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室馆员信息素养论文

2022-07-03

摘要: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培养结果表明,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重点探讨和实践的重点。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信息道德引导的加强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室馆员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室馆员信息素养论文 篇1: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摘 要: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还有待明晰。基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已有研究主要从图书馆、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学科课程等视角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然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仍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野不够开阔、重经验推广轻理念革新等问题。为此,需要多角度、批判性地对此问题进行审视,以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兴起,信息素养教育及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开始引起高校及高校学者们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之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有关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据此,本文拟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中所应有的策略为视角,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如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应发挥的作用及高校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和学科课程应发挥的作用等为切入点,对目前已有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期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帮助。

一、信息素养及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来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何为信息素养?保罗?泽考斯基将之定义为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及技能”[1]18。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l Library Association)在其相关报告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也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要晚些,其中最有代表的属王吉庆教授的研究。王吉庆教授在其《信息素养论》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3]55也有学者主张应综合运用信息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界定信息素养这一概念[4]。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人们无论从任何一个层面或任何一个较单一的角度来表述都是不会使人满意的,因为它必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概念。正因学术界在对之进行界定时所持有的视角或观察的维度不同,所以就导致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已有研究,根据综述的需要,本文拟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界定如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大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其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四个方面。

二、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其作用不容小觑。汤根沐等人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标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图书馆应对自己所拥有的每一项信息资源都作出明确的标注,并指明利用该资源所应具备的技能,指明该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的哪些方面有益,以使学生在利用该资源的过程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了解其中的内容[5]50。在许运华等人看来,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建设新型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搭建以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会有很大作用[6]。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对图书馆的管理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存储的能力,简化了图书馆信息获取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使用的成本,为学生便捷而高效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平台。对此,赵玲从藏书建设、自动化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系:“首先,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有印刷型文献,还应有电子文献;不仅要能提供馆内文献,还要能提供馆外文献的网上信息。其次,应该加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学习环境。再次,还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要实现图书馆馆员从‘图书保管员’到‘信息领航员’的转变。”[7]高校图书馆中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此类资源具有贴近学生需要、种类繁多和集中、品质优良、优势明显等特点,在大学生信息素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霸桂芳在充分肯定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应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接收教育和培训,通过使用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的介绍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能力。还应通过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专题讲座和其他专题培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源的能力。”[8]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高校图书馆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开设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多数高校对文献检索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就导致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等方式在高校勉强存在着。对此,尚慧指出:“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范围,并给予充分的学时上的保证。”[9]刘宝玲认为,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应多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去学习。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发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0]。王慧芳认为,应对文献课的培养对象进行分类,“应针对不同年级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制订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目的”[11]。王浩等人更关注检索课的实践性,所以他们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实习环节,尤其应增加机检实践课的比重,应依托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与数据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在机房授课,以增加所授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12]王文昇进一步指出:“高校应把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保证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课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应使这些教师在其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也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20毋庸讳言,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高校就应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上多采取措施,以使之能有较丰富的信息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信息技能。

四、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对此,周文军认为,通过把网络运用技能、检索技能以及将新的信息资源内容做成超文本的文件,可以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一种十分便捷的手段,并且能够“经常更新内容,以供广大学生随时学习和使用”[13]。刘树新等人认为,开展网络教学将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达方式可使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学习的兴趣[14]。张进良等人认为,在高校,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网络中心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畅通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应该保证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应努力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的教育观念”[15]。他们认为,开发教辅信息系统不可或缺。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便捷地得到由教师所指定的参考资料,高校应建立一个可供学生使用的关于课程参考资料的数据库,以便学生能利用其中的资源高效地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傅若宇强调,学校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应使网络遍及校园中的课堂、图书馆和宿舍等领域。“在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分辨与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在繁杂的网络资源面前从容地加以应对,即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16]。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的信息资源因其丰富性、获取成本的低廉性、更新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等优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置身于海量信息的环境中,应当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危机和防止信息污染影响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五、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用“开设信息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是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3]154。在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方面,汤根沐等人指出:“应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将信息素养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信息能力,并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某项具体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5]50如前文所述,信息素养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等四个方面,所以学科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也应对此有充分考量,以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刘春静指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以使学生能形成有效的和分层次的信息知识体系。”[17]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汤海平认为,学科课程设置中应包括学科建设和教学安排两个要点,应通过学科建设,将信息素养中应有的要求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学科之中;应通过教学安排,将信息素养中应有的要求渗透到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的环节之中[18]。对课程的整合应根据需要来进行,应使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有机的和动态的融合,应在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彭江山认为,学科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纵向上尝试开设专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课程,以使学生能学到比较系统的关于信息方面的知识;横向上应对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加以拓展[19]。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在各科课程中都应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不能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更不能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是信息素养课的任务,应当多维度、多层次地开设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关的课程。这一方面能引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师资培养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必须设法提升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此同时,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科教师也应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学科教师与信息素养教师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保证。

