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简要的探讨,以推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篇1:

高校医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与对策探赜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校本科医学生及理工类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高校要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建立健全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开展多样化集体活动。政府部门及社会要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对策;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个性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所不同,学习生涯比较长,学习任务比较重,而且未来从事的职业关乎人的生命,所以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由此,医学生需要面临高标准的学业要求、繁重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显示,不少医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需要缓解和释放压力。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学业水平、认知能力、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其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对医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校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来源进行调查,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一、高校医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1.学业负担

调查显示,认为大学学业负担与高中相比较重的医学生达43.71%,而理工类非医学生仅占30.4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一些,而且未来要担负起治病救人的重任,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需要具备较强的背诵、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较长的学制、高标准的要求、繁重的学习任务、众多科目的考试,给医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医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升学压力

目前医院招聘时除了要求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有较高的学历,一般为硕士及以上,三甲医院的招聘要求多为博士。因此,很多医学生愿意选择学历提升,通过深造掌握更多医学知识和技能,所以会面临考研或考博的升学压力。调查显示,与理工类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对高学历的追求远高于非医学生,攻读博士的占比为36.09%。

3.就业压力

在就业方面,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关心就业问题的均占到一半以上。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一方面,大部分医学院校连续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且医学生的就业方向局限于与医疗相关的行业,选择范围较窄。另一方面,医学生要面对各级各类考试,他们在学习与求职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能力,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这无形中增加了医学生的紧张感。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医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困惑,在情绪上焦虑,从而产生就业压力。

(1)就业单位。三甲医院意味着拥有更高的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医学生的学历及能力要求都很高,是很多医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由于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因此愿意去县乡医院工作的学生只占到7.62%。与基层医院相比,三甲医院中的病患和疑难病症更多,有利于医学生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因此,医学生面临着想去高资质医院工作的就业压力。

(2)薪资。在薪资方面,调查显示医学生比非医学生的薪资要求更高,薪资预想基本与学业付出成正相关。医学生的学制长、学习任务重,且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关乎人的生命,所以在薪资方面需要高收入来获取动力和心理上的平衡。《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指出,2020年大学生总体平均期望薪酬为7236元/月,在经济形势及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相对前一年有所下滑(2019年均值7409元/月)。

4.规培压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主要由临床实践、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课等培训内容构成,时长一般为三年。很多低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了解尚浅,且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住院医师的规培制度也有所不同。医学生正因为对这些制度了解不够详尽,所以容易对未来职业走向存在迷茫的心理。规培制度对于医学生来说,又增加了学制和成为合格医师的考验。因此,医学生还面临规培压力。

5.人际关系压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及人格培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就读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对自身要求较高,家长对其期望值往往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等性格,而繁重的学业又容易加大其精神负担,使其情绪敏感、不稳定,容易与同学因为一些事情而产生摩擦,或者与父母产生矛盾和误会,造成与同学、与父母关系的紧张。这种人际关系的紧张,容易影响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

6.情感困扰

调查显示,21.67%的医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有另一半的陪伴。大学生的心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够成熟,在恋爱过程中稍有不顺就会影响情绪,甚至有的人会使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问卷调查显示,80.64%的学生情侣之间闹矛盾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医学生有时会面对情感困扰和压力。

7.伤医事件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甚至发生了个别暴力伤医的事件。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医院诊疗秩序,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会干扰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潜在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有的人不免会产生心理负担,甚至会影响自身的从业意愿和职业规划。

二、解决高校医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对策

1.高校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成长为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虽然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应根据医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自己预约心理咨询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心理咨询,以解决心理困惑、疏导情绪等。如果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严重,心理咨询教师应与辅导员及时沟通,甚至联系其同学、父母等人共同对他进行帮助,切实做到对每一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当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存在利用率低、师资力量匮乏、咨询者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向医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和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做好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切实做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每年要对新入学的大一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并为其建立档案,之后每学年都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保证学校及时准确地掌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应特别关注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完善医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出现突发事件时,妥善处理。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发放资料和播放视频等形式向医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挫折与压力,合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4)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开展多样化集体活动。许多国外学者也在积极研究应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有学者指出,每周开展集体健身课程有助于调节医学生的情绪,减轻其压力。也有研究发现,校园心理剧团体治疗可以通过戏剧的形式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有学者指出,有治疗师指导的网络自主心理救助项目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学校开展多样化集体活动对于缓解医学生心理压力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趣味运动,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排解医学生的压力,通过运动来愉悦医学生的心情,提高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校园心理剧体验活动,将困扰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困境和人际冲突等编排成话剧,让医学生通过台词、表演的张力来释放压力,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政府及社会层面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骨干力量,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关注医学生,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及社会要与高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心理援助热线,为有心理问题的群众包括医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以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政府及社会应重点关注暴力伤医事件,制定相应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一方面,要使信息透明化,及时公布伤医案件进展,严惩恶意伤医行为,全方位保护医生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使群众不仅要有法治意识,更要尊重医生、爱护医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

