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保障措施案研究论文

2022-04-15

根据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在世贸组织所承诺的义务必须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履行,这个转化过程对于维护我国的权益至关重要。外经贸部世贸组织司副司长、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副局长张向晨指出,根据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在世贸组织所承诺的义务必须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履行,这个转化过程对于维护我国的权益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钢铁保障措施案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钢铁保障措施案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入世第一案”初胜

一个典型的WTO案例

2003年7月11日,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案三人专家组发布报告,裁定美国对本国的钢铁保护措施违反世贸规则,支持原告方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对本国钢铁行业执行保障措施的申诉。

该案起诉美国的国家多达八个,是WTO争端解决中原告最多的一个案件。由于中国是原告之一,因此可称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次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保护本国贸易和产业合法利益,并取得了初胜。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规则,在无上诉的情况下,专家组报告将被争端解决机构通过。

有业内专家认为,从法律上看,该案也是涉及法律问题最多的一个案件,包括专家组审查范围、未预见的发展、进口产品定义、国内相似产品定义、进口增加、严重损害、因果关系、对等性、最惠国待遇、措施的限度、关税配额分配、发展中国家待遇等12个法律点,几乎涉及了WTO《保障措施协议》每一个实质性条款的适用和理解。

对于这个裁决结果,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有关方面立即表示会上诉,并会在现阶段维持保障税率。

去年3月20日,由于美国钢铁行业的压力,加之国会中期选举因素,布什总统根据美国贸易法案中的201条款,做出了实施钢铁保障措施的决定,开始对大部分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30%的关税,对板坯、板材等12种进口美国的主要钢铁产品,实施为期三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8%到30%不等的关税。除加拿大、以色列、约旦和墨西哥,该措施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钢铁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

美国之所以败诉

对于美国这次败诉的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WTO研究会会长薛永久一语中的:“采取保障措施一般是因为进口突然增加,导致国内产业受损;而美国则明显由于本身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导致钢铁行业竞争能力不强。”

原外经贸部曾参与过该案谈判过程的官员也曾表示,美国近年钢铁进口数量增加,但并没有造成对其钢铁行业很大冲击;美国确实有钢铁企业申请破产,那是由于破产企业自身结构和规模以及技术原因所致,和其他国家钢铁出口数量增加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2002年4月11日美国与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六方举行的联合磋商中,六方指出,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关于保障措施的基本要求,表现为美国依据对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武断定义,打击了范围广泛的所有钢铁产品;美国的行动不能够找到有力的证据。

事实上,美国保障措施所涵盖的大多数产品,其对美国的进口自1998年起就已下降;美国不能保证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损害不被归因于进口产品。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也是不成比例的,超出了为补救由于出口产品而造成的损害所必需的程度。

三人专家小组显然倾向于原告方的意见,其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未能够证明其国内钢铁产业由于大量廉价的进口而受到损害,而这“正是采取保障措施的前提”;而美国将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和约旦排除在保障措施之外的做法也是“违规的”。

DSB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案能够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即得出初裁结果,在中国没有入世的情况下是不可想像的。

原外经贸部发言人高燕曾指出,向“争端解决机制”(DSB)提请裁决,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项重要权利。“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对这类争端,我们只能通过双边谈判和诉诸对方国家法院,很难获得公平处理。”

同样,这种裁决在关贸总协定变身为世贸组织之前得到执行也是不可想像的。“这主要因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DSB)近年的根本性完善。”薛永久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争端解决机制(DSB)早已存在于原来的关贸总协定(GATT)中,只不过GATT的争端解决与程序是属于调解和规劝性的,主要是通过“磋商”机制,利用各方的合作精神来最大可能地解决争端,理事会的最终裁决不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另外,解决程序没有确定的时间表,裁决容易被阻挠,致使许多案件久拖不决。

