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2022-04-20

略论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1:

少数民族的环境权及其法律保障

摘要:环境权是当今社会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阐述了少数民族环境权的含义,然而作为环境法律核心内涵的环境权理论以及少数民族环境权理论,在环境法律中却还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则是经济发展不足以及传统法律对环境权保护不足两方面。从行政法的实体法和诉讼法方面保障环境权,民法和刑法是通过法条中的内容来督促有关部门来实现环境权的保障。

关键词:少数民族,环境权,保障

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对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人类应该通过立法来遏制。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世界上环境相同的本来就很少,出现不用的环境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区域不相同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不同的环境权。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再加上民族内部之间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从而导致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环境权问题。云南省是拥有最多少数民族的省市,拥有28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罕见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很多研究民族环境权的学者们提供了广大的研究对象和方向。并且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和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环境权概述

“英国人权问题专家杰伊西格勒在分析、研究了各种少数人的概念之后,指出:少数人是数量上具有一定规模,在肤色、宗 教、语言、种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由于受到偏见、歧视或权利被剥夺 ,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长期居于从属地位,国家应当给予积极援助的群体。”①少数民族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他们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有的经济、文化与政治背景。但是由于这种环境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停滞不前,文化政治不先进,缺少长远的发展眼观与策略。所以少数民族环境权的保护就应该结合生存权的指导思想,并且要与少数民族的发展权融会贯通在一起,而不是一味的只关注环境的保护。要确保少数民族自身的生存空间以及居住环境内原生的资源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要遵循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脱离贫困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条件完善后,他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合法权益来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权利不被侵害。如此一来,少数民族的环境权才能够得到更大利益上的保护。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少数民族环境权是指少数民族享有的适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其周边环境资源的资格和权利,其中环境的利用权是少数民族环境权的核心。这种权利并不是指少数民族所独有,而更应该是全人类所共享的,而在共享的同时应该对少数民族进行特别保护的,以保证这些权利得到真正的行使。”②

二、少数民族环境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少数民族环境权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在的制度上看,环境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正因为现在我国政策的执行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所以对环境权的研究造成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在环境立法和环境权的研究上,它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基础;其次,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多少都受到了西方国家对环境权的理念,并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两者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并且适用进我国的环境立法中去。这样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权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总体上说,我国法学界在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上呈蓬勃趋势,必将推动我国的环境法治的发展,从而全面保障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③

(二)少数民族环境权存在问题的原因

纵观我国环境权的发展过程,,就其现状来看,仍然有很多的不足,相比之下,在对少数民族环境权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而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发展不足。顾名思义,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前提,然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怎么可能会有更好的进步。同时建立环境权的法律制度就会更加的举步维艰。一方面,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发展问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首先要被忽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物质作为基础的话,又何来的发展。当然,可持续发展是现在目前为止,能够有效的控制环境破坏并且能够发展的唯一政策与原则。相比较国家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需要发展经济,在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国家还是选择了发展经济,所以在现实和国情面前,环境权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实施。“另一方面,要保障环境权,环境立法和执法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更需要巨额的资金。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就地处边远,经济发展也不足,更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完善环境立法和执法。因此,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的发展。”④

第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基础上来看,对环境权保护的规定是稀少,甚至没有。我国对环境权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民法规定了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并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但是,在保护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环境侵权的原因往往隐蔽性较强,常导致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其次,刑法典中规定了关于危害环境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对危害环境的不法行为人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同时威慑力不够,对于侵害环境权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起不到补偿作用;最后,行政法律规章程序简便、效率相对较高,所以对环境权的保障主要依靠行政法保护。但是,这样往往造成公权力的滥用,导致环境损害的转移,很难从根本上制止环境破坏。”⑤

由此看出,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只有在民法,刑法,行政法上对环境权作出了浅显的规定,更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权没有作出规定。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审视在这样的制度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要如何去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

三、少数民族环境权的保障措施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正是对少数民族环境立法的保障的一种具体方式。

“生态补偿是指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 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通过约定的某种形式, 转移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的过程。”⑥

生态补偿形式。“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生态补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国家财政补偿;二是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三是重点项目支持,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退耕还草工程。”⑦正如《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地探索国家层面上的生态补偿政策。

回归到土地权益上,对农民和村民来说,国家将集体土地划为保护地后,对他们是会造成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他们是要做出补偿的。

(二)少数民族环境权的法律保障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是需要法律的保护,而法律又是通过行政法、民法和刑法三方面的实现来进行阐述的。

