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是图书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非商业化、阶段性、社交化特征,围绕高校师生真实需求,提出采取去中心化策略;构建学科特色数据库、建立资源联盟;借助新媒体,加强社交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增强读者粘度,以期提升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创新绩效四项建设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1:

E时代中日地方大学图书馆现状与未来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大学图书馆在功能、特色以及对社会开放等方面情况,探索进入E时代之后增强地方大学图书馆新的功能。提出图书馆吸引校内外各层次读者,实现现代大学图书馆理念,成为传承校园文化重要组成的见解。

【关键词】地方大学图书馆 中日比较 现代大学图书馆理念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所谓E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各种信息和情报都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储存和传递。获取信息的快捷和方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种E时代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上被誉为“知识的殿堂”,承担传输“知识血液”、保持大学活力功能、有“大学的心脏”称谓的大学图书馆则面临着如何生存以及能否发展的问题。一时间,连是否可以取消大学图书馆的议论甚至都浮现出来。为此,我们通过比较比我们早进入E时代的日本大学图书馆的情况,就可以发现E时代的大学图书馆有着比从前更加活跃的生命力,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繁荣文明等方面发挥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图书馆在现代大学的地位、功能以及今后走向的讨论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事情,也是大学所有师生员工都必须关心的重要事情[1]。

1 中日大学图书馆的现状

由于在传统上对大学图书馆的定位比较一致,所以中外各国,凡是大学基本上都有图书馆。因为评估体制的作用,对大学图书馆在生均面积,生均图书馆藏量有具體的要求,所以各个大学图书馆的规模、藏书量都有一定的保证。但是,随着E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对资料获取和图书利用方法的改变,图书馆的实际利用形式和来馆人员成分产生了变化。由于可以在研究室直接查阅各种资料,教师和研究生来馆次数减少,有些人甚至不来馆。因此,现在大学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有演变成大学生自修场所、图书存放仓库、网络时代信息终端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些状况的出现,加上经费和人员问题,使得图书馆在大学的地位在使用者和大学管理者的意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日本,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实施,不少大学的图书馆从大学的直属单位降格成教务处下的一个部门。独立图书馆由大学法人化前的80%降低到48%[2]。从法律上讲,在日本一个大学设不设图书馆可以由大学自己决定[3]。因此,图书馆在学校当局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在我国没有人说大学可以不设图书馆,教育部也对每个学校的图书馆生均面积作了要求。但是,由于进入E时代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对以读“图书馆的书”为目的而去图书馆的人数大为减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图书馆有了一定的生存危机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于人们把对传统图书馆功能和作用的概念原封不动的照搬来看待现代大学图书馆。首先是图书馆藏量的概念。把电子图书不作为藏书量来统计,而实际上电子图书的利用量和发行量又在不断的增加。其次,由于把利用图书馆电子图书系统进行资料检索的读者不能统计到来馆人数中,因此,也不能从来馆人数上真正反映大学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作用。实际上部分读者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资料检索,可以给图书馆腾出部分空间,这对于现在庞大学生人数的大学来讲倒是能够减轻了图书馆过分拥挤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研究生和教师群体来馆时间的减少,对于保持大学校园浓厚学术氛围,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不利的。而图书馆又是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间发挥突出作用的。

2 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及其理念

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给师生提供图书资料借阅和信息检索的场所。为了便于查阅图书馆设置了阅览室,这样图书馆的阅览室也成了学习和自修的场所。由于图书馆里是师生共处、学术交流的重要地方,因此,教书育人、道德教育、精神文明等凡是能够沾上边的事情都有图书馆的一份。尤其是进入E时代以后,网络教育、信息处理等许多事情似乎也可以让图书馆来完成。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图书馆的功能搞得过于庞杂,也不能本来应该属于技术部门的工作纳入到图书馆的工作范围中去。

