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2024-04-10

医学生人文修养论文(精选6篇)

篇1:医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

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本科阶段的人文课程设置入手,用案例法介绍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基于叙事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教育中的艺术作品观察和反思性写作。对我国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有以下启发:我国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观察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及评价机制,完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

叙事能力;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与死、生育控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克隆技术等医学伦理问题使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医疗行业的机器化、电子化、远程化、数字化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使医生的职业特点慢慢发生改变。技术主体论认为,技术主义的盛行拉大了医者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使医生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和悲悯[1]。医学文化研究者DavidMorris认为,“现代医学视角是生命医学,人类是自己的基因、器官和医学实验数据,而后现代视角是生命文化:人类是由故事构建起来的,文化、遗传、人际、心理和情绪的生命叙事,阅读、聆听和书写疾病故事是医生的工作”[2]。医者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是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叙事医学的兴起有助于现代医学的生命文化,反映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

1叙事医学与叙事能力

叙事医学研究结合叙事研究和医学的学科,在美国医学教育领域已经存在三四十年,其理论化是由哥伦比亚大学RitaCharon教授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形成。叙事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3]。通过自传、现象学、心理分析、创伤研究、美学等训练出发,来达到学生的观察、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叙事医学的发展不只是对医学生的培训,而且是和偱证医学的结合[4]。近几年来,叙事医学实践在美国已经发展到了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工作、囚犯工作、临终关怀、姑息治疗、长期老人院照护、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等[5]。我国学者也对叙事能力的培养、意义和在我国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5-6]。然而,国外大学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叙事能力培养的案例国内还鲜有论述,耶鲁大学作为世界人文教育的代表,其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值得发掘。

2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伦理与文学纳入医学生课程之中,最近十年,社会学、音乐和艺术课程也被包括在其中。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相关报道,到2011年,美国133所认证的学校中有69所要求医学生必须修医学人文课程[7]。耶鲁大学是一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以人文科学研究闻名世界。作为世界顶级的耶鲁医学院成立于1810年,早在20世纪20年代,医学院长MiltonC.Winternitz创始了耶鲁医学院教育系统,他便意识到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服务于科学和人性”,这给医学生带来独特性。一次成功的医护、诊断、预后诊断和治疗建立在对患者自身、遗传、环境以及对周遭事物的反应之上[8]。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与人文中心工作的宗旨是:宣传活动;培养人才和定制计划;通过提高耶鲁和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的可见度,促进跨学科交流和社区意识。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与艺术中心公布的医学人文课程如表1所示[9]。

3实施方法

3.1观察能力

一年级的课程中很大比重是通过研究绘画和雕塑,提高医学生的观察能力。耶鲁大学要求每位医学生都要在博物馆仔细观察绘画,目的.是培养观察技能和同情心。“观察技能工作坊”始于1998年,由IrwinBraverman教授所创立,并和耶鲁大学美术馆合作。观察对象主要是艺术中心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画作,因为这个时候的很多作品都在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这一项目也被美国其他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布朗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所效仿。工作坊,每位学生对分配的绘画观察15分钟,获取更多的细节,然后小组讨论每个绘画中发生的故事。绘画讨论之后的小组活动围绕患者展开,教师分发真实患者的照片。学生们指出图片中特别之处。可视艺术用来培养识别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学生面对图片就像面对一个带有不可描述症状的患者,因为两者都时常带有一些模糊和矛盾的信息,具有复杂性。

3.2反思能力

耶鲁大学医学院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反思写作课程来开展。反思写作课程贯穿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四年的医学人文教育中,从反思写作导论到关于生命终期的反思写作,再到学生主办的反思写作会议,最后是四年级的开放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能力。反思写作,作为一项分析性的世界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叙事能力的重要步骤。医学生以他们与患者或者与患者家属的经历写一篇反思性的、自我分析的文章。反思性写作可以采取反思性陈述、散文、教学档案、日志、日记甚至绘画的形式。反思写作内容分为重要事件和积极事件[10]。重要事件指描述医患互动中闪现出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事件。积极事件反映学习者态度对事情的转变带来的积极影响,指面临困难后成功克服的事件。反思使“智力和情感活动的个人发掘他们的经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欣赏”[11],使学习者深入理解其行为、过程、经历以及以上对他人的影响。反思性写作使医学生学习使用语言来见证、书写和描述患者的体验,是普通病历之外的平行病历或者影子病历。

