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7-03

据教育部调查估算,学生群体中有一般经济困难者占15%~30%,其中特困生占8%~15%。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加强了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基本形成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初一学生向初二过渡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初一第二学期部分学生会做出多种违反班级常规管理的事,突发问题会随之增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恩威并施、感恩教育、举办班级活动、与家长密切沟通等举措,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从初一顺利过渡到初二,并使青春期躁动的初二减少各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初一学生 常见问题 班主任 解决策略

一、问题提出

带过初中小循环的班主任深刻地感受到初二年级是最难管理的时期。因为大多数学生到初二年级时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会出现性格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管理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不是突发的,而是初一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初一第二学期部分学生的行为已经表现出不和谐,班主任没有及时疏导解决,成了初二时期问题的导火线。大部分学生小升初后的第一个学期因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加上老师的变换与课程的增加,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去观察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服从班级管理。但到初一第二学期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摸熟班级的情况和老师的脾气后,班级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班主任在初一年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到初二时学生的青春期叛逆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班主任做好初一到初二的过渡工作至关重要。

二、常见问题

1.学会撒谎,做错事找借口

一个班五十名学生,总有不守纪律的同学。班主任处理这些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时显得很被动。原因是班主任在调查事情发生的情况时学生不主动承认,出现撒谎的现象,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例如某个学生课间因发现上课迟到,他谎说是闹肚子去厕所;有些不想学习的学生趁自习时间溜出教室闲逛,撒谎说生病去校医室;有学生不完成作业,交作业时谎称作业本丢了或者忘记在家了;有学生上课讲话,借口说是与同学讨论问题或借东西等。这些撒谎学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不信你就去问谁谁喽!”他们想方设法找到一堆让班主任没办法处罚的理由。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指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破窗效应告诉班主任,任何一种不良现象在不加以制止的情况下都会暗示和诱导学生,使学生朝不良方向发展。班主任对撒谎行为不采取任何措施,会有更多的学生把撒谎当成是平常事,这是建设文明班风的巨大障碍。

2.看重义气,搞小团体

班主任处理班级问题时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知道学生违反纪律却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最后导致学生违反纪律的事情不了了之。原因是违反纪律的学生说法一致,或都不承认或都默认。这些学生觉得哥们义气重于一切,他们宁可选择被班主任处罚也不愿出卖“哥们”。这是非常明显的小团伙内部团结现象。例如一些不允许用手机的寄宿学校,同一个宿舍有学生带手机,不会有一个学生主动告诉班主任,没有谁愿意出卖“好兄弟”、“好姐妹”,有时他们还要资源共享。当宿舍其他人看到带手机不会被发现,也把手機带到学校,导致宿舍多人违反校规。又如某天上课,几个学生一起迟到,班主任追问原因时他们说:“某同学头疼,我们怕他有事就送他去校医室了。”这种小团体现象造成班主任很难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班级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

3.放弃学习,自暴自弃

当下的教育制度仍然把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准绳,那些学习吃力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门门考试亮红灯,家长满怀期望的斥责、同学异样的眼光都会使他们减少学习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当部分学生努力了但没有进步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些学困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转化,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例如一些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只能睡觉或做小动作,觉得课堂无聊就在课堂上“找乐子”,与邻近同学讲话,甚至为了搞好“睦邻友好关系”进行远距离“沟通”,影响老师讲课,扰乱课堂的秩序;还有部分学困生因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或没认真听讲,导致不会做作业,只能抄同学的作业或缺交作业。大多老师和家长知道后都会找其谈话,而且大多数情况都是批评,容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领导者,应牢牢地掌控班级发展的方向。班主任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切实到位、行之有效,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谨的纪律作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给学生进步提供良好的保障。只有学生心无旁骛,才不会做出与班级日常管理背道而驰的行为,才会专注于学业,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针对以上几种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高瞻远瞩,在工作中施行具体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服从管理,与学生共建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

三、解决方法

1.恩威并施

班主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在工作中要恩威并施。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绝不能姑息纵容,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让其改正,让学生看到班主任的决心。而在严厉的背后,班主任要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针对学生撒谎的问题,除了在班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外,班主任对学生撒谎找借口所说的理由一定要追根究底、跟踪调查,绝不能让学生违反纪律后蒙混过关,养成撒谎的习惯。对于学生小团体的情况,班主任可以经常装作有意无意或者借某个让学生帮忙的时机,找某个学生聊天,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学生看到老师和蔼可亲的一面,这样就可以在聊天过程中找到一些处理难题的突破口。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将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随着课程的难度增加,出现学困生是正常的,只要班主任能真心对待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不打击不讽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予这些学生真挚的关爱,帮助他们定下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使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这种曲径通幽的方法一定会感化这些问题学生,即使学生学习成绩暂无起色,至少也不会再扰乱班级的正常秩序。

2.举办班级活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积极的基本含义是肯定的,正面的,或者是主动的,进取的,指一种令人鼓舞的状态。就个体而言,一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们往往会焕发出极大地热情,能够将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班主任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班级精神、提升人格。班级的凝聚力是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中培养出來的,所以班主任要设计一些与“集体”密切关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除了学校举办的年级之间的竞赛项目外,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多举办班级活动,例如跳长绳比赛、吹气球比赛、水果拼盘大比拼、老鹰抓小鸡比赛、班级之间的友谊篮球赛等等。这些都是培养班级集体凝聚力的极好时机,也是加深师生感情的重要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甚至一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一改常态,非常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在班级活动中学生会完全释放自己,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性情。班主任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另一面,找到一些平时工作难做的突破口。当学生从内心接纳班级精神时,这个班级就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集体,集体荣誉感就在学生心中慢慢培养起来。一个有极强的集体凝聚力的班级当然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感恩教育

