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欧盟是全球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经济体,且调查对象集中于亚洲地区,中国是其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比例最高的国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篇1: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统计分析及启示

摘要:以1995年—2011年WTO公布的国际贸易救济案件数据为基础,分析国际贸易救济概况,着重对国外对华的贸易救济的行为聚焦分析,从调查的形式、立案?措施比、发起国及被诉产品行业这四方面对国外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形式集中表现为反倾销和反补贴、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比重不断提高、发起调查国家集中以及被诉产品行业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了四点应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相应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贸易救济;贸易救济调查;贸易救济措施;STO;GATT

贸易救济是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因为不公平的进口行为或产品过量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市场而给予国内企业的帮助或救助。为了维护公平的国际贸易和有序的竞争行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基于各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制定了在贸易过程中的GATT和WTO规则,内容涉及贸易救济调查、损害的确认、措施的实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增长过激等原因造成国内产业损害时,可以通过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在经贸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其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由关税转变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由于得到GATT和WTO规则的认可,已经成为了各国保护本国贸易的常用武器。其中,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近年来运用较广泛的贸易壁垒手段之一。自从中国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与其他贸易国之间摩擦不断加剧,导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不断增加,甚至成为各成员国调查的重点。截至2011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受害者。

一、全球贸易救济调查概况

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世贸组织成员国在全球范围内共发起4413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年均259.6起。其中,反倾销3922起,年均230.7起;反补贴262起,年均15.4起;保障措施229起,年均13.5起。国际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际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反倾销。自1995年到2011年6月,全球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13起,其中反倾销调查3922起,在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总数中占比达到88.87%;反补贴调查262起,占比5.94%;保障措施调查229起,占比5.19%。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明显看出,反倾销是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

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GDP在良好的贸易环境下不断增长,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次数也逐渐减少,立案数呈下降趋势。详见图2。[3]

二、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聚焦分析

(一)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对外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摩擦也日益增多,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自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发起全球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13起,其中针对中国的872起,占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总数的19.76%,名列第一;全球共实施2708起最终贸易救济措施,其中针对中国的有646起,占实施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23.86%,名列第一。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见表2。[4]

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08.6亿美元,至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34.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8.79%。图3显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经贸领域摩擦不断增加,中国企业被国外企业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次数也日渐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略有收敛,中国企业遭受到的调查次数逐渐减少,有着良好的发展时机。[5]

(二)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特点

1. 发起贸易救济调查频繁,主要形式是反倾销和反补贴

国外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次数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也与日俱增,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表3可知,国外对我国企业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次数越来越多,且方式主要是通过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我国出口产品是主要进口国的重点调查对象,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者,并连续6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重 点。[6]

随着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频繁,摩擦也日渐增多,现今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根据WTO公布的资料,如表4所示,自1995年至2011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872起(含保障措施1起),占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总数的19.76%,名列第一;其中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25起,占全球反倾销立案调查总数的21.04%,名列第一;国外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46起,占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总数的17.56%,名列第一。

2. 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措施比不断提高

从世界的角度看,从1996年以来,世界反倾销立案与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之比(简称“立案?措施比”)有所提高。根据WTO公布的资料,如表5统计所示,从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发起3922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2543起,占发起总数64.84%;而对华发起82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612起,占对华发起总数的74.19%。

从图4可明显看出,自1995年至今,中国立案-措施比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发起反倾销和采取反倾销最终措施的头号目标,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阻碍,比其他WTO任何一个成员国都要大。

3. 发起国集中,主要发起国为印度、美国和欧盟

根据WOT数据统计,自1995年至2011年6月,在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27个国家(地区)共对华发起了4413起贸易救济调查,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印度(145起)、美国(135起)、欧盟(104起)、阿根廷(85起)、土耳其(58起)、巴西(48起)、加拿大(36起)、南非(34起)、澳大利亚(34)起以及墨西哥(30起),这10个国家共发起709起对华贸易救济立案调查,占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数(872起)的81%。详细占比情况由图5所示。

