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2022-04-20

摘要:研究美国对我国输美园艺产品发起的调查案件,发现:当前我国输美园艺产品遭遇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但随着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压力也在加剧。为此,建议企业和政府在应对“合规性”贸易壁垒中应该有进一步作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产品保障措施调查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产品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1: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和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入世过渡期之后又体现出新的特点,反倾销、特别保障案件仍然是主要保护手段;知识产权摩擦不断升级;由于金融危机及美国政治的需要,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些都成为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不仅是因为在贸易关系日益密切的两国在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必要问题,也说明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诉讼中的劣势明显。在了解美国的贸易政策变迁后,发现即便是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仍不能完对外全开放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只有通过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此类贸易摩擦诉讼,并同时加强企业品牌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关键词:贸易摩擦;知识产权;贸易政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2000之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以致让全球的其他国家不能小视中国的力量。据IMF在2007年7月的一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就称,当年中国经济首次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在2008年的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是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一股强大力量。

自从中美恢复建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就开始在贸易领域合作发展,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两个国家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就逐渐抬头,到了2000年之后有着更加愈演愈烈的趋势。

1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1.1 贸易失衡

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从顺差转变成逆差,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扩大,也成为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上升人民币汇率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美两国的统计口径不同,双方对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统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 从1991至2006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由968.9亿美元扩大到8361亿美元,美国商务部2006年的统计显示2006年的中美贸易逆差达到了2325亿美元,占到美国整个贸易逆差的27%。2008年,中美的贸易差额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2663.3亿美元。

1.2 反倾销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对华反倾销起诉得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6月30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59起,占其总发起数的16%.美国反倾销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有近百种产品,在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一直以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从1980年到2007年,美国采取最多的手段是反倾销,它所针对的行业非常具有代表性,如化学产业、冶金产业(包括钢铁产业)。2011年年初到9月,每个月基本上美国都对针对中国有贸易救济采取讼诉的在进行裁决。

1.3 “非市场经济条款”和“特保条款”

美国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拿到了12年“特保措施”、15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8年的“纺织品限制措施”。“特保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在中国出口激增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的条件下,允许WTO成员对中国产品实行撤销减让和限制进口的条款;此外该条款要求出口国在该措施实施2年或3年后才可以进行报复。由于“特保条款”启动程序简单,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限制。在2002年到2005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特保”调查的40个案件中,纺织产业占到了其中的35件。

“非市场经济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专门确定中国出口产品是否具有倾销或补贴行为的条款。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如果一国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可比性时,采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2002年之后美国运用该条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立案,成为了对华反倾销的第一大国。中美之间的彩电案例,美国就是以印度作为第三国替代来计算中国出口彩电的成本而判定中国彩电对美国构成倾销的。

1.4 知识产权

从1991年,中美双方第一次知识产权谈判正式开始,直到今天知识产权问题一直都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焦点。2005年4月,美国贸易谈代表办公室在对中国的“301特别评估报告”中提出中国的85%的录音制品和95%的电影为盗版产品,导致美国相关行业在2004年的损失达到25-35亿美元,因此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2007年4月,美国政府将中国的知识产权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指责中国在打击盗版方面存在“重大机制缺陷”,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执行不力,在认定盗版行为刑事犯罪方面的“门槛”过高。

同时美国在国内市场上用关税法的“337条款”对侵犯了美国专利、商标权或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调查。仅2003年在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调查中,美国就对中国发起7起指控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337调查”案件。2004年全球立案26起,对我国11起;2005年全球立案21起, 针对我国11起。从1986年到2006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57起。

“337调查”比反倾销打击面更大,处罚措施也更为严厉,因此也更为有效。如反倾销仅针对特定的产品,而“337调查”制裁结果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行业的产品,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上下游产品。反倾销只是增加关税,并且有5年时间的限制,而“337调查”的排除令将永远禁止被诉产品进入美国,不论价格高低都会永远失去美国市场。如果美国进口商不顾排除令继续进口,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表可以发布命令,扣留并没收货物。“337调查”比反倾销更容易启动。反倾销要对国内产业损害或损害威胁进行评估,而“337调查”中,申请人无此项证明义务。被诉方在“337调查”时如果缺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行政法官可以根据申诉方单方面提交的证据作出裁决。“337调查”的应诉成本的十倍到几十倍,使我国企业负担较重,美国企业使用这些手段来制造贸易摩擦获胜和获利的可能性较大。

