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故此,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团,打造志愿精品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服务风向,探索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法和措施,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步伐,以此助力社会工作队伍健康有序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向品牌化发展,依托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阐述了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品牌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志愿服务活动 家电维修服务队 品牌建设

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又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品质、服务能力、宣传效应,需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立足专业优势,挖掘品牌内涵,坚持学生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与精力进行不计报酬,不求名利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服务社会大众,也能够有效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在活动中提醒着大学生们要保持热爱、学会欣赏、无私关怀、共同成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能让高校青年志愿者明白志愿服务活动不只是一场奉献了青春爱心的活动,而是代表着自身对社会的关怀、代表着雷锋精神中“奉献”精神的传承。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意志得到锻炼,无私奉献的信念也会越来越坚定,品德修养不断提升。

(二)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要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要与时代内涵、专业特色联系起来,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再“重形式轻内容”,让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展示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培养特色。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能够在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转换角度了解自身专业,从“专业用途”回溯本源,增强自身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兴趣。所学有所用,则学得更精通。

(三)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要求活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做到学以致用。高校青年志愿者们从活动成果中获得与自身理想、自我付出相匹配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锻炼实践能力。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既不完全脱离校园,又接触了解外面的社会,丰富社会履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式是分不开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有着长效性、传承性。高校青年志愿者们能从品牌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文化中学习到沉淀的优秀品质,无形中营造了勤学敢做、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了更好地服务,提高了服务队的口碑,丰富了校园文化,扩大优质校园文化、公益文化的影响范围。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种类多,发展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是宣传讲座、号召签名、环保回收、大型赛事助理、义务支教、文明环境等等,形式常见,活动创新性相对缺乏,对服务活动深入思考还不够,让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受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有时刚培训完成就要换届退任,或者是每开展活动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培训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品牌化的效率。志愿服务活动种类繁多,发展方向不夠明确,在精细化和品牌化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团队建设难,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需要成熟的团队保障。有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成立时间短,或者大学生加入数量不是很多,造成队员数量补充有限,团队建设相对困难,选拔骨干队员范围狭窄,没有人愿意担任团队的负责人。管理制度是一项工作可持续性的保障。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刚刚成立,一些章程规范没有及时建立,如社团的指导思想和创建的目的没有明确,对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说明,以及开展活动的流程及报批程序等。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够完善,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效指导性不够。

(三)文化主题浅,活动内涵不深刻

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涵不够深刻,内涵的挖掘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只重视活动起名,喊口号,贴字报等,却不注重引导志愿者们理解品牌内涵的行为,没有讲清楚开展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存在重形式而空内容。过于注重形式的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们体验不到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收获,难以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品牌活力低,影响效果不广泛

在品牌化的过程中,一个品牌是否有活力关系到品牌传承的有效性。品牌的活力表现在品牌的健康程度、品牌的推广度、品牌的影响效应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层次较低,品牌影响力不是很高,在群众或学生口碑不是很好,特色化和服务化程度不够高,停留在为建立社团而建立社团的层次上,打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与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当代社会需求、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活动载体形式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也不足。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没有打造好,所开展的活动对学生和群众的吸引力和服务性不强。

三、推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专业优势,创活动特色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应着眼于各个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专业知识,在社会的需求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的方向,并通过品牌建设与学科专业相结合,挖掘品牌特色。有特色的品牌活动不仅能够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对自身专业的认识,还可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具有品牌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医学院校可以选择爱心义诊,关心社区居民身体状况方向。法学院可以选择法律援助、普法小栏目等活动。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学科特长,注重技术性、应用性的导向,为学校周边的居民提供义务维修服务,树立自己的口碑,树立自己的品牌。

(二)结合社会需求,立发展目标

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队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他们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家电维修队的成员并不是只管着维修,而是需要和其他部门的成员一起,完成义务支教、大型赛事助理、科技馆讲解、献血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维修技术和培养自身与人交际、团结合作的能力。当前新智能家电已经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居民维修新智能家电更加多,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新智能家电维修技术,对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用电安全科普,及时对维修队成员新型家电的维修技术进行培训,提升团队整体维修技术水平。

(三)强化管理机制,稳团队力量

良好的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是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基础。出台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矩,有章程,确保活动的高校开展。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完善了家电维修基地管理条例,为日常的管理和成员维修技术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善于借鉴优秀品牌团队的管理方法,维修队实行队长负责制,队内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注重新成员的培训,做好新老成员的传帮带,形成较好地培养机制,搭建多种平台,定期开展社团服务活动经验交流分享会,增强主人翁意识,鼓励新成员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为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贡献自己的智慧。建立相对固定维修基地和值班制度,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设立维修队基地,依托维修基地开展常态化培训,并实行基地值班制度,主动向成员们介绍基地使用的规则。善于从技术过硬和敢于担当的队员中选拔负责人,充实团队管理的力量,做好梯队的衔接,提升整个团队整体实力。

(四)挖掘品牌内涵,学精神榜样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同时达成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化与新时代的主旋律相结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志愿者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不断進取,终身学习的理念。除却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活动过后的总结与表彰也很重要。重视表彰是为了通过优质的活动,优秀的人物事迹影响人们,让大家对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互助锻炼,自我提升的精神品质产生共鸣,引起人们对此类优秀的精神产生向往,进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在日常的维修中,把品牌建设与新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我们也在培育队员的工匠精神、雷锋精神和服务意识,让维修队员在为社区居民维修服务中长见识、拓技术和育精神,打造广西科技大学家电维修服务队成为社区居民最欢迎的服务队,善于利于各种平台宣传服务队义务维修,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维修队员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义务维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研究(2020105941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友凤.困境与突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培育机制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团学品牌活动为例[J].长江丛刊,2020(22):129+131.

