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是先导,思想重视是保证。我市教委在1999年6月颁发了《常熟市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试行)》,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

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大学生心理的困扰,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克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就业压力,成功就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紧要问题。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进而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保持高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建设稳定、和谐校园。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形式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最终表现为不能够高质量、充分就业。

1.就业过程中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感觉不如其他人,是缺乏自信心、消极的主观体现。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过低估价自己,看不起自己,表现为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或是对自己本来能胜任的工作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当求职几次失败后,便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觉得自己找到了“我就是不如别人”的根据。

2.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我们知道,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就是焦虑。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面也在加大,选择自由度也大,但部分大学生总是想着我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否能选择好,将来又怎么样,能否胜任工作,都无法预期,因而就会形成焦虑。如过度焦虑,在短时间内又未能化解或缓解焦虑,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对自己就业前景无法准确判断,不能较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甚至会出现求职屡屡失败。

3.就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看到别的同学考研他也考,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别人到大城市、国有企业他也想办法到这些地区和单位,或者看到同学们纷纷签约,他也跟着签约,完全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进行规划,最终不能实现有计划、切合实际的就业。

4.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心理。目前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工作就有了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过高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就业时,只选条件好的单位,对一般单位不屑一顾,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还有部分大学生过低估价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也会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这种不确定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都会引起求职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悲观失望的情况,都会影响就业的选择。

5.就业过程中的等待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机會面前顾虑重重,不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向用人单位表现自己,推销自己,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是寄希望学校、家庭的安排,甚至依靠家长的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待思想严重,使自己的就业处于劣势。

二、克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对策

1.各院校要根据实际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分阶段培养,逐渐地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

3.培养各方面能力,为就业提供条件。大学生为使自己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就业应聘能力等,尽一切所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正视自己,扬长避短。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分析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找一份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

5.转变就业观念。要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改变靠等待或只想一次性找到“好单位”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机会也逐渐扩大,就业的机会也会增大。

6.树立就业自信心,创造竞争条件。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善于挖掘;其次在做每一件事情时要全身心的投入,尽最大努力要做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会找到自信;再次面对暂时的困难不要退缩,要想法设法克服困难,相信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不要为一点困难压倒。另外,要克服自卑和焦虑心理,要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有效的结合起来,树立就业自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面试、就业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自信。

7.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从容就业。准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包括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既有就业成功的准备,也应有就业失败的准备,要从容面对。成功了就勇往直前,失败了要认真总结,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下一次的面试、就业。

总之,对就业困难有较大心理压力的大学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必须引起各院校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院校的就业工作做的更好、更扎实,进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作者:孙永禄

第二篇: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是先导,思想重视是保证。我市教委在1999年6月颁发了《常熟市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试行)》,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随之,由我市教委教科室为龙头,建立了《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研究》主课题组,召集12所小学,共同加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实验行列,形成了13个子课题,如此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小学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我市在开展科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分年级教育目标,并以此构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1.小学阶段教育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2.分年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年级: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促使学生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滋味,学会动脑,做事认真、仔细。

四年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之不甘落后,有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科学、适时且适度的心理辅导。

我们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集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教育创新为机制,形成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教委鼓励各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以下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10种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名为“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可与班会、队会、晨会、科教文艺课等有机结合。它主要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课”活动化。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而言,心语沙龙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常利用课余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教师会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3.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目的是为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学会调节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消除心理困惑,获得心理满足。

4.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也可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同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推而广之,心育小报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5.心理信箱

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二是可以找出一些心理教育中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心育小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提供丰富的素材。

6.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7.“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能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道有效的桥梁。一方面,在心际交流中,有些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说和做的,可以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心际”队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心际”队员也是学生中互帮互学的骨干力量。

8.“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建起的连心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心理热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9.“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是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的场所,记载着学生心理认知和感悟过程,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能摸清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思想。

10.“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除可结合每学年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写操行评语外,可以单独设置“心语赠言”卡(由教师自制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在学生生日时、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也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要把握准确。“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以上10种“模式”,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在实施心育过程中,我市倡导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教学水平,“模式”不能成为“程式”,而要产生更多的“变式”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冯海珍

作者:程剑鸣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个体的毕生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在西藏小学生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期为促进西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建议,进而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育方法;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西藏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各级行政领导、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与日俱增。小学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且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构建我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迫在眉睫。

一、西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查阅以往文献发现,西藏自治区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地西藏班学生、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学生及军人等群体,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极少。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将近1.6亿中国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3是儿童和青少年[1]。一项在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中进行的研究也发现,在自我心理健康状况感受很差的学生群体中,小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8.7%[2]。

学校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情绪和行为问题[3]。横向研究发现,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纵向研究则发现,早期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障碍[4],且存在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长大后也很难在学业成绩和职业上取得成功[5]。

从心理健康问题的补救成本来看,以往我们是等待问题出现后才着手解决,这既耗时又耗力,且成效也不乐观。而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及早发现影响儿童早期情绪行为问题的因素并及时进行补救,则只需花费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若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既能降低学生在中学甚至成人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能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资源,使其建立抵抗不利因素的积极防御系统,这些都会降低校园安全稳定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用模式探索

从设施和师资来看,尽管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小学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数学校并无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配备的多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且有调查发现,西藏地区也无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6]。

从组织形式来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以德育工作为载体,缺乏针对性,部分学校空有心理咨询室,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流于形式。