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当中,以上弊病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进。最重要的改进集中于精细的操作程序、明确的时间限制以及严格的交叉报复机制等方面。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1995年1月,关贸总协定更名为世贸组织,按照改进后的程序,会员国之间发生争端后,DSB可以先给出60天的双边协商时间,磋商不成将进入仲裁程序。届时将由世贸组织组成专家小组,原则上在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九个月)内提交最后报告,作出裁决;在专家小组提出报告以供各成员传阅后20天至60天间,各争端方如无异议,该报告即视为通过。如果一方不服,可以向一个七人组成的“常设上诉机构”提起上诉。上诉案审理期限原则上为60天至90天。上诉机构可以维护、修正、撤销专家小组的裁决结论。上诉机构的裁决为最后裁决,当事方应无条件接受。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处理过程,完整地体现了DSB的运作程序。

2002年3月20日,美国正式启动保障措施,中国和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等六方,于2002年4月11日和12日在日内瓦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问题与美方进行磋商,要求美国立即终止限制钢铁产品进口的保护主义措施。但遭到拒绝。

2002年5月21日,欧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率先提出成立世贸专家小组,以解决与美国的钢铁贸易纠纷,其余涉案各方也纷纷跟进。但这一要求遭到美国的反对。“原来在GATT时,如果有一方不同意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就不能成立,也就不会进入到DSB后续处理阶段。而目前,第一次有一方不同意,则专家小组不能成立;但如果有一方坚持成立,第二次专家小组就可以自动成立了。”薛永久告诉记者。

2002年7月25日,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按照有关程序,任命了来自冰岛、印度和新加坡的三位专家,组成负责201钢铁保障措施案专家组。

改进后争端解决机制形成了WT0独特的两审终审制,增强了争端解决机构的权威性和灵活性。“正是这一机制才使多边贸易体制的一整套贸易规则不再是停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一套能够发挥实际效力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游戏规则。”一位法律专家这样认为。这不仅为WT0各成员提供了公平公正地解决经贸纠纷的场所,而且通过其裁决的执行,减少了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WT0首任总干事鲁杰罗将其誉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支柱”。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不平衡,这个机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个利好。它标志着中国未来解决与其他WTO成员的争议,多了一条稳定、可预见的途径。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8%~19%,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仅占其全部出口的1%左右,谁会更在乎贸易争端呢?没有这个相对完善的机制,贸易争端一般都会归于双边实力为主导的较量。但目前来看,主导因素变成了WTO的相关规则,尽管实力差距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但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薛永久总结说。

本刊实习研究员 Joe Westersund对此文亦有贡献

钢铁保障措施案研究论文 篇2: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遵守承诺保护自己

根据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在世贸组织所承诺的义务必须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履行,这个转化过程对于维护我国的权益至关重要。

外经贸部世贸组织司副司长、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副局长张向晨指出,根据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在世贸组织所承诺的义务必须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履行,这个转化过程对于维护我国的权益至关重要。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我们参与了相关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以及多部国内法律、法规的审核和会签,协助有关部门把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我国的承诺转化为国内立法,使之既与世贸组织规定相符合,又要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透明度是世贸组织的重要原则。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们建立了中国贸易政策咨询点,向社会公众提供我国与贸易、知识产权、投资和外汇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行政措施的信息。外经贸部世贸组织咨询网已正式开通。网站开通后,社会反应十分强烈。每天的访问量都在1万人次左右。

我们积极组织国内有关世贸组织规则的学习和研究。自2001年年底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三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世贸组织研究班、四期地市级一把手世贸组织知识研究班以及多期相关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截至今年年底前,参加以我们为主组织的培训班的各类人员将超过3000人。

我们还配合有关部门,利用世贸组织关于通报机制相关规定,及时向世贸组织通报。截至今年10月18日,已向世贸组织完成了279项通报。在美国“201钢铁特殊保障措施案”中,我们还将美国实施的钢铁保障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维护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年4月份,由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参加了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6方与美国就“201钢铁案”在DSU框架下的磋商。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新成员,首次实质性参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也为确立“201钢铁案”的多边程序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美国201钢铁特殊保障措施案中,为防止我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出口钢材转移地,我们还启动了我国钢铁临时保障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钢铁过量进口,保障了国内钢铁企业的利益。