[2]刘淼,詹海林.激发团员青年活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J].城市公共交通,2020(1):8-11.

[3]牛金芳.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智库时代,2019(15):128-129.

作者:刘阿娜 黄歆梦

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 篇2: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故此,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团,打造志愿精品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服务风向,探索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法和措施,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步伐,以此助力社会工作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需求,还是民间组织或者学术界基于公众的召唤,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共识。关于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研究就是从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和把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向出发,通过打造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和开创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夯实社会工作基础。

1 何谓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就是一种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以无偿奉献为前提,去做志愿服务工作,以此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社会工作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核心价值的风向标。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过程,是提高学生工作管理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精神传承的一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坚实力量。

2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个人为中心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糟泊思想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腐蚀影响比较严重,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呈积极服务奉献类型的相对变少,部分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志愿服务呈功利性特点,这种志愿服务现象不仅影响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也冲击了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2.1 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意向

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竞争激烈,这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形成,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缺乏担当意识、责任感和集体观念。以上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应景”,有的是流行于形式。尤其是在节日时,志愿活动风风火火,节日过后,志愿活动来无影,去无踪,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要破解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难题。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之下,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呈不足的态势,参与志愿活动取决于兴趣和志愿的那种从众心理,以上这些严重影响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主动性。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冲击而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缺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并非是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热情不高。志愿服务团队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新老志愿主体工作衔接不畅,对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影响较大,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那一部分学生,對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自我价值和志愿服务精神提升较慢。基于此,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对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 参与志愿服务的客观环境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从根本上是志愿主体对志愿服务内涵、意义、内容等的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自上而下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效果。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务必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关注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并将其作为学生工作品牌,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辐射和影响社会其他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就要以社会公德为根本,以助人为乐为主要任务,树立志愿服务目标,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有序发展。通过组织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强化和推动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以此夯实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基础,引领志愿服务风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是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队、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去塑造志愿服务优秀文化和夯实志愿服务路径,为社会工作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3.1 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队,培养志愿服务理念

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导师团的成员均是学有专长、业绩突出和志愿服务能力较强的知名社会工作师、校内专家及优秀学生。学生导师的选拔和任用主要考虑到知名社会工作师和校内专家的业余时间有限,很难拓宽志愿服务指导面。基于此,通过发挥学生导师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开展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培训班,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志愿服务中去,做到高职高专院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志愿服务实践指导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充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通过志愿服务导师团队,重点突出以金融专业为主的专业性指导,有效指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实际上就是要实现通过一个志愿者去影响身边的其他学生志愿者,同时利用借力打力的方法,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解决和研判社会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去服务更多的人,切实实现传帮带的效果。

3.2 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塑造志愿服务优秀文化

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志愿服务品牌是一面宣传的大旗,只有形成了志愿服务品牌才能较好地做好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故此,高职高专院校务必要认清志愿服务趋势,做好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并且要做品牌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金融文化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优秀的志愿服务文化。通过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内涵,激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此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做好志愿服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志愿者的集中注册、统一培训、年终表彰等工作,也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QQ群等其他网络平台的作用,传播和推广志愿服务文化,挖掘志愿服务文化精髓,形成志愿服务合力,以此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新时期志愿服务组织匮乏的攻坚战和保卫战。

3.3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育志愿服务理念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按照章程组织成立非营利性、公益性、专业性的金融精英志愿者协会,以“金融三进、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等活动为载体,夯实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基础。以長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协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共有13届会员入会,累计人数达6077人,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社团称号。全体会员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12年风雨兼程,累计20余次走进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学生志愿者们发扬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奉献爱心和真情。他们还心系农村的可爱孩子们,2008年,倡议开展了“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爱心活动,10年以来,受益人数达159人次,共45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始终秉承着关注农村贫困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活动宗旨,促进大学生和农村小伙伴树立改变家乡面貌、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爱心奉献校园、真情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无数善举诠释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不仅无怨无悔,而且还做到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的项目平台,巩固了校园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效果,也促进了社会朝着和谐、正气方向发展。

3.4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开拓志愿服务路径

我校以普惠金融调研为契机,赴辽源、通化和白城等地推进了“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在推动普惠金融背景下,为贫困社区、偏远农村、困难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拓宽金融普惠面,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全校师生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志愿服务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实现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普惠效果。要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大力推动学校学雷锋、普惠金融社会实践和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在“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校以推动社会工作为根本,开创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程。充分将大学生自身掌握的金融知识与具体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相结合,着重围绕“送理论、送服务、送文化、送温暖,做文明使者”即“四送一做”和“万名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来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做到学以致用,优化整合,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积极与社区、农村、企业共建共做,打造共建志愿服务点,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层次,开展金融理财知识进社区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活动。

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已经出发了,并一定会将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此夯实我校十几年来的志愿服务工作基础,打造出一个有着金融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做到社会,从社会做回校园,将其做实做细,有效传承和发展,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向前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N].北京:新华社,2013.

