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医生在医务工作中法律素养的缺乏往往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然而医学生在校期间医学专业学习已占据了其绝大部分精力,而在有限时间内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难以掌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应注意案例教学法整个流程的具体实施,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学生法律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医学生法律教育论文 篇1:

构建高职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试探

【摘要】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作为医务人员主要后备军的医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匮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进行了微改革,进而提出了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教育教学  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4年度调研课题《河南省医学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教学调查研究》,编号:2014—ZC—089。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觉醒和提高,人们只看到了医学解除患者疾病痛苦的一面,而忽略了医学无能为力的一面,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疗纠纷的日趋增多。而医务工作者对法律的无知导致了其行医的盲目性。正如1952年爱因斯坦在其《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1]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医学除了具有科学属性之外,还具有其特殊属性即伦理性,这种双重属性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伦理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其中,对医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完整权等,而且还关系到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大多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所接触的法律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那一小部分,且如果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的话,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我国的法律制度,讲解的范围和深度可想而知,且该教材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感觉所学法律知识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上。鉴于此,笔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改进。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喜好程度不同,这种喜好与法律与其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相关。所以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如《民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婚姻家庭法》、等,而对那些不常用的较为生僻的法律法规不讲或少讲,如《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等。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补。一是对《民法》内容的增补。主要增补的内容为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对《刑法》内容的增补。主要增补的内容为刑法的概念、三大基本原则、刑事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构成以及医疗事故罪和非法行医罪。三是对《婚姻家庭法》内容的增补。主要增补的内容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并结合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离婚律师》中的相关案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笔者对上述法律部分内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要求教师要有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一般需要提前一次课或两次课的时间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定好公布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或查阅相关书籍,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

(二)师生角色真正互换,学生讲,老师听,随时发问,及时作答。提前把讨论的内容公布给学生,此次讨论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或是比较常见的法律案例分析。为此专门预留了4个课时的时间来搞这项活动,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收效颇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

在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

首先应结合高职院校和医学生的特点,适当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增加法律教学课时数,保证教学时间。主要开设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课程,为后面要进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使法律教育与医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其踏入工作岗位保驾护航。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需重点学习的课程有《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可根据学生及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此外,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医学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等,这些都为对医学生进行医事法律知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2]

再次,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的课程。[3]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課程设置的经验,开设相关的医患关系课程。

医学生是未来医务人员队伍的主力,这支队伍的责任感、业务能力和人文情怀是否经得起社会需要和社会风雨的考验事关医疗安全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大计,法学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需要,但如果缺项是不可想象的。探讨和研究怎样在不影响其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法律教育教学体系,以明晰其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合理合法履行其救死扶伤的职责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第2版,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58.

[2]王炤,汪美霞.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78.

[3]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92.

作者简介:

郑绿峰,女,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作者:郑绿峰

医学生法律教育论文 篇2: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法律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医生在医务工作中法律素养的缺乏往往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然而医学生在校期间医学专业学习已占据了其绝大部分精力,而在有限时间内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难以掌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应注意案例教学法整个流程的具体实施,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 案例教学 运用

实践中因医生在医疗实务过程中缺乏法律思维而引起或扩大的医患矛盾屡见不鲜,其重要原因是医生在校学习期间医学专业学习任务极为繁重,占据了其绝大部分精力,导致其在接受法律素养培育过程中因法律理论过多而难以形成深刻印象、深入理解法律内涵。因此,对于精力有限的医学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其对与医学相关的重要法律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深入理解法律内涵,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点。笔者在医学院长期从事法律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日渐发现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帮助医学生透彻理解法律知识、形成深刻印象、最终逐渐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简述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当时,哈佛商学院创新地采取了独特的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进行案例型式的教学。在此种案例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帮助其深刻理解教学知识点。在实施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法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成为师资培育中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界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客观性、生动性等特点。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学生更感兴趣、注意力更为集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均更为深刻、运用更为灵活。可见案例教学法对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提高法律素养、培养其实践运用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流程上包括引入、分析讨论、总结等几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整个流程的合理安排均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1.案例的选择。对于医学生,在选择案例时应特别注意紧紧围绕医疗实践中医患法律纠纷进行,精挑细选,选择典型的、易于理解、便于讨论的案例。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与教学目标吻合。医学生法律课程的内容安排往往紧凑而精要。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吻合,同时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最终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2)案例具有代表性。医疗实务中发生的医疗纠纷有各种类型。例如:诊疗是否合规的裁判依据往往是相关医疗记录。实践中医疗记录不规范、有错漏、随意更正极为常见,往往导致医方在纠纷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追根到底其原因是医生法律素养不足,缺乏证据意识。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法律证据的教育时,需特别选择此类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此类风险的警惕防范。