上个世纪末,日本北海道大学竹田正直教授曾在该校图书馆报《楡蔭》上发表文章,憧憬21世纪的现代大学图书馆,认为其功能应该体现在六个方面。即:(1)作为学习场所和知识来源的功能;(2)作为研究文献资料库的功能;(3)作为地区中心图书馆的功能;(4)保存图书的功能;(5)作为电子图书馆的功能;(6)作为综合图书馆的功能[4]。这些功能有些是传统图书馆固有的功能,有些是E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功能。要让大学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功能,则要考虑实现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八个理念。这就是要把大学图书馆办成具有一个学习、研究愉快空间和先进设备的场所的图书馆;对终生学习时代的社会有贡献,成为地方中心的图书馆;走在国际化、信息化和电子化时代前沿的图书馆;适应于多元文化、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图书馆,紧跟快速技术和系统革新环境变化的图书馆;对应信息多样化、个别化处理的图书馆;具有使人优雅、宁静、心旷神怡而且宽敞装饰环境的图书馆;与绿色自然环境协调的图书馆。在实现这八个现代大学图书馆建设理念方面,日本的图书馆做得比较好,我国的图书馆除了在利用先进设备方面做的比较好之外,基本上还是注重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3 大学图书馆的职能和特点

“与时俱进,收集最先进以及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资料,保管并能够为社会上的人们所利用”,这个图书馆的职能不会因为时代和体制的变化而改变[5]。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仍然是以学术图书、学术杂志以及其他学术资料为主。但是,每个大学的图书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除了世界上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有的资料外,还必须有一些只有本馆所独有的资料。比如广岛大学藏有大量遭受原子弹爆炸的文献资料以及反映地方文化、艺术、历史、民俗、工艺、当地名人介绍等资料。另外,将本校内的论文、论文预印本、实验数据、教材、软件等学术信息积累、保存起来,通过网络无偿提供给校内校外的读者也是日本大学图书馆正在进行的工作。我国大学图书馆在藏书量方面的进步很快,但是具有独一无二特色的馆藏内容相对较少。另外,图书馆应该存放一些反映学校历史,杰出校友、学校的现状与地位、各学科与专业特点和学术界以及社会的认可度的资料。这些资料如果都放在档案馆,就不能为一般读者所利用。如果能够让学生和市民查阅和了解这些资料,对于强化学生作为本地市民的荣誉感和市民对当地大学的认同感以及提高社会对大学的评价是非常有益的。现在普遍存在的地方大学对当地生源的吸引力较差,实际上与本地市民没有对本地大学的内涵真正了解有关,而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和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能够向社会展示本大学的实力和底蕴。

4 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地方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以提高市民的信息素质,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公益性实质。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师生,但是,大学图书馆可以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成为信息服务中心、知识服务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开放大学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大学自身的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让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大学图书馆能服务更多的人。使大学图书馆不仅成为教师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资源中心,还将逐渐成为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数据的重要途径[6]。日本大学图书馆本一直重视对社会开放的工作,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为了扩大在地方的影响以及寻求财力支援,更增加了“友好用户会员图书证”等开放服务项目。我国大学图书馆在对社会开放方面总体上发展速度不快,也缺少向社会开放的动力和体制。但是,日本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进入E时代的大学图书馆虽然在图书形态、获取信息的形势方面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没有减少,只是在新的情况下有了增加。从中日两国大学图书馆比较的情况来看,日本大学图书馆在强化图书馆特色、增强服务功能、吸引读者来馆、传承校园文化以及面向社会开放等方面的种种做法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在做好相应的建设工作之后,现代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园的“心脏”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 中野静子,大学図書館の今後,愛媛県立医療技術大学図書館報第3号2007.3.Vol.31,1.

[2] 侯玮青,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与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图书馆杂志,2007.3,Vol.26,53-57.

[3] 諸冨秀人,国立大学の法人化と図書館運営組織改革,広島大学図書館館報,2004,9,Vol.29,2-7.

[4] 竹田正直,21世紀の大学図書館の“ 夢 ”,北海道大学附属図書館報「楡蔭」(ゆいん),1998,7,Vol.101,1.

