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走进统计教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对《金融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及其与建构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建构主义思想构建多种模式相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助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实内容来说明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使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构主义走进统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构主义走进统计教学论文 篇1:

用任务驱动小学生学“统计与概率”的策略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便于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尤其使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学习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统计与概率是”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价值,在实施“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时候,笔者对此方法进行了灵活地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具体阐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交流、梳理所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落实此理念。此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基础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完成任务,理解所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时候,笔者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驱动学生们自主、合作学习数学。具体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如下:

一、设计任务,课前自学

学习任务,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课前是学生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新知的主要阶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课前阶段,可以使学生在任务的作用下,确定自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践行自学行为,提升自学效果。“统计与概率”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学生们会与各种各样的“统计与概率”现象互动。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们深入探究数学的关键。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时候,笔者以课前预习阶段为依托,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们搜集生活内容。

以“条形统计图”为例,将生活中的数据加工为条形统计图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生活中的数据,是从现实生活挖掘出来的。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设计了如此搜集信息的任务:回到家中,搜集自己家一周七天的消费情况;搜集自己家一年每个季度的用水量情况;搜集自己家每月在食物上消费情况……在搜集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主动地走进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合作地完成自学任务,同时储备大量的数据,为在课堂上分析这些数据,将这些数据加工为条形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展现任务,课堂交流

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互动交流是不可缺少的课堂学习活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尽管部分教师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们互动交流,但是所提出的问题是具有随意性的,很容易导致学生们的课堂交流流于形式,对课堂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课前,教师设计了任务,驱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受到自学能力的影响,学生们会在部分任务上遇到阻碍,无法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是学生们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理解的关键。因此,在开展“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时候,笔者会鼓励学生们联系自身完成课前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之后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比如,在自主学习“可能性”任务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判断生活中的事件上遇到了问题。基于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先鼓励学生们迁移课堂学习所得,继续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将无法解决的任务展现给小组成员,通过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加以解决。如“三天后下雨”,对此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尤其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可能性建构了深刻理解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说出了理由,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使得小组成员对可能性加深了理解。如此做法,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便于学生们发展合作探究能力。

三、总结任务,梳理所学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是以一个个任务建构起课堂教学活动的。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可以对所学内容建构理解,尤其在此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们梳理知识,把握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结构的活动。借助解决任务,学生们理解了一个个数学知识点,但是没能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出知识结构。基于此,在组织“统计与概括”教学的时候,笔者会继续设计学习任务,重点地引导学生们梳理课堂所学,建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联系。

以“统计图”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以此为基础,笔者设计了建构统计图思维导图的任务,要求学生们梳理学过的所有统计图,将其形式、特点等展现出来,进而对比,发现各个统计图的特点,加深对统计图的理解,为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进行数据统计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时候,立足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们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理解所学知识,同时锻炼学习能力,切实地提高学习水平,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刘静.“任务驱动”:享受数学课堂的“推背感”——小學数学课堂“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策略例析[J].华夏教师,2019(09):68.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中心小学 梁东梅

作者:梁东梅

建构主义走进统计教学论文 篇2:

《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对《金融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及其与建构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建构主义思想构建多种模式相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助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实内容来说明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金融工程》的教学模式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开放,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多变的金融市场,故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结合现实状况,不断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金融工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实践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解

建构主义思想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肯定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课堂教学形式和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改革重视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从被动型学习变为投入型学习,让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学习任务为核心。[5]其焦点在于关注理解和意义制定,而不是知识的本身,关注知识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关注社会的互动,而不是行为方面。[6]同时,钟志贤教授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观包括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知识的社会协商、交互和实践的产物、质疑探究的过程、真实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过程。[3]可见,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获得过程进行了动态的解释。

