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认为前人的研究缺乏多视角分析现状的研究、专业调整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型的研究、专业目录外其他专业的研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本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并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参考系,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专业的发展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产业对接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体育高职教育要为产业服务,专业建设要能够与产业对接,为产业提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宏观环境进行数据调研,分析了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走访了大型体育用品生产、制造、销售,体育服务企业等各类体育企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访谈。通过宏观数据调研及微观企业访谈,对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等在内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产业对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民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后奥运时代及亚运会倡导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民心,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等一系列关于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出台,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求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积极探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需求。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中提到,“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对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就要从产业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出发,分析本专业学生核心的就业岗位,并依据岗位特征提炼出所需技能,进一步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些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本研究课题就是通过对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寻找适合体育产业及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让毕业生能够具备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产业中的服务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等体育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的进行体育产业宏观数据的调研与分析,以体育用品或体育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查阅了国内外与体育产业宏观发展规划、体育服务与管理相关领域有关的文献资料十余篇,对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业调研的方式以广东省内体育产业的体育服务、体育营销企业为调查对象,制订《体育服务业与管理专业调研问卷》。问卷主要反映企业所紧缺的岗位、需求的人才的类型、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

(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广州、深圳、佛山市6家中大型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体育用品销售企业、体育服务企业以及户外拓展公司等的15位人力资源、生产销售部门负责人。

三、结果分析

(一)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体育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意见》中还提出将体育健身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用品、体育服务贸易等体育行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因此,宏观环境的支持将极大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除了国务院对体育产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外,广州市也有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的政策出臺。广州市2010年11月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广州要打造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并举的格局。力争到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增加约6万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成为广州新兴支柱产业。

(2)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体育产业经济外部结构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总产值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30年间有了很大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这些为我国体育用品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东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体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根据我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为603.96亿元,增加值为186.57亿元(占当年全省GDP30673.71亿元的0.6%),从业人数为64.44万人,比2006年分别增长18.8%、18.6%和14.0%; 比2002年分别增长141.5%、174.8%和183%。根据体育产业经济中对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规律的论述,在体育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产业领域会不断拓宽,内部结构会不断调整,体育服务业在整个体育产 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则相对下降。在2008-2009年进行的广东省体育产业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广东省体育服务业的产值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广东省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体育产业今后的发展的过程中,广东省将体育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将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行业作为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1)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各式各样的大型体育比赛纷纷落户广东。从2001—2005年这几年,广州市举办了以“汤尤杯”、中巴(西)足球对抗赛等为代表的50多项世界性和全国性体育比赛,其中世界性的大型体育比赛达到38项,数量是1987-2001年这14年总和的近4倍。仅以2007年为例,广州市就连续承办了两项全国性的综合大型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9年,广州市更举办了包括2009年亚洲田径锦标赛、2009年亚洲男篮锦标赛、2009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多个国际体育赛事,进步扩大广州竞技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形象 2010年广州亚运会更是为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契机,从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健身休闲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中国社会整体上开始步入小康生活。衣食无忧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健康投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新型消费观悄然兴起,原来只是先富起来的一些人才有的体育消费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消费时尚。随着我国大众消费者对健身休闲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在健身休闲俱乐部的消费金额也在进一步扩大。通过了解美国健身休闲市场的状况和我国目前体育健身休闲消费的现状可以预测到中国体育健身休闲行业发展的趋势。除了俱乐部、会所等健身健美俱乐部之外,户外运动休闲行业在今年年内也有快速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销售额已从2002年的不到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亿元;至2009年年底,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已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也增加到1400家;国内市场目前拥有400余个专业户外品牌,其中本土品牌约占三成;全国的户外用品生产厂商已超过200家,百货商场零售点达到了1600余个;国内专业户外运动俱乐部超过400余个。因此,户外休闲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并因此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户外拓展用品、户外拓展营销等等。