[5] 吉里勝利,国立大学法人広島大学図書館の船出にあった,広島大学図書館館報,2004,9,Vol.29,1.

[6] 晏凌,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及其启示,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2,71-75.

作者:杨 琪 张 明

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2:

以读者为核心的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创新策略

摘要: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是图书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非商业化、阶段性、社交化特征,围绕高校师生真实需求,提出采取去中心化策略;构建学科特色数据库、建立资源联盟;借助新媒体,加强社交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增强读者粘度,以期提升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创新绩效四项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书评;书评建设

1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现状

书评通过对图书物质形式特征的描述(题名、责任者等)和对该书内容特征的描述和评论提供关于一种图书的实际认识,它通过书评作者对图书的理解、阐释和评论,引导读者去理解、运用图书,促进研究的深入[1]。黄运圭等人的研究表明,网络书评对网络读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2]。网络书评在图书宣传、导读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大学图书馆的重视,网络书评已成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单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是当代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指导方针,在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对产品进行优化,使读者感到方便、舒适、易用,满足和尊重读者心理和精神需求,既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破解大学图书馆困局的关键。

我国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我国112所“211工程大学”图书馆中,56所图书馆提供星级评分功能,68所大学图书馆提供来自于豆瓣、谷歌、亚马逊、当当网等外部书评链接功能,而只有48所大学图书馆提供基于本校OPAC的网络书评功能[3]。图书馆网络书评依赖于图书馆管理软件,而我国高校使用的管理软件种类繁多,且大部分尚未提供书评功能,严重掣肘网络书评工作开展。

调查显示,68%的图书馆读者不了解图书馆书评功能,但是却有73%的读者认为书评功能会对自己的借阅行为有帮助,85%的读者表示愿意看到别人的评论[4]。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印证我国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现状的极度薄弱,另一方面也暗含着网络书评建设的机遇。

2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特征

网络书评诞生于网络时代,其带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与传统书评力求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评析不同,网络书评往往形式随意,感情色彩浓烈。网络书评基于读者的直接阅读体感,往往简短直白,大部分字数在1 000字以内。他们赞赏、诋毁、质疑、迁怒、推荐、反推荐,永远是一针见血,黑白分明[5]。“实用”价值远大于“鉴赏”价值。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除了具有一般网络书评的普遍特征外,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

2.1非商业化特征

“商业性网络书评”特指作者在获赠样書、获得报酬等经济因素刺激下完成并发布的网络书评,它可以直接地宣传图书、促进销售[6]。网络书评对图书策划、选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商业性网络书评充斥互联网。2004年,亚马逊网站数千名匿名书评作者真实身份曝光,人们惊讶地发现众多网络书评是“书托儿”所作。2008年,豆瓣网也曝光了部分运营商雇佣写手撰写书评的现象。

由于大学图书馆非盈利性质,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具有明显的非商业性特征。高校师生和出版商、作者没有利益关联,其表达的观点则更为客观、感性、直观,能真实地记录读者阅读体验。高校师生基于兴趣、科研需求阅读相关书籍,敏锐的专业嗅觉对书籍的评论更加准确、深刻,能够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对于非理性的书评作品,高校师生也拥有更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及时予以拨正。

2.2阶段性特征

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阶段性特征来源于图书借阅规律与学校教学安排的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囿于本校师生,而同一本书的馆藏册数有一定限制,因此同时阅读一本书的读者相对较少,且以书籍流通时间为周期循环,所以同一本书的网络书评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不同的年级学生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年份选修相同的课程,需要参考相同的书目,因此图书馆热门参考书籍的借阅流通具有以学期为周期的循环特征,而这一特征也表现在相应的网络书评上。我国大学学制一般是4年,一般高校毕业生将不再具有图书馆图书借阅权限,因此也无法参与书评写作,因而高校网络书评作者群具有以学制年限为跨度的替换性特征。

