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把大学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资源结构、信息服务、管理方式等重新整合,进一步明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方式和策略。[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信息网络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创新图书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创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1:

论大学图书馆如何在期刊阅览室构建创新式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模式

摘 要:当前大学图书馆出现“期刊过少、人员过多”、管理方式与时代脱节、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等弊端。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认为要完善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就必须走不断创新的道路,构建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magazine reading room management mode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type

HOU Lei

(Shandong university west campus library 250012,China)

Key words: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Magazine reading room, ques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novation

从学术角度而言,期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颖性、广泛性,是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极为重要的根据,也是广大师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前沿阵地。期刊阅览室是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图书馆服务人员职业操守的窗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广大读者对期刊阅览室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在期刊阅览室构建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大力提升期刊阅览室的工作效果以及文献资料的使用率,切实体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开拓进取”的新型服务理念,已成为当前大学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大学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 “期刊过少、人员过多”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几年,各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计划,人员暴增,可是投入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却极为匮乏,加之期刊价格一路飙升,导致大学图书馆的期刊出现了数量不够、种类不全、陈旧滞后的局面,已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在阅读上的正常需要。加之,当前不少高校都建有离市区较远的新校区,文化生活较为单调,而到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阅读杂志则成为学生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很多新校区的图书馆经常座无虚席,尤其是夜晚和临近考试阶段更是人员爆满。并且目前高校都在由专业型向综合型发展,因此不少大学开设了很多新的专业,可是图书馆却不能与之配套发展,致使很多新增专业的学生在图书馆无“书”可读。

1.2 杂志损坏、乱架现象极为严重

很多大学图书馆的杂志阅览室都对读者实行了开放式阅读服务,这种阅览方式的推行不但拉近了读者与杂志之间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选择所需杂志的空间,更是为广大读者免去繁琐的程序,提高了借阅杂志的便捷性,并进一步提升了杂志的利用率。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开架阅览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则是期刊破损的问题。大学生一般都思想新潮,喜欢阅读一些新颖且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娱乐、军事、体育等期刊。因此这类期刊的借阅率一般都较高,加之实行开架阅览后借阅书籍更加便捷,上述杂志的使用率更是节节攀升,如此高频率的借阅导致此类期刊破损极为厉害。譬如《动感新势力》、《轻音乐》、《青年文摘》等畅销期刊一上架后马上被一“借”而空,但不久后这类杂志就会出现缺角、撕裂、纸张掉落等现象,甚至有些图片被撕去,不但对其他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令期刊的利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打折扣。

1.3 管理方式与时代脱节

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一些大学图书馆在文献资料流通、采编、收藏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信息集成管理,而期刊管理上的信息自动化过程却迟迟不能实现。很多名牌大学在期刊信息化管理上都还是刚刚起步,而一些普通大学的图书馆对期刊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原始阶段。近几年,我国不少大学为了满足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需要,兴建了多个校园图书馆,但只有主馆全面实现了期刊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而分馆的期刊管理则仍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从而导致主馆与分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自动管理体系,让很多读者不能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查阅到所有馆藏文献,最终降低了期刊的利用率。不少高校的期刊阅览室受“杂志配座位”陈旧理念的影响,信息化的阅读设置极为匮乏,让很多读者难以享受到信息化阅读的快感。此外杂志阅览室缺乏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譬如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讲座、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去大力“推销”阅览室在管理和服务上与众不同的优势,去了解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1.4 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现代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图书馆的馆藏文献须数量多、类别全;另一方面在于馆藏文献是否获得充分利用。[1]目前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虽然已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文献资料使用率的重要价值,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过于注重收藏而轻视“用”。一些工作人员总是一味拘泥于整理文献、坐守阅览室等常规的服务项目,不能主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加之不少工作人员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服务上已经出现难以适应的现象。如一些工作人员由于知识的缺乏对专业期刊的归类以及阐述的核心内容不能准确熟练地向读者提供解答疑问、导读建议、期刊推荐等专业性的服务。近年来,由于各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纵深化,因此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已成为期刊阅览室关键的服务项目。可是当前由于一些馆员信息化的知识极为匮乏,难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服务,从而降低了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的效能。[2]

