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心理健康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个体负性本质化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

摘要:短时间内可以击垮人们精神防线的往往是那些直接或立即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创伤事件,比如身体和性的虐待、严重的自然灾害、或突发的意外事故等。这些事件往往给个体带来了超负荷的压力体验,相应地,个体会出现一系列核心的创伤性症状,包括闯入、回避、认知情绪负性改变、高唤起。但同时,那些更频繁和更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被我们知觉为负性、且给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直接威胁的压力事件,在持续存在、重复发生、相互叠加的基础上,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超负荷的压力体验。虽然目前创伤事件的发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前提条件,相应地,创伤性症状的探讨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发展机制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那些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个体。但基于临床工作实务、个人建构理论、压力反应相关理论及现有的行为及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本研究认为非创伤事件也有可能引发创伤性症状。在创伤与压力事件文献回溯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慢性社会困境感知这一概念,强调从个体感知角度出发,去测量社会生活中慢性压力事件的叠加。依据进化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我们的研究聚焦于明显或隐匿的社会排斥、过度控制、社会竞争弱势三大类社会困境。基于对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的编制,我们可以系统地考察在控制创伤事件的影响后,日常社会压力事件的累积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关系。类别加工是我们学习、生存和适应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不适宜的类别表征方式却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困扰。压力感知容易增强自动化的笼统的类别加工,驱使个体仅关注于典型的类别信息,使个体更容易建立刺激与类别原型之间的相似性联结,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别。因此,经历了慢性压力事件的个体更可能将过往负性经验看作为个体类别及成员本质的反映,从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扩大负性经验的影响。在类别加工和心理本质化的框架下,我们提出了个体负性本质化这一概念,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测量个体在对自身经历进行类别加工时存在的本质化的加工倾向。我们预期,个体负性本质化在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了感知到慢性社会困境的个体是否有获得适应性结果的可能,这使我们能从更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影响。鉴于心理控制感在压力应对和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负性记忆沉溺在个体负性本质化产生中的理论上的重要性,我们在模型中纳入了这两个变量,以更细致地考察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产生作用的过程。综上,本研究致力于考察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横向数据从理论层面探讨感知到慢性社会困境的个体发展出创伤性症状的过程,以期从理论层面推进研究者和临床治疗者对创伤事件以外的压力源引发创伤性症状这一过程的理解,并在实践中为创伤性症状的缓解和适应性结果的促发提供指导。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目的为编制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PCSAQ),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初步考察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我们收集了包含大学生、职校生、军人和社会人士在内的两个非临床样本,样本一包括331人,样本二包括390人。通过标准化的问卷编制程序,我们编制了一份包含28个条目在内的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均支持问卷具有良好的三因子结构:社会排斥、过度控制和社会竞争弱势。信度分析支持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测信度。在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职校生和社会人士(生活环境相对复杂、压力源相对较多)在PCSAQ的得分显著高于本科生和军人,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PCSAQ及其三个维度与心理控制感、幸福感、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在问卷的信效度得到了验证的基础上,我们发现PCSAQ及其三个维度也与创伤性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研究二采用了包含86人的临床样本,证明了PCSAQ在临床样本中同样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和同时效度。此外,研究二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创伤事件和心理控制感的情况下,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仍然可以显著地预测创伤性症状。研究三和研究四的目的为编制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INEQ),并对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研究三中,首次采用了项目特征拟合分析的方法对专家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初测问卷。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包含963名被试在内的样本,并随机分为两个子样本用于EFA和CFA。结果支持包含20个题目在内的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具有良好的三因子结构:自我负性推论、固着、他人负性推论。INEQ和其三个维度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研究四以276人的被试为样本,对INEQ的建构效度、鉴别效度和同时效度进行了检验;以88人的被试为样本对INEQ进行重测信度的检验。临床组和非临床组被试在INEQ及其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个体负性本质化与神经质的相关要显著大于其与外向性、开放性的相关,个体负性本质化与自我效能感、幸福感、身心症状均具有显著的相关。这三点分别说明了INEQ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鉴别效度和同时效度。此外,INEQ也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研究五的目的是考察个体负性本质化是否在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651名被试为样本,进行了潜变量中介模型的检验,发现中介模型拟合良好,个体负性本质化在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和创伤性症状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支持了我们的核心假设。研究说明,通过降低个体负性本质化的倾向,就可以减少感知到慢性社会困境的个体发展出创伤性症状的可能。研究六的目的是进一步对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预测创伤性症状这一过程进行探讨,样本包含了541名被试。首先,我们在控制创伤事件的条件下,证明了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可以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创伤性症状、幸福感和心理弹性。其次,我们在模型中纳入了心理控制感,发现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可以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和心理控制感的连续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创伤性症状、幸福感和心理弹性。最后,我们在模型中纳入了负性记忆沉溺,发现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可以通过负性记忆沉溺、个体负性本质化和心理控制感的连续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创伤性症状;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通过负性记忆沉溺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幸福感和心理弹性。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非临床样本以及临床样本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和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借此较以往研究更为系统地探讨了那些不会直接威胁到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会直接给个体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的日常社会困境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关系;基于横向数据,我们第一次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感知到慢性社会困境的个体发展出创伤性症状的过程。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可能使个体在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类别加工时产生本质化的倾向,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放大化负性经验对自己的影响,通过降低心理控制感的方式,导致更严重的创伤性症状。而通过扭转个体负性记忆沉溺的倾向,可以降低个体负性本质化倾向、增强心理控制感、缓解创伤性症状,此外也可以促进感知到慢性社会困境的个体发展出适应性的结果。基于现有样本,本研究说明,社会困境的不断累积可能会让个体感受到不堪重负,并发展出相应的创伤性症状,但同时,通过在社会困境中的不断磨砺,个体借由内在认知的调节,仍然可能发展出适应性的结果。这既是提示我们不要低估慢性社会困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提示我们不要过于悲观地去看待慢性社会困境。本研究一方面对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模型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也基于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治疗的建议,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慢性社会困境感知;创伤性症状;个体负性本质化;心理控制感;负性记忆沉溺