1.5 人民币汇率

2003年7月美国国会要求行政部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调查。2004年9月,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组织”联合26家纺织、钢铁、农业公司组成“中国货币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要求美国政府根据美国国内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是否操控货币进行调查,提出额外征收40%关税的补救措施,并实施制裁。此后,美国全国制造业联合会也指控中国政府操纵汇率,造成不公平贸易。

2005年4月6日,参议院以67:33的多数票通过一项动议,声称如果中国不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美国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外征收27.5%的从价关税。美国政府也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摆出同情美国制造业的姿态,开始公开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截至到2007年4月底,美国参众议院分别提出了19项和21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提案,内容大多涉及人民币汇率问题。2011年9月24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批准了中国汇率法案。依据该法案,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美国认定为币值被低估,美国将对自该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这一要求比美国的法律和世贸组织的规则更为严厉,如果众议院投票通过,法案将进入参议院立法程序。

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主要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形式的贸易摩擦也在两国之间拉开序幕,向技术贸易壁垒和更为隐蔽的蓝色贸易壁垒(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最典型代表是SA8000标准,由SAI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日益融合也带来了摩擦的不断升级,中美的贸易摩擦已经从微观经济摩擦上升到汇率问题这样的宏观经济摩擦,而且由此进一步向国家的制度层面的摩擦延伸。

2 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

2.1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市场之一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三大市场之一,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 上升到2003年的8.95%。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相对地,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量之占到美国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的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当中,中国的出口商们就立即相应的得到了连锁反应的结果,很多的美国进口商无法及时交付货款,从2008年底到2009年,对中国的中小出口生产型企业来说考验是巨大的。

从1978年到现在,尽管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业制成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的比例中进一步提高,但是纺织品、鞋类、玩具、机电产品、或者是计算机产品仍是在中国集中生产在劳动密集的环节当中。这些产品附加值不高,价格竞争力强,同时又是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要品。并且这类产品在美国当地市场中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如纺织品贸易,从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美国最大纺织产品供应国的地位,2005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第2-6位的供应国(地区)的总合。这样就必然给美国国内的一些行业形成就业压力,美国适当就要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其敏感行业。

2.2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混乱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形成的竞争手段就是打价格战,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相互压低价格,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战略考量。只要看到了赚钱的商机,大家就蜂拥而至,结果导致在出口市场上同一类型的产品过多,大家相互降价,恶性竞争。其结果使企业丧失了可观的利润,又容易导致在出口地的反倾销调查从,导致贸易摩擦。

2.3 中国企业对应贸易摩擦机制不健全

虽然贸易争端可以诉诸WTO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但由于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得中国成为美国容易发起贸易争端的对象。

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加大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缺失。有些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动态了解不及时,即使在国外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已经决定或表现出对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并可能付诸调查、决定立案时,部分企业仍不改原有的出口战略,继续大量涌入出口市场,从而陷入被动地位。更有报告显示在对华反倾销的案件中,占到一半案件中国企业没有应诉,而是去转变产品型号、规模或转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办法,致使进口国(包括美国在内)易于做出肯定性的裁决。相关行业协会发展缓慢,对国外相关贸易壁垒信息缺乏了解,更不能给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合理建议;当企业遭遇壁垒时,缺乏对外游说、公关和应对的能力。

2.4 非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如果一国的贸易顺差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占美国总逆差额的10%-40%。在这样的情势下,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中国在经济上的增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美国同样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是不希望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所以目前美国会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因此导致贸易争端不断。

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美国也不例外,在他经济出现低迷的时候,政府必然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在美国大选之前,所有候选人都会将对华政策作为一项竞选的重要内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都会容易取得支持。此外,美国的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也将最终决定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这是一场包括白宫、议会、利益集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美国的产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对与其竞争的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美国的政府部门在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动对华贸易保护,或者在贸易争端中做出有利于本国企业的裁决。李坤望和王孝松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申诉者给国会议员提供的政治捐资十分显著地影响反倾销案件税率的形成,申诉者的政治势力是美国对华反倾销呈现出歧视性的主要原因。

