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2024-04-15

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精选5篇)

篇1: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文章中的基础数据全部来自对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湖南建科园林等14家企业的咨询结果。咨询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咨询的目的主要是筛选出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构成所包含的三大核心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层所包含的核心因子;第二次咨询建立在第一次咨询的基础之上,利用第一次咨询的结果构建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将此层次模型再次向企业咨询,此次咨询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层次模型中各指标及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对比等级的定性结果。

2.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向企业咨询,筛选并确定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构成所包含的三大核心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层所包含的核心因子;其次,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表示: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明显重要,7表示强烈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再次,计算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完成一致性检验;最后,将结果与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对比,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二、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构建

本项研究所咨询的企业或部门仅限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并未涉及工程施工及项目综合管理方向。规划设计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所反馈的信息中,大都认为集体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人力资源思想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健康状况、耐挫力与自控力、合作精神及人际关系处理协调能力是人力资源身心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表达效果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业务能力。对于业务能力方面,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植物学及栽培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基础理论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生态学、植物造景、环境行为心理学、园林美学、园林文学以及相关设计规范,设计表达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手绘表现技法、CAD制图、Photoshop制图、3dsMax三维制图或Sketchup三维制图。

三、各指标及因子权重分析结果

各层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风景园林设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业务能力要求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品德或身心素质不重要,在此可理解为人力资源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大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未能成为人力资源找工作或工作晋升的核心竞争力。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核心应该放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

对于构成风景园林人力资源业务能力的核心课程,设计企业认为的重要性顺序依次为植物造景、手绘表现、CAD制图、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文学及美学、植物学及植物栽培技术、Photoshop制图、3dsMax或Sketchup三维制图、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但此结果并不意味着以上课程的地位重要性,可理解为风景园林人力资源在此方面最需提升的或重视的能力,是人力资源在此方面表现不足所造成的。

四、结果应用

将以上结果与《南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版)》对照分析,2013版培养方案已经历三次修订,合理性较高,建议对培养方案作以下调整:

第一,增设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课时可定为32~40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七或第八学期。

第二,增设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课程,列为选修课程。课时可定为16~24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三或第四学期;同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

第三,增设园林美学及园林文学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课时可定为40~48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三或第四学期。

第四,增加植物造景课程课时。将原40课时调整为64课时,分为第五与第六学期两学期进行,每期安排32课时。

第五,增加园林工程课程课时。将原64课时调整为96课时,分为第五与第六学期两学期进行,每期安排48课时。

第六,合并道路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课程,更名为道路及广场景观设计,课时调整为72课时。

第七,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课时调整为24学时。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实践性较强,因此校方应主动联合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师资建设,组建“双师型”师资力量。可聘用用人单位的管理层或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开办讲座或参与教学,为学生指引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解决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难题。

五、讨论

第一,本研究构建的指标因子及因子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文章中指标因子的选择主要依靠咨询风景园林设计企业,选择的企业数量有限,且企业实力相近,故仅能代表此实力水平段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意向。另外,单因子采用5个等级进行划分,分别用~9来表示,划分标准及各因子权重部分同样采用咨询方式产生,由于这种方式较为主观,因此各指标重要性权重的客观性有待进深入研究。

第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收集是本研究平台的关键。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或各学院内部成立“企业关系部”,专门负责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学校的企业关系部可获取毕业生相关录用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采访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采样方法获取详尽的信息。

篇2: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城市生态学”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在整个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为“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为“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后续专业必修课程做好铺垫。所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笔者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园林专业“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组“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篇3: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

护理核心能力是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综合能力, 是护理专业人员必备的最主要能力[1]。21世纪初, 我国护理专业将核心能力引用到本领域, 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对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没有统一界定, 导致各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2009年, 受教育部委托, 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简称教指委) 形成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 并以此为时间点, 开展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组织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专业性教育院校以及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认证, 其目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3]。护理学专业随着认证的兴起, 从专业认证的视角来看, 当今护理教育的热点是如何对护理本科生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而以此为起点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