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陈述

1.1 现象描述

1.2 研究的出发点

1.3 研究的意义所在

2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建构与研究假设

2.1 创伤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2.2 慢性社会压力事件与创伤性症状

2.2.1 从认知理论看待慢性社会压力事件引发创伤性症状的可能性

2.2.2 从压力反应理论看待慢性社会压力事件引发创伤性症状的可能性

2.2.3 来自于神经科学的观点及证据

2.2.4 其他实验证据

2.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概念建构

2.3.1 慢性社会压力事件的内涵及目前的测量工具

2.3.2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3.3 慢性社会困境的基本类型:基于进化心理学和存在主义观点

2.3.4 慢性社会困境问卷效度评估相关指标

2.4 压力、类别加工与创伤性症状

2.4.1 类别加工及压力对类别加工的影响

2.4.2 类别加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

2.5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概念建构

2.5.1 心理本质化及目前的测量工具

2.5.2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概念与维度建构

2.5.3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效度评估相关指标

2.6 研究假设——以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个体负性本质化为核心的模型建构.

2.6.1 本研究的核心模型

2.6.2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将幸福感和心理弹性纳入模型

2.6.3 纳入心理控制感的整合模型

2.6.4 纳入负性记忆沉溺的整合模型

2.6.5 具体的研究假设

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3.1 研究一: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的初步编制与检验

3.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分析

3.1.4 研究结果

3.1.5 讨论

3.2 研究二: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信效度再验证:基于临床样本

3.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分析

3.2.4 研究结果

3.2.5 讨论

4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三: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的初步编制和检验

4.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4.1.2 研究工具

4.1.3 数据分析

4.1.4 研究结果

4.1.5 讨论

4.2 研究四: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信效度的再验证:基于临床样本和非临床样本

4.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4.2.2 研究工具

4.2.3 数据分析

4.2.4 研究结果

4.2.5 讨论

5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模型

5.1 研究五: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个体负性本质化的中介作用

5.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5.1.2 研究工具

5.1.3 数据分析

5.1.4 研究结果

5.1.5 讨论

5.2 研究六: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作用:个体负性本质化、控制感和负性记忆沉溺的角色探讨

5.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5.2.2 研究工具

5.2.3 数据分析

5.2.4 研究结果

5.2.5 讨论

6 总讨论及结论

6.1 总讨论

6.1.1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测量

6.1.2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测量

6.1.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个体负性本质化、心理控制感与负性记忆沉溺的作用

6.1.4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适应性结果

6.1.5 关于创伤性症状与焦虑、抑郁关系的思考

6.1.6 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6.1.7 本研究贡献和不足

6.1.8 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附录二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初测题目

附录三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修订版

附录四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题目池

附录五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正式版

致谢

上一篇:有效课堂教学初中语文论文提纲下一篇:对外贸易产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