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体育论文

2022-04-16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去比较强调统一的行动、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恪守的遵守和服从,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尝试把柔性管理的原则引入课堂教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柔性管理体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柔性管理体育论文 篇1:

柔性管理理念下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状况进行简单阐述,说明柔性管理理念在情感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从教育实际出发,讨论柔性管理理念下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相关对策以及方法。希望本文能够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柔性管理 体育院校 情感教育

0 引言

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特色鲜明的学校,以专门培养体育人才为教育目标。在体育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基本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关,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和研究方面。体育事业作为国家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良好个人素养的继承人,因此,在体育院校大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情感教育都非常必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 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概述

1.1 情感教育在体育院校开展的情况

情感教育是以学生的情绪、感受为主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学生性感发展,以情感引导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教育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在体育院校中,情感教育主要被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体育事业、现今正在学习的体育运动相关技能产生深厚的感情,从精神上认同体育运动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认同体育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具有传播中国精神文化的价值,是目前体育院校情感教育开展的主要目标。但是,体育院校大学生能够真正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并不完全在于他们认同体育事业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在于他们认同体育运动本身对个人发展的积极价值,对学习体育、从事体育活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情。这部分情感教育目标,在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中表现比较少。

1.2 柔性管理理念在情感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成果,是对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方法的“人本性”解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个体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体育校园培养大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体育文化“代言人”的大学生,是国家体育文化组织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将自己的发展需要、对体育事业的信念与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个人的成长。柔性管理理念正是从个体角度寻求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积极关系,这与体育院校大学生教育的目标一致,值得在情感教育中应用。

2 柔性管理理念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应用

2.1 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情感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应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负有责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个人发展能够带来的身心愉悦,以及个人发展对日后的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柔性管理理念也将个人发展视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从体育院校的发展角度,还是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角度,都应该在情感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体育院校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状态才是体育院校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够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肯定。情感教育有必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进行教育,而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自我发展”这方面的概念十分模糊,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自我发展是找工作,成家立業,按照普遍的生活轨迹去进行各种事项,忽视了个人心理能力在这些关键事件上的作用,而正是由于个人心理能力的缺失,学生很难把控个人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或者作出错误的情感状态判断。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从学生的主观情绪感受入手,通过各种引导和反馈,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理解情感的真正含义,这样一来,情绪感受将成为一种正面的能量,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失利,觉得十分灰心丧气,这时候,教师以及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心内感受角度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失败这件事情并不可怕,在体育竞技中,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通过对失败的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可以在日后的训练中更加努力。这样的情感教育就是尊重了学生情绪感受的特殊性,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关注自我发展,进行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2.2 基于环境创设的情感教育

体育院校的环境相对单纯,虽然体育院校设置的专业不少,但是,几乎每个专业的教学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发展也比较单一。这样的情感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柔性管理理念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情感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在柔性管理理念下进行情感教育,在校园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网络环境中,都应该包含并且彰显柔性管理理念,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使情感教育的具体工作更容易开展起来。创设合适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社会环境,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校生活虽然紧张,但仍有大量机会和时间可以外出接触社会,例如参与社会活动或者进行勤工俭学等。因此,高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校园周边环境,使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逐渐与柔性管理的理念相吻合。高校可以联合所在地的政府相关工作部门、社区以及其他学校,共同向社会倡导,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二是营造校园环境,在校园中通过進行自由、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宣传、举办相关的集体活动、表彰践行柔性管理理念的个人和班集体等形式,使大学生群体认可柔性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是净化家庭环境,加强家庭教育,辅导员和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倡议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教育,通过观察大学生财务状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等,参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第四是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秩序,净化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素质进行教育,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现实相符合,使大学生能够主动维护网络环境,抵制互联网中的恶意信息。

2.3 多元化的情感教育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即以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为核心,相较于综合大学的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更认同较为传统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但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当中,也包含了人才的个性特征。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体育明星,都是因为较强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更为体育爱好者们所认同。例如,世界足球先生C罗,致力于公益事业;小罗纳尔多在作为一个著名球员的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音乐人;姚明不仅是全球著名的篮球明星,同时也是多个山区学校的资助人。这些著名的体育运动员,在体育生涯之外,在个人情感的引导下,从事着其他重要的事业,这些也是体育院校学生需要学习的。柔性管理理念认为应尊重组织内部成员的多元化发展,在体育院校的情感教育中,这种多元化体现在对学生的多方面的情感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例如,组织除体育活动之外的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通过接触其他类型的活动,体验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又如,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之外,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充分重视,使学生认同集体中的情感的多元化状态;又如,在外出参赛或者组织体育活动期间,鼓励学生撰写报告、游记等,帮助学生拓展情感抒发的途径,同时也作为观察学生思想发展的一种方法,以便相关教师进行更具体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3 柔性管理理念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效果