从对我国采取最终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来看,尽管早期发达国家在早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国家,但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大幅上升,现在已经取代了发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国家。

从具体的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次数来看,从1995年至2010年底,对我国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109起)、美国(105起)、欧盟(71起)、阿根廷(58起)、土耳其(56起)、巴西(30起)、加拿大(27起)、韩国(19起)、、南非(18起)以及墨西哥(17起)。这10个国家共对中国实施510起贸易救济措施,占总量(622起)的82%,如图6所 示。

4. 涉案行业集中,贱金属、化工业和机电设备业产品遭受调查多

从中国被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产品来看,国外对华发起调查的产品涉及4000多种,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贱金属、化工业及机电设备等多种行业的产品。从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我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前10名的产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199起),化工业及其相关产品(167起),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104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75起),塑料、橡胶及其制品(55起),石料及类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50起),杂项制品(48起),木质纸浆及其制品(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9起),汽车、飞机、船舶和相关的运输设备(19起),光学、精密仪器及设备(17起)。这11类产品共773起,占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总数(871)的88.75%。由此可见,该11项产品向国外出口时应特别关注。

从我国被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产品行业来看,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43起,化工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为135起,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为72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64起,塑料、橡胶及其制品41起,石料及类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30起,杂项制品42起,木质纸浆及其制品1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6起,汽车、飞机、船舶和相关的运输设备和光学、精密仪器及设备为12起,这11类产品共577起,占我国遭受贸易救济措施总数(645起)的89.5%。由此看来,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业及其制品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比例非常高,占我国被实施措施总数的48%。

三、应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形式、立案-措施比、发起国及发起行业进行分类统计,明确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得知中国现今面对着国际对华贸易救济案件“发起次数逐年增加、形式多为反倾销、立案-措施比不断提高、发起调查国家集中、被诉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涉案产品行业集中”的新特点,我国政府、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如何在国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前及时预警、被调查时顺利应诉和被采取措施后良好控制,成为了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政府应实行多元化的出口贸易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急剧增长,我国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均对国外企业及国际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导致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进口国国内市场容量及进口国国内产品竞争者状况,对出口产品合理的定价定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科学技术含量。

其次,我国政府和相关中介机构要合理利用WTO规则。我国政府与相关产品业界协会应密切配合,努力在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措施救济调查和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时给予自身企业和产品予以更多的保护,对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积极应对,对国外即将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正确评估,以确保我国政府和出口企业在WTO规则下享有应有的权利。

最后,对于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采取最终措施排名靠前的国家和高频行业,应予以重点防范和关注。如印度、美国和欧盟这三个国家占据了对华贸易救济立案调查和采取最终措施的前三名,特别是印度均排首位,对于向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企业,应在出口产品之前就应做好相关的预警工作,对企业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竞争者信息充分把握,以便被发起调查时积极应诉和举证;又如贱金属、化工业产品和机电设备这三个行业的产品在过去17年里被发起立案调查数占全部行业的54%,对于出口这些行业产品的相关企业应加强出口产品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出口产品定价合理。

最后,中国企业应规范自身行为。在企业财务方面应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不得在产品成本信息、销售情况方面弄虚作假,并在成本核算等会计处理方面提前做出反倾销导向。同时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出口产品时加强反倾销导向,做好应对国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应对准备,以及在应诉反倾销阶段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证据效力,确保企业在应对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中胜诉。

这样,在中国政府、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这三方面积极配合下,对出口的产品未来可能发生的贸易救济调查做好准备,在应对贸易救济调查时提供具有证据效力的会计信息并在被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后控制其影响,这样中国企业在应对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时也会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应对国外贸易救济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保护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获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利益。

参考文献:

[1] WTO.TRADE TOPICS-ANTI-DUMPING[EB/OL]. http://www. wto.org. 2012-05-30.