2.案例的分析讨论。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之前,教师应首先讲解相关医疗法律规定,然后再口述及通过显示屏详细介绍案例。在介绍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1)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形成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2)教学中应对案例讨论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如: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提出理由、有效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避免发言时观点、内容的重复,意见相左时应相互辩论等。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解决案例中的医患纠纷,扩展学生的法律思维,帮助其从案例的主体、案例的事实、案例涉及法律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养。

3.案例的总结。“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及团队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时要紧紧围绕案例涉及法律知识及相关理论进行,以巩固学生对法律的掌握,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体化。教师在对学生讨论进行评价时,不能单纯分辨对错,应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的学生其能力不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如果单纯以对错进行评价,容易使部分学生丧失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及降低辩论的信心。

总结的主体还应包括医学生自身。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后撰写总结报告。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将案例所涉理论知识重复记忆,还会围绕争议联系法律理论与案例实际。学生的自我总结,有利于其对抽象法律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理解。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1.区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包含有随堂的单知识点案例分析,也包含需全面结合课程知识的案例讨论。要提高医学生在将来实践中对法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势必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单位课时的案例教学引导其思考、训练其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课程应以专门的单位课时设置。在教学的时间掌握上,也应以该门课程接近尾声,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医学生以医生角度进入案例,身临其境进行讨论,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处理医患之间存在的纠纷。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其娴熟掌握法律知识,还应具备医疗纠纷法律处理的实践经验。

2.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形成讨论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尽可能的引导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学生反而置身事外、反应冷淡,那么学生就很难融入课堂,不能积极地进入角色进行思考和表达,也就无法从其他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点评分析中获得经验,一节课收获极为有限,甚至让案例教学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非常强,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尽量多采用鼓励式、引导式语言,哪怕学生发表的意见完全不对,也不应以生硬方式进行否定,反而对敢于主动发表意见的学生应提出表扬、进行鼓励,甚至可以考虑运用一些小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表达的过程中,逐渐专注于案例,对案例的最终处理与法律运用形成深刻印象。当然,为了保证讨论的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对于一些离题甚远或是过于纠结于案例中一些无关紧要问题的讨论,教师应果断制止,从而保证教学是主题鲜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教师自身素养。针对医学生的法律教育,横跨了医学与法学两大专业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对两类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还需具备相关医疗法律纠纷的实践处理经验,以避免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实践经验。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虽为主导,但是却并非主宰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身份的转换,从完全的讲授、分析法律条文的讲授者向引导学生思考、运用能力的引导者转换。最后,教师还必须能够驾驭课堂及反应敏捷,才能及时处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地位。医学高校应注重医疗纠纷案例教学的地位。医学高校应在课程安排时,注意将案例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安排合适的课时、提供合适场所,便于教师教学。在案例教学开展前,相关教研室应选择恰当案例,教师先进行教学讨论,以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并避免不当情况的发生。最后,在教学完成后要进行总结并记录,以为下次课程开展吸取经验。

[本文为:“川北医学院2013校级教改课题”,课题编号:2013-12-40)]

注释:

{1}常晓芳.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应用的初探[J].现代教育管理.2014(2).274

参考文献:

[1] 刘晓琴.浅析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J].法制与社会,2014(5):228

[2] 覃克强.医学生法律思维的缺失与思考[J].华夏医学,2014(4):831

[3] 王龙.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法治论丛,2005(9):134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作者简介:李澜,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从事法律教育与研究工作)

(责编:若佳)

作者:李澜

医学生法律教育论文 篇3:

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度检讨

[摘要]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意识不强,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能力有限,其中以年轻医务人员居多,此现状凸显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弊端。文章主要关注并深度检讨当今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育医务人员的合格从业素质必须从培育的源头抓起,以促进医务人员依法行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实现医患和谐共处。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素质 教育 检讨