3.1 提升学生对“情感”的认知

柔性管理理念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充分表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优势,即体育院校大学生发展出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大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不在拘泥于传统的集体观念和荣辱观念为主的“体育生情感”,而是从更多元化的角度思考自己学习体育的价值,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合适的选择。

3.2 满足在学生情感发展需求

柔性管理理念重视个人需要的满足,这种理念用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无论是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情感教育,还是创设相应的情感教育环境,以及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都是符合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发展需求的,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得以满足,对学习、训练以及学校的认同度更高,在校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体育院校的其他教育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大学生教育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而情感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柔性管理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情感培养入手,能够使体育院校学生整体发展状态更健康,有利于体育院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婵娟.大学生情感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5):124-125.

[2] 陈少娜.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的几点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25-127.

[3] 田子蕊.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105-106.

[4] 黄华燕.论情感教育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1):109-110.

[5] 冷文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情感教育渗透的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7(4):125-127.

[6] 王秀娟.真挚纯粹 执著专一——《诗经》爱情诗教学与大学生情感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2):115-117.

[7] 李范成.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7(8):105-106.

作者:戴斌

柔性管理体育论文 篇2: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的柔性管理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去比较强调统一的行动、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恪守的遵守和服从,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尝试把柔性管理的原则引入课堂教学。

一、对柔性管理的认识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是指设计和保持一种较好的环境,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传统的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里强高地是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主体是管理者。这就是所谓的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则在研究人们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潜在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主体是被管理者,其职能也转变为教育、协调、激励、互补。

教学过程 也是一种管理过程,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教学。我们之所以把柔性管理引入体育教学,首先是基于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为教而教”变为“为学而教”。其次,现代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材,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把柔性管理引入体育教学的实践。

二、柔性管理基本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内在重于外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外在的,如课堂常规、课堂纪律、教学要求等,这是物化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带明显的强制性。另一种管理方式是内在,即通过说服教育、形象感染、感情投入、激励鼓动等手段,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即把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奇心、上进心、荣誉感、自我实现等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学习体育的内因性动机。这种动机产生的驱动力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其效果是刚性管理所难以达到的。例如,长跑是学生害怕教师头痛的教学内容,硬性要求往往出现“牛不吃草强按头”的两俊局面。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鼓励学生通过长跑,尝试展示自我和挑战自我,使我集训到“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一切”,往往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练习中去。毕竟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未来的成功者。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为同伴呐喊加油,在充满激情的群体氛围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方式是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强制变为引导,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对教师的意图不仅认可,而且把它变为自觉行动。

2、个体重于群体

柔性管理之所以重视个体,是因为群体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集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及性格、体能等不尽相同,“一刀切”、“齐步走”式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实现因村施教,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近年来,许多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体质采用了分级教学,专项教学等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我活动空间,以个人或小组进行教学。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采用“运动处方教学”,课后学生填写完成情况、身体反应、体会及建议,交教师分析、评价,然后开具新的运动处方。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锻炼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这种着眼于个体的个性化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群体的完善。

3、肯定多于否定

“肯定”与“否定”是一切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以柔性管理中更强调把重点放在“肯定”一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中包括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注意、接受、支持、赞扬等,也包括自己对自身的尊重,如自信、自强、自立、胜任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表扬是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教师在评价学生是地方戏分肯定其成功,不仅会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为进一步的学习增强信心。上海的“成功教育”经验值得借鉴,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多练习,快反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把教学要求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层层有进步。教师及时对这些进步作出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每一次进步成为有形的事实,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即使失败了,也应该尽量从中发掘“亮点”,使其看到希望。