从教育理念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选择情况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仅有4.8%选择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倾诉。”[2]而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认为,表现不好、犯错误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问题和缺陷)所导致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采取医学模式或行为模式来进行[2],医学模式将学生的行为看作病理性的,专注于减轻、消除或以精神病学的方法克服痛苦;行为模式则过于注重外在环境的作用,认为通过环境的改变能够改变学生的行为。在這两种模式下,学生均处于被动转化的状态,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且转化效果也不稳定,容易造成问题的联动效应。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研究视角由关注缺陷转向关注优势。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曾指出,心理学不仅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修复和弥补,它也应该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进行发掘[7]。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从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出发,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发挥、培养和增长个体的积极力量,丰富个体的资源库,增强个体抵御压力及逆境的能力,提升其适应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构建积极的环境系统,提供更多的支持性因素,进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三、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西藏自治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创设积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非将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创设积极的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积极的环境系统既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增强其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的基础。

1.创设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小学生极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近端风险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基本的规矩等等。研究也发现,儿童所在的家庭环境越积极(亲密度高、知识性高、组织性好、矛盾少),其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越少[8]。因此,我们可以建构积极的家庭环境,给小学生营造乐观向上的生活氛围。

2.创设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环境,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态度和品德,建立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的关键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该阶段也是自我发展的决定性阶段,学校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教师和同伴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支持性的学校环境,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同伴环境。

3.创设健康的社会环境。从社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增强各地区(尤其是农牧区)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习得新的教育理念,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终极目标

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如乐观和坚韧,研究发现,孩子越乐观,越坚韧,可能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越少[8]。资源保存理论中的螺旋增值效应也指出,拥有一种资源的个体不但更有能力获得其他资源,而且所获得的资源会产生更大的资源增量[9]。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出他们本身所拥有的更多的优势,让小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防御的积极力量,进而提升其社会适应性。

(三)发展积极的体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积极的体验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个体通过构建自身的积极体验,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进而形成积极人格。而积极人格一旦形成,个体又将体会到更多的积极体验。

四、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构建核心理论体系

实践需以理论为指导,鉴于针对西藏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且该群体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他省市的研究成果未必能够照搬。因此,我们可以在市区、县、乡尤其农牧区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学校也可在校内开展小型课题研究,以获得我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按区域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差异。根据研究成果,建构我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进而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符合我区学生实际的普适性教材。

(二)以学校为载体,构建活动体系

1.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体包括,利用班级墙、学校宣传栏、学校广播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创建心语小屋,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给更多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虽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科教学,但课堂教学仍是当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学校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分学段研发课程,如在低年级进行入学适应与习惯养成、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在中年级进行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在高年级进行考试焦虑、情绪管理的教育与辅导等。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在预防心理问题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笔者曾在学校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解决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也间接提升了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

4.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每年的5月是心理健康月,学校可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心理手抄报、心理板报、心理小剧、心理游戏、心语日记、心语赠言、心语广播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

5.德育渗透和班主任工作渗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1分钟德育进行渗透。班主任则可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来渗透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提升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6.多学科渗透。如在数学课堂中,可通过优化教学心理氛围、培养团体意识和相互教育意识、采取适当的语言评价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堂中,则可通过诵读、共读、导读等阅读教学进行渗透[10]。

(三)以特殊群體为中心,开创特色心理教育新理念

随着易地搬迁学生、福利院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残疾学生的增多,这部分特殊群体所凸显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笔者为所在学校的这部分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通过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多数具有学习习惯不良、攻击性强、敏感多疑、孤僻、自卑等心理行为问题。为促进这部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笔者开展了小型课题研究,根据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对一”帮扶、帮教活动,通过谈心谈话、箱庭辅导等形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此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努力寻求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内在优势和资源,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现自己及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阶段性目标,教给他们具体的克服困难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其中一位福利院学生,刚入校时总是闷闷不乐,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和同学交流,每次看到走读生家长接送学生时,都流露出羡慕和嫉妒的眼神。笔者发现该现象后,与该生进行了多次的谈心谈话,该生从抵触到接受,最后可以敞开心扉。笔者发现,“我不行”“别人好像不喜欢我”“有父母在身边真好”是该生在交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笔者通过经常和该生谈心,周末一起游玩,在家中一起从事家务体验家庭温暖,建立成长小组交流学习生活,进行箱庭辅导等方式,让该生在积极和支持性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两个多月后,该生已经能和班中的同学融洽相处,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去,脸上还经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四)以多元共育为起点,打造特色心理疏导新模式

1.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西藏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牧区)的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学校可定期组织各类培训,通过在班级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共读教育心理书籍、交流教育经验等方式,提升家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注及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模式。学校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辅导模式,通过成立心理咨询室,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通过在不同年级选择心理委员,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技巧;由心理委员对各个班级学生进行培训,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异常学生并及时上报。

综上所述,尽管西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课题研究、组织校园心理活动、关注特殊群体、多元共育等途径,创设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发展学生的积极体验,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还为探索一条符合我区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Wang,J. N.,Liu,L.,Wang,L..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nese school adolescent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4,40(3):319-326.

[2]廖全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58-160.

[3]Poulou,M. 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in preschool[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2):225-236.

[4]Koglin,U.,Petermann,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ehavioral train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1,19(1):97-111.

[5]Mustard,J. F.,Young,M. E.. Measuring child development to leverage ECD policy and investment.Early Child Development from Measurement to Action:A Priority for Growth and Equity[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7.

[6]江南,朱丹,归桑拉姆,旦增卓玛,罗平. 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体系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7-41.

[7]Seligman,M. E. P.,Csikszentmihalyi,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M].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pringer,Dordrecht,2014:279-298.

[8]邢艳艳,许燕,王馨蕊,张和云,于肖楠,赵欢欢.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J].心理学探新,2016(36):158-163.

[9]曹霞,瞿皎姣.资源保存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5):75-80.

[10]王红梅,何亚明.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區拉萨市城关区白定小学,拉萨,850000)

编辑/张国宪

作者:邢艳艳

上一篇:西方社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师证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