2 优化管理体系的创新策略

2.1 树立读者至上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大学图书馆杂志阅览室的在管理上一直以来都是遵循“收藏、管理”的传统模式,工作质量的优劣完全由文献资料的丢失率与损害率来决定。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应该转移到为读者提供信息化、人性化的服务上来。因此,期刊阅览室的服务工作应体现出这一时代特征,广大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读者至上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此改变当前落后、机械的服务模式,力争做到“想读者之所想、忧读者之所忧、急读者之所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力争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此外还应大力加强阅览室人文环境的建设,为读者营造一个上进、雅致的阅览环境;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一定要端庄大方,充分利用微笑的力量创设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工作人员要坚持耐心服务的原则,倾听每一位读者的建议,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图书馆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由收藏工作的好坏转变为读者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率。

2.2 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缓解“杂志过少、人员过多”的矛盾

要从根本上解决期刊阅览室“杂志过少、人员过多”这一矛盾,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让期刊的数量增多、种类齐全。可是不少高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因此大学图书馆要树立“不断创新、自力更生”的理念,彻底走出传统管理模式的羁绊,奋力挖掘潜在资源,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力争最大程度上缓解“杂志过少、人员过多”的矛盾。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科学处理新期刊与过期期刊。对新到期刊须在第一时间内上架,以免延误时间而降低了期刊的时效价值。而对于过期杂志则可以把阅读率较高的期刊简单装订成合本放在阅览室侧旁的刊架上让读者选择阅读;对于学术性较强的过期期刊则可进行精细装订成本上架,以便满足广大教师科研之需。第二,对读者进行合理引导。很多期刊阅览室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不少读者会凭借自己的兴趣从书架上拿出很多期刊,但实际上却远远超出其阅读能力,造成了文献资源的浪费。因此,阅览室可明文规定:“读者拿书,只限一本,看完再换。”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此项规定,以此提高期刊的使用率,令更多读者的需求获得满足。

2.3 合理布局,减少期刊损坏以及乱架现象

要解决上述问题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规范期刊的排架方式。期刊阅览室排架方式须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安排,通常情况下书架是围绕在阅览区的周围排列,然后再根据阅览室的具体结构安排各种不同的书架。一般来说,在内墙旁边摆放高书架,在窗户旁边摆放齐窗的矮书架,此外还应避免在阅览区设置障碍物。如此书架布局不但利于读者取放杂志、更利于工作人员的检查监督,从而减少杂志的损坏率、丢失率,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乱架现象。其次要不断创新期刊保护制度。可针对每种期刊利用网络系统构建档案跟踪体系,对每本期刊的登录日期、上架、下架以及装订的情况、每次借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以此保护期刊的完整性。这种跟踪记录的方式让工作人员只要一登录网络系统即能发现杂志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开展修整工作,修整完后马上进入网络系统详细登记本次的加固情况,以备下次查用。

2.4 开展纵深服务,打造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应为广大读者提供纵深式的信息化服务。为此图书馆应为期刊阅览室配置数字化的设备和信息化的网络服务体系,让读者在期刊阅览室能实现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利用馆藏资源。[3]此外,通过在阅览室开设复印、传真、扫描等业务,以此让文献资源获得广泛运用。同时还可建立读者兴趣档案,工作人员可根据读者的兴趣充分了解他们对文献资料的真实需求,并可据此主动为其提供导读服务,介绍最新期刊。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为专业性期刊找人,最大限度开放读者所需的期刊。譬如开发科研报告、学术专题文献资料、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等期刊信息;其次为人找专业期刊,让读者最大限度利用文献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譬如为课题研究提供专项文献服务,为教师的个人科研项目提供最新研究文献等,以此提高杂志阅览室为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服务的能力。

2.5 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期刊阅览室不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服务方式上都会朝着全面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图书馆的一线工作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的操作水平,全面掌握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4]这就需要广大馆员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在闲暇之余参加培训班或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才能彻底实现杂志采编、阅读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同时馆员还应广泛了解当前各种杂志的分类情况,最新杂志的前沿动态以及对自己所管理的杂志有全方位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出色完成导读工作和咨询服务。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要求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阅览室的服务工作也必须不断更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清形势,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操作技术,博闻强记,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此推动大学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官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57.

[3] 刘佳.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C].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102-103.

[5] 何小清.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思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41-42.