4、身教重于言教

在教学中言教是理性的分析,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身教则是样板的展示,是平等的交流。柔性管理充分肯定以身作则的要重性,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身教更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一影响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厚的爱和热情的期望。这咱影响不仅有赖有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教师是否能充分运用自已的人格感染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更引起他们的赞美和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时刻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自律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影响着学生,种影响不仅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甚至还将超越课堂的时空,影响他们一生。

三、运用柔性管理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注意刚柔互补

在刚性管理中强调的是外在规范是强制性。它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在评价时变有充一的标准,明确的目标,可操作性,但是容易陷入机械化和简单化,但如果简单地认为柔性管理可以完全取代刚性管理,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至柔至刚皆不可取,刚柔相济才能相辅相成。

2、注意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

在刚性管理中,管理者的意志与被管理者的执行是同步的,对于教师的指示,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其效果“立竿见影”,而在柔性管理中,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则需要一定时间,甚至多次反复。因此,我们运用柔性管理原则时要有提前量,尽量把工作做到前面,同时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将适得其反。

作者:辛 军

柔性管理体育论文 篇3:

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的改革

摘 要:以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分析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存在的目标偏离、配置失衡和不公平、盲目性与低效率、配置机制单一、对政府投入过度依赖、信息反馈效果不佳等5个问题。提出无边界组织核心理念“渗透、跨界、共享”,可以纠正条块分割等带给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改革的体制障碍;用“渗透”维护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系统平衡;用“跨界”构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用“共享”搭建学校体育价值链群体育资源共享平台。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体制;无边界组织理论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 theory

LIU Nian-wei1,2,YAO Lei1,BAI Cheng-liang2,ZHONG Yuan-ji1

(1.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402160,China)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ource;management system;boundary less organization theory

无边界组织是相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边界理论和韦伯提出的管理体制而言的。1989年12月,通用电器CEO杰克·韦尔奇[1]151首先提出“无边界组织”理念,以削弱组织内部官僚主义,提高组织资源管理等方面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无边界组织可以理解为:在边界“有”与“无”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点,确定把边界设置在何处以及边界具有多大的渗透性,让边界不再成为行动的阻碍,反而成为更具渗透性、柔韧性的组织。正如Ron Ashkenas[2]指出:“无边界组织指在运作中不由组织预先设立的边界所限制,具有很大灵活性、渗透性特点的组织。”

无边界组织理论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渗透”、“跨界”、“共享”;无边界组织理论指出:“每一种边界都需要有适当的渗透性和灵活性,以便创意、信息、资源能够自由地穿越组织”[3]“无边界世界的实质之一就是‘跨越边界的灵活性’”[4]XIV“组织价值链前提是‘资源是共享的’”[4]159;无边界组织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跨越垂直边界管理、跨越水平边界管理、跨越外部边界管理和跨越地理边界管理;跨越地理边界主要运用于跨国组织管理。运用无边界组织理论的必备条件包括“网络信息技术支持”、“重视智力投资”、“领导方式的转变”[5]。

目前,行政管理作为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主要方式,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盲目性与低效率、目标偏离“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的体育素质”等问题,阻碍学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边界组织理论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中是否具有适应性需要进行学理层面深入分析:(1)虽然无边界组织理论诞生于企业,但其原理是解决组织科层官僚问题;学校体育组织属于学校组织一部分,除具有“学术组织”特性、具有“科层组织”共性[6],也存在官僚主义倾向,因此,该理论可以运用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中。(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要求[7],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文件,无疑使学校体育资源管理领域具备无边界组织理论引入条件。

1 当前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其成因

1.1 资源配置目标脱离“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体育素质”

从体育的角度审视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应把服务于“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的体育素质”放在首位,体育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8]。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一直要求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调研发现表面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似乎得到优化,实则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在应试教育时风下,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被“成人化”、时间资源被挪用、学校体育资源服务于“体育应试教育”、不同体育群体的多元化体育需求被忽视等现象仍广泛存在,造成体育资源管理严重偏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体育素质”的目标。

