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图书资料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耍。从目前现状入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一要提高认识;二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创新型图书资料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创新型图书资料管理论文 篇1: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

[摘 要]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京津冀都市圈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强,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夯实了河北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但是河北省科技实力有待提高,研发经费和发明专利申请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才匮乏,这些又制约了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因此,探求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对于河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 基础情况分析 科技对策

一、创新型省份的涵义

创新型省份指按照行政区划形成的省级或者与省同级的直辖市、自治区,属于创新型区域的范畴。这是因为创新型区域的空间界定可以是一个市,也可以是一个省或者地缘上相近的几个省市,如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

徐子青对创新型省份定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形成有效竞争优势的省份。陈毓寰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和体制机制必须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张桃林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本文认为:创新型省份是把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和发展动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必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为支撑,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模式为路径,最终形成有效竞争优势的省份。

二、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基础情况分析

1.科技资源分析

科技资源的规模和配置效率是决定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当前,学术界对科技资源的分类包括: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方面。

(1)科技财力资源。近年来,河北省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增长了55.6%;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由200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3亿元,增长了125.5%;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0.52的增长到2005年0.58%。但同全国相比,2005年财政科技投入位于15位,R&D经费支出位于12位,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同先进省市相比,河北财力投入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R&D活动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三阶段经费的分配结构是发挥R&D系统内在能量,提高R&D绩效的前提,能使科技創新活动保持持续发展。美国R&D经费分配结构近三十年来基本上稳定在1∶1.6-1.7∶4.8-5的范围内。其余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R&D经费的分配结构也与美国大致相同。本文以全国、北京、河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3个研究对象不同年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比值分析,得出我国研发投入分配结构比较稳定,一般维持在1∶2.5-3∶4-6的范围,其中基础研究的比重较低,表明我国基础研究的薄弱;北京的研发结构同样比较稳定,在1∶1.8-2.5∶3.4-4.2的范围之内,此结构比例较全国平均值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北京是我国科技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而河北,该数值2004年为1∶2.7∶0.8,2003年为1∶63∶134,2002年为1∶64∶335,2001年为1∶8.6∶3,2000年为1∶2∶9,数据波动很大,说明河北省R&D经费投入结构不稳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研究不是一种协调发展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自主创新能力。

(2)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员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其供给表现在质和量2个方面,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主要表现为量的一面,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表现为质的方面。2005年河北省科技活动人员突破了l2.5万人,比2000 年的10.7万人增加了16.8%,是江苏和北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全国排名大约12位;2005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8.5万,在全国位于13,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所占比例为83.3%,比全国平均水平82.0%稍高。河北虽然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力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3)科技物力资源。河北省各类科研院所和科技开发机构1165个,总量在全国处于中游,目前,河北开始借助环京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科技物力资源。如,在京津腹地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入住;河北省政府联手清华大学,在廊坊建设占地1万亩的“清华科技园”;同时,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

本文选择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来体现河北省科技服务机构的状况。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2005年总投资额达到4.4亿,在孵企业1118家,在孵企业实现产值21亿元;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已经达到55家,服务企业1223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3.8亿元,但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全国中下游。综观科技服务机构,在其快速发展中存在着经营行为单一,整合资源能力有限、技术交流水平较低等问题。

(4)科技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就是经以知识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河北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文献种类包括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成果等品种,学科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所有类别。其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机构、重点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等部门。2005年,河北省从事科技信息和文献的机构10家,从业人员数270余名,拥有图书资料馆藏数为88048册,引进、自建数据库记录量7703万条。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在河北的投入使用,河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快速丰富与增长。数字资源的比例大大提高,文献载体从过去的印刷型为主发展到数字化电子型载体与印刷型纸制载体并存的格局。另外,网络资源由于其使用方便快捷,节省空间,已成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2.创新能力分析

《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提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中看出,河北省已经把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河北省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的策划和资助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开始了连续5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在该系列报告中,对河北省创新的能力做了比较权威的评价;2004年,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一批有关科技、经济、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完成了《河北省创新能力分析报告》,这是河北本土研究者对河北省创新能力的研究,从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知识的或区域技术吸纳能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贡献能力8个方面对河北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涉猎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并凸现河北特点。在这2套研究报告中,关于河北省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即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而且并不居于中等前列,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距。

3.创新体系分析

创新型区域与区域创新体系相关性很大,是因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职能机构、组织和政策及其相互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区域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河北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河北省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但是全省的创新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不足和亟需加强的地方,如高新技术与高加工度产业及其技术能力不足;R&D能力较弱,基础研究尤为薄弱;科技环境比较差,不利于创新与创业。