首先,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对的、动态的知识,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中的知识不是绝对的、静态的知识,师生间不能像传递物品一样传递信息。对于动态的知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历和体验主动建构,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知识体系,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知识内容、思维方式或行为,即皮亚杰认识论中的“同化”。同时,当新知识和已有认知产生冲突与矛盾时,应主动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方式或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需要,形成新的知识或思维,即皮亚杰认识论中的“顺从”。由此可见,学生知识的学习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寻找新的平衡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二,学生是处于动态的建构中,建构强调学习活动及情境的真实性,这决定了学生的建构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学生正是处于对真理的渴求而主动积极学习,面对矛盾进行质疑、探索,最后建构而获得知识或者潜移默化为缄默知识,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同时,学生在其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时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教师以及同学的影响,整个建构过程也是不可预测的动态过程。第三,整个学习过程是动态的。知识是动态的表明知识具有主体认识的能动性,表明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还强调诊断和反思,因此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改变学习过程的原有轨迹,维持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生成与变化。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分析

《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来源于该课程和同类课程的差异,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不能和其他课程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性质和要求来看,该课程具有金融学、工程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性,运用了工程技术的方法(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来设计、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 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研发、设计和运用金融工具和金融策略,采用金融定量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金融市场财务问题。课程知识内容实用性强,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公司的财务管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尤其重要。从课程的内容来看,《金融工程》主要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具体涉及期权、期货、证券等主要衍生金融产品定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利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和套利的理论与策略;风险识别、衡量和管理的常用方法;数值模型与仿真在投资收益中的运用等。这些内容都涉及具体的运用情境,教师的单纯讲授与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都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结合《金融工程》课程特点,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应立足于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体现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和课堂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要素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的改变都有较强的指导性。具体如下:变静态的教学内容为动态的教学内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动态的,教师应充分肯定知识的建构性,结合社会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置于社会的情境之中,同时关注将学生认知和建构的独特性,采取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改变现有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应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建构,师生之间是合作交流的对象与伙伴,摒弃教师就是权威,教师就是主宰的观念,师生平等而友好,共同探讨问题;教学方法中采用变化的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不同智能组合的需要,同时也能延长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和交流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在教学评价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在自我诊断中反思和提高,完成真正的建构。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流程

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故在教学模式构建中,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根据实践的效果进行反思、修订及完善,其构建流程见图1。构建的教学模式进一步适用于相关的教学内容验证和深化,促进学生发展。

图1模式构建流程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步骤

1.学生基础与教学分析

《金融工程》课程面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的运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同时,受到社会的影响,长期以来学习和升学联系在一起,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适应性差,学习的投入度不高,大多数学生疲于参加大学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或者社交活动,未能处理好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关系,对上课偏好有趣的实用的上课形式。从教学安排来看,《金融工程》是继《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金融工程》中的投资、无套利定价、风险管理以及期权期货、产品定价内容需要的就是金融学和数学的融合与交叉部分知识,学生若能够深入掌握其中的技能则有利于就业。由此看来,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偏好——有趣而实用,以就业作为外在驱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建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基于教学实际构建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教学分析,教学模式的构建立足于建构主义的动态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评价等主要环节出发构建。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并进行归类分析。参照教材内容,结合《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和工具性作用,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厘清各教学内容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打破固定的教学章节,将教学内容板块化,把教材中较多的章节归纳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基础知识原理板块(板块一)、金融衍生产品板块(板块二)和综合案例分析板块(板块三)。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将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金融工程》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内容,《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方法概述以及风险管理、无套利定价、金融产品创新原理等并入板块一;板块二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及其应用和期权定价理论、方法与应用两个主要内容,涉及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基本知识、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金融互换的基本技术、期权定价、期权平价、复合期权、期权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等;板块三包括:分析全球金融市场基本状况,运用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套利、产品定价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以及利用金融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丰富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对于板块一,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操作相对较弱,在教学方法选用上采用讲解为主的师生对话互动式,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快速传达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为后面课程的核心内容学习打下基础。此板块的评价方式宜采用口述或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板块二,涉及具体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运用,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关键内容,学生如果能结合其中之一进行深入学习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需求的。故此部分教学方式选择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上课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解决与建构,借助机房的有利环境,采用探究式、发现式、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对于给定的问题,教师先介绍可能会运用到的知识,学生通过金融软件和数学软件先自己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解决,最后由学生总结出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再进行概括和强调。教学评价时,对于随机给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时间和效果进行评价。板块三属于知识综合运用的范畴,这个板块主要是结合现实的金融问题进行模拟演练,用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给定案例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金融交易,通过模拟股票投资、期权期货交易等,帮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从校外邀请相应的工作人员参与课堂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可采用金融交易模拟竞赛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深度。

上述可知,对不同的板块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模式如表1。由表1可看出,在保证传统讲授法对知识快速传达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动态生成,对于给定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特征选定教学模式和学生情况安排教学进度,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建构与内化,并进一步运用于实践中,去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

表1 教学模式的选用

四、 结语

《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考虑了课程的动态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参与度为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从目前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金融工程》的教学模式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开放,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多变的金融市场,故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结合现实状况,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尹哲,李恺. 论《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J]. 大学教育,2013(7):114-115.