无边界组织理论主张对官僚体制非人格化削弱、跨界、渗透等理念,在水平边界上鼓励由关注“职能结构”转向关注“服务流程”,在垂直边界鼓励领导者适度授权给下级,在外部边界鼓励组织构建价值链群,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服务;它要求组织“不仅关注数字,还应关注雇员满意度、客户服务水平等”[2]。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目标与中央7号文件、中央53号文件提出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应服务于青少年体质改善这个人本目标要求符合;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体育管理主体中政府主体的作用将强化,其它社会组织等主体将被引入;学校体育资源评定在标准上关注多部门无边界衔接,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他评;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的机制除政府机制,家庭个人机制、社会体育俱乐部商业机制、社会体育组织志愿者服务机制等将被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并重”、“以校内体育为重点,不断提高校外体育的低位”的中和局面将出现;体育局和教育局的关注点将投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综合体育素质”;体育教师应打破关于学生体育学习预设的各种条条框框,保证其行为符合“无边界”的要求;体育教师将不仅仅是“关注达标”、“关注中考体育”;要求以学生为本,不是主观将学生分为“体育后进生与体育优生”、忽视学生的项目兴趣等;要求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主体应该研究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身、心、智力、思维等变化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能在体育学习中切实享受到“成功感”、领悟到“公平”的真谛、学会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进而将体育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然而,在过度行政化压力下,一些校长、体育教师的“专业性”让位于“行政权威”。其次,这与学校体育现行管理体制具有条块等级权力系统、非人格化等特征有关。中央7号文件、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提出,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应服务于青少年体质改善这个人本目标;但是,在当前条块的权力系统中,该目标在细化为具体任务时,根据职能部门逐级任务分解,其结果是地方体育局负责在课外时间安排少数学生运动员开展专业训练,地方教委主要负责体育教学,而多数学生在课外时间、校外时间本应享有的体育服务却是缺位的;而非人格化特征则容易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权威、道德权威不足和场地器材配备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的考虑。再次,在当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主体缺乏多样化、管理机制单一、评定方式缺乏他评等,会造成管理主体在实现目标管理过程事倍功半。

1.2 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盲目且效率低下

“我国在用占教师总数4.5%的体育教师、支撑着义务教育阶段占课程总量10%~11%的体育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尚缺体育教师32.17万人”[9]。据重庆某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反映:“学校进人等计划并不由学校说了算……校长只拿体育装门面……钱不多,但门面还得要搞。”在政绩驱动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出现“求新”、“赶时髦”现象,造成学校体育资源“浪费”和“匮乏”局面并存。资源浪费是低效率的表现,而有限的资源不能共享也是低效率的另一种表现。

无边界组织理论通过消除官僚主义,重视跨界资源共享,进而减少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强调“组织要怎么建立流程,才能确保所有横向配置的共享资源和能力都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4]103;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在观念上把学校体育资源视为一个资源共享体,而不是将之分割为专属某一部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相关部门思考更核心的问题,即政府如何建立流程,才能确保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配置的体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体育素质”创造更大教育价值。然而,由于当前学校体育资源评定缺乏跨部门无边界衔接等制度,造成地方体育局与教育局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只顾部门利益,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利益;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部门和单位内的体育资源很难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体育资源共享和整合,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无边界组织理论主张层级边界的渗透、领导力提升等理念;该理论要求“领导者将在信息、能力、权力和报酬关键因素上把滑杠从‘控制’端推向‘自由’端”[4]38,从而达到激活和整合内部资源,有助于削弱官僚作风,减少资源配置盲目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无边界组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中,地方教委、体育局发进一步强化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方面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体育资源行政管理者缺乏对学校体育资源深入调研,一些体育教师(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体育教师)的报酬、课余指导、训练工作量没有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进而影响教师参与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资源配置盲目与低效率问题的原因。无边界组织理论主张平衡组织与价值链其它组织之间的利益,“构建良好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10]。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主体除政府、家庭、社会组织(体育社会志愿者组织、社会体育俱乐部)将加入;资源管理机制除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等将被引入,从而有助于将行政机制造成的资源配置盲目性降低,而市场机制的引入无疑将提高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学校资源管理评定不仅关注体质达标,还应关注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的成功体验、社会组织的体育服务满意度等;学校在保证本校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前提下,有规划地、有步骤地对外开放本校体育场馆,支持社区体育活动有效地开展;同时,学校将聘请社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方面重要传承人物和社会时兴的体育项目的运动达人,甚至一些社会健身俱乐部教练员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授课,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在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等方面互动和整合;不同学校之间通过跨校区体育选课、体育学科专家与体育青年教师之间工作经验交流等,实现不同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从而更好服务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体育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学校体育体制的封闭性,社会和家庭很难参与学校体育资源投入;同时,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建设滞后于实际需要,也会影响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效率提升。