4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4.1培养观察技能

在耶鲁医学人文教育中,强调观察即专业技能。观察侧重现象学和美学对艺术文本的观察能力,来培养未来临床工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移情能力。艺术作品的主观性赋予学生更多的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通过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所需具备的观察技能。现代医学教育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考察和医学能力,也应培养出在不同情境中学生作决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察技能是医生基于洞察力和重要决定之间的隐喻和象征过程,识别临床中重要因素的判断过程,也是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反应,有助于患者问题诊断和治疗的过程[13]。因此,观察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体会患者的焦虑和对疾病的恐惧,从而有助于软化医者的技术主义立场,利于医患沟通,使单向地传达病情和“遵医嘱”变成医患双向的交流。

4.2注重反思能力

医学生的叙事能力注重训练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医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在叙事医学中,教师对指导医学生阅读虚构和非虚构的疾病叙事作品,训练医学生反思写作能力。叙事能力的培养基于文学理论、文学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使用非医学术语,或者是故事,来书写患者的疾病和进行医学实践。反思写作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呈现故事,反思过程需要医学生分析、描述、组织想法和语言,是一个不断尝试、修改的过程,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通过描写反思写作中的人物、事件、态度、心理等来反思医学教育,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在反馈和讨论中,作者、听者和读者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也有助于反思者的学术发展。据统计,通过对美国医学生住院实习内科负责人的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内科实习项目要求撰写反思写作作业[14]。有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美国医学会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和《加拿大医学会期刊》(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在内的14家国际知名期刊[15],定期发表由医生基于临床和教育经历所撰写的反思性论文。反思文章的布局、组织和结构,甚至语法要精敲细琢,因此医学本科时期的反思写作课程为之后学习者书写反思论文铺垫了必备的写作技巧,形成了语言风格和提供了话题切入的视角。

4.3完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我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有明显不同:我国医学教育实行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来培养医学生;美国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行,报考医学院的考生需要完成四年本科学习,之后需要修医学预科教育课程,而且要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然后才有资格成为医学生[16]。因此,耶鲁医学生中很多是有其他专业学习经历的,如经济学、文学等。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以培养技能为目的,医学教育倾向于功利化。美国耶鲁、哈佛等著名大学的医学院都设置了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多种艺术、美学、音乐等课程。目前我国《执业医师法》只规定“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为必考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对基于叙事能力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强调不够。因此,为了增强医学生叙事能力,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亟待完善:①合理增设更多人文科目,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医患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②人文知识不会自动生成人文素养,完善对于人文教育中的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③设置更合理的评价量表来测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依据可观测的变量来判断个体在不同场景下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来确认被测试者是否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态度和疾病背后的故事;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以医学和人文为专业的叙事医学师资队伍,同时,叙事医学的开展离不开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跨学科的合作,亟须形成跨学科、跨社区、跨机构的学习社区。

5结语

基于叙事能力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医学工具性和内在价值的结合体,遵循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试图逃离技术和机器盛行中医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人文教育为我国医学生基于叙事医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供了开展叙事医学的措施,有着深刻意义。基于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旨在提高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反思写作课程帮助学习者塑造职业的自我反思,理解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医患的双向交流。然而,在社会经济、医学高速发展和高等医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分析本校学生的需求,合理规划课程安排,师资准备,合理投入课程的硬软件资源以及客观测量叙事医学的学习成果还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社会找到有利于叙事医学教育的出路,来解决现代医学遭遇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篇2:医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摘要:目前医学生的队伍愈加庞大,他们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储备军。医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的医疗局势和医患关系。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蕴涵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为了更好履行未来医疗工作的职业需要,从客观上要求医学生具有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更高标准的品质素养和全面的素质结构[2]。

1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不尽人意。一项调查显示:医学生对“以人为本”内涵表示知道、深入研究过其内涵的只有7.8%,高达63.2%的学生不完全知道18.3%的学生不太了解,3.7%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对专业课外的人文、法学、社会学、哲学课程非常缺乏的学生占15%,比较缺乏的占35.6%,一般缺乏的占31%,不太缺乏的占7%;关于职业操守认识方面,30%的学生认可医生收红包,只有19%的学生坚决反对,而44%的学生选择虽表反感,但不表露,自己从医就不会收[3]。关于对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与患者碰面不打招呼的占52.6%,问病史语气生硬的占52.6%,能与患者愉快顺利沟通的仅占27.1%,体格检查中动作欠轻柔的高达61.3%,用冷手及听诊器胸件直接体检的占55.7%,体检时未为患者保暖的56.3%,体检不注意保护患者身体隐私的53.2%,在办公室讨论结束后学生常常不将用过的`纸张收起,不摆好座椅就走人[4]。另一项对上海地区医学生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贫乏,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较窄,课业负担较重,无暇参加更多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期待人文课程的改革[2]。

