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是语文教育中的关键内容,特别是在学生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加强德育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通过将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对道德品质的认识,还能够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如何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展开策略方面的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品德教育论文 篇1:

论小学语文中的品德教育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层面的熏陶及教育,以便在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技能、修养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同时,真正推动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保障其实现德与智的均衡、协调发展。”以下,笔者将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在识字学习中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较高比例的学习时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抓住识字教学的这一宝贵资源,在教会学生汉字读音、汉字书写、汉字记忆等重要技巧的同时,适当对其进行德育的渗透。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学习“孝”这一汉字时,我将其拆分成了“老”及“子”两个部分,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老”代表的是父母,“子”代表的是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们,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他们的一切,因此,我们在对待父母时,要切实承担起厚待他们、呵护他们的义务与职责。

这样一来,借助“孝”字“老”在上,“子”在下的创造性讲解,学生便很容易实现对“孝”字的轻松理解与深刻记忆。除此之外,更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要理解父母的奉献,要懂得对父母的付出给予感恩,做一个孝顺他们的好子女,从而巧妙实现识字教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与渗透。

二、在阅读学习中渗透德育

通过对阅读素材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阅读素材,小学语文所选取的阅读资源除了都有着较高的创作水平之外,通常还都会或多或少地蕴含有作者的一定积极情感或者道德素质倾向。如《蓝色的树叶》一文宣扬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陶罐和铁罐》一文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更要发现、承认他人的优势与长处”……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阅读学习也不失为对学生巧妙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考虑至此,笔者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熏陶及教育,教学反响良好。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新字词等具体语文知识点之外,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结束课文讲解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整理关于我国森林植被覆盖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以及植物覆盖与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便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实际生活中尽量做到爱护土地资源、爱护森林植被资源等意识的形成与树立,从而真正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的教学内涵发挥到最极致。

三、在写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写作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独特认知与体验,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思维思考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写作教学当做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道德品质等巧妙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以我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为例,我就会非常注重抓住学生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随机事件、随机现象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思想情感上的渗透教育。如,有次班级内的垃圾桶满了,学生纷纷抱怨,可是我却观察到谁也没有主动将垃圾桶清空并进行整理。我在接下来的语文写作课上,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现象,尝试写出一篇文笔流畅、主旨明确的文章。这般一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蕴含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作为文章创作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的文章创作过程还确保他们对上述“纷纷抱怨,却无人主动对垃圾桶进行清理”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探究“为什么”,又该“如何做”,很显然这就为其形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无私为集体奉献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的科学意识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参考文献:

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作者:杨德志

语文品德教育论文 篇2:

如何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是语文教育中的关键内容,特别是在学生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加强德育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通过将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对道德品质的认识,还能够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如何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展开策略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品德教育;渗透融合

由于语文教育中涉及丰富多元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着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此时将品德教育与语文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不仅能够改变知识灌输的弊端,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及陶冶其品德情操,可视作为当前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1]。因此,要想做到语文教育與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手段方面予以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把握文字,感悟情理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紧扣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性强的文章展开,那么教师便可充分结合教材文章,在展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有效渗透品德教育。语言文字作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工具,也是其思维活跃的外在体现,唯有把握住文字的精准性与生动性,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刻、正确地认识世界,这一品德教育形式是语文教育中最为基本且关键的教学方式。

联系生活展开识字教学,能够有效融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护”字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所组出的“爱护”“保护”等词语,教师便可把握文字教学去渗透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品德教育;又如在教学“打”字时,教师便可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得随意打骂他人。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有效融合了品德教育工作,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深度阅读,领悟品德

语文教育工作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内容,大量阅读教学实践表明,阅读与写作相同,都需要在文字世界中去找寻心灵共鸣,获得独特体验,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对文本内容深入体会,从而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对内容形成良好感悟[2]。

比如,在讲解《刷子李》这篇文章时,教师则应当在教学前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让作者所描写的刷子李形象及其内心世界在自身脑海中鲜活起来。之后教师便可分享自身阅读见解,并且以此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对文章展开阅读,或是精读重点段落,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感悟。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还能让刷子李的人物形象在心目中更为丰满,其高尚品德能够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道德力量,对于孩子而言更是其一生的宝贵财富。

三、透析文本,深究主旨

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班级及学生实情,根绝语文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及词句,对其中蕴藏的思想精华进行深究,进而合理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深入透析文本内容,挖掘字里行间蕴藏的德育因素,然后设计出带有启发性且能够凸显良好品德教育效果的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内涵,而非“浅尝辄止”。

比如,在讲解《白杨》这篇文章时,文本内容表面上是在描写白杨树高大挺拔、坚强不屈的品质,但实际上通过上下文联系,加上对父亲话语的深刻品读,不难发现作者主要是借助对白杨的描写去歌颂边疆建设者的远大理想与奉献精神。所以,唯有准确把握住中心语句,深刻领悟其中含义,教师才能够更为准确地引导学生对文章核心思想有所感悟,从而在掌握文章主旨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品德教育。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事业更像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行为,社会时代的进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唯有保证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晓之以理且动之以理,通过动情解说、背景音乐渲染、图文展现、故事烘托等方式去进行创设[3]。当然,教师的情境创设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品德教育效果。