2.3社交化特征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功能是豆瓣网成为国内成功的书评影评类网站的关键因素。不同于传统书评一个人讲众人听的“宣读式”表现方式,网络书评是可以自由讨论的“茶话会”模式,人们可以与自己志趣相投的读者就某一问题深入讨论,以形成自己的网络社交圈。

作为校园“第三空间”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校园的文化空间,而且还是校园里重要的社交空间和休闲空间[7]。图书馆网络书评作为社交平台,不仅使相识的同学达成更多的交流,深化彼此的感情,也使不相识的同学建立联系,结交为友。图书馆网络书评不仅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也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专业学术知识、进行思想碰撞的渠道。图书馆网络书评具有满足高校师生社交需求的价值与作用。

3以读者为核心的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策略

以读者为中心设计原则应该是一个最好的读者需求分析指导方法[8]。以读者为中心设计原则通过提出“是谁、在什么样的空间时间内、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将“人性化”因素注入产品功能设计中,从而赋予设计物“人性化”的品格。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采用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策略,遵循网络社会的基本模式,充分考虑高校师生行为的、心里的、社会的、文化的诉求,是建设成功的网络书评系统的关键。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项策略以资参考。

3.1采取去中心化策略

去中心化是WEB2.0的显著特征,网络是开放而分散的结构体系,消解了传统中央集权的控制,彻底打破了工业社会从中央核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人际互动模式[9],人人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可以和网络中其他任何人联接、交流,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内容,共同生产信息。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与参与者。在网络社会,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大学图书馆应该摒弃传统书评的创作模式,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网络书评创作,摒弃设立“书评审核委员会”等权威机构的思想,鼓励网络书评写作,较少人为干预书评内容与质量。完善网络书评评价与展示系统功能模块,通过网络书评作者与读者自身的鉴别力达到内容审核的效果,例如:将点“赞”次数多的书评排列在前。虽然图书馆网络书评具有明显的非商业化特征,但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经验、角度、理解不同,难免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看法。对于有失公允,内容偏颇的书评不应该采取删帖、禁止发言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意见看法本身就是总体评价的一部分,各个方面的评价综合在一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匿名性是网络社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提供符合读者预期的社交广度与控制感。匿名性降低了社交限制和压力,是社交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它正是网络社交吸引人们的关键,也是各种网络活动参与度高的原因之一[10]。大学图书馆读者登录系统与高校学生身份认证系统相关联,一般图书馆登录都需要进行实名身份识别,而书评发布系统则依赖于图书馆读者管理系统。统计显示,48所具有网络书评功能的大学图书馆都不支持匿名评论,这无疑是阻碍网络书评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系统应当提供丰富的选项,能够实现匿名发表、显示昵称等功能,一方面可以减少书评发表的步骤,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毕业生、社会人士参与图书馆网络书评建设。

3.2构建学科特色书评库,建立资源联盟

大学图书馆以本校师生为服务对象,学科图书资源是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所在。图书馆从学科角度划分图书及其书评,这种累积能更好地反映学科发展过程,也更切合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的需要[11]。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学生学习需求,应该集中精力搞好某几类重点学科书籍网络书评。图书馆可以主动搜集学科专家、学术电子期刊、出版社等渠道的专业书评,也可以向本校专业教师、研究者约稿,鼓励各学科学生记录和分享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将各种专业参考书目、导读推荐书目、学科新成果等与学科特色书评资源整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导读服务,帮助科研深入,也能够促进更多的专业人士深入挖掘资源,进一步促进网络书评的繁荣。

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毕竟有限,大学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的优质网络书评充实本校书评资源之不足。国际著名的书评服务有OCLC提供的开放维基版联合目录、Open WorldCat的书评服务,国内有豆瓣网、读写人等相对专业的网络书评服务商。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特色,有选择地从《全国书评索引》、《中国书评精选》、《中国图书评论》、《读书》等传统渠道获得书评文章后,经过数字化加工充实本馆网络书评库。大学图书馆应该和各服务商密切合作,取得服务商授权,避免出现版权纠纷。