3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策略

3.1 中国的贸易政策层面

对外贸易是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针对本国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当前产业结构模式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经济良好的增长是每个国家运用政策调控经济时的重要考虑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或趋向贸易保护主义,或趋向自由贸易主义。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的美国,可以看到在其贸易政策变迁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保护措施的变迁。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历史上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保护贸易、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简称多轨公平贸易政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美国的产业结构先后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从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在农业经济时期(1783年-1933年),美国出台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而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1934年-1973年),美国选择了多边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服务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阶段(1974年到今天),美国而今则大力推行的是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公平贸易为基础,不断完善反倾销法、完善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基调是立足于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优势,采取的是自由贸易的政策,强调其它的国家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零关税,全面开放市场。采取的是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市场的办法,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在美国的竞争力较弱的行业或者衰退行业,美国则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措施,加大贸易救济力度、对农产品等实行高额补贴等。此外,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发起、裁决和执行的各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并且随实践不断完善,使得美国企业发动贸易保护有了明确又简便的申诉步骤。这一阶段,美国企业和产业界频繁向外发生的贸易争端。在服务经济时代,由于产品差异性明显,发展国际贸易更有市场基础,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必然的,整个时代界的贸易各区也需要以公平贸易为主格调。

所以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绝对有利于美国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是美国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保证美国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也就是说,经济安全、贸易利益、增加就业是美国的最高利益,美国的对外资贸易政策多以此为出发点。

对外贸易是克服经济发展中要素约束的主要手段,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国的某些产业可能在初期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对外开放市场就有可能会导致正常的要素再生产过程中断,所以,本国应对弱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但是如果所有国家都追求贸易保护,那么,本国的出口市场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本国应实行对等的交换市场的贸易政策。美国的经验表明,即使本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也不能贸然实施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样只会发展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使得本国优势丧失。

支撑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是服装、旅行用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的杂项制品,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慢慢在出口名单上有数量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从理论上讲,仍旧应实行以保护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动参与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并不可取。但是目前我国已经WTO成员国,实行完全保护的贸易政策难度很大,根据我国签订的“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中国在入世的5年内,大幅削减了农产品关税至15%,工业关税下调到8.9%,并全面开放了服务市场,这对本来就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服务业来说剥夺了最根本的保护的权利。所以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除了应与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一致,还要与外资政策协调。

3.2 政府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政策法律,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建立快速的信息渠道让出口企业了解及时和可靠的国外市场信息,避免遭受重复同样的损失和错误;在被外国企业或行会提请采取贸易救济调查时,使政府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相应信息,协同相关的行会、专家、律师积极应诉解决摩擦。

知识产权是美国的优势产品,所以在这个领域的摩擦仍将继续,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及服务体系;建立相关政策引导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3 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应该面对应诉,从容不迫,在得到立案信息之后,积极聘请律师参加应诉,参加应诉工作会议,接受核查,参加听证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在产品出口前确认其产品是否涉及该产品或制造方法的美国专利,如有可能的话应该尽快从专利所有人处取得许可。从根本上企业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专利意识,重视专利申请。运用科技创新树立我国自主的品牌,发展品牌,最终培育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亚飞.大国兴起与国际经济摩擦[J].当代财经,2009,(3):103-107.

[2]陈才东,孙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J].生产力研究,2008,(16):4-6.

[3]汪小雯.如何应对反倾销:中国情况与世界经验[J].当代财经,2006,(8):103-107.

[4]冯耀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5]沈国兵.知识产权与中美双边贸易问题[J].当代财经,2006,(11):97-102.

[6]崔日明,李兵,赵勇.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3):16-20.

[7]蔡春林.中国入世后过渡期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7,(5):27-30.

[8]田素华.尹翔硕,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4):14-20.

[9]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98.

