诉法有关规定,被取保候审人如违反规定进行潜逃,导致的法律后果即是对被取保候审人潜逃后的处罚力度较轻。

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在立法方面的规定

1.取保候审的期限需进一步明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能超过12个月。“由于该条对取保候审12个月的规定不够明确,使得公、检、法三机关分别制定的实施细则,都规定每个机关可以重新计算取保候审的期限。应该在立法时完善这一规定,对取保候审的期限作出明确的界定。

2.明确“社会危害性”的含义。

社会危害性是刑法学理论的最基本范畴,其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将社会危险性的标准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公示,这样可以控制司法机关在认定社会危险性时的自由裁量权,提高司法的公平公正。

3.完善因病取保候审的规定。

这主要是因为立法不完善,规定不明确,导致主观随意和客观行为的不规范,造成执法不统一、不协调,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二)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取保候审措施

1.规范保证金的收取。

建议当犯罪嫌疑人无法缴纳足够的现金,但有可提供有价值担保物时,应该允许其取保。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对待。如在取保候审期间出现被取保人拒不到案或者弃保潜逃的情况时,建议经被害人申请,法官可以先行从保证金中给付赔偿金,使案件被害人不必因等待遥遥无期的判决而无法获得赔偿或补偿。这样,即使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出现潜逃的情况,被害人也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也对保护被害人的权益有重要作用。

2.采取多样保证形式。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方式有交纳保证金和提供保证人两种方式,而且两种方式是单独适用的,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在申请取保候审時提供了保证人,司法机关就没有权利再要求其交纳保证金。这样的结果就是被取保候审人舍弃保证金或者脱离保证人的监督而潜逃,造成大量取保候审失败。所以,丰富保证形式,提高保证形式的力度,是减少取保候审失败的重要措施。建议从以下两点来丰富保证形式:

第一,采用保证金和保证人结合的双重保证方式。在审查取保候审申请的时候,司法机关应该对其的犯罪性质、经济条件、有无前科等进行了解,对犯罪性质恶劣、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的采取双重保证。在交纳保证金的基础上责令其提供符合担保条件的保证人,在这种双重保证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出现潜逃的几率应该会得到大大降低。

第二,改变目前单一的保证形式,合理地增加保证方式。除了保证金和保证人以外,笔者建议增加基层组织如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等作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担保者。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对犯罪嫌疑人的监督,扩大了监督的主体,对减少犯罪嫌疑人做出新的犯罪行为和潜逃行为有更大的帮助,弥补了单个担保人对犯罪嫌疑人监督不力的缺陷。另一方面,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监督可以节约大量的司法资源,减轻公安机关等的工作压力,以便集中精力侦破案件,提高破案的效率,做到在取保候审期间查清案件事实,避免出现续保的情况。

3.建立取保候审的救济程序。

法律上应该为申请取保候审人设立救济的途径,即犯罪嫌疑人做出的取保候审申请被拒绝后,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对自己的权利进行申诉,以充分的保障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

三、结语

取保候审制度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之一,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现阶段取保候审制度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适用率低,适用范围不广,操作性不强;因此,完善和改进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迫在眉睫。

[ 参 考 文 献 ]

[1]牛梓萱.关于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6):16-17.

[2]徐红星.嫌疑人被告人因病取保候审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人民检察,2004(12):64.

作者:汪乾友

上一篇:意识培养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医药人才培养构建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