1、行政法对环境权的保障

( 一) 行政的立法。行政立法国家立法机关行使行政权的一种体现,“在我国《立法法》第56 条、71 条、73 条分别规定, 国务院及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有权进行行政立法。”⑦笔者认为, 当环境权还没有在宪法规定中出现时,就可以通过以列举的机构作出行政立法, 并且对此加以保障。

( 二) 行政的裁决。正规来说平等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民事纠纷应该是法院按照民法上所规定的内容来解决的。可是因为某些行政管理工作与一些特殊的民事争议的案件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就将此类纠纷按照行政法上的规定进行处理。但行政裁决一定要按照法律上所规定的原则来解决争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 在环境污染争议中,可以通过行政裁决来进行解决。当然行政裁决并不是终局的裁决, 如果公民对裁决决定不服的话,也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

( 三) 行政诉讼是能够确保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有效办法。然而公民诉讼对已经存在的或是正在发生的以及将要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行使环境权而达到救济的目的。“公民诉讼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关未依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时,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⑧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5款的规定,环境权实现中的公民诉讼制度,只不过是行政诉讼的一个方面。“诉讼之前应有一个前置程序:即公民应首先向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申请保护环境权,防止污染和环境破坏,处理环境权益冲突,这一程序需要给予主管机关一定调查研究和处理时间。建立相应的诸如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基金等环境诉讼团体,代表公民进行诉讼。”⑨

环境行政监督诉讼。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对环境有具体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审核和批准项目的同时,应当保持两头抓,就是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公众环境权。当公众提出疑问时,应当作出解释,并且在法庭上也要作出最后解释。“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履行义务不当(如因过错审批而造成污染)给公民带来权益上的损害时,国家应负赔偿责任。”⑩这种诉讼有利于增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责任心。

( 四) 行政补偿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合法行为以后,公民的合法利益直接或是间接的遭到了损害,行政机关对此作出一定的补偿。笔者认为, 我国应该将这项制度写入法律法规中,并且严格的实施。 这是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它符合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并且也很好的体现了执法为民的重要思想。

2、民法对环境权的保障

传统民法在向现代民法发展的过程中适应环境保护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开始了对绝对所有权的限制,这对环境保护是有利的。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公民个人对环境权利的主张,即成为诉讼主体,得到司法救济的问题,至此,公民的环境权利实现仍有法律上的障碍,还需要确立新的法律规范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公民的环境权益才能切实午到保障。“民法上规定环境保护相邻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处于环境保护相邻关系的主体间的互相制约来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减少环境纠纷,和睦相处;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所以说,在民法中,对环境权的保障也还是比较充分的,只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环境权,所以只能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处分或制裁,从而来保障环境权的实施。

3、刑法对环境权的保障

根据《刑法(刑法修正案八)》第三百三十八条的规定,相关部门就可以很好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例如,怒江州兰坪县是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在那里,有很多是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对这种行为就可以更具以上的规定进行有效及时的制止,情节严重的应该按照刑法规定,严格处理。这样,才能使环境权得到更多的保障,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正如民法一样,刑法中也只能是对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定罪,从而使环境权得到保障,尽管如此,环境权也能充分得到保障。(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张晶:《论我国环境权的制度的思考》[J],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5期。

②赵娴:《论云南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载《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③张晶:《论我国环境权的制度的思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5期。

④赵娴:《论云南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载《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⑤张晶:《论我国环境权的制度的思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5期。

⑥《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⑦吴贤静:《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

⑦张震:《环境权之行政法保障初论》,载《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⑧李丹:《略论环境权的行政法实现》,载《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⑨李丹:《略论环境权的行政法实现》,载《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⑩陈开琦:《论环境权及其立法问题》,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赵娴:《论云南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J],载《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2]张晶:《论我国环境权的制度的思考》[J],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5期。

[3]《环境科学大辞典》[K].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4]吴贤静:《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J],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

[5]陈开琦:《论环境权及其立法问题》[J], 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张伟伟:《论公民环境权的行政保护》[J] ,载《经济与法》,2011年01期。

[7]李丹:《略论环境权的行政法实现》[J] ,载《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8]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杨小瑜

略论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2: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度总目录

★ 馆庆特辑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华诞庆典纪实编 者29(5)1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贺信29(5)1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讲话29(5)1

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讲话29(5)2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讲话29(5)4