作者:徐添添

产品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2:

园艺产品输美面临的“合规性”贸易壁垒分析

摘要:研究美国对我国输美园艺产品发起的调查案件,发现:当前我国输美园艺产品遭遇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但随着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压力也在加剧。为此,建议企业和政府在应对“合规性”贸易壁垒中应该有进一步作为。

关键词:园艺产品;“合规性”贸易壁垒;对策

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是实施“合规性”贸易壁垒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所谓“合规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在名义上符合或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则,以维护公平贸易、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为依据,但实质上保护了本国产业和市场的贸易壁垒,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朱钟棣,2007)。本文在“合规性”贸易壁垒框架下,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美国可能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园艺产品输美的贸易现状

(一)美国园艺产品进出口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园艺产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园艺产品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园艺产品进出口量同时逐年增长,尤其是进口量增幅较大,2003年园艺产品进口额为21 910 031 280美元,到了2007年,进口量已经达到32 995 106 330美元①,几乎增长了一半。美国进口园艺产品的来源地比较集中,多集中在西半球国家,据2003-2007年FAS统计数据来看,美国园艺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33%)、欧盟(30%)、拉丁美洲(13%)和中美洲(6%)及加勒比海地区(1%)。此外,美国每年也从东亚地区(5%)进口一定量的园艺产品,其中也包括从中国进口的部分果蔬产品。

(二)中国园艺产品输美概况

根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7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分析报告》,在园艺产品贸易中,我对美出口的茶叶、蔬菜和水果等增长较快。其中罐装蔬菜、水果和坚果(HS20)出口金额达96210万美元,增幅达到62%。对美20.2亿美元的出口金额中,加工水果和蔬菜的出口量最大,出口金额达到7.18亿美元,增幅为29.42%;其次是果汁和蔬菜汁,出口总金额为4.38亿美元,增幅达到112.59%;新鲜水果的出口金额是1.2亿美元,增幅31.7%。据海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中国新鲜和冷冻或冷藏蔬菜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此外每年对美国的出口数量也很大,2006年输美金额就超过了152.2百万美元。

但从美国的园艺产品进口的总体来看,相对于墨西哥、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美国从我国进口的园艺产品份额不大,但处于增长势态,市场前景很大,竞争压力也较大。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目前美国消费者每年消费的蔬菜和水果的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25%,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高速增长。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水产品和园艺产品,尤其是鱼、肉、水果、坚果和蔬菜制成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考虑到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互补和平衡关系,‘十一五’期间,应继续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农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鉴于此,研究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园艺产品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园艺产品开拓美国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中国园艺产品输美面临的“合规性”贸易壁垒

(一)反倾销贸易壁垒

1999年11月中美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中,规定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其现行的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即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目前欧美国家的实践,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确定商品的正常价值的方法不是遵循《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而是运用替代国价格、结构价格和相似产品在进口方的销售价格三种方法,这必然使得美方在确定商品正常价值时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美国是国际反倾销的主要指控国家。1995年至2005年上半年,美国向前十位对象国和地区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占到美国反倾销调查总量的61%,其中针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分别占到16%和5%,中国成为遭受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对象国。[1]美国反倾销应用主要集中在化工、贱金属、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等,但也不乏针对相关园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反倾销调查曾多次涉及鲜蒜、冷冻蘑菇、蘑菇罐头、非冷冻苹果汁和鲜浓缩苹果汁等园艺产品及其加工品。以1998年美国苹果汁生产商对从中国进口的浓缩苹果汁提起的反倾销诉讼为例,美国认为中国1995年到1998年间,浓缩苹果汁对美出口量增加了997%,平均价格下降了53%。1999年5月6日,美国苹果汁相关企业向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关税。面对美国专业的反倾销调查机构和从业人员,我国的园艺产品,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优势产品,在输美时面临着巨大的反倾销调查压力。

(二)反补贴贸易壁垒

2005年7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该法案要求将美国现行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2007年6月,美国对中输美的铜板纸征收99.65%的临时反补贴税,此举打破美国20多年来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意味着我国产品在出口美国时,将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双重压力。1995年-2004年间,在全球发起的176起反补贴调查案件中,美国有70起,占到近40%,这使美国在使用反补贴调查规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加了我国产品输美面临反补贴调查的危险性。

迄今为止,虽然美国尚未针对中国向其出口的园艺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但反补贴调查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到中国的所有产业,因此我们输美的园艺产品同样也面临被调查的危险。而且反补贴调查针对的是政府行为,这意味着一旦美国对我国某项园艺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和国家对该产业或产品的经济调控。

(三)保障措施

由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引起的调查事件比较少。在中国出口的动植物产品中,仅遇到一例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即2006年欧盟对华冷冻草莓的保障措施调查。[2]美国还未曾对中国出口园艺产品发起保障措施调查,这说明保障措施并不是我国园艺产品输美所遭遇的主要贸易壁垒,但并不代表着我国园艺产品在输美时不会遭遇保障措施壁垒。

