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当前我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启示

摘要:“感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其对于培养国人的良好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回归现实,不得不承认,“感恩”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以致于教育者们难以对其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知。因此,现行的感恩教育实则开展的是一种“直觉性”的感恩教育,即在对“感恩”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凭直觉感受,“想当然”的进行感恩教学。“直觉性感恩教育”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从根源上着手,即要弄清“感恩”的本质内涵,解决“何为感恩”的问题;还要探究个体感恩的内在心理,解决“为何感恩”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感恩本性”和“感恩结构”为切入点,结合个体感恩心理的发生规律,分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意在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基本理路,从而提高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性。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核心概念“感恩”及“感恩教育”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充分了解当前相关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透析当前我国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并对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研究指出,受外因(主要包括传统感恩文化、传统德育观念、现实社会背景)和内因(“感恩”本身复杂性)的影响,“直觉性感恩教育”在现实中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教育目标狭隘,实行单纯的“报恩教育”;二是教育方向偏离,侧重培养个体“亏欠感”;三是教育手段僵化,侧重实行“感恩灌输”;四是忽视人格尊严,实行“奴性化感恩教育”;五是忽视施恩者存在,实行“单向性感恩教育”;六是忽视个体感恩发生规律,实行“断层式感恩教育”。第三部分主要是全方位、多视角解读感恩内涵,意在解决“何为感恩”的问题,研究结合“感恩”的思想渊源、词源分析、多重概念释义等多个角度、多个领域对“感恩”的论述,力求找寻“感恩”的共性特征,归纳出“感恩”的要素特征(包括关系结构要素、心理结构要素)和内涵特质(包括感恩的关系性、过程性、动态性、情感性、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对学术界现存的感恩“契约论”和“义务论”进行批判质疑。第四部分主要是探究个体的感恩心理,意在解决“为何感恩”的问题。研究以心理学(主要是心理学两大关于“感恩”的理论:感恩认知情绪理论和感恩情绪体验理论)为核心,同时结合哲学和伦理学关于感恩心理的阐述,探究个体感恩心理及其发生机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报恩心理,即外发型报恩心理、自发型报恩心理和原发型报恩心理。在此基础上,澄清了“感恩行为”不同于单纯的“报恩行为”,“感恩”也与“亏欠感”、“负债感”存在差别。第五部分主要是在三、四部分的基础上,构建和分析“感恩”的结构模型,包括感恩的关系结构分析和感恩的心理结构分析。研究指出,感恩的关系结构由施恩者、恩惠、受恩者、感恩体验和感恩行为构成,这四大部分构成了感恩关系结构“一对一”式的良性双向循环,同时在“理解”、“关爱”、“尊重”、“感动”和“情理”五大核心要素的作用下,感恩关系结构从“双向循环”向开放的、多元的“多边循环”发展。感恩的心理结构是对感恩关系结构链条后端(即“感恩”的主体部分)的聚焦,也就是对受恩者感恩心理的聚焦。感恩心理结构由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和感恩行为组成,个体感恩品质的形成经历了从形象具体的感恩认知到抽象理念的感恩认知、从即时性感恩情绪体验到稳定性感恩情感特质、从易变薄弱的感恩意志到稳定坚毅的感恩信念、从偶发性感恩行为到习惯性感恩行为的过程。第六部分主要是立足“感恩”本性及其结构的探究提出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启示,研究认为,感恩教育应该澄清理念,理解“感恩”的本质内涵,同时应该深入感恩关系结构和心理结构之中,尊重人格、遵循规律。要做到:从“报恩教育”转向“感恩教育”、从培养“亏欠”转向培养“感恩”、从“感恩灌输”转向“感恩体验”、从“奴性感恩”转向“人格平等”、从“单向感恩”转向“双向感恩”、从“施恩”开始,在爱中进行。同时,深入“感恩”心理结构,抓住知恩识恩阶段、感恩念恩阶段、报恩施恩阶段、感恩品质形成阶段的主要任务,采取相对应的感恩教育措施,力求有效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感恩;感恩关系结构;感恩心理结构;感恩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当前我国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学校感恩教育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我国学校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

1、感恩教育目标狭隘:实行单纯的“报恩教育”

2、感恩教育方向偏离:侧重培养个体“亏欠感”

3、感恩教育手段僵化:侧重实行“感恩灌输”

4、忽视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实行“奴性感恩教育”

5、忽视对施恩者的感恩教育:实行“单向感恩教育”

6、忽视个体感恩品质的发展规律:实行“断层式感恩教育”

(三)当前学校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直觉性感恩教育之外因分析

2、直觉性感恩教育之内因分析

二、感恩内涵的全方位、多视角解读

(一)“感恩”思想渊源

1、西方感恩思想

2、中国感恩思想

(二)“感恩”词源分析

(三)“感恩”的多重概念释义

1、哲学领域的“感恩”:内发的情感

2、人类学领域的“感恩”:礼物的精神

3、社会学领域的“感恩”:道德强化物

4、心理学领域的“感恩”:认知与情感

5、“感恩”的多重概念释义

(四)“感恩”的内在属性

1、感恩的要素特征

2、感恩的内涵特质

(五)对感恩“契约论”和“义务论”的质疑

1、对感恩“契约论”的质疑

2、对感恩“义务论”的质疑

三、感恩心理的分析视角

(一)感恩心理分析

1、感恩心理的哲学阐释:精神需要

2、感恩心理的伦理学阐释:爱人之心

3、感恩心理的心理学阐释:积极认识与积极情绪

4、感恩心理分析解读

(二)几种不同报恩心理的解读

1、外在压力引起的报恩心理:外发型报恩心理

2、内在压力引起的报恩心理:自发型报恩心理

3、感恩引起的报恩心理:自发型或原发型报恩心理

4、对几种报恩心理的分析解读

5、“感恩”、“亏欠感”和“负债感”的区分

四、感恩关系结构和心理结构分析

(一)感恩的关系结构分析

1、前端结构:“施恩者”和“恩惠”

2、后端结构:“受恩者”和“感报”

3、“感恩”关系结构的分析

(二)感恩的心理行为结构分析

1、感恩的心理行为结构

2、个体感恩的发生机制及其感恩品质的形成规律

五、立足“感恩”本性以及感恩结构对学校感恩教育的启示

(一)澄清理念:认知“感恩”本质内涵

1、从“报恩教育”转向“感恩教育”

2、从培养“亏欠”转向培养“感恩”

3、从“感恩灌输”转向“感恩体验”

(二)尊重人格:理解“感恩”关系结构

1、从“奴性感恩”转向“人格平等”

2、从“单向感恩教育”转向“双向感恩教育”

3、从“施恩”开始,在“爱”中进行

(三)遵循规律:深入“感恩”心理结构

1、知恩识恩阶段

2、感恩念恩阶段

3、报恩施恩阶段

4、感恩品质形成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六月,与感恩有关

上一篇:财政体系论文提纲下一篇:房产销售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