比如,在讲解《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周总理工作时的影像资料以及其一生概况影片,让学生在动情解说的带动下深入了解周总理工作的辛苦与生活方面的朴素,进而让学生透过一夜的工作去想象总理一生工作的情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保持着一颗牵挂人民的心。在情境创设之下,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理解得到升华,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实现了良好渗透,助力学生艰苦朴素的品德养成。

综上所述,将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育当中,能够让学生在习得学科知识之余,促进健康高尚品德的养成,对于语文教育活动而言百利无一害,也凸显出了语文教育的更高层次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把握好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两者联系,不得对正常学科教学形成干扰,要渗透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铭.如何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J].中学语文,2016(12):47-48.

[2]黄玉琢.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9):6-7.

[3]杨明慧.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7):165.

编辑 李琴芳

作者:冯晋萍

语文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如何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

语文教育,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老师讲课时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大,且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知识灌输的风险,所以成为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推行对象。笔者认为,若想做到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珠联璧合,须在教学方式上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达到手段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完美衔接。

一、讲读之中不忘品德教育

语文教育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词语、句段与阅读讲练,还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及人格的健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实不仅如此,就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之于品德教育,也同样重要。

触角天上地下,延伸古今中外,教者有选讲的自由,听者有择善而从的意愿。如此之多的切入,品德教育自然可以亦步亦趋。可是,也要分内容认对象,教训在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与品德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如果教者在词语讲解中,也不忘品德教化,估计本就枯燥的课堂只会雪上加霜。而讲读练习则不一样。不仅因为讲读的内容变动不居,容量海纳百川,而且在感情充沛的文章里适当的迁移,将品德教育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文章的讲练中加强品德教育呢?比如《书籍的变迁》一文。这是一篇相对浅易的说明文,学生稍作阅读即能明白文中所言何物。但是粗看文章浅显易懂,细看却内涵丰盈,特别是其中关于文明的发展,于我们这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正是难得的契合吗?首先,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正是品德教育的根本所指。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所要训练的说明方法,让他们对书籍的变迁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既达到了应有的知识训练,又兼顾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德教育。我们还可以点拨、启发学生:从时间上看,对书籍的历史变迁,为何重点写中国?经过几分钟的自由探讨,有学生回答“是为了说明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辉煌”;也有的说“是想告诉读者,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曾经世界领先”。听此答案,我眼前一亮,不失时机地发问,那么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怎样才能再次世界领先呢?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从自我做起,从眼前做起,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作文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

语文教育作文训练必不可少,作文训练的强度和深度,足可嵌入品德教育这个内容。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作文课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每次作文训练要有具体目标,话题、题材要符合品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比如,一段关于“路”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话题作文。我就有所侧重,进行了有意义的指导。首先让学生明确“路”的象征意义,即我们常说的人生之路、求学之路、事业之路等。为了使作文训练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我要求他们搜集革命家、科学家以及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要达到理想的彼岸,非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可。而一味地贪图享受,沉溺安逸,只能斗志消磨,浪费生命,一事无成。那么,正处于人生关键期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使脚下的路不断延展呢?在习作中,同学们都给予了准确的回答。可以说,如此训练,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品德层次也得到了升华,两全其美,相顾得兼。

三、通过正课前的演讲加强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对于成长期的学生,须臾不可分离。演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开创了全新的课程教育观,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为了做到每日不离的品德教育,在正常的教学中,可尝试在进入正课前的学生演讲中涉及相关内容。当然,演讲的内容不能漫无目的,有针对性依然是保证品德教育的绝佳举措。有鉴于此,每一次课前演讲,都是集思广益,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题目,布置分配下去,先由学生搜集素材,撰写成文,再由老师阅览批改,润色加工,做到既文采飞扬,又体现品德教育。

在讲读莫泊桑的《项链》时,我们总是反复提及小说主人公鲁瓦泽尔夫人的爱慕虚荣,并在日益膨胀的虚荣心的驱使下,付出了以青春华年为代价的十年辛劳。为此,我就有意布置了以“虚荣心”为话题的演讲,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各抒己见,从而达到对虚荣心的鄙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讲鲁迅的《祝福》时,老师反复提及的就是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并最终使她陷于绝望,走向死亡。学生在学习这篇小说时,每及动情处,也是情绪激动。但转念,又庆幸自己生在当世,封建礼教荡然无存,人人可以自由呼吸自由生活,不禁对祖国、对人民心怀感恩。可是至此,我尚感不够,而且认为所谓“封建礼教”并不一定就是封建社会才有的那一套非人的做法,它也可以指当今社会人们一些固执的偏见,并随堂列举了大量事例,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固执的做法,对他人的偏见,其实也不可取,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别人造成无法预料的伤害。同学们触类旁通之后,纷纷以此为主题作课前演讲,更加深了对“封建礼教”的理解。不仅课文学习深入浅出,品德修养也日见提高。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与品德教育进行有益的结合,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学科教学,而且还会于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者单位:贵州安顺学院。

作者:雷铭

上一篇:财务会计提高论文下一篇:医学临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