[作者简介]李武(197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卫生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当前形势下,本应具有天然亲和力的医患关系相处得并不愉快,甚至处于冷漠紧张的局面,医疗纠纷频发,媒体上关于医疗机构的负面报道经常出现,如南京儿童医院徐行舟事件、北大医学生非法行医事件等,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推向舆论指责的风口浪尖。分析这些事件发现,纠纷发生的主角以年轻医护人员居多,从年轻医护人员行医的现状分析,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依法行医的意识和观念,但尚处于极为浅表的状态,并且对基本的医事法学专业知识掌握甚少。因此,在行医过程中真正贯彻依法行医的力度显然欠缺,难免产生医疗纠纷,并且在医疗纠纷发生之后责任意识欠缺,千方百计掩饰隐藏对己不利的客观情形,处理纠纷沉稳不足,惊慌有余,完全求助于单位的法律顾问或者聘请的代理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堪忧,这样的情形严重阻滞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

笔者十几年来一直从事高等医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在对当今医务人员行医的法律观念不足的现象感到忧心的同时,不免对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这种现状凸显了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滞后,在行医者的培养源头上存在许多体制上的弊端和客观上的困难,使行医者在进入到行业前没有接受到良好有效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文件(教高[2008]9号)精神,医学学生必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承载着培育医学生合格从业素质的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但是,现实表明,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合格从业素质的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显性且带有普遍性的,存在法律素质培养质量的瑕疵。由此可见,对当今医科院校培育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进行深度的检讨并进行有效的改革实属迫在眉睫的事情。

检讨一,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法律基础课程没有独立的课程安排,且内容的学时量非常有限,医学生只接受到极其有限的法律素质的培养。

为推进学科建设,整合知识的需要,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二为一,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符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德与行的实效性引导作用,并且实施几年来,课程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实现德与法在教育功能的互补性,理顺了学科建设的思路,并且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

课程的这项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在实际运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庞大复杂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学时设置产生了突出的矛盾。按照教育部、宣传部的文件精神,“基础”课程为3学分,通常各高校安排48学时左右,理论授课39学时左右,实践教学9学时左右。根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要求,课程内容更多倾斜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法律基础部分仅安排了12个学时左右,这样一来,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没有办法比较系统地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讲解,我国现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仅仅安排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常识几个模块,法律知识对于学生纯属知识的空白点,而大学期间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师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介绍我国的法律制度,讲解的范围和深度可想而知,具体的民法、刑法、行政法和三大诉讼法的知识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课时的保证开展讲授,因此,学生对法律的感受程度是极其粗浅的。

其次,既然必修课的设置现状难以短期内更改,那么开设选修课是否可行?现实表明,医学院校开设法律常识选修课程的空间狭小,地方普通医科院校通常是四年制、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等各个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压力非常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类课程量得到优先保证,开设专门的法律常识选修课程的条件有限,因此,医学生通过选修课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缺少。

再次,医学院校即使在医学生的毕业当年开设了与医学相关的卫生法学类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前期接受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欠缺,先天不足,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铺垫,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空白的法律基础知识点给学生进行补课,以此保证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本就有限的选修课的学时就更加有限,展开的卫生法学知识的讲授同样是有限的。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体会多多,总感觉教有未尽之处,同时学生也有学而不全的感受。

总之,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极其有限,法律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强化,培养出来的医科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然是不理想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公民意识薄弱。因此,高校作为普及大学生法律常识、培养大学生法律精神的重要场所,没有发挥应有的强大作用,培养学生法制精神的功能被严重弱化。

检讨二,传统培养模式的固化,倾斜医学专业教育的情况未能有效改善,卫生法学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和效果不容乐观。

医学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合格的行医者应该是集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于一身的人士,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科毕业生必须要求具有诚实、责任、尊重的职业品格,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能力,从而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所以,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围绕这样的标准展开。现代科学技术正处于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发展趋势,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渗透整合,形成了许多复合型学科,在这样的渗透和整合过程中,医学与法学的结合极为突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而让人惊奇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难题,考验着医学从业者和法学研究者的智慧,医法结合成为必然,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卫生法学这门综合性学科。这要求医学从业者应该具备符合医学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和发展未来的医学行业,这就给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必须得到根本的体现。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状况依然处于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更多的是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根据一些医科院校的培养计划显示,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基本上仍然由传统的三大块组成,即公共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内容偏重自然学科,过度倾斜专业教育,打造医学生优化的知识结构并没有从为医学生设计的课程体系这个环节得以体现,弊端多多,培养出的医学生习惯于从生物学的角度思考、认识疾病,缺乏动态的观察意识和思考意识,没有能够从医学与社会、与自然、与其他科学领域关系的宏观角度来认识医学发展趋势,不利于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利于整个医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互不相同,临床中患者的利益诉求个体化特性明显,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势必应该适应形势得到培养提高,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当年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行为指导,领悟法律基本精神,具备一定的学法用法能力,自觉尊重患者的权利,学习用法律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素质只有在校学习期间已经获得才能保证执业行为的顺利开展,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设能够有效指导医学生未来医学行为的卫生法学类的课程。在我国,卫生法学类课程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开设,课程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有诸多表现:

