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

2022-04-18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以基础教育目标、专业理论认知目标、专业应用技能目标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为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设置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 篇1: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努力尝试一种新的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以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中宣部都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加强与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着重强调: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旨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中更应是举足轻重,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上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在观念上不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内容;实践教学的场所有限、模式老套;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一切都使“思政课”课没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更谈不上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此种现状,在思政课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我院本着“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提高能力、拓展素质”的原则,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的运作

(一)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诸多形式:如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的进行、根据系部要求不同还有可能进行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与此同时,实践课的展开也涉及到学院许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而在“思政”课总学时缩减的同时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首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外,组成以分管院长为负责人及以“思政课”教学团队为主体,学生处、团委参与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的“思政课”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审核学分。

其次,我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政课”教学的必修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并明确和细化了考核制度、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最后,把实践教学工作融入到学院的德育工作体系中去,“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院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密切协作,把实践活动推向深入:“思政课”教师至少担任一个学生社团的辅导教师;担任一个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各方面全面参与,每期至少为该系组织大型活动两次以上。

(二)努力构建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坚持近程与远程相结合,以近程为主;坚持全员参与与选择性实施相结合;坚持思政课部集中组织与任课教师分散组织相结合,并辅之以与学校团委、党委宣传部、学生社团联合组织。

推行立体教学模式是学院贯彻落实教社政[2004]13号、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过程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法治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我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把基本理论与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積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努力建构“全员参与,一个原则、两种能力、三项结合、重点突破、综合创新,全面发展。”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教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

所谓“全员参与”,指的是全院所有学生必须参与,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将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成绩考核体系,并占总分的40%。实践表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每位学生都按照要求努力地完成从文献阅读到撰写调查报告各项工作。

所谓“一个原则”,就是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贯彻“学生是实践教学主体”的原则。从实践小组的分组、组长的推选、调研报告的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到整个调研流程,指导教师只作理论上的引导、方法上的传授,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自主选题、自行操作、自主完成,真正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全面锻炼。实践表明,各个小组的成员兴趣一致;组长认真负责;选题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问卷设计科学;调研报告也具有一定水平。学生们在本项实践教学中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

所谓“两种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置身于家乡、社区或工厂,把视野投向社会,了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并进一步设计研究方案、问卷调查等项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

所谓“三项结合”,是指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课”课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它的实效性,即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更要促进学生产生思想,所以,通过课堂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借助校园环境的载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动中继承、培育、积淀和创新专业精神与传统作风,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协调与管理,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促使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所谓“重点突破”,是指重点开发课堂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尤其是当前在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存在诸考虑因素(如学生的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学生的组织问题等)的情景下,重点开发校内实践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此以 “实践二:我国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情况调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应)为例来做一说明怎样突破课堂实践教学。

首先明晰实践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的迫切需要。

2、让学生切身感受今天的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会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分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提高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采访提纲的能力;

4、增强材料分析组织能力与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

其次了解主要支撑知识点:

1、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前景;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总体要求、目标;

3、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再次,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1、以5~10人一组就某一主题(如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大学生就业、收入根本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的改进、医疗卫生的变化等)完成调研提纲上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就学生提交的大纲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生围绕所确定的选题并根据大纲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实地调研,注意记录调研佐证材料,如访谈录音、照片、书面记录、索取的文件资料等,以备任课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抽查。

3、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透过你正在进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调查的视角,认为目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有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我们的党目前正在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4、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教学中,通过展开“谈谈在调查中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讨论进一步掌握学生调查的动态基本情况,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调查紧密结合。

5、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现状,提练观点,完成调查报告。

第四、给出实践建议:

1、针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取得的新进展,涌现的典型性人物,人们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情况,自拟题目,展开调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历经变迁的人物、或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以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基调,通过描述变迁过程,分析变迁原因,完成调研报告。

2、特别建议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特色出发围绕专业领域展开调研,反映我国在农业、林业、农水工程、农业机械、园艺业、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体现我们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特色。

最后,上交实践成果:

1、课内讨论环节做为学生平时成绩表现给以考核;

2、小组完成的调研提纲与调查问卷;(备查)

3、实地调查的社会实践日志;