[2] WTO.TRADE TOPICS-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EB/OL]. http://www.wto.org. 2012?05?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EB/OL]. http://www.mofcom.gov.cn/. 2012?05?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EB/OL]. http://www.cacs.gov.cn/cacs/default.aspx. 2012?05?30.

[5] 马双, 林汉川, 黄满盈.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新趋势及其应对分析[J]. 商业研究. 2011(7): 150?155

[6] 刘爱东, 梁洁. 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4): 73?7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Revelation of Overseas

Trade Remedy Against China

LIU Aidong, YANG Xuanyu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编辑:汪晓]

收稿日期:2012?07?12;修回日期:2012?1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068);201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ZDB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度规划项目(11YJA630058)

作者简介:刘爱东(1950?),女,山东高唐人,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反倾销会计战略,技术创新;杨轩宇(1988?),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反倾销会计战略.

作者:刘爱东 杨轩宇

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篇2:

盟欧针对中国贸易救济调查的趋势及中国应对

摘 要:欧盟是全球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经济体,且调查对象集中于亚洲地区,中国是其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比例最高的国家。就欧盟针对中国贸易救济调查趋势而言,从目标国上看,中国现在直至将来依然是欧盟救济调查最大对象国,但并非是针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经济体;从欧盟运用贸易救济工具看,传统贸易壁垒和新型贸易壁垒不断融合,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用不断强化;从贸易救济效应上看,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加大,而中国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因此,中国需要从经济体制、补贴制度、贸易救济制度等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应对欧盟的贸易救济调查。

关键词:欧盟;中国;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

随着中国与欧盟之间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双边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欧盟频频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2018年5月,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贸易问题,发布了《贸易防御调查中的中国经济重大扭曲报告》,这份长达470页的调查报告直指中国市场扭曲情况。2018年6月,欧盟出台了《贸易救济现代化法案》,将市场扭曲与反倾销税率直接挂钩,客观上加大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力度。基于此,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分析欧盟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的特点及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欧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特点

(一)行业及频率

欧盟作为全球五大发达经济体(欧、美、日、澳、加)之一,是发起贸易救济最多的经济体之一,自从WTO成立以来,欧盟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频率及案件总数仅次于美国。截止到2018年底,欧盟共对其贸易伙伴发起贸易救济案件共计601起,占到全球贸易救济案件总立案数的12.5%,其中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占到了其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总数的85%,而反补贴调查及保障措施两者共计15%。欧盟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的行业也比較广泛,达到了30个,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工、工业制造、钢铁工业等领域,近两年来,金属制品业是欧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涉及行业。

(二)对象目标

欧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对象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欧盟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到的国家众多,其中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涉及到全球53个国家,反补贴调查的目标对象共有21个国家,实施保障措施案件的对象目标共涉及到6个国家。这三类贸易救济措施均有涉及的国家共有3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和韩国。亚洲地区的中国、韩国、印度、泰国、印尼等国家是欧盟发起贸易救济的主要国家,其中中国共涉案160起,占到欧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比例26.6%。在反倾销、保障措施案件中,中国是欧盟申诉最多的国家,其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反补贴调查中,中国是欧盟针对的第二大对象,仅次于印度。

(三)实施措施

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并不一定会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一旦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对目标国的影响就比较大。欧盟在贸易救济调查中,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比例最高的目标国就是中国。在过去的20年间,欧盟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终止调查或未采取措施的案件,中国涉案比例最低的,只有49%;而印度、韩国、泰国等国家的比例保持在80-85%之间。换言之,欧盟最后实施了反倾销措施的国家中,亚洲地区比例最高的是中国,欧洲地区比例最高的是俄罗斯。在欧盟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案件中,中国同样是被采取反补贴措施比例最高的国家,案件比例达到了60%。尽管欧盟针对印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立案数超过了针对中国的,但最终有80%的案件终止调查或最后未实施反补贴措施。而在保障措施案件中,除了2018年发起的针对中国的籼稻和钢铁产品尚处于调查阶段,其他的案件均实施了最终保障措施。而且还有1起案件被实施了特别保障措施。