与其他高校建立资源共享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借助CALIS平台功能,深入開展高校间馆际互借,实现各高校馆藏资源目录共享的同时,进而共享网络书评资源。努力拓展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高校学生讨论热情,增强网络书评社区活跃度。

3.3借助新媒体,加强社交功能

对于未提供书评功能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应要求软件服务商进行二次开发,完善OPAC及其网络书评功能。链接自外部的网络书评,最好能够实现全文阅读,且无需登录外部网站就能够回复书评评论。开发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读者的浏览、借阅记录、专业学习阶段推荐相关书籍,推荐兴趣相投的读者群;提供“我的收藏”、“好友关注”、“回复提醒”等社交功能。将OPAC与学校其他交流社区进行功能整合,例如在学校BBS平台上开辟书籍评论专栏,并提供完善的一键分享功能,实时地将网络书评分享到读者QQ空间、人人网、朋友网、微博等社交媒体。重庆大学图书馆在建设网络书评体系时十分注重社交功能,对馆藏图书的利用率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提升作用[12]。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年轻人的网络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开展网络书评工作是恰合时宜的。以图书馆官方微博等为平台发起“微书评”话题,以“一段话书评”、“麻辣书评”、“卡通书评”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书评氛围,引领校园文化。选择优质书评资源,通过微信、微博平台进行推送,鼓励读者发现、分享、创作网络书评作品。

基于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阶段性特征,图书馆应提供完善的书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保障读者维护自己完整网络记忆的权利。

3.4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增强读者粘度

图书馆作为高校休闲文化中心,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丰富高校师生课余生活。大学图书馆可以开设沙龙、新书鉴赏、读书会、讲座等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办展览、黑板报等形式引导、宣传网络书评写作。大学图书馆通过设立内部刊物,建立稳定的学生编辑组织,图书馆提供专业指导,将优秀的书评作品结集出版。一方面吸引网络书评作者,另一方面完善书评写作、发布流程。在网络社区经常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例如举办限时竞猜竞赛等,聚拢核心读者,加强口碑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线上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实现自主管理,图书馆为线下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比如场地、经费等,活跃网络书评社区线上线下气氛,增强读者粘度。

4结语

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是加速大学图书馆知识流通的催化剂,拓展了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境界[13]。虽然我国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利用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构建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馆网络书评体系,必能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孟珊.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书评发展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0): 113.

[2]Huang Y K, Yang W I. Motives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internet book reviews. Electronic Library, 2008, 26(1): 97-110.

[3]杨九龙, 左阳. 基于 OPAC 的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研究. 图书馆论坛, 2012,(4): 10-14.

[4]贺海侠.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OPAC的书评功能.图书馆杂志,2013,(4):72-74.

[5]石侑泽.猎手和他的猎物-技术书评的使命[N].中华读书报,20031203

作者:徐梅

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3:

图书馆馆办刊物借古兴今论

摘 要 论文通过回顾馆办刊物的历史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研究现阶段大学图书馆馆刊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馆办刊物 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 G258.6

图书馆馆办刊物指的是由图书馆编辑出版的用于图书馆内或馆际间交流的定期、不定期的非正式出版物(不包括由图书馆承办或协办的正式出版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近代第一代杰出图书馆学家如杜定友、袁同礼、刘国钧等所创办的图书馆馆刊。那个时期的图书馆馆刊在宣传图书馆学理论,探讨图书馆在中国发展之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前沿阵地作用。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所谓的“茁壮时期”(1928—1937),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正是在这期间老一辈图书馆学家创办的图书馆馆刊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其后图书馆经过近百年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这时期的各图书馆馆刊时有时无、时断时续,不成气候。近二十年来,现代图书馆人也认识到馆办刊物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希冀通过馆办刊物搭建桥梁,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推广服务,发展现代图书馆。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图书馆学家创办的馆内刊物及其意义