[2]邹晓峰. 《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6):78.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4-139.

[4]危慧惠. 建构主义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运用[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4):50-51.

[5]Jonassen D. The Vain Quest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Learning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43):6.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8.

[7]周复之.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1.

[责任编辑:钟岚]

作者:何光

建构主义走进统计教学论文 篇3: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之一,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源起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单纯地看做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交流和主动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经验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里一些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故本文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个方面谈建构主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理论下的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呈现的形式和时机。

例如:在《算术平方根》的教学中,如果按课本的顺序教学,则学生刚接触时可以理解3是9的算术平方根,但理解不了是3的算术平方根。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有理数的世界里。因此在本章一开始就要安排《无理数的由来》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起去发现这个无理数,进而接受无理数,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从而进入实数的世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下的数学教学。

(一)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教学中只要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例如:在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几何证明题华丽变身——以《正方形的判定应用》为例,课堂上可让学生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折出一个正方形,老师随后提出:“你能够说明如此折法就可得到正方形的数学原理吗?请根据所学的定理给予证明。”看似如此简单的操作,学生若要证明就必须自主地去回顾矩形的性质结合折纸中感受到的轴对称图形性质,继而思索正方形判定的途径,再探索如何一题多解判定正方形。

(二)不能忽视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建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它強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所以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不高,究其因无非就是一方面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没有了解透彻,另一方面对函数的一些专用术语(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值,定义域等)比较陌生。要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就必须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选择几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题目作为铺垫。例如,温度问题,股市分析图等B类问题: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P104练习2:

下面是北京与上海在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这一天内,上海与北京何时温度相同?

(2)这一天内,上海在哪段时间比北京温度高?在哪段时间比北京温度低?

此步骤旨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三)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的理解。

《课标(实验稿)》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建构主义理论则要求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就与《课标》因材施教理念的相吻合。但在现实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所谓众口难调,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不妨延伸到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安排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

例如:针对《有理数》一章的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互动游戏:《“24”点游戏》。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巩固运算能力,高层次的学生可自主探索其中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有两种特色的教学路线: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可从中发现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要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例如:在因式分解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因式分解“降次”的本质任务给学生,然后放开条框让学生去分解各式各类的因式(前提是老师筛选精备的一些整式),再引导学生把分解的方法分类罗列,最后反思如何因题施法。

另一种是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人脑不同于电脑的是,不但能进行直线式的继时性加工,而且能进行同时性的平行加工。因为知识是有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组成的,故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例如在《数据统计、概率》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也可尝试打破教学常规(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教师安排一段较长的时段,给一特定的课题让学生去接触数据的调查、统计、分析、概率的估计的各维度,使学生能够以研究者、实践者、学习者的角色经历这一过程,大胆实践,形成体验。教师则从旁指点迷津,化解难点,指导方法策略、释疑解惑。虽然以上的教学路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必须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内容、教材、生情、时空、资源等)谨慎使用,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史宁中教授在报告“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中提出:“一个在18岁之前一个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这是国家研制课程标准和未来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恰恰上的两种教学路线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常见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研究的目光注视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与充实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以事实求是的态度,不断适应和实验,继续改革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瞿芬.让数学回归生活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王坤.呼唤本色质朴的数学课堂.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1).

[3]黄东方.例谈知识的建构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广西教育-9889(B),2011.08.012.

[4]王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5]潘涛,李玉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生物学教学.经营管理者,2011.18.

[6]周定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

[7]王娜,司晓霞,任晓静.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11.21.

[8]史宁中.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Z1.

作者:罗堃莹

上一篇:企业维护良好客户关系论文下一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