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论断,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可能性在于,它从活动场域、政治意蕴、过程策应三个方面切合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学内容针对性弱、互动性缺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实践规范性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受到重视。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现实困境,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改变学生传统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作者简介]李媛(1981- ),女,广西柳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30)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用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不断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基础,一切从学生出发,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确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强调要在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不断引导学生去完善自身品质,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贴近生活和融入生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生活,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从而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较弱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基本还是以课堂的理论教育为主,在教育方式上主要还是采用说教的形式,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大多以空洞、抽象的教育内容为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与时代、社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较弱,还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常年都是采用同样的教育方式,不懂得如何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得在其教育过程当中教学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和枯燥,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直接造成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够对其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大的作用,而他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互动性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手段上主要是采用老师课堂理论授课,划出重点内容,而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互动性,即便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会采用课堂辩论、讨论以及演讲等形式,但是这些往往只是形式,并且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如今很多高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查方式上还主要是通过理论考试,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成绩,很多老师会在考试之前对考试内容进行划定,而学生则采用“临时抱佛脚”的形式在考试之前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这极大地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素质、个性等方面的引领和指导。

(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特征,这就直接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都是采用代课的方式来进行临时性的客串。这些老师的专业功底以及教学技能与那些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比较差,在教学内容当中也主要是以唱高调和讲大道理为主,较少能够联系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这就很难使大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共鸣,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比较空洞和乏味。有一些老师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只是对课本知识照本宣科,不能够很好地带动课堂气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不强

虽然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教学模式,有的院校也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缺乏合理的运作模式与运作机制,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之中缺乏规范性。很多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主要是以形式为主,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其真正的教育目的,这也就直接造成了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效果比较差。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中心,主要还是采用形式主义,在教育效果上收效甚微。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模式,对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实施、监督和考核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面,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的积极性,这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

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行突破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不断的指导,使大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其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促进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走向生活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从过去的课堂型和支配型向现实型和互动型进行转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专业课学习以及生活实践当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目前,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走生活化道路,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生活,要求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维护和谐的班级气氛,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构建出健康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追求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大学生不断地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增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以及辨别社会善恶的能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免疫力,从而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

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在高职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现状,对提升高职生生活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现如今很多大学生渴望能够有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当向着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生活当中的乐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乐趣,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地去学习和认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需要在其开展的各种活动中高屋建瓴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以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联想、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领悟,从而实现人格的发展,在自由的状态下走向健康、崇高与完善。

(四)改变大学生传统的思维观念,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传统大学生的思维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纯粹的一些大道理的说教,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让大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使他们能够重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进行创新,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制定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制定出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体现出具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管理制度。其次,应当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断磨炼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构建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融思想性、政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服务性网站,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崭新的阵地,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可以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应当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思想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的科学性,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因其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要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断地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促进其全面发展得以体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更加密切地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够更加体现出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构建高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结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2]刘义飞.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0(24).

[3]孙体楠.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4]郭丽平,杨瑞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困境与改进策略[J].成人教育,2012(5).

[5]梁艳珍,张少兰.对新形势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8).

[6]郭芳.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7]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0(5).

[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李媛

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

摘要: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论断,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可能性在于,它从活动场域、政治意蕴、过程策应三个方面切合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在此基础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一方面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前沿性和直觀性,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空间意向和实践具象。从整体而言,人民城市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体现在:它在经验层面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主体性导向,并通过人民主体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和载体,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就未来而言,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视域创新将更有针对性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提供思想定位和价值指引。

关键词: 人民城市;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价值; 城市化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10

Perspectiv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mportant Idea of “City of People”

LIU Ke, SI Xiaoxiao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city of people” put forward by Xi Jinp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sis of China’s Socialist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but also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plausible to integrate the important concep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it conforms to the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ree aspects:activity domain,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process coordination.On the one hand,the concept of “city of people” promotes the frontiers and intui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it provides space intention and practical embodiment for the research.On the whole,innovation on the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strengthening at the empirical level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orient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ptimizing its ring and carrier,and improving its systematic thinking.In the future,it will the broaden the horiz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which will provid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city of peop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ity of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value; urbanization