3)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全国体育用品的重要生产和销售基地。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目前拥有全国近1/3的体育用品生产厂家,共有专业体育用品生产业504家,如康威、好家庭、兰狮、闪电、华健绅等多个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其中好家庭、康威、金雀等3个商标被评为广东省知名商标。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在广东省都设立了生产加工厂。2002年,广东省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45.65万人,总产值204亿元,增加值46.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8.2%,固定资产总值95.9亿元。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广东省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口总额的30%以上。

(二)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广东省体育用品企业和相关体育服务企业的走访,我们结合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

(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从2006年設置并开始招生,目前已有2届毕业生。5年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院发展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户外拓展方向。我们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采纳了校内外高职教育专家、体育产业各类企业专家的有效建议,确定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方向的就业岗位。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核心就业岗位是体育产品(含服务)销售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主要有:体育经纪人、客服人员、渠道推广员、导购员等。户外拓展方向的核心就业岗位是拓展培训师、户外运动指导员,相关就业岗位主要有:特种旅游导游、企业培训师等。

从2006年专业开始设立到现在,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个方案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但是,目前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①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带有本科学校重学术、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特点;②专业课程设置上,和核心岗位技能的对接不够准确;③专业方向的设置与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有一定的类似,区分度不大;④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以上问题,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着重瞄准体育产业,尤其是在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用新思维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系统性改革,对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我院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体育市场营销岗位的需求状况

与我院其他专业相比,市场营销是一个需求广泛,适用各个行业的岗位。根据我们的调研反馈结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体育赛事影响的扩大,参与体育营销的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市场对体育营销策划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智联招聘网在线职位的统计,进入2010年以来,体育产业招聘比例最大的还是运动品牌的各类服装、鞋帽的生产、研发、市场推广、销售和物流人员,相关职位需求和同年上半年同期比较增长了50%,而且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企业对体育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除了传统的体育用品(服务)的推广人员之外,对能够运用体育活动进行营销策划的人员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他们通过各种体育赛事等体育活动来营销推广相关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其客户跨越运动服装、饮料、户外用品、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此类人才不仅要熟悉营销策划的基本知识,更要求对客户的行业特点十分熟悉,才能集合相应体育资源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营销服务,属于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量在逐步增加大。而且,目前该类职位的竞争指数很低,一个空缺职位的申请在15人左右,远远低于财务、行政等职位。

(3)户外运动岗位的需求状况

当前户外相关的岗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专业的体验式培训师(即拓展培训教练),另一类是户外运动教练或领队。

随着人们对培训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加上拓展培训对于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熔炼团队、完善人格等具有独特的功能,拓展培训(或称为体验式培训)这种来源于西方的培训方式迅速的在国内盛行,并在市场上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各类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到都是拓展培训的客户。专业团队在调研中安排了各类户外运动领域相关的单位,包括拓展培训基地、拓展培训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户外运动产品生产企业等户外运动相关企业。从调研的5家经营拓展培训业务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各个公司的业务量近几年呈几何数增长。市场的巨大需求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拓展培训教练市场需求量,从我院户外运动专业方向近几年就业的情况来看,其就业范围的专业度和就业的岗位精准度不断提高,而且出现了尚未毕业就已经被拓展培训公司预定的情况。从调研中看出,拓展培训师目前在市场上属于人才紧缺的职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

与拓展培训教练这一岗位相比,户外运动领队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由于户外运动进入国内的时间不长,而且攀岩、徒步、溯溪、探险等户外活动的消费支出较多,属于中高消费的休闲运动领域。根据我国消费者普遍的收入情况及户外运动意识在我国的普及情况,可以看出户外运动这一运动休闲领域在我国目前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属于小众消费领域。同时,户外运动领队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且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前在校学生不具备考取此类证书的资格。因此,对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高。

四、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

(1)体育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访谈以及对目前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来看,企业需要的营销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应的基本素质,更要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总体来说,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包括: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服务意识、积极的进取心、团队合作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组织与管理能力。同时,多数企业还表示市场营销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既懂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一些行业技术知识。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正好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培养目标一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营销知识,同时又具备一项或两项专业运动技能,同时对体育产业也有一定的了解。