三、结语

总之,学业负担、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规培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困扰、伤医事件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学业水平、认知能力、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其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政府部门及全社会都要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拿出积极有效的对策,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建立健全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开展多样化集体活动。政府部门及社会要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汝佳,孙培航,张明宇.等.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12).

[2]刘志侃,程利娜.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逻辑回归的实证分析[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3]王钝锐.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方燕.医科研究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知、态度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杨鸽鸽.医患关系对医学生职业意向影响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20).

[6]陳庆,童永炯.大学生心理干预新途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

Explor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n Jiaqi, Zhang Yushi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22,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urce; countermeasur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作者:覃佳绮 张禹石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篇2: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随着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简要的探讨,以推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53.17%,约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医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长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已是医学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其如下特点。

1.学习上的失落感

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都可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此同时失落感也会油然而生。这种失落感常常会给一些学生带来焦虑、紧张和思想压力等心理问题,严重时会引起一些过激行为。

2.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能力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后,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历集体生活,要与来自不同地域的拥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的同学相处,而人际交往的经验、技巧与方法的缺乏,自然会使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挫败感,从而造成心理障碍。

3.学业压力

医学教育学制长,专业课多,学业繁重,有些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习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长此以往,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相继出现,甚至有学生会自暴自弃,对所学专业产生厌恶情绪。

4.情感问题

开放的大学环境,和异性的接触机会增多,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们对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有的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单一,致使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在理智与情感产生冲突时,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矫治,就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出現离校出走、自杀等现象。

5.就业问题

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而言,就业压力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许多医学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工作,他们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6.社会环境因素

信息化时代网络生活对于医学生心理冲击很大。在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里,网络是一扇通往社会大环境的大门,但是如果稍有偏颇,虚拟情境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如有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发泄情绪和追求刺激,一旦学生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和情感宣泄方式,便会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对现实则开始采取逃避心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不思进取等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有着恶劣影响。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人的心理素质高低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首先医学院校应专门为医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设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医学生的很多专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精神病学,而且临床课中很多疾病的病因和治疗里都会涉及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依托这些专业课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1)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面掌握他们的状况,追踪评价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测试结果,还应对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动态追踪,适时更新,并进行具体而科学的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对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症状的学生能够及早发现,通过访谈和跟踪了解,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低年级医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兼有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问题;高年级医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就业咨询活动、模拟招聘会等。

(3)强化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级计划的一部分,并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落实,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注重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直接影响他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辅导员应该了解学生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帮助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4)构建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医护人员组成。学校专职及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知识、技能的训练,并定期进行业务提高培训,组织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他们的心理理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心理咨询通常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适应、情感、择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网络,可开展网络在线咨询,电话预约咨询和专栏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通过网络在线给予一些就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也可通过网络咨询开设大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集中讨论,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

(5)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实践证明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可以获得认同感,提升交往能力,宣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况,可以让医学生从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积极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曾蓉,姜辉等.低年级医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5).

[2]林志萍,余斌.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1(5).

[3]章成斌.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2).

[4]尹红新,史俊芳,张亚宁等.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4).

作者:赵木昆 刘春蕾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篇3:

经穴情绪释放技术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穴情绪释放技术(EFT)对广西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为观察指标,随机选取在校预科生150名接受EFT干预,1个月后观察干预效果。

结果 EFT干预前,A类学生共17名,B类学生共12名,C类学生共121名;EFT干预后,A类学生共4名,B类学生共9名,C类学生共137名,EFT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表明EFT在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总体上有显著的作用。

结论 EFT在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总体上有显著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问题;经穴情绪释放技术;大学生人格问卷;主观痛苦感觉单位量表

Methods A total of 150 prep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receive EFT intervention using UPI as the observation index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one month later.

Results Before EFT intervention,150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PI:17 students in Class A,12 in Class B,121 in Class C.After EFT intervention,UPI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 students in Class A,9 in Class B and 137 in Class C.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UPI results wa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EFT intervention (P<0.05),which indicated that EF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f ethnic preparatory students in Guangxi.