4、每人一篇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紧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型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思维,培养了质辩与思辩能力,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尝试,着力营造充满创新精神的、开放式的课堂,使读(原著、辅导材料)、听(专题讲座、报告)、讲(系统讲课)、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赛(知识大赛)、走(社会实践、调研)、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⑴所谓“综合创新”,是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开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内实践提供创新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院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是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有效形式,其基本要求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业余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政理论教学相关活动。⑵例如组织广告专业的学生设计校园文化形象,道路及景区的命名及校园整洁维护的宣传标语,在“思品”课中的“讲文明”与“概论”课中的“和谐社会”章节中都可以把这些内容反映出来。并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做为媒介,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践桥梁,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进而把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言行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效果。

三、实践课改革面临的挑战

我院这次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就学生主体而言:学生的自主能力、组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主修主体是刚进入新校院的大一新生,对环境相对较陌生,学习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时代,其突出表现是依懒老师,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而不愿自己动力手动脑去思辩问题,同时,低年级基础课程较多,学习任务过重,而“思政课”实践课程改革后一系列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付出較多的时间与精力,学生面临着时间上的冲突。

2、就教师主体而言:教师工作量过大。由于“思政”课是大班上课,一个大班的任课老师要指导10个左右的社会实践小组,以调查报告为例,从审阅学生的文献、审定学生选题、调研大纲、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的三稿审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要答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是超过老师本人的专业范畴的,这样一来知识结构的缺陷性迫切要求教师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而且要有较深的伦理素养以及较强的法治意识。

3、就学院主体而言:需要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密切配合。要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则需要各部门明确各自的任务,公共课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责任单位,需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要做好社会实践、德育活动的指导工作;学保处、团委要与思政课教师团队配合发挥他们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各系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而这一系列的需求都要求各部门抛弃成见,整合资源,从财力、人力、物力给予公共课部帮助,力争将我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成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杨美成. 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6—108.

[2]陈桂林.“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探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印敏惠

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 篇2: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以基础教育目标、专业理论认知目标、专业应用技能目标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为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设置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李敬(196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主任,教授;高峰(1972-),男,安徽太和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赵喜艳(1970-),女,辽宁东港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分类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8-5)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沈阳工程学院着眼长远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了更为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基础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校重新定位了实践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着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它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又取决于其它体系的发挥和产生的整体效应。简言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1]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条主线,设计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必须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结合本院实际的基础上,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基础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为框架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基础教育目标

基础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与健康领域,各素质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爱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4]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所学专业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特点等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需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实验室界限,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认识的再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学习南洋理工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实践能力。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就业上岗要求,还能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反应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变化。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变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要具有先进性和远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引导和实践机会,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承受社会科技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适用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依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工具使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学科基础实验能力、现象数据测量能力、理论验证强化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学科基础操作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设备应用能力,检验职业资格,提高外语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1.基础教育目标

(1)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基本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切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育人这一舞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升华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获得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2)加强爱的教育。目前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人性的缺失和偏颇等现实问题严重,加强爱的教育对人性既有善之升华作用,又有恶之约束作用。用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升华。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要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教师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彼此尊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彰显人文关怀,弘扬正气;学校要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设立师德标兵和教学示范岗,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氛围,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4)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缔造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组织召开校园文化节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扩展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视野,也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心。号召大学生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书籍,通过专家、学者推荐形式,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为踏入社会奠定文化素养基础。

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经验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情感知识等领域中积累知识的核心和思想的精华,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1)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精简理论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2)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包括学校。能力的主体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要素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走“双师型”教师发展之路;而学校作为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充分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学校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上面。[5]

(3)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建立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训练为主,项目研究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和专业的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社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大纲体现学生专业需求,实验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不断更新,实验考试方式适合学生专业拓展。

(4)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鼓励教师从科研中提炼实验课程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验,从课题研究与实验中领会理论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规划,是构建“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职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院信息系开展的创新科技实践活动就为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重视产学研结合,它是高等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6]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企、科研单位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利用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突破实验室的界限,建立实践课程群,转变传统的实验职能。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掌握较为精深,而对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掌握较少甚至茫然无知,工作经验流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性,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突破教研室的管理界限,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置实践课程群,按学科方向组建实践课程建设小组、实践教学小组。课程实验由课程组负责,集中实践环节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按照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以理论课为中心开展系列实践课程,转变实验室单纯的传统实验职能,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4)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体现职业培养能力为主导,以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为辅的实践教学目标。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1)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学生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良好环境,同时节省了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岗位技术服务。同时,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3)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部推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给大学生搭建一个科技展示平台,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个人创新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专业技术的适用能力不断增强。

(4)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战提升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加深书本知识的运用,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得到锻炼。

(5)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略理论的魅力和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式、案例式、主题辩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初步搭建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系列评价,检验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是否合理。通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洪,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4):55-5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11):67-68.