六、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发展路向

尽管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笔者仍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在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多强调的是“物”的作用,甚至一味地强调图书馆硬件的升级换代,而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其作为人的存在则关注不够,并且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图书馆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但却忘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道理。第二,在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目前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较多,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量的积累,给人造成的感觉是,似乎只要按照研究者提出的方案对该课的教学加以改革,就会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其信息素养提升的质的飞跃。第三,在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应在校园网建设、教辅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网络教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来说固然重要,但研究者的思维目前还只停留在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的问题上,对问题还缺乏具前瞻性的思考。第四,在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当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程之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确定不同的授课内容。这当中,理论上的高瞻远瞩与实践上的拘于一隅的反差甚大,并且在有些方面还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还有进一步加以探究的必要。

以上所述,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现状。根据上述现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思维的层面上。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图书资料使用、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课以及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破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缺乏的难题,但许多研究还都是仅从某一个重要方面的较为单一的研究,还缺乏整体思维,即缺乏行之有效的在整体上的研究,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何将现有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如何实现观念上的更新等均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重视硬件条件,不仅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应该设法使教师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然后再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恰当的培养策略,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再到精神境界的逐层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文昇.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Christine Bruc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ograms and research[DB/OL].http://www2.auckland.ac.nz/lbr/conf99/papers.htm.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张义兵,李芝.“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0(3).

[5]汤根沐,万里鹏,陈明贵.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6]许运华,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

[7]赵玲.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谈[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8]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2).

[9]尚慧.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10]刘宝玲.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1]王慧芳.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5).

[12]王浩,张琳琳.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创新[J].图书情报学刊,2008(4).

[13]周文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9).

[14]刘树新,罗卫,李月霞.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看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16]傅若宇.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7]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18]汤海平.略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19]彭江山.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责任编辑:邰学群〕

作者:康慕云 陈勤 程涛 刘克林

资料室馆员信息素养论文 篇2:

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历练之地

摘要: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培养结果表明,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重点探讨和实践的重点。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信息道德引导的加强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加强高校管理层、教师层人员的观念更新,对旧的教学课程设置的重新编排以及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监督、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何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充分整合和调动学校各部门力量解决实际问题,在短时期内达到显著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和出发点之一在于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教育,有助于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图书馆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他指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目前,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标准是《高等教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它于2000年由美国学院暨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并颁布,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讨论信息素养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关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和看法。他们认为,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具备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组织和管理能力、信息开发和利用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2]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被丰富和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核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据调查统计,在信息意识敏感度方面,我国只有15.94%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而绝大多数(81.86%)则不然;当被调查者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只有9.34%的被调查者总是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还有79.67%和10.99%的大学生不常利用、很少主动或从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技能方面,就Word、PPT、Excel等软件的理解和操作程度展开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几种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而操作非常熟练的人员所占比例太低;关于大学生信息伦理状况的统计数据表明,67.78%的学生能够抵制不良信息,但还有29.44%的大学生不能够主动地抵御不良信息,甚至有20.88%的大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不法活动。

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的观念落后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但不少高校对此问题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高校管理层感受到教育改革的趋势,迫于信息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但是,在具体举措上仍流于形式,没有将信息素养问题纳入学生教育评价体系,或是完全将计算机通识教育等同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陈旧的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发展,知识观念的保守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脚步,对新兴资讯的接收、接受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发展。

2. 教学课程的设置不当

高等学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文献检索,等等,这些被设定为公共课或选修课的主要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课时少、开课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由于这些课程在很多高校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致使学习起来动力不足,学生往往只是为了拿学分,对课程内容一知半解,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是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当,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学习的需求,严重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 信息道德的引导不够

高校的信息资源场所,除了传统的图书馆、资料室、宣传烂等以外,校内的电子信息源如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中心、校园网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资源发布场所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网络信息资讯以其快速、高效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高校学子,但真正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讯的大学生并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挖掘、搜集和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上网仅仅只是为了好玩,或是毫无目的的“漫游”。更有甚者,为满足好奇心理,访问不健康网站;为无聊刺激,在同学和朋友之间搞一些恶作剧,传播虚假消息;为出风头、吸引众人目光,不惜传送病毒制造混乱。面对这些信息道德低下的问题,各高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缺乏对学生相关信息活动方面的引导和适时的教育,不利于学生良好信息道德的培养。