三、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入结构

(1)投入规模。目前河北科技投入力度较小,缺乏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使河北R&D在GDP的比例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高。一是制定政策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河北GDP 增长速度。二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协调机制。三是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投入结构。河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支出比例不稳定,并呈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从建设创新型河北的长远目标出发,在接受北京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扩散的同时,完善投入结构,逐步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

(3)投入方式。加强对社会力量投入的引导,一是要抓重点投入,要科学分配和使用资金,突出重点。二是要抓集约投入,彻底改变资金条块分割、分散使用的状况,特别是政府的科技投入,要统一支配、集中使用,加强鼓励和引导,真正形成全省科技事业一盘棋。三是要抓经费使用的管理,认真研究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办法,完善科技教育经费的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更好地发挥科技教育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投入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北财政科技投入应当尽快从传统型、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向支持市场风险较大、企业不愿投资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农业等公共领域,为公众创造最大价值。

2.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任何创新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才是创新型河北的第一资源、核心需求,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开放性地规划河北人才战略,弥补当前阶段的人才短缺问题。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2)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一是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二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性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三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到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任职。

(4)用好现有人才、防止人才流失。首先,利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项目资助,鼓励高层次、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技人才承担一些风险性大的项目;其次,针对顶尖人才,由当地政府出面联合企业与科技人才建立协会,通过这样的平台为各方提供一个交流途径;再次,可以建立民间俱乐部,激发起 “百家争鸣”的科技创新氛围

3.强化创新主体,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河北应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为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为中枢,具有地方特色、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1)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采取需求牵引模式,即市场——企业组织研发——科研机构。在这个链条中。企业是创新主体,不仅是享受创新效益的主体,而且还是风险承担的主体。强化企业在创新中主体地位,一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研究开发任务;二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三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四要积极扶持和推动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2)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改进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方式。为实现我省创新战略,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创新建设的作用,特别是政府的“增进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应下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研究、规划和政策制定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再次,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利用政府采购作为“需求拉动”,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及主要仪器设备,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

(3)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知识与信息、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等的主要提供者。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分工,搞好本职工作,提高科研水平,探索调动科研骨干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创造条件,为企业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4)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完善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社会融资、股份经营、市场运作的方法,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评估、人才与信息服务为重点,發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科技中介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5)寻求各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创新活动需要政府与经济界之间,大学、科研院所同经济界之间有效地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各创新主体互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使各创新要素的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4.整合科技资源,探索资源型区域的创新之路

(1)以区位优势为依托,缩小与京津地区的技术梯度差。技术梯度是技术扩散源地区与技术接受地区的人才知识水平、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差距,而技术扩散常常会超越空间距离向距离较远但梯度差较小的地区扩散。因此,比邻京津的河北,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和亲缘优势,积极主动寻求科技优势地区的技术扩散,使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为其创新型建设服务。

(2)实现科技空间布局的优化。作为科技中等发展程度的河北已经进入科技发展的启动期,围绕少数科技中心城市进行科技带动,实现科技空间布局的优化应是着手开展的一项工作。目前,河北科技能力和科技条件较好地区除了省会石家庄外,还有保定、唐山2个城市,因此在继续利用科技中心城市石家庄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可围绕保定、唐山这2个科技中心向外扩展,适度地把产业技术向更低级别的城市和地区扩散,支持这些城市形成新的增长极,加强科技的扩散效应。

(3)突破资源型区域的路径依赖,依靠模仿创新寻求转变。河北属于资源性区域,支柱产业为煤及煤化工、钢铁、医药、纺织和食品等,这种长期对资源依赖的产业发展不仅阻碍了全省进一步发展,而且还造成环保负担,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的现状,河北应借助开放的市场环境,采取模仿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5.建设创新文化,形成良好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型省份既是一个丰富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精神文明的过程。精神文明是所有制度和物质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深层支持。只有形成浓郁创新文化的地区,才能在创新型建设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区域的最大利益。

(1)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研究室内部科技人员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下,这种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

(2)倡导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文化环境,对于创新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3)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鼓励科技人員要有成就感,但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鼓励和支持有管理才能的科学家担任领导干部,但要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摘自科技部网

[2]莫 燕 刘朝马: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3]陈毓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若干问题研究.发展研究,2006.10

[4]张桃林:对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初步思考.群众,2006.05

[5]徐子青: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发展研究,2007.05

[6]河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课题号:044572125D),2005

作者:蒋 栋 李 婷

高校创新型图书资料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耍。从目前现状入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一要提高认识;二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问题;策略

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意义.