钢铁保障措施案研究论文 篇3:

应对涉华贸易特殊保障措施的对策研究

摘要: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引起国内外对新形势下贸易保护措施的关注。当前,各国采用的贸易保护措施与以往不同,反倾销及反补贴措施的运用出现下降趋势,保障措施的使用频率有所升高,《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机制的规定又使我国陷于特殊保障措施频发的困境。如何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值得思考。

关键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的发生使WTO的贸易救济措施备受关注。但人们经常混淆特殊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及反倾销、反补贴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我国成为WTO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受害者的深层次原因也缺少反思。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掀起新一轮的贸易保护潮流,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不同以往的贸易救济手段寻求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具体表现为使用保障措施相比之前有所上升,而反倾销措施有所下降,反补贴措施由于涉及对政府的调查,仍保持较低比例。本文试图说明特殊保障措施与保障措施的关系及我国在入世之初签订的《中国入世议定书》对保障措施所作的承诺与当前我国遭遇的一系列特殊保障措施案件的因果联系,探讨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应采取的对策。

一、特殊保障措施与WTO贸易救济措施

WTO创立的宗旨之一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弱化或禁止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如配额、许可证及双边协议或自限协议等数量控制措施的实施。然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贸易分工不同,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这会在现有的世界贸易规则下产生不公平贸易的情况。因此,WTO允许成员方许可使用某些手段来调节进口,这些手段被称为“两反一保”,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保障措施还有几种特殊的形式被称为特殊保障措施。而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涉及的便是特殊保障措施,它与保障措施密切相连,但又有所不同。

(一)WTO关于特殊保障措施的规定

WTO的保障措施制度以《保障措施协议》为核心,同时包括几种特殊形式的保障措施条款,它们是针对特定产业的保障措施条款,如《农业协议》和《纺织品和服装协议》;针对特定国家的保障措施条款,如我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保障措施主要规定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中,是指因不能预见的情况和依成员方承担GATT的义务导致某种产品对该成员进口数量绝对增加或与其国内生产相比相对增加,并对该成员领土内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则该成员方可在防止和补救这种损害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种产品全部或部分终止义务或撤销修改减让。从上述定义中可看出,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是某种产品进口数量大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害威胁,并且在数量增加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保障措施实施的限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障措施实施只针对某一进口产品而不问其来源,即保障措施的非歧视性。而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具有歧视性,这与WTO的保障措施所倡导的非歧视性要求不符,混淆了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区别。由于保障措施的非歧视性,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对国内生产者的严重损害是由一个或几个进口国的产品增加而引起的,所以对所有的出口国一起进行惩罚提出质疑,由此产生针对特定国家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也接受了这种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即《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根据该条款规定,我国加入WTO后12年,如果我国的某项出口产品相对或绝对增加,对WTO成员方市场造成市场扰乱,双方应磋商解决。在磋商中,双方认为应采取必要行动时,我国应采取补救行动。如果磋商未果,该WTO成员国在补救冲击所必需的限度内,可对中国采取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措施。虽然这是我国入世必须面临的不利条款,但从整体角度和入世带来的长远利益看,我国加入WTO还是利大于弊。并且,在我国发生特保案时,仍可利用WTO的其他保障条款来寻求保护。