2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医患关系近几年来日益紧张,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上升。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医患沟通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医患关系。重诊疗轻人文的现象使医学严重背离了其本质,造成医院与社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制约了医学科学的良性发展[4]。新的医学模式突出了医学社会性这一特点,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救治生命,更要体悟生命、尊重生命。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重要[6]。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将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要求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医学虽然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但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对于医学生的思维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扎实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创新能力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人文教育对于医学生今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和谐、医务人员之间的配合乃至医疗系统整体的完善是极为有益的。

3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学校无疑在医学生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繁多,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调,人文气氛较为单薄。综合性大学应意识到这点,一些公共课程、人文方面的课程在安排时应该跨校区授课,让医学生可以和其他专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交流。那些仍然独立于综合性大学之外的医学院校,应多开展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交流活动。无论哪种医学院都应将人文课程地位提升到与专业课程相同的地位,人文课程应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加大对人文学科考核的力度。同时学校应选择有思想、有实力、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医学生的人文学科授课老师。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人文学科是因为有些教师仅仅停留在读书阶段,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双方不能产生共鸣,不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最终导致大家忽视接受人文教育,造成人为素质的缺失,同时人文素质的缺失又会造成对人文学科进一步的忽视,造成恶性循环。医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3-4年的教育后就进入附属医院实习,医院里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育。医院在带教老师的选取上应严肃认真,选择人文水平高、技术水平好的有实力的医生作为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尽到老师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医学生。结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个医学生都应铭记于心的。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学习阶段是其医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当今的医疗形势,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教学医院和带教老师应不怕麻烦,担负起为卫生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责任,耐心、细心、用心带教。医学生应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摒弃不良的习惯,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术,也要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慧.论人文关怀之于医学生教育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4):47-48.

[2]唐华.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7-9.

[3]覃红.以学生“以人为本”职业态度调查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8).

篇3:医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1 人文学科的发展

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某些方面来说,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等,它们可以使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是一个人的人文知识丰富并不表示他的人文素质就高。人文教育还包含着价值观和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人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精神教育。因此,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文明和谐、繁荣富强的保证。科学主要与左脑工作有关,人文主要同右脑工作有关,但人脑毕竟是个整体,左右两半必须紧密联系,功能才能协调统一。因此,从本质上讲,科学与人文是一体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张其亮[1]认为,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的重要来源。每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的思想方法、科学家的敬业奉献精神,特别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等,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追求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不仅求实,更要求是;科学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人文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大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只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所以,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有用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医学与人文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关系日益密切,医学为人文注入了新的内涵,人文为医学添加了新的文化因素,并促进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所谓医学人文学科实际上是一类十分复杂的、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大医学问题的学科群。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医学人文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如何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发挥作用,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伦理学扩大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如医学传播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同性恋研究等。目前,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医学文化人类学、生命伦理学、医学美学、康复保健等等。旨在多维度地审视医疗、保健、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2 医学人文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过程。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使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生命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即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医学生要学会怎么融入社会,如何跟病人、病人家属、上下级、同行进行沟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事等基本人文素质。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还要结合人文关爱精神,尊重患者,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真正把医学回归于服务的角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减少很多医疗纠纷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真正的医学大家,如众所周知的裘发祖、钟南山等,不仅医术精湛,在其他方面也是专家,大师级医生就在于他有高尚的品德。通过加强人文教育,营造外在的氛围影响、启发医学生,唤醒他们对人生高尚情感的追求和思考。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他们才会有高品位的行为方式。