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思考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为读者服务是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的任务是根据高校的基本教育任务,为努力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服务的。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正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任务。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需要的是知识的累积,最直接、全面的信息来源就是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开展图书馆阅读活动,能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提供帮助。结合高校图书馆优势资源,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以下途径:

1. 注重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图书馆积极开展导读工作。通过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改变被动接收知识信息为主动寻求的求知观念,激发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运用图书馆资源的求知意识。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所有文献资料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没有专业限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意阅览。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是连结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中介,是图书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吸引读者的有效方式。通过新书推荐的方式,图书馆倡导学生在选择书籍时,打破自身专业的限制,开阔视野,塑造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阅读;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对优秀作品进行评读、导读,加强大学生文学品味和修养,感受信息意识的存在和信息知识带来的无穷力量,激发大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

2. 注重对大学生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大学生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开展图书馆用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利用文献情报的技能的方式,缓解普通教学课程设置不当带来的知识缺失压力,弥补信息素养专业教育课程的空白。一方面,普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程》等系列通识教育在广度、深度和实际操作上不能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方面的需求,借助图书馆对读者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专题技能讲座等培训课程的辅助,两者共同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图书馆阅读不同于传统图书馆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浏览方式需要读者具备掌握搜索技能,懂得信息查询技术,这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图书馆读者培训的方式应按不同对象、不同教育层次和程度划分,从迅速检索信息、准确筛选信息、批判性评价信息和有效加工及创造性运用信息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读者进行针对性搜索训练,以提高网络阅读能力。

此外,通过对校毕业季等特殊时期的把握,介入大学毕业生资料查找的论文准备阶段,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也是集中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培训的又一个机会。一手资料的掌握、二次文献的积累整理以及综述论文的写作技巧方法等方式的训练,使大学生对信息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他们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获取利用有了更直接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甚至可以发掘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科学研究潜力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时效性强的文献,引领他们对所学专业学科观点、课题的广泛探讨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情报追踪和实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3. 注重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

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学生自我约束的努力,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遵守也非常关键。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素养教育的方式,通过执行图书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来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读者管理规则方面,从借阅规则、阅览室管理规则、电子阅览室网络文明公约等方面,对大学生在文献查阅和信息搜索方面进行具体规定。通过章程的具体事项,警醒他们注意遵守道德行为规范,抵制不良言行举止;二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守则方面,注重对图书馆员的培养教育。因为,高素质馆员的高尚思想品德、全面的文化修养、熟练的专业技能、文明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图书馆员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导读工作的开展好坏有着密切关系,搞好导读工作是唤起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关键步骤,是引导大学生主动走进图书馆、接受信息知识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而导读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少不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及其道德行为的管理。这三者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应有作用,从而保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P.Zurkowski.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2]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3]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4]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EB/OL].http://www.library.nenu.edu.cn/index_new/Reference/learning_center/IL1.doc

[5]张立彬.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N].光明日报,2005-12-31.

[6]傅卫东.论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2).

[7]汤宪振.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8]韩智衷.对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的几点认识[J].铜陵学院学报,2009,(2).

[9]单石生,校飞.浅论加强图书馆思想教育阵地建设[J].科技风,2009,(20).

[10]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1]陈自仁.图书情报学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12]陈荔京.图书馆讲座与全民终身教育[j].图书馆杂志,2005,(6).

作者:李敬 胡倩倩

资料室馆员信息素养论文 篇3:

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举措及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校图书馆为例,思考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改革和创新为重要目标,高校图书馆管理、学科服务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数据管理分析等方面应该向创新管理、创新教育转型。以改革管理、创新服务为基础,以学科知识服务资源构建和人员培养、读者信息素养能力创新培养为重点,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高水平应用型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数据管理;文化传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任务”,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1]“应用型”人才培养一般指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达到毕业后可以直接工作,因此,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操作方面表现出色,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知识整合,高校图书馆等场所可为他们提供资源。[3]

我校2019年11月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启动了建设民办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工作,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主线,推动“民办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2]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学科知识服务、学风建设和文化育人中的作用,以改革管理、创新服务为基础,以学科知识服务资源构建和人才培养、读者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为重点,创新文献服务内容和阅读推广项目、创新电子资源数据统计管理,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改革管理理念,深化内涵建设

全馆人员要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思考,主动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文献资源建设、服务、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加快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探索文献信息和读者服务体系

完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馆藏结构,规范图书采访流程、建立图书采购系统,做实学科和专业必读书目推荐、馆藏空间图书的分类专项导读工作;积极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加强名人藏书馆管理;在加强学科需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馆藏特色资源建设方向,形成馆藏资源特色。