(编校:杨金霞)

作者:侯蕾

大学创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2:

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设计

[摘 要] 本文结合实际,把大学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资源结构、信息服务、管理方式等重新整合,进一步明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管理模式 信息网络化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大学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探索大学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更好的確保图书馆发挥自身作用和功能,大学图书馆必须实现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人本管理,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从以藏为中心向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转变,要重塑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信息服务流程。

1、大学图书馆构建管理与服务新型模式的基本思路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目标的过程。图书馆管理就是图书馆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1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

大学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应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强调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主要指管理者采取富于人情味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在尊重人性、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善于团结、组织人才,注重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通过有机整合,成为集体利益,从而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管理目标。

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与操作者,而具有创新精神的馆员又恰恰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是管理过程中的能动要素,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将在对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应该成为管理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可变要素。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核心。

1.2建立系统化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互通的信息系统,网络资源全球共享。大学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信息服务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信息服务业的一部分。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管理,通过运用“超链接思维”,可使其随着环境变化而发展的需要不断有新的整合或重构,使图书馆的管理建立在一个大的系统内,做到资源共享。

现有的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流程管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分工明确,虽然便于管理,但不利于信息有效和连续的传递。因此,从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角度,要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打破原职能部门的分工界线,充分考虑知识传递和利用过程的连续性及有效性,减少管理层次和重复作业,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要重塑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信息服务流程,建立新型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模式。

1.3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作中心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已不再是图书馆收藏的单一信息载体,信息载体形式及收藏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图书馆更像是一个信息中转站,藏书量由有限扩大到无限,并包括了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个部分。评价图书馆的重要标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量的多少,而是其网上资源的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效率和提供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观念要由以藏为主向以开发利用为主转变,其重心由馆藏建设向综合开发转变,并利用馆藏及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深层的和全方位的服务。

2、实现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2.1构建新型组织结构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架构也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应变垂直式管理结构为扁平式网络管理结构,强调的重点是相关单位间的协调,而非上下控制,要打破层级分明的官僚式的管理体制,将大学图书馆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信息中心,注重发挥各类人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及组织创新。

2.2建立健全学科馆员管理体系

人本管理给高水平馆员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扁平式管理模式为高水平馆员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信息提供能力的舞台。近年来出现的学科馆员制度,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指定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馆员与大学的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一项新的服务措施,它所从事的是一项开拓性、主动性的工作。各位学科馆员应能为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帮助,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所负责学科专业内的教师和研究生。

2.3建立图书馆员的定期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对于大学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技术要求,管理知识的人应该具有更多的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而知识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因而必须终身学习,成为知识型馆员。为此,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如何培养人的管理,鼓励馆员不断学习,促使馆员全面提高素质,培养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竞争观和效益观,使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馆员。

3、实现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变的步骤

3.1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对图书馆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图书馆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应使每个馆员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管辖的工作范围,对各个环节有明确规范的要求,每个人的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应向全体馆员灌输图书馆职业道德观念,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其行为。制度约束具有强制作用,是有形的,道德约束具有调节作用,是无形的,这二者相辅相成。

通过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引导图书馆馆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图书馆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整体目标而高效率地工作,激发起图书馆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自觉性,从而增强图书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最终有效地完成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构成了图书馆激励机制的三个要素,三者运用恰当,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3.2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产生于六十年代初的美国企业界,它与以往的统计质量管理的区别在于,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全过程,道道工序应保证质量,还要构成反馈系统,把用户在使用中的意见和要求反馈到企业内的设计、生产等部门,用以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其核心就是对于质量进行全员、全过程管理,培育质量文化。在大学图书馆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就是将对企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期望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以期用有限的资金和馆舍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大学图书馆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从制定明确的服务质量改进方针,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组成质量改进团队,到服务过程设计、执行及有效的服务绩效监控、用户满意度调查,构成了大学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用户贯穿于每一环节,指导和规定着每一步骤的方向,持续改进则源源不断地把用户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保证图书馆这个有机体长盛不衰。

3.3实现管理手段的技术革新

当信息资源数字化后,便具有了高密度存储、高速度处理和远距离传输的特征。在信息传输网络化的情况下,图书馆的馆藏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由原来的实物馆藏发展为实物馆藏和网络虚拟馆藏共存。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必备条件,必须实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手段的技术革新和现代化。为此,大学图书馆应适应新时期技术革命的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向数字化图书馆方向迈进。

4、结语

大学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促进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与重构。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建立系统化管理的新模式,构建新型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学科馆员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作中心,实现管理手段的技术革新,创新构建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方式,努力实现服务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网络化,服务内容多样化,使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