对比《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了薄弱环节[2]。医科毕业生各种素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等;有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欠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差距则更大,如不注重礼仪、不关心他人、逃课、考试作弊、迷恋网络等几乎成了“天之骄子”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与其它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人文-社科缺乏症”成了医科学生不争的现实。究其原因可能是医科学生功课重,学制长,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人文学科缺失、淡化等原因又对人文知识无暇顾及的结果。由于人文素质的匮乏,不少毕业生踌躇满志,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却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难于驾驭;更有少数毕业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够牢固,在工作中不敬业,奉献精神不强,有的把本职工作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有的无视病人利益,致使经济犯罪、医疗事故频频发生。从以上现状不难看出,加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是医学院校今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目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标准,尤其重视敬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3];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严格要求,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医疗工作,教好我们的学生,这对教育、教师和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如何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人文科学包含的科目很多,是目前正在发展的学科。学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中,避免短期行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学校更要要求学生对于人文教育不但要入耳,而且要入心。

3.1 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医学无人文则野,医学无人文则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应由人文社会科学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学校还应积极引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新型教师。人文学科的教师应学习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不说外行话,课才能讲到同学们的“心里”,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应该具备高深的科学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文理渗透的能力,在长期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这是新世纪、新形势对高等医学教育和教师提出的要求。

对现有医学或人文学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正所谓科教兴国,先兴科教。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高度发展与更新,使人们认识到,教师不可能永远是正确的,教师的知识也不可能都是最完美的,要与时俱进。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把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列入考核范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习、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与专业教育不同,人文素质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于道德、修养、情操等精神层面的陶冶,自身教育比课堂教育更显重要。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开设几门人文课程所能解决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活中自觉的学习和培养人文精神,有助于其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不会做人,焉能做事,因此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3.2 医文相融,提高综合素质

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提倡通识教育,文理渗透,医文相融。为此,我们既要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力度,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又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改内容,在适当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同时,辅之以精彩生动的人文讲座和文化论坛等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多学些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思维方法和生活哲理,可以走出狭隘,苦中求乐,以苦为乐。让学生明白:文学底蕴深厚,表达、表现自己的能力就强;学好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就会不固执、不死板,在工作中就会多几分聪慧。形成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公共基础,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保健医学为主干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改进课堂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容,可通过实例潜藏着的科学方法及科学家一路走来的足迹,使学生感受到蕴藏在科学知识背后能打动人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人生的态度和为人类服务的意识,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生命价值的体现。

医学是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学科,不能苛求学生在校阶段就解决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部问题,而应以储备必要知识、增强适应能力、塑造整体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使他们今后能自我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具备自我充电、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开放环境的智能结构、心理结构,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今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其亮.人文教育必须引入科学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7-06-06.

[2]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13.

篇4: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94—02

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将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又要善于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情况。然而,在我国还存在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行医环境不良等现象。究其原因,同我国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缺失不无关系。在医学活动中,医学人员大多将患者看成一部生病的生物机器,只关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医疗技术,漠视所服务对象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尊严[1]。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偏低。在国外,医学院校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约20%~25%),英国、日本次之(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并且课程体系偏窄、内容单一。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医学院校的迫切之举。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已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方案。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它的开设,在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近年来教学的切身体验,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以生动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培育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凭借有限的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到达培养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目的。这样,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自觉地、自如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1.培育学生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任何超越时代背景,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例如,中法战争的讲解便是如此。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明明战胜的清政府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但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就会看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之间有着相互利用的一面,再结合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外政策一贯地妥协、退让,这就不难理解了。

2.培育学生辩证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个人的爱憎和喜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现象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辨别。例如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评价就是如此。洋务派主要代表如曾国藩、李鸿章的手上都粘满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他们却在兴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医学是一门“仁学”,直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病患。中国自古便提出了“医乃仁术”,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则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温暖病人。这样的职责需要从业者具有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展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抗争,以激发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1.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尤其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外敌入侵,几乎所有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我们。他们凭借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实力,以战争开路,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一百年来的屈辱,无法忘怀;一百年来的抗争,时时铭记。通过对这段历史形象生动地讲述,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一种大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大爱的胸怀和精神,他们才能形成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帮助并温暖患者,才能在临床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造就良好地医患关系,以显示医学人文关怀的强大魅力。

2.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跨入近代,是以悲剧形式开场的。这一延续了上百年的悲怆历史使人愤怒、压抑,并进而沉思、奋起,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的一个独特元素。通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看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或离家别舍或抛洒热血。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悲慨壮歌书写丹青。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代代的中国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的复兴进行了不断奋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可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关注度,以提高其历史责任感。学生只有对国家和民族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和降低临床的失误,真正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医学是一门“人学”,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于常人的道德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中国,涵盖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课程中不仅反映治国安邦的道理、外交军事的谋略、科技的创新与发明,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创见,还反映历史人物个人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可以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如林则徐、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近百年来的无数爱国志士、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道德风范,都是宝贵的德育财富,这些同样可以给后人以生动具体的崇高理想和人格的教化。这些史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4],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对于目前仍然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医药院校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具有十分独特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而且可以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篇5: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一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并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三是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四是坚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

在临床中进行人文教育,涉及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搞好人文教育,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把这个系统设计和运作好,以发挥医学生和带教医生的主体作用,并要求当今社会的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方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4(5):738.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2 (1):85-86.