美国实施保障措施主要依据其国内立法,即《1974年贸易法》。[3]加入世贸之前,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针对中国产品的保障措施适用该法案的406节。1999年,美国在向其国会提交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中,在第一部分中终止了406节对中国的适用,同时在《1974年贸易法》中增加第421-423节,该部分成为专门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该规定明显具有歧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WTO的《保障措施协议》相悖,且操作的随意性很大,对我国园艺产品出口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

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都比较健全,且重视使用国内标准,其认证和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是行业内或民间机构自愿协调一致的结果,虽然其国内的多数企业能够做到符合标准,但对于其他国家可能就是贸易壁垒了。我国在输美园艺产品贸易中,尤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4]:

1.技术方面的规定。如有关产品标签的规定、产品销售季节的规定、是否有进口许可证及配额限制的规定以及对包装材料是否有特殊要求等等。标签是美国食品方面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0多种,而且年年修改补充,涉及《联邦法典》《美国食品标签法》等多项法律规定。2002年10月,美国农业部还制订了全新的有机食品标签法规,凡是有机程度达到或超过95%的食品都可以贴上专门的新标记,食品是否具备贴上有机食品标签的资格,需得到美国农业布批准设立的机构认证。在包装方面,美国更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标准,以提高市场准入难度。例如,1998年9月,就中国出口商品包装使用未经处理的木料,美方要求中国商品在90天之内更换经高温处理、熏蒸或防腐处理的包装,否则一律拒绝产品入关。从1998年底开始,我国输美商品木质包装材料要求必须附有我官方检疫证书,证明该材料已经热处理,熏蒸处理或用预防药剂处理,无本质包装商品须由出口商在出口单证上声明无木质包装材料,违规货物将被整批禁止入境或在美方认可的条件下,将木质包装材料销毁或退回中国。

2.化学残留物的规定。如进口产品最高化学残留物含量指数、化学残留物种类、添加剂使用情况、是否准许使用腊等。美国有关化学残留物规定不仅数量大,而且相关规定出台和修改的频率也极高,以2006年为例,[2]美国先后修订了草酰胺杀虫剂残留限量规定,发布有关二甲戊乐灵限量的法规,免除了硅酸钾限量要求,规定了杀虫剂吡虫啉残留限量,免除异佛乐酮残留限量和被或分为磷翅类昆虫信息素生化物残留限量的要求,制定了杀虫剂茵多杀、联苯菊酯残留限量的法规,免除亚磷酸及其铵盐、钠盐和钾盐的限量要求,制定精-异丙甲草胺和杀虫剂苯噻菌胺以及香蕉内/表杀虫剂叶菌唑和唑嘧磺草案限量规定。此外,该年度还颁布了一系列当年尚未实施或存在颁布意向的几十条的法律法规。

3.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和方法的有关规定,特别是有关中美双边的园艺产品进出口检疫协议。美国涉及园艺产品卫生安全检疫的包括《植物检疫法》、《联邦植物虫害法》以及《外国植物检疫通告》等多项法律法规。具体执行卫生检疫的职能部门包括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等,各部门所关注的重点又各不相同。此外,涉及园艺产品的还有《动植物福利法》等纷繁复杂的众多法律规定。

4.植物病虫害的有关限制规定。如美国严格控制哪些病虫害入境,对检验出带病虫害的园艺产品如何处理等。举例来说,2001年,美国检疫人员反映他们在从我国河北省到港的鸭梨上截获了一种新的梨果病害,输美鸭梨遭到退货,并立即宣布暂停从我国进口鸭梨。2006年11月15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查服务局还更新了包括食品在内的多种混杂物品的进口指南,其中声明禁止所有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物品进入美国,这对中国乃至亚洲的一些中草药商带来很大的冲击。美国还禁止使用甘草、稻草、谷糠等作为包装或填充材料,以防止疫虫进入。[3]从这些案例和规定足以见得,在输美园艺产品贸易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出口受挫,尤其是虫害控制上,一旦某一批产品被拒,可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对于该产品的出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输美园艺产品面临的“合规性”贸易壁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积极应诉,政府与行业协会保驾护航