参 考 文 献

[1]陈家近,增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在虚拟世界中的可见性,高效图书馆工作,20081(1)5~6

[2]俞晓霞,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55(5)30~32

[3]鲁黎明,现代图书馆的生长规律,情报资料工作,20053(2)26~28■

作者:毛蜀平

大学创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3:

论大学创新力要素

[摘要]大学创新力评价要追求本源的东西,以避免舍本逐末的工具主义给大学发展造成危害。这些本源的东西常常在评价大学成果的时候被忽略,而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决定着大学创新力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大学的特点与规律上探讨了大学创新力的要素,论述了这些要素形成的原因,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不同层次大学创新力要素的内容、结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创新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内部系统机制、外部系统机制、体制、制度、文化、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创新力 要素 联系

[作者简介]张慧洁,复旦大学(上海 200000)

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造力需要六种基本元素汇合形成,即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内部创新就是创造、发明、革新、变革,就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唯创必新。从本质上说,创新就是在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从上述对创新力的判断中,我们不难得出大学创新力的定义。

一、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一)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的关系

大学创新力是指大学成员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科研成果等一切创新活动的能力。大学创新力体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甚至大学发展的观念、制度、体制、机制、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属于创新能力要素的范畴。大学知识生产力是大学学者为了提高人类生产效率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而进行的学术和知识生产的能力。

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之处在于:(1)两者都追求知识的变革与发展。无论大学创新力还是知识生产力都是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创造的具有知识增长效应的能力,都是为保存与发展知识或增强物质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学术性劳动;(2)无论是知识生产力还是大学创新力都是生产性行为,都能产生精神和物质效应;(3)创新和生产都是要素的重组,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4)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创新力都创造财富;(5)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创新力都是产生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活动,或者说是知识和生产开发活动。

其区别在于:创新力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创新就是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而这种无中生有的创新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生产力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以是对过去已有的存在的东西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创新力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生产力却不能代替创新力。

(二)大学创新力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大学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由其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协调能力,是大学对共同的竞争对象的整体吸引力,是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大学创新力只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大学综合竞争力包括大学整个系统所有的能力,而创新力只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是其他力量的支撑。大学没有创新力,大学整个系统就会成为空壳,就会失去根基,不可能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而没有大学整个系统提供条件,创新力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所以一所大学必须有能够促使创新力不断滋生的土壤,包括促进创新力生成的制度、体制、文化、机制等等客观条件。

二、大学创新力要素的层次及其类型

(一)从构成创新力的主体来看

大学创新力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教师的创新力包括理论知识方面的创新力,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新力、学科共同体知识的创新力、教学过程的创新力、科研过程的创新力;实践能力方面的创新力,诸如学术研究创新力、成果产出创新力;素质方面的创新力,包括知识的储备、智力、想象力、思维类型、人格特征、动力等因素,也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方面的创新力以及学术团队创新意识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力包括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招生考试、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力。

学生作为创新主体应有五种能力,一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独立思考能力,三是创造、创业能力,四是学会学习能力,五是沟通能力、适应力,包括全球视野与国际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目的上,在继承基础上以求创新;在学习标准上,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应用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内容上,进一步追求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学习态度上,以发展、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在学习思维上,注重创新思维;在学习方法上,以探究方法为主;在师生关系上,是共同探究的导学关系;在教学要求上,重视个性多样化发展。总之,要以创新性学习引向学习后创新。

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创新力侧重在思维创新。要培养学生求新、求先、求变、求特、求优的,具有生动性和独创性的,开拓创新的思维活动。思维创新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确立系统性、开放性、逆向性的辨证思维方式、善于全方位、多途径、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学会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换位思考,把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头脑中整合起来,产生新的思维方式。

(二)从创新力元素的构成看

1、智力。这里是指人的学历以及更重要的实际具有的科学文化水平。智力水平是指观察、注意、记忆、思维、表达、创新等认知水平,这是属于主观能动方面的要素。纽曼认为,知识是智力发展的不可少的条件和工具,知识和智力相互联系。智力的扩展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即刻把许多东西看成一个整体,把它们归属到各自的宇宙体系中的准确位置,能理解它们各自的价值,决定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2、知识。即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深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各种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是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无论讨论哪一个层次的教育,都离不开知识这一核心概念。构成知识的各门科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内部统一协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相互平衡。

