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教学法的法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而且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学好数学尤其关键。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运用生活化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具象化教学法的法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具象化教学法的法学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

摘要:小学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和数学基本素养,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是开发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全面审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严格把控学生的教学计划。同时,小学教学阶段,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合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使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研究

引言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把数学学好、学活。基于此,文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

教师是终身发展着的人。内化生活化教学观念需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继续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利用多样的途径如网络搜集生活化信息,参加教师培训讨论生活化教学等,通过多样的途径,对生活化教学建构正确的认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将总结到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及时地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借此积累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经验,为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活动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合理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买了一块西瓜,邀请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他想买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小华吃了一块,小芳也吃了一块,小亮吃了两块儿,那么请问小华,小芳和小亮总共吃了西瓜的多少?这个西瓜还剩下多少呢?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且进行解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培养起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不再头疼数学,而是爱上数学,用好数学。

三、合理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有效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合理地对学生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因为只有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内容。同時,社会生活中的实时动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感悟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对社会生活化思维的渗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课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基本教学目标,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近期生活实践中发生的热点话题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时事动态,还能不断地为学生渗透生活化教学思维。

四、借助实物进行演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来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不同类型的多边形,还可以借助实际的图案来进行教学,各种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展示。这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展示过程中了解不同图形的属性,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多边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不同图形的特性、分类及拼组,学生也会有更深刻的见解,记忆起来会更加方便,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多边形的知识。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等。

结束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把数学学活,把方法学透,让数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2021,{4}(10):153.

[2]曹玲玲.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21,{4}(06):66.

[3]朱永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0,{4}(36):7-8.

作者:李朝

具象化教学法的法学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 要: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而且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学好数学尤其关键。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运用生活化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

引  言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把数学学好、学活[1]。

一、传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出发点,因此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2]。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很好,但遇到实际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把课堂局限在教室内,没有从生活实践入手,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情况。很多学生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想法,自然不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一)借助实物进行演示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来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3]。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概念是比较深奥的,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可能很难对概念有深刻的了解。但是教师如果借助实物,就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不同类型的多边形,还可以借助实际的图案来进行教学,各种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展示。这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展示过程中了解不同图形的属性,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多边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不同图形的特性、分类及拼组,学生也会有更深刻的见解,记忆起来会更加方便,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多边形的知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

正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无法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5]。生活中的数学痕迹是非常明显的,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借助具体的生活实际事例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完“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买菜,并帮助家长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比如,西红柿3.5元一斤,买2.5斤,那就是3.5 ×2.5=8.75(元),黄瓜也是3.5元一斤,买3.5斤,就是3.5×3.5=12.25(元)。学生在计算时,可以用3.5×2.5+3.5×3.5=21(元),也可以用3.5×(2.5+3.5)=21(元),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运算定律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学生可以真正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会出现学与用分离的情况,并能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将课堂进行延伸,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运用的能力,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6]。

(三)多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其智力、基础及考虑问题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解决问题时想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要方法正确,最终所得出的结果正确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7]。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中,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拆分成不同的三角形或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算出其面积。而拆分的方式是不同的,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图形面积算法来进行拆分,只要最终结果是正确的即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而不是直接把计算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教师不应对任何一种方法持否定的态度,而是应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

(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把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真正把数学学习当作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案美”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对称的物品,并分析各有几条对称轴,如家里的盘子、桌椅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些看似对称实际上不对称的图形。这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  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實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把数学学活,把方法学透,让数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刘治诚.论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江西教育,2021(15):63.

肖朝义.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1(06):36.

冯月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14):113-114.

黄官亚.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21(05):27+29.

王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模式[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37.

赵煜.探析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61-62.

杨兰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21(13):152-153+156.

陈玉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教师博览,2021(12):65-66.

作者简介:郭秀菊(1975.9-),女,山东冠县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郭秀菊

具象化教学法的法学论文 篇3:

图示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立法学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分支学科,兼具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双重特点,内容庞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图示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逻辑关系分明、信息模块清晰的特点。本文以本科阶段《立法学》的教学为例,介绍图示教学法在《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立法学;信息;图表设计

在本科阶段《立法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因素,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学习积极性。诸方法中,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便于开展、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周旺生教授编写的,由法律出版社于2009年8月出版的《立法学》(第二版)教材的教学为例,介绍图示教学法在《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本科阶段《立法学》课程的特点

立法学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分支科学,是以立法现象、立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事物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立法学研究成果有直接应用价值,它对于理论法学来说是应用法学;立法学研究成果亦能指引立法走向科学,它对应用法学来说又是理论法学。因此,《立法学》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有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求联系实践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周旺生教授的《立法学》(第二版)教材全书分为三编,凡二十二章,共计六十七万余字,鸿篇巨著,洋洋洒洒论述立法学学科的方方面面。本科阶段,《立法学》课程的课时约为三十六学时左右,短短时间,不足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该教材。同时,该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法学知识,但在进行《立法学》这样一门理论性较强、内容又很抽象的新学科学习时,既不容易产生兴趣,也不容易学有所成,常常出现学习日久却不得要领的现象。