在以往涉诉的中国企业在面对外国调查起诉时,往往因消极应诉而延误最佳抗辩时机,最终遭遇贸易壁垒,然而事实上已有很多企业通过积极应诉成功获得对外出口“零税率”。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诉讼,企业应该摒弃侥幸和逃避的心理,积极应诉,以法律武器维护行业和自身的合法权利。现阶段我国总体反倾销、反补贴应诉的能力还不高,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在应诉中的作为能力有限,因此应该注重政府和行业组织在企业应对贸易壁垒时的保障和指导功能,做企业积极应诉的坚实后盾。

(二)确保产品质量,组织产品有序出口

园艺产品行业出口应该加强自律,防止出现个别企业出于私利而进行低价倾销的行为,维护整体行业形象。企业在生产中应该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技术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还要重视标签和包装要求。作为出口企业,应该积极了解掌握美国园艺产品的安全卫生检疫要求,关注美国本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动态。检验检疫部门也应不断提升检验检疫能力,对美国市场杜绝的病虫害及其携带体的检验检疫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我国出口园艺产品符合美国的进口要求,尽量避免出现此类退货事件。

(三)利用各种国际法规维护自身权利

在园艺产品输美遭遇贸易壁垒时,应该充分利用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WTO反倾销规则以及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中有关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的规定,进行积极抗辩。尤其是在应对反倾销诉讼中,我方要勇于请求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指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适当“替代国”,以在应诉抗辩中维护自身权利。

(四)加强贸易双方的沟通与协商

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战对双方来说都会造成利益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争端,贸易双方应进行全方面、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双方所关心的贸易壁垒问题进行协调与磋商。有关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双边协调,争取美国有关机构对我国检验、检疫证书的认可,简化入关程序,提高贸易效率。

(五)建立针对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美国对我国任一项输美园艺产品采取贸易壁垒措施,对该产品的出口商甚至对整个国家该产品输美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专门收集、研究美国等主要贸易对象国采取的贸易壁垒措施,跟踪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WTO/SPS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动态等信息,建立针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注释:

① 数据来自于FAS贸易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 朱钟棣.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亚星.中国出口贸易壁垒监测与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新一轮农业谈判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中国食品报.美国进口园艺产品的有关规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4(2):74.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刘建芳 祁春节

产品保障措施调查论文 篇3:

欧盟对华实施反规避措施的回顾与评价

欧盟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截至目前,欧盟对我国展开的反规避措施达24起,虽然比182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相对较小,但这一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杀伤力和对其它区域的示范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警惕。

规避是指一种出口产品在被另一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被适用其它形式的反倾销措施的行为。所谓反规避(Anti-Circumvention)则是指进口国为防止国外出口商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因而反规避是应对反倾销而产生的,是反倾销的延伸,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反倾销后又一有力的法律保护措施。

一、欧盟反规避法则的历史演变

欧盟是最早立法和实践反规避措施的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被欧盟裁定征收反倾销税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纷纷以投资名义在欧盟建厂,这些厂是仅仅进行简单组装的低成本“改锥工厂”,但却很好的规避了反倾销税。对此,欧盟于1987年6月修改其反倾销法,制定了全球第一个反规避的法律条款,即欧盟1761/87条例。随着后来反规避形式的不断变化,1995年欧盟又对13个反规避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第384/96条例。该条例扩展了规避和反规避内容,针对当时的规避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反规避措施。

2004年3月,欧盟又对384/ 96条例进行了实质性修改,并正式对外公布第461/2004条例,从而使现行的反倾销法更加透明且更易操作。一是针对“改锥工厂”提出组装规则。许多出口商产品在被征收反倾销税后不再直接出口到进口国,而是改为只出口一部分零件,另一部分零件由在进口国的关联企业加工,然后在进口国组装销售。对此,新修订反倾销法规定,满足下列条件可以对组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1)进口到欧盟的产品已经征收了反倾销税;(2)组装或零部件是有上述出口企业的关联企业进行的;(3)在反倾销调查中组装或零部件进口才开始,且数量剧增,达到一年增长24%,两年增长40%;(4)从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原产国进口零部件,且装配产品的零件价值占总价值的60%及其以上,或这些零件在产品中增值超过生产成本的25%。二是针对在第三国组装提出“原产地规则”。由于反倾销税往往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于是有些出口商把零件输往没有征收反倾销的地区组装再出口,对此,欧盟在新反倾销条例提出,如果从第三国进口的零件是来自与已经被其征收反倾销税国家,则这种组装构成了规避反倾销法律行为,欧盟将对其考虑制裁措施。三是针对吸收反倾销税采取“税收吸收原则”,即针对已经征收反倾销税的出口商,如果存在吸收反倾销税问题,则对该出口商再征收附加反倾销税作为补偿。