(2)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未来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中,笔者一直关注着体育行业内体育用品或服务企业的营销手段和方法,也对其他行业的营销策划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前商业社会中体育营销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本次教改课题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研究团队与一些体育赛事策划公司、体育经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体育营销专业方向发展方向上取得了共识。从当前体育营销的社会需求和应用范围来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了以体育活动或赛事為平台而进行的各类产品(包含体育类和非体育类产品)的营销活动,适用的行业、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从竞技体育活动本体来看,体育活动或赛事自身的特点就具备了吸引消费者关注的特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育活动或赛事已经不只是承担单纯的比赛和提高运动竞技性的作用了,而是通过激烈的、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比赛项目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观众,从而达到“集客”的目的。所以,体育市场营销不仅仅只是体育用品或服务的营销,更多的则是各类产品利用体育活动或赛事进行营销。

(3)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课程设置

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对体育营销专业方向就业市场的分析以及各个企业对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总体来说,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课程的特点是以营销知识为主,以体育运动技能为辅,培养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并能够运用体育活动或赛事进行营销活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具体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必修的公共课程(如思政、计算机、英语等)之外,设立了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职业能力综合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其中职业能力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综合课程是整个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方向的通修课程,即平台课,其课程的选取主要以掌握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如:客户服务管理、体育产业经济、体育概论、活动策划与实施等等。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各个专业方向区别的课程,具体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是通过专业调研,从市场需求中确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并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素质,并将能力及素质转化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能力课程。具体内容见图1。

(二)户外运动方向

(1)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通过对5家户外领域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对户外运动的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户外运动方向核心就业岗位的所应具备的能力。除了户外运动技术应用能力与拓展培训技术运用能力外,更多的企业还看中学生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部分企业表示营销能力也非常重要。

(2)户外运动方向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我们对户外运动相关领域市场人才需求的分析看出,在户外运动两个主要的就业岗位(即拓展培训教练和户外运动领导)中,拓展培训教练目前的市场需求量巨大,而我院则是少数开设户外拓展专业方向的学校之一。因此体育服务管理的户外运动方向在本行业中拥有比较优势,我们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的趋向以拓展培训为主,户外运动为辅,把拓展培训作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亮点。

(3)户外运动方向课程设置

户外运动方向在公共课、职业基础能力课、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上与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课程一致,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类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则着力培养学生在拓展培训及户外运动指导方面的能力,其课程选取与设置的方式和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相同,都是从典型工作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分析该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具体内容见图2。

其中作为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和亮点,对以培养学生拓展培训组织与实施能力的《户外拓展指导与训练》课程有12学分,是本专业方向学分最重的一门课程。

五、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建议

(一)专业与市场的结合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路,保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转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模式时应紧密的关注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动向。具体到教学模式上,除了2+1(即2年校内学习,1年实习)的模式外,在2年的校内学习过程中建议采用日常学习+日常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与企业建立实习或见习基地的方式,给学生适当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周末见习或兼职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尽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以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学以致用,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前沿动态。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使之更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和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的改革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必须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力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改革上就要以素质和技能为主。一方面,提高学生以职业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学有所专。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有一门建设中的院级精品课程,三门建设中的院级优质课程,同时这三门课程也在学院重点教改课题之列。建议通过精品课、优质课、教改课题的建设,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都更加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适应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从课内实践走向课外、校外实践。从目前我院专业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来看,大部分以校内、课内实践为主,尽管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达到实训的要求,但是从掌握技能的角度来讲,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要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调研得知,部分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培训能力,同时也有能力与校方展开深度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又能够满足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我院专业可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各方面开展合作。要达到这样的深度合作,学院需要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起到桥梁作用和指导推动作用,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并且学院能够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军.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现状和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刘楚佳.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王熙兰.高职高专学生户外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创新[J].学理论,2011(8).