二、欧盟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趋势

(一)中国作为目标国的定位趋势

第一,中国现在直至将来依然是欧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大的针对对象。如前所述,不管是案件总数,还是各类案件数以及被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数,中国均是欧盟针对的最大目标国。欧盟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不仅立案数量多,而且采取最终实施措施的概率也较大。如2013年8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补贴和反倾销合并使用的涉案商品金额就超过了40亿美元,一次性对贸易伙伴发起“双反”调查的数额如此庞大,在WTO发展史上实属罕见。2016年11月,当《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到期,中国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2017年2月,欧洲议会举行投票,546票赞成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2018年6月,欧盟出台的《贸易救济现代化法案》,将市场扭曲与低价征税规则相结合,其中要求原材料不能超过产品生产成本的17%,否则就可以认定其属于“严重扭曲”,显然这个规则对中国产品的针对性极强。就上述法案的规则看,中国企业原材料成本很难被限定在17%以内,由此在未来中国依然是欧盟发起贸易救济最大目标国。

第二,欧盟并不是对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严重的经济体。尽管欧盟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总量以及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案件量均比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近些年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数量及比重有下降趋势,欧盟并不是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最终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经济体。从针对中国的立案总数看,从2005-2018年间,基本上是保持在15%左右,其中2017年降到了10%。欧盟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在减少,这并不表明其针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力度在减弱,而是其由传统的贸易保护壁垒转向了新的贸易壁垒有关。从总数据看,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是美国,针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比重最高的国家是印度。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界,将在贸易救济调查方面的焦点集中在欧美,其实近些年来除了印度之外,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一直在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二)欧盟针对中国贸易救济工具运用趋势

第一,传统关税保护措施和新型贸易壁垒措施在贸易救济中有融合之势。欧盟基于关税措施的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数量是不断下降,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对其他国家发起调查的案件数均在下降。由此可见,传统关税保护作为贸易救济中手段的作用在下降,而基于技术、劳工、环境、社会等新型贸易壁垒,对商品进口起到了自动的阻隔效应。欧盟颁布了大量的涉及到技术、环境、绿色补贴、劳工待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了这些新型贸易壁垒的实施标准。2018年11月,欧盟出台了新的《贸易防御法》,授权欧盟贸易救济调查机构在调查过程中除了要衡量经济指标之外,还要考虑被诉国的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虽然传统的贸易壁垒在贸易救济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长时段看有加强的趋势,然而欧盟不断引入各类非传统贸易壁垒标准,与传统贸易壁垒不断结合,形成了两者融合之势。这两种手段的结合,对中国企业和商品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欧盟将反倾销和反补贴并用的趋势在加大。2004年加拿大针对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反补贴调查案件——中国户外烤肉架案,由此打破了GATT在1984年确定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救济只适用反倾销的惯例。此后,美国、欧盟等国家也相继对中国商品发起了反补贴调查。欧盟在针对中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不仅案件数量在增多,而最终实施反补贴措施的比例也比在反倾销调查中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比例要高。从2016年以来,欧盟在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中有将反补贴和反倾销并用趋势,仅仅2018年针对中国发起的4起调查全部使用了双反措施(尚有3起案件为结案)。从理论上看,反补贴调查只能适用于政府干预行为,其针对对象是中国政府而不是企业,集中在在政府贷款、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等补贴层面,而反倾销针对只是出口企业,其诉求是解决出口价格问题,一般不涉及到政府政策。欧盟在2018年6月出台的《贸易救济现代化法案》中将反倾销调查扩大到进口商品的资源配置等方面,如此就很容易将反倾销调查与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相挂钩。换言之,只要欧盟在针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发现商品定价或资源配置(原材料配置)有政府干预,就可以使用反补贴调查,导致双反措施并用。