除此之外,欧盟还提出了其他反规避措施,例如:进口拆散的成套配件、进口登记制度等。要求欧盟成员国海关,在欧盟发起反规避调查起,对进口商品进行登记,日后若认定为规避行为,则从登记之后进口的商品采取反规避措施,保障了反规避措施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从欧盟反规避法的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12月欧盟通过384/96条例以前,欧盟以《综合税则号列解释之一般规则》中第2条a款和“螺丝起子条款”第13条来规定出口商在欧盟的组装行为,“原产地规则”是判断“第三国组装”的唯一标准。第二阶段在保留第13条款不变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欧盟内组装规则”,其后多次修改完善,二者相互补充,很好地对出口商的规避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

二、中国遭受欧盟反规避措施的历史回顾

由于价格优势,我国出口产品历来都是各国反倾销调查的对象。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提高,欧盟等我国主要进口国开始采取新的保护措施,反规避成为欧盟等国家采取最为频繁的手段。截至2014年10月,我国遭受反规避调查40余件,其中欧盟有24起,占我国遭受反规避调查的近60%,已经超过半数。

欧盟对中国的反规避调查始于2002年的草甘膦案件。1998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草甘膦征收24%的反倾销税。后来,发现欧盟进口的草甘膦的价格比反倾销前更低了,认为中国出口商采用了规避的手段才消化了反倾销税。2000年欧盟又提高反倾销税率到48%。2002年年底,在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草甘膦实施反倾销措施快要期满时,欧盟委员会接受欧盟草甘膦协会的申请,对来自中国的草甘膦反倾销措施进行日落审查,并在调查后决定对从台湾进口的草甘膦适用48%的反倾销税税率。

草甘膦反倾销、反规避的胜利对欧盟其他企业有了巨大的示范作用,随后,更多的企业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反规避调查。仅2004年一年时间内,欧盟先后对我国钢丝绳和钢缆、钢丝管配件、香豆素、活页夹、节能荧光灯发起了反规避调查。调查结果,除经泰国转运的活页夹没有征税外,其他四起反规避调查都以提高征税标准结案,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2005年,欧盟在对我国经老挝转运的活页夹和经菲律宾转运的钢铁配件反规避调查后,征收高额反倾销税。2007年10月7日,是欧盟对中国鞋业产品反倾销裁决公布一年的时候,本以为可以借助提出中期检查和新企业复审翻牌的中国鞋业,又听到欧盟对经澳门转运的鞋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的消息,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出口受退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鞋业陷入困境。实际上,反规避调查已经成为欧盟保障反倾销措施长期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反规避调查,一方面可以确保其不断对中国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还可能对转口国、组装国以及涉案产品零部件征收反倾销税,这对于还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鞋业是致命打击。

2012年欧盟对中国进行反规避调查的6起案件中,4起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最终还对2起反规避调查进行了肯定性裁决。除钢铁及钢铁制品为主要目标外,还对中国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突尼斯转运至欧盟市场的自行车启动反规避调查。2013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又一次对来自中国的玻璃纤维网格布实施反规避调查。实际上,自2011年8月欧盟对该产品征收48.4%-62.9%的反倾销税之后,已经进行了3次反规避调查。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调查范围扩大至经马来西亚、台湾、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转运的同类产品。