随着当前城市生活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城市思潮和城市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冲突交叠的复杂局面。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巨变,只有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重塑公民的信念和价值共识,才能在最前沿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意识形态建构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想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就应该时刻关注当下形势,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展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视域创新和学科跨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底考察上海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1]2020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城市建设,营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最新论断[2]。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不仅为美好生活的建构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提供了时代契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与转型的一个切入点。

一、人民城市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可能性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何以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又从何种意义上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思想理论的视域创新?回答这一问题要基于我们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全面把握,真正提取“人民”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就其精髓而言,恰恰对应着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論逻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活动,尤其是主导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等思想活动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品性、道德习惯以及具体社会组织制度下的公共行为习惯。从对象和领域来说,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企业、社区等社会实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狭义上则指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从广义思政政治教育出发对二者的契合加以讨论。因为在政治学的意义上,无论是狭义的学校思政还是社区思政工作,都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从民众中创造政权与制度的认同出发的,关注的是信仰、价值与认同……思想教育可以包含在教育中,也可以直接作为一种通知方式与手段作用于民众和社会。从抽象意义上讲,思想教育的使命就是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培养或塑造认同并适应国家制度的社会成员。”[3]

(一)“城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域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城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发展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有赖于对城市这一环体的深入理解。当代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发生在一种都市化的场域中,都市成为社会关系的构成方式。但都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进程,社会在快速转型中对都市生活的塑造将难以避免产生撕裂与冲突,思想的冲突与紧张构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最大困境。显然,无论是作为物质空间的都市,还是作为问题逻辑的都市化过程,都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现实场域。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方式考虑,城市作为对物质空间不仅是背景和舞台,本质上更是一种独具时代特色的关系性存在。城市也为了思政教育活动做出了关系性的解读。城市生活之于人的关系性存在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阐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人的意义依存于人同自然的变革性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是人的存在论本质[4],并指出,资本有意识地安排、组织和生产了社会生活,从而人的社会存在从内容、形式和形态上都经历了一种城市化的转型。这一基本认识决定了马克思城市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现代生活本质上是城市生活。”[5]这意味着,城市是资本潜在地蔓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产物。空间不仅被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塑造,其塑造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城市是表达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所说:“有关城市与城市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被很好地了解或认识,因为不论它是在思想(意识形态)还是在实践中,均没有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6]城市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介入与引导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有必要且能够从城市理论出发,对人民生活的深度变革展开关键研究。

(二)“人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意蕴

城市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首先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如果没有大城市,没有大城市推动社会智慧的发展,工人决不会进步到现在的水平。”[4]马克思既看到了城市现象背后的阶级剥削以及人在资本掌控之下与生存本质的背离,也看到了城市对工人的生活质量和能力水平的促进。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不但没有停止,还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以资本为原则组织社会生活带来了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生活领域成为资本控制与实现的重点领域。”[7]就后者而言,这种控制呈现出都市化进程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整个社会都被都市化了。

社会的都市化意味着“社会转型中财富、信息、知识、文化等要素的高度聚集”[8],造成都市生活的高度紧张和快速运转,造成人的焦虑和不安,这恰恰是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和残酷竞争所导致的。同时,现代都市生活使消费成为生活的全部,由于商品打造出来的“美好生活”幻象并没有让人们获得实质的“幸福感”,反而呈现出资本逻辑主宰社会生活,市场理性操控了人的生存境遇,与其说这是人的城市,不如说是“资本的城市”。因而,人民城市的发展正是通过批判这种人在城市中的异化来释放人民的自主性,打破资本控制下被人的盘剥。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政治定位上看,就是要让城市生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通过理论的不断开放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因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政治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引领。这实质上是人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意义和创新的时代机遇。

