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校生就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中职生就业现状,对比职校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探讨端正中职生就业观的措施。【关键词】中职生就业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lO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校校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校校生就业论文 篇1:

中职生就业心理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职校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对近年来中职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中职生就业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

中职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学校(中专、职高、技校)的学生。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普遍实行2+1培养模式,即3年的学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学习两年;第二阶段则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顶岗实习。学生第三年的就业顶岗实习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就业前的预备阶段,这期间反映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人生规划就业状况有很大影响。

我国劳动和就业保障部门2003年对“就业”进行了界定:只要是劳动者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劳动收入就是就业。而就业心理是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致可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态、就业心理素质三个方面。

1 就业心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西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不少就业心理学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人格—职业匹配理论等。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第二阶段: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第三阶段: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揭示了初次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

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专门研究小组,所谓职业锚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兴趣理论(或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2 国内关于就业心理的研究现状

1992年,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1999年,我国大专院校开始扩大招生。在国企改制及教育部扩大大专院校招生的两大背景下,大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以大专院校学生为对象的就业心理研究因此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我国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整个社会对就业心理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而对处于相对劣势(文化程度低、心理不成熟、年龄低)的中职生的就业心理关注度不够。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就业时正处于16~18岁的青年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看待问题比较感性,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另外,中职生在就业时还会面临就业层次低,晋升前景不乐观等问题的困扰。因此,中职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就业心理一定存在本质的区别。

研究工具述要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调查,只有一位研究者使用了自编的就业心理量表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测量。

1)自制问卷。孟祥俊[1]从职业动机,职业理想,择业标准,影响择业重要人物,对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择业环境的考虑,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对择业政策、法规的了解,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对自我认知情况等十一个维度对沈阳市区中职生完成了择业心理调查。曾恒[2]从自我认知、对社会与就业相关事物的认知、自主择业意识、择业价值标准等十个方面对西部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姚贤[3]从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政策、就业意向、就业策略、就业培训等五大方面问题进行某中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慕祎[4]从择业价值观、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就业自我认知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2)自制量表。刘春雷[5]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该量表分为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认知、就业压力五个维度。

研究方法述要 通过对就业心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不同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侧重,有的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分析事物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有的倾向定量研究,配合问卷调查及客观数据,为论文提供具体、详尽的数据支持。有的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人或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弄清问题特点及问题的形成过程。有的采用经验总结法,对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何星林[6]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实习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为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姚贤[3]采用定量研究方式,对天津市一轻校2006级300人进行了本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政策、就业意向、就业策略及就业培训等五大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转变中职生择业心理的对策。

研究视角述要 目前,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或实证的角度出发,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心理,并对某些不合理的就业心理提出调适的策略。

李亚芹和凌云[7]对湖南省10所中职学校的482名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形势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认识、对学校的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针对当前中职生就业心态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提出一系列加强职业指导的看法和建议。江春梅[8]剖析了影响就业观念七个方面原因,有社会背景、社会制度和就业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人格与兴趣等,并提出了加强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蒙振兴[9]通过到企业走访调查,概括分析出中职生在实习过程中不适应企业要求的根源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人生职业理想模糊,个人综合素质欠缺,适应企业能力较差,个人心理素质低下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提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校应加强对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策。贾月花[10]分析了当前职校生就业的五种心理:自卑心理、过于自信、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执拗心理,并提出应对之策。王荣珍[11]将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归纳为以下主要三种:悲观失望型、消极依赖型和悲观进取型,并提出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结论述要

1)就业稳定率低。目前中职生就业返回率达15%左右。一般来说,中职生的平均就业推荐次数为三次,多者高达十余次,而由于企业经营等原因被返回的学生仅占4%[12]。只有3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能稳定在1~2年,2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后1~3个月内就开始跳槽,4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后一年内开始跳槽[13]。

2)职业适应性差。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都能满足行业的需要,而学生的纪律、忠诚、敬业、服从、主动、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则不能适应其需求[14]。据统计,职业意识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违反劳动纪律等是学生被返回的主要原因[12]。