2014年,欧盟反规避阴影再现,包括德国太阳世界(solarworld)在内的欧盟光伏生产商正在准备申请材料,拟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反规避调查申请。反规避主因在于中欧双方达成限量限价协议后,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指称有其他国家涉及转出口中国产品或进口中国半成品组件仅少量加工后转输欧洲。目前可能受到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包含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台湾等。其实,早在2013年初,EUProSun就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一份超过千页的文件,指控中国光伏企业违背价格承诺,多家企业报价低于最低承诺价格0.1欧元/瓦,同时也提到了包括通过暗藏第三方中转等非法规避的情况。7月,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盟委员会曾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承诺出口最低价格不低于0.56欧元/瓦以及每年出口量不高于7GW。如这次反规避案成真,涉及的相关厂商将面临欧盟对中国提出的47%课税税率。这对已遭受重创的中国光伏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欧盟对我国反规避调查的产品涉及生活用品、化学制品、金属品及农广品等。相比其他国家对中国反规避调查措施,欧盟对中国反规避调查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反规避调查的数量最多。截至2014年共24起,占到中国遭受反规避调查总数的近60%,且近些年来有越演越烈趋势。其二,涉及产品种类相对集中。欧盟对中国反规避调查的产品范围大、数量多,涵盖了生活用品、工业原材料、制成品、农药等,尤其是针对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调查数量不断增多,占总数近80%。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引起足够重视。其三,调查案件中以适用“第三国组装或生产”规则居多。据统计,我国所遇到的欧盟提出的反规避调查案件有70%以上的案件是由第三国进行生产和组装。针对于我国企业更加倾向于投资周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来自发展中国或地区转运的产品逐渐成为欧盟反规避调查的重点,这样的案件共有18件。这一特点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其四,肯定性裁决所占比例高。在24起已经结案的欧盟对华反规避调查中,最终有17例给出肯定规避行为的终裁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且对于同一产品提出多次不同原因的调查,这就大大加大了肯定裁决的可能性,对中国企业形成极大威胁,而这种状况在贸易救济手段中并不常见。

三、中国应对欧盟实施反规避法则的主要策略

第一,吃透欧盟反规避规则内容,按照规则要求办事。欧盟经过多年修订和完善,已经有一套易操作、针对性强的反规避条例。我们应深入研究其规则内容。比如欧盟对规避的判定准则为是“60%规则”以及“25%规则”,企业要严格控制在他国加工的产品中使用中国零配件的比例,合理利用欧盟对规避行为时间上认定要求,就可减少产品进入欧盟反规避调查范围的可能性。另外,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综合安排海外产业链,并依据欧盟法律获得第三国的原产地资格,减少被反规避调查的风险。

第二,注重产品非价格特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根据欧盟反倾销法律规定,如果对产品进行了实质性改进,包括产品的物理特性、外形设计、最终用途、贸易方式、广告宣传等方面与被指控的倾销产品具有明显不同,或者与被指控倾销产品具有主要功能上的差异,则不列入反规避指控的范围。我国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内涵及服务内容,拉大产品的非价格特征优势,从而增加产品定价的空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反倾销、反规避案件的发生。

第三,完善制度安排,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我国在欧盟地区遭受反规避调查的多是需求旺盛的“大路货”,解决这些产品反规避的根本措施是要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但对于大多企业,短期内较难一步到位。因此,企业在提高研发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海外运营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完善公司财务体制。在欧盟的反规避调查流程中,要求企业提供经营活动中涉及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整条链的原始凭证。这就要求出口企业要有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各部门要有财务记录,并保管好原始资料。在企业遭受反规避调查时,能够提供翔实的财务数据和原始凭证积极应诉,减少企业损失;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应诉能力。遭受反规避调查后,企业的积极应对,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正当行为,各种有效资料的提交会对案件的审判有重要影响。出口企业应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主动、有效应诉,争取公平、公正的判决结果。

第四,促进产业升级,避免反规避立案。从欧盟对我国进行反规避调查的案件看,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且从事出口生产的企业组织分散,规模效益差。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表明,一国过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就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速度,从单纯的简单加工生产发展到拥有自己技术的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出口策略上,要勇于创新,提高出口不同地区产品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企业的反规避调查。

第五,细化我国反规避立法,增强中国反制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反规避立法依然不完善,针对反规避调查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条款,这就造成很多企业在应对国外出口商的反规避措施时无法可依,对国外企业的反制更是无从谈起。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任何国家的出口产品提起过反规避调查,但我们应未雨绸缪,做好法律方面的准备。另外,在遭遇反规避起诉时,中国企业也能与国外企业具有对等的法律平台,对滥用反规避规则的国外企业也有一定遏制作用。

作者:吴珍彩

上一篇:高职教育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政府体制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