[3] 暑期普惠金融调研暨“金融三进”社会实践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2.

作者:王立新

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为了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本文首先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分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明确了志愿服务的特点与功能。其次从社会环境建设、高校组织运作模式、大学生自身素质等角度出发总结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措施,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社会核心精神的体现,它将服务社会与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1.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这些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根据我国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时间层次等多种因素分析,青年人占志愿者绝大多数,其中高校大学生居多。如在2011年第八届残奥会的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全国共有37519名热心人士递交了有效的志愿者报名申请表,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所有报名人数的92.99%。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成为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社会群体。但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进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事件冲击加大、社会局势越来越复杂,志愿者管理条例尚未建立,加上大学生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存在社会阅历较浅,这些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呈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的特点。无偿性与功利性并存:高校大学生自愿参加志愿服务,以不图任何物质报酬为前提,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确定了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中深受“利益原则”的影响,在自己付出志愿服务的同时总是想着如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组织性与随意性并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高校团委均成立志愿者组织,实施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并根据服务项目需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体现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性。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性的,往往与志愿者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关系,不会受服务个体需求和组织要求而制约,从而呈现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多样性和专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的文化素质,他们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面对社会公共需求,开展服务西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赛事服务、抢险救灾、对外援助、敬老爱幼等志愿服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体现出服务的多样性。高校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总是喜欢将本身所学专业与开展的志愿服务相结合,参加专业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巩固大学所学专业,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文化性与社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方式。深受高校历史文化的影响,体现出高校文化特色,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文化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其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社会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

1.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弥补部分社会保障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2.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程度最深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它将大学生设置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志愿服务树立正确而的大学奋斗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挖掘自己的潜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增加社会经验,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无形中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功利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增进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国家、社会和人生观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有效统一。

4.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了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办事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市场机制的运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为志愿服务事业“保驾护航”,志愿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具体标准和有效监督与服务记录,培训机制不健全,临时突击培训占主导,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志愿服务中倘若出现一些意外也没有任何的保障机制,重挫伤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

2.服务内容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趋于肤浅和简单.仅仅停留在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公共场所开展环境保洁、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等活动,虽然服务范围都很广,但很难实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造成了高校志愿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服务活动形式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

3.高校重视程度与宣传氛围不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志愿服务是没有利益回报,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偶然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不能形成长期性和固定性。还有部分高校将志愿活动作为服务政治需要的工具,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夸大其实质,存在虚假行为,造成了大学生对公众诚信度缺乏信心,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激励措施不到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长期有效激励措施,经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激励定位不准确、激励的形式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不恰当,社会认可度低、缺乏人性化激励机制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志愿服务的率不高,不能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

5.资金短缺与监督缺失:资金短缺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经费来源较单一,缺乏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募集志愿服务所需资金的观念和能力,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从而制约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6.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对志愿服务不感兴趣,缺乏创新奉献精神。加上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学生管理和协调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独立开展项目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四、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做好志愿服务的机制保障。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从志愿者注册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激励表彰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服务服务的有序、平稳开展。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优化志愿活动项目,争取社会活动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2.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是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但是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配优秀的指导教师,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同时高校可以建设建立志愿者库和志愿者网络电子资料库,并根据人员变动更新和维护,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增强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保障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

3.注重以学生为本,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多样性,建立社会、高校、个人与项目四位一体的人性化表彰评定激励体系,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心里需求。高校团组织还要及时肯定志愿者付出的努力,表扬优秀志愿者;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学习;设计独特的志愿兴趣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激励氛围,推动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

4.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凝练志愿服务品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同时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力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地位,让大学生自主设计形式新颖、时代感强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运筹等能力。同时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创建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真正实现服务成才,不断借助品牌建设将志愿服务予以模式化、规范化。

5.加大志愿精神的宣传,内化志愿服务为自觉行为:高校团组织应注重整合信息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博、移动通讯,结合传统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手段,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典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同时要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公益美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

6.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志愿服务实习学分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学生选修课学分获取、实习实训成绩、评优选先、组织发展、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创业等政策相结合,由此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实现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时代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高校、团体、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断去探索,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

[3]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12(3).

[4]康红蕾.多元价值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析[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3(7)1.

[5]林蔚华.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1.

[6]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03).

[7]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JK113)

作者简介:傅学强(1983-),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志(1977-),男,满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王志。

作者:傅学强,王志

上一篇:辅助传动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