(二)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的比较

保障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是WTO规定的贸易救济手段,在实践中被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是针对违反公平贸易行为的补救手段。保障措施则是在公平的贸易环境下防止各国因实施贸易自由化而可能面临的各种意外冲击,从而保持贸易自由化的渐进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因此,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都是防御性的贸易保护行为。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在实施的对象和方式上,反倾销和反补贴针对的是出口国企业或政府进行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保障措施则针对的是公平贸易行为,并且要求体现非歧视性原则。三者在实施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上也存在不同。反倾销、反补贴所满足的条件是存在“实质损害”,而保障措施适用的标准是存在“严重损害”,至于特殊保障措施实施起来还要满足“扰乱市场”这一条件。最后,在实施的程序和产生的后果上也存在很大不同。如,在美国,反倾销诉讼更像是司法诉讼,由裁决决定是否征收反倾销税。而保障措施先由调查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然后由最高行政或主管部门决定是否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总统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在实施期限上,反倾销原则上一直有效,但一般应自征税起不超过五年之内结束,而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通常不得超过4年,最长不超过8年,发展中国家最长不得超过10年。保障措施的实施方法很多,如增加关税、实施关税配额、实施数量限制、举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等等,而反倾销主要是征收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两种。在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中,主要采取的是加收关税的方式。

二、加入WTO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频遭国外特殊保障措施的侵袭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一些西方国家一直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案件始终在WTO贸易救济措施中占很大比重,我国成为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受害者。WTO的官方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6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相对于反倾销案,反补贴案由于不仅涉及涉诉国家的企业还涉及到涉诉国家政府,因此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被诉诸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对我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对我国的反补贴案比较少,而保障措施案件也仅相当于反倾销案的1/20。

2008年9月前,由于全球经济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反倾销案呈下降趋势。涉及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也有所减少。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向标榜贸易自由的美国,在金融危机之下,公然要

求“买美国货、用美国人”,这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美国众议院在经济振兴方案中的一项条款,即获得振兴款的公共工程,要求只能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各大媒体对此估测:“买美国货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战”。不仅是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也先后出现“用本国工人、买本国货”的声音和行动。贸易保护卷土重来。在贸易保护方面,保障措施成为各国的新宠,与反倾销、反补贴相比,保障措施更加简单易行。反倾销必须有一个法律的认定程序,如价格方面就必须认定产品在出口的时候是低于国内的。但保障措施则没有这种要求,其认定更加宽泛。以轮胎为例,只有轮胎商才能发起反倾销诉讼,但“特保案”提起诉讼的主体则更加宽泛,连工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保障措施比反倾销、反补贴的杀伤力更强,从而更加有利于保护进口国的相关产业。我国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仍能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某些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因而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打击对象。

我国从2008年下半年频繁遭受国外贸易保障措施的侵袭。2009年1月至今,仅印度就发生多起对华特保案件,如对华纯碱发起特保调查;对自中国进口的铝板及铝箔进行特别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对华尼龙帘子布进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特保案”的发生最令人们担心的是,“美国开了个坏头,其他国家群起效之。”因为与普通的WTO保障机制相比,“特保”是专门针对我国的,不具有WTO其他保障措施的非歧视性。

三、对策

频繁的涉华特殊保障措施案件使我国经济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以美国轮胎特保案为例,将导致我国近10万轮胎工人失业和10亿美元的损失。对此很多学者主张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少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涉华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损失。

(一)熟悉WTO相关规定,据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保障机制

我国已制定《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但在实践中这一条例由于规定简单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起到积极地保护作用。而且我国还没有关于保障措施的条例,在当今保障措施频繁发生的情况下,这对我国非常不利。因此,我国要依据WTO规则完善相关立法,加速制定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及应诉与收益对称机制。

(二)利用WTO规则,争取更多的平等待遇

要积极争取欧美等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使我国企业早日摆脱在贸易保障措施中经常处于不利境地的局面。针对部分经济体滥用WTO贸易保护规则的做法,我国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上接受了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在遭受特殊保障措施时仍可寻求WTO的措施来进行自保。

(三)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并建立出口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出口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而此类产品在世界上已严重过剩。另外,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要求我国不仅需对国内产业进行调整,还需建立出口协调机制,包括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出口产品和价格调整等。

另外,建议我国在外交策略上应有更加长远的考虑,特别是一些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联系的贸易伙伴,应有更好、更长远的交流,不仅在经济方面,还要加强外交、人员、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增加互信和理解,最大程度地减少贸易争端。

作者:田洪鋆

上一篇:分层教学之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商品混凝土裂缝控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