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微信、微博、QQ等移动客户端产品成为大学生們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我国高校的网络文化阵地俨然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 篇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现阶 段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既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有效的进行,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相关研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但是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收到的教学效果难以平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加的宽泛,尤其是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的扩大,一些以电子通讯设备为媒介的移动终端已经渐渐超过了以PC为终端的网络,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上网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能够更好应对这种形势,更好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

无线通讯行业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奥斯顿·马齐塔卢)曾经说过以PC端为主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无线通讯技术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主流互联网技术。现阶段,随着4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手机用户中,3G和4G用户2014年1月至5月间增加6990万户,总数达到4.72亿户,渗透率达到37.5%,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覆盖。它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备便携性、随时随地收发、浏览信息等优势。现阶段,在一些新兴媒体的帮助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迅猛发展,人们都在利用着移动媒体技术进行交流与沟通,随着这些新习惯建立、4G时代的来临,相关行业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995诞生了第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当时手机只能进行简单的通话功能,没有数字通讯功能,只能被称为1G。1996年,中国电信首次开放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也就是后来的2G网络。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手机通讯行业的服务技术水平低,服务内容也是单一的。1999年WAP制式网络首次以杭州为试验基地开通运营,移动数字通讯行业从此进入WAP时代。2000年,中国移动首推移动梦网的概念。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发放3G牌照,为移动通讯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三张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的4G新时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只是扮演听众角色,根本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法像年轻学生一样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劣势地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所教授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的现象。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高达84.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8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5小时,43%为3~5小时,24%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此外,89.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5%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2%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2%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大学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即使是课堂时间也随意地拿出手机,这样的习惯会使得大学生变得随意懒散,漠视规则、纪律的约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在网络上下载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们。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发展变化的世界,会使大学生觉得,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海量的不断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迟钝。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科学合理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一旦产生错误,很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不必忌讳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情绪的宣泄,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这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迷,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导致大学生日常缺乏人际交流沟通机会,严重减低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养成封闭的性格。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稳定性和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信心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长期进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出现分裂,形成不一样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网时间的长短,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使大学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机讯号地方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可以用别的名字,讲出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见,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大学生因为自身身份的顾忌,而对一些教学方面意见有所保留的情况发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开放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总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的顺应这种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之外,还必须要探索利用好移动在线教育,为此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网络技术运用及学习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把大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辩论中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网络习惯入手,使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正确时间地点使用手机,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放思想,以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对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内涵。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关注,研究其跟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认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准则规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动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课堂扩大到无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让在线教育逐渐从PC端跨入到移动端则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近两年在线教育最火的一个词是MOOC(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投入数百万美元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与此同时,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兴起,这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2012年被有关学者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加盟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此外,还有网易云课堂、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2014年5月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这些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定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国内学习者们的需求。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MOOC有一套集“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后作业——评价考核——结业”于一体的全套完整过程,免费的MOOC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到了不同学校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解读。如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清华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易云课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公开课《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学在线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都可使广大学生在本学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学校山东管理学院引进了“尔雅通识课”,作为我校全校任选课程,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初步实施。尔雅是以MOOC为基础的定向课程体系学习平台,尔雅通识课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点,与国内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盖6910名知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修习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MOOC与高校学分制学习的融合,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课在线学习的先河,《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当今形势政策的动态变化。本课程需要学生在线学习41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缺乏互动等缺点,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即时通讯等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并获得在线帮助。同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或小组讨论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所谓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于2014年3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了山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这些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线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是MOOC,还是微课,均利用网络,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虽然PC是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了手机移动端。例如,过来人公开课为全力布局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户端,覆盖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人群。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中。《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获取知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PC,二者分别为90.5%和71.5%。很多大学生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掌上新东方、英语流利说、超级课程表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类APP便携、灵活、互动性强、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App更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深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移动应用开发是在线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去接受学习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学习,优化自己的讲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

(四)建立校内网等自身移动媒体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视频技术、游戏技术等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校还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形成一个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

面对移动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强对网络站点信息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动互联网监控的技术来谈,监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通过这些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还有学校的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中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吸取,远离那些消极低俗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使大学生能够规范、自律的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在线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使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常潞炜,薛国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数字化用户,2013,(15):214-215.

[2]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2014,(4):58-61.

[3]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82-86.

[4]杨维东.“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4):36-42.