3、思维风格。思维风格在这里指的是符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型思维主要是指显现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它的特征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它所面对的是未被统一的经验事实,是旧理论与新事物的矛盾,其任务是使矛盾和差别得到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求同的过

程。要统一杂乱的经验事实,旧理论已无能为力。这就必须打破旧理论的束缚,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又是一个求异的过程。旧思路之所以要改变,就是因为以其为基础无法求异中之同。旧理论之所以需要打破,就是因为它不能统一新事物、打破旧思路,超越旧思路的求新、求异之过程。这是更高水平上的求同过程。同和异是对立统一,同是异中之同,异是同中之异。求同即求异,求异即求同。求同与求异在创新思维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在一起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想象力。“想象力是思维创新的直接的心理基础,一般来说,思维创新作为一个过程,主要是想象力的运动过程。创新成果的形式,问题的解决,总是直接由想象力完成的”。怀特海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力,即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得主动性思维,善于领会美和人类感情的教养,而非成为被动储纳知识的仓库。为此,他主张大学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应富于想象地传授知识。他认为,想象力、智慧力是知识与能力产生的基础。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一切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想象力的结果,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是想象力作用的结果,艺术上的意境也靠想象力生成。从心理学来说,思维创新的关键是直觉,而直觉只是一种心理的表现形态,其中活动着的实在的心理功能却主要靠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起着其他一切思维进行活动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逻辑思维,就没有任何概括和综合,可以说思维创新的一切活动都是借助于想象力来完成的。因此,想象力是思维创新中的重要因素。

(2)意志、品质。思维创新中贯穿着情感、意志和品质等要素的作用过程,它们在其中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人类整个的创造活动,总是一种实现人类目的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志的能动性便是人的思维创新的最终基础,甚至创新就是一种意志活动和实践活动。意志决定思维创新的指向,为思维创新提供方向和课题,为思维创新提供解决课题的动力,思维创新中的全部心理能量是由意志提供的。

4、人格特征。它包括坚强的意志、毅力,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意志如前所述,毅力是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的体现。在科学的探索中,缺乏信念和理想的人,必定悲观厌世、颓废堕落、碌碌无为,更谈不上进行任何创新。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敢于蔑视陈规、怀疑权威。哥白尼至死坚信自己学说的正确,伽利略深受宗教裁判所的残酷迫害仍坚信地球绕日而行,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满怀信心地宣告“后世人将会理解我”,居里夫人在各种挫折和磨难中依靠坚强无比的信念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毅力能使人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信心,相信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相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从而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做出出色的成绩来。凡是具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个性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凡是具有创新力的人都有坚强的个性。性格中的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等对创造动机和创造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5、动机。创新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创新的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来说,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无动机系统进行倾向创造的培育和调整。激发创造动机的内部诱因包括创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创新兴趣表现为对创造活动的爱好、对创造活动的主动选择和积极的反应,表现为好奇心和创新激情。创新活动往往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说,当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惊奇”,并刺激个体产生摆脱“惊奇”的欲望,激发创新的动机。一切创新活动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艺术创新中,激情的作用更加明显。当人们产生创造激情时,会极大地刺激创新欲望,发出创新动机。

6、环境。这里是指支持并能奖赏创造性的环境。比如,探索真理的人往往是离群索居,“最伟大的思想家在研究自己的课题时总是专心致志,不允许自己的工作被打断。他们在做别的事情时总是心不在焉,行为怪僻……或多或少对课堂及公共学校退避三舍。大希腊之光毕达哥拉斯曾一度居住在洞穴里。尹奥尼亚之光泰勒斯终身未娶,隐居一生,并多次拒绝王公贵族们的邀请。柏拉图远离雅典,隐居于阿卡德米的树林。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寒窗苦读20年。修道士培根孤居在爱生神城塔。牛顿终日苦思瞑想,几乎因此而失去理智。”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思维创新是以一定智力结构为基础的,求新、求先、求异、求变、求特、求优的基础是智力结构;思维创新是艰苦的智力活动过程,智力低下就不能产生超前性、指导性、创新性的思想方法与对策。