[4]韩奇生.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2).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作者:韩璐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篇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摘要: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认为前人的研究缺乏多视角分析现状的研究、专业调整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型的研究、专业目录外其他专业的研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本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并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参考系,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专业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综述

从1952年开设“体育”一个专业到现今的5个本科专业,我国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走过了艰难的道路,经历了最初的单一性,到泛化,再到趋于科学化、规范化3个历史时期。从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来看,前人的研究还较肤浅,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现象和原因,并且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归纳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会使我国未来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对高校体育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产生积极意义,为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的领域

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已达半个世纪,国内学者对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领域:

1)有关专业设置历史沿革的研究。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等体育专业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几次大的院校专业调整有关,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及专业成长的背景不同,也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变迁轨迹。王健和张勤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作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阶段性划分,王健将专业设置的变迁分为专业的初创(1949-1957年)、专业的泛化(1958-1966年)和专业的恢复调整(1976年一)3个阶段。他认为:“体育本科专业的变迁,经历了最初的专业设置的单一性,到专业设置的‘泛化’,再到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的历程。”张勤将新中国成立后专业设置变迁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6-2000年)4个阶段。他们都从各自划分的历史阶段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从专业的初创起经过5次大的系统调整,专业设置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经历了不分专业、设置体育和体育与运动1~2个专业、按运动项目设专业、按学科和就业领域设置专业及按学科设置专业5个不同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面得到拓宽,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经历了从单一培养师资到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优秀运动员等多元目标体系的发展过程。

2)关于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

有关研究主要从专业布点数、布局结构等方面对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阐述。刘平清从专业设置、专业布局结构,以及专业布点数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戴俊通过专业设置区域布局、专业设置结构、专业设置的发展状况、专业课程设置状况4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在此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还有周占军的《高师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研究》。

在有关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结构布局和地区分布方面,近几年我国体育各本科专业布点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非控制性的社会体育专业增长速度最快,而体育教育专业依旧是高校体育专业中设置数量最多的。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对我国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分布做出了简单的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以东部地区高校居多,西部地区相对较少。而在所有高校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综合性大学及其他类型高校居中,体育单科院校虽然专业设置较齐全,由于数量原因致使所占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者都没有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做更详细的阐述。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大多数学者除了对目录内专业的现状有一定的研究外,对目录外专业的研究很少;在研究中都没有深层次地去剖析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

3)有关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中,在专业设置口径、专业设置布局以及专业结构和专业规模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张勤从“专业设置宽窄适度”、“专业交叉现象严重,专业分类不明显”、“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衔接”、“专业设置的布局”4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吴忠义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有: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专业口径狭窄,与社会需要的匹配性差;课程设置重叠,专业界限模糊。刘平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条件缺乏,难保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雷同,专业界限模糊;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李先国的《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做了相应的研究,据吴忠义对我国36所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显示:“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相同课程占62.3%,其中必修课中相同课程占78.6%,选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46%。出现这些雷同现象是由于不少院校都想从学生多层面的就业角度考虑,但不同专业的这些趋同性现象,使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方面几乎相同,模糊了专业特点和实质性界限,从而使得专业的方向包罗万象,使学生“博而不专”,同时也造成了体育专业人才类型上的重复交叉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专业口径狭窄,与社会需要的匹配性差;课程设置重叠,专业界限模糊。

4)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探索的研究。

张勤提出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即“国家将更加重视对专业布局、规模和效益方面的宏观调控,而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将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市场导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将更注重‘内涵式’发展模式,专业种数将继续减少,专业口径将进一步拓宽;系统、多样化的新型专业结构将替代原有粗放、单一的专业结构。”

在专业设置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

势:第一,专业设置大众化、普及化,学科、专业、课程划分明细,专业门类继续减少,但专业方向增多。第二,在专业设置的同时,注重办学特色,注重名牌效益,培养高质量体育专门人才。

