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17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生之教授始于幼。”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俗话说:“三岁定八十。”这句话足以体现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寓幼儿品德教育培养于游戏中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由此可见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一、 角色游戏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游戏大都是集体的,都有规则,它对幼儿的行为可起约束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如在表演故事《小猫钓鱼》中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规则,并主动约束自己的行动, 通过生动形象而又充满情趣的童话故事,接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这样才能做好”。情景表演《生病了》,孩子们通过扮演妈妈,孩子,医生角色,更深刻的感受了生病给人带来的痛苦,体验了妈妈的焦急心情以及医生的工作性质,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互助的情感,在角色游戏中由于幼儿要模范这些角色的劳动态度,他们的言行,相互间的关系,待人接物的态度,体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要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动,锻炼了控制自己的能力,促进了自我调节与随意性行为的发展,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桌面游戏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学会分享,等待,谦让,共享,改掉独占的习惯。同时,引导幼儿注意到分到玩具的小朋友高兴、喜欢的情绪,这就是“移情”教育。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

三、体育游戏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培养

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完成体育任务的基本方法。重视品德教育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要加强游戏中品德教育的计划性,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重点环节列入游戏教学计划内,游戏的内容或所用儿歌是教育幼儿的有利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等道德情感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教师还要抓住“竞赛”这个积极因素,培养幼儿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游戏有严格的规则,它贯穿在游戏的全过程中,这些规则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服从游戏规则,这样可以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为了共同玩好游戏,幼儿之间互相帮助、友好协作。在进行竞赛性游戏时,幼儿为了争取自身所属集体的荣誉,而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这一切对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培养”

幼儿期是个体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该年龄段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既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幼儿在演唱、表演这首歌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形象地体验到成人劳动的辛苦,他们会在妈妈下班后发自内心地唱一句“妈妈,妈妈,快坐下。”音乐游戏《鱼儿好朋友》让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萌发和同伴积极交往的良好社会性。让幼儿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朋友,有了朋友才能开心、快乐地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和朋友建立友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音乐游戏《让座》《李小多分果果》则培养了幼儿尊重长辈、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格。这就是音乐的教育作用在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引起的震撼,它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音乐游戏正是以它特殊的情感艺术魅力,主动地反映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不是以说教论理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以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影响幼儿,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并因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力量。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定式,正确对待当今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协调好社会、家庭与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信仰、有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作者:王平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篇2:

细化品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完善的道德品格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生之教授始于幼。”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俗话说:“三岁定八十。”这句话足以体现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我国的知识教育是以德育教育为基本,并以德育教育为归宿的,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注重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的提高

古人曾言:化风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可见,教师的品质是影响儿童品格的重要因素。孩子年龄小,好模仿,教师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起到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激励孩子们团结进取,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园要求教师对照《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找差距,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及班级管理水平。春风化雨,教师的语言和煦温柔了,对孩子的关爱细致具体了,幼儿也养成了尊重关心他人的习惯,与人交往自然融洽。如果教师习惯于大声斥责,对孩子态度冷漠生硬,这种教学效果则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

二、针对幼儿特点。确定幼儿德育内容

幼儿处于人的初始阶段,而德育作为“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懂礼貌、有情义,有是非标准,从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而幼儿知识经验少,可塑性、反复性大,是非辨别、行为控制、生活处理能力差,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依恋性强。他们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必须全面、规范、层次:系列、先进,就幼儿园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单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而应该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共处、同情、关心、竞争、分清是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形成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行为品德。我们认可西方教育学的一个观点:在今天情商培养比智商培养更为重要,因为情商高的人更易与人相处融洽,也更易于成人后的事业成功。我们强调教师们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地将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位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每周一是我园幼儿的“分享日”,在这天早上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喜爱的食物、玩具带到园里和同伴们分享,把自己的快乐充分传递给每一位小伙伴。一个小小的“分享活动”不仅稳定了孩子们每周一入园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与同伴们交流、交换的过程中,孩子们团结协作、相互照顾、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有了分享活动,孩子们不再孤独、哭闹、自私,充分体会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与物质环境创设的结合

人与环境密不可分,幼儿园是孩子探求知识、接受知识的场所,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物质环境的美化有助于幼儿保持健康向上的品格。我园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园内的走廊、过道、教室等场所纷纷布置了突出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爱祖国、爱家乡、尊敬长者、不怕困难等图案,倡导“墙饰与孩子对话”、“孩子参与教室布置”等思想,使孩子深受感染和启发。在“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布置中,我园各班教师充分利用家乡特产、风景区等本土资源,组织孩子们春游和实地参观,收集“信阳毛尖”茶叶包装、图片,让家长提供孩子在家乡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照片、门票与纪念品,让孩子对信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之自豪。孩子参与形式多样的环境创设活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令德育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与精神环境创设的结合

和谐融洽、充满爱意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孩子产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离开家庭、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我园要求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去悉心呵护、关爱、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久而久之,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他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形成。九月十日教师节的早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手捧五彩缤纷的气球、鲜花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亲爱的老师送来了一份祝福、一份心愿、一份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崇敬,在充满爱的精神环境中,孩子们的品德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无私纯洁的爱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

(三) 德育与常规教育的结合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日常学习、交往、生活的语言、举止的规范教育。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这“归功”于有些家长的包办代替太多,干涉太多。针对这一现象,我园小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每位新入园的幼儿量脚定做了一双特制的“鞋”,即在小朋友睡觉的小床前地面上粘了一双小脚丫形状的贴纸,这样每天孩子们在好奇的比试实验中不知不觉地把脱掉的小鞋子规规矩矩地摆放在这个鞋印上。这样的习惯控制方式不仅帮助孩子们纠正了鞋子乱放、正反难辨的不良习惯,又免去了老师们反复指导的繁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条理清晰、规则明确、观察细致等良好行为模式。