[3]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6.

[4]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1,(1):51-53.

[5]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

(15):64-66.

[6]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34-36.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李敬 高峰 赵喜艳

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 篇3:

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体会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很明确,但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与职业技能训练脱节,使得培养的学生不符合或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就这一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把实践性教学在园艺专业人才模式上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现就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改革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

关键词: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职业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来看,对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大,特别是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力量,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保证,对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探索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脱节,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很明确,但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偏重理论,淡化实践,并且由于受环境、经费等实践条件的限制,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多以小范围、教师演示的模拟生产程序进行,与真实的生产相差较大,尤其园艺等种植类专业受植物季节性生产周期和环境的影响,很难使实践教学中的各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践相符,学生掌握牢靠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出来,形成一种技术应用上的脱节;实践教学课程分散,不形成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固定,没有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课程实践教学分散与生产周期不同步,没有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狭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中涉及的内容狭窄陈旧,实验项目设计创新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各项技能训练的强度不够,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仍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吃苦精神,学生学农意识不强,还没有从思想上接受实践训练,怕脏怕累,实践操作主动性差,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稀缺,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很难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人才。

二、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针对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总体形成思路,实践教学是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首先邀请园艺行业专家对园艺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群,依此进一步明确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并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选择课程项目和课程内容。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套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3+1.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改革试点的园艺专业中我们实施了工学结合、联合培养的“3+1.5+0.5+1”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园艺植物生产周期为核心,以园艺植物生长季节性特点的双轮回实践教学过程。具体内涵是将三年的高职教育分成6个学期4个阶段,“3”是指第一阶段3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以园艺专业基础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完成高技能人才系统性的基础教学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1.5”是第二阶段是指第4学期(一般以2月份开学时间,正是园艺植物春季生产季节)和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校历中的10月1日假期前)按园艺植物生产季节到企业进行有职业针对性的园艺生产实践;“0.5”是指第5学期后半学期(以校历中的10月1日假期后)在校内进行实践总结和其余课程的理论学习;“1”是指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就业训练教育,完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双轮回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在“3+1.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特点。首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分析,提出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等,这样就能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真实的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专业实践技能迅速提高,从而使学生掌握园艺岗位各项技能。

三、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我们把园艺专业中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重点放在校内,针对不同课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所需要的条件,学院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温室、大棚、园艺苗圃区和鲜花实训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园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灵活的季节性教学,把专业实践课与园艺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根据园艺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尽量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园艺教学内容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一致或协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容易掌握园艺生产实践的各项环节,丰富了学习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以职业环境、职业规范的训练为主,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在近几年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和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加强与园艺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系先后与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市农科院、超大集团等多家园艺科研示范生产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园艺生产实习和参与园艺基地管理等工作,使学生与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园艺生产实践锻炼,使学生学到了在校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这些园艺科研生产单位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对学生今后从事园艺岗位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探索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把参加科研的教师进行定位,根据园艺专业实践要求进行制订实践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实训教材,根据园艺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制订实训计划和方案;按照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和技术开发;通过这些过程来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通过近几年实践教学证明,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学生适应能力强,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学生在进行了双轮回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后,既掌握了必须够用的理论,又了解了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实践的各个环节,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能胜任和适应岗位,省去了企业用人前的岗前培训,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学生在企业与一线工人完成整个的生产活动,学生能亲身经力企业不仅需要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非常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要想使自己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就要成为不但具有专业技能而且具备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职业人,通过企业生产活动,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对比,在企业用人招聘面试和生产中,参加实践教学试点班的学生明显通过成功率高。

总之,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校企合作与生产紧密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当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转变思想,深化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并由此带来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佩文.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

[2]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作者简介:赵岩(1969-),男(满族),黑龙江双城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和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科研项目(10-01)

作者:赵 岩,何小亮,吴丽娜,王 姝,夏秀华,朱学文

上一篇: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论文下一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