(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策应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在社会生活城市化的过程逻辑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动态的对应关系,因而我们将这种过程策应解释为人民城市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互补、携手发展的动态发展。

一方面,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与城有机互动的视角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9]由于城市是被人类实践活动造就的“人化”空间,城市的发展也因此表现为主体对象化的过程。人民城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体现为人民建设、为了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因此,人民城市所蕴含的人本价值与意识形态性,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方向,也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合理性,既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空间开展的过程全貌,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根本规定。

另一方面,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中的功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本价值为导向,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心灵教化活动,其在城市空间构成中必然发挥着影响社会关系生产的功能。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依附于城市空间之中的流通要素,更是弥漫在城市中,无形中成为人民城市的构成性要素。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过程互动,可以化约为“实践—概念/经验/知识—再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层面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为人民城市在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领域的建设提供一套的行之有效的导向原则与实践手段。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都强调了在固定的城市空间中打造还原人本价值的精神气息,以及生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向。这种兼顾流动与静止、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人文的动态结构,激活了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通过社区“微治理”与基层党建,争取了优化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人民城市理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独特的研究视野,包括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人的思想活动为研究对象,但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本质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指向了具有政治特性的思想、意识的完成,是政治思想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播的独特现象[10]。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直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特性”的学科之眼,而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更有前沿性,研究视角更具直观性,最终也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关注人本价值和主体性的争论在人民城市的现实改造之中收获了答案。

(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性和直观性

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也赋予新时代人民城市以新使命。尤其从疫情的发展和控制,可以看到人民城市从人民性出发真实地表达了党对国情的思考、对发展起点以及人权的思考,从而在这些重要主题上体现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城市的发展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对人民城市的认识呈现了如下历程。

第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过去40年中,我国的新增建制市多由县镇发展而来,截至1998年底,中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在撤镇设市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脱离原有的生活模式融入城市,“乡土中国”下的差序格局逐渐转变为今天“城市中国”下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团体格局。城市化推进了中国社会形成高效率的社会组织,生产更多原子化的个人,但商品化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社会焦虑、信仰迷失以及资源环境危机等现代性问题都让人们发现其生存状况同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渐行渐远。实际上,这就是当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在“回归”和“异化”之间挣扎,各种异质思想虽然难以撼动主流话语但却不断制造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因此,城市空间内蕴的意识形态斗争直接将城市空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

第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人民城市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在城市治理各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例如,上海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形成社区、街区内外联动、多元参与、全周期管理的基层治理模式,形同城市大脑的各级城市运行中心以及各类智能化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11]。这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教育载体上的发展目标。在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基础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合理利用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与居民展开双向对话,成为社区空间的意见领袖,实现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还可以通过市级数据库建设城市居民信息挖掘分析平台,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改变相应的话语体系与符号形式。可以说,人民城市传播手段的发展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渠道,实现其在载体操作性与承载性方面的效率提升,也为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互动提供了必要保障。

第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思维。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理论思考的前沿性和直观性。从实质而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思维。纵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多是从学科内部一些具体、分隔的议题出发,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学科的自身完善。但是,面对社会转型,这种研究方式使得学者们流连于碎片化的问题之中,难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體面貌和学科所能承担的社会使命,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了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寻求内生的思维方式,而应被看作是打上了中国城市化烙印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而转变为一种重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思维。

重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思维,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单纯地考察分析抽象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而不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宏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致力于提供一套符合当下现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反抗式的创新是城市空间问题挤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结果,恰恰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光在城市空间转向的社会学思维下,关注人们现实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提升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城市空间的现实版本,它从空间意向和实践具象赋予“以人为本”的抽象论述以实质内涵:它既通过城市空间落实了“人民”的价值意向,又从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具象的图景。