杜定友先生可谓是创办馆内刊物最多的图书馆学家,他在1927—1929年和1936—1949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在主持中山大学图书馆期间,主办的刊物中有关图书馆的概况和基本规章的有《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概览》《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图书馆年报》《中大图讯》;有关图书馆各部门管理的刊物有《图书出纳程序》《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经费年报》;有关读者服务和图书馆学理论的杂志《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等[1]。杜先生所办馆刊,涵盖了从学术性很强的图书馆学理论到琐碎的日常工作流程等图书馆的方方面面,这些全方位记录下来的资料被辑之成册作为资源保存,是杜先生办刊的一大特色。杜先生的馆办刊物如“清明上河图”清晰记录下了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馆史,留待后人查阅学习,可称得上是彪炳史册的举动。

袁同礼前辈在主持北平图书馆馆长期间,网罗招揽了一批有为青年,让他们依托馆藏资源研究文献、整理文献,并主持出版《北平图书馆馆刊》,为他们发表学术成果。袁先生在识人才、养人才、推人才方面为图书馆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的图书馆刊物推介了新人才,发表了新的学术成果,在人才和文献整理学术成果两方面达到完美结合。袁先生开创的这种行之有效的人才造就方式值得现代图书馆馆长们借鉴学习并发扬光大。

柳诒徵在担任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时期,创办了《国学图书馆年刊》,并主编了《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柳馆长的创刊思想主要体现在利用出版揭示丰富的馆藏资源。与柳先生同时代的王云五先生也是借助出版把东方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化整为零,把大规模的馆藏资源化为无数小馆藏,为那个时代的读书治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还有刘国钧先生主持的《金陵大学图书馆丛刊》《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在图书馆业务创新、学术论谈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另外刘先生还主编了《图书馆学季刊》,是当时最为权威的图书馆学理论刊物,为图书馆学的传播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2]。

总结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兴办第一代图书馆馆内刊物,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馆内刊物是图书馆学重要的学术阵地,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宣传、交流的作用。第一批留学国外的图书馆学家把所学得的近代西方图书馆学与源远流长的中国藏书文化传统相融合,把发展中国图书馆学、建设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所思所想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因此馆办刊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发展的里程碑。第二,对内鼓励研究文献资源,出学术成果,对外揭示图书馆馆藏资源,引领读者认知文献资源,体现“书是为了用的”图书馆内涵,是老一辈图书馆带头人通过办刊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高尚举动。第三,记录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规章典志,丰富了个体图书馆的馆史风貌,为认知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来源。

2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馆内刊物现状统计分析

近二十多年来,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都十分重视馆内刊物建设,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出版一种甚至几种馆内刊物。据笔者2013年7月末对107所“211院校”图书馆主页的访问,获得如下资料:武汉大学图书馆馆办刊物有《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讯》《文献资源建设》《测绘科技文摘》《评价与管理》《新世纪青年》,是所有大学图书馆创办刊物最多的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各办刊3份;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各办刊2份;另外还有21所大学办刊1份,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与读者》,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的《馆讯》,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读者之窗》,苏州大学图书馆的《东吴图情通讯》,吉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通讯》,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的《东林图苑》,东南大学图书馆《书乐园》,广西大学图书馆的《广西大学图情简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与人才》等。

这些大学图书馆虽然已经认识到馆办刊物可以发展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业务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可以看出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经过笔者认真研读以上及其他各大学图书馆馆办刊物,综合分析出刊物背后的几点认知缺陷。

(1)馆办刊物在图书馆业务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不确定。从馆刊在图书馆主页上的位置可以看出,稍多的情况出现在“读者服务”栏目下,如苏州大学图书馆《东吴图情通讯》;有的出现在“互动互建”栏目下,如东南大学的《书乐园》;有的在“本馆要览”里,如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图情简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刊则出现在图书馆微博上;唯有吉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通讯》以飘窗的形式活动在主页上,颇能博人眼球。馆刊在图书馆主页上位置的不确定说明主办者对馆办刊物的性质、功能、意义和发展方向等定位的不确定。