3)职业选择有偏向。一味追求专业对口;不顾客观环境,在择业过程上过分强调个人选择,希望找到工作轻松,效益较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单位[3]。

4)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层次不能正确认识,只把眼睛盯在工作环境舒适、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甚至要求刚上班就做管理岗位[15]。调查还发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的人认为是 “发挥特长”,19%的人认为是 “单位发展”,9%的人认为是“地位高低”。反映了中职生更希望到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他们的就业期望过高[16]。

5)对自我及就业形势认知不足。面对各种思潮的困扰及人生的多重选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不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脚踏实地精神,存在焦虑、攀比心理及对家人的不满情绪[17]。

6)就业依赖性强。在就业上不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推销,而是消极等待,缺少竞争的勇气[3]。

3 结论

纵观国内研究者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大多数研究,只是站在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分析,缺乏深入、严格的量化研究。

2)对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因而所提出的就业心理指导的措施也只是一般性表述,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研究方向偏重于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去对中职生的就业心理指导进行研究。

4)对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的分析,较多的是从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学校、中职生自身几个层面或某一个层面来探讨,较少谈到用人单位、家庭等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系统性不够。

5)已有研究多偏向于中职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去解决中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缺乏。

参考文献

[1]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择业心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2]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2008.

[3]姚贤.中职生择业心理及其解决对策[J].招生与就业指导,2007(6):116-117.

[4]慕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6]何星林.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0(27):68.

[7]李亚芹;凌云在.对中职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5(6):59-61.

[8]江春梅.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9]蒙振兴.工学模式下中职生就业心理因素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10):93-94.

[10]贾月花.关注中职生就业心理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J].甘肃教育,2010(4):20-21.

[11]王荣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职业,

2007(5):54-55.

[12]汪志颖.中职生的就业误区[J].成才与就业,2007(22):

30.

[13]李家蔚.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7(6):8-9.

[14]任晓峰,毛开春.“中职生就业态度培养”初探[C]//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2005:228-233.

[15]黄一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模式下第三年顶岗实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2):47.

[16]刘卫平,连社君.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7(07):49-51.

[17]林敏.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8(07):133.

作者:杨黎曼

职校校生就业论文 篇2:

端正中职生就业观初探

【摘要】分析中职生就业现状,对比职校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探讨端正中职生就业观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lO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事实上,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就已达到800万,与此同时,2006年到20lO年间,中央财政投入140亿元人民币发展职业教育,用于职教学生的奖助学金,以及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如何让这些技能型人才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学有所用,稳定就业,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亟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调查实践出发,分析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对比职校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探讨端正中职生就业观的具体措施。

一、中职生就业现状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黄炎培先生曾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等职业教育除完成学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技能教育,以求将来有立足社会岗位的就业资本。这种技能教育是具体的、针对市场岗位设置的,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们看到,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就业。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种职业院校不断地发展,扩大规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不可避免地与市场有限的就业岗位产生矛盾。谁准备充分、谁适应市场,谁就会先行抢得机会,取得自己的一个岗位份额。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既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质,又有一项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市场技能型岗位的主要聘用对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潜在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柳州这样的工业城市,各种相关的企业不断增加,使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日益增大,这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良机。然而,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工作岗位、薪酬待遇三个方面。首先,有些学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初出校门的毕业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从普通员工做起。其次,中职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有很多工作岗位是暂时难以立即胜任的。这就是为什么毕业生到任何一个正规单位去了之后就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的原因。再次,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计算机、汽修、模具、电子等专业都属于技术工种,技术工种的特点决定了工作时间越长经验就越丰富,技能就越高,待遇才可能高。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正常的。一些学生对这些认识不够,刚到单位,就想着做轻松又高工资的工作,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就业岗位不稳定。中职生就业中呈现出一个特点是,跳槽频繁,而且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新鲜感淡化。临近近毕业,往往对参加工作充满好奇和向往,对走出校园相当期盼,因而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考虑自己实际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一段时间后,当发现该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有趣时,就开始对日常工作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倦的感觉。重新选择工作的念头开始出现并日益强烈,一旦工作中遇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即选择放弃工作单位或具体工作的处理方式。二是对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由于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在校期间,有父母的呵护,走出校园踏进社会后,工作辛苦,就打起了“退堂鼓”。三是纪律性不强,做事不考虑后果。不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以专业不对口等为理由,擅自离开工作单位。