第一,人民城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空间意向。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强调“以人为本”,以理论研究是否重视人的真正发展为指标来考察理论创新的价值。但“以人为本”具体做何种解释,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些问题往往停留在抽象讨论中。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立体的空间思维解释“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平面孤立思维可能带来的均质化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人民城市不同于西方都市的本质内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对“以人为本”的阐释就是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在城市发展中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真实自由和全面发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实现的人本价值的问题,人民城市给出的回答是从城市化发展中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实现人本价值。马克思曾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12]换言之,“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的个体生命正是通过城市中的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现实的人”上,就是要抓住现实的社会关系——既包含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活的建设,又包含城市生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第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供实践具象。这里回答怎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依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加强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让人民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主体性就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培养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人格、能力、素质,以达到“主体对事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论自觉、思想认同与行为信奉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1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鼓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个体的参与积极性,使个体一方面在思想上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从而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三、人民城市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创新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从狭义理解到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是城市空间理论不断融入、协同共生的结果。从今天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正在展开的人民城市建设来看,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能够整合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全新要素,通过将其转换为哲学高度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从而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产生更积极有效的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党建引领,形成城市治理工作能力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城市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力量;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建构,建设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高地。

(一)人民城市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党建的主要渠道,是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精神和价值的传播路径。人民城市理念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有效增强后者的建设手段与建设效果。在实践中,通过党课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区宣讲、党群活动等教育手段,建设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本身即是基层党组织在充分发挥党在城市的各个毛细血管中的领导作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扩展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空间,突出党建引领下的城市治理工作新优势。

(二)人民城市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人民主体的城市性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在于,将城市治理中人民的具体向往、需求和痛点梳理清、分析透。城市建设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旨归聚焦于“人民”,聚焦于“人心”。人民城市理念体现着党中央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实践逻辑。上海杨浦滨江城市建设的典型范例引导我们思考如下的理论关联: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是建设理念,而且是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对象化的深刻思考,它指导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空间里积极考量人文关怀和人本价值,不单单将城市视为钢铁水泥堆砌而成的物理空间聚合体,更是考察“人”这一维度在城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与思想状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将“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思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关注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反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路,在打造人性化城市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将更具有温度,更具时代特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营建城市意识形态新高地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只有其内部各个“器官”有效运转,城市自身才会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而一个城市中开放的公园、博物馆、“市民驿站”、“睦邻中心”等各类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直接抗衡着资本的占地与开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这种扎根城市的方式,通过基层党组织活动,通过移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传播手段,把握遍布城市的“大屏小屏”组建全新的场域与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城市意识形态新高地的有机整合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城市居民在网络中留下的海量信息碎片,经由大数据技术的加工,描绘出经过后台加密用户画像,一定程度上定量分析城市居民的思想、行为、情感,提升决策质量与教育效果[14]。可以看到,人民城市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在于:首先占领城市毛细血管;其次有效把握住城市生活的数据化优势;最终将城市实体建构作用于城市的意识形态建构,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创新在于“道”与“术”的结合,借鉴城市治理的数字技术为术,人民城市理念下政治组织的人民民主和实现共同利益为道,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二者合一彼此推进。

四、结束语

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融合交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足自身逻辑建立起现实性与开拓性兼具的研究视野,有效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从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高度,通过基层党建将“人民”理念渗入每一个城市细胞,对焦城市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加强人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从而更加精准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定位和价值指引。

参考文献:

[1] 聂晨静.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EB/OL].(2019-11-03)[2021-0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3/c_1125186430.htm.

[2] 谢坚钢,李琪.人民日报: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EB/OL].(2020-06-16)[2021-02-0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616/c1003-31747763.html.

[3]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阿德里安·富兰克林.城市生活[M].何文郁,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6] 亨利·列斐伏尔.马克思的社会学[M].谢永康,毛林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任政.社会都市化与现代生活图景——兼论列斐伏尔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与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20(1):123-131.