澳大利亚护士协会认为[4], 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技能、知识、态度、能力和价值, 是注册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基础。在所规定的实践角色和环境中被加拿大护理协会定义为护理核心能力[5]。中国香港护士管理局将其定义为接受护理教育后注册护士在开始执业时理应具备的必要才能[6], 足以为公众提供有效、安全和合乎道德的护理服务。我国曹梅娟等认为[7], 核心能力是实现工作目标必不可少的能力, 就是核心胜任力。刘明等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技能、知识和态度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机结合[8]。樊落等将护理核心能力界定为护士在规定的护理环境中把系统的技能、专业知识和才能累积形成的有机整合力[9]。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存在差异, 但也有共同点, 都强调了护理技能、专业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对护士的重要性。

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要素

美国护理学院学会提出[10], 护理核心能力包括评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姜安丽[11]指出了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教育能力、研究能力、提供咨询的能力、直接临床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曹梅娟指出, 护理核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本研究通过梳理, 提炼、归纳出符合我院的护理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 包括临床决策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临床护理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临床护理能力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最重要能力。专业认证指出“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的要求”, 因此, 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指导思想, 将以往全部交由实习医院管理评定的做法, 改革为学院每月通过电话向实习带教老师了解学生实习表现情况, 并定期向实习学生发放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试题进行测评, 最后核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完成学生实习全程的跟踪评定工作, 达到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了达到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要求, 学院对相关课程也进行了改革。 (1) 在内、外、妇、儿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主干课程中增加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的比例, 增设了教学查房。 (2) 科学设定了学生的实践环节, 实行边学习理论边下临床实践的方式, 满足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需要。 (3) 在第6学期开设临床护理技能课程,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实行情境性模拟实验教学法, 将临床病例融进操作考核中, 使学生提前了解临床护理的真实性, 培养学生的临床整体护理能力。 (4) 加大操作考核分配比例, 对学生的毕业实习管理实行出、入科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的制度, 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 除4家社区服务中心外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临床决策能力培养:临床决策能力是具备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选择方案、方案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达到此标准, 学院在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及儿科护理学等主干课的理论授课中, 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弥补了传统方式系统讲授的不足。 (1) 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12], 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具体病例的诊治或某一医学专题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 以小组讨论为形式, 既能培养学生判断及分析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2) 案例学习法是指在培养学生临床决策能力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真实的或虚构的临床情境编制成案例[13], 指导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法已与PBL教学法相结合。 (3) 情境模拟是指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 模拟重现案例中的情境, 该法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我院社区护理学课程在此项教学法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社区护理实验课中应用情境模拟法, 学生可体验居家病人的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利用膳食模型指导家庭膳食配备, 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指导[14]。

初步教学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初步教学能力, 体会教学的模式, 学院在内、外、妇、儿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专业主干课程中, 提供2~4学时的课时,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案例汇报等方式进行汇报, 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 并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管理能力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人才, 应掌握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及护理管理能力。为达到此目的, 学院所有的授课老师均聘用“双师型”教师, 一半以上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 具有较强的临床管理能力。与此同时, 学院开设了护理管理课程, 由曾经或现任的护理部主任进行教授。

科研能力培养:为使护理专业本科生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在课程中开设医学统计学、护理研究等课程, 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其次在本科生中采取导师制,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本科毕业综述撰写, 掌握论文的撰写方法。

篇4: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关键词:中职 园林专业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1-01

1 教学体系建立的背景分析

园林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規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它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学习素质的优劣,将会在后续实践技能中得到提高,直至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然而传统封闭模式的教学在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上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

2 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协调

原有的教学体系多半关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受一定学期、学时安排的限制,导致二者的比例失衡,从学生就业的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课的学习上表现反差非常大,他们无法应对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实践工作更加难以应对,往往需要较长一段见习期或者师傅要亲自带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错,这是教育体制的缺失。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没有更好的协调,才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这样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上岗工作。

2.2 课程学完后缺乏后续实践训练

原教学体系中,安排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大多没有后续的课程继续跟进,就无法保证学生对于整个专业课程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的理论课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比较多且关键。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工人的短期或长期培训,整个教学体系中从认知实践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完整过程,一定的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有后续的实践来加强巩固,如果没有与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无法掌握市场最新需求,也就无法制定更好的贴近学生就业的实践训练,前面的知识与后续的实践就会脱节。