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培养创新人才是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号文件中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要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就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首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府现代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其次,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再次,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必须面对国际和国内人才需求大背景这个现实,其着眼点要紧跟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潮流,改变办学思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真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再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深化管理创新,注重品牌和特色培育,走内涵式发展之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的犬学。要根据当前高校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凝练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步形成“求异创特、错位发展、成就品牌”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进入企业后就能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中去,能很快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其表现是:重活动开展、轻教学过程,重技能开发、轻思维训练,重创造结果、轻创造过程,重人文艺术、轻科学素养,重掌握了什么、轻发展需要什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仅以一场演出、一次展览、一次比赛来完成任务,或者组织几个创造发明小组、科技活动小组或者兴趣小组,就认为大功告成了。这些活动忽略了创新教育的本质意义。

二是应试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试教育突出表现为分数第一、能力第二,只看结果、不重过程,使学生没有半点选择的自由。教师只要求学生对需要掌握的东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根本不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是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各种评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同类型的高校只用一个统一指标来评估,失去了各学校各专业应有的个性和特色,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大学生学业的考评存在的弊端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按部就班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就能毕业。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使教师按照自己的成才模式去“复制”学生,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培养,甚至受到压抑或遭到扼杀。

四是大学教师创新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状况如何与大学教师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出击,深入社会,走访企业,积极承接科研课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和发展观,做好内涵建设,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牢固树立“质量是核心,育人是根本”的人才培养观念,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把人才培养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要进一步围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持续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1)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要严格按照高校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执行,要坚持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生源类别及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要将专业优势和特色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

(2)积极进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要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首先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要去除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着眼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培养过程进行探讨,提出方案和建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学科建设,锤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战略抓手,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事业发展的宽阔空间、适当的待遇、真诚的感情、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来造就人才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要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法研究等各项学术活动;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开阔他们的教学、科研视野,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高校教师的作用,将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治学经验传授给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要加大力度表彰敬业爱生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激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教师遴选、考核、评价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通过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性科目的设计和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是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使学校在办学空间、基本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条件等方面有较大改善,扭转实验实训场所不足、实验教学条件薄弱、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的局面。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现有实验室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益,构建学科门类齐全、结构体系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实现资源共享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平台。

二是加强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合作领域,加快建立大学生到企业和行业部门实习的长效机制。遴选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实习基地作为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制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考察评估。对于部分特殊专业,要加大其野外专业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力度,满足野外专业实习的需要。

三是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坚持学科专业交叉原则,在统筹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基础上,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作者:顾国盛

高校创新型图书资料管理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

摘    要:本研究以全国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对涉农学科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进行了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走访研究法及案例和实证研究法进行了探究和实践,报告了涉农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当前产业衔接不是完全紧密,现有的教学资源更新程度不是太高,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现状,并提出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农科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提高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s cultivati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eaching resource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进,农业行业对创新型农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型农科人才是农业高等院校的历史责任[1]。构建并实施本科农科人才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综合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对接“三农”人才需求,实现高等农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而当前的农科教育形势下,省属农科普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较多,从教学环节主要表现为:教师习惯于学科教学又迫于缩减学时的压力,倾向于基础知识的传授,缺少前沿成果和产业需求的讲授;现行高考制度下的教育模式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方法传授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不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和学生不了解生产一线,忽视学以致用。因此,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引领,探索构建农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4]。

针对目前高校农科类专业部分大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的现象,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农科类专业发展必须明确专业定位,弄清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对象,专业特色要鲜明。切实提高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团队精神,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5-6]。建设中的创新型课程要突出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创新体验,学会创新思维方法,磨砺创新品格。学校要重视“产、学、研”的育人理念,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激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奠定基础[7-1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全国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高校,涉农学科和专业围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总要求,针对京津冀农业发展、职业标准及岗位需求,通过培养方案调整和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双创课程建设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对涉农专业的发展定位、农科类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2018年,河北省农业厅、林业厅联合出台《河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8—2020年)》,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将全省农产品归类为粮食类、油料类、薯类、蔬菜瓜果类、中药材类、食用菌类、水果类、干果类、畜禽类、水产类等十大类[11]。而秦皇岛市耕地面积19万hm2,农业总产值351.99亿元,占全市GDP的14.6%,其中种植业占13%,蔬菜占15.52%,畜牧业占40.65%。全市主要种植品种有玉米、薯类、豆类、小麦等[1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学校建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设有省级院士工作站、燕山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强筋小麦生产、中药材种苗繁育与生产、食用菌栽培、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团队,与河北省和秦皇岛农业产业发展定位高度契合。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研究法通过期刊、电子图书资料、网络资料信息及他院校成功经验,了解研究的现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1.2.2 调查研究法通过走访、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相关农业产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把握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3 案例和实证研究法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专业为案例,总结近几年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的做法,研究制定课程体系,并实施验证。