河南省图书馆馆长王爱功致辞29(5)5

读者代表李鹏辉发言29(5)6

★ 专稿

关于图书馆学经典的研究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前沿研究讨论之一

柯 平 陈昊琳 陆晓红 俞传正29(1)3

阅读文化经典 提高综合素质

——《周易文化十二讲》评介崔慕岳29(2)2

特色知识库构建及其实现技术肖瑞兰29(3)2

To be or not to be

——关于图书馆发展的反思吴建中29(4)2

根植沃土绽芳华

——河南图书馆学研究六十年(上)

张怀涛 严 真29(6)2

★ 理论研究

公共图书馆为会议服务探究朱学武29(1)9

图书馆管理中的效率主义与《道德经》管理思想

郭鸿昌29(1)12

论图书馆社会公共产品属性与社会公平

张永玉29(1)15

基于图书馆2.0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张昕宇29(1)17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评价指标研究

姜 巍 毛忠行29(1)20

档案的实体分类与信息分类的关系陈 新29(1)23

《中图法》网络化探索丁伟国29(2)6

图书馆特色建设中把节约与效益放在首位

朱 珍29(2)9

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杨守霞29(2)12

试论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刘 虹29(2)14

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赵 靖29(2)16

英国图书馆使用著作权的豁免规则李 云29(2)19

我国图书馆法的立法期望与发展思路新探

程雪艳29(2)21

谈图书馆对网络阅读的指导作用周 红29(2)24

党校图书馆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作用的调查研究

蒋晓艳29(2)26

图书馆知识转移成本探析杨 哲29(2)28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廖丽艳29(2)31

图书馆人文价值解读阎丽敏29(2)35

高校现刊阅览室育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石 君29(2)37

LIB2.0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黄素君29(2)39

图书馆人文精神与职业认同再思考刘 莹29(2)42

创建科学研究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

——ISI Web of Science学术资源体系

结构、概况、特点与检索叶 国29(3)6

澳大利亚著作权法与图书馆王 英29(3)10

加州大学图书馆深化资源共享的模式与思考

马 辛29(3)12

知识构建与优化知识服务研究

周月玲 杨 雯 黄 辉29(3)15

关于图书馆创新的思考韩 英29(3)18

图书馆效益及其评价分析冯晓红29(3)21

图书馆管理的科层化分析丁明勤29(3)23

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差异化价值探讨

吴春光29(3)26

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蒋 晨29(3)29

江西省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研究展望

肖永霖 杨桂荣 路荣双29(4)4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

事业发展策略探析宦咏梅29(4)6

中小学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情况分析与对策

付慧英29(4)9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

李文革 戎军涛29(5)7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探究沈 颖29(5)10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图书馆构建研究徐玉萍29(5)13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研究钱 红29(5)16

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研究王 真29(5)18

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关于图书馆合理使用馆藏数字作品的规定赵静文29(6)6

移动通讯媒介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赵丽华29(6)8

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刘培兰29(6)10

论核心价值观与图书馆服务的关系邓碧侠29(6)13

基于学习型社会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研究

黄 健29(6)15

网络组织中竞争情报共享问题研究莫毅易29(6)19

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综述王丽杰29(6)23

★ 事业建设

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历程

夏 嫣29(1)26

图书馆立法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从美国图书馆立法效果来分析

李 洁29(1)29

院校图书馆服务当地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

焦红珊29(1)32

新时期郑州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建言刘慧霞29(2)44

提升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创新机制研究

张德胜29(2)47

图书馆文献排架体系之比较研究

罗 翀 蔡 丹29(2)49

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侵权及保护申 晶29(2)53

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路 平29(2)56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为来深建设者(农民工)服务研究

李 峰 熊 军 杨 榕29(3)3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黄 宇29(3)38

论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构建刘 进29(3)40

构建阅读文化 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杨惠芳29(3)43

图书馆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卢 燕29(4)11

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杨胜英29(4)13

发挥图书馆职能,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朱学荣29(4)16

新形势下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王新红29(4)19

图书馆立法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杨园园29(4)21

图书馆采访工作中“读者”定位研究

陈 鹰 霍朱莲29(4)23

试析我国图书馆法应有之基本内容

——基于韩国《图书馆法》的考察

张婷婷 袁庆东29(4)26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及措施

苗金娥29(4)29

信息、知识、人才鼎立咨询业朱新霞29(4)31

体育院校图书馆在体育事业中的创新服务理念

刘 皎29(4)33

公共图书馆在为劳务工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

夏燕丽29(4)35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创新

——谈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刘素艳29(5)20

略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李 霞29(5)23

论图书馆员形象塑造杨春华29(5)25

网络环境下高师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探讨

邢 玲29(5)28

试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刘晓云29(5)30

影响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王艳梅29(5)32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李凌杰29(6)25