2.3 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上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都还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阴影下,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学生就不重视本门课程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也有一定差别,实践课没有系统的、完备的考核标准,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报告来考核的,而实践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随机性很大,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图方便,而将其他同学已经写好的实践报告借鉴过来只是稍加改动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绩就差不多。这样学生自然就没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实践课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2.4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

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3 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3.1 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3.2 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3.4 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人才创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园林专业的更是如此。它直接决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能够成功地和现有的经济市场接轨。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赢得了学生的欢迎,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春华,李宏彬.园林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2(15).

[2]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7).

篇5: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断调整专业面向,培育特色专业。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办学理念方面,紧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准确定位,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育人理念方面: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确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园林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关键要素

1.1.1 制定培养目标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该专业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满足为园林行业市场服务的需要。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对行业的发展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作具体分析,再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职业化目标培养,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体现了职业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1.1.2 量化培养规格

1.1.2. 1 确立职业岗位(岗位群)

按照职业岗位指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的要求,确定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使其在本专业岗位内外,具备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综合业务素质的优势,践行能力的优势。

1.1.2. 2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技能型应用人才和专业职业岗位知识的要求,确定了该专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要求:(1)专业知识要求:具有园林植物的形态习性识别与繁殖知识;园林植物日常栽培养护管理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知识等。(2)技术能力要求:在学习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城市园林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具备较强的调查分析、组织管理与协调、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预决算核心专业能力。

1.1.3 优化培养过程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已开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双证沟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削弱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技训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专业培养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

1.2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是指由专业能力主线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与“素质”来构建的课程体系。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出发,根据园林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的需要,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为三个专业方向,即三条能力主线:(1)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主线,主要培养学生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拓展园林工程施工能力。(2)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主线:主要培养学生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拓展工程造价、植物栽培养护能力;(3)园林植物的生产与应用能力主线:主要培养学生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拓展园林工程管理、花艺设计与盆景制作能力。包括对园林花卉苗木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养护及经营的基本技能。

经过调研及其走访,我们还根据社会需要和工种考核要求,围绕就业岗位,确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并将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大模块,其中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的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技能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技能。然后,再根据技能体系项目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其中与技能项目直接相关的课程为核心课程,其他必备的课程为配套课程。由于专业不同的方向具有相同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因而知识面、技能面比较宽,加大了就业的竞争力。

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入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并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内容紧随国家建设市场变化快、实际应用范围广、专业交叉性强的三大特征,具体实施中,注重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调整和变革,并逐步扩展三大课程模块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融合。基础知识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基础技能素养教育课等。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这一模块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主要从三条能力主线出发去设置课程,可以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与应用、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和技能训练小课程模块。素质系列课程模块:素质和人格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根本目标,是目前从专业技能培养向素质培养的主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

2.2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改革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与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相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做到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具体包括: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美术实践与园林工程测量实习;二年级的园林工程施工综合实训与施工工地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实训、园林景观调研实习、园林花卉学与树木学的认识实习、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实训;三年级的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践、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践、毕业设计及毕业顶岗实习等。此外,结合课程教学也有短期实习。

2.2.1 理论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园林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课程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市场需要的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就加大,对容易学懂或市场不急需要而是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的知识就减少课时量,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适用的新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2 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我们首先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设备的建设,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其次,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紧密结合,我们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真题真做。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与园林建设单位的设计任务相结合,通过教师与生产单位或园林建设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接受园林建设部门的设计任务,把设计任务与学生的课程作业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的设计中得到全面的锻炼,设计思想、设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教学环节中,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社会园林企业、园林建设部门相结合,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把专业推向社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及送科技下乡活动。这种合作方式,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

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按照园林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学生到园林设计与工程公司等单位顶岗实习,一方面可将所学的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到企业实际动手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所以,只有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和内容的更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加强,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来茂德主编: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3]黄尧.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上一篇:2015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800字作文下一篇:镇中心学校关工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