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提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要注重方式方法,用温情教育卸下学生身上的铠甲,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滋润学生渴望被重视的心灵。耐心的教育,这比粗暴的“责骂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常怀感恩之心的学生为人处世会考虑父母老师的感受,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然不会惹出什么乱子。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将班会课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设计一系列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如感恩同学朋友,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等,将“感恩”二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争取步步感化学生,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开展《父母恩,儿女情》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近距离接触,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或者策划一些班级与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感恩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会越来越懂事,努力为班级做出贡献。

4.家校沟通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老师和父母的立场和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然而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我们说的他一点不听,麻烦老师好好管管这孩子”。“老师,这孩子就交给您了,您怎么管都行!”有时班主任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受到校规处分告知家长后,家长以各种理由拒绝合作,不配合班主任工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提出素质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平时我们要和家长多联系,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做到行之有效地家校沟通,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1)充分利用校讯通的交流平台。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小事情,比如上课睡觉,做小动作,上学迟到,作业不完成等等琐事,除了自己处理以外,还要将犯错误学生的表现用校讯通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防止学生犯大错时,家长不配合我们工作。还可以利用校讯通把学生好的表现告知家长,让家长多鼓励孩子。

(2)做好每周的反馈表。每周一张反馈表凝聚了班对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综合评价,展示了自己对班级管理能力的水平,更是让家长如实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机会,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仔细斟酌,客观公正。反馈表的内容除了成绩外,还要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例如文明礼仪、作业完成情况、纪律卫生、课堂情况等等。这张表既是家长了解孩子表现的文字再现,也是对学生的约束和催动力。

(3)对班级一些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可以和家长面对面交谈,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学生情况,和家长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管理的方法。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建立一个班级博客,与家长分享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或者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文章放在博客里,推荐家长阅读。

初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是听话的,只要班主任管理得当,在班级管理中施行恩威并施、感恩教育、举办班级活动、与家长密切沟通等有效方法,以减少初一过渡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一定会建设一个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为班主任从容处理初二年级青春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3]李方. 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4]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8.4.

作者:孙洁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据教育部调查估算,学生群体中有一般经济困难者占15%~30%,其中特困生占8%~15%。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加强了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基本形成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所遗忘。

1 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视角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道德取向的模糊性。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导致种种丑恶现象频频发生;文学作品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美化丑恶及挑战道德的现象;电视节目唯收视率是从的“庸俗、低俗、恶俗”现象;网络媒介充斥色情、暴力、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现象等,这些价值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

1.2 家庭视角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多是注重青少年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养子理念和独生子女现象,使得父母认为自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让父母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受“钱可以买来一切”的观念的影响,父母四处打拼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1.3 学校视角

学校抓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目标模糊,课程缺位、内容匮乏,感恩教育途径单一;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涉及极少;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导致高校积极追求“数字就业率”,过多地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就业率的高低上。这些现象导致高校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被严重忽视,使不少学生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汲取的“冷漠一代”。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一方面培养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获取可持续的资助以完成学业。

2.1 形成感恩教育的组织体系

学校应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工作处、宣传统战部、团委、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室以及各系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应该使该机构成为善于学习、紧密配合的常设工作实施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紧紧依靠专业,行政保障有力的工作系统。

2.2 形成感恩教育的教学体系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队伍;其次,高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人员和经费到位;第三,要通过开设相关讲座,或聘请德育专家、校外感恩典型作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第四,在内容选择上,除了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经典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外,还要結合时代特征,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使得感恩教育队伍精品化、课程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以期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2.3 形成感恩教育的实施体系

首先,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要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途径,应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互动。联系家长、获取支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应优化课程、积极组织,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宣传、合理引导,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构建了从校领导到辅导员、从教师党员到学生党员、从教师到管理人员、从课堂到寝室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感恩教育工作格局。

第三,要制度建设为抓手,重视管理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此外,要建设具有暗示作用的校园环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片树叶都飘着书香”,“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力量”,使校园兼具舒适感、温馨感、幸福感、艺术性、文化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

2.4 形成感恩教育的活动体系

在感恩教育中、课堂教学是识恩、知恩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感恩的体验田,社会实践是报恩、施恩的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感恩体验,目的在于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注感恩教育的氛围,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感恩的心态。

例如,围绕“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庆日,开展“与爱同行、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拥有阳光心情;以“阳光心理、感恩生活”为主题,开展感恩知识展、感恩情景剧比赛、许愿树、举办感恩漫画展、感恩征文比赛、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举办各种讨论性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感恩热线电话和网上论坛、通过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逆境成才、知恩感恩的事迹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

这些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长效,使阳光、健康、感恩的理念成为特色活动生长的土壤,唤醒学生感恩的意识,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将更多的感恩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参考文献

[1]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 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王瑛.浅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强化高校感恩教育的途径[J].科技文汇,2007,9.

作者:张娟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从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估、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

1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首先,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陶冶情操。其次,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为学生创造文明、祥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和睦、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是一所学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熔炉。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运用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机构会逐渐完善,软、硬件设备更加齐全,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參考文献

[1]王万章,赵勇,贾琳.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2).

[2]聊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7,(3).

作者:卢琰

上一篇: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区域活动中民间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