作者:赵晨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 篇2:

高校校园亚文化之网络文化的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微信、微博、QQ等移动客户端产品成为大学生們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我国高校的网络文化阵地俨然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辩证法的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探究了移动互联网的盛行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截止据工信部近日公布的2014年7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亿户,同比增长6.3%;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78.8M,同比增长48%,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特别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微博、微信、QQ、在线学习、网上购物等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高校校园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网络文化的发展。

“最精彩的,也是最嘈杂的……”这样形容移动互联网,是不少人的同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困扰,比如许多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荒废学业,又如商业欺诈、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下面笔者将从正反两面解说这种现象。

1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正面影响

1.1 提升了高校网络德育文化传播的速率。相较于传统有线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高速性优势更为明显。例如,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客户端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专属的微博平台、微信认证账号,在日常的运营维护中,可将校内发生的新闻、重要通知及时发布在微信、微博客户端上,用一种更为简便、更为快捷的方式,传递校园正能量文化,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移动互联网在线网络文化平台,大大提升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率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效应”。

1.2 拓宽了高校网络教育文化建设的渠道。高校网络文化所包含的范畴十分宽泛,其中,教育教学网络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网络文化构建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数高校仅能依靠有线网络平台,建设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而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多以“视频授课”、“PPT讲解”、“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为主,显得千篇一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多元化的移动互联沟通方式,高校网络教育文化阵地的建设渠道将变得更为多样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将不断创新。

1.3 展现了高校网络创业文化的新魅力。移动互联网不仅为高校网络德育文化、教育文化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给高校网络创业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现阶段,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辟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技能竞赛,在展示高校网络创业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之路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如目前很多莘莘学子利用自己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开发新产品或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中开办店铺,进行创业。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监管不到位,网络信息质量受质疑。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高校网络文化中不良信息变得手段多样、形式复杂,其中不乏很多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不良信息。如淫秽、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赌博、犯罪等技能教唆信息;毒品、违禁药品、刀具枪械、监听器、假证件等管制品买卖信息;虚假股票、信用卡、彩票等诈骗信息,以及网络销赃等多方面内容。在国内很多大学的贴吧中,充斥着有害的、虚假的信息,而上述信息大多通过学生的智能手机发布。2013年11月份,百度贴吧曾做过一项《关于高校贴吧平台信息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54.33%的高校贴吧信息都是“我今天做了什么”、“我好无聊,求交友”之类的无意义、无利用价值的信息,学生个人的琐事占据了贴吧信息的80%以上。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让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的信息变得更为有价值,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者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2.2 学生沉迷网络,校园学习风气养成受影响。相较于传统互联网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具有更强的便携性、即时性,这也给了大学生实现“无缝化”信息交流的空间,而这种交流甚至被引入了课堂之中。

目前,在国内众多的高校中,大学生上课扎堆玩微博、看小说、玩游戏,已不再是新闻,而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性,这给教师的监管也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长此以往,学生沉迷移动互联网络,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不利于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也给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 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信息质量把关,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品质。为使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信息质量得到优化,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品质,各级高校应加大对高校网络贴吧、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宣传平台信息质量的过滤,不断净化高校移动互联网平台空间,确保正能量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3.1.1 加强监管。各级高校应组建专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信息监管机构,通过革新技术手段,实施网络信息过滤等措施,加强对校园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虚假信息、无聊信息的管控和删选,一旦发现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虚假的信息,应予以及时删除。如信息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及时辟谣,使师生的舆论导向朝正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恶意制造、宣传虚假网络信息的人应给予一定的处罚,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可信性。

3.1.2 提升素养。广大师生也提升自身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在校园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散布、传播、转发虚假网络信息,对于未经确实的信息不予关注、不予转载。此外,高校领导层人物也应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信息的引导效应,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也不要转发,避免以讹传讹。

3.2 实施正确引导,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正面效应。借助移動互联网技术,个人手机实现了智能化、便携化,这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虚拟、高效。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对国内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学习风气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小学生上课费嘴,初中生上课费笔、高中生上课费脑、大学生上课费流量”,虽属调侃,但也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学生上课的普遍状况,为使上述现状得到根本改善,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各级高校管理者应本着“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的思想,采取一些措施。

3.2.1 正确引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正确引导,告诫他们“移动互联网虽好,使用应看场合”,从思想上扭转他们沉迷网络、上课上网等不良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同时,教师应多传授学生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技能,让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思想认识从“娱乐”转向“学习”,如此一来,发挥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正向促进效应。