论杜定友对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贡献路茂林29(6)29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王流芳29(6)31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经济建设分析研究

吴力武29(6)34

信息鸿沟的消极作用及图书馆的对策研究

——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责与使命

王培三29(6)37

构建和谐公共图书馆之探析沈 伟29(6)40

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初探张尔群29(6)42

公共图书馆加强针对性服务与推进全民阅读

李莺莺29(6)44

发展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

——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庄珍珠29(6)46

★ 工作探索

图书馆增强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

宣润平29(1)36

构建多元化的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探析

刘 娟29(1)38

试论图书馆馆长激励艺术吴邝平29(1)41

休闲图书馆的未来走向齐 珊29(1)45

讲座品牌: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王立军29(1)47

刍议图书馆讲座专业主持人之重要性严海帆29(1)50

利用延伸服务推动全民阅读探析程晓莉29(1)52

读者时间成本与图书馆效益黄 华29(1)55

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正确解读与图书馆服务

刘 莉29(1)59

对文献资源建设中采编工作的思考肖竹青29(1)62

再论图书馆编目工作管理李泽文29(1)65

论女性/性别研究文献目录的价值、作用和意义

——以《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

(1978-2004年)》为例谢玉娥29(1)67

激励理论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制度选择

李 玲29(1)71

略论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实施对策武二伟29(1)75

高校图书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申娴29(1)78

高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黄 健29(1)81

大学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苌群策29(1)85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研究

王文娜 陈丽君 王 婷29(1)89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贾淑敏29(1)92

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王 晔29(1)95

浅析图书馆网络攻击常见形式和电子图书馆防火墙的部署王小娥29(2)58

对高校图书馆细节服务的思考王晓红29(2)60

高校图书馆咨询工作之细节服务张 露29(2)63

金融危机下再谈图书馆服务怀秋萍 蔡 健29(2)65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皇甫海潮29(2)67

对国家图书馆西文科技图书采访工作的探讨

孙 羽29(2)70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采访策略刘 颖29(2)73

公共图书馆在兴农战略中的几点举措张 斌29(2)75

网络环境对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影响

邸 铭 张志慧29(2)77

图书馆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胡明扬29(2)79

警惕图书招标采购中的低价“陷阱”田 利29(2)81

公共图书馆致力“社会阅读”推广的逻辑起点

胡庆连29(2)83

城乡结合地区图书馆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以沈阳市铁西区图书馆为例王 敏29(2)85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李风梅29(2)87

公共图书馆讲座选题探析

——以大连市图书馆白云书院开展文化讲座为例

邹淑红29(2)90

试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张愫云29(2)92

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初探卢文红29(2)96

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探析周力英29(2)99

弘扬先进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

——谈图书馆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杜道群29(2)101

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共享工程及自身业务拓展的应用与实践李 铮29(3)45

高校图书馆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若干思考纪 辰29(3)48

维护读者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黄荣莉29(3)51

阅读热潮回归的心理学解读禹莲辉29(3)54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之思考熊再华29(3)57

构建农村服务体系 拓展全民共享空间

沙广萍29(3)6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马晓里29(3)63

关于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与创新

张 晶29(3)65

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职能

暴国霞29(3)68

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李明翠29(3)70

创新少儿图书馆服务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熊 萍29(3)73

基于公益性的图书馆使命管理探讨陈亚召29(3)75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发展定位

姜继业29(4)38

图书排架方法探究丁凤玲29(4)40

21世纪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浅析翟敏杰29(4)43

公共图书馆呈缴本制度实施问题分析与对策

裴小郁29(4)46

县级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王淑君29(4)48

运用科技接受模型分析手机电子书阅读行为

杨 梅29(4)50

我国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析

宁耀莉 关 勰29(4)53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朱晓菁29(4)56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原则张 亚29(4)59

图书馆应重视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孙敏霞29(4)61

高职高专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析赵华迪29(4)63

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浅析陈建文29(4)65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如何向学习型家庭延伸

丘莉莉29(4)67

随书光盘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利用唐爱平29(4)69

套录编目数据质量分析及改进对策田乃庆29(5)34

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浅论张 正29(5)36

浅谈内容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价值

吴柳燕29(5)39

中小型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建设的对策

赵淑芳29(5)42

对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思考冯淳玲29(5)45

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对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刘文青29(5)47