(三)个性心理问题。一些学生没有调节好个性、心理、爱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中职毕业生相对于其他毕业生而言,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世的能力较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社会阅历也比较有限,在行为习惯、礼仪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甚至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因而在工作单位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例如,有些学生在生产线上工作,本来安排好需要加班的,但是他缺席,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不但会影响其他员工的正常上班,而且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

笔者对每年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企业选人时,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专业素质而是综合素质,这是现代企业用人的新特点。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订出可操作的方案,品行、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不错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人才、考察其能力时,特别注重其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有人曾对百家名企进行访问,有53家明确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标准之一,有些企业在招聘时,还通过游戏等方式来考察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协调能力。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三、端正中职生就业观具体措施

针对中职生就业现状,结合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端正中职生的就业观。

(一)就业教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和任务,各个科任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就业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竞争实力,使其能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中职生从入校到毕业只有三年时间,应充分利用这三年时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除开设就业指导课外,更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就业观教育。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历年召开的学生座谈会的反馈情况来看,除上课幽默的教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外,在上课期间能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实际工作当中的要求与教学相结合,能适当结合学生就业进行教学的教师也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这说明,中职生虽然入学时基础较差,但入学后大都希望在学校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能为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上增加实力,创造条件。因此,有意识地把就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职业观是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求职方面的具体体

现。职业观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形成不同的择业标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业价值观,都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但个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应考虑社会价值。因为离开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班主任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志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创造人类幸福、为社会多做贡献和自我发展与完善统一起来,树立既能满足个人需要,又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择业观。在引导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充分依靠家庭的正确引导。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上门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宣传就业的新形势,使家长树立起教育学生参加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新观念。

(三)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职业学校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就业推荐的成功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学校生源较差,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感觉前途渺茫,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会产生松懈感,缺乏自信心。显然,中职生带着这种心理很难正确地面对即将选择和从事的职业。因此,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在进校之初就对其讲历史、讲传统、讲人才市场信息、讲中外企业家发家致富的典型等,使学生心理处于顺畅、自信、振奋状态,有成才欲望和创业信念,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克服自卑、依赖等心理,能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毕业班的班主任应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做好适应职业岗位的心理准备,注意采用不同方式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例如,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参加毕业班主题班会,介绍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经历及取得成功的经验,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中职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健康的择业就业心态。

(四)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除教会学生技能外,更应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中职生将来要在基层岗位上工作,一开始,工作会比较辛苦,待遇也比较低。学校应通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即便是基层工作,也要认真对待。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兴趣,离成功将越来越近。学校应充分利用新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和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端正中职生的就业观,既需要广大职业学校的教师认真探索、总结,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马超,关于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1].科技资讯,2011(2)

[2]付秀选等,浅谈如何引导农村中职学生实现稳定就业[I].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3]李胜格,中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12)

【作者简介】周娇艳(1981一),女,湖南新宁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助理讲师。

(责编 苏洋)

作者:周娇艳

职校校生就业论文 篇3:

高职生就业前置之应对策略

[摘要]利弊兼有的高职生就业前置现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需要我们更新理念与创新思路的同时,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与配置教育资源,探寻应对这一新生事物之良策。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前置策略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异常旺盛之势头。在本科生就业安置困难的情形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安置却异常火爆,屡屡出现高职生不到毕业时间就提前上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就业前置。近几年来,我所在的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提前一年半载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去单位顶岗实习之现象。

利弊兼有的高职生就业前置现象,给企业、学校与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需要我们理性面对,寻求良策。