(2)主要承办者不确定,即到底由图书馆的那个部门或哪些人来实际操作执行不确定。有的图书馆由办公室编辑发行馆刊,有的是咨询部门负责编辑出版,有的是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编辑出版。没有明确的团体长期负责一份刊物的编辑发行注定不能保证刊物的质量和寿命。如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与读者》,从主页上显示其存活时间为2010年到2011年。

(3)馆办刊物的展示形式不够醒目大方。在笔者统计的高校图书馆中,除了吉林大学图书馆的馆刊以醒目的飘窗形式活动在主页的各个角落,还有东北林业大学的《东林图苑》涂以醒目的黄色引人注目之外,其他图书馆馆刊都安静地躲在主页一隅,或者隐藏在二、三级目录之下,有点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意境。

(4)馆办刊物的形象不佳。几乎所有馆刊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死板无趣,了无生机。打开馆刊界面几乎都是一副严肃、认真、因循守旧的面孔,只有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书乐园》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是页面色彩多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界面设计引人入胜。Web3.0时代的馆办刊物本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东南大学图书馆为其他馆做出了表率,值得学习借鉴。

上述这些大学图书馆力求通过出版馆刊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多的信息,推荐健康、优秀资源,提供多种形式优质服务。但是,就各馆刊的内容而言,多是报道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等,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再创资源;就气质而言,缺少大学里应有的人文气息,没有学术探讨交流精神;就气氛而言,与读者互动性不热烈,可读性欠缺,鲜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创作主体而言,只是图书馆单方努力,没有各专业院系教师团队作为教育者的支持帮助,也缺失各类别读者的积极参与。这些从形式到内容的种种不足之症导致不论是图书馆还是读者都对馆刊的发展不热心。

3 网络时代图书馆刊物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之路

3.1 图书馆馆办刊物生存价值

3.1.1 图书馆馆刊是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

图书馆目前有一种危机叫被中介化或被边缘化,网络、搜索引擎、超大超强的信息流使得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地位发生了动摇。图书馆要振兴,只有走自强之路,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创新。袁同礼先生的“北平图书馆馆刊”,杜氏、刘氏的图书馆馆刊都对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两个领域在工作改进和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媒介不发达的时代,馆刊的作用显而易见。今天,全媒体时代的馆刊对图书馆的发展还有作用吗?其实,不论何种媒介时代,图书馆馆刊作为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作用是不变的,图书馆馆内、馆际间同仁时时通过馆刊进行工作实践探讨、理论研习、心得交流等,为更深入的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作基础准备,久而久之总会碰撞出发展图书馆的思想火花。这是图书馆通过馆刊走向自强、自立的发展之路。

3.1.2 图书馆馆刊是沟通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

近年来,图书馆的用户游离在图书馆的边缘,并有越走越远的发展态势。但是,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集结地来说,却有好多资源不为用户所认知。究其原因乃是沟通合作不顺畅造成的。从古代藏书楼藏书不予外人观瞻,到近代图书馆向许可用户有条件开放,再到现如今图书馆主动打开大门欢迎用户利用资源,并力求把知识资源最大化服务于社会,这些变化是社会由封闭到开放进步的见证。但是,开放的脚步没有跟上网络普及利用的脚步,以前依靠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作为唯一资料来源的图书馆用户,现在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进行资源获取。但是,由于网络资源的不确定性、不够权威性、良莠不齐的复杂性对用户的信息获取造成了新的障碍。高校图书馆应紧跟学科发展方向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主动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所需,告知用户本馆可用的资源或者通过信息传递帮助用户获取别馆的资源,此时馆刊可以作为信息使者在用户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恰如柳诒徵馆长用馆刊向读者灌溉知识资源一样。馆刊是目前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最委婉又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3.1.3 图书馆馆刊是向外界展示图书馆风采的窗口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单位历来不受师生读者的重视,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已经成为读者用来上自习和借还书的地方。在随处随时可以网络传输信息的当今,图书馆越发不受读者青睐。其实,图书馆作为古今中外知识资源珍藏之地,有许多资源可以进一步地挖掘、整理给需要的用户。图书馆馆办刊物可以承载图书馆人整理出来的有深度研究的资源,以向外界展示图书馆独特的魅力。通过馆刊,让图书馆用户看到图书馆工作者的能力和热情,让用户信任图书馆人并愿意得到馆员们的帮助,通过馆刊让图书馆走进用户,让用户认知图书馆的深厚底蕴和图书馆人的专业素质和资源开发的能力。