1.3 学校体育资源对政府过度依赖

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贯彻渗透、领导力的提升、跨界、共享等理念;要求放松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和外部边界,以便激活并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形成多方参与局面;同时,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领导者能够利用信息、权力、能力和报酬4个有力杠杆来促进适当的渗透……领导者本身也要采纳新的领导方法”[4]XI。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由于学校体育各类边界的弱化,体育局和教育局等职能部门、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家庭和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自愿者组织)、校友会群体等将为学校体育人力、物质、信息、时间、财力资源管理贡献各自的力量,从而使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形成多方参与的局面,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中单一的行政机制被打破,市场机制、志愿者机制等共同出现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中;同时,资源管理主体多元化后,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行政机制仍作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是,在这种行政机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进一步强化,体现在引入多方参与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过程中宏观局面的把控上,各方参与资源管理规则的制定与督导等;在强化政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政府根据各个区域、城乡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志愿者组织、家庭、校友群体等参与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评定主体方面,除了政府,可以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学校对政府投入体育资源过度依赖的内在原因;突破封闭,吸纳社会、家庭等资源多元投入制度的不完善、体育局和教育局共享制度不完善等是造成学校对政府投入体育资源过度依赖的外在原因。

1.4 学校体育信息反馈机制效果不佳

无边界组织理念不仅体现跨界、共享等要求,还提出渗透的要求;通过跨界,引入社会的多元介入,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信息资源的完整性;通过提高渗透性,从而使学校体育信息更快捷获悉;通过实现共享,提高学校体育信息资源传播中师生受众的满意度,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平衡发展。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信息资源管理要求学校体育各层管理人员、体育教师系统思考“跨越边界去获取信息的主体是谁”、“如何发展主体跨越边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如何激励跨越边界的行为”等问题[11];学校和体育教师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地位将提升。例如,体育教师将借助现代网络、微信、邮件等技术在跨界联系家庭、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志愿者组织、其它学校体育教师等方面地位将提升;学校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做好社会体育俱乐部,来自社区、高校和学生家长群体的志愿者群体成员,进入校园开展信息登记与反馈等工作;政府将通过第三方组织对跨界人员及群体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支付报酬,从而确保信息畅通。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沟通过程中,管理主体将增多,目标仍围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体育素质”;评定标准至少应包括速度、满意度、准确度;评定主体将引入社会第三方组织,以防止信息过滤行为等;因为除代表政府和学校体育利益的正式沟通,“学校体育教师借助微信和QQ平台与其他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体育教师借助学生家长微信平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体育信息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育信息沟通”等非正式沟通行为也将增加。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下,学校体育信息资源跨界渗透性不强、透明度有待提高,这是造成学校体育信息反馈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1.5 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

无边界组织理念提倡跨界、渗透与共享;意味着突破学校与不同学生群体、体育社会组织、其他学校、家庭等之间的边界,为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提供个性化、优质的体育资源。无边界组织理论主张“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变革”[4]61、“‘每个组织都旨在把整个价值链的成功最大化’新模式下信息广泛分享”[4]159、“组织要怎么建立流程,才能确保所有横向配置的共享资源和能力都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4]103。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资源主体除了政府,技术企业将发挥巨大作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优质学校体育资源,政府、市场、学校体育资源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地方教育局将通过市场引导和适当财政补贴,鼓励一些企业免费或收取较低费用同时主动承担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学校体育资源评定方面,除了政府评定,还将引入第三方评定。通过优质的体育信息资源在学校体育价值链实现共享,无疑对于推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调研发现,虽然个别区域在学校体育信息共享实践方面做出大胆尝试,但更多属于零散行为。中央7号文件、国发办53号等文件对学校资源共享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如何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引导性文件仍不足,这是造成当前学校体育资源失衡和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2 无边界组织理论视野下学校体育资源管理