2 农科类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2.1.1 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误区,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其质量难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教育部在20世纪末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意见,各高校进行了探索和实施,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但是,在类似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高校中,在有限的学时下,“厚基础、宽口径”两者出现矛盾,难以两全。对于应用型本科,在4年时间内,一方面要兼顾“厚基础、宽口径”,另一方面又要“重应用”,把学生培养具备各种能力的全才,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应当走出增加基础课程或加大课时的“厚基础”误区,而是将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上,通过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带动新农科的发展。当前,行业发展呈现分工细化,高度专业化;技术复合度提高,高度综合化两个趋势,专业口径要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口径的宽窄应取决于行业发展。

2.1.2 注重专业特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坚持“地方性、应用型、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地方性,是在服务地方上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需求适应度,以对地方发展的服务和贡献求得自身发展;应用型,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门化,就是着力于学生的农科专业能力的培养。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内针对区域农业发展特色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增强学生适应性。

例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中药材生产技术和现代植物生产技术2个专业方向;农学专业设置现代农业技术和种业工程与技术,并参照职业标准,结合职业岗位任务,设置课程,使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实现技术领域的系统化,通过“教学做”合一,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按照“重应用”的思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双创课程齐头并进、贯穿全学程、三力合一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课程实习相结合,专业训练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三系列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确定由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组成的技能训练系列;由基础课实践、专业课实践、综合实践组成课程实践系列;由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组成的双创课程系列,每个系列分别有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3个层次,即“三系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表1)。

2.4 3个“四分之一”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

各专业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超过1/4;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近1/4;实习实训时间超过学制的1/4(表2)。知识在实践中印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锻炼。

2.5 培养标准中增加创新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针政策,结合专业课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技能大赛。“双创”实践和综合素质学分可抵修公共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相关课程学分,最多不超过6学分。

2.6 课程资源建设

2.6.1 课程大纲和标准的编制 课程大纲和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要素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2.6.2 理论课大纲的修订 在原有大纲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是培养方案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大纲中的每个教学内容都要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教学大纲中每个章节内容也要明确具体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明确,不能再笼统地用了解、熟悉或掌握的词语,而是具体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技能,比如学生能说出、能描述、能表达等具体体现学习成果的动作词语。

2.6.3 聘任兼職教师开展校企合作 聘请了解产业需求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校或合作基地为学生授课,通过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指导以及传授技术领域前沿信息、实践经验、奋斗经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2.6.4 学科竞赛 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创新创业大赛等。对于这类创新实践活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形成创新实践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比赛和交流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6.5 数字化教学服务资源建设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依托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社会服务搭建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项目制定和修订了121门课程教学大纲、53门实践课程标准和6门实验课课程标准,引入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开办企业课堂,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分享企业家创业经历和创新思维,课程体系整合提升,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改进了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部分课程实施了理实一体化和翻转课堂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改革。

通过这些涉农学科的改革和资源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8—2019年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省级6项,校级7项;获得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华北片区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获得调研河北特等奖1项;“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1项;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

本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高校作为教学改革切入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与校内外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聚焦河北省及冀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对农科类人才的需求,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以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了专业方向和产业发展需要。

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会对本研究进行相应地修改和完善[12-15],不断提高教学资源数量和质量,改进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真正做到校企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培养出的人才真正与市场接轨。但是本研究缺乏学校教改后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持之以恒,不断跟踪培养出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岗位需求新农科时代下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EB/OL]. (2018-10-29) [2019-10-1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29/c40531-30367805.html.

[2]张春霞.适应发展的需要,构建农科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2): 88-91.

[3]徐伟,洪彬,彭莹,等.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亚太教育,2015(21):109.

[4]朱以财,刘志民,张松.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路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1):41-53.

[5]江惠云,付鹏,陈文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4): 33-35.

[6]朱鹏,郝加虎,张秀军,等.以促进医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综合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5): 21-22.

[7]王瑞.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 2017.

[8]金娟琴,楼程富,谢桂红,等.浙江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03(9):20-22.

[9]曹林奎,陆小毛,高贵临.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3(4): 17-19.

[10]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0): 13-14.

[11]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新闻办“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EB/OL]. (2018-11-13) [2019-10-11]. http://info.hebei.gov.cn/hbszfxxgk/6806024/6807473/6807806/6836406/index.html.

[12]李凡,张富强, 王湘玉.秦皇岛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3): 10-11.

[13]李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J].知识经济,2015(11):138-139.

[14]柳松,刘春桃.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农科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4(9):74-77.

[15]张桂莲,张海清,唐启源.浅谈农科类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4):247-248.

作者:余金咏 杨娟 史凤玉 王健 冯丽娜 董永红 周印富

上一篇:商务谈判中语言艺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后现代语境下的摄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