3.2.2 严格管理。为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的正面构建,各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构建“无手机课堂”、“无游戏课堂”。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者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采取更为新颖的措施,实施更为有效的策略,多发挥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摒弃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3]刘大勇,赵丽莹,张森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编号:

2014B399)。

作者简介:

黄丽(1978-),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黄丽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 篇3:

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双重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网络优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张春宇(1979- ),女,辽宁法库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52)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较2012年年底提升3.7%,保持低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5亿,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为数众多的手机网民中,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手机上网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选择机遇,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形势下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只有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双重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于摆脱了传统网线的束缚,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在大学校园中,几乎10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并且乐于通过手机上网来交流和学习。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及时交流、进行情感融通提供了绝好机会,为大学生甄选信息,形成自身价值判断搭建了广阔平台。

1.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可以更迅速地促进知识更新。移动互联网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查询便捷等特点。大学生在手机上网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浏览到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重要的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本质和特征,而且百度等搜索引擎手机版的出现,扩充了学习资源,使大学生了解资讯更为方便,能促进知识迅速地更新。

2.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精神生活。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娱乐和休闲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为校园生活增加了许多亮点,又成为简便实用的情绪调节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购等便宜快捷的方式“淘”喜欢的物品,追赶时尚;通过观看影视、电子书等方式陶冶情操,缓解压力;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沟通情感,宣泄烦恼,排解郁闷,增进友情;通过网络兼职、建立个人购物网站等途径增加实践经验,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自身价值。

3.移动互联网有利于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师生间思想的互动和交流,更应该是情感的交融和契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但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沟通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师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有效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可以打消学生倾诉过程中存在的顾虑,他们可以针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一些困难和疑惑,也可以尽情倾诉,排解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扶,组织讨论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移动互联网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自由。但同时,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监管难度远远大于传统互联网,这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另外,作为一种便携式移动网络工具,移动互联网比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更加自由,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更强,网络安全不可控因素增多,加重了网络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网络化。

2.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首先,大学生难以辨别飞速增长的信息的真伪,容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减少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思想、政治观念激烈碰撞、交融,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其次,日益便捷的网络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惰性,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纵容了大学生学习自控性差的弱点,部分学生上课只带一部手机,随时上网看小说、看视频等,影响学习效果;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造成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过度浪费;需要提交作业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上下载现成的资源,自己不思考、不动手,难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这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惰性,长此以往必将遏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垃圾污染大学生的心灵,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迷信等垃圾信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给大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影响,而大学生又处于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甚至形成扭曲性格。

最后,过量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各种网络诈骗、手机短信诈骗更加猖狂,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回避现实的沟通而更倾向于虚拟沟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移动互联网使上网不受时空限制,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荒废了学业。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新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探索新的理论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提出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感、新鲜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即时互动,共同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课堂知识竞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创建思政课教学QQ群,进行课后互动,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实行新闻播报法,学生自己充当新闻播音员、解说员或记者,向大家播报新闻资讯、讲解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分析新闻现象等,学生播报并评论之后,教师给予客观、准确的点评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参与播报的学生,都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人员的联系、材料的传输等,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2.拓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活动,由单一课堂向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围绕鲜明主题或重要事件举行手机摄影大赛和作品展示活动;开辟网上旅游,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虚拟体验,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与现状。在学生进行虚拟体验后,组织学生集体或自主进行实地参观,这样可有效避免随意参观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3.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存在内容单调、实用性不强的弊端,造成网站鲜有问津、空壳运转的现象,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我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吸引力带来了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尽力迎合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用新颖的信息沟通方式吸引广大学生,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学生 “文化家园”和“心灵驿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借鉴商业网站的做法,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较强的板块;为广大学生提供时事信息、学习指导、成才咨询等服务;在网站上展览和评比优秀的学术报告、多彩的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成果等,使学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4.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学校也应该注意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善于利用个人主页、微博、QQ群等媒介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情感,既成为学生的“良师”,也成为学生的“益友”,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种社会资源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比如让学生观看央视网络视频中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增强教学时代感、新鲜感,学生们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毓敏.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2]徐兴,赵芸.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4).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4]姚明,曲泽静.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交通职业教育,2010(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6]赵明.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10).

[7]周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3).

[8]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张春宇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