2.1 遵循无边界领导方式,强化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目标导向

1)强化区域领导对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行政考核、监督制度。

区域分管学校体育资源领导包括校长、教育局领导、体育局领导和地区政府分管体育的党政领导;他们对于某一区域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目标导向起到关键性作用。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7]。立足无边界领导方式,需要做好权力、报酬、能力、信息4个要素的平衡,进一步思考“谁执行”、“谁监督”、“如何约束”等细节问题。根据分管学校体育资源行政官员建议,在区域学校体育资源利益相关领导政绩考核中,将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实际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除政府自我考核,可以引入社会第三方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强化信息公开、媒体监督等来强化过程监督。在能力培养方面,除参加国家组织的培训,应鼓励立足岗位的自主学习;奖励标准可参考标杆制度执行。

2)确立区域领导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标杆制度。

如果强化区域领导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行政考核、监督制度展示“刚性”,那么确立区域领导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标杆制度则体现“柔性”,符合无边界组织理论对学校体育资源利益相关领导能力要素的平衡;区域学校体育资源利益相关领导标杆制度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方面树立怎样的标杆。立足现实调研,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理念方面,标杆应该善于打通体育和应试教育的通道,使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体育素质;对上多争取,对下多支持,对外多积累;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包括学校体育志愿者激励制度、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鼓励学校借助办学社会名气和个别体育传统项目优势,吸引企业投入学校体育资源制度、区域体育教师发展机遇和待遇公平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进校园制度、体育学科专家与体育青年教师研讨制度、片区学校或教研共同体学校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体育资源制度、体育中考选项制度等。二是标杆效应的推广。可以借助地域新闻媒体宣传,结合引领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资源利益相关领导进入该区域实地考察,实现标杆推广。

2.2 遵循无边界跨界理念,引入多元主体投入和体育资源决策

1)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

增加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总体投入需要思考“谁作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内部关系及主体之间关系如何理顺”。遵循无边界组织的跨界理念,立足调研实践,除政府主体外,家庭、社会体育志愿者(含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特岗教师)、社会知名企业、部分优秀校友等应作为资源供给主体;如北京R中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背景下,借助自身足球传统项目优势以企业冠名共建中学足球俱乐部为学校引得第一个5年赞助;随后,通过聘请优秀国足退役教练建立完整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和国际比赛屡获大奖,许多地方主流媒体、企业主动为学校俱乐部提供赞助,使该校形成“以社会赞助为主,政府投入、家庭投入、学校支持为辅”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关于“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内部关系及主体之间关系如何理顺”,建议立足政府供给主体,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学校体育经费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建立中央-省或直辖市-市或区-县4级学校体育资源供给机制。当然,在跨界引入多元主体投入更多是增加学校体育资源总量基础上,仍不可忽视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的具体落实。

2)在调研基础上围绕流程提出学校体育决策。

无边界组织理论明确指出:“共享资源关心的不是哪一种水平职能掌握调动资源的权力,而是组织怎样才能利用流程来调动资源、解决问题、满足客户需要。”[4]104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方面,除深入调研环节增加随机抽取个别体育教师谈话、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之外,体育局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把目光投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体育素质”,按照无边界流程而非职能部门整合当前资源,并按该原则指导今后资源投入,从而减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盲目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建议体育局和教育局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方面围绕无边界流程联合制定人才引进、过程管理、同步奖励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专项负责人负责落实。

2.3 遵循无边界渗透理念,增加基层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自主权

1)出台体育教师自主研制体育器材管理细则。

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增加垂直边界渗透性,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智慧。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体育教师自主研发体育器材管理细则,内容包括体育教师自主研发体育器材效果评定、专利申报、对自主研发器材的优秀体育教师开展媒体宣传,并给予物质奖励等。

2)建立学校体育资源跨层级交流制度。

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学校体育资源外部边界渗透,增加社会、家庭资源投入,从而实现跨界共享。考虑到学校体育资源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等实际情况,学校体育资源的分层管理十分必要;为提高家庭、社会体育志愿者(含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特岗教师)、社会知名企业、部分优秀校友投入学校体育资源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学校拥有资源多寡将学校划分A、B、C 3个层级,并通过树立各个层级标杆、分层出台相关奖励、跨层级交流制度等,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供给多元主体有条不紊、高效地运行。