[8] 亨利·列斐伏尔.都市革命[M].刘怀玉,张笑夷,郑劲超,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 周仲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EB/OL].(2018-02-02)[2021-02-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202/c40531-29801629.html.

[10] 侯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5.

[11] 周楠,杜晨薇.人民城市:共建共治更有活力[N].解放日报,2020-06-23(001).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 张正瑞.“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思辨[J].求实,2014(6):80-83.

[14] 卢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探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19-22,46.

(编辑: 朱渭波)

收稿日期: 2021-04-07

基金项目: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教学中青年拔尖人才奖励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ZXB052)

作者簡介: 刘 科(1977-),女,教授。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E-mail:forgeting13@163.com

作者:刘科 司潇潇

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特征及应用

摘 要: 随着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应时代要求及教育需要逐渐生成,其概念内涵经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化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化交织融合而逐渐明晰,形成了数据化、覆盖化以及混杂化的特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数据共享”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数据画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数据建模”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性。“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应用,为实现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承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重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致贺信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1]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教育资源的时空性缺位、精准性欠缺以及评估性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及“怎样培养人”进行探究和调整,实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生长活力。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

技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中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2],大数据作为一项日渐被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技术,在以“数字化”方式反映着人的同时又以其“数字化”的空间环境塑造着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改造人”“解放人”的学科,是在思想及教育领域对技术最终功用的扩展与延伸。技术扩展规律、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后生成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与逻辑,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地回答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问题。

(一)生成前提:技术手段与技术观念的扩展规律

“数据化”是当今时代尤为显著的特征,身处于时代中的人们成为了“数字生存者”,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生产出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又被应用于人自身,影响且塑造着人的生活。为了避免出现因受新环境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式微的情况,需要将大数据技术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促成“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

“大数据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指出,从本质和现实意义上理解技术,“技术同人的活动和存在的所有方面相关联”[4],技术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实践手段,人们在利用技术进行社会实践并促使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认识世界的新观念与新思维,当人们以新的认识为指导,开展其他领域的实践活动时,技术便以此方式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扩展,这一过程所体现出的技术扩展规律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成前提。人们通过对大数据这一新型技术在互联网信息行业的应用与实践,搭建了当今时代“数字化”的网络生活平台,大数据中所蕴涵的科学性、精准性、协同性等特征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发生改变,日渐形成了“万物皆可数”与“数皆有价值”的观念,并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新的认识应用于商业、医疗、政府治理等多个方面,逐渐扩展至教育领域,提供了“智慧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实现了大数据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二)生成条件:教育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融合趋势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时代特征与现实状况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技术是教育运用的工具载体与思维模式,教育者时常将其内嵌于教育系统,用于教育创新,以技术自身变革促进教育发展。以技术为维度,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视听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教育四个阶段,其背后蕴含着从多媒体技术到网络技术再到智能技 术的技术变革过程。可见,教育将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与认知方式,主动将其与自身融合,利用技术变革促进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关键部分,教育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融合趋势为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成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遵循教育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新型技术的融合发展,“要运用新媒體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此外,学界众多学者观察到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呈现出的新发展机遇,不断探讨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新变化、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同时,多所高校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探索,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精准管理和智慧服务”应用、电子科技大学的“成电公式”与“学生画像”以及中南民族大学开发的“学生发展指数”应用等[6],实现了二者在现实中的初步融合。

(三)生成逻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在大数据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将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目的,将大数据技术作为手段,实现“做什么”的价值理性与“怎么做”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成为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化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化[7]交互补充、协同发展的趋势。在技术层面,“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以工具手段为依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化所蕴含的“万物皆可数”的量化认知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目标、内容、评测等进行数据化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数据化表达提供了认知依据。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化秉持了“数皆有价值”的技术思维模式,为发掘大数据中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索运用大数据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可能。在价值层面,“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以终极目标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化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数据化呈现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化所彰显的对数据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挖掘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明确一切技术的使用都是为了人本身。“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将技术掌握于教育者的手中,通过技术工具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手段与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达成,实现了量化认知方式和技术思维模式的工具理性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数据“数据化”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挖掘大数据中隐含的可供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的价值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对象的辩证统一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义的,即“大思政”的概念,其不仅仅与理论课上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关,还涉及到学生生活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多个方面。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诠释