Conclusion Acupoints EF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f ethnic prep students in Guangxi,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students;mental health problems;EFT;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subjective units of distress

少數民族预科生是指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习前,需再花一年或者两年时间学习核心基础课程,并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继续进入本专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统称[1]。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全部来自于广西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远地区)、山(山区)、穷(贫穷地区)地区,即100%边山穷地区、100%少数民族以及100%农业人口[2]。由于其先天成长空间的狭隘,社会经验的缺乏,鉴别力、判断力的不足以及心理教育观念欠缺,再加上某些不良校园文化的误导,较其他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相关研究表明:2008年预科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是7.26%[2],到2019年是11.3%[1],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研究团队将经穴情绪释放技术(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EFT)应用于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广西百色学院2018级在校少数民族预科生150名,其中壮族84人,瑶族34人,苗族22人,彝族5人,仡佬族3人,回族2人;男52人,女98人;年龄17~20岁,平均(18±1)岁。

1.2 调查方法

(1)纳入标准:①语言及认知功能正常,能理解并正常沟通;②同意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要求。(2)问卷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调查表[3]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表由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学生人格问卷本身、附加题三部分构成,其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联系方式等;大学生人格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题号是5、20、35、50,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每题1分,共56分。56个项目中16个属于与身体有关的症状,即1、2、3、4、16、17、18、19、31、32、33、34、46、47、48、49,其他40个属于精神状态的项目。这60个项目基本概括了大学生的各种烦恼。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

问卷总分的计算规则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他56个题的得分求总和,因此其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UPI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根据UPI分数主要将预科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的UPI得分≥25,是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了解;20~24分为B类学生,是被认为没有很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仍需要一定的关注;得分<20,是被认为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C类学生,此类学生心理卫生方面较为良好,能掌控、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无太大问题,暂时无需关注。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在为期30天的EFT干预后,仍然使用UPI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100%。

1.3 干预方法

采用UPI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筛查出A类和B类学生进行EFT干预,运用EFT干预前,被干预者回忆陈述自己正在经历的负性事件,并使用主观痛苦感觉单位量表(Subjective Units of Distress,SUD)[4]评估自己由此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强度,强度等级分为0~10,0为和平、宁静、彻底解脱,对任何特定的问题都不再有任何忧虑;10为感觉难以忍受,评估完成后填写UPI。然后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学习EFT步骤,一边敲击情绪相关穴位,一边说出肯定语句,比如“虽然我很痛苦,但我完完全全地接受我自己”,完成敲击后再次评估负面情绪强度,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最后一次情绪评估的强度为0[5]。在为期1个月时间内,被干预者每天使用EFT引导自己去解决负性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30天结束时,再次填写UPI。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EFT干预前后UPI结果比较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EFT干预前后心理症状排在前10位的症状指标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EFT干预前后UPI结果

本研究中,EFT干预前,A类学生共17名,B类学生共12名,C类学生共121名;EFT干预后,A类学生共4名,B类学生共9名,C类学生共137名,EFT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FT在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总体上有显著的作用。见表1。

2.2 EFT干预前后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症状排在前10位的症状指标比较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心理卫生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心理方面和自身能力方面的困惑和怀疑,干预前民族预科生心理症状排在前10位的症状指标频数及比例高低排序为: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心、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感到自卑、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思想不集中、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身体倦乏、焦躁不安、常常失眠。EFT干预后这10项症状指标频数及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记忆力减退、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身体倦乏、焦躁不安、常常失眠共7项症状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思想不集中共3项症状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3.1 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及分析

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使用UPI测试少数民族预科生有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19.33%,明显高于毛小玲、舒文慧等人分别对广西民族大学、吉首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检出率[1~2],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使用UPI调查表作为检测工具,而两位研究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检测工具,从而导致不同的检测结果。但总体的说,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他们的负面情绪因子和引起负面情绪的原因。

3.2 因子水平分析

由表2可知,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缺乏自信心、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其次是自卑、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第三是焦躁不安;而身体问题上,主要是记忆力减退,其次是思想不集中,第三是身体倦乏、失眠。表明预科生在自信心方面(缺乏自信心、自卑)、强迫症状(摆脱不了毫無意义的想法、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情绪不稳定(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焦躁不安)、神经衰弱倾向(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身体倦乏、失眠)的问题较多,可能与少数民族预科生刚面临高考失利的心理变化有关,这些变化会导致一部分预科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他们之后整个大学生活甚至是人生发展的顺利进行。