(三)欧盟针对中国贸易救济的影响效应趋势

第一,欧盟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的负面影响在不断扩大。如前所述,欧盟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频频反倾销、反补贴并用,仅在2018年1年内就发起了4起双反调查,由此表明欧盟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中已经从对企业和商品的关注上升到对中国政府政策的关注,从关注产品出口价格到关注中国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欧盟依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依然使用替代国计价方法,不仅如此,欧盟还进一步认定中国是属于“市场严重扭曲”的国家,并确立了原材料价格在商品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对中国几无可能使用从地征收反倾销税的概率。另外,在《贸易防御调查中的中国经济重大扭曲报告》中,欧盟认为中国政府对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要素配置和定价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钢铁、铝、化学品、陶瓷等。可以预计,在未来,针对中国的这些产品,欧盟将会发起更多的贸易救济调查。

第二,中国缺乏系统的应对欧盟贸易救济的相关机制。从中欧对比角度看,欧盟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以及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数要远远高于中国针对欧盟的,这就表明中国缺乏相应的反制措施和机制。再从涉案行业看,欧盟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行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并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如2018年针对中国数据处理设备的双反调查)。而中国对欧盟发起的貿易救济调查还是集中在传统工业品或工业原材料等行业,尽管2018年中国对欧盟发起了2 起特种钢产品反倾销调查,但对于欧盟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没有太多的应对措施,也客观上反映了中欧贸易结构的差异。而欧盟的《贸易救济现代化法案》和针对中国市场扭曲的报告,已经出台了一年多时间了,中国对此缺乏系统的回应措施,缺乏系统的应对机制。

三、中国应对欧盟贸易救济趋势的基本策略

(一)大力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欧盟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确实是因为中国市场环境有比较严重的扭曲,根源就在于中国的经济体制还存在较多的政府干预问题。因此,第一,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欧盟在针对中国市场扭曲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最大扭曲就是政府干预生产要素配置过程。在欧盟看来,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到政府的束缚太多,未能完全市场化。欧盟的《贸易救济现代化法案》中对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市场化程度的大小成为欧盟贸易救济调查并最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重要依据。我国企业及商品在欧盟市场频遭贸易救济调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所致,导致欧盟在双反调查中认定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就是生产要素的政府干预导致了企业交易成本高、资源配置不科学等提升了生产成本在出口价格中的比重。因此要消除欧盟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偏见,就必须要加大市场改革力度,特别是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领域,要实施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定价机制,使得各类稀缺性资源能够在价格上得以提升,进而优化资源配置过程,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第二,厘清公共产权结构。欧盟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有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认为中国政府为国有企业营造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享有优先地位。中国国有企业是国家或集体所有,这种所有制结构是清晰的,体现为支配权和占有权;但其公共产权(体现为使用权和收益权,即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并不明晰。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中,使用权和收益权不清晰,必然会影响资源市场配置度,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治理改革,实现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分离。

(二)全面推进政府补贴制度改革

具体而言:第一,对现有补贴计划和政策的处理,从原则上看,应该保护受到补贴企业的可信赖利益。国务院在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下称“25号文件”)中规定,对于那些有补贴期限的合同应该直至合同履行完毕;对于那些没有补贴期限的合同,可以设立一个过渡期(最多不超过3年),在过渡期内继续履行,过渡期结束后不再履行。可见,这个优惠针对的是补贴合同,而不是补贴计划本身。换言之,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了优惠补贴政策合同,直到合同履行完毕。但即便是在补贴计划没有废止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应该继续与企业签订享有优惠政策的合同。第二,国务院25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以后出台优惠政策的时候,凡是涉及到税收优惠或是经过中央批准设立非税收收入支持的,必须要经过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其他的优惠政策有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显然,这一程序性规定就是希望通过落实制定权来保证新的补贴能够合法合规。但笔者以为,即便是国务院这一规定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新出台的补贴措施也只能是维持国内法上的合法性,而不能完全保证与WTO规则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国务院在以后出台补贴政策时候必须要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第三,新出台的补贴政策应该尽量具备非专向性特征。其实政府在产业补贴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是能够掌控补贴性质的,因为补贴的专向性和非专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制定过程。只有事实专向性难以在制定的时候操控,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补贴执行情况来认定的。可见,政策制定过程完全可以控制补贴的性质,也就是可以控制补贴的风险,尽量采用非专向性补贴来预防被诉的风险。