大数据时代与过去的“小数据”时代相比有着显著突破,数据采集技术的出现拓宽了数据收集的渠道、增强了数据获取的能力,使数据呈现出体量大、种类多的特征;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人工或简单技术低效处理数据的局面,促进了数据的高速化处理,形成了速度化特征;数据挖掘技术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将数据赋值与赋能服务于人类生活,突显大数据价值高的特征。此外,由于大数据时代中数据本身的结构复杂、体量巨大,易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也逐渐显现。大数据体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高、易变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8]19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数据化、覆盖化及混杂化的特征。

(一)教育要素与过程的数据化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万物皆可数”,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要素及过程皆可用“数”诠释。数据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化。大数据转换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众多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PC端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的建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数据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网站上发布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去过的地方以及在社交平台中的互动交流得以数据化呈现,为了解教育对象提供数据基础。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效果的反馈及结果的评估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大多凭借教育主体的主观意识及简单的量化数据进行评判,缺乏科学性。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环节的数据化提供了可能,便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科学、高效地测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及成效。

(二)对象数量与特征的覆盖化

大数据以其体量大、种类多、速度快的特征实现了对研究对象数量和对象情况特征的全覆盖,即“利用所有的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数据”[9] 。一方面,大数据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研究方式与方法,形成“样本=总体”的研究思维,避免了通过采样方法进行样本分析、研究和问卷调查时所带来的误差与偏见,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已有边界,推动了实证研究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大数据在不掺杂任何目的的情况下,收集、处理并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网络平台、搜索引擎、现实生活、社交媒体进行活动时产生的大量数据,将对象的生活习性、心智状况、行为规律以及个性特征[10]等进行多领域、全覆盖式的客观呈现,实现了从“扁平且片面”了解人到“立体且全面”描绘人的转变,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群体或个人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数据结构与价值的混杂化

由于数据本身固有的易变性和复杂性特征以及数据清洗技术存在局限,大数据在收集、提供大量客观数据的同时也会出现混乱甚至是存在误差的数据,数据混杂成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难题。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言,良莠不齐的数据充斥着网络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若分辨不清,会对人的价值观念造成不良影响。就大数据处理过程的效果而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量数据难以被综合处理与分析,庞杂混乱的数据与技术的局限阻碍了对大数据自身蕴含的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就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而言,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数据倍增的时代,当大量数据涌入时,由于大数据的数据清洗能力有限,处理后的数据也难免会存在不准确、无序甚至是错误的情况,使大数据结果出现偏差,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判断造成错误引导。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应用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作为一个理論研究模型而存在,更应将其真正运用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效果及评估等方面,弥补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延展其时空性、提升其精准性、增强其评估性。

(一)“数据共享”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在“小数据时代”,各高校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理论课时间有限、学习内容受限以及各校学习资源不平衡等原因,无法形成长效的教育模式,也无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机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缺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化”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1.营造“下课但不停学”的教育环境,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局限。无论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论理论还是马克思实践观中所蕴含的“人—环境—教育”的内在关系,都明确表明了个人所处环境会对人的思维、观念以及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据化特征,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如慕课、可汗、微课等APP,营造“下课不停学”的虚拟环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空闲时间及学习进度在平台上制定计划安排,平台方也可以根据系统中的已有数据进行学习计划推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平台方还能够通过对平台数据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提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习的延续性,让大学生在生活中也能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生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严重脱节。