“争做合格值日生”活动一直是中、大班幼儿最热衷、最乐意参与的活动之一。本学期我园除了开展正常的班级值日生所熟识的工作以外,还添加了“我是快乐的小农夫”种植活动。在绿莹莹的室外草坪上,我们给每个级段教研组分了一块“责任田”,以教研组为单位,自行安排种植计划,鼓励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活动中,和老师们共同商议、确定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分配种植人员及工作?怎样做观察记录?记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得了什么经验等等,真正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他们通过切身的劳动常识、实践过程中无意识地更加热爱班集体,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更加珍惜劳动果实,理解劳动者工作的艰辛,明白收获的来之不易,体味收获者的喜悦。在实践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观察者,不同形式的记录着。他们把希望种在土里,把理解留在心中。这种积极的效果还延伸到园外,家长们来园纷纷反映:“我的孩子突然间懂事了,在家里也更勤快了。”“我的宝宝愿意帮助我做家务了,更愿意参与我们的家庭活动了!”这些活动弥补了城市儿童农村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点滴细微处。达到了全程介入却无痕无迹,凸现了德育教育自然生动的特点。

四、关注家园同步,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幼儿园德育是对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应是生活化的,始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联系的,具有幼儿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因此要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活动的有机统一,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对幼儿施加影响。我园注重家园联系,注意步调一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孩子启蒙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开辟家长园地,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园联系表,每周、月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参加观摩活动并走访家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开展密切的家园联系,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一丁点儿的扭曲都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引导点拨一下,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这正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魅力所在。德育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无所不在,只要幼儿园教师勤做有心人,善做引路人,孩子们就会受益终身,我们的国家也将在一代代明事理、懂规则、讲诚信、有学识的栋梁之材的建设下更加繁荣昌盛,伟大富强。

作者:李 芳

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中国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的深入,重视幼儿品德教育,提高幼儿教师品德素养,共筑健康和谐家园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体系,有利于中国幼儿品德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一、幼儿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意识淡漠,不重视幼儿品德教育目前,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社会环境对于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家庭才是幼儿品德培养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人认为学习成绩优异、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幼儿应该做到的事情,而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没有那么重要。

2.社会行为失范,不利于培养幼儿品德由于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忽视,有些人在幼儿面前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如撒谎、嘲讽他人、骂人、打架等等。这些失范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模仿、学习,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也会使幼儿分不清是非对错,模糊良好品行的界定,从而阻碍其品德的培养。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溺爱纵容,形成了幼儿不良品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只会一味地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迁就、纵容幼儿的过分行为,而忽视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没有对幼儿开展适当的品德教育,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失重,阻碍了幼儿全面发展

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对幼儿的知识教育和特长培养,而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予重视,认为品德教育没有价值。这种“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难以养成幼儿与人合作、为集体服务的亲社会行为。

(三)幼儿园原因

1.德育成效偏低,影响了幼儿品德发展

目前,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场合过分集中于课堂、教育方式过分集中于说教、教师在幼儿德育方面花费时间不够、德育工作必要环节的缺失以及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等问题[2],造成了幼儿园品德教育成果不显著、实效性差,进而影响了幼儿自身品德的发展。

2.奖惩方式不当,教育起到了负面效果

在日常品德教育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不关注幼儿自身的努力,对幼儿的点滴进步不能够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间接打消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以罚站、嘲笑、侮辱、打骂等方式来惩罚幼儿,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对品德教育起到负面的效果。

二、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尽管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力军,但社会在幼儿品德教育中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撑。从社会层面加强幼儿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颁布与幼儿品德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可以提高公众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认知度,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社会地位,明确幼儿品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有利于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媒体应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为幼儿品德养成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开展一定数量的道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影响,使幼儿懂得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家庭层面的策略

第一,家长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要培养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和社会公德意识。不能宠溺幼儿,也不能任由幼儿自由发展,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与指导,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变“说服教育”为“言传身教”,使幼儿在家长的言行举止中直接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用语、自己穿衣吃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第三,家长要成为幼儿各方面的启蒙老师,尤其要在幼儿德育过程中肩负更多的责任。在与幼儿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清楚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品德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儿园层面的策略

第一,幼儿园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谐融洽、充满爱意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品质,“以境育人”也会使幼儿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的品行。在幼儿园环境创建中,可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以及品德教育需要,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共同动手布置教室和园内环境。

第二,幼儿教师要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说话文雅、态度和蔼、微笑待人,给幼儿树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幼儿园在选拔教师时,应把教师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在职幼儿教师的品德教育,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修养。

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活动开展品德教育,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如“刚才不小心摔倒了”“玩具被小朋友弄破了”等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在角色互换中体验他人的处境及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践行成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在游戏过程中或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肯定赞赏,使幼儿对道德行为产生羡慕、向往、自豪、愉快的体验,进而产生继续做好事的动机。

第四,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把幼儿品德教育从课堂搬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可以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周围的社区开展义务服务和义务劳动,组织幼儿进行捡垃圾、清除小广告等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把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与社区中的爷爷奶奶互动,带领幼儿到养老院、孤儿院联欢,对幼儿开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幼儿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3]。社会、家庭、幼儿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幼兒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大背景下,家庭和幼儿园应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幼儿园教育为主体、社会道德教育为依托的幼儿品德教育体系,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幼儿(下转130页)(上接107页)教学研究,2007(11):34-36.

[2]高伟.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王迎兰.发挥政府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干预作用[J].教育导刊,2011(6):59-62.

作者:李秀丽

上一篇: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