(三)推进贸易救济制度的完善

贸易救济制度是贸易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和自由竞争秩序,还能够为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提供反制措施。中国的贸易救济制度发展滞后,亟待立法完善。具体而言:第一,不断完善贸易救济制度的法律体系。当前贸易救濟方面的制度体系散见于各部门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不仅立法层级低,而且也不够系统,前后抵牾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尽快推进贸易救济制度的立法进程,细化其实施条例。可以借鉴欧盟及其他国家的立法、WTO的国际规则,进一步明确倾销事实确定方法、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诉讼主体条件、调查程序与方式、管辖权等问题,对贸易救济制度的反规避规则、产业援助规则、贸易谈判规则、产业竞争力调查规则要进一步细化,必要时可以补充立法。第二,不断完善贸易救济制度的相关实施机制。在完备的法律体系之下,要建立一个包括预警监测、损害调查、取证分析、研究功能在内的全方位贸易救济实施机制,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要密切合作,与产业部门建立有效沟通。其中,特别要重视预警监测机制和反制机制的建立。为此,必须要构建产业数据库体系,通过对进出口情况以及市场价格波动来监测,由此判定是否需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基于国际惯例以及国内相关行业的变动情况,一旦判定中国某个行业集体受损,就可以主动发起调查。总而言之,中央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要不断加强联动,充分利用我国的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以及WTO规则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蒋璇芳. 欧盟贸易救济立法修改述评——以WTO改革为背景[J]. 武大国际法评论,2019(2):143-157.

[2]周艳云. 贸易战背景下欧盟“市场扭曲”的新替代国方法的WTO合规性缕析——以DS516案为视角[J]. 河北法学,2019(5):64-77.

[3]陈曦,程慧. 欧盟—中国贸易救济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研究[J]. 国际贸易,2019(6):18-26.

[4]王宏禹. 欧盟贸易战略的价值观导向及中国对策[J]. 理论学刊,2019(2):87-93.

[5]张校溱,罗春玲,黄庆华. 欢盟对华反倾销调查贸易效应研究——以光伏产品为例[J]. 西部学刊,2018(2):51-55.

[6]郑江. 英国脱欧对涉华贸易救济措施的影响[J]. 国际经济合作,2019(3):36-42.

[7]杨明明. 反倾销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以中欧贸易为例[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高尚君

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篇3:

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 企业面对的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我国贸易救济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其亟待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为此,本文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 ;进口规模

一、贸易救济措施概述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频繁对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提出了贸易救济调查,致使我国成为全球数量最多、损害最大、影响最深的贸易救济被起诉国。自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案件数大幅下降,而我国却依然是各国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2010年上半年,在WTO成员国发起的69起反倾销和5起反补贴调查中,分别有23起、3起是针对我国的,我国仍居榜首。与此同时,国外对华倾销产品源源不断流入我国,严重损害了国内相关产业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救济措施,更应该拿起贸易救济措施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是进口国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而采取必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通常的贸易救济措施是指“两反一保”,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它是WTO 所允许和规范的,也为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成员所广泛使用。