2.搭建“自由而又有序”的交流平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缺位。网络空间是大数据存在的基础,更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查询、人际交往、学习互动的主要场域。中国青年网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11]。“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数据结构与价值的混杂化”特征,易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在政府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净化网络杂音、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的同时,大数据自身的发展也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利用“校园局域网”来净化网络不良风气的条件,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等资源优势,搭建如“易班”等数据化网络交往平台,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利用此平台进行日常交往,使学生能时刻身处于较为优质的网络环境中。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充分利用该平台,通过资料推送、话题讨论等方式,引导校园舆情朝正确方向发展,构建网络文化圈,对教育对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学习、社交与生活。

3.提供“信息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制约。由于高校所在地域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各有不同,不同高校的师资力量、学习资源及实践活动的质量存在差异。但如今全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几乎已实现全员普及,早在2016年初,我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率就已高达99.4%[12],网络已然成为全国大学生共同拥有的平等资源,更成为全国各高校均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载体。大数据为各种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储存于网络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名师课堂、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红色学习实践景区VR的共享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可能。这些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可在同一时刻被不同主体共同使用,且不会因为使用而有所损耗,不同地区的高校可利用大数据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充实数据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共享,推动平台数据库不断完善,缩小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产生的“数字鸿沟”。

(二)“数据画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

对象数量众多且心理活动难以把握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面临的困境,在传统技术手段下我们难以同教育对象开展一对一式的交流与沟通,更难通过接触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心理状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据化”以及“覆盖化”的特征为此困境的破解提供了可行性思路,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处理学生每日产生的“数据”,描绘出“数据画像”,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个体差异,实现“精准思政”,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克隆人”的模式向新时代“创造人”的模式转变[13]。

1.挖掘“潜在且个性化”的需求偏好,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分离。“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数据化的学习平台,通过后台统计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爱浏览的内容、最喜欢的老师、最常使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在不同界面停留的时间,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喜好与需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的精准推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为学生提供更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迫学”转变为“想要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偏好与期待,促进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着眼于相关理论课的课程学习外,也关注人的潜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平台、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是大数据获取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发布的文本进行数据的分词、停用词去除与词频统计,对使用的图片数据特征进行提取与表示,实行爬取数据的标准化操作[14],对“关注的人”“点赞的内容”以及学生过去曾经参加过的各类活动进行统计分类,了解学生在学习之余的其他兴趣爱好,从而向其推荐相关内容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相关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每位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讨论的内容和关注的话题,了解学生们都在“关注什么、讨论什么、需要什么”,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反馈与回应,避免学生因感到需求被忽视而通过其他不恰当方式去引起校方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注意。

2.获取“全面且真实性”的当下状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人的,要提供帮助就需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情况,避免在帮扶中出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喝”的状况。大数据能够在保护被帮扶对象自尊心的同时,提升帮扶精准度。例如,在资助贫困生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其在学校食堂就餐花销、网络购物、超市消费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直观呈现其消费情况,提供资助依据,使学校能够“有理有据”地提供各项帮助,避免出现有限资源的投放失误,扶持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由于人的心理、情感以及行为活动都存在可隐瞒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当前的生活及学习状态,甚至会因为介入而出现“家庭悖论”,即不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就无法了解学生动态,参与其中又会被学生察觉,从而无法得出准确真实的结论,大数据为解决该困境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时代中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数字化生存”,学生的行为、思想已经成为了储存在网络空间中的一条条数据链,这些数据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搭建一体化信息搜集平台,实现图书馆、教务处、学工部、宿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后勤服务处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协同[15],对学生校园卡的数据以及校园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作息时间、饮食结构、运动时长、情绪状态、进出学校次数等生活情况,以及进出图书馆次数、借阅书籍频率、上课出勤率等学习情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因对学生了解不足而出现教育实施偏差的状况。