3.1.4 图书馆馆刊是记录图书馆历史的承载者

如今,国内外图书馆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像杜定友先生创办的馆刊那样翔实地记录当下流光溢彩的发展,那实在是图书馆界的幸事。不管图书馆的数字化向何处发展,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刊物记录自身发展的每一个历史瞬间,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工作。

3.2 图书馆馆办刊物发展之路

3.2.1 确定图书馆馆办刊物的性质、功能、意义

图书馆馆办刊物要想有蓬勃生机,必须保障其生长的土壤健康营养。确定馆刊的性质、功能、意义就是培养了健康营养的土壤。馆办刊物有三个大的板块:一是为图书馆自己发展学科理论、开拓服务思路;二是为教师队伍开辟学术交流探讨空间;三是为在校学生预留一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舞台,如袁同礼馆长的馆办刊物为培植人才所作出的贡献那样。借鉴前辈的办刊经验,明确这三大板块的办刊方向,注重落实每一个细节,馆办刊物才能继续蓬勃发展。

3.2.2 确定为刊物长期负责的编辑团队

图书馆要发展馆办刊物就必须舍得抽调精英人才对刊物负责。馆办刊物看似图书馆的副业,好像没有必要由专门团队来长期负责,实际上,馆刊是联系学科团队的一个前沿阵地或者是突破口,馆刊编辑队伍可以作为进一步推进学科服务的先行军,率先跟师生用户沟通交流合作。这是个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团队,图书馆要为学科团队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服务必须保证有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团队不可,即沟通学科团队又坚守馆刊的责任编辑。

3.2.3 确定刊物内容向新、专、深发展

全媒体时代的读者用户眼光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没有哪一种媒介能轻松吸引用户的眼球。馆办刊物不论是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形式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有含金量。不能流水账式叙述工作情况,不能军功章式报道图书馆业绩,不能小儿科式新书推介,要有某专题某热点的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要有对某问题的针锋相对的思想交锋,唯有内容有价值馆刊才能渐入佳境。图书馆馆刊需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厚积薄发,为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专指性方面、深度钻研进程提供高质量资源服务。

3.2.4 吸收院系师资力量携手图书馆共同办刊

如前所述,因为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问题,图书馆的馆办刊物工作如果有了院系师资力量的加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现。高校图书馆本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如果教师团队愿意跟图书馆沟通合作,那图书馆就完成了一半的服务指标,由于老师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师资力量的加入会帮助图书馆轻松完成对学生的服务指标。依靠院系教师团队与图书馆团队合作联盟,馆办刊物才会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教师团队的加入,才会把馆刊推送工作通过教师这个杠杆作用直接顺利完成。

3.2.5 在刊物的编排上、推送方式上出新意

馆办刊物除了有丰富的内容,还要有引人瞩目的卖相才是两全其美的成品。Web 3.0时代的图书馆馆刊在编辑排版方面一定要注意美观,才能吸引眼球。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的馆刊可以同时发行,并通过图书馆官方微博、电子邮件,校内电子屏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推送馆刊;在图书馆主页上最显著的位置,用最炫目的方式显示馆刊。另外,在图书馆大堂为读者提供免费馆刊,并将刊物中提到的系列图书放在大厅最显眼的地方,方便读者取阅,同时将刊物中提到的同主题的、同作者的、相关联的资料延伸扩展开来,做成系列读物展台,让馆刊与馆藏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回顾馆刊的历史,是希望学习老一辈办刊的精神,借鉴前辈们办刊的经验,在网络时代发展馆刊,通过馆刊发展图书馆业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振兴图书馆事业。

作者:王晓华

上一篇:议写作提高认识水平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效率下中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