高职生就业前置所带来的问题

在大中专毕业生整体就业困难之情形下,高职生就业前置带薪上岗,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解决了学校教育资源困乏之窘境,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用人短缺之情形,应该说是学生、学校与单位三方共赢的事情。但发育不健全的“早产儿”,未经细雕的“玉器”,一但流入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处理不当,将造成三方俱伤共败的不利局面。

1.学生功力先天不足,难以独挡一面挑大梁

学校的教学活动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开展的,相对而言,后期的专业课教学与实习实训任务更加繁重。高职生的前置就业,特别是就业前置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使学校很难在短时期内调整计划从容应对。这样,就必然造成高职生在离校之时,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实习实训尚未全面展开。如此做法,势必造成高职毕业生这个“早产儿”先天性的营养不良:理论欠缺,功力不足。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一切可以压缩进行与突击完成,对此,我不敢苟同。虽然教学进程可以相对压缩,实习实训也可突击完成,但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学,不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与一线企业的要求也相距甚远,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受到损害。

企业需要的是成品,我们提供给的是“半成品”,甚至是原料;企业需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能工巧匠,我们提供给企业的则是“庸才劣兵”;企业要求是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我们提供企业给的则是需要呵护的幼苗。这不仅影响企业“招凤引凰”,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长此以往,也将损害学校的声誉。

2.心理准备不充分,很难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提前就业的高职学院的毕业生,不仅是在知识储备不充分的情形下走向社会的,更是在心理储备不完备的情形下仓促应战的,这使得草率出场的高职生面对复杂多变诡谲的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心理储备与心理承受力,从而表现出诸多不适应。

我们所说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面对艰苦工作环境的不适应、面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不适应与面对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3.管理难度增大,影响学校的学生管理

高职生就业前置使得多数学生普遍产生如下心态:在校表现与就业无关。长此以往,学生的心态势必发生微妙变化,从而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大。

另外,部分高职生提前离校,使得留下的毕业生心态不稳,情绪波动,难以进行日常管理。虽然校方对此可以通过重新编班整合资源加以应对,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高职生就业前置之应对策略

高职生就业前置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是弹性学制、灵活就业的一种表现形式。高职院校需要从长计议,探讨与寻求应对这一问题的良策。

1.调整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理性面对高职生就业前置这一新问题,需要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策略:第一,更新理念,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创新思路:“以够用为尺度”重新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用为标准”充实教学内涵,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整编与删减,使教学内容更加务实;第二,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弹性学习制度,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第三,尝试通过远程网络教育等渠道,搭建高职生学习的新平台。

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派教师去生产一线与企业联手,给学生现场授课与教学,将课堂搬到工厂。同时,允许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企业休整之际返回学校完成学业。

2.加强职业培训,重视实习实训,提高技能素养

高职生就业前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储备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素质脆弱之影响,但主要还是技能素质欠缺与动手能力差所致。对此,我们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倡导“做中学”、“学中做”与“边做边学”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

我们所说的“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主要是指:第一,端正思想,纠正偏见,使高职生认识到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是同等重要甚至优于理论教学;第二,创造条件,加大投资,强化训练,增加、延长实习实训时间,切实提高高职生的技能素养;第三,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3.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思想上。高职生就业前置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表面上看是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深层次分析,还是思想上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培训所致,为此,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要通过社会实践拓展技能素养,加强对高职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为生产一线输送“下得去,留得住,顶得上,干得好”的栋梁之材!

高职生就业前置是一种新生事物,前进道路上肯定还会面对诸多新挑战。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理念,群策群力,以人为本,集思广益,就能创造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共赢的新局面。拓展高职教育办学的新思路,谱写“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丽珊.在高中就打造与大学的心理链接〔N〕中国青年报,2005年.

[2]王怀钦.如何应对职校生提前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7日.

[3]李怡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工巧匠〔N〕中国就业报,2008年7月11日.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作者:屈克林

上一篇:稳定税负税制论文下一篇:廉政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