篇6: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同济大学医学院 许一萍 曾盈

摘要: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差距尤为明显。医学院校要在更新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既具专业水平又具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正在形成有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然而,从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密切相联系的,在对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形成又是潜在的,需要进行人长期引导和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综合性大学开展人文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才,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外,还应具备对事物的好奇心、进取心、博爱、美感等人文素养。对医学人才而言,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广泛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回馈服务社会。

1.1.医学人文学科的目标。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素质和品格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提并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可喜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规范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不少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医学文件和日常应用文;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功利思想较强、团结协作能力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河南医科大学的黄学勇老师[1]抽样调查河南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

二、人文素质教育落后的成因分析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中学阶段过早文理分科,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被题海所淹没,缺乏艺术、文史、伦理、人文等素质的学习培养,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1.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建设时期,人们把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部分考入综合性大学又被调剂的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医生职业收入低、风险大,因而在校期间忙于考证和跨实用专业考研的不在少数,而把将来立志为病人奉献的义务搁在一边,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

2.2医学院校课程比例和教育方式尚待完善。高等医学院校难以协调专业主课和人文社科类辅课在学时方面的冲突,学校要增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有相当的难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形式又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密切;人文教育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通常以笔试的成绩为标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教育的成果,且难以为今后教学方法的改进积累经验。

2.3.在临床实习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临床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仅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注重自身言行,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临床教学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手段。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而非单纯的疾病本身。如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医

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是人文医学的精髓[4],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医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防治,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安抚患者的心理起伏,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医学必将在分科基础上整合成整体医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1.转变教育观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确切地说,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领导、教师齐抓共管,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3],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3.2.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形成较高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等,是人文学科的重大责任[4]。如今,许多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后,都着力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积极实施通识教育、全才教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医学院学生踊跃跨院选修人文医学课程,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实现专业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合,还能在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实践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3.3.优化完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5]。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致力于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服务,并同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这类教育紧密整合到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去[6],值得国内学习借鉴。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人文医学教研室,依据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在新培养计划修订时设定了人文医学类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步凝练出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即实践、人文和创新。今年暑期,各系陆续开展了专业题库的建设,尤其注重结合临床学习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同济医学教育的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精神无处不在,与教师的阅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发挥教师高度的文化承担意识与创新教育观念。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行的教育家,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5.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校园文化,无不影响着每一个医学生的成长。第一,我院坚持每年在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他们宣读《医学生誓词》,在校学习期间每月邀请专家名人来校讲座,既讲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又讲如何做人;第二,每年举办一次“学术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参与学生除了能尽早接触科研外,还在课题申报、实验取证、结题汇报,最终投稿发表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第三,每学期定期举办科技报告会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四,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积极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探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第五,通过举行定期的医学人文研讨会、开办医学人文论坛,聘请资深教授讲课,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接触名人学者,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极富启迪性。实践证明,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就能随时随处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就能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3.6.加强社会实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教育模式强调,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建有相应的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7],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增进背景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的医学生志愿者中队,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服务、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社会责任感,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文精神。

3.7.重视医学临床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整整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一个准医生今后毕生将从事的职业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中强化素质训练就必须得到重视。首先,身教大于言传,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将价值观念引入临床教学,利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内容综合评估医学;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有利于全面评估学生,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院对临床出科和毕业技能操作考试都采用的客观结构式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项从国外引进,能够客观公正考核并综合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考试方法。该考试要求模拟类似临床医生接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的真实空间,由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接受诊疗。考试分设8个考站(含4个标准化病人考站、2个计算机考站和2个模拟考站),每一个学生面对的是经培训的SP,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等技能,特别强调考核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素质。目前教育部已将是否进行该项考试作为评价医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学生防溺水的安全承诺书下一篇:青少年短跑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