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2-09-12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其策略体系包括优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策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教会学生认知加工方法的策略等。

1 优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结构, 二是认知加工过程。[2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 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 生长 (建构) 起新的经验。[3]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一套认知加工方法加工知识, 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1.1 什么是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J.皮亚杰和J.S.布鲁纳认为,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它是学习者的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指出, 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重新组织和不断生长的过程。

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 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再停留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科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1.2 怎样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根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 良好的认知结构应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根据良好的认知结构的上述特点, 要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2.1 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

奥苏伯尔认为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维果茨基也特别强调教学应该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所以, 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组织状况是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认知水平测试来探测其知识组织特征如概念关系判断、概念联想测验、自由分类任务等。

1.2.2 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具有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行同化学习的“支点”。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的学习能起固定作用或所提供的联系愈多, 则说明他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愈强, 愈能导致同化学习。反之, 则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建构, 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并导致迅速地遗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以下策略可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1) 强化知识结构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供的知识组织结构和方法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是学生成功建构知识体系的前提。

(2)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可供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或原有的知识不系统, 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本质、对新知识有引导性、起到固定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

(3) 进行问题解决学习。教学中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迁移能力, 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重建与完善, 进一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2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 而是具有了“七彩”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 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 就会产生暂时的矛盾与冲突, 即认知冲突。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害怕面对认知冲突不自觉地产生抵抗、退缩的心理。如何才能顺利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达到建构的学习效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2.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时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问题情境策略可以采用:故事型、趣味型、猜想型、类比型、试验型、悬念型、幽默型、信息型等方式。

2.2 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探究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 活动进行之前, 要有一个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提炼过程。在探究性实验中, 常会在学习者面前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不可靠经验得到的或意想不到的新现象。学生要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解释这些新现象, 进而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弄清事实的欲望。探究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和指导, 通过巧妙的设置“思维冲突”激发探究进程的推进。

2.3 通过合作学习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不同的学习者, 由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就有深浅全偏之分。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 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于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与对话, 可以使不同的思维产生对立、碰撞, 引发认知冲突, 在冲突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通过接受新的观点、思维来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

3 训练学生认知加工方法的策略

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适用于内容或信息, 而元认知策略则适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4]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在建构性的教与学中, 更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学习”, 而不是事实的积累。因此, 为使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必须对学生进行认知加工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摘要: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本文主要探讨了优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策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教会学生认知加工方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认知结构,认知冲突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 (第一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4.

[2] 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 (第一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36.

[3] 张建伟, 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39.

[4] (美) 格莱德勒 (Gredler, M.E.)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1:201~202.

上一篇:石油工程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践下一篇: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