创新阅读推广和数字资源推广活动项目,做好规划、执行管理和队伍管理,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服务设计,专题学习“阅读推广人培育教材”,策划适合教师和学生读书系列活动;进行读者活动参与量统计,将用户体验作为检验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发展的重要方式;着重开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提高读者的数字阅读素养,提升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开通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根据高水平应用型的要求,修订现有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各岗位工作规范》《学科馆员管理制度》等,增订《阅读推广制度》《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案》等,重新构建馆员考核标准,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规范合同文本及电子资源采购基本工作流程,要求数据商提供规范化的售后服务及读者培训;加强二级学院图书资料室资源与服务的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建设成为学科信息资源丰富、读者服务水平专业的图书资料室。

(三)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专业馆员团队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规定,专业馆员应占到全体馆员人数的50%,鉴于目前图书馆员工的人员结构现状,就要提高馆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注重业务技术水平的培训,着力构建专业化图书馆人才队伍。引进具有较强学科专业文献信息实践功底、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积极发挥信息咨询部作用,承担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的重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鼓励现有的馆员结合自身和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进修计划,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专业化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完善信息咨询部专职人员工作职责,完成图书资料员、学科馆员、图书馆馆员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统筹协调建设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委员会,与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共同制定文献资源体系管理办法。

(四)以文化為主线,打造有“温度”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应建立多样化的阅读空间,开辟教师或学生的研讨场所,开展文化交流和鉴赏空间布置,充分利用电子资源阅览室、视听室,围绕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等。

注重图书的分类典藏和标识推荐,做好文献传递和馆际资源共享。

二、注重质量提升,开拓服务创新

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服务职能,主动改变服务方式,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开发、校企协同育人、职业精神养成等方面对科研教学数据进行系统的聚焦分析,满足科研教学对信息资源获取的海量化、精准化、专业化需求。

(一)协同共进,开展学科服务建设

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协同各二级学院学科馆员,突破原有的基本服务形态,服务要嵌入学科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领域,做好调研开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开展数据库培训和用户信息素养培训,将参考咨询、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相结合,促进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科研工作提供高水平的综合研究型服务。

(二)加强教研,提升读者信息素养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新的信息生态环境下应与学科专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学科馆员要为读者提供相关学科信息素养嵌入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阅读推广。图书馆员与教师、二级学院学科馆员等充分合作,设计信息素养课程,注重读者在整个学习过程及终身学习中信息素养的渐进式、系统化培养;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教研积累经验,指导解决读者实际问题。[4]

(三)建设资源统计平台,发挥信息服务职能

应用型大学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服务评价主要指标就是全校师生个性化学习和研究需求的满足能力,即用户有效开展科研和交流的资讯服务保障能力;研究建设电子资源管理使用统计系统,规范数字资源统計标准;改版图书馆内外网网页布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及移动图书馆等平台促进数字化内容与资源传播。

(四)适应定位,支撑应用型科研

科技创新需要从提高科研供给质量出发,图书馆馆员将应用型科研融合到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为改革创新图书馆提供智力支撑,注重工作过程问题的提出、凝练、思考、解决将工作论文学术化,将学术论文专业化。只有增强工作专业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探索,定位特色发展

(一)研究传统文化教育,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

应用型高校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好传统文化教研、活动、实践等工作,开设公选课并逐步梳理形成体系,定期召开研讨会并研究立专项课题,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管理团队和教研团队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以讲座、课程、课题、项目、“沉浸式展览+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

结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图书文献,解读归纳整理散布于家规家训、文学著作等文献、史料中的阅读观、阅读方法、阅读思想和阅读理论等,研究兼具阅读推广及优秀文化展示如何更好地结合;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和经典诵读读本及汇报展演,举办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非遗进校园、乐读等活动,与学校各部门交流合作,共同走出校园,对接山西地方优秀文化。

(二)深入思考“辅线育人”工程路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辅线育人”工程是我校的一项特色育人工作,发挥图书馆岗位实践,馆员在传帮带中讲授知识并注重工作实践,提高了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是图书馆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将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培养探索方式。要做好“辅线育人”工程培养计划的落实,定期组织育人工程办公室负责老师、培养指导老师、岗位培养负责同学及勤工助学等不同层次的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对接,勤于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培养环节规范,提高培养、管理和工作效率;思考具有我校图书馆 “辅线育人” 工程的培养特色、职业素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等,组织开展信息素养大赛等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3]陆韡.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开放获取资源系统建设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12):129-130.

[4]海岚,李钢,张洪员,陆敏.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4(6):85-88.

作者简介:孙晓燕(1980-),女,山西省太原市,硕士,山西工商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作者:孙晓燕

上一篇:园林活动与民俗文化论文下一篇: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