3.发觉“细微却关键性”的状态波动,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缺陷。“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亡羊补牢”的缺陷,主动、预先发现学生思想波动或行为异常,对其进行重点观察,及时作出反应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人的生活或情感状态相对而言具有规律性,大数据将其记录下来储存在数据库中,若学生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发生变化则必定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打破数据呈现出的原有规律,便于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关注,进行相应干预。行为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悲观厌世的话语,作息时间出现较大变动等,这些行为与学生心理状态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行为的变动也能够反映学生近期的生活状况,如频繁的缺课旷课、与校外人员的交往次数突然增多,消费记录中出现大额的资金往来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时刻关注数据库中学生数据的波动情况,通过观察数据相关性、一对一谈话或侧面了解等方法,挖掘数据变动的原因,作出判断和预估,必要时可进行直接干预,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走上歧途。

网络舆情作为“表面化的社会意识形态”[16]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重管理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各大网络平台中的数据波动状况,利用大数据Hash定位数据节点技术,在学生微博、空间等交流社区模块进行关键节点布控[17],了解舆情趋势走向,发掘舆情产生原因,控制舆情的扩散与发酵,从源头解决舆情。

(三)“数据建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性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18],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的前提则是建立一个较为理想与标准化的模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如何将与人相关的各项标准进行数据转化成为确立模型的难题。大数据因其所具备的数据化与覆盖化特征和智能化趋势,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数据模型的建立,在将理想目标具象化的同时,对人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水平,推动人的正向培育。

1.制定“科学且多维度”的评测标准,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DIKW模型流程图[8]51显示,大数据已不满足于对D(数据)进行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将数据转变为有逻辑的I(信息),再提炼信息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K(知识),为人们进行思考与判断提供依据的原有价值,而是开始着眼于发展大数据的W(智慧),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起来,促成“大数据智能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运行等方式,进行“数据建模”,深挖数据背后所蘊含的价值,数字化呈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想目标。通过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成果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数据模型”,从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提供理想范本,分析不同学生与范本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找准短板,弥补不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链”:“教育大数据平台——学生画像——问题呈现和差异化分类——个性化学习资源系统开发——个性化引导策略——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系统”[5]的最终建构。

2.打造“直观且全方位”的预估模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未智能化的大数据只能做到为使用者提供部分的、较为零散的初步整合后的信息,随后的整合与分析需要使用者依靠自身经验加以完成。但是,经过算法处理后的大数据则能更加全面地描绘教育对象的整体特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性格、心理健康、社会实践、价值观念等多领域进行多维度整体评价,将其通过Echarts图式化表现出来,便于教育对象更加了解自己,也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刻观测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及实施过程进行相应调整。与此同时,大数据智能化后拥有了评估、预测的“智慧”,教育对象能够通过在相关平台录入自身信息,得出更加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类型,得到“自己是否拥有做学术研究的潜质”等类似问题的答案,为人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如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了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的“成电公式”[15],能够迅速把数据库中的信息纳入“成电公式”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实现素质评估,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生目标,解答受教育者的发展困惑,并为其提供较为科学和优质的选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3) ∶ 24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127.

[3]  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23).

[4] 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38.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 李怀杰,申小蓉.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 ∶ 105-110.

[7]  景星维,唐登蕓.数智并举: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重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2(10).

[8] 邬贺铨.数据之道:从技术到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9]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29.

[10] 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 60-62+102.

[11]  李华锡,杨晴.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超4成每天上 网超5小时[EB/OL].http://news.youth.cn/gn/201910/ t20191018_12097203.htm.

[12] 张媛.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4) ∶ 54-55.

[13] 徐永利.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 ∶ 46-53.

[14]  苏翠华,熊婷.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营销推送算法设计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20,43(22) ∶ 144-147.

[15] 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 48-51.

[16]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 78.

[17] 赵浚.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与应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6(3) ∶ 120-123.

[18] 倪胜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0) ∶ 51-52.

【责任编辑:张晓妍】

作者:高薇 张宇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数学表述教学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