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分析

朱 萍29(5)50

从图书借阅资料来分析提高图书流通率

叶 君29(5)52

论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张文莉29(5)55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严令耕29(5)58

基于图书馆营销管理模式的构建陈雪霞29(5)60

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讨

金榕29(5)62

浅谈泛在智能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陈玉婷29(5)64

“场”与图书馆知识转移苏红英29(5)66

关于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幼玲29(5)68

基于网络环境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讨

陶迎春29(5)70

数字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郭静妆29(5)72

浅析中小型专业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李 娟29(5)74

博客——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新平台

李健勇29(6)49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图书馆办公室工作评价

管永昌29(6)51

现代图书馆采编部服务职能的转变董燕萍29(6)53

在版编目(CIP)与图书馆分类编目单晓红29(6)55

关于并列题名在CNMARC中著录方法的探讨

屈 华29(6)57

网络时代省级公共图书馆外文采访工作探析

柯少宁29(6)60

从评价指标演变中论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韩 梅29(6)62

谈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之发展韦丽玲29(6)64

大学生网络阅读行为的心理分析

王爱霞 崔红雁29(6)66

刍议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服务张宝珠29(6)69

★ 资源开发

信息共享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徐桂菊29(1)98

高校馆与公共馆资源共享改革思路探讨

苏 娟29(1)102

论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陈 红29(1)104

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定位与发展

储 光29(2)103

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的界定、编目和管理探析

罗庭芝29(3)77

关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尹丽棠29(3)81

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

汤宪振29(3)84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应对措施

——兼以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白新勤29(3)86

少儿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略论黄汶29(3)89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变革王歌雯29(4)71

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著作权问题

武瑞原29(4)73

试论现代图书馆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李 红29(4)76

Socket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刘钟涛 申 康29(4)79

2000-2008年复合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晓花29(4)82

可视化技术在OPAC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张现龙29(5)76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陈丽君29(5)79

GDERS在西藏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段书蓉29(5)83

图书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e-HR)新模式探析

韩俊丽29(5)86

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陈雪琴29(5)89

高职院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管理与利用

黄凌雯29(5)91

Google和Copernic Agent的网页搜索应用比较

程 光29(6)71

利用TPI系统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

——以《盛京时报》数据库为例郭广堃29(6)74

新时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政策的探讨周 进29(6)76

论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采集和检索模式

郑红京29(6)78

异构数据库的资源整合洪 涛29(6)81

公共图书馆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对策研究

董秀菊29(6)8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赵素莲29(6)86

浅谈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共享李丛束29(6)89

★ 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的入侵防御

章 治29(1)107

Web2.0对Lib2.0的影响于勇进29(1)110

外文电子报刊采访策略分析王 华 刘 芳29(1)113

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管理与利用探讨刘素娟29(1)116

新时期区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以闵行区图书馆为例王旭艳 顾华芳29(1)119

开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多层防护体系研究

李镇伟29(2)105

RRM系统的构建

——现代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理念的创新

江志莲29(2)108

论B/S结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

刘向明29(2)111

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转型思路

——以安徽工业大学新图书馆为例

陈光华29(3)9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姜 艳29(3)94

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杨立霞刘 阳29(3)98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实现高 雄29(3)101

定期维护书目数据中格式问题的有效方法

李湜清29(3)104

中文文献外国责任者姓名构成及标目探讨

王 培29(3)107

读书演讲赛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好途径

周献红29(3)109

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问题与对策

李红瑜29(3)111

招标采购与图书馆馆藏缺失程美群 何 杰29(3)113

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质量控制研究

李大林29(4)86

基于网络阅读习惯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王小波29(4)89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对策张 捷29(4)91

博客信息传播对现行著作权制度的冲击与协调

张 佩29(4)93

智能搜索引擎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吕精巧29(4)95

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童心成29(4)98

理科阅读:图书馆的软肋宋 平29(4)100

基于网络知识库视角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探讨

赵水森 王爱品29(4)10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破解基层图书馆发展难题中的作用分析高 莹29(5)94