5)与国外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比较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大多数学者把目光转向不同国家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并为我国体育专业的调整与发展出谋划策。李加奎对日、英、美3国体育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日本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就业情况转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英国富有活力的综合课程结构,以及美国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特点。陈兴胜㈣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国外体育院系体育专业设置的特点,认为“美国春田学院、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3所国外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专业设置目标化、专业设置多样化、培养目标综合化、专业设置的实用化、专业设置创新化、培养目标超前化等几个特点。”刘代荣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体育专业设置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开设专业要“符合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以满足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以及“体育专业要加强与相关学科院系的合作,培养各类人才”的观点。富学新等”分析了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并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应选择更为灵活的学科设置模式,增设“交叉学科”,使学科体系更加开放;规范学科设置程序、学科名称兼顾国际化和本民族习惯;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并列设置成为学科门类,促进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还有:隋晓航《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解析》;黄汉升的《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比较》。

2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基本特征

2.1 缺乏多视角分析现状的研究

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对于专业设置的现状只是进行了简单或部分的研究,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缺乏。只对体育学下的某一个专业或者对所有专业在某类学校的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而没有对体育学下的所有专业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最近的一次修订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是在1998年,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混乱局面,有的高校除了开设有目录内的专业以外,还增设了其他门类下的专业,或者开设了目录外的专业。针对这一现象,应该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原因,从而使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建设更加规范化。

2.2 缺乏专业调整的可行性研究

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一般见于描述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表面分析未来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研究很少。如杨柳在对贵州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战略的探析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后劲”的建议。而没有具体地去分析如何解决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 缺乏比较型的研究

体育学作为教育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它的发展相对其他专业,比较缓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门类学科发展较好的专业进行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建设体育学这门学科。而前人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做此类比较的研究,甚至体育学下的5个专业之间的相互比较都很少,只是简单地研究了各个专业的发展情况,对这5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也少见,导致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课程设置雷同,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专”。或者不同地区的比较型研究也很少,所有的研究基本都是分不同省份进行的,也没有对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体的比较分析。

2.4 专业目录外的研究较少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已迫在眉睫,我国大多数体育单科院校已经设置了目录内其他门类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只是限于专业目录内的5个本科专业,而对于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新兴专业的研究较少,对目录外的专业的研究更加少见。通过对目录内其他专业或目录外的专业研究,找出跨学科交叉型专业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的依据。

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还较肤浅,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现象和原因。所以,从199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以来的10年时间,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并让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我们要找准研究的视角,深刻挖掘原因,找准参考系,扬长避短,正确把握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前景。

3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辨析相关概念,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

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离不开一批内涵明晰、合乎规范、逻辑严密、具有稳定性和通用性的概念。专业、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等都是专业设置研究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在研究时需准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2)加强5个本科专业之间联系与差异的研究。

从我国高校现阶段培养的体育人才来看,基本上都以培养师资为主,而忽略了其他的培养目标,使得培养的以体育师资为主的体育人才已经过饱和,而其他的体育人才相对缺乏。所以应该加强这5个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差异的研究,找准突破点,合并某些专业,撤销或新建某些社会需求的专业。

3)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与参考系。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来看,专业设置的现状跟专业的结构、布点等都有关。在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中应该结合5个本科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根据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及同一类型学校中的不同专业的发展,从结构和布局上来分析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并参考其他门类学科下的专业设置的情况分析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情况,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参考系来评价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4)与社会相结合,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专业的发展机制,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别的专业,也可设置跨学科交叉专业,培养具有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适应了现代科技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又为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持。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类学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按类进行规划和管理。即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发展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

作者:董国永 鲁长芬 王 健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文化建设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合作教育活动的总和。本文以校企合作理念为指导,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内涵,阐述了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文化建设路径,并对校企合作下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专业文化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CX201704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实证研究》(D/2015/01/13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專业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7SJB1033。

近年来,随着体育业的发展给体育专业教育带来巨大空间,然而就业学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了制约他们在行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反思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感到对学生职业观念、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培养是目前学校育人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其专业建设内涵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厘清基于校企合作社体专业文化建设路径,在实践中通过实际层面的应用,起到促使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有助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有助于社体专业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内涵

校企合作既是一种办学指导思想,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指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