(三)从大学的功能上看

教学创新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整体方面所取得的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力是大学创新力的核心,其衡量标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或者说是促进创新人才发展的能力。教学创新力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的增量上,即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智力、知识、思维风格、想象力、意志、品质、毅力总量之差;要看同一层次的学校、投入相同的资源。哪一所学校学生的知识增量大、上述几种能力提高得多;要看学校是否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和本质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科研创新力是指大学基础性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性研究的创新能力,前者旨在创立新的理论,或者完善已有的定理、定律和学说;后者指在具有广泛应用背景的研究领域中,以开拓新领域,获取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为主旨的研究。基础性研究能够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基本规律,体现发展科学的基本涵义,并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出一所大学的学术创新水平与综合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基础性研究的水平,大学不但要积极探索未知,而且要通过高层次的基础性研究,融科研于教学之中,激发教师与学生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创造活力,调动科研群体研究的热情,为大学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服务的创新力包括教学服务的创新力、综合服务创新力以及教学、科研、生产联合服务创新力等。还包括大学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大学产学研的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学产学研对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贡献、对区域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对区域创新能力转化的贡献,对区域技术创新活力的贡献,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

增长的贡献,对区域创新支撑力的贡献。

(四)从创新元素运作的机制与体制来看

1、机制。任何创新的产生都离不开机制的作用,创新的演化动力问题几乎关系到大学创新力的所有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大学创新力的文献中,主要是对科研能力的描述,对反映大学创新力发展和演化现象本身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如果加强大学创新力,势必要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政策与制度环境资源;如果不是在把握大学创新力演化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决策,资源运作的效率将难以保证。同时也应看到,机制既有对创新力的促进作用·又有反作用,这一作用成为大学创新力的制约因素。有时大学创新力是几种力量凝聚成的合力,它包括宏观环境的驱动力、微观环境的驱动力以及来自大学组织内部的发展动力。大学创新力的动力机制包括社会系统发展层面的动力机制,比如竞争与协作,需求与供给,系统自组织演化与人为干预的统一;来自教育系统发展层面的动力机制,比如系统的多样性、社会职能的不断扩张力等。

2、体制。体制创新是大学整体创新的保证,有助于创新要求的机制和体制要求的决策高效、机构精干、认识灵活、激励合理。决策和行动要快速高效,减少无效事务、无效文本、无效人员、无效机构;人员流动能上能下,实行公约管理,激励目标系统完善,考核客观公正、立足长远。还包括能有效地规范大学的所有者、举办者、办学者的权责,转换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激发大学自身的活力,建立有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将学校由行政型管理改为学术型管理,建立依法治校、学者治学的治理模式,强化科学管理和民主治理。

3、制度。制度创新是大学创新的保障。制度往往包含一定的规则,伴随有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起到实行社会控制的作用。制度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自然和社会之间稳固地联系起来,并按照一定秩序促进目标行动和运动。大学要创新就必须建立自主治理的制度。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学术自由是创新的本源,学术自由的核心是研究者个人或阶层有捍卫自己独立地研究、思想及表达的权力。学术自由的本质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既有权力层面的学术自由和精神层面的学术自由,还有制度方面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要实施必须有制度作为支撑或保障,制度层面的学术自由就是构成大学根本制度的基本要素。

4、文化。大学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的结构,也是新的观念、知识、体制的建构,是传统的精华的重铸。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激活,也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转型。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知识体系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形态创新和文化产业创新等等。大学文化创新是由学校固有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以及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它是学校特定的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的信息流的时空,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所辐射的文化时空,是一种群体意识圈。大学文化是该组织的显性和隐性规则,从深层次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影响巨大。另一方面,大学学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这也使得大学学术文化的营造尤为必要。大学管理必须以文化为主,这种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通过文化的熏陶来影响大学学者,使其接受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这种融于文化之中的学校目标更具有导向力和感染力。

5、管理。创新力的增长,与管理者的支持和干预程度,以及创新主体被管理者所理解、尊重而得到的学术劳动的安宁程度成正相关。正如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科·博克所说:大学的进步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研究设施之外,还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授们能够在一个不受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开展工作”,因为在集权化的限制与指令下,人们不能发挥出最佳的工作状态。这种正相关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与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适切性程度,学术人员的劳动价值为大学利益机制所公正兑现而体现的学术劳动的积极性,创新主体与人才群体效应环境融合程度,创新力的增长与学术理想、坚韧的学术品质的相关性,学术人员献身学术理想而执著进行学术劳动的坚韧性。

责任编辑 海 文

作者:张慧洁

上一篇: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