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研究杨克香29(5)96

Web2.0环境下图书馆的创新研究乔红岩29(5)98

浅析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现状及发展李念祖 陈 筠29(5)101

高校图书馆服务之创新胡献慧29(5)103

民族地区图书馆讲座初探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图书馆为例

白托雅29(6)91

浅谈县级图书馆如何发挥多媒体阅览室的作用

王 伟29(6)93

无锡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赵 霞29(6)95

创意教学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马先皇29(6)97

高校图书馆提高阅览服务工作质量的新举措

裴喜英29(6)100

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沈 怡29(6)102

平民图书馆 市民大书房

——杭州图书馆新馆剪影朱峻薇29(6)104

★ 图书馆员

高校图书馆员素质问题探析高 萍29(1)122

图书馆管理症候式分析之员工沉默罗泽宇29(3)115

基于学科建设的大学知识型馆员激励模式构建

梁秀霞29(3)117

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冯小丽29(3)120

数字时代图书馆员心理素质问题研究吴香琴29(3)123

我国出版物呈缴本制度完善初探杜 涛29(4)105

试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爨会英29(4)108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思考王 敏29(4)110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赵丽萍29(4)112

外国个人责任者在CNMARC中的规范标目和著录

李金花29(4)114

图书馆应对“阅读危机”挑战的责任与对策

——湖北大学图书馆读书活动创新实践与启示

史 娟29(4)116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马 兰29(4)120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贺 娜29(4)123

当代多层次丛书CNMARC著录探析

石 莉 谢珍暖29(4)125

公共图书馆读者不良行为分析黄新彩29(4)127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与管理带来的思考

沈秀琼29(5)105

关于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创新的思考

董晓军29(5)108

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的思考贺令辉29(5)110

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再思考

徐宏越 王志军29(5)112

对现有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工作的思考

张玉华29(5)114

大学生阅读倾向新探马志贇29(5)116

坚持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精神

——试析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新趋势冯 薇29(5)118

试论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张卫宁29(5)121

全面实施质量管理 提高馆员服务意识

赵 莉29(5)124

论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服务的契合

麻志姜29(5)126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体系构建马维娜29(5)129

浅谈对高校电子阅览室使用与管理的思考

李淑珍29(5)132

民办高校图书馆优化勤工助学管理的新思路

刘靖雯29(5)134

引入营销学理念,探讨高校图书馆的产业化问题

刘丽辉29(5)137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人文管理

肖卫红29(5)140

图书馆与文化经典阅读之我见张素鹏29(5)142

市县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协调发展夏曙霞29(5)145

网络灰色文献控制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进展与前瞻

张 辉29(5)148

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职能作用

程青峰29(5)150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之我见张晓艳29(5)152

解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曹 娜29(5)154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图书排架的新策略黄文兵29(5)156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探析唐蜀峰29(6)106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王素丽29(6)108

试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桑向荣29(6)110

当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李静云29(6)112

★ 古籍保护

谈谈三种古籍的修复甘 岚29(3)125

中、日古籍修复方法之异同

——以《重修扬州府志》为例曹 晋29(5)159

民国文献保护刻不容缓

——立足河南大学民国文献保护视角王玉晶29(5)161

整理本《毛诗正义》标点商榷李正辉29(6)114

★ 文献之窗

论吕祖谦《左传》学之经传观朱宏秋29(1)125

李燕亭与河南图书馆事业翟桂荣29(1)129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研究探析郑金帆29(1)132

浅议章学诚对四部分类法的评论王化平 周 燕29(2)114

从《三字经》看古籍作者辨伪的主要方法陈雪梅29(2)118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浅谈门 庭29(2)121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图书馆对中州文献的整理与搜集工作

——以《石田野语》、《臆见随笔》刊刻为例

马 珂29(2)123

《文苑英华》版本装帧拾遗王曼茹 潘德利29(2)126

绍兴图书馆馆藏《越风》版本考略

唐 微 王燕飞29(3)129

传承 融通 创新

——拜读黄黎星先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有感张娟娟 崔 波29(3)132

史部目录源流考略李云霞29(3)134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文献藏书概况杨 力29(3)136

刘歆创新目录学之功马会敏29(4)129

浅谈古籍书影的拍摄赵葆英29(4)131

黑龙江文化典籍之最李淑清29(4)133

河洛地区地方文献特征略论杨 琳29(5)163

追踪学术轨迹 磨砺史学鸿篇

——读《中国出版通史》李景文29(6)117

从馆藏民国年鉴看我国早期年鉴的发展

王燕亭 刘崇民29(6)120

中国兰花典籍书目考述·明代部分(上)

苏丽湘29(6)124

★ 馆长论坛

开展现代信息服务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高 青29(1)135

发挥农业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刘学勋29(1)138

推进图书馆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林回清29(2)129

公共图书馆服务残疾人彰显人文关怀姚奇志29(2)132

通道县推行“农家书屋”工作的几点思考

向 京29(2)134

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与读者需求的平衡

郑 辉 黄春光29(2)136

城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探析

范 敏 朱亚玲29(4)135

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功能定位问题研究张宽福29(4)137

综论中外图书馆自助服务夏 雁29(5)166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仲超生29(5)170