当前有不少专家对专业文化内涵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张新科[1]、张青[2]、陈克文[3]、刘敏[4]等研究均对专业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从这些专家学者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认识。首先,从范畴来看,专业文化应属于教育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文化、校园文化的共性,反映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次,从构成来看,专业文化包含了专业物质层面、规范制度层面以及核心价值观层面。第三,从主客体来看,专业文化是师生从事专业活动关系的总和,是师生意识的反映。

由此可见,我们根据专业文化的内涵可以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是体育专业师生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专业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标准与制度,并继承与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条件保障体系的总和,体现了所有人员的共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念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专业中的每一位成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是社体专业建设成熟的标志,是社体体育专业建设的灵魂,引领着社体专业建设的方向。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精髓融入到各专业的文化建设中,通过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与企业间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角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校企合作精神层面的专业文化构建

校企合作精神层面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成立当地知名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进校园,向学生介绍各自企业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经营理念,聘请企业相关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并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企业用人标准影响着专业育人标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的专业文化借鉴企业价值观念、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补充丰富专业文化的内涵,使专业文化更具时代性和社会性。

(二)校企合作制度层面的专业文化构建

校企合作制度层面的文化反映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校企合作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校企合作制度文化中人与物,人与学校、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双方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专业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专业业目标的实现。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实训的规章制度等都要体现出企业的规范要求。

(三)校企合作器物层面的专业文化构建

通过企业环境布置、企业氛围营造,将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浓厚职业氛围的场所,按行业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流程、安全规程。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也可以参照企业的管理方法,师生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等,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上岗实习。也可以借助企业力量,建立专业发展博物馆,收集一些企业的典型设备、最新设备的图片资料等,向学生展示专业发展进步的过程,彰显专业特色和育人理念,营造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网上创办虚拟专业博物馆,可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同样能使学生感到置身其中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行为层面的专业文化构建

行为层面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教学、管理、研究、评价等所有专业活动的集中展开,在整个专业文化的内容结构中居核心地位。校企合作行为层面的专业文化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培植职业情感和道德,其构建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每年举行一次毕业生技能展示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技能大赛,特别是国家高水平专业技能大赛。创造条件鼓励或资助学生取得高级别职业技能证书,例如高级工、技师证书。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报告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为每个学生指定一名职业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的职业指导。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依据上文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社体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物质文化、专业制度文化、专业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精神文化建设

专业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专业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內容。它是专业文化的核心,是引导师生思维和行为的源泉。建设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提炼专业的核心要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我们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提炼专业核心要义,成为专业建设的活的灵魂。二是精神层面的专业文化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主要载体有学习、活动、专栏和网站。将精神文化贯穿于日常各种教育教学中,使大家耳濡目染,置身于精神文化熏陶中。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物质文化建设

基于校企合作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物质文化层面建设就是要根据社体专业就业的职业岗位(群)特点,在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须精细营造企业氛围。如将学院健身俱乐部营造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浓厚职业氛围的场所,按行业标准张贴安全标语、工作流程、安全规程。参照企业的管理方法,必须穿工作服等,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上岗实习,打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职业环境布置,营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企业氛围。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制度文化建设

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和管理为目标所拟定的专业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规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办法、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学生管理规定等,主要包括各种体育专业规章制度、职业规范、工作守则、道德规范等。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等归档上墙。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在体育场馆、实训楼和宿舍楼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墙壁悬挂、黑板报等形式,创设职业文化专栏。为每位学生指定一名职业指导教师,该教师具体负责该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的职业指导,职责之一就是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举行“企业家讲座”,定期邀请企业老总或部门负责人结合企业实战经验做专题讲座,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培植职业情感和道德。定期开展技能比赛提升职业技能。

四、结语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的灵魂。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精神层面专业文化、制度层面专业文化、器物层面专业文化以及行为层面专业文化等四个层面,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阶梯模式,是社体及其他类专业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职场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快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新科,邓虹.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7-82.

[2]张青.高校旅游教育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9-60.

[3]陈克文.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7):45-46.

[4]刘敏.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8-51.

作者:张占平 刘千贤 唐 笑 王路漫 肖孟海辰 骆乐

上一篇:小学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司审计费用披露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