2.4 遵循无边界信息管理原则,加强学校体育信息跨界渗透性与透明性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12]。调研发现:在重庆县或对应级别的镇一级中小学体育教研室配备了网络计算机,而北京一些学校除了计算机,微信、电话、邮箱等成为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沟通的必备。但是,这些体育信息管理没能实现跨界渗透。无边界组织理论认为,“引入信息通讯技术,并不意味着边界的自动消失”[13];根据无边理论对信息跨界管理要求,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信息跨界渗透,学校和体育教师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权力应该更加充分。体育教师将借助网络、微信、邮件等技术在跨界联系家庭、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自愿者组织、其它学校体育教师等方面的权力将被充实;学校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社会体育俱乐部、社区、高校和学生家长群体的志愿者群体成员进入校园、开展体育服务人员筛选和服务过程的信息登记与反馈等工作;政府将通过第三方组织对跨界人员及群体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支付相关报酬,从而确保信息的畅通。其次,立足无边界组织理论,为增强学校体育信息的透明性,建议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学校体育信息评定、加强学校体育信息评定结果公示和引入社会媒体的监督。

2.5 贯彻无边界组织共享等理念,出台学校体育价值链群资源共享制度

1)出台学校体育价值链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信息化手段有助于促进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问题的解决。正视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失衡现状,依据无边界组织共享理念,应该出台学校体育价值链群体育信息共享制度,主要包括:基于如何建立核心流程,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体育素质”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来构建学校价值链体育信息共享制度。由教育部单独构建最优化体育信息资源转变为教育部和体育局等单位联手、单个学校体育信息系统转向教研共同体学校或片区学校、区域学校、全国所有学校构建学校体育信息共享最优模式;在内容方面,除体育学科专家优质的教学、训练和课余锻炼指导动态信息,还应该包括中西部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引入东部地区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讲座等内容。为提高学校体育信息资源管理效率,根据学校体育资源一线管理者建议,学校体育网络教学、训练、锻炼等信息资源传播路径应该是体育信息媒体-体育教师-学生。

2)出台学校体育价值链体育人力资源共享制度。

学校体育价值链人力资源共享制度应该包括片区学校之间、不同区域学校之间体育学科专家与体育青年教师之间的跨界岗位学习机制的健全、农村学校体育特色岗位机制的健全、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共享机制等。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树立标杆,加强媒体宣传,强化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跨界交流能力的培训,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励和支持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跨界交流行为。

3)出台学校体育价值链场地器材资源共享制度。

除通过鼓励将国家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学校等措施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外,学校体育价值链场地器材资源共享制度,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实现教研共同体学校或片区学校之间场地器材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同一片区的跨校区选修体育课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共享、高校体育院系将多余体育器材,转赠同一片区农村中小学等。

学校体育资源改革,必须从解决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入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当前社会全面转型和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体制还处于封闭、僵硬的状态,这是造成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根源。将无边界组织理论引入学校体育资源管理中,从学校体育资源“封闭”与“开放”状态之间平衡入手,实现学校体育资源渗透、跨界、共享、平等理念,使学校体育资源管理达到一种“中和”的境界,最终有助于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体育塑造更完美体格和更健全的人格。

感谢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重庆双竹中学赵昭富和刘江老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 韦尔奇自传[M].曹彦博,孙立明,丁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RON A. Leading the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J]. Handbook of Business Strategy,2000,1(1):299-306.

[3] 李涛. 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大学校级科研管理组织新设计[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6):109-114.

[4] 罗恩·阿什克纳斯,迪夫·.乌里奇,托德·吉克,等.无边界组织[M]. 姜文波,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刘年伟,白成良,吴中军,等. 无边界组织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创业中的运用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0):168-172.

[6] 张东娇,徐志勇,赵树贤. 教育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6.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2016-05-06)[2016-06-02].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6-05/06/ content_

5070778.htm.

[8] 任海. 论体育现象[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277-280.

[9] 潘绍伟. 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脱节问题之我见[J]. 中国学校体育,2012(4):20-21.

[10] 温正胞. “无边界”及其挑战:全球化视域下政府、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J]. 比较教育研究,2010(2):1-6.

[11] 欧阳桃花,丁玲,郭瑞杰. 组织边界跨越与IT能力的协同演化:海尔信息系统案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12(12):128-140.

[12]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

[13] NEWELL S,PAN S L,GALLIERS R D. The myth of the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J]. Conmmunications of ACM,2001,44(12):74-75.

作者:刘年伟 姚蕾 白成良 钟远绩

上一篇:语言观伦理学论文下一篇:智能环境建筑论文