试谈图书馆开展期刊原文镜像传递服务的版权问题

李江丽29(5)173

★ 信息 动态 资料

《河南图书馆学刊》召开2009年度编委会29(2)98

2009年度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交流会

在郑州召开29(2)125

河南省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四次全体理事会纪要

29(2)138

用责任与品质追求服务的美丽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发展愿景

肖岳英29(2)139

群情又染春花红

——2009年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长会议纪要

29(3)139

大师仙逝,遗风永存

——忆季羡林、任继愈先生李全成29(4)81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实施方案制定29(4)101

第21届省辖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暨神州数码河南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坛在郑州召开29(6)52

“河南省图书情报工作信息组织与开发”培训班在郑州举办29(6)99

★ 河南图书馆事业

河南图书馆在1914-1916陶善耕29(6)127

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

——以河南地区为例时 洁29(6)132

★ 其 它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恭贺单位29(5)177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度总目录29(6)135

(崔萌编制)

略论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3: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民生工程,它关联到社会结构、财政投入、人事政策等诸多问题。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不成熟,需要政府、高校、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民众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文化

近几年,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愈加被人们重视。国务院于2012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5年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2017年11月颁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2015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对乡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此外,该文件对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明確肯定,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工作给出了具体指示[1]。基于我国城乡教育失衡现状而言,优良的乡村教育师资不仅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性要素,也是其结果性标志。所以,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大多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研究与针对性对策。因此,须要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数量与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加之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社会主体已经由乡村型转变为城市型。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仍有50.3%的人口在乡村居住,由此可见,乡村教育仍有较大规模与客观需求。但是,目前乡村教育的现实环境却不容乐观。

1.   乡村师资短缺,难以引进优秀在职教师

乡村教师引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师范生;二是城镇优秀教师下乡交流。但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且水平越高的师范生到农村执教的愿望越低。而对城镇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77%的城镇教师缺乏到教育贫困学校交流的意愿,在为其增加工资的基础上仍有52.4%的城镇教师持否定态度[2]。乡村教师引进途径的受阻,使乡村教师数量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究其原因:第一,物质因素。大部分乡村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教育基础设施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艰苦,这些都不利于优秀在职教师的引进。第二,文化因素。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原始乡村文化受到破坏,部分乡村学校背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此丧失教育旨趣、偏功利化的乡村教育环境,显然缺乏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加之,乡村教师封闭的工作环境、单调的工作内容都使大部分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对在乡村学校执教产生迟疑。

2.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相较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拥有较少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培训机会,对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比如“国培”“省培”等计划。虽然近几年针对在职教师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但乡村教师的培训效果却并不明显。第一,就培训活动本身而言,其培训方案对乡村教育针对性不足,这使培训活动脱离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仍按原来的教学方式施教,培训活动的效度大打折扣。第二,就乡村教师自身而言,部分乡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这就导致其难以在执教中获取成就感。如此,造成其消极怠工,缺乏进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最终制约其自身专业发展。第三,就乡村教学环境而言,乡村学校教学任务较重,教育经费不足,不仅缺乏相关教学资源,还缺乏学校领导对其专业发展的重视,由此,其专业发展受到制约[3]。

3.   乡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乡村教师的流失主要包括教育系统内教师的隐性流失、教育系统内教师的显性流失及流向教育系统外的教师流失三种。其主要特征是,乡村教师流失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即由乡村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由薄弱学校流向优质学校流动,由中西部贫困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乡村教师经济回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这是导致大部分教师“逃离”乡村的最直观原因。其二,相关人事管理缺乏规范,工作调动困难。目前,教育部门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进行教学交流,但乡村教师向城镇的调动程序却非常繁琐。如此,就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敢到乡村教学,乡村教师迫切想逃离乡村学校。其三,乡村教育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及其子女发展受限。乡村教师流失虽然是乡村教师对自身需求及利益的满足,但却对乡村学生及学校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不利于乡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原因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城乡二元分割的“差序格局”

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社会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单向流向城镇学校,致使乡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的发展[4]。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财政投入向城市学校倾斜,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经济发展本就落后,教育投入向城市学校倾斜,会进一步加重乡村教育发展资金不足情况,其具体影响为乡村教师的各种津贴、福利待遇、保障措施等很难得到落实。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向城市学校倾斜。相较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活动的机会较少,加之,大部分培训活动内容及方式多以城市教师的具体情况为设计依据,这就导致此类活动对乡村教师的效度较低。