第一,课程地位模糊,课程并未成为非卫生法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并没有刚性的机制保障。第二,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各个医学院校的学时参差不一,有8学时、12学时、18学时、24学时、36学时不等,大多数院校属于12或18学时,因此,同样存在课时量有限与教学内容量大的矛盾。第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整个卫生法学体系的讲授在系统性和规范性方面是欠缺的。据调查,医学生在校系统接受过《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与医学执业行为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的比例严重偏低。第四,卫生法学类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卫生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对研究者的法律素养和知识结构有着很高的要求,研究者除应具备深厚的法学造诣外,还应掌握医学本身的规律,了解基本的医药学知识,但是,这样的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力量极为短缺,教师贯通医法两门学科的能力有限,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目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自身急需知识结构的完善。第五,卫生法学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没有形成。综上所述,卫生法学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普遍不高,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水平参差不齐,主动执行国家卫生政策和运用卫生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执业活动的情况鲜见,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缺乏法律思维,医疗服务中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有限。

检讨三,医学专业教师的法律素养本身亟须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强大作用。

对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学教育工作者自然责无旁贷,但是培养是一个连续性和长期性过程,甚至是终身学习过程,单一的法学课堂进行理论授课能够发挥的作用肯定是有限的,必须发挥所有的教学资源的力量。广大的专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都负有育人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很多教学环节在培养医学生规范行医的过程中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法律素质教育功能,专业医学教师尤其是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任务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类临床学习实践和临床学习行医的过程中完成的,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位培养阶段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几乎所有培养任务都要在临床医院进行。所以,医学生获得的教导,最精华的部分并非来自法学理论课堂而是临床实践,临床学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法律素质的黄金期,这个期间的培养对医学生依法行医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相对于专职的法学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由于其深厚的医学学识和娴熟的临床能力等因素更受学生尊敬和认同,其对医学的职业价值认识、对待病患的态度、处理医患关系的思维方式、乃至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对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的医事法律素质是学生模仿的影子,各方面的培养教育工作贯穿在带教的一言一行中,教学效果要明显许多。因此,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成为培育医学生法律素质工作的重要力量,临床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医疗环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课程蕴涵的法律素质培育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意识。

目前,医务人员的法律素养状况是令人忧虑的,医学界的巨擘奥斯勒医师曾说:“行医是一种最不容易修成正果的修炼。”由于我国体制性的弊端,医疗卫生事业的商业化、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分配不均衡以及科学进步等原因引发的各种冲突,医学的异化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评价越来越低,医疗行业受到的社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医务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临床工作,无暇进行自身人文修养的培育,尤其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对医学职业应有的价值追求产生不正确理解,难免对患者心怀偏见,甚至将对患者冷漠、敌对的情绪带入教学工作,对带教的实习见习医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这就是育人的严重失败。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讲求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及立志服务于人的专业态度。所以,老师应当经常反思自己的执业品格,规范行医,增强权利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强调平等对待病患,尊重并帮助对方在医疗服务中享有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如果临床带教教师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保证自己医疗行为的亲历性、提供医学证明的客观真实性、医疗文书制作的合法性,将法律的应有之义执行于职业的每一环节,讲求责权利的统一,珍惜并谨慎行使手中掌握的行医主导权,努力实现法律追求的平等、正义、秩序、自由的价值元素,这样的行医效果于所有的主体都将大大蒙受其利,能够让自己在紧张的医疗环境中保持独立的心智,保持愉快、轻松心态,不被困扰于可能或不可能的各种医疗纠纷,尤其对所带教的学生影响深重,甚至能够对其终身的医学执业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对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有先进的培养理念进行引导,刚性的教学机制予以保障,符合医学生专业需要的优质卫生法律教材作为保证,通过一流的师资力量实现培养过程。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培养条件和途径,高质量从业素质的医学生不会只成为学者无奈的呼声,医学生有权利得到使他成为合格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

[2]王婷,于淼.协和育才模式与创造性人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

[3]冯桂建,张国艳,刘玉兰.临床教学中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09(6).

[4]何嘉莉,梁敏莉,钟凌.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育亟待加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

作者:李武

上一篇:防火墙网络工程论文下一篇: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