二、当前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

自1997年我国发起第一起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以来,截止2010年底,我国对60种进口产品启动了71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66起,反补贴4起,保障措施1起,并对18起反倾销案进行了期终复审(见附表)。如果按照世贸组织1个国家1种产品对应1起案件的统计方法,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原审案)为194起,其中反倾销调查189起,反补贴4起,保障措施1起。

(一)入世后立案数量迅速增长

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界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意识迅速增强,立案数量猛增。仅2001年,我国对进口产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立案6起,2002年则高达10起,是我国历年来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最多的一年。其后的2003年-2010年立案数量分别为6、8、7、5、1、6、11、5起(见表1)。这主要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国外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利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的条件也更加成熟。2009年我国发起了对美国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的反倾销立案,说明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低端原材料加工贸易中,正逐步向高端的产成品行业迈进,同时我国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汽车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同时可以看出我国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重要性,企业能主动运用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法律武器,抵制倾销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维护产业利益。

从入世前后贸易救济立案对比表可以看出,从1997-2001年我国对外仅提起了12起反倾销案件,而2002-2010年间我国共对外提起贸易救济案例59件,其中反倾销案件54起、反补贴案件4起、保障性措施1起(见表2)。这说明入世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入世前我国企业提起的贸易救济立案全部为反倾销案件而且立案数量较少;入世后案件数量和种类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反倾销数量平均每年比入世前翻了一番,而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运用也进一步抵制了外国竞争者利用不公平的手段占领我国市场、损害我国幼稚产业、保护自身及国家利益的不良企图。

(二)涉案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

据统计,在我国企业发起或参与发起的71起贸易救济案中,共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及其成员国作为一个地区计算),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俄罗斯为前6大涉案来源国和地区,占82.99%(见表3)。事实上,这六国也是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其中美国涉及的案件为34起,约占总案件数的17.53%,位居第一;欧盟及其成员国和韩国涉及的案件均为33起,约占总案件数的17.01%,并列第二。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指控对象国的集中程度是相对较高的。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亚洲也是涉案率比较高的地区。

(三)涉案行业相对集中

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电子工业、化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汽车业8大类(见表4)。期中化工业案件占61.97%,另外冶金工业、农产品和造纸工业所涉案件占全部案件数的比重均为8.45%,纺织工业位居第五,占5.65%,行业集中趋势十分明显。

1997-2010年我国对外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涉及到60种进口产品(丙烯酸酯、邻苯二酚和双酚A各涉及两例),主要集中在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以及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立案66起,占案件总数的92.95%,均属于中间基础原料且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品(见图1)。而这些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主体。

涉案行业相对集中主要是由于我国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原材料基础薄弱,大量依赖进口;同时,随着我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的大力发展,这些传统优势行业的涉案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它们在国际领域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而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与此同时,为保护相对幼稚产业的顺利发展,相关产业和企业积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保护电子、汽车工业的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多。

(四)主要使用反倾销措施

自1997年至2010年,我国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66起(按WTO统计方法为189起),反补贴调查4起,保障性措施1起(见表5)。尤其是2009年商务部贸易救济立案、裁决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8起、反补贴调查3起;涉及化工、纺织等10个行业、55类产品;其中8起反倾销案件和1起反补贴案件已作出裁决;同年12月10日,商务部对自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的“双反”调查做出初裁裁决,使我国成为少数能全部运用世贸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贸易救济措施的WTO成员之一。

据统计,入世前我国发起的12起贸易救济案中全部使用反倾销措施。入世后,2002年4月19日中国钢铁协会带头,宝钢、武钢为首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发起了首例保障措施。2009年我国对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白羽肉鸡产品和取向电工钢分别发起了“双反”案,同年8月对来自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发起反补贴案。从单一的反倾销措施的运用到逐步向“双反”、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转变,我国企业运用贸易救济维护产业安全和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手段日益多元化。

三、完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对策

对外贸易过程中,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仍将是维护产业安全和贸易秩序公平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策