3.3 EFT干预效果分析

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高考失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如高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受挫,使他们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忧、不安和焦躁加上胡思乱想,更加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这些负面情绪作用于身体上,可能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身体疲倦等问题,身体上的负面问题又反过来负性作用于心理上,给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身体两方面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EFT的治疗时,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敲击穴位的同时,一边说出肯定语句“虽然我有XXX的问题,但我完完全全地接受了我自己”,这是通过神经语言程序学[6]技术将正面积极的信号输入潜意识中。研究表明:当积极和消极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时,个体的消极体验就会减少,这种积极肯定和消极思想的结合通常用于系统性脱敏[7]。所以,肯定语句能够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且肯定语句中包含了对自我的积极肯定,能够减少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困扰。本研究结果表明:EFT干预前,A类学生共17名,B类学生共12名,C类学生共121名;EFT干预后,A类学生共4名,减少了13名,B类学生共9名,减少了3名,C类学生共137名,增加了16名,EFT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提示EFT对A类学生和B类学生都有治疗效果,而且EFT对A类学生的治疗效果较B类学生的治疗效果好;另外,经过EFT的治疗后,少数民族预科生有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由原来的19.33%下降到8.67%,表明EFT在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总体上有显著的作用;经过EFT干预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强迫症状(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情绪不稳定(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焦躁不安)、神经衰弱倾向(记忆力减退、身体倦乏、失眠)等方面均得到了缓解,且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表明EFT正性能量不仅能正性作用于心理上,改善预科生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一个人独处时感到不安、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同时正性作用于身体上,能够减轻预科生记忆力减退、身体倦乏、失眠等身体上的问题。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1)在本研究中,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测试者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对EFT关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其他心理卫生问题的深层长远的作用效果尚不得知。(2)从总体而言,EFT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治疗效果较好,但个体具有差异性,少部分测试者认为EFT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大部分测试者认为EFT对他们是有所帮助的。(3)研究者虽然认真学习和熟悉EFT理论基础和工作流程,也接受过培训,但由于不是专业的心理医师,对测试者提出的某些心理问题并不能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可能使测试者保留对我们的信任,对EFT的最后效果产生一些影响。(4)本研究周期为30天,对于干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时间比较短,不能充分体现EFT技术的效果。

EFT是源自美国、结合了我国传统中医学说和西方现代心理学治疗理论的一种情感创伤疗愈方法。EFT认为,通过敲击情绪相关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失衡的能量场;使用固定句式的提示语言及动作可以动摇存储在颅内的不良记忆和经历,并可以加快和畅通神经传递的速度;使用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迅速释放负性情绪的目的[8]。EFT在国外心理治疗领域中用于治疗焦虑、压力、抑郁、恐惧、心理创伤等负面情绪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9~12],但国内的相关文献还不是太多,且应用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中的报道更是少见。

本研究表明:EFT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快速起效的特点,也易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运用,适于在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推广,甚至可以应用于非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舒文慧.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9(1):73-76.

[2] 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57-958.

[3] 李娟,高春明,李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视野下的中美大学一年级教育比较研究附件8:人学生人格问卷(UPI)标准解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248-250.

[4] 夏皮罗.让往事随风而逝找回平静、自信和安全感的心灵创伤疗愈术[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66.

[5] 克雷格.打通你的气场[M].彭月明,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85-87

[6] 黄健辉.NLP执行师 激发心灵潜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70-78.

[7] 李小容,刘文香,叶继彬,等.恐怖性神经症咨询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9-10,12.

[8] 道森,艾伦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亲爱的自己,我会好好爱你[M].赤丁香,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5:69-71.

[9] 閆少校.情绪释放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年卷.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2013:26-31.

[10] Patterson SL.The effect of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on stress and anxiety in nursing students:A pilot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6,40:104-110.

[11] Salas MM,Brooks AJ,Rowe JE.The Immediate Effect of a Brief Energy Psychology Intervention(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 on Specific Phobias:A Pilot Study [J].Explore(NY),2011,7(3):155-161.

[12] Sebastian B,Nelms J.The Effectiveness of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Meta-Analysis [J].Explore(NY) 2017,13(1):16-25.

(收稿日期:2018-12-25 修回日期:2019-12-06)

(编辑:潘明志)

作者:王语柔 张红参 周海东 苏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