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结果: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1:

浅议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粥样硬化)或动力型(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1]。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

1心理反应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费一定的医疗费用,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外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其二是内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爱吃甜食、食量偏大等。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医学家们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3]: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沮丧、焦虑和失去信心,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自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崔玉华说,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因此,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积极治疗与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绪,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护理措施

2.1要和蔼对待病人护士要和蔼地对待病人,责任护士作自我介绍,给予亲切感,介绍病室环境给予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

2.2要随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几种帮助病人舒缓情绪的方法放松疗法: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雕刻、绘画、种花草、养鱼鸟或者看喜剧、听相声及轻音乐、学气功等方法,达到怡养心情,松弛的目的。疏泄疗法:教给病人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移情疗法: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2.4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2]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可学习绘画、写诗、做文章来陶冶情操,经常听听轻音乐,或者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学会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总之,护理工作者应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

[2]李富生.冠心病调养与护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范利.心肌梗死防止200问[M].金盾出版社,1996.

作者:孟祥茹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2:

探讨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护理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结果: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紧张、恐惧型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占50.0%;悲观、失望型占30.6%;焦虑、抑郁型占19.4%,其中紧张、恐惧型在冠心病病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 <0.05)。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疏导,72例患者心理类型均有改观,均已健康出院。讨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原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中圖分类号】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大量的研究表明,行为、应激、情绪等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关于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并予以护理干预,国内外均较少报道。当前护理人员对上述护理干预重视程度不够,干预方法欠当,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以护理干预为主要手段,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7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情况。纳入标准:

(1)符合199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2)有完整病历记录;

(3)具备一定阅读和书写能力;

(4)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5)入院观察治疗3W以上。

排除标准:

(1)心功能低于2级;

(2)严重心律失常;

(3)理解能力太差,语言障碍,以及存在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4)入院观察治疗不足3W者。

1.2 研究步骤:

(1)计划筹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包括研究项目、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实验测量仪器、量表和观察、记录、统计方法等。参与研究者的培训:在本院内科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实际工作者。针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数据核查、分析统计等方面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入院检查,运用调查问卷和相关量表对患者进行相关测试。按照预定计划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之外,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病理知识宣讲,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院后护理干预主要通过患者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

具体:(1)筛选符合调查的冠心病患者;

(2)交谈并填写问卷;

(3)综合分析病患者的心理类型(恐惧、悲观、忧郁);

(4)针对各种心理特点行心理疏导

(5)观察病人情绪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纳入的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士标准差 (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值均为双侧概率,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交谈、问卷等方式对72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并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见表1)。紧张、恐惧型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占50.0%;悲观、失望型占30.6%;焦虑、抑郁型占19.4%。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疏导,72例患者心理类型均有改观,均已健康出院。

3 讨论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在我国近几年有增加趋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除年龄、性别和某些遗传因素以外,心理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1]。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与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原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促进病人康复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冠心病病人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本课题研究得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类型主要有紧张、恐惧,悲观、失望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50.0%、30.6%、19.4%,其中紧张、恐惧型在冠心病病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工作中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即心理干预,这些干预手段可以从多个环节、多途径入手,既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出发,也可以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或帮助其利用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预防和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2]。本研究在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采取了如下的护理措施:

3.1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护理

情志异常可导致心脏功能紊乱而发病,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有些起病急,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认为自己年龄较大,随着心脏功能的减退,生命即将结束.认为任何药物都治不好,心情恐惧、紧张。我们通过语言和生物信息的反馈进行心理疏导,在为患者诊治护理中.首先确认他们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尊严,对于衣食居行、遵醫行为都要掌握慢节奏,生活医疗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量力而行。

3.2 适当运动锻炼根据身体状况及病情

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选择了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方式。通过锻炼增强了对自己的自信心.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程度.提高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3.3 合理調配饮食

避免过多进食动物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适量进食动物蛋白如瘦肉。减少钠盐的摄入,少食或不食蔗糖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应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

3.4 全方位了解冠心病患者生存环境,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例

我们总是尽量多抽些时间陪护他,诱导他讲一些年轻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事,家庭生活的乐趣等,同时及时做其子女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老人最怕孤独、冷漠,对家庭有着深切的依恋感,嘱其工作之余多抽些时间陪伴病中的父母。

总之,① 消除孤独与寂寞感。②维护老年患者的尊严。 ③对老年患者的衣食起居、语言行动都要掌握慢节奏,急于求成和粗暴的催促会使老年人感到茫然无措。④精心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降低,加之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能在生活上得到符合他们心理需要的照顾,对其将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药物数种,由于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服药或搞不清该吃那些药和该吃多少,特别是心脏用药,剂量是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及家属应严密监护,督促服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副作用。⑤ 加强心身调养,减少和避免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如对不幸生活事件和不良医疗信息可向病人暂时保密。通过这 护理措施,使患者均处于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最佳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快,护理效

参考文献

[1] 杨芳,任蔚虹,来 鸣等.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干预研究.护理研究,2007,21(9):2282~2284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7-88

作者:石磊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3:

96例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冠心痛患者的心里反应(情绪变化)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对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为冠病的患者中,用随机方法抽取96例,对其住院期间的心理特征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反映了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结果焦虑是患者较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否认、恐惧和忧郁。而且这四个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结论如果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手段和措施,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这将对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冠心病 诱因 心里反应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随时都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而这些危急情况发生,除心脏本身的病变之外,外环境的影响对本病的发生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诱因已引起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愈后是至关重要的。本人通过对我院住院的9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用随机方法抽取9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39—50岁23人,51-60岁33人,61-75岁40人。

1.2 方法:用问卷方法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每个心理特征从不同角度提问5次,用百分比统计。

2 结果

从表2中看出,焦虑是患者较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否认、恐惧和忧郁。笔者认为,患者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如果通过心理护理手段,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将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心理反应分析、护理且的及措施

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 焦虑心理: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

3.1.1 护理目的:促使患者摆脱焦虑状态。

3.1.2 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病人,多给予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稳定他们的情绪,安慰他们,同时将治疗计划告知患者,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述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治疗、护理要求,并很好地配合,对疾病的转归给予积极的回应。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写诗、种花草、养鱼鸟来陶冶情操,或者看喜剧、听轻音乐、相声及学气功等,达到松弛和怡养心情的目的。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 否认心理:多见于老年患者,此类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疾病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治疗及护理。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3.2.1 护理目的:是使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2 护理措施:护士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确实患病及疾病的进展程度,讲解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可能对自己不利。让本病房再次缓解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建立信心,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工作时间,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

3.3 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有的患者每晚睡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紧张恐惧,或者看到抢救器材、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病人表现为忧虑、沮丧、空虚、伤感、恐惧的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疾病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

3.3.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

3.3.2 护理措施:患者人愿后即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周围环境,用文雅的举止,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暗示、说明、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之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Ⅲ,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睡前可服少量镇静剂。

3.4 忧郁心理:临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结果的担忧,夸大疾病严重程度,但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担心换医生后不了解其病情而延误治疗。

3.4.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消除忧郁,鼓励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3.4.2 护理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即表明患者病情已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精神开朗,预防发作诱因,提高对疾病认识,就可以减少发作。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鼓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平时保持和悦的心境;尽量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

4 体会

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要减少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人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应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调查发现冠心病人的心里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应引起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手段和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处于一个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这将对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彭新兰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