2.   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对乡村教师而言,如果其自身拥有专业发展意识,就可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对当下乡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较为薄弱。部分乡村老龄教师认为自身已经丧失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希望,其学习与专业发展动力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逃避。对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而言,虽然其为获得该职称付出了诸多努力,但获得职称后较长时期处于“舒适地带”,会导致其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动力逐渐萎缩。随着政府对乡村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乡村教师应重新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抓住专业发展机会,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从自身做起,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3.   乡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离农”思想

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是推动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再生产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将其代入乡村教育,人们对其解读存在一些偏差,即将农村视为底层社会,具体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对教育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其目的却是要学生脱离农村,成为城市人,这是对农村的歧视,是一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在这种离农意识的影响下,会严重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这种离农意识,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不会选择到乡村任教,对一些因国家政策(如“特岗计划),到乡村任教的高校师范毕业生而言,也存在较高的流失率。就乡村教育而言,家长和教师基于离农意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利于培养其对故土、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会严重打压其对家乡教育做贡献的热情。长此以往,乡村教育会愈加无人问津,城乡教育失衡问题会愈加严重[5]。

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如我们所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深受我国当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这种社会结构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社会资源,如教育、文化、医疗等,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等情况,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从可变因素进行积极改善。

1.   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扶持力度

第一,落实新政策,切实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将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等工作落到实处。第二,继续实施并完善现有的扶持政策。“国培”“省培”“特岗计划”等是被民众熟知的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此类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传统的政绩观、人才观、管理观等影响,其效用的发挥还是受到了制约。对此,我们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以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对不合时宜的相关观念进行改善。第三,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对乡村教师待遇的提升,直接表现为对其经济收入的增加,各省政府应以各地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为依据,对乡村教师进行生活补助。而对乡村教师地位的提升,则应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即重视对乡村教师的精神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开办“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等,以此对其高尚事迹及奉献精神进行宣扬,加强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理解与敬重,提升其社会地位[6]。

2.   师范院校要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生源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

第一,重新定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中,有四所院校将为培养优秀教师或教育家奠定基础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基于每所学校每年千人以上的招生量,这个目标的设立过于理想化,很难实现。对此,我们应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将培养具备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能力的免费师范生作为培养目标,即重视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理论基础与专业素质的建设与培养。第二,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计划。对当下多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相关课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教育学类课程比例偏低、人文历史类相关课程不足。对此,应适当调整课程内部比例,适当增加教育学、人文历史类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职业信念,并引导学生对教育与人自身、自然、民族发展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其次,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可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适当延长学生实习期,鼓励学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

3.   乡村社区要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

提升乡村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的首要前提。乡村教师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其是否自愿扎根乡村,积极开展乡村教育。由此可见,提高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是极其必要的。对此,乡村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对乡村及乡村教师的认知,即乡村不等同于贫穷落后,乡村教师不等同于穷苦、低素质。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比如诚恳善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其次,乡村教师要平等看待自身与乡亲的关系,积极融入到乡村文化中,如此,不仅能拓展乡村教师的生活空间,还能丰富其精神生活,提升其生命境界。此外,在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要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引领村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4.   学校要积极引导乡村教师树立专业自信

教师专业自信源于内外两部分,教育工作的专业属性赋予教师专业外部自信,教育学领域话语实践的自信赋予教师专业内部自信。但在现实中,相较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教育评价的话语权多被忽略,在各项教育资源较为弱势的乡村学校开展“城市取向”的教学任务让乡村教师疲于应对,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长此以往,其专业自信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乡村教师首先要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即明确乡村教师要做什么。乡村教师要清晰认识到自身专业价值不仅存在于对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于对乡村发展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理性对待“外在规约”,采取“背景勾联”方法取向,回归公共性,重新建立专业自信。其次,乡村教师要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来提升其职业幸福感,以此达到树立专业自信的目的。而乡村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制定明确、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便积极应对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吴梅,许晓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当代教育科学,2017(06).

[2]  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

[3]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05).

[4]  王炳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基于湖南省泸溪县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

[5]  石娟,巫娜,刘义兵.加拿大偏远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7(02).

[6]  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1).

[作者:陈莉(1974-),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作者:陈莉

上一篇:案例指导制度分析论文下一篇:女性个体主义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