1.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确保在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人才和资金的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工作的效率,加快调查取证的速度,从而缩短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的裁决速度,更加有效即时的维护企业和国家相关产业的利益。此外,政府可以出面建立一个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基金。基金来源可由财政拨款、从进出口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以及企业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规操作的罚款等几部分构成,以缓解企业过重的费用压力,使受害企业敢于积极发起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调查。

2.强化对外贸易救济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我国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自2001年建立以来,监测范围已覆盖进出口额占比超过70%的敏感商品,并实现了对汽车、钢铁、化肥、纺织、电子、机床等行业的重点品种的深度分析,建立了约有1亿5千万条数据的产业安全数据库。虽然十年来,共编制并上报各类产业损害预警报告100多期,发挥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很多地方。首先,需及时更新扩充产业安全信息数据库。产业安全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是做出正确分析判断的数据上的重要支撑。其次,要建立包含正常、较正常、低危、中危和高危五个区域的动态分析模型。根据国外倾销产品的进口价格、进口数量、市场份额等发展变化引起国内产业指标因素的变化,经过综合评价,根据警情警度的高低,发出警示,预示是否可能造成产业损害的信号。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对产业是否造成损害和损害程度进行预警,发现产业发展的安全隐患。

(二)行业协会对策

1.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职能。在对外贸易中,企业是主体,但单靠个别企业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是很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积极协调同行业各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优势,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商务部和政府开展相关的调查取证工作,在仲裁期满后要配合商务部开展贸易救济效果跟踪的工作。

2.引导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救济

行业协会不仅要组织企业,甚至代表行业,开展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申诉,还要协助国内企业提供可靠公正的资料和数据。对外贸易救济的开展是整个行业的行动,而不是单个企业的,要有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此时,行业协会要发挥特别的优势代表产业,组织相关力量,共同开展工作。可以通过组织申诉单位之外的支持单位,在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上通过决议并发表全行业支持开展对外贸易救济的申明,立案初期,为促进国家对案件的受理,应积极准备相关材料,组织申诉企业联名给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打报告,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以此促进国家的重视和整个案件的受理和裁决。

(三)企业对策

1.增强企业的维权意识

首先,应加大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理论宣传,树立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正确认识,使企业转变观念,认识到提出贸易救济措施诉讼是为了维护本企业合法利益和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尤其是我国一些大型的企业应在其中起好带头作用,变消极等待、“搭便车”为团结一致、积极主动。其次,企业还要掌握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主要程序,在提出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申述的时候,企业应做好下述工作:认真组查,获取必要的证据,特别是价格方面要有1-3年的数据证据。最后,案件申诉历时长,最终裁定通常要8到12个月才能进行,企业必须要有耐心,做好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准备,诉讼到底。

2.加强企业间的联合

完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运行机制,企业要注意相互间的联系。主要包括加强与同行业间,与上下游企业间及与行业协会间的密切联系。要加强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联系与配合,实现信息共享,积极调查举证,共同抗击国外产品的倾销,保护本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各参加申诉的企业在提供有关申诉材料和证据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合、及时提供,不要因为个别企业的拖延导致整个贸易救济案件的延误。应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密切配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对涉案行业有利,但导致下游行业原材料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矛盾,避免下游企业通过一些规避手段低价进口倾销产品,进一步损害涉案行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高永富.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情况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6):15 -19.

[2] 杨荣珍,张玉卿.我国对外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1):1-6.

[3] 霍焱,杨定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J].现代商业,2009,(33): 101.

[4] 汤婧.我国贸易救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28-36.

[5] 杨益.科学分析贸易摩擦形势,有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贸易救济,2011,(1): 3-6.

[6] 马豫.反倾销助力——中国聚酰胺企业喜迎春天[J].中国贸易救济,2011,(3): 1-8.

(编辑:何乐)

作者:胡心宇 李巧

上一篇:政治发展制度逻辑论文下一篇:城市水务法规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