二、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就是以简单的图形、符号、数字、关键性的词语等各种形式概括教学内容,并设计成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的图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一)图示教学法的特点。文字、声音传达信息的模式都只是平面和线性的信息模式,不能够突出重点。因此,相比于阅读教材和老师讲述,图示教学法的特点是简明扼要、直观性强、知识系统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使他们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二)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图示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联想能力和视觉记忆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使学生能在认识到教学内容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并把教学内容牢记在心中,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和探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形象、直观地揭示知识點内在的逻辑关系。面对平面的文字信息,读者一般需要通过阅读、总结、归纳方能理清各种信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图表中的图形、符号、数字、文字以及它们的组合能直接体现逻辑联系。例如,我们常用的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SmartArt功能,就是用图表的方式表达诸如列表、流程、层次、循环等各种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采用图示教学法就能够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将文字以及文字当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信息,通过图表形象、直观地传达出来。

2、能将平面信息分割成若干醒目的信息模块。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制的,一般定义为5±2或7±2。过长的篇幅或过多的信息组都不利于人的记忆和理解。书面材料和课堂讲述所传达的信息是作为整体出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而图示教学法通过图形、符号、数字、文字等的巧妙组合可以清晰地将大面积的文字信息分割为若干易于辨识的信息模块。只要这些信息模块的数量在人类记忆和理解的最佳范围之内,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由前文所述可知,《立法学》兼具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特点,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因此在教与学中略显枯燥。而图示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图表化、形象化、系统化,使平面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学生易于接收的立体化、形象化的信息模块,便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并且,该法能体现出相关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三、图示教学法案例介绍

基于《立法学》庞大的信息量,以及知识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选择适合的图表表达各类信息时,应尽量将平面的、线性的信息模式转换为直观的、具象的信息模式,以达到强化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下文将根据相关知识信息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来介绍几种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图示教学的实例。

(一)从属关系。在《立法学》第一章导论中,立法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该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单凭文字叙述很难在学生脑海中构建起立法学学科的体系模型,从而也就不能准确定位各个知识点在立法学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笔者采用了较为直观,结构简单的表达从属关系的图示(见图1)。学生可以在所建立的框架之上,通过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信息,并主动将新知识架构于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填充和丰满知识体系。

图1 立法学学科体系

(二)递进关系

《立法学》第三章立法的概念中,立法学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四个层次的范畴逐级递进从而衍生出来的。这种类似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散关系,笔者采用了两个图表(见图2、图3)来形象地说明其相互关系。通过图2的图形结构和颜色渐变的特点,可以直观地体现出立法基本范畴四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图3也通过“立法制度”这一立法基本范畴的发散衍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知识点。

(三)对比关系。在《立法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具有对比关系的知识内容,例如单一的一级立法体制与单一的两级立法体制的对比、共和制与总统制的对比等,笔者以法律案的大会表决方式中公开表决和秘密表决的对比为例,阐述图示教学法的优势。由图4可以清晰地看出两种表决方式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境下选择何种表决方式大有助益。

图4 法案表决方式对比

(四)程序发展

有关立法的程序问题是立法学的重要知识点,其中的内容庞杂,例如“审议法案”的程序依据提案主体、审议主体以及审议内容的不同,所须遵循的程序也各不相同。在《立法学》教材中,针对该知识点的介绍所用篇幅达10页之多。即便抛开相关理论的陈述,单从程序介绍来说也有7页之多。书面文字作为一种平面的信息传达模式很难使作者期望传达的信息跃然纸上。因此,通过图示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传达相关信息,例如图5、图6。

(五)协调统一关系。《立法学》第四章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周旺生教授将立法指导思想分为总的指导思想、基本指导思想和阶段指导思想,三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关系。类似的这种关系在立法学学科,甚至整个法学学科中有很多,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笔者将三种指导思想以三个齿轮代表,三个齿轮之间的咬合与传动,代表三者之间应协调统一,方能确保有序运转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三个齿轮的大小、位置也说明了三者各自所属的位阶层次。

(六)数学公式法表达复杂逻辑关系。《立法学》教学中,有诸多的知识点,其内在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巧妙设计图表来准确表达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图8、图9是在讲解中央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和国家的立法权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笔者设计的两个图表。虽然,通过一般的表格对比也可以较为直观地体现其关系,但是却不够形象,其内在关系的体现也不够深刻。笔者设计这两个图表,辅之以MicrosoftPowerPoint的动画演示功能就能够既直观又形象表达三者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本学期通过以上图示教学方法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立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考试成绩均好于上一学年。因此,学生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多数学生认为虽然《立法学》课程比较枯燥,但灵活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了《立法学》课程的相关知识。

四、运用图示法教学的要求

由上观之,图示教学法对于《立法学》的教学大有裨益,而灵活掌握和运用图示教学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功夫,方能确保达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一)认真钻研教材。要想把某个图表设计得科学,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部分内容需要设计图表,设计什么图表,怎样设计图表。

(二)精心设计图表。图表是依据不同的知识点来设计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一般而言,图表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图示要讲究科学性。作图表要熟悉各知识点的内容,考虑各知识点的地位,概括要全面、准确。二是图表的设计要符合逻辑,要使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通过图表的构图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图表设计要简明易懂,符号、文字、颜色不要太多,内容不宜过细,不能使学生看后感到比教材还难。三是图表设计要有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

(三)有效利用图表。图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图示教学法一定要与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

结束语:图示教学法是一种易于开展、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足功夫。同时,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图示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人事处

作者简介:刘勇(1983— ),男,山西省介休市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参考文献:

[1]张远,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9.

[2]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

[3]吴玫,贾文毓.短时记忆的容量应为:5±2[D].山西